欢迎,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
  • 信息服务
  • 资产租赁
  • 供求信息
  • 产品信息
  • 粮食竟价

2024年33期粮情快讯

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4-11-29 浏览次数:477

· 福州粮情

十一月份福州市场粮油价格涨跌不一

时间:2024.11.30                                                                                                                       单位:元/

品种

等级

上月平均价

本月平均价

涨跌率

早籼谷

19-21)中等

2450

2450

持平

晚籼谷

  (19-21)中等

2550

2550

持平

早籼米

19-21)中等

3860

3860

持平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40

6040

持平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560

4450

-2.41%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440

4400

-0.9%

东北米

一级

4840

4840

持平

江苏粳米

一级

4240

4350

2.59%

红小麦

江苏中等

2710

2700

-0.37%

白小麦

河南中等

2730

2720

-0.37%

玉米

中等

2380

2330

-2.1%

大豆

中等

5500

5350

-2.73%

豆粕

一级

3300

3330

0.91%

  籼糯米

一级

6440

6440

持平

麦皮

中粗

1970

1950

-1.02%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8700

8700

持平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9100

9100

持平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涨价动力不足,小麦陷入僵局

近期小麦涨价仍较为困难,虽然也有部分制粉企业,因为市场粮源上量未达预期,选择提价促量,但目前主产区小麦涨价幅度较为有限,且最近跌价氛围已逐渐占据主导。而现阶段政策性收储虽尚未结束,但目前对小麦市场的稳价作用似乎在逐步减弱,截至1118日,主流制粉企业小麦收购价格多在1.21-1.245/斤,那么年前小麦价格还会有涨价行情吗?贸易商的库存小麦还有顺价走货的机会吗?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将作如下简析,仅供参考使用。

开机低迷 需求有限

近期多数地区面粉走货仍不理想,而面粉的滞销也使得制粉企业整体开机率仍处于偏低水平,因此尽管目前不少粉企原粮库存或相对偏低,但最近对小麦收购仍不积极,尤其是现阶段基层余粮同比相对偏多,一些粉企短期对小麦压价收购的态度也较为明确。此外最近不少增储库收储已进入尾声,因此目前对入库小麦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提高、扣量增多的情况下,陆续有贸易商反映补库小麦的行情也不如前期。不过目前很多渠道库存都难以顺价走货,短期在库存成本支撑下,或继续挺价观望。

持续轮出 利空心态

1025日中储粮恢复小麦竞价销售拍卖以来,小麦价格就整体呈偏弱状态,而麦价下跌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轮出的量级太大导致小麦市场承压下行,更多的还是陈粮投放对市场心态的影响。在经历了新季玉米上市、部分贸易商陆续清库离场后,小麦市场利空氛围已有一定减弱,且随着中储粮各分公司的持续增储,贸易商对小麦后市的期待也有上涨。但回顾现货基本面,小麦市场供强需弱的情况仍未能扭转,制粉企业对小麦采购也始终保持理性,因此近期小麦即使涨价,价格重心也难有明显上移。

进口放缓 期待玉米

根据最新海关数据显示,我国10月小麦进口量为22万吨,同比减少了66.2%1-10月小麦进口量总计为1096万吨,同比增加1.2%。小麦进口量已连续下降了三个月。不过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国内小麦消费偏弱。而本周中储粮陈粮轮出量虽较前两周有所减少,但实际成交仍相对偏淡。同时虽然今年小麦价格较低,但上市以来,流向饲用的部分始终有限,主要原因还是玉米价格跌出市场预期,小麦饲用性价比不高,因此目前不少贸易商也在观望后市玉米行情,毕竟若玉米价格翻涨,或许会提高饲企对小麦的收购积极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短期内小麦价格或震荡运行,现阶段面粉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仍较为突出,因此尽管近期很多粉企开机率偏低,但整体面粉市场供应依旧稳定,尤其在物流顺畅的情况下,不少粉企对年前行情的看法仍较为悲观,因此预计短期小麦价格或难有大的起色,也建议年前计划清库,但手中小麦库存较大或仍明显倒挂的贸易商可以考虑逐步减库、尽量规避更大的损失。

来源:粮信网  作者:董力旗  仅供分享

玉米市场处于弱势状态后市将震荡反弹

近日,第18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暨农畜产业(衍生品)大会在辽宁大连举行,围绕“中国与全球宏观经济分析与展望”“国际农产品贸易格局变化及应对策略分析”“全球大豆油料种植、供需及价格展望”等多个热点话题展开探讨。

本届大会由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马来西亚衍生产品交易所联合主办,郑州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支持,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肉类协会、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和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协办。

此次大会设置1个主论坛以及油脂油料、饲料养殖、深加工3个分论坛,邀请来自国内外期货交易所、行业协会、实体企业、金融机构的专家发表演讲、深入交流。

01 2024 年玉米市场供需形势及未来展望

主要演讲观点:从五个方面,生产、消费、进出口、供求形势和价格变化分析玉米供需的形势和未来的展望。

生产:从今年的情况来看,预计今年是稳中有增的态势,产量目前有一些分歧,但是基本稳定。今年玉米和大豆的比价关系,更加有利于玉米的生产,即使有大豆的生产补贴,但是农民更愿意倾向于种植玉米。从政策上来看,政策偏向于种植大豆,但是玉米的面积没有减少,甚至某一些省份的玉米种植面积有小幅度的增加。

从天气来看,今年雨水较多,增产的概率较大,但是今年情况比较复杂,东北产区特别是辽宁这一带洪涝灾害比较多,减产比较明显,吉林和黑龙江这一部分的地区的洼地雨水多,减产也比较明确。

整体来看东北的生产情况是有争议的,西北的产量比较好,尤其是新疆产量是增长的,西南也是一样的。华北和华南是有减产预期,尤其是今年遇到的干旱、高温以及高湿,很多地方出现了减产的现象。总体来看,由于今年的玉米面积稳中有增,预计今年的粮食产量会突破1.4万亿斤

消费:消费总体是大幅增长的,尤其是去年夏天以来到今年,随着玉米价格的下降,深加工有一个明显的上升。饲料方面,生猪在去产能,但是去得比较慢,周期在拉长,生猪存栏包括产能都是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小麦替代,随着价差的扩大,目前小麦没有替代的优势。

进出口:玉米进口高位回落, 1-9月进口了1300多万吨,整体增幅20%以上。高粱和大麦的进口增长比较多,整个饲料替代加起来,今年1-9月份仍然增长2000多万吨以上,加上玉米超过了3000多万吨。

供求形势:当前玉米市场的供应充足,供求关系宽松。玉米存在缺口,但是短期来看这些替代品进口完全可以弥补。

玉米价格的走势和未来的变化:预计后面仍然会出现一个震荡反弹,但是短期内反弹的高度有限,动力不足。

总结:当前市场处于弱势的状态,但已经有企稳态势,只是反弹的力度比较小,认为后面会继续震荡反弹,但是短期的反弹的高度有限。

02 总结

2024 年玉米市场供需形势及未来展望》主要从生产、消费、进出口、供求形势和价格变化分析玉米供需的形势和未来的展望。总体来说,详细的论述了我国玉米24/25年度的供需格局,但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供应方面和本文略有出入。

以官方的口径来讲,24/25年度供需依旧保持宽松,但主要因素是由于去年结转库存较大,以及进口替代谷物较多引起。从当年的实际产需情况来看,24/25年度整体为消化旧作库存的年度。如果进口维持当前的政策状态,明年二季度是否能维持当前的供需格局的不确定性依旧较大。

来源: 南华期货  仅供分享

202411月全球大米市场与贸易报告

2024/25年度概述

由于印度的大幅增长,全球水稻产量预计将上升。预计全球出口将创历史新高,印度、泰国和越南的出口将增加。预计全球进口将随着孟加拉国、越南和菲律宾的增加而增加。消费量因几内亚和印度的增长而更高。预计全球期末库存增加,主要因为印度增长。

2023/24年度概述

全球水稻产量估计会随着几内亚、马达加斯加和尼泊尔的产量增加而增加。全球进口量将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因柬埔寨、泰国和越南的出口增加。全球进口增加,因菲律宾进口增加。全球消费增长,主要由于印度和几内亚增长。由于柬埔寨、几内亚和泰国的库存减少,全球期末库存降低。

大米价格

10WASDE报告发布以来,由于印度解除了对非巴斯马蒂白米的出口禁令,全球出口报价继续大幅下跌。印度政府于1023日取消了最低出口价格,目前的出口报价为450美元/吨。越南报价下跌17美元/吨,至517美元/吨,而泰国下跌19美元/吨,至498美元/吨。巴基斯坦的报价下跌25美元/吨,至462美元/吨,仍是继印度之后最具竞争力的国家。由于对拉丁美洲的销售疲软,美国价格下跌6美元/吨,至744美元/吨。乌拉圭语报价下跌21美元/吨,至765美元/吨,但仍是主要出口商中最高的。

市场特征

越南大米出口创纪录,自柬埔寨进口支撑其可供出口量

预计2024年越南的出口量将达到创纪录的890万吨,尽管产量下降。其从邻国柬埔寨进口,再出口以支撑外国强劲的大米需求,这使得越南出口增长。

2021年以来,越南大幅增加了大米进口,最初是从印度,但现在主要来自柬埔寨。通过越南中间商提供的财政和技术援助,柬埔寨生产商已将种植转向产量更高、季节更短的越南白米品种。由于柬埔寨的加工设施有限,水稻出口到越南加工。自柬埔寨水稻的进口提振了越南的大米出口供应,使其在印度缺席全球大米市场期间能够实现更高的出口。如需更多信息,请参阅《柬埔寨GAIN报告》,柬埔寨:粮食和饲料更新。

邻国柬埔寨的额外供应也帮助越南满足了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日益增长的需求。由于人口增长和进口关税降低,菲律宾的进口量创下历史新高(执行第62号令,详见《菲律宾粮食和饲料更新》)。到2024年为止,菲律宾80%以上的进口依赖越南。印尼也有强劲的进口需求,因为2024年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病虫害发病率较高,产量下降。

展望未来,由于印度重返市场,亚洲供应商的价格一直面临压力。鉴于来自印度的竞争,预计越南2025年的出口将减少。此外,随着政府增加国内采购,预计印尼将减少大米进口。然而,由于物流优势、有竞争力的价格和消费者对优质大米需求的不断增长,菲律宾预计仍将是越南出口的主要目的地。

(根据美国农业部报告独家编译)

来源: 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  仅供分享

稻米市场运行于合理区间短期上下两难

目前,国内中晚稻已全面收获,新稻收购进入高峰,供应压力有所增加。截至目前,已有河南、江苏、安徽和黑龙江四省启动了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经过年初以来的持续回落,当前稻米市场已基本处于相对合理的价格区间,但在政策托底的情况下,市场已经摆脱前期持续下跌的状态,逐步处于合理水平。而国际大米市场因产量增加,出口竞争激烈,价格以跌为主,对国内稻米市场做多信心有所打击。

新稻市场总体平稳,大米价格相对较弱

在四省先后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的政策呵护下,目前稻谷市场底部基本探明,加上晚稻收获质量较好,加工企业入市收购积极性提升,南方新稻收购市场全面企稳,优质稻收购价格稳中小幅上涨。东北因新稻正进入上市高峰,价格仍旧偏弱。由于当前正处于大米需求淡季,随着新米上市量增加,价格小幅走弱。

1118日,黑龙江佳木斯圆粒粳稻收购价2620/吨,周环比持平;绥化圆粒粳稻2640/吨,上涨20/吨,长粒粳稻2900/吨,下跌20/吨;龙江圆粒粳稻收购价2660/吨,下跌40/吨,长粒粳稻2860/吨,下跌20/吨;鹤岗圆粒粳稻收购价2620/吨,上涨20/吨。河南中晚籼稻收购价2460/吨,周环比持平。湖北“丰两优”稻谷收购价2710/吨,周环比上涨20/吨;“丰两优”大米出厂价4020/吨,持平。江西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590/吨,“黄华占”稻谷收购价2900/吨,普通中晚籼米出厂价3840/吨,“黄华占”大米出厂价4300/吨,周环比均持平。湖南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620/吨,中晚籼米出厂价3900/吨,周环比均持平。浙江杭州市场黑龙江产优质晚粳米批发均价5740/吨,周环比下跌20/吨;江苏产优质粳米4640/吨,下跌40/吨;江西产晚籼米4780/吨,下跌20/吨;安徽产晚粳米4380/吨,持平。

稻米处于合理区间,短期预计上下两难

当前,国内稻米市场供应相对宽松,国际大米价格持续下跌,但无需对国内稻米市场过于悲观。随着多地启动托市预案,国内稻米市场的底部已基本明朗,已基本处于合理区间,继续下行空间有限,短期将以小幅波动为主。

2024年初国内中晚稻价格较高,全国中晚籼稻平均收购价达2893/吨,粳稻为2805/吨,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稻米供求形势的前瞻性分析,认为当时国内稻米市场价格偏高,曾撰文指出,“2024年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的省份或将增加,预计黑龙江仍将呈产大于需,河南和安徽启动预案的可能性也较大,托市收购量预计会较上年有所增加。”

果不其然,截至2024116日,全国中晚籼稻平均收购价降为2631/吨,粳稻为2666/吨,与年初相比价格回落明显。目前已有河南、江苏、安徽和黑龙江四省启动了托市收购预案。

过年初以来的持续回落,当前稻米市场已处于相对合理区间。

首先,虽然当前稻米价格仍高于小麦、玉米,但其价差已大幅缩小。既不像2022年那样价格大幅低于小麦、玉米,也不像年初那样大幅高于小麦、玉米,三者比价已基本恢复到历史均值附近。

其次,国内大米价格与国际大米价格也基本接近,既不像年初那样大幅低于国际大米价格,也不像2022年那样大幅高于国际大米价格。

第三,虽然目前已有河南、江苏、安徽、黑龙江四省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内中晚稻价格基本稳定在最低收购价上方。既没有出现亢奋抢购现象,也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农民卖粮难现象,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同时,适度增加托市稻谷的收购,有利于国内稻谷库存保持适当水平,更利于后期国内稻米市场保持平稳运行。

来源: 粮油市场报  仅供分享

大豆利好加码年前能否涨价

11月以来,国内大豆市场持续低迷,贸易商收粮难,卖粮难;农户观望情绪继续:想卖粮,但价格却一直不理想,利润不大,所以农户挺价惜售,仍在期待价格的回升。国内进口大豆由于货源紧张,新一批到港数量不多,对国内大豆的影响不算大,可后续进口大豆到港存增量预期,并且数量比较庞大,进而会给国内大豆造成一定的冲击。豆价负重前行,业内等待利好注入,近期能支撑大豆涨价的因素主要包含政策以及需求方面。

政策指引增加,大豆或难涨价。

据得知1114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食品安全和营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主题,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丁钢强建议,居民要多吃大豆以及大豆制品,优化我们的膳食结构。但其政策因素不明显,导致对市场利好结果偏低,加之今年国储收购库点有的确实很冷清,送粮的车辆基本没有,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如果离库点较近的话,送粮入库无疑是当下相对较好的选择,但目前走粮库的却没有往年多。也有可能是目前库点开放有限,收储计划也受到一定限制。由于陈豆轮出不明显,预计国储收新总量将与拍陈量同等数量。国储最近仍在持续进行拍卖。20241118日中储粮拍卖油脂公司大豆竞价销售交易结果:计划拍卖32170吨,实际成交2000吨,成交率6.22%,起拍均价3600/吨,成交均价3600/吨。此价格于当下市场价格相差不大,但相对划算。少部分豆企较倾向于采购陈豆。

销区需求转好难度不小

自新豆上市以来,销区采购东北豆不积极,主要由于今年新豆丰产,鉴于地理位置及豆价原因,销区观望气氛较浓,当前市场消化速度较往年同期偏缓,叠加各地新豆豆源充足,市场需求表现平平。今年东北大豆的质量好、价格较低,这样的优势被南方市场慢慢认可,南方一些批发市场以销售东北大豆为主,但由于市场需求不佳,豆源消耗缓慢,未能推升东北大豆行情。安徽、河南、江苏等地区,当地豆源消耗较慢,贸易商通常手里会有很多类型豆源,以便满足各种豆制品需求。虽然北方已进入寒冬,蔬菜减少,但南方地区低廉的蔬菜以及肉、蛋、禽产品,仍挤占了居民和各类食堂的豆制品需求。预计豆制品需求好转还需一定时日。不过后期豆制品需求或会有些起色,但进入寒假阶段,集团性消费减少,所以一增一减,需求好转难度仍较大。

进口豆延期到港,对国产豆或利好?

自新豆上市以来,销区采购东北豆不积极,主要由于今年新豆丰产,鉴于地理位置及豆价原因,前期多以采购豫、皖地区新豆为主,当前市场消化速度较往年同期偏缓,叠加东北地区优质豆源偏少,市场需求寡淡。受国际关系影响,今年下游蛋白厂开机率下降,出口订单减少,需求明显下降,库存量增加。要消耗今年如此过盛的低质豆源,还远远不够,所以当前市场供大于求的市场基本形成。如果后期进口大豆大量进入市场,价格、运距优势明显,东北低蛋白新豆后期市场价格堪忧。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国内油厂缺口较大,进口豆源或分散掉一部分市场需求。近期部分销区采购商开始积极准备年前备货,市场购销趋势或将得到提振。预计后期市场形势将会改变,供需关系逐渐趋于平衡。

综上所述,进口大豆推迟到港,短期内对我国新豆价格影响偏小,受粮库底价支撑,价格难以出现大跌。今年大豆市场形势比较严峻,行情可谓是难上加难,但贸易商和豆农仍要调整心态,相信国家会出台相关政策,对大豆市场进行调控的。后续建议贸易商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随收随走,谨慎购销,及时锁定利润。

来源:粮信网  作者:周俊楠  仅供分享

连跌两周油脂能涨吗?

上周国内油脂延续跌势,其中棕榈油以及菜籽油先后领跌,豆油行情延续弱势震荡,主力合约一度跌至8000下方。随着利多的逐步消耗殆尽,市场多头资金纷纷获利了结。当前美豆新作收获已结束、南美新作长势良好,全球供给压力仍在。产地棕榈油库存难增,但随着出口关税提高,出口疲软,油脂行情就此低迷还是超跌反弹呢?

豆油现货市场参考价,截至1125日午间,国内沿海主要厂商一级豆油现货平均报价8285/吨,其中大连地区约8250/吨。天津地区约8150/吨、青岛地区约8150/吨、张家港地区约8390/吨、东莞地区约8450/吨、防城港地区约8250/吨左右。

全球大豆供给压力仍在

上周CBOT大豆期货基准期约下跌1.50%,作为对比,上周下跌3.08%,主要是美豆新作收获工作已全面结束。同时南美巴西播种已完成80%,高于去年同期。降雨继续改善,新作长势良好。阿根廷2024/25年度大豆种植工作完成35.8%,比一周前提高了16个百分点,整体丰产预期强烈。另外上周中巴协议表明两国关系更加密切,可能会损害美国农产品出口,目前美豆基准合约仍在1000美分下方弱势震荡,后期重点关注南美天气以及美豆出口情况。

产地棕榈油出口疲软

上周马来西亚棕榈油期货下跌8.2%,为20234月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这也是连续第二周下跌。主要原因是外部食用油价格走低以及产地出口疲软拖累。船运调查机构表示,11120日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量环比降低1%5%不等。另外棕榈油相对于其他植物油的溢价高企,导致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疲软,也对价格不利。不过上周因俄乌地缘政治升级,使得原油期价强劲上涨,侧面也能够支撑棕榈油价格。另外产地天气多雨,产量以及库存难增,叠加印尼202511日起强制执行B40政策,仍对棕榈油提供潜在利多。

国内油脂基差继续涨

本周国内油脂基差延续上周上涨。截至当前东北地区一豆基差在01+200~260之间,周内累计上涨20/吨、华北地区贸易商一豆基差在01+100,上涨40、山东地区工厂一豆01+100~170,上涨20、华东地区主流01+220~340、华南地区主流在01+250~530,基差上涨30。棕榈油方面,本周棕榈油基差与上周相比上涨,期价跌幅较大。华北地区贸易商24度棕油01+400、华东地区基差在01+140~330、华南24度基差多在01+180,市场成交好于上周。菜油方面,本周中国对进口自加拿大的菜籽执行反倾销措施搁置,菜籽油主力合约大幅走跌,周内跌破9000元大关,市场看空情绪较重,叠加当前国内现货库存充足,需求更加谨慎。当前川渝地区三级菜油基差为01+250~260,华东地区三级菜油01+120,上涨30、华南三级菜油地区01+0、一级菜籽油基差在01+200

油脂后市展望

综上所述,短期内油脂需等待新利好消息指引 ,反弹高度或有限。一方面全球大豆供给压力仍在,港口大豆供给相对宽松,工厂维持高开机率,豆油库存高于往年。另一方面,当前市场消费不及往年,各厂商表示渠道库存量低,整体销量不及往年。距离元旦、春节备货尚有时日,可根据自身销售情况,合理建库。美国新总统上任后,美联储降息进度或放缓,地缘政治变化或加剧。关注中美关系进展、产地棕榈油产量以及库存变化。

来源:粮信网  作者:尹秀颖  仅供分享

政策动态

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召开粮食和物资储备十五五规划行业系统座谈会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消息,11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焕鑫主持召开粮食和物资储备“十五五”规划行业系统座谈会。黑龙江省、福建省、河南省、重庆市、辽宁省大连市、山东省滨州市、河北省宁晋县、安徽省利辛县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湖北局、陕西局、科学研究院有关负责同志和专家参加会议并发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秦玉云出席会议。

各位发言的同志围绕“十五五”时期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重点就深化改革、强化监管、优化布局,完善储备体系,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加强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自身建设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意见建议。

刘焕鑫指出,科学编制“十五五”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规划,对于引领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着眼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和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围绕发展和安全大局,聚焦主责主业,立足本地区实际,研判趋势性苗头性问题,把补短板强弱项的措施谋深、谋实,更好发挥国家储备战略保障、宏观调控、应对急需功能。

刘焕鑫强调,要搭建交流平台,畅通建言献策渠道,主动向基层问计问策,将基层群众所思所盼体现到规划中。要按照推进“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要求,遴选好、提报好项目,为统筹编好规划提供有力支撑。要坚持守正创新,积极研提新思路新举措,谋划新载体新抓手,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不断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总工程师颜波,有关司局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来源: 新华财经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北粮南运带来挑战中国饭碗要一起端

客观地说,“北粮南运”有其合理性,但粮食不同于一般商品,不能只从市场角度看,更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还要综合考虑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社会公平。

眼下,秋粮收获进入尾声,北方秋粮陆续上市,一场大规模的粮食迁徙即将迎来高峰。犹如粮食流通领域的“春运”,产自北方的粮食将装满船舶、列车,一路向南穿越数千公里,抵达千家万户的餐桌。

“北粮南运”已成为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格局,背后反映的是我国粮食生产地区重心的调整转移。历史上,南方曾是我国粮食主要产区,“南粮北调”一直是粮食调配的主旋律,故有谚语“湖广熟,天下足”。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调配依然主要是由南向北,直至改革开放后南北方粮食产量比例开始发生变化,2005年北方粮食产量首次超过南方。近些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进一步向主产区尤其是北方集中,黑龙江、河南、山东、吉林、内蒙古、河北、辽宁等7个北方主产区生产了全国一半的粮食,其中仅东北三省一区的产量就占到全国的26.6%。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持续下降,7个粮食主销区里有5个位于南方,尤其是一些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粮食自给率不足30%,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于安全线。

“北粮南运”格局的形成,是自然、市场以及科技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北方耕地资源相对丰富,大平原多,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北方适合机械化生产作业的优势凸显,粮食生产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南方人均耕地资源短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一些效益更高的非农产业吸引了大量农民外出就业,耕地数量与粮食产量相应减少。与此同时,由于大量外来人口迁徙涌入,南方省份对粮食的需求大幅增长,这也给北方产粮区带来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机遇。在人多地少的国情农情下,南北方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进行资源重组,推动粮食主产区向北方集中,有利于放大资源要素的集聚效应,符合“效益优先”的市场资源配置规律。

客观地说,“北粮南运”有其合理性,但粮食不同于一般商品,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对国家安全以及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巨大。因此,我们不能只从市场角度看,更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还要综合考虑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社会公平。事实上,尽管当前“北粮南运”的格局有效解决了南北方资源供需问题、有力支撑了全国粮食安全,但这种不平衡的格局背后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值得我们警惕。

从安全保障角度看,“北粮南运”存在一定风险。我们常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粮食生产过度集中,出现风险波动的可能性必然加大。有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粮食物流总量约为6.39亿吨,其中跨省物流总量高达3.15亿吨。如此大规模、长距离的粮食调运,且不说运力保障、运输成本等存在巨大压力,还增加了发生存储运输、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一旦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产区产不出粮,或者产得出但运不到,导致销区吃不上饭,就要严重影响人心安定、社会稳定。考虑到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这一隐患更加需要警惕。

从生态保护角度看,“北粮南运”也面临挑战。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气候仍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南方光热条件好、水资源充沛,一些作物可以达到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本就是适合种粮的地区。而北方粮食生产面临水资源不足、光热不匹配的硬约束,由于长期以来对资源环境的超负荷利用,北方已经出现了黑土地退化、地下水超采等生态问题。北方粮食高产,是在各类资源已经绷得很紧很紧的情况下拼尽全力实现的,现有科技条件下,越往后增产难度越大,长期向南方大规模输送粮食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从国家发展大局看,“北粮南运”将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粮食产销南北区域不平衡,带来的是北方与南方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粮食比较效益低,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不仅财政收入不高,还要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进行补贴。当主产区将大量的土地、人力资源投入粮食生产时,实际上还付出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机会成本,长此以往,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差距将不断拉大。数据显示,非主产区省份与主产区省份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值,已由2012年的1.45扩大至2021年的1.57

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曾经的“鱼米之乡”褪去光环令人叹惋,这种势头不该也不能放任持续下去。虽然短期内“北粮南运”格局无法彻底改变,但可以从耕地保护管控、产业链合作、利益补偿等多方面采取措施逐步遏制、扭转。要优化耕地的布局结构,特别是对南方耕地的数量底线提出要求,让适合种粮的地方多种粮,加快恢复粮食产能、提升自给水平。进一步深化南北粮食产销区合作,推动从产需合作向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转型,让主产区更多分享粮食产业链延长、附加值提升带来的增值收益。完善“纵横结合”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中央财政的纵向补偿力度,在建立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上迈出实质性步伐,督促主销区压实粮食安全责任。

可喜的是,近年来南方一些省份通过实施复垦复耕、增加早稻面积、发展再生稻等方式,粮食生产出现了恢复巩固的好势头。2023年,南方省份净增耕地739万亩,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期待各地进一步增强抓粮的思想与行动自觉,牢牢守住自己的“责任田”,一起端稳“中国饭碗”。

来源: 重农评 仅供分享

多举措应对农机服务市场转型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走中国特色的“服务型农业”道路,也是农业发展从破解规模约束到促进分工深化的变革。

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部分,农机服务在应对农业人口老龄化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非农转移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农机服务市场转型已经对粮食经营产生了影响。首先,由于本地兼业化服务组织需要缩短资本回收期,这将促使他们流转更多的农地,从而促进农地流转的市场化发展。研究发现,农地流转市场化会诱发流转农地“非粮化”的加剧。其次,与跨区作业的农机服务组织相比,本地农机服务组织一般为农地规模经营主体,其投资能力相对有限,且是进行兼业化服务的。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他们往往投资质量较低、价格较便宜的农机装备,从而造成本地市场中低质量农机挤出高质量农机,最终诱发粮食生产率的下降。再者,随着农地规模经营主体提供的兼业化服务在农机服务市场中占据份额的增加,农地流转价格也会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不合理上涨态势。随着流转价格的上涨,农地“非粮化”水平将持续提高,这是农地转入主体应对生产成本提高的必然选择。尤其考虑到粮食生产利润持续低迷,调整种植业结构是对冲生产成本的重要方式。

为应对农机服务市场转型带来的不利影响,切实发挥农机跨区服务和本地服务两个方面在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从如下5个方面加强改革力度与政策保障:

1)把握市场转型的阶段性,强化政策调整的精准性。鉴于农业要素市场发育所具有的阶段性转型特征,有必要匹配差异性的政策支持手段。具体来说:第一,在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引发人地关系松弛的情形下,政策的重点在于诱导农地的流转与适度集中;第二,在农地市场发育的同时,政策的重点在于鼓励连片种植,并积极搭建跨区服务的交易平台;第三,在跨区服务交易面临交易风险与不确定性时,应该鼓励规模经营主体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支持农机购置与本地化服务,并强化监督与服务规范,提升服务质量。坚持“农地规模经营+服务规模经营”双轮驱动,并根据转型过程中的市场短板进行相机决策与精准施策,应该是基本的政策取向。

2)因地制宜发展跨区服务与本地服务,发挥两种类型服务比较优势。农机服务本地化发展具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这并不否认跨区服务的专业优势和规模优势。尤其对于江苏等长期发展农机跨区服务,并形成组织优势和存量优势的地区,推进其对外跨区服务的发展对于稳步提升全国粮食主产区的作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支持引导,完善配套政策,提升农机跨区服务技术质量,构建稳定的作业网络与信息共享平台,在降低作业不确定性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农机跨区服务的比较优势,以提升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尽管农地服务本地化在应对服务供给不确定性、自然灾害和保障农业经营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相对于跨区服务的专业劣势和低技术效率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加以重视。具体而言,对于那些难以形成大规模连片粮食作物种植,且未被纳入农机跨区服务作业路线的区域,需要在优化组织建设、有序引导农业要素市场发育和提升农机服务技术效率等方面加快体制机制建设,在释放本地服务及时性优势的同时弥补其效率不足。简而言之,发挥跨区服务与本地服务各自的比较优势,努力降低农机服务的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促进两类市场的互补与协调,是在中国农机服务市场转型中必须重视的关键线索。

3)优化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实现效率和应急能力的双重提升。农机服务本地化以及低质量服务之所以被农户接受,根源在于其具有跨区作业不具备的作业的可获性与及时性。因此,一方面,需要在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的同时,加强农机服务基础条件建设,鼓励农机农资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本增加农机社会化服务投入,提升农机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需要鼓励和引导农机合作社规范发展,通过培育一批设施完善、机制良好、制度健全、规模较大、效益显著的农机合作社,以应对农机服务组织转型造成的效率下降。另一方面,为提高农机服务供给的及时性及其应急能力,需要因地制宜加快构建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具体而言,可以推动“大小兼容”的农机服务供给模式建设。在“小”的层面,可以在单一村庄或几个村庄范围内,培育农机合作社等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确保农户的需求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满足。在“大”的层面,可以在区县,甚至地级市或全省范围内开展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通过多地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搭建区域农机服务应急网络,以保证在自然灾害突发时,农机服务能够快速调配,及时足量供应。

4)有序引导农业要素市场发育,调动种粮积极性。在农机服务市场的转型中,由农机服务本地化所引发的村庄农地“非粮化”种植倾向,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事实上,《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2020年)》的数据也显示,在我国41.14%的流转农地中已经出现了“非粮化”隐患。因此,有必要在农业要素市场的发育过程进行引导与规范:一是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承担保障本行政区域粮食安全的具体责任,切实将粮食安全责任压牢压实。二是鉴于农机服务本地化与农地流转集中的转型态势,应该加强对各类规模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的引导与激励。尤其是要将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服务补贴、农地流转补贴等相关政策,与粮食生产密切挂钩,在强化种粮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政策的集成、衔接与有效匹配,不断增进粮食安全保障的精准施策与政策效力。

5)实施“购置补贴+质量提升”的双重策略,提升农机服务技术效率。农机服务技术转型的缺陷在于,农地规模经营主体购置的农机装备质量较差,由此造成本地农机服务市场呈现低水平均衡。目前国内农机市场的产品参差不齐,农机购置补贴覆盖面又很广,难以切实引导农户购置高质量农机。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与使用补贴政策,加强农机市场管理,提升高质量农机补贴的引导性、精准性与支持力度。同时,应将农机装备研发作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快提升国产农机产品尤其是与粮食生产相关联的农机装备质量水平。在具体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强化企业和政府两方面责任担当。首先,作为农机研发和制造的主体,农机企业应该承担主体责任,把好产品质量关。同时,通过政府补贴和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夯实农机制造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其次,作为农机质量监管主体,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农机试验鉴定和检测认证机构间信息互联互通机制,严把产品质量检测认证关口。此外,可以构建购置补贴与质量认证挂钩机制,通过实施“购置补贴+质量提升”的双重举措,从根本上提升农机服务的技术效率。

来源: 光明网  仅供分享

筑牢节约粮食的坚固堤坝

民以食为天,粮食乃民生之本。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工作,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降低粮食损耗浪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一项长期任务,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化法律制度约束,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引导青少年爱粮节粮,坚持知行合一,筑牢节约粮食的坚固堤坝。

弘扬传统美德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蕴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节俭、反对浪费。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持家之道、治家之本。古人把勤俭置于持家立业、治国安邦的高度,勤俭节约与奢侈浪费为家国兴亡之关键。勤俭节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既是美德,又是素质,更是责任。因此,爱粮节粮,反对食物浪费,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勤俭节约的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强化制度约束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以制度建设为关键抓手,健全粮食安全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实施了《反食品浪费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等一系列节约粮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举措,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将节约粮食、反食品浪费、保障粮食安全等纳入法治化轨道,以法律制度刚性约束、监管以及严厉惩处,有效制止粮食浪费行为,用法治力量健全粮食安全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

完善实施细则。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当前,要进一步完善实施细则,把节约粮食和食物的要求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等,纳入各种文明创建内容,压实主体责任,确保节约粮食的法律法规落实落细、落地见效;要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升全社会粮食安全意识,树立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鲜明导向,形成爱粮节粮的良好风尚,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把握国情农情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无论是丰富和拓展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还是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都必须从这一国情农情出发。

始终保持危机意识。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908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综合来看,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因而对粮食安全始终要有危机意识,既要增加生产食物的供给,更要注重节约粮食,杜绝食物浪费。

守住耕地红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直接关系着14亿多中国人吃饭的头等大事。因此,必须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强有力措施严禁耕地“非农化”和粮田“非粮化”,必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的红线,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保障耕地数量安全,着力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持续提升粮食产能;坚持科技兴农,同步推进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信息化,发展智能农业,让互联网技术给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翅膀,筑牢粮食安全的科技防线。

引导青少年爱粮节粮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人人有责,人人尽责,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党政机关、党员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也要引导青少年爱粮节粮。

以学校教育提升节约意识。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让青少年深刻理解节约的精神价值和时代内涵。节约既是一种态度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责任和行动,要把爱粮节粮教育同建设节约型校园结合起来,把节约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提高节约素养。

家校社协同育人。引导青少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学校要注重与家庭、社会协同联动,凝聚育人合力,建设“教联体”。要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油、一滴水做起,不随意浪费食物,引导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要注重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各行各业、社会团体要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传播手段,广泛宣传爱粮节粮先进典型,曝光食品浪费行为,倡导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引导青少年强化节约意识,成为节约粮食、反对食品浪费的参与者。

强化实践养成。要抓住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推进“三观”教育与节约素养培育相结合,把节约素养培育融入到“三观”教育中;要利用好世界粮食日和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以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广泛参与,以亲身参与、实践体验在内心深处厚植爱农情怀,增强节约粮食是社会责任的观念,养成爱粮节粮的良好习惯,并转化为自觉行动;要把节约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青少年参加农事劳动,传承农耕文化,体验劳动艰辛,享受丰收快乐,感悟“粒粒皆辛苦”,成为爱粮节粮的践行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来源: 人民论坛网  仅供分享

三年目标、四大行动!全链条推动粮食和食物节约

尽管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供需仍保持紧平衡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对未来三年我国全链条粮食减损和反食品浪费工作进行部署。

明确三年目标 部署四大行动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2023年全球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而与此同时,全球食物全链条损失浪费率超过食物供应数量的三分之一。

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以实际行动推动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大力开展“光盘行动”,推进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取得积极进展。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数据基础薄弱,统计调查评估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餐饮消费环节中商务宴请、红白喜事等浪费严重,大吃大喝、过量点餐等不良风气仍然存在。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行动方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堵点难点,分层分级分段提出针对性举措,部署了粮食节约减损行动、全民节粮意识提升行动、餐饮行业反浪费行动、单位食堂反浪费行动、加强损失浪费统计调查等重点任务。

《行动方案》明确了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年底,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更加健全,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统计调查制度、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损失率控制在国际平均水平以下,餐饮行业、机关食堂、学校食堂、企业食堂等人均每餐食品浪费量明显下降,餐饮浪费得到有效遏制。

“做好调查统计是做好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认为,只有基于科学的基础数据和信息,才能找到导致损失浪费的关键因素和主体,从而有针对性做好节约减损工作。

对此,《行动方案》明确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建立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统计调查制度、标准规范和指标体系。对主要食物种类全口径损失浪费基础数据进行调查研究。另一方面,分领域开展专项统计调查。考虑到调查的可比性、连续性,确保数据的科学性,《行动方案》特别强调常态化统计调查,这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经营主体多方配合。

突出科技减损 耕好“无形良田”

此次《行动方案》从技术、制度和意识等方面提出四大行动,突出全链条推动粮食节约,也就是从田间到餐桌的一系列环节中都要节约粮食。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工作涉及到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即“损失”和“浪费”。通常而言,食物零售前各环节的损耗被称为“损失”,主要由生产技术或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零售和餐饮消费环节的损耗被称为“浪费”,更多由于节约减损意识不足或不良消费习惯导致。

针对“损失”环节,《行动方案》部署粮食节约减损行动。武拉平表示,粮食节约减损涉及到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行动方案》对机收、储存、运输和加工过程的节约减损工作进行了分环节部署,并特别强调技术和标准的作用。

“《行动方案》在全面剖析我国粮食损失浪费成因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以科技引领推动减损等具体举措,这是从难点问题突破。”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和认证中心农业价格成本处处长韩静波说,比如,在收获环节,针对播种粗放、收割机械精细化程度不够、农机农艺不配套、机手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行动方案》提出,制定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机收减损技术指引和机收作业质量标准,推广精量播种技术、加强农机装备创新研发、推进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和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建设,提高机手规范操作能力等,减少粮食机收损失。

在储存环节,针对仓储设施老化陈旧、仓储技术落后以及农户储粮损失大等问题,《行动方案》提出,因地制宜推广科学储粮装具,深入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推进仓房升级改造,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等,减少粮食储存损失损耗。

在加工环节,针对粮食过度加工造成的出品率降低、营养成分损失和浪费问题,《行动方案》明确,引导粮食适度加工,提高粮油出品率,深入推动饲料粮减量替代,加强粮油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全谷物产业等,减少粮食加工损失。

突出营养导向 聚焦重点场所

针对“餐桌上”的零售和餐饮消费环节食物浪费,《行动方案》突出营养导向,聚焦重点产品和重点场所,提出全民节粮意识提升、餐饮行业反浪费、单位食堂反浪费三方面行动。

“我国当前农业生产正处于由满足吃饱吃好向保障营养健康转型阶段。反食品浪费不是要求公众‘节衣缩食’,而是要更加科学膳食,既要保障基本营养需求,也要避免过度饮食造成的‘隐形浪费’,并由此带来超重肥胖等慢病增加等健康问题。”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程广燕说。

《行动方案》把建立营养均衡膳食模式作为反食品浪费的重要举措,全民节粮意识提升行动提出,深化中国居民健康膳食研究,发布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和坚果类及烹调用油盐等5大类食物摄入量建议范围,倡导营养均衡、科学适量的健康饮食习惯;单位食堂反浪费行动提出,推动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改进供餐方式,科学营养配餐,丰富不同规格和口味配餐选择,定期听取用餐人员意见建议,保证菜品、主食质量。

有数据显示,户外餐饮消费浪费率比较高,是反食品浪费的重点领域。针对餐饮行业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提出深化“光盘行动”,鼓励餐饮服务网络平台支持商户积极参与反食品浪费;针对单位食堂反食品浪费,主要是国家机关、学校和国有企业食堂,注重通过加强管理与考核提高各单位反食品浪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行业治理方面,针对餐饮浪费问题依然多发频发,部分餐饮经营单位默许、引导消费者过量点餐等问题,《行动方案》明确,引导餐饮服务经营者加强按需适量点餐提醒,明确标示并合理配置菜品和主食规格数量,积极推广小份餐品,主动提示剩余食物打包,严格落实明码标价规定,深化“光盘行动”等。

武拉平提到,《行动方案》特别强调行业自律,包括发布反餐饮浪费倡议,制定行业、团体标准以及行业自律规范。另外,《行动方案》特别强调强化违法惩治,对于不遵守相关规定的餐饮服务业经营者,进行约谈、督促整改,同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

来源: 中国发展改革报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4.11.30                                                                                                                                                单位:元/

品种

等级

平均价

早籼谷

19-21)中等

2450

晚籼谷

19-21)中等

2550

早籼米

19-21)中等

3860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40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450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400

东北米

一级

4840

江苏粳米

一级

4350

红小麦

江苏中等

2700

白小麦

河南中等

2720

玉米

中等

2330

大豆

中等

5350

豆粕

一级

3330

  籼糯米

一级

6440

麦皮

中粗

1950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8700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9100

 

                      33

            20241130

                  9039

2019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