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
  • 信息服务
  • 资产租赁
  • 供求信息
  • 产品信息
  • 粮食竟价

2025年6期粮情快讯

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5-02-28 浏览次数:735

· 福州粮情

二月份福州市场粮油价格小幅上涨

时间:2025.2.28                                                                                    单位:元/

品种

等级

上月平均价

本月平均价

涨跌率

早籼谷

15-17)中等

2450

2450

持平

晚籼谷

15-17)中等

2550

2550

持平

早籼米

15-17)中等

3860

3860

持平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40

6040

持平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400

4400

持平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400

4400

持平

东北米

一级

4840

4840

持平

江苏粳米

一级

4600

4600

持平

红小麦

江苏中等

2680

2680

持平

白小麦

河南中等

2700

2700

持平

玉米

中等

2360

2400

1.69%

大豆

中等

5400

5400

持平

豆粕

一级

3460

4000

15.61%

  籼糯米

一级

6440

6440

持平

麦皮

中粗

2000

2100

5%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8500

8700

2.35%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8900

9100

2.25%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小麦市场情绪升温价格上涨通道打开?

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储备粮交易的带动下,小麦市场购销逐步活跃;随着玉米价格上涨,小麦市场一改往日的沉寂,看涨情绪升温,推动麦价小幅上调,并且范围逐步扩大。

2月中旬,主产区小麦行情保持稳中偏强格局,考虑到之前麦价已处于最低收购价附近,春节后在中储粮采购加速、相关农产品行情上涨的带动下,小麦市场复苏加快、看涨情绪升温。预计短期内麦价将保持震荡,部分区域在替代需求中或进一步上涨,关注政策性小麦拍卖情况、饲料原料价格走势和新季小麦长势。

小麦现货市场明显回暖

近期,国内小麦现货市场明显回暖。一方面,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储备粮交易的带动下,市场购销逐步活跃;另一方面,随着玉米价格的上涨,小麦市场一改往日的沉寂,看涨情绪升温,推动麦价小幅上调,并且范围逐步扩大。截至218日,主产区普麦净粮主流进厂价:山东1.201.215/斤,河南1.1931.21/斤,河北1.1911.21/斤,安徽1.2021.205/斤,江苏1.191.21/斤。

小麦市场经过近几个月的反复涨跌,市场对小麦价格的底部已基本形成共识,麦价跌至最低收购价范围后,进一步下调的阻力较大。随着中储粮大规模采购的展开和部分地区小麦饲料替代可行性提高,小麦市场阶段性震荡偏强的局面或将继续,后期需高度关注玉米市场的政策和售粮节奏,以及小麦市场的供需变化。

玉米涨价提振麦市预期

据市场监测,截至218日,广东蛇口港水分15%玉米散粮成交价22402260/吨;锦州港水分15%玉米平舱价21702180/吨。元宵节过后,市场购销逐渐恢复,主产区玉米价格整体强势上涨,基层持粮主体惜售情绪较浓,而中储粮继续提价增收玉米,持粮主体看涨心态愈发走强。当前新粮到货成本仍然偏高,继续支撑港口价格。

华北地区玉米深加工行业利润好转,企业开机率小幅回升,玉米消费量增加,在连续提价之后,厂门到货量小幅增加。当前,华北地区水分15%以内的玉米贸易商主流收购报价20602180/吨;山东深加工企业水分14%玉米收购价21702240/吨。

据了解,近期饲料企业对小麦的关注度提升,个别厂家开始挂牌收购小麦,在小麦、玉米价差动态调整的过程中,小麦再度进入饲用领域提振了市场信心,同时对需求回暖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竞价交易溢价范围扩大

当前,中储粮竞价采购与销售同步进行,虽然采购交易成交率不高,但采购规模保持高水平,很大程度上支撑小麦市场,采购底价有所提升,反映出市场主体的预期也在进一步上升。

而各地储备小麦全面投放,从近日的交易结果可以看出,成交价格出现不同程度溢价,小麦市场呈现低位上涨行情,尤其质优小麦行情更为凸显。218日,南方小麦交易市场交易的多个品种小麦溢价超100/吨,小麦单品种、品质优的同时,定价具有吸引力,均对麦价形成加持。

小麦成交量和成交率上升,或将进一步推动市场的看涨情绪,但是也将吸引部分贸易商增加小麦销售量,直接增加阶段小麦市场供给,从而进一步增加卖压,限制小麦价格上涨。

来源: 粮油市场报   仅供分享

利空扰动市场情绪玉米上涨步伐将放缓

上周玉米涨势放缓,同时周四利空小作文来袭,玉米期货跌幅逾1%,为2024124日以来最大跌幅,市场心态受挫,部分地区价格略有回落。不过本轮利空似乎并未给现货市场价格带来太大影响,部分地区价格仍在小幅上涨,下跌区域跌的也不凶。不过玉米上行压力增加,短期玉米价格要跌了吗?笔者认为玉米上涨步伐放缓,或将进入震荡状态,若下跌幅度或有限。

利空小作文

220日利空小作文包含了宏观、期货、粮库、替代品、天气等多个方面,宏观方面主要为中美贸易摩擦,《纽约时报》报导特朗普表示有兴趣达成一项协议,该协议将包括中国购买更多美国产品的实质性投资和承诺,对农产品主要为预期,我们也只能观望等待。期货方面主要为03合约交割压力,为近期正在进行中事件。粮库方面,上周粮库提价收购,传言粮库价格若高于指导价要报公司审批,当前粮库提价后大体回到11-12月时收购报价,短期或不算大幅上涨。传言二为储备库将在3月份进行轮换玉米拍卖,近期中储粮吉林分公司恢复竞价销售,21日销售212223年玉米36983吨,实际成交22488吨,底价在2130-2140/吨,溢价3-30/吨不等,常规来说大量集中轮出期普遍在当年7-10月,3月开始轮换玉米拍卖相对正常,但或不是主要轮出时间。

替代品方面主要为进口玉米、小麦、定向稻谷等。首先进口玉米能否在3月恢复拍卖未知,等待验证。传言二为放开进口玉米限制,扩大进口数量,但目前国际玉米价格持续上涨,性价比并不高,截至周五(CBOT)玉米期货收盘最活跃合约5月下跌7.75美分,报收505美分/蒲式耳,但触及18个月高点,21日进口玉米升贴水美玉米3月到岸完税参考价格2215/吨,对比国内玉米无太大优势。超期稻谷方面,短期或仍难提上日程,毕竟涉及参拍企业、底价如何,且糙米加工期较长,短期影响力一般。小麦方面,近期小麦在替代边际徘徊,加之市场预期2-3月进口大豆到港量偏低,部分地区工厂将断豆停机,豆粕相对强势,小麦有一定蛋白优势。而长江口使用小麦的企业相对比其他地方多,但短期玉米无法被完全大量替代。

综上,小作文中杂糅了当前玉米市场中将要验证的利空点以及远期等待验证的利空点,短期主要是对情绪的影响,其中多个方面仍需时间验证。

售粮进度偏快,基层挺价心强

截至上周,东北地区售粮进度约62%,华北地区售粮进度约65%,多地农户余粮预期集中在10-30%左右,且基层观望看涨心强,近期企业上量持续不佳,年前贸易商普遍顺价,但年后又出现倒挂的情况,部分地区可流通渠道有限,加剧市场短期缺粮的局面。

综上所述,在长期供需趋紧预期暂不能证伪下,市场长期偏强预期未改。但在价格持续上涨下,流通量减弱,短期供需错配,小麦可能的替代压力制约上涨步伐。短期关注本周天气升温后对基层售粮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小幅回调。

来源: 粮信网   仅供分享

稻米市场一周观察:中晚稻市场逐步回温

元宵节后,主产区中晚稻市场逐步回温,大中院校、企业食堂集团性消费有所增加,米企和部分粮库补库,有效支撑市场需求,加工企业开机率有所提高。在下游需求增加和余粮持续消耗下,部分地区中晚稻米价格有所上涨,优质优价特征明显。但国际大米价格持续下行,叠加进口量预期增长、地方轮出规模加大,对销区大米价格形成压制。

随着全球大米增产、供求持续宽松,2025年国际米价延续跌势。泰国、越南、印度等主要出口国大米报价自2024年初已累计下跌约30%40%,当前价格接近过去10年均值水平,但仍高于最低点。219日,泰国大米(5%破碎率,下同)FOB出口报价432美元/吨,越南大米报价396美元/吨,印度大米报价410美元/吨,巴基斯坦大米报价397美元/吨。

主产区中晚籼稻米价格基本稳定

元宵节后,南方主产区中晚籼稻市场逐步回温,大中院校、企业食堂集团性消费有所增加,米企和部分粮库补库,有效支撑市场需求,加工企业开机率有所提高。在下游需求增加和余粮持续消耗下,湖南部分地区中晚籼米价格有所上涨,中晚籼稻优质优价特征明显。219日,江西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560/吨,黄华占收购价2900/吨;湖北丰两优中晚籼稻收购价2640/吨,黄华占收购价2700/吨;湖南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660/吨,黄华占收购价2880/吨,周环比均持平。周内主产区中晚籼米出厂价格稳中有涨,219日,江西普通中晚籼米出厂价3840/吨,黄华占出厂价4300/吨,周环比持平。湖北丰两优中晚籼米出厂价4020/吨,黄华占出厂价4400/吨,周环比持平。湖南普通中晚籼米出厂价4000/吨,周环比持平,黄华占出厂价4300/吨,周环比上涨20/吨。

来源: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仅供分享

中晚稻收购渐入尾声现货价格小幅涨跌

进入2月下旬,稻谷市场购销陆续恢复常态化运行,东北粳稻托市收购即将于2月末结束,2024年产中晚稻收购渐入尾声。经过年前一波售粮高峰后,近期稻谷市场购销平稳,现货市场余粮持续消耗,优质优价特征明显。大米市场节后恢复缓慢,购销未见明显提速,少数米企开机加工,多为前期订单,对大米走货带动不大,短期米价延续平稳态势。

中晚籼稻价格稳中上涨 粳稻价格涨跌互现

进入2月下旬,南方中晚籼稻市场仍有一定的支撑力,价格整体保持稳中上涨走势;粳稻市场分化比较严重,南方苏皖粳稻价格稳中上涨为主,东北地区黑龙江粳稻价格坚挺,吉林粳稻价格下跌明显。分省情况如下:

本周湖南省中晚籼稻价格保持稳定。截至220日,普通中晚籼稻折干标准水分收购价常德地区1.291.30/斤、岳阳地区1.32/斤、张家界地区1.30/斤,均较上周持平;优质中晚籼稻折干标准水分收购价常德地区1.331.34/斤、岳阳地区1.38/斤、衡阳地区1.38/斤,均较上周持平。

 本周湖北省中晚籼稻价格继续保持稳中上涨走势。截至220日,普通中晚籼稻折干标准水分收购价孝感地区1.31/斤,周涨0.01/斤;荆门地区1.32/斤,周涨0.01/斤;荆州地区1.321.34/斤,周涨00.01/斤;随州地区1.32/斤、黄石地区1.33/斤,均较上周持平。

本周四川省中晚籼稻价格保持稳定。截至220日,普通中晚籼稻折干标准水分收购价内江地区1.361.43/斤、绵阳地区1.43/斤、达州地区1.36/斤、南充地区1.381.40/斤、广安地区1.42/斤、成都地区1.341.43/斤、遂宁地区1.371.43/斤,均较上周持平。

本周安徽省中晚稻价格整体保持稳定,部分地区小幅上涨。截至220日,普通中晚籼稻折干标准水分收购价淮南地区1.29/斤,周涨0.01/斤;六安地区1.251.30/斤、合肥地区1.281.30/斤、芜湖地区1.31/斤,均较上周持平。普通粳稻折干标准水分收购价马鞍山地区1.391.44/斤、合肥地区1.39/斤,均较上周持平。

本周江苏省中晚稻价格继续保持稳中上涨走势。截至220日,普通中晚籼稻折干标准水分收购价南京地区1.35/斤,周涨0.02/斤;连云港地区1.31/斤、淮安地区1.321.36/斤、宿迁地区1.361.38/斤,均较上周持平。

普通粳稻折干标准水分收购价徐州地区1.421.44/斤,周涨0.020.03/斤;连云港地区1.36/斤,周涨0.01/斤;南通地区1.40/斤、宿迁地区1.341.38/斤、盐城地区1.42/斤,均较上周持平。

 本周黑龙江省粳稻价格继续保持稳中上涨走势。截至220日,普通圆粒粳稻折干标准水分收购价佳木斯地区1.331.36/斤,周涨00.01/斤;哈尔滨地区1.40/斤,周涨0.01/斤;齐齐哈尔地区1.31/斤、双鸭山地区1.34/斤,均较上周持平。优质长粒粳稻折干标准水分收购价双鸭山地区1.40/斤,较上周持平;哈尔滨地区1.401.43/斤,周涨00.01/斤;绥化地区1.49/斤;周涨0.08/斤。  

本周吉林省粳稻价格继续保持稳中下跌走势。截至220日,优质粳稻折干标准水分收购价白城地区1.421.43/斤,周跌00.02/斤;辽源地区1.50/斤,周跌0.05/斤;吉林地区1.46/斤、通化地区1.52/斤,均较上周持平。

大米库存偏高 短期米厂开机有限价格趋稳

元宵节过后,大中专院校陆续开学,城市复工,大米市场消费需求有所恢复,但是短期市场消费主要以消耗大米库存为主,对大米走货带动不明显,本周大米购销清淡,价格偏稳运行。据监测,截至220日,早籼米批发价广州地区3800/吨、福州地区3750/吨,均较上周持平;中晚籼米批发价长沙地区3800/吨、南昌地区3750/吨、广州地区3970/吨、福州地区4150/吨,均较上周持平;圆粒粳米批发价天津地区3850/吨,周涨50/吨;淮安地区3920/吨、上海地区4030/吨,均较上周持平。广州地区进口泰国米批发价4440/吨、进口越南米批发价4340/吨,均较上周持平。

地储购销尚未全面复苏 短期成交量偏低  

进入2月下旬,部分省份受轮换架空期影响,地储轮出尚未展开。黑龙江、江苏等省份地储粳稻采购任务尚未完成,短期仍有少量采购。南方各省仍以籼稻轮出为主,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17日~20日各省(自治区)地储稻谷轮换交易情况如下:

黑龙江省采购2024年产粳稻0.01万吨,全部成交,成交均价2660/吨,全部以底价成交。

江苏省采购2024年产粳稻0.9万吨,实际成交0.5万吨,成交率55.5%,成交均价3048/吨,折价幅度-2/吨。销售2023年产粳稻0.3万吨,全部成交,成交均价28652880/吨,溢价幅度0145/吨。

江西省销售2022年产早籼稻7.4万吨,实际成交2.7万吨,成交率36.5%,成交均价23372700/吨,溢价幅度032/吨。销售2021年产中晚籼稻0.2万吨,全部成交,成交均价2500/吨,全部以底价成交。

广东省销售20222023年产早籼稻1.8万吨,实际成交1.3万吨,成交率72%,成交均价25383260/吨,溢价幅度0118/吨;销售20232024年产晚籼稻1.2万吨,全部成交,成交均价25382786/吨,溢价幅度7886/吨。

湖北省销售2022年产中晚籼稻0.3万吨,全部成交,成交均价2420/吨,全部以底价成交。

广西自治区销售20202022年产早籼稻0.6万吨,实际成交0.5万吨,成交率83.3%,成交均价2430-3300/吨,溢价幅度0190/吨。销售2022年产中晚籼稻0.3万吨,结果全部流拍。

本周国际大米价格小幅涨跌

进入2月下旬,东南亚大米出口价格小幅涨跌。分国家来看,本周印度大米出口价格全线下跌。截至220日,印度5%破碎率大米FOB报价410美元/吨,周环比下跌5美元/吨;印度蒸谷米FOB报价405美元/吨,周环比下跌4美元/吨;印度2%破碎率巴斯马蒂米FOB报价900美元/吨,周环比下跌10美元/吨。印度大米出口价格下跌,在国际大米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据国际谷物理事会本月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2024/25年度印度大米出口量约2190万吨,较上月调高50万吨,也远高于上年的1440万吨。另外印度大米出口商协会呼吁政府放开对100%碎米出口的限制,以降低政府大米库存。

泰国大米出口价格小幅上涨。截至220日,泰国5%破碎率大米FOB报价432美元/吨,周环比上涨2美元/吨,同比下跌186美元/吨;泰国蒸谷米FOB报价453美元/吨,周环比上涨2美元/吨,同比下跌177美元/吨;泰国香米FOB报价945美元/吨,周环比上涨5美元/吨,同比上涨73美元/吨。

越南大米出口价格下跌。截至220日,越南5%破碎率大米FOB报价396美元/吨,周环比下跌3美元/吨,同比下跌234美元/吨;越南香米FOB报价595美元/吨,周环比下跌3美元/吨,同比下跌104美元/吨。本周孟加拉国发布的消息称,根据和越南政府之间的合作协议,将从越南进口10万吨白米。越南食品协会称,目前越南大米价格已经接近2022年底部,预计2025年越南大米出口或降至754万吨,其中上半年计划出口450万吨,3月和4月大米出口量或将达到100130万吨的峰值。

巴基斯坦大米出口价格稳中下跌。截至220日,巴基斯坦5%破碎率大米FOB报价397美元/吨,周环比下跌7美元/吨,同比下跌218美元/吨;巴基斯坦2%破碎率巴斯马蒂米FOB报价1000美元/吨,周环比持平,同比下跌75美元/吨。据巴基斯坦政府数据显示,20247月至20251月,巴基斯坦向海外市场出口了364万吨大米,价值21.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9.6%3.73%

来源: 中华粮网   仅供分享

利好频发油脂再迎一波上涨

本周国内三大油脂行情走势依旧分化,棕榈油、菜籽油偏强,豆油行情相对偏弱。其中棕榈油主力合约再创下两月新高至9416。眼下现货方面,节后备货暂告一段落,期现货走势不大相同。但因外围宏观利多频发,油脂或将有继续冲高的可能。

豆油现货市场参考价,截至220日午间,国内沿海主要厂商一级豆油现货平均报价8460/吨,其中大连地区约8510/吨。天津地区约8360/吨、青岛地区约8420/吨、张家港地区约8510/吨、东莞地区约8560/吨、防城港地区约8580/吨左右。

美豆价有支撑

本周CBOT大豆价格主要以上涨为主,截至周四收盘最活跃合约5月期约上涨14.75美分,报收1063美分/蒲式耳;近日支撑美豆利好因素。一方面是南美天气不佳。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称,在1月份炎热干燥的天气损害作物之后,高温天气重返阿根廷的谷物带。同时南美作物专家迈克尔·科尔多涅博士发布报告,将阿根廷大豆产量预期调低100万吨至4800万吨,因为降雨异常、气温升高以及作物长势下降。另一方面是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周三表示,美国有可能与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中国达成一项贸易协议。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因美豆价格持续低位徘徊于种植成本下方,根据最新的春播调查显示,美国农业贷款机构CoBank周四表示,美国农民预计将在今年春季播种8400万英亩大豆,较2024年减少3.6%,支撑其美豆价格。

棕榈油利多频发

本周马来西亚棕榈油期货基准合约以上涨为主,其中周三强劲上涨,收盘位于两个月来的最高点。究其引发这轮价格大幅走高的原因是其一,产地天气。目前产地正处于减产周期,马来西亚主要棕榈种植区将出现强降雨,降雨将持续至225日,产量仍是偏低。在上周马棕月度供需报告中也有体现。其二,印尼B40即将实施。印尼政府正在研究在2026年推出B50生物柴油掺混项目,并考虑明年推出含3%棕榈油的航空燃料,届时棕榈油使用量增加,为棕榈油价格提供良好支撑。3月印度进入斋月备货期,市场预期棕榈油需求相对强劲,同时传言印尼或将限制棕榈油出口,届时共同推高棕榈油价格。

油脂基差稳中下调

本周国内豆油基差多以稳中下调为主,主因是现货需求低迷。其中东北地区贸易商一豆基差在05+660~720之间,实际成交议价幅度可达到100。华北地区贸易商一豆基差在05+400左右,高基差回落、山东地区工厂一豆05+460~500,基差回落20,成交可议价、华东地区主流05+550~620、华南地区主流在05+600~800左右,其中广东基差继续回落50。棕榈油方面,棕榈油延续下跌走势,大部分地区24度棕榈油基差跌至1000元下方。华北地区贸易商24度棕油05+850,同时华东地区基差低,继续从华东采购。华东地区基差在05+670,基差跌90、华南24度基差多在05+880,基差跌100。菜油方面,目前港口菜籽油库存仍高于去年同期,沿江工厂仍有催提的现象,市场有价无市的特征明显,市场仍是刚需。川渝地区三级菜油基差为05+330~340,华东地区三级菜油05+50、华南广西地区三级菜油现货05+0~20,基差稳定、东莞地区三菜05+60、一级菜籽油基差在05+120~160

油脂后市展望

综上所述,从外围看美豆新作种植面积预期下调,南美巴西收割进度缓慢以及阿根廷产量下降,提振美豆市场。产地棕榈油价格居高不下或共同支撑国内油脂行情维持高位。但从国内现货基本面来看,虽然接下来2月底、3月上旬国内部分地区油厂有停机计划,不过豆油库存仍较充足。毕竟工厂大豆榨利较为可观,豆油挺基差心理不强。中储粮油脂公司定向大豆陆续到厂,可弥补3月大豆到港量的不足。按照往年规律,3月中储粮也将向市场投放轮换。因此即使油脂价格走高,但现货能否及时获利很难说,建议经销商维持刚需即可。另外印尼B40已有延期实施的例子,接下来难保证继续顺利实施,也将加剧油脂波动。

来源:粮信网  作者:尹秀颖  仅供分享

政策动态、

中央财办、中央农办:防止谷贱伤农、肉贱伤农,维护好农民利益

2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祝卫东介绍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有农民反映说,现在农产品价格低、务农种粮不赚钱了。请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提振农产品价格、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有哪些实实在在的举措?


发布会上,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表示:
去年以来,部分农产品价格低迷,有些品种价格跌幅较大,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各地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纾困政策,帮助农民和经营主体渡难关。从近期市场走势看,主要农产品价格趋稳,市场预期有所好转。一号文件从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促进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企稳回升,保护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价格方面,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河南、江苏、黑龙江、安徽四省启动稻谷托市收购,加大小麦、玉米收储力度,促进大豆销售和加工转化,稳定市场价格,防止出现卖粮难。补贴方面,继续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鼓励地方开展粮油种植专项贷款贴息试点。通过这些政策,给农民实打实的支持。保险方面,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加快从防范自然风险向防范市场风险拓展。同时,围绕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今年将扩大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实施范围,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受益省份出资、贡献省份获得补偿的方式,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支持。
  
二是着力促进产销衔接。打通市场需求最后一公里,破除产销堵点卡点,着力稳预期、稳价格、稳市场。比如,针对奶牛养殖亏损问题,明确要求落实灭菌乳国家标准,促进鲜奶消费,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促进生鲜乳就地加工转化。同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和预期引导,加强产能监测和调控,促进产业平稳发展。
  
三是强化贸易与生产协调。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进口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弥补供需缺口、平衡贸易关系的重要途径。但需要把握好进口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冲击国内产业发展。一号文件强调,要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供需,防止谷贱伤农、肉贱伤农,维护好农民利益。目前,有关部门正在采取一揽子措施促进肉牛、奶牛等行业纾困,下一步随着政策持续发力,生产经营状况会有望好转。

来源:中国网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中央财办:我国粮食仍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生产只能加强不能放松

昨日(24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介绍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关情况。中央财办、中央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有一种声音认为,粮食增产了,再加上粮食市场也比较疲软,一些品种价格走低,今年抓粮食的力度是不是可以松一松?对此,中央政策是明确的,粮食生产只能加强,不能放松。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韩文秀:决不能因为粮食价格一时低迷,就轻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了。要清醒地看到,粮食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14亿多人要吃饭,还要吃得越来越好,我国粮食总体上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仍然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历史经验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往往抓上去很费劲,掉下来比较容易,决不能因为工作松劲懈怠,造成生产大起大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一是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粮食生产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促进大面积增产,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转到大面积提单产上,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确保今年粮食继续稳产丰产。

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要害是种子,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力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等。

三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保主食,还要保副食,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让老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吃得更加健康、更有营养。

来源: 央视新闻   仅供分享

一号文件聚焦粮食安全单产提升仍是重要核心

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一直以来的核心工作。22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简称《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有业内专家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指出,“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提升粮食产量一般就两个途径,一个是提升种植面积,一个就是提升单产。在耕地面积相对比较固定的情况下,扩大种植面积空间有限,还是需要以提高单产来提高粮食产量。”

具体来看,今年《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推进水肥一体化,促进大面积增产。加力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多措并举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挖掘油菜、花生扩种潜力,支持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推动棉花、糖料、天然橡胶等稳产提质。

记者注意到,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对粮食单产提升做出指引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产量也正不断迈上新台阶。2024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粮食生产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2亿斤,增长1.6%。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

其中单产提升成为了丰收的重要助力。数据显示,自农业农村部2023年启动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以来,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逐年增长,去年已超过八成,全国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5.1公斤。

种子研发则成为单产提升的基石,前述专家认为,“单产的提升对种子要求更高,以玉米为例,提高密度是第一途径,前两年的单产提升大家总结了很多措施,但是最后总结还是密度提升很重要。但提升后对种子的要求也相应更高,对相关种子企业研发要求也更高,但也有望迎来发展和机遇。”

以大豆种子为例,相关上市公司积极布局。大北农在生物育种技术上取得突破,培育出多个抗虫耐除草剂大豆品种;隆平高科)作为种业龙头企业,在大豆种业研发与推广方面也已取得一定成果。

值得关注的是,在《一号文件》中,糖料产业同样备受关注。糖料作为食糖的主要原料,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食糖供应。我国主要糖料作物为甘蔗和甜菜,稳定糖料生产对保障食糖产业供应链稳定至关重要。文件提出推动糖料稳产提质,为糖料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粮糖业作为国内食糖产业的龙头企业,在糖料种植、加工及食糖销售方面具有完整产业链;广农糖业专注于甘蔗制糖业务,是广西重要的食糖生产企业。公司在甘蔗种植方面与农户紧密合作,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农资供应等方式,提高甘蔗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和种植水平。

此外,《一号文件》还提出,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

前述专家认为,“中央一号文件对粮食单产提升的指引和完善相关生产者补贴的政策,对于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有望带来进一步提高,对于我国粮食产量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来源: 财联社   仅供分享

国家政策组合拳促进粮食价格企稳回升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已于223日正式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三个中央一号文件,对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近年中央一号文件各品种政策


224日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表示,去年以来,部分农产品价格低迷,有些品种价格跌幅较大,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各地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纾困政策,帮助农民和经营主体渡难关。从近期市场走势看,主要农产品价格趋稳,市场预期有所好转。一号文件从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促进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企稳回升,保护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价格方面,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河南、江苏、黑龙江、安徽四省启动稻谷托市收购,加大小麦、玉米收储力度,促进大豆销售和加工转化,稳定市场价格,防止出现卖粮难。补贴方面,继续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鼓励地方开展粮油种植专项贷款贴息试点。通过这些政策,给农民实打实的支持。保险方面,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加快从防范自然风险向防范市场风险拓展。同时,围绕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今年将扩大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实施范围,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受益省份出资、贡献省份获得补偿的方式,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支持。

二是着力促进产销衔接。打通市场需求最后一公里,破除产销堵点卡点,着力稳预期、稳价格、稳市场。比如,针对奶牛养殖亏损问题,明确要求落实灭菌乳国家标准,促进鲜奶消费,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促进生鲜乳就地加工转化。同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和预期引导,加强产能监测和调控,促进产业平稳发展。

三是强化贸易与生产协调。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进口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弥补供需缺口、平衡贸易关系的重要途径。但需要把握好进口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冲击国内产业发展。一号文件强调,要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供需,防止谷贱伤农、肉贱伤农,维护好农民利益。目前,有关部门正在采取一揽子措施促进肉牛、奶牛等行业纾困,下一步随着政策持续发力,生产经营状况会有望好转。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央政策是明确的,粮食生产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决不能因为粮食价格一时低迷,就轻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了。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粮食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既要人努力,还要天帮忙。我国粮食总体上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仍然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历史经验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往往抓上去很费劲,掉下来比较容易,决不能因为工作松劲懈怠,造成生产大起大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把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来源: 中华粮网   仅供分享

建好高标准农田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农业农村部扎实推动落实代表委员建议提案

雨水节气刚过,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连普兰店区杨树房街道战家村党总支书记张德斌就带领村民开始为5月播种玉米做准备。

张德斌所在的战家村位于丘陵地区,村里近一半的耕地相对平坦,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而其余的耕地,坡多、水薄、地块分散、建设成本高,现有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不足以支撑。经过调研,张德斌发现对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在东北地区具有一定普遍性。

去年全国人代会,张德斌提出关于加大对东北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力度的建议。

张德斌的这项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重点督办建议选题,选题由15个建议组成,其中的13件由农业农村部主要办理。

“农业农村部的同志很快联系了我,邀请我参加调研,看外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开座谈会讨论,全国各地跑了好几天。”张德斌告诉记者。

调研中,其他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验做法让张德斌印象深刻:江苏徐州的高标准农田排灌设施完善,数字化管理水平高;辽宁阜新引入社会资金,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实现多方共赢;辽宁沈北新区因地制宜发展水稻种植,还通过深加工提升产业附加值,为高标准农田的后期运营提供新思路……

通过开展联合调研、交流经验做法、搜集政策建议,农业农村部最终对张德斌提出的建议做出积极争取更大力度的财政支持、构建多元化资金支持模式等答复。

“我感到非常满意,农业农村部的答复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国家对来自田间地头声音的真切关注。”张德斌说。

研究出台相关规章制度,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布局、时序安排、重点内容;联合相关部门给有关省份下达增发国债、超长期国债资金等支持的四批次建设任务;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研究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问题工作导引》《全国高标准农田分区分类分标准建设指南》等制度文件……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建议选题的办理工作,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基础。

翻开2024年农业农村部办理的建议提案内容,“粮食安全”“端牢饭碗”仍旧是高频词,体现出代表委员对促进农业发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高度关注。此外,近两年农业农村部办理的建议提案在内容上也出现新变化,关注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数量逐渐增加,农业农村部积极回应、认真落实办理。

比如,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提案》,农业农村部积极配合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农房质量安全提升等工作。针对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持续开展农资打假维护农民利益最大化的建议,农业农村部联合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6部门召开春耕备耕农资打假视频会议,启动专项整治“忽悠团”兜售化肥、网络违规售种2项工作,推动春耕备耕农资打假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统计显示,2024年,农业农村部共承办全国人大代表建议1115件,其中独办59件、主办424件、分办27件。共承办全国政协委员提案571件,其中主办和分办255件。

密切的联络“直通车”搭建起来。2024年,农业农村部累计与代表委员沟通联系近1000人次,增进代表委员对“三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从办复结果看,所有建议提案均按时保质办结,对于可公开的199件建议、73件提案主办件复文均已公开至部门户网站。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强化对人大政协工作的支持,服务保障代表委员高效履职尽责。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建议提案的办理机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积极推进办理成果转化,深入研究和采纳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更好服务‘三农’事业发展。”这位负责人说。

来源: 新华社   仅供分享

中央首次将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写入一号文件 背后有何深意?

每天凌晨三点强打精神爬起来去宰牛的时候,邓芳都在想,时光如果能重回2021年该多好。

那一年,听说养牛挣钱,她关掉重庆的装修公司,把二百多万积蓄全投进去,在老家渝东北山里建了个牛场,梦想着可以一边养老一边悠闲的养养牛,却没想噩梦就此开始。

牛价从2022年开始下跌至今,平均每出栏一头肉牛亏损超1600元。邓芳一家白干5年不说,还亏损近300万元,而牛栏里近100头牛让她陷入了“越养越赔”的困境。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调查,2024年近七成养殖户陷入亏损,不光是小养殖户,鹏都农牧、黑龙江恒阳牛业、陕西秦宝牧业等等,从个体户到上市公司,从东北到西南,很多人赔光家底,负债累累,中国养牛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

进口牛肉数量激增,被行业视为这一轮牛价暴跌的“罪魁祸首”。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玉米、大豆产业上,低价进口产品不断冲击国内市场,被认为是压倒产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这一矛盾,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并将其写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这一政策释放了什么信号?新机制将如何改变中国农业的未来?

新机制“协调”什么?进的多,出的少,是目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一个典型特征。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同时也是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农产品进口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弥补供需缺口、平衡贸易关系的重要途径,但需要把握好进口的节奏和力度。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我国承诺的玉米进口配额为720万吨,但自2020年以来一直超出配额进口,2021年创下2800多万吨的历史记录,2024年玉米进口仍高达1364万吨;大豆进口量更是屡创新高,2024年进口创下1.05亿吨新纪录。大量进口叠加国内消费降级,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行明显。

以牛肉产业为例,近年来我国牛肉进口量持续攀升,从2019年的165.9万吨增至2024年的287万吨,增长了73%。同时国内牛肉产量也在不断增加,2024年达到779万吨,比2019年增长16.8%。产量与进口量双增长,加之消费降级,导致牛肉市场供求失衡。

大豆产业更为艰难。2023年,国产大豆2084万吨,进口大豆9941万吨,大豆消费量为11076万吨,大豆供大于求。2024年大豆进口量再创历史新高,供大于求加剧了国产大豆卖难问题。

这些实际问题,显示我国在部分农产品进口的数量、时机和节奏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未能考虑国内生产情况和农产品消费变化。

而大量进口的背后,也存在着国内同类农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问题,进口农产品价格优势明显。例如,巴西大豆到港价比国产大豆每吨低200-300元,企业更倾向于进口,这不仅压低了国内价格,还打击了农民积极性。

“吃好”的代价:

具体将如何操作?

“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核心是通过调控进口节奏和优化国内生产,达到三重目标:一是稳定价格,避免进口激增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过度下跌,让农民“种得安心”。二是保障安全,既利用国际市场满足需求,又要防止过度依赖进口威胁粮食安全。三是升级农业,倒逼国内农业提高效率、优化结构,从“拼数量”转向“拼质量”。

从贸易端,首要是调控进口节奏。

从市场供需平衡的角度出发,调控农产品进口节奏,在国内丰收年,进口得“踩刹车”,合理控制进口量,在满足国内消费市场的同时,还要保障农民的利益和产业安全,避免“自己种的卖不上价钱,多收了三五斗”。

从生产端,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和预期引导,编制并定期发布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实时发布市场供需数据,帮助农民和企业科学决策,避免盲目跟风。

李干琼是中国农科院信息所农业监测预警研究中心主任,他带领的团队支撑连续召开了11届中国农业展望大会,每年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提前发布市场信号、主动应对国际变化。在他看来,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可以提供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产量信息、消费需求信息、库存结余变化信息等,可以提前告诉农民该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能赚多少。

2021年,邓芳在建牛场时,她们村同时增加了4家牛场。如果当年她能知道这一年全国有近10万养殖户同时涌入养牛行业的话,她也会谨慎一些。

不仅服务于生产,农产品供需平衡表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有力抓手。

当今世界农业强国都由政府主导,建立了“信息监测、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服务”四项制度为核心的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发布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表。

我国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制度建设起步晚,提升国际影响力仍需不断发力。迫切需要通过统一权威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表信息发布影响国际市场,引导国际市场预期,促进市场调控机制由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引导,提升中国农业国际话语权,为我国农产品贸易赢得主动。

将带来哪些方面变化?

中央首次将“贸易与生产协调”写入一号文件,将从“生产、贸易、科技、政策”四大领域推动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带来以下四端的变化。

生产端:从“自发种养”到“计划种养”

未来将建成覆盖全国的农产品供需监测预警系统,实时跟踪粮食产量、消费趋势和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全国种啥、种多少将由“大数据+政策”统筹安排。

贸易端:进口多元化,提升国产农产品竞争力

既要扩大海外合作,也要让国产粮食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一方面,提高进口多元化,减少对美国大豆、巴西牛肉的依赖,增加从俄罗斯、非洲进口小麦、牛油果。另一方面,加快国产替代加速,提高政策倾斜支持国内大豆、种业企业的力度,目标是2035年大豆自给率提升至30%以上。

农民端:收入更稳,职业农民成主流

政策从“保产量”转向“保收益”。农民不再担心“丰收却赔钱”,由保底价+保险兜底,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2025年继续上调,同时推广“完全成本保险”,让农户即便遭遇天灾也能保本。

增强职业农民培训,每年培训100万新型职业农民,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崛起,让更多家庭农场、合作社通过“订单农业”与加工企业合作,产业链向科技端延伸,从单纯卖原料转向加工增值,如黑龙江建三江的稻米深加工企业,把普通大米做成米糠油、膳食纤维,附加值提升3倍。

消费者端:餐桌更丰富,价格波动减少

进口商品更便宜:随着“一带一路”冷链物流完善,智利车厘子、南非柑橘到中国成本降低,预计2025年进口水果价格下降15%

绿色优质产品增多:政策鼓励发展有机农业、地理标志产品,2024年全国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已达5万个。

价格波动趋缓:通过储备调控和进口补充,预计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控制在5%以内,避免“米荒”“肉荒”。如猪肉储备调节机制,2023年猪肉价格同比波动幅度较2021年缩小40%

“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标志着中国农业正从“传统管理”转向“精细调控”,从“生产导向”转向“全产业链协同”。无论是田间地头的种粮大户,还是超市里挑菜的普通市民,都将感受到这场变革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饭碗更稳、菜篮更新鲜、钱包更鼓。

当“种地能赚钱、进口不失控”成为常态,饭碗才能端得更稳,乡村振兴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来源: 农经观察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5.2.28                                                                                单位:元/

品种

等级

平均价

早籼谷

15-17)中等

2450

晚籼谷

15-17)中等

2550

早籼米

15-17)中等

3860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40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400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400

东北米

一级

4840

江苏粳米

一级

4600

红小麦

江苏中等

2680

白小麦

河南中等

2700

玉米

中等

2400

大豆

中等

5400

豆粕

一级

4000

  籼糯米

一级

6440

麦皮

中粗

2100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8700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9100

 

                        6

              2025228

                  9045

2019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