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4-09-20 浏览次数:1081
· 福州粮情
九月份中旬福州市场粮油价格涨跌不一
时间:2024.9.20 单位:元/吨
品种 |
等级 |
本月上旬 平均价 |
本月中旬 平均价 |
涨跌率 |
早籼谷 |
(19-21) 中等 |
2500 |
2500 |
持平 |
晚籼谷 |
(19-21) 中等 |
2600 |
2600 |
持平 |
早籼米 |
(19-21) 中等 |
3860 |
3860 |
持平 |
晚籼米 (江西923) |
一级 |
6040 |
6040 |
持平 |
晚籼米 (安徽) |
一级 |
4560 |
4560 |
持平 |
浦城 晚籼米 |
一级 |
4440 |
4440 |
持平 |
东北米 |
一级 |
4840 |
4840 |
持平 |
江苏粳米 |
一级 |
4240 |
4240 |
持平 |
红小麦 |
江苏中等 |
2800 |
2750 |
-1.79% |
白小麦 |
河南中等 |
2820 |
2770 |
-1.77% |
玉米 |
中等 |
2560 |
2540 |
-0.78% |
大豆 |
中等 |
6000 |
6000 |
持平 |
豆粕 |
一级 |
3110 |
3230 |
3.86% |
籼糯米 |
一级 |
6440 |
6440 |
持平 |
麦皮 |
中粗 |
2020 |
1970 |
-2.48% |
大豆色拉油(散装)
|
一级 |
8000 |
8200 |
2.5% |
大豆色拉油(20L) |
一级 |
8400 |
8600 |
2.38% |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虽然近期先后有开学、中秋的备货提振,但整体来看小麦市场需求仍然偏弱,截至9月14日,主产区制粉企业收购价格一般在1.215-1.245元/斤,这个价格区间很多渠道库存都很难顺价走货,而尽管上周中储粮山东分公司继续公布了新一批收储库点,但也只能延缓小麦的跌势,小麦市场供强需弱的情况似乎难以扭转。那么小麦何时才能迎来涨价呢?后续又该留意哪些市场动态?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将作如下简析,仅供参考使用。
金九银十 难掩弱势
现阶段正处于中秋、国庆双节备货季,而即便是“金九银十”的传统旺季,目前来看,对小麦市场带来的提振也未能达到很多面粉厂的预期,虽然整体面粉需求略有好转,但较往年同期,今年明显偏淡,制粉企业多反映目前开机率仍然偏低,同时因中秋遇冷,连带着很多粉企对后续国庆期间的行情也并不看好,因此尤其是在目前基层粮源仍相对偏多的情况下,面粉厂对小麦还是刚需采购为主。此外因玉米价格仍在寻找阶段性底部价格的过程中,小麦饲用性价优势比并不明显,近期饲料企业对小麦收购也并不积极,也让粉企压价收购的意愿更加明确。
新作上市 腾仓压力
最近华北秋粮上市地区不断增多,而尽管玉米市场悲观情绪弥漫,但考虑到面粉厂需求低迷,不少贸易商也只得腾仓离场,尤其当前小麦市场因供应较为充足,贸易商折价清库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特别是随着华北玉米逐步进入集中上市期,目前主流观点多认为小麦市场压力不减,后续可能还会一定小幅回落的空间,粮点多选择暂时停收小麦,不过因今年小麦质量良好,也有一些资金、库容相对充足的贸易商选择继续持价观望。
收储尾声 支撑减弱
目前很多产区小麦收储已进入尾声,整体对小麦市场的支撑力度也逐步减弱,而虽然中储粮增储仍在持续,但较真正启动托市时的收购量级,差距还是较为悬殊。此外截至 9 月 10 日,山东省共收购新小麦(除中储粮收购)799.9 万吨,同比减少 145.7 万吨,其中国有企业收购 225.5 万吨,同比减少 61.7 万吨。全省小麦收购价格(中等)为 1.20-1.24元/斤左右;截至 9 月 10 日,河南省按市场价收购新产小麦 1091.2 万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短期内小麦价格或将震荡小幅趋弱运行,因消费不旺,目前小麦行情并不理想,同时玉米价格表现不佳,也难以对小麦市场形成有效支撑,不过后续政策面或继续释出利好消息刺激市场,如近期地储接连放出采购大单且后续进口谷物数量也将有所减少,但目前来看小麦涨价仍是困难重重,建议各位粮友灵活走货,不应盲目的按往年经验购销。
来源:粮信网 作者:寒天 仅供分享
本周玉米价格整体延续弱势,大连玉米2411合约以及2501合约均跌破2200元,创下2177元、2193元的新低。北方港口收购价格下跌至2240-2250元/吨,容重720,水14.5,广东珠三角二等玉米价格2340-2360元/吨,周比分别降60元/吨、110元/吨。山东地区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跌破2300元/吨,部分厂家价格接近4月下旬低点。玉米跌跌不休,还能继续看空吗?价格还能反弹吗?笔者认为当前处于寻底阶段,市场缺乏利多题材,新粮未大量上市下的背景下,贸易商普遍谨慎,因此新粮流通量增加,价格弱势调整,不过东北玉米跌幅较大,且农户种植成本岌岌可危,短期继续深跌百元以上的动力或不大,华北进入加速下跌模式,且基层玉米暂未大量收割,价格继续向年内低点靠拢或跌破年内低点。
利空:下跌动因
周一玉米期货大跌,港内上量虽不处于高峰值,但较七月份已有明显增加,且目前辽宁上市的新粮质量一般,报价分化,贸易商又多以流量为主,港内报价占主导地位。而新粮价格较低拉低陈粮同步走跌,市场越悲观贸易商走货积极性越高,价格越低下游企业买货情绪越差,形成恶性循环。
利空:新粮采购价格低
临近新粮大批量收割上市,中储粮双向以及单向采购增多,原本是分流新粮,奈何价格太低,特别是近期市场关注的吉林、辽宁、北京、广东地区的采购,如13日张海口直属库采购24年国标二等玉米成交价格2105-2110元/吨,12日吉林蛟河直属库采购24年国标二等玉米成交价格2132-2144元/吨,入库时间11月15日至12月27日,12日广东分公司竞价采购24年国标二等玉米54050吨,全部成交,成交价格2305-2355元/吨。市场悲观预期下,采购折价幅度较大,不过采购交货时间较长,今年新粮品质不定,过低价格可能有一定风险。
利多:国庆备货正当时
因价格持续走跌,市场预期继续偏弱,本周饲料企业采购积极性较差,深加工企业也因潮粮上量多导致价格持续走跌,本周无大的采购量下,企业库存继续下降,部分趋向10天左右,后续还有国庆备货,中秋后下游采购积极性将有所回暖。
利多:控制进口谷物量
进入9月,控制进口谷物落地,近期也了解到后续保锐区玉米粉加工量也将下降,而10月海关将公布9月进口数据,若总量明显下降,控制谷物初见成效多少或能提振市场。此外,11月份船期进口玉米理论到港完税价回到2000元/吨以上,国内玉米性价比逐步凸显。
综上所述,台风“贝碧嘉”将在中秋假期在江浙沿海登陆,新粮未收割完成前,天气、早霜等依然影响新季玉米产量形成。市场信心有待重塑,而新粮上量不大下,市场报价相对偏虚。
来源:粮信网 作者:孙静 仅供分享
随着各主产区中稻陆续开始收获,上市逐渐放量,市场压力也相应增大,稻米价格受压稳中趋弱。目前,部分主产区的中晚稻收购价格已下探至最低收购价附近。由于上年仅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区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收购量总体不大,预计今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范围和收购量均可能高于上年。
近期,日本大米价格大幅上涨,创近20年最大涨幅,但国内稻米市场依旧低迷不振。进入9月中旬后,早稻收购逐渐入尾,早熟中稻陆续登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市量逐渐增加。由于新稻长势总体不错,而大米需求不及预期,加工企业收购谨慎,预计后期新稻收购市场难以乐观。
水稻长势总体不错
当前,我国秋粮作物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中稻进入灌浆期,双季晚稻陆续进入拔节期。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今年我国稻谷面积稳中略增,主要是南方中晚稻可能小幅增加。
中晚稻是我国水稻生产的大头,占全年稻谷产量的八成多。播种以来,全国一季稻平均气候适宜度为非常适宜等级。其中,8月份平均气候适宜度0.91,为非常适宜,高于上年同期和近5年平均水平。预计后期天气总体利于水稻生长,中晚稻增产可能性较大。
据中央气象台预测,9月份东北地区大部水热条件正常,利于前期湿涝农田排湿散墒及秋收作物灌浆成熟及收获;江淮、江汉、江南大部气温偏高,降水正常或略偏少,光照充足,利于一季稻灌浆乳熟和成熟收晒。但高温可能造成湖北和湖南一季稻高温逼熟、江南晚稻结实率下降。华南大部气温正常、降水正常或偏多,水热条件对晚稻等生长发育有利,华南西部晚稻扬花期遭遇“雨洗禾花”和“寒露风”天气风险高。西南地区东部大部高温少雨,利于一季稻成熟收晒。
根据作物产量气象预测模型结果,预计2024年吉林、贵州一季稻平均单产较上年增产幅度超过1.5%(增产年),辽宁一季稻平均单产较上年减产幅度超过1.5%(减产年),其余主产省平均单产增减幅度在1.5%以内(平产年)。总体上看,中晚稻产量稳中略增的可能性大。
新稻上市持续增加
当前,早稻收购基本结束,随着采购力量的减弱,价格稳中有落。9月6日,江西早籼稻平均收购价2790元/吨,周环比下降10元/吨(其中,宜春2660元/吨,下降80元/吨;新余2720元/吨,持平);广东早籼稻平均收购价3070元/吨,下降30元/吨。
再生稻市场购销清淡,部分地区销售不畅,价格稳中走低。目前,江西抚州再生稻收购价2520元/吨,较上市初期下跌120元/吨;湖南常德2600元/吨,下跌80元/吨。
中稻少量上市,价格偏弱。目前,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中稻收获已基本结束,湖北3000多万亩中稻和江西1400多万亩中稻陆续进入丰收期,湖南中稻也已进入成熟收获阶段。随着各主产区中稻陆续开始收获,上市逐渐放量,市场压力也相应增大,稻米价格受压稳中趋弱。9月初,湖北中晚籼稻毛粮收购价2560元/吨,农户售粮较为踊跃;中储粮挂牌收购价2620元/吨,较上周下跌30元/吨。湖南常德早熟中籼稻少量上市,市场收购价2620元/吨,周环比下跌20元/吨。黑龙江、吉林两省新季青粒也开始少量上市,价格同比偏弱。
陈稻市场走势低迷
前期大米需求持续不振,企业开机率不高,库存陈稻相对较多,随着新稻上市旺季临近,陈稻市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优质稻供应相对偏紧,价格表现较为坚挺。
9月10日,黑龙江佳木斯大米加工企业圆粒粳稻收购价为2640元/吨,长粒粳稻306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绥化圆粒粳稻收购价2680元/吨,下跌20元/吨,长粒粳稻3340元/吨,持平。江苏泰州大米加工企业普通粳稻收购价2955元/吨,普通粳米出厂价399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9108”粳稻收购价较8月初上涨140元/吨,“9108”粳米出厂价较8月初上涨80元/吨。江西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800元/吨,周环比下跌20元/吨(其中新余2760元/吨,下跌40元/吨);普通中晚籼米出厂价4100元/吨,下跌40元/吨;“黄华占”稻谷收购价3000元/吨,“黄华占”大米出厂价4600元/吨,均持平。湖北“丰两优”稻谷收购价2800元/吨,周环比下跌20元/吨;“丰两优”中晚籼米出厂价4080元/吨,持平。湖南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840元/吨,“黄华占”稻谷收购价2960元/吨,普通中晚籼米出厂价3930元/吨,“黄华占”大米出厂价420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安徽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680元/吨,周环比下跌20元/吨;普通中晚籼米出厂价3800元/吨,持平。浙江杭州市场黑龙江粳米平均批发价5720元/吨,江西晚籼米4780元/吨,安徽粳米4360元/吨,安徽晚籼米506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
临储成交再创新低
由于稻米需求不旺,随着新稻上市量不断增加,市场供应日渐宽松,最低收购价稻谷的成交也持续维持低水平,其中中晚籼稻本周全部流拍。
9月10日,最低收购价中晚稻共投放60万吨,与上期基本持平;成交1.1万吨,周环比减少0.78万吨;成交率1.8%,降低1.3个百分点。其中,黑龙江投放粳稻30万吨,成交1.1万吨,周环比减少0.2万吨;成交率3.7%,降低0.7个百分点;成交价2590~2600元/吨,成交均价2593元/吨,下降8元/吨。中晚籼稻投放30万吨,全部流拍。
内外价差大幅收窄
8月份,国际大米价格有所回升。进入9月份,印尼大米招标完成后,大米市场交易再度清淡,价格小幅回落。9月6日,泰国大米(5%破碎率,下同)出口FOB报价598美元/吨,周环比下跌4美元/吨;越南大米出口FOB报价575美元/吨,下跌5美元/吨;印度蒸谷米报价535~540美元/吨,均下跌5美元/吨,为3月以来最低水平;巴基斯坦大米出口FOB报价540美元/吨,下跌1美元/吨。
由于国际大米价格回落,近期国内外大米价差有所缩小。跨年度看,国内外大米价差缩小幅度更大。9月6日,广东早籼米批发价4020元/吨;泰国大米(5%破碎率)到港完税成本4863元/吨,国内外价差-843元/吨,周环比缩小56元/吨,同比缩小386元/吨。越南大米到港完税理论成本4629元/吨,价差-609元/吨,周环比缩小63元/吨,同比缩小604元/吨。巴基斯坦大米到港完税成本仅4363元/吨,价差-343元/吨,与国内大米已非常接近。
托市收购范围或扩
目前,部分主产区中晚稻收购价已下探至最低收购价附近,如河南中晚籼稻收购均价为2560元/吨,比最低收购价低20元/吨;黑龙江佳木斯、鸡西、双鸭山、七台河、黑河等地圆粒粳稻收购价2600~2640元/吨,基本上围绕最低收购价波动。
若后期稻米市场继续下行,上述地区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可能性较大。上年仅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区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虽然执行期延长了一个月,但收购量总体不大。预计今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范围和收购量均可能高于上年。
来源: 粮油市场报 仅供分享
“江津味稻”优质稻品种测产现场。
“示范片平均亩产635.33公斤,比当地近三年平均亩产425公斤,增产210.33公斤。”近日,第5批重庆市专家服务团“基层出题”项目专家团队(简称专家服务团)在江津区四屏镇的500亩“江津味稻”优质水稻示范项目,通过专家组田间测产验收。
在位于四面山深处、海拔960米左右的四屏镇旺龙村,一块块月牙形水稻田里,“江津味稻”秆青叶绿谷黄,一片喜人的丰收景象。专家组随机抽取3块代表性田块,人工挖方收割实收测产,测得3个田块分别亩产583.87公斤、702.69公斤、619.43公斤,整个示范片平均亩产635.33公斤。
“专家推荐的‘神农优228’稻谷品种好,产量高,米好吃。”旺龙村一社的李丹华告诉记者,在专家服务团的指导下,今年他家7亩田采用旱育秧人工移栽,亩用稻种0.6公斤、栽插密度9000窝/亩,全程按有机方式种植“神农优228”水稻,收获8000多斤稻谷,比去年多收了1000多斤。“不只增产,关键是大家都觉得米好吃,今年稻谷肯定多卖钱呐!”李丹华话语中满是兴奋和期冀。
专家服务团团长、长期从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推广的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农艺师李英介绍,市农科院选育的“神农优228”是在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中获得金奖的杂交稻品种,专家服务团根据四屏镇的自然资源禀赋,在旺龙村开展500亩高山优质水稻(神农优228)绿色轻简化高产栽培示范项目,进行优质稻品种推广、低镉稻作技术、无人机植保技术集成示范,以及优质水稻现代管理技术培训,全力打造“江津味稻”品牌。同时,进行适宜丘陵山区的小型智能农机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四屏镇有紧邻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的优势,下一步,我们还将与油菜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一起,共同打造稻油轮作、农旅融合新模式。”李英表示。
记者注意到,正值秋收的旺龙村,层层梯田翻起金色稻浪,村民们有的挥镰割稻,有的搬运脱粒,有的用手扶式、乘驾式小型农机快速收获,而一台正在梯田灵活行走、自如转向、忙碌爬坡的遥控“新能源梯田稻麦收割机”格外引人注目。“看这机器不大,可它效率很高!我的7亩稻田,半天就收割完了,比以往请人打谷每亩要节约三四百元,算下来划算多了!”李丹华兴奋地说,“而且,这台收割机可以遥控,操作起来很轻松。”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沈成介绍,这款新能源收割机没有“续航焦虑”,遥控操作实现了农机手与收割机“人机分离”作业,增强了安全度与舒适度。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邓俐 仅供分享
9月13日,在广东省英德市九龙镇石角村千亩大豆示范田里,清远市侬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玲在田间仔细察看着大豆长势。“从6月中旬播种,目前距离收获大概还有45天,当前是大豆开花结豆的阶段,也是除草打虫的关键期。”
今年徐玲种植了5000亩大豆,包括“华夏10号”“华夏14”“华夏22”等高蛋白大豆品种。说起品种的优势,徐玲赞不绝口。“这几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很高,产量也相对稳定,由于品质好,去年收获后直接以商品豆的形式售卖,总收益有200万元左右,今年看着田里长势不错,收成稳了!”
2023年,华南农业大学在英德市九龙镇成立永根科技站,为助力九龙镇大豆产业提质增效组建了“智囊团”。技术、人才的多方位支撑,让徐玲受益匪浅:“在大豆每个生长关键时期,专家都会亲自下田指导,察看大豆长势,今年在专家提醒下,我们在大豆播种后的打药期间同时加入预防黑潜蝇病的药剂,进一步降低了减产风险。”
不光提供技术指导,这几年徐玲种植的大豆品种,也全部由永根科技站团队成员——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热带亚热带品种改良岗位专家程艳波团队选育而成。程艳波介绍,一直以来,受短日照、酸铝、低磷、病害等影响,华南地区大豆产量保持较低水平。广东与巴西的气候条件相似,借助巴西在耐酸铝低磷品种育种方面的先进经验,团队利用华南本地品种与巴西品种杂交,开展育种和基础研究工作。
品种选育,需要经年积累、不断攻坚。研究至今,团队共收集了1.3万多份大豆材料,鉴定重要性状,精细定位克隆长童期、油分、白粉病、酸铝低磷等20多个重要基因,突破大豆产量和抗性育种瓶颈,开展高产优质多抗大豆新品种选育,培育出“华夏10”“华夏21”等一批高产品种,“华夏14”等7个蛋白质含量大于45.0%的优质大豆品种。
连山众创农贸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大豆种植,豆制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食品企业。每年,公司与徐玲签订大豆收购合同,统一供种、管理、收购,与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要生产出有竞争力的大豆加工食品,品种质量最为关键。”公司总经理李之阳告诉记者,公司在产品加工方面非常注重原材料品质,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都需要满足条件。通过优质品种加工,公司已研发出多款豆制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针对不同品种优势,公司正在研发多款高端大豆加工制品。如使用异黄酮含量较高的“华夏21”研发适合老人食用的专用腐竹。
2023年大豆收购季,公司以4元每斤的价格收购徐玲种植的大豆,每吨比市场行情价高了600~800元。“以优质品种为依托,公司通过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来提升综合效益,最终反哺到种植端,我们给到农户的收购价格,就能相对高一些,希望最终通过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运行,与粮农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李之阳说。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祖祎祎 仅供分享
本周国内油脂行情与上周相比变化不大,仍维持大区间大幅震荡为主。临近国庆、中秋假期,市场备货方面也渐入尾声。虽成交略有好转,但实际需求与往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本周外围两大重要报告相继落地,分别是马棕MPOB以及美国USDA9月月度供需报告,两份报告整体符合预期,偏中性,未给盘面带来大的波动。那么节后油脂理应进入需求旺季,国内油脂行情将是涨是跌呢?以下是笔者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豆油现货市场参考价,截至9月13日午间,国内沿海主要厂商一级豆油现货平均报价7870元/吨左右,其中大连地区约7890元/吨。天津地区约7790元/吨、日照地区约7810元/吨、张家港地区约7880元/吨、东莞地区约8010元/吨、防城港地区约7880元/吨左右。
美豆月度供需报告偏中性
本周CBOT大豆期货上涨0.1%,也是连续第四周上涨,作为对比,上周上涨0.50%。北京时间9月13日凌晨,USDA供需报告发布,报告显示:9月美国2024/2025年度大豆产量预期为45.86亿蒲式耳,市场预期为45.89亿蒲式耳,8月预期为45.89亿蒲式耳。9月美国2024/2025年度大豆期末库存预期为5.5亿蒲式耳,市场预期为5.65亿蒲式耳,8月预期为5.6亿蒲式耳,期末库存略调。9月美国2024/2025年度大豆单产预期为53.2蒲式耳/英亩,市场预期为53.2蒲式耳/英亩,8月预期为53.2蒲式耳/英亩,综合来看,此次报告整体符合预期,报告整体偏中性。但随着美豆进入收割期,季节性收获压力逐步显现,后期关注其销售进度。不过巴西因干旱,短期内或无法缓解,种植进度缓慢,或侧面对美豆形成支撑。
产地棕榈油止涨转跌
本周马来西亚棕榈油期货下跌2.18%,这也是连续第二周下跌,主要是受累于库存增长且出口疲软。本周二午间,马来西亚MPOB报告公布,数据显示, 8月底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创下六个月来的新高,略高于市场预期。MPOB的数据显示,8月底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为188万吨,环比提高7.34%;8月份毛棕榈油产量为189万吨,环比增长2.87%;8月份的棕榈油出口量为153万吨,环比降低9.74%,因报告符合预期,因此此次报告偏中性。不过周内连盘棕榈油期价波动较大,市场交易印尼是否提高关税。印度政府周五发布通知称,9月14日起,对毛棕榈油、毛豆油和毛葵花籽油加征20%的基础关税。加征基础关税后,这三种粗制食用油的总进口税将从5.5%提升至27.5%,因为该国还对这三种油脂征收农业基础设施与发展税(AIDC)。精炼棕榈油、精炼豆油和精炼葵花籽油的进口税将从之前的13.75%上调至35.75%,此消息或影响产地棕榈油价格,但因下周一适逢马来西亚公共节日,BMD休市一天,关注周二盘面变化,不排除马来西亚棕榈油期价继续走跌可能。
油脂现货多以稳定为主
本周国内油脂基差多以平稳为主,市场需求不旺。其中豆油成交要好于其他油种,但市场仍是以刚需为主。截至当前东北地区一豆基差在01+230~280之间,实际成交可议价、华北地区贸易商一豆基差在01+100~130,基差回落30、山东地区工厂一豆01+120~160。华东地区主流01+190、华南地区主流在09+320~340,基差稳中小幅走跌。棕榈油方面,本周棕榈油基差与上周相比整体稳定,市场需求依然不旺,多以刚需为主。华北地区贸易商24度棕油01+180、华东地区基差在01+180华南24度基差多在01+180~220,基差稳中小幅上涨。菜油方面,本周一商务部对加菜籽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公告公布,带动菜籽油期价再次冲高,周五主力合约2501最高涨至9166,但实际现货市场购销仍不理想,各地基差方面与上周相比变化不大,当前市场重点关注我国将在何时对加拿大菜籽征收关税。当前川渝地区三级菜油基差为01+200~220,华东地区三级菜油09+50、华南地区01-150~180。
油脂后市展望
综上所述,中秋节后预计我国油脂现货价格或延续区间震荡。外围方面,重点关注美豆收割进度,美国农业部预计将在下周一的作物进展报告中首次报告今年美国2024年大豆收割进度。南美方面,巴西新作播种进度,主要是恶劣天气推迟一些田间作业。国内方面,因适逢中秋、国庆假期国内工厂开机率或有所下调,豆油累库进度放缓。从买船情况来看,大豆短期内供给依旧是宽松状态,因终端需求不旺,豆油价格上涨动力不足,即便是旺季,对豆油行情提振有限。由于本周五印度提高植物油进口关税政策落地,产地棕榈油价格或走跌,随着进口利润改善,豆棕价差或回归合理期间,利于棕榈油的成交。
来源:粮信网 作者:尹秀颖 仅供分享
政策动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为推动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更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有效促进食物新品种、新领域、新技术开发,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保粮为基,统筹开发。坚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出发,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拓展食物直接和间接来源,挖掘新型食品资源,保障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生态优先,绿色开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发,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创新驱动,高效开发。加快构建与食物开发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突破品种、技术、设施装备等瓶颈制约,培育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鼓励和支持发展新型食品,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
——全链打造,深度开发。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伸食物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提升产供储加销全产业链韧性和弹性,推动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强化监管,安全开发。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健全相关标准,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加强食品特别是新型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要素聚集,合力开发。统筹各方力量,完善配套政策,加快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多元化食物开发领域集聚,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食物开发格局。
到2027年,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普遍树立,食物来源渠道得到有效拓展,森林、草原、江河湖海食物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物产业稳步发展,构建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产业链条延伸拓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到2035年,食物产业链条健全完善,食物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面建成,食物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多元化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二、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拓展食物来源渠道
(一)巩固提升产能,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基础。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有力有效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稳步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升棉花和糖料生产能力。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稳定牛羊肉基础生产能力,提升奶业竞争力,发展现代渔业。加强南菜北运基地和冷凉地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调优水果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发展现代果园。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分品种供需平衡分析,引导合理安排生产。
(二)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稳妥开发森林食物资源。因地制宜扩大油茶、油橄榄、仁用杏等木本油料种植面积,实施加快油茶产业发展行动,建设高标准油茶生产基地,改造提升低产林。稳定核桃、板栗、枣类种植面积,建设特色鲜明、集中连片、链条健全的优势产业带。积极发展林果、竹笋及可产饮料调料的经济林。规范发展林下种养,推广林药、林菌、林菜、林下浆果等森林复合经营模式,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开发新型森林食品。
(三)大力发展饲草产业,增加草食畜产品供给。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建设优良饲草种子田和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地,加快苜蓿等饲草业发展,保障肉牛、肉羊和奶牛等饲草料需求。加强天然草原修复治理,推广免耕补播改良技术,实行草畜平衡、划区轮牧。合理开发南方草山草坡,探索推广豆科与禾本科饲草混播混收混贮模式,扩种多年生饲草。发展青贮饲料,有序推进秸秆养畜,实现“秸秆变肉”。
(四)加快发展深远海养殖,科学开发江河湖海食物资源。加强深远海养殖关键设施装备研发,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稳妥推进大型桁架类网箱和养殖工船建造,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加快培育深远海养殖当家品种,配套发展加工流通业,全产业链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制定实施全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稳定基本养殖面积。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科学规范开展增殖放流。有序发展近海养殖和捕捞,稳妥推进远洋渔业新渔场新资源绿色可持续开发。建设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发展沿海渔港经济区。
(五)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拓展食物开发新空间。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设施改造提升,加快发展集约化育苗,发展基质、水培等无土栽培,在大中城市周边布局建设植物工厂。发展集约化畜禽养殖,引导养殖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改造,提升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引导畜禽屠宰加工企业有序向养殖主产区转移,健全冷链加工配送体系,促进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改造升级传统养殖池塘,积极发展工厂化循环水等养殖模式。实施智慧农业建设项目,建设智慧农场(牧场、渔场)。在具备水资源条件的地区探索科学利用戈壁、荒漠等发展可持续的现代设施农业。新增农业设施建设用地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占用一般耕地应按规定落实占补平衡。
(六)培育发展生物农业,开拓新型食品资源。积极发展合成生物技术,稳慎推进新型食物产业化。发展食品发酵工业,加快非粮生物质制糖等技术研发应用。拓展新型饲用蛋白来源,推广应用微生物菌体蛋白。加快藻类食物开发,发展海带、裙带菜等食用海藻。
(七)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开发食用菌食品。加强食用菌种质资源挖掘和保护利用,强化食用菌功能育种和定向育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菌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改造提升食用菌生产设施,引导经营主体运用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推广高层、工厂化等生产模式。引导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开发即食食品、保健食品、生物制品。开展菌渣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研究,加快饲料替代、有机肥等产业化应用。
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食物开发质量效益
(八)加强食物开发基础研究。聚焦基础前沿领域,加强原创性研究。研究新型食物资源开发和数字监测技术,尽快突破微生物组学、大数据、材料科学与智能制造、食物营养品质智能评价等前沿技术,推进科技与食物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建立膳食营养健康大数据,加强食物营养与健康因子作用机理研究。支持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向食物科技领域倾斜,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
(九)加快育种创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构建与食物开发相适应的种业创新体系。健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利用体系,加强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林草、海洋和淡水渔业种质资源库建设。开展木本粮油、设施蔬菜、特色畜禽水产、优质饲草、经济林果、优良菌种等种源攻关,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加强现代化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支持木本粮油、设施蔬菜种苗和草种生产基地建设。
(十)构建食物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与食物开发相关的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打造食品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食物开发创新平台,研发推广新技术新装备。培育具有核心研发能力和产业带动力的食物开发科技企业。加快攻克木本粮油采收、设施蔬菜育播收运等食物开发关键装备瓶颈,研发推广丘陵山区适用机械、设施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装备及林下作物专用机械。
四、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提升食物开发价值链
(十一)提升食物加工流通产业水平。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在果蔬、畜禽和水产品等主产区布局加工产能,强化产地预冷烘干、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发展智能化、清洁化精深加工。支持东北地区发展大豆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引导乳品企业发展奶酪、乳清等产品加工。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开发低脂食品,利用加工副产物开发稻米油、胚芽油和蛋白饲料等产品。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强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完善产地冷链物流重要节点布局和服务网络。改造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在大中城市周边布局建设销地冷链集配中心、主食加工基地等。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业态模式。
(十二)推进食物产业集聚发展。聚焦食物资源开发,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引导生产、包装、物流、销售等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食品集团,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发掘中华传统食品和地方特色食品,科学发展食药同源产业、林药产业。
(十三)提升食物质量安全水平。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制修订农兽药残留、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标准。实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扩大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模式。全面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普及新型速测技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和全链条管理,扩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范围。建立健全与食物开发相适应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做好新型食品安全性评估,强化全过程监管。
(十四)引导食物营养健康消费。深入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完善营养健康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开发营养健康食品。开展食物营养健康消费科普宣传,引导居民减油增豆、增禽增奶,增加蔬果、水产品及全谷物消费。鼓励电商平台开展产销衔接活动,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销售。持续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从餐桌抓起,从公共食堂入手,促进食物生产、加工、消费各环节节约减损。
五、强化保障措施
强化融资、保险等政策扶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支持食物开发,实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中长期信贷产品支持生物育种、智能设施研发等。鼓励地方推进农业设施、活体畜禽和水产等抵质押融资,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支持符合条件的食品开发企业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积极开发新型食品。完善用地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优先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理用地需求。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
20024年9月12日
综合信息
又是一个丰收年。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民生村田间,收割机轰隆隆驶过,将一排排玉米卷入仓内,切秆、剥皮,金黄的玉米棒顺着出仓口倾泻而下。这片曾经的盐碱地产出丰收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从盐田变粮田,从能打粮到创高产,从粮食满仓到虾蟹满塘,一片盐碱地,三次大升级,折射出我国粮食安全不断向更高层次跃升的稳健步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亿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更是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看人均,202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看品质,截至2023年,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总数达到7.5万个。
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有了响亮的答案——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从盐碱滩到米粮川——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东营市河口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曾多达69.72万亩。“常年白花花一片,除了稀稀拉拉的碱蓬,啥也不长。向盐碱地要效益,乡亲们劲头十足。”老鸦村村民刘兆山说。
盐碱地也是潜在粮仓。政策给力,项目跟进,当地大力实施荒碱地开发,探索改土治碱:在地下布设精密的“排盐管网”洗盐和控盐;改善灌溉条件,深耕加深松,增施有机肥,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地还是那片地,但盐碱滩变成了米粮川。
“真是想不到!一亩地一季就能收上千斤,盐碱地上的粮食产量已追平大田种植。”刘兆山笑了。
不只是老鸦村。在东营,全市盐碱耕地占比由建市之初的80%降至60%。近10年,近百万亩盐碱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2023年,全市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长”。
在全国,协同推进盐碱地治理和综合利用,盐碱地面积不断减少,重度盐碱地面积比例逐年降低。黑龙江松嫩平原、河北沿海滩涂、内蒙古河套平原,为粮食生产发挥更大作用。
粮食安全的根基在耕地。18亿亩耕地,是红线,是战略底线,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从中央到地方,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护耕地资源。变化实实在在,我国耕地持续快速减少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重要保障。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阶段,粮食生产条件明显增强,粮食安全基础更加坚实。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了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
藏粮于地,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实落细,粮食安全基础日益全方位夯实。
从能打粮到高产田——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511.88公斤!今年夏收,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生产村传来喜讯:平均盐碱度3.3‰的盐碱地里,耐盐碱品种“济麦60”示范田亩产突破千斤,打破中度盐碱地小麦高产纪录。
329公斤!2022年10月,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盐碱地示范田内响起欢呼:蛋白脂肪双高大豆品种“齐黄34”,又创下单产新纪录。
茫茫黄河口,一粒粒耐盐碱良种破土而出,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在这里落地生根。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挂牌运行,58家高校院所、108个专家人才团队来到这里,200多项科技成果为粮食生产添动力;田里用上精量播种机、植保无人机,智能设备代替了肩挑背扛;土壤里的盐分、水分、养分等数据经过传感器实时传到控制中心;推广有机培肥、间作套作、小黑麦—甜高粱轮作、燕麦—甜高粱轮作等种植模式……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科技。”种粮大户张学珍感慨。2023年,东营市粮食总产量30.38亿斤,较建市初增加了21.5亿斤。“齐黄34”已在全国累计种植推广超过4000万亩。东营的这片盐碱地变成了科技示范田、稳产高产田。
盐碱地变高产田,见证了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长足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3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2%,比2012年提升8.7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
看种子——牢牢攥紧当家品种,加快选育特色品种,多年来我国农作物品种先后经历了6到8次更新换代。如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
看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如今,我国农机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4%,农机作业面积超过73亿亩次。
藏粮于技,一个个新品种、一项项新技术落户田野,粮食安全支撑保障能力更强。
从单打一到多元化——
粮食安全向更高层次跃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走进东营市三角洲养殖繁育有限公司,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车间里,工人正在饲养对虾;垦利区大闸蟹产业园里,蟹农们熟练地将大闸蟹绑扎、上码、装盒……
“中低盐碱度区域可以种粮,而我们这里盐碱度高的区域,可作为天然的‘海水鱼塘’。”三角洲养殖繁育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龙介绍,“我们把露天池塘变成温度可控的车间,装上暖气和增氧机,全年能生产160万斤对虾,产出的虾当天就能送上北京、上海市民的餐桌。”
在东营,随着改造不断升级,盐碱地不只变身米粮仓,也变成饲草种植地、鱼虾养殖场,生产出富硒盐碱米、南美白对虾、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滩羊等产品。
盐碱地上从单一产品到多元产业,见证了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更加稳定安全,保障能力向更高层次跃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我国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以粮为纲”的高度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全面、多元、协调发展”的历史转变,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构建。
肉蛋奶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前列;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农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4万亿元……从“满足量”到“提升质”,“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稳稳当当。
建设农业强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稳,成色更足。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常 钦 邓剑洋 仅供分享
|
图①:在安徽辰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精密仪器上作业。 |
|
在山东五莲县汪湖镇莫家崖头村一处麦田,农民在操作喷杆喷雾机喷洒除草剂。 |
“高畴新雨足,布谷唤春耕。”眼下正是春耕时节,放眼望去,广袤田野间满是生机勃勃的绿色,一幅幅“春耕图”赏心悦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购置农机有补贴、销售自产农产品减免税费、“农担贷”化解融资难题……开年以来,财税政策持续发力、“精耕细作”,鼓励农企研发创新、畅通产业链上下游,用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加强多方面帮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种粮强信心,财政资金保障足
山东日照五莲县汪湖镇莫家崖头村村民潘召新家的麦地里,一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行走田间,张开“双臂”喷洒除草剂。“开春以后,作物生长,病虫害也跟着活跃。有了这个‘大家伙’,迈一步就能横扫14米,一小时能给60亩地打药施肥,效率是人工的60多倍,不但省时省力,打得还均匀。”潘召新对农机作业的效果十分满意。
近年来,五莲县通过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为种粮农户提供土地托管、农机作业等一系列全过程服务,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走进松俊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联合收割机、深翻犁等大大小小的设备放满了前后4个厂房,其中一台17米高的机器惹人驻足。“购买这台价格23.5万元的100吨/天连续式谷物烘干机,能享受农机补贴6.9万元。”合作社负责人刘松俊告诉记者,在“山东农机补贴”APP上提交申请,工作人员很快就会带着申请表、承诺书上门来审核资质,补助直接发放到卡上。
“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加大政策推广和机械技术培训普及力度。”五莲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郑怀龙介绍,2022年,五莲县共受理申报农机购置补贴2286份,受益户数2120户,补贴机具2312台(套),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27.37万元。
一台农机两头补贴,新农机有优惠,农机报废也有支持。据了解,五莲县财政部门专门开通补贴绿色通道,通过“财政惠民补贴一本通”系统,直接将农机报废补贴资金发放至农户一本通银行账户。截至目前,该县办理报废补贴机具37台,使用补贴资金19.55万元。“我们将继续加大补贴力度,调动农户更新农机具的积极性。”五莲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郑成金说。
不只是“机器农保姆”走俏,高标准农田的加快建设,也让越来越多农户种粮更有底气。“以前一到浇地就犯愁,400多亩地,雇七八个人,连续忙活八九天,还得时时盯着以防打漏跑水,现在我自己两天一夜就能全部灌溉完。”山东德州禹城市辛寨镇苗庄村种植大户李法新说,“浇上这遍返青水,咱心里就踏实了。”
2022年,苗庄村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变压器、供电桩拔地而起,机电井、灌溉管道、高低压线路等陆续建设投用。“尤其是高效节水项目的实施,使农田灌溉周期大大缩短,还能改善田间小气候,涵养地下水源。”禹城市农业开发中心主任郭鹏说。
“去年我们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8万亩,灌溉水利用率由0.6提高到0.85。今年,我们计划投资1.52亿元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7万亩,进一步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水平。”禹城市财政局局长孙斌说。
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485亿元、农业相关转移支付2115亿元、水利相关资金941亿元、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156亿元……去年末,中央财政提前下达2023年一系列涉农资金,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开年以来,各地积极谋划、加快落实,一笔笔财政资金直达田间地头,全力支持抢抓农业生产。
“加强财政资金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既能解决农业投入资金不足问题,又有利于增强广大农民运用新技术、新设备的底气,为其开展产业化、规模化农业生产提供资金助力。”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说。
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春天的麦田生机盎然。“政府给咱建良田,咱种粮越来越有信心。”李法新笑着说。
为农企减负,税费优惠力度大
春季是沃柑销售的旺季,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大庄乡驻马哨村,1600亩果树挂满了金黄色的沃柑。
“这里气候特殊,种出来的果子肉质好、糖分高,品质很不错。”去年,受益于销售自产农产品减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费政策支持,开远百草香橙种植有限公司迎来了新发展,公司负责人张翠说,“资金回流加快,我们干劲更足,市场规模也扩大了不少,外省客户纷纷前来订购。在销售旺季,每天能卖20多吨哩。”
“这些税费减免,让我们有充足资金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同时,栽种绿肥作物改良土壤,提高绿化覆盖率,让石山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张翠说。
系列税费支持政策的推出,不仅为广大农业企业扩大种植生产减负担添动力,还激励着他们加大研发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机制造业转型升级。
安徽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处工厂内,货车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安徽辰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一体化智能粮食烘干机正发往全国各地。“有智能控温系统、进口水分仪、上下无绞龙结构等新技术加持,新产品一推出就深受客户青睐。”公司财务负责人张波说。
企业研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辰宇机械在设备研发过程中也曾遇到困难。“当时,大吨位粮食烘干机械逐渐占据主流市场,我们主打的15吨系列受到影响,销量下滑,加快研发转型、开辟新客户新市场成了我们唯一的出路。”张波回忆,但加大智能化大吨位设备研发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前期投入大、后续资金不足,恐怕难以支撑到新产品的试制和面市。
六安市税务部门了解企业困境后,主动选派骨干团队上门辅导,全面梳理涉税优惠政策,指导企业申报,全流程提速办理。“160万元留抵退税款及时到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帮企业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上百万元,一笔笔税费支持资金为我们注入了发展活水。”张波说。
税惠红包的“及时雨”,催发企业的“创新花”。“现在我们已顺利研发出30吨及以上吨位的机型,通过机器烘干出的谷物色泽均匀,品质优于传统人工翻晒,周期短、产量大、干燥过程无污染,更不用受制于天气因素,既提升了用户的经济效益,又能保障粮食安全。”张波说。
谈及未来发展,张波信心满满:“有了国家政策支持,我们将继续引进行业高端人才,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让企业不断保持行业领先的研发水平。”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税费优惠政策,不仅助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对于农业农村发展,尤其是农业企业的快速成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农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能享受到留抵退税、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类税费支持,不仅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也为他们转型升级提供了推动力。”何代欣说。
为产业增活力,畅通资金链产业链
在山东淄博博山区源泉镇,一大早,经营家庭农场的节卫东来到猕猴桃园,查看果树生长情况。
猕猴桃是当地的特色水果,要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少不了资金支持。“传统贷款往往需要提供担保,但农业产业缺少抵押物,利息也高。农业担保公司可是帮了我们大忙。”节卫东说。
原来,去年节卫东打算扩大种植规模,却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带上公司资料,直奔乡镇农担工作站。“通过农担公司,我们在齐商银行贷款了50万元,提交申请后,三五天就放款了,没耽误农时。今年,我打算选育引进新种植品种,延长猕猴桃采摘时间,形成早中晚熟搭配的种植布局,200万元农担贷款又迅速到账,给足了我大干一场的信心。”节卫东说。
2017年,山东省成立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起由财政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引导信贷资金投入农业农村,随后在博山区设立农担办事处,全区各乡镇还在银行网点成立了农担工作站。“今后我们将继续聚焦博山特色农业产业链,对发展预制菜、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等农业新业态的公司给予政策性支持,壮大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淄博管理中心业务副经理谭柄颜说。
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利于畅通农业发展资金链。税收大数据的充分运用,则打通了供需堵点,为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牵线搭桥”。
春日里,一批旋耕机所用的零配件——起垄器,从河南长葛市环星机械有限公司仓库运出,发往20公里外的程骏小型农机具厂。在程骏小型农机具厂里,机器轰鸣,生产线满负荷运转。看着客户定购的新型旋耕机顺利生产,农机具厂负责人程东伟松了口气。
“去年销售情况不乐观,今年初我们在采购零配件时就有些保守,储备数量不多。没想到开春后,下游企业订单明显增多,零配件短缺又成了限制公司生产的难题。”程东伟说。
“此前我们采购的起垄器的生产企业在外省,生产零配件需要时间,物流运输也要时间,再联系他们就来不及了。但这批新型旋耕机都是订单销售,如果不能按时交货,不仅影响企业信誉,还会面临合同违约风险。”面对上门走访问需的税务干部,程东伟道出了困难。出乎他意料的是,第二天税务人员就将符合条件的本地企业清单送上了门。
“我们通过‘全国纳税人供应链查询’系统和增值税发票数据筛选出合适的企业,再由供需双方进行对接,自愿沟通联络,按照市场规则谈判磋商,化解供需不畅。”长葛市税务局副局长刘建锁表示,农机装备是春耕高效作业的重要保障,长葛市机械加工企业众多,发挥税收大数据作用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能帮助农机企业实现零部件产销本地化,形成稳定的产销对接合作关系,同时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机行业良性发展。
“目前,我们已和环星机械签订了1年期的起垄器供货合同,新型旋耕机批量生产有了保证,相信今年的销售业绩也会大增。”程东伟说。
“近年来,财税政策在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是财政资金直接帮扶农户、税费优惠减轻企业负担,还通过财政和金融相结合、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衔接等方式帮助农村产业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何代欣认为,下一步要继续积极引导各方落实好财税支持政策,同时加强跟踪相关政策对农业、农村、农企的积极影响,不断改进相关政策部署,更好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 观 王 沛 仅供分享
他被称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与袁隆平院士被业界统称为“南袁北李”。曾经在200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凭借小麦育种成就获得当年唯一一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被誉为“当代后稷”,育成小麦和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新品种“小偃6号”,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50多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历经几十年,至今仍在为农业科技发展献计献策,聚力攻关,助力我国粮食大幅增产。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振声。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李振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突破远缘杂交瓶颈培育“小偃6号”
1931年,李振声出生于山东淄博的一个农民家庭。1948年,难得的机遇,加上对农业生产的熟悉和热爱,李振声开始了农学之路。
1956年,为响应政府发出的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号召,李振声与课题组13位同志一起,离开北京到达位于陕西关中地区杨凌镇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
为解决当时关中小麦生产上的疑难杂症——小麦条锈病,育成具有持久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李振声提出了使用对病菌免疫的草种,与小麦进行远缘杂交的设想。1956年至1964年,李振声课题组用9年时间完成了小麦远缘杂交第一阶段的工作——种质创新任务。
但李振声心里明白,品种间杂交“过关”,不等于远缘杂交“成功”。发挥出品种间杂交不可替代的作用,才是他追寻的最终目标。
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1964年,气候条件特殊,在麦收前连续40天阴雨,然后天气突然暴晴。在强烈的阳光和高温下,试验田种植的1000多份杂种几乎全部“青干”了,李振声感到很失望。
这时,在田间偶然发现一份种质,植株高、穗子小、茎秆细,但长势良好,颜色正常无病斑。他惊喜万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长穗偃麦草的抗病抗逆特性吗?农艺性状不理想是可以改造的!”
于是,第二年李振声把它与其他小麦进行了大量杂交,得到了“小偃6号”的“祖父”。1964年至1979年间,历时15年,经历了两轮杂交改良后,“小偃6号”最终被选育而成。
我国著名小麦育种家庄巧生院士曾评价:“小偃6号”开创了我国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先例。
至今为止,在黄淮流域仍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要吃面,种小偃”,这充分表达了农民对它的赞誉和喜爱。1985年,“小偃6号”在我国10个省市推广,年种植面积1000万亩以上,作为陕西省小麦骨干品种长达16年之久,是当地种植时间最长的自育小麦品种,这项在小麦育种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
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育种虽然成功了,但花费了24年之久,是常规育种的3倍,别人很难重复,必须寻找捷径。李振声将非整倍体小麦“中国春”单体系统的经验,运用于小麦远缘杂交,创建了蓝粒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将远缘杂交育种过程缩短至3年,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
回应“谁来养活中国”的世界之问
在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同时,李振声在农业宏观研究方面也卓有成效,其研究成果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1987年6月,李振声受命调回北京,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协助周光召院长管理生物局和农业项目管理办公室工作。当时,正值我国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在促进我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快速增长后,出现3年徘徊不前,而人口却增加了4895万人,国家正急于寻找粮食增产的突破口。
为国家粮食增产作贡献,这成为周光召交给李振声的首要任务。
随后,李振声与院内其他专家一起,在各地试验基地实地考察,与地方政府和农民开展座谈,经过3个月的仔细调查后,提出了在黄淮海地区进行中低产田治理的建议,并组织25个研究所的400多名科技人员,带队投入冀、鲁、豫、皖四省,与地方政府和科技人员合作开展了包括盐碱地、沙荒地和涝洼地的大规模中低产田治理,工作基地分布在8个市和4个县,约2000多万亩土地。这份历史上成效卓越的工作,被后人称为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
6年后,当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9000亿斤时,黄淮海地区的增产数量达到了504.8亿斤。“黄淮海战役”不仅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带动作用,其间彰显出的“黄淮海精神”在科学院广为传颂,其实质就是科技人员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协作攻关的团队精神、深入实际的务实精神、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在伏案埋头为我国粮食生产努力工作的同时,李振声还用科学的精神和分析,以权威的声音,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真实的粮食生产情况。
2005年4月2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角色”圆桌会议上,李振声以“谁来养活中国?——自己养活自己”为题作报告,以我国近15年农业发展的事实回答了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继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之后,李振声即与中国科学院的农业专家筹划组织“渤海粮仓”预研工作。2011年,他提出建设“渤海粮仓”,向盐碱地要粮;2013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正式启动,实现环渤海地区5年增粮200多亿斤;2020年,年近90岁的李振声又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设想,以确保我国饲料粮安全……几十年来,李振声一直在以拼搏创新的实际行动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回应着“谁来养活中国”的世界之问。
坚守初心做薪火相传领路人
日复一日,深耕麦田,李振声取得了多项斐然成就——1985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1988年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2005年获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到2006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李振声获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荣誉。
对于李振声来说,虽然在农业领域已获得多项卓著成果,成为受人景仰的业界前辈,但他却始终朴素、谦和,保持着农民情怀。李振声课题组的副研究员郑琪曾说:“李先生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习惯,他总是觉得吃什么都可以,而且从不浪费。”
在李振声家中,简洁的客厅墙上挂着一个相框,其中写的是他的自律格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正是李振声多年来在做学问和做人上所追求的境界。
李振声教导学生,不仅传授前人的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尊重前辈、团结同行、提携后者,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
李振声一辈子与小麦结缘,最爱谈的也是小麦。如今,李振声已经90多岁高龄,依旧与小麦为伴。守望麦田,拯救麦田,他是带领中华民族走出饥荒的领路人,也是带领广大劳动人民走向富足的民族脊梁。
曾有记者问李振声:“75岁之后,您给自己定的任务是什么?”他说:“要继续着力培养青年一代,促进他们的工作有更大发展。”
他最重视的依然是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当时他提笔写下“老一代育种家要做好传帮带,中青年育种工作者要接过接力棒,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更上一层楼”。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祖祎祎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4.9.20 单位:元/吨
品种 |
等级 |
平均价 |
早籼谷 |
(19-21)中等 |
2500 |
晚籼谷 |
(19-21)中等 |
2600 |
早籼米 |
(19-21)中等 |
3860 |
晚籼米(江西923) |
一级 |
6040 |
晚籼米(安徽) |
一级 |
4560 |
浦城晚籼米 |
一级 |
4440 |
东北米 |
一级 |
4840 |
江苏粳米 |
一级 |
4240 |
红小麦 |
江苏中等 |
2750 |
白小麦 |
河南中等 |
2770 |
玉米 |
中等 |
2540 |
大豆 |
中等 |
6000 |
豆粕 |
一级 |
3230 |
籼糯米 |
一级 |
6440 |
麦皮 |
中粗 |
1970 |
大豆色拉油(散装) |
一级 |
8200 |
大豆色拉油(20L) |
一级 |
8600 |
26
2024年9月20日
总9032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