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4-08-09 浏览次数:830
· 福州粮情
八月份上旬福州市场粮油价格保持稳定
时间:2024.8.10 单位:元/吨
品种 |
等级 |
上月平均价 |
本月上旬平均价 |
涨跌率 |
早籼谷 |
(19-21)中等 |
2500 |
2500 |
持平 |
晚籼谷 |
(19-21)中等 |
2600 |
2600 |
持平 |
早籼米 |
(19-21)中等 |
3860 |
3860 |
持平 |
晚籼米(江西923) |
一级 |
6040 |
6040 |
持平 |
晚籼米(安徽) |
一级 |
4560 |
4560 |
持平 |
浦城晚籼米 |
一级 |
4440 |
4440 |
持平 |
东北米 |
一级 |
4840 |
4840 |
持平 |
江苏粳米 |
一级 |
4240 |
4240 |
持平 |
红小麦 |
江苏中等 |
2900 |
2830 |
-2.41% |
白小麦 |
河南中等 |
2920 |
2850 |
-2.4% |
玉米 |
中等 |
2600 |
2600 |
持平 |
大豆 |
中等 |
6000 |
6000 |
持平 |
豆粕 |
一级 |
3200 |
3200 |
持平 |
籼糯米 |
一级 |
6440 |
6440 |
持平 |
麦皮 |
中粗 |
2000 |
2100 |
5% |
大豆色拉油(散装) |
一级 |
7900 |
7900 |
持平 |
大豆色拉油(20L) |
一级 |
8300 |
8300 |
持平 |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尽管近期中储粮宣布将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增加新季小麦收储规模、且陆续公布增储库点,但从结果来看,本周小麦价格较上周仍有小幅回落,截至本周五,山东地区制粉企业主流收购价格一般在1.235-1.265元/斤;河北地区在1.23-1.24元/斤;河南地区则在1.235-1.255元/斤。那么为何在政策提振下,小麦市场仍是偏空?8月小麦价格又能否迎来上涨?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将作如下简析,仅供参考使用。
政策增储 底价暂稳
自中储粮对新季小麦展开增储以来,虽然陆续有贸易商反映,增储库点要求较严,且排队时间较长,库存小麦走货整体仍不理想,但事实上,政策性收储在小麦市场发挥着重要的稳价作用,尤其在目前小麦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政策性收储也有力地支撑着小麦市场底部价格,截至目前,中储粮在主产区启动的增储库点累计已达300个以上,从分布来看,增储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北京、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而纵观整个8月,预计政策性收储仍将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不过考虑到不少地区收储已陆续进入尾声,后续继续关注政策面消息。
产品滞销 需求偏淡
虽然本周多数地区面粉、副产品价格整体均有涨价迹象,但目前来看,下游需求其实仍不理想,尤其对面粉来说,虽然经销商普遍库存偏低,但目前高温天气影响下,面粉储存时间缩短,同时正值暑假,面粉集团性需求减弱,近期面粉销售较为滞缓,而虽然8月中下旬,食堂的确存在备货需要,但在国内面粉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不少制粉企业都对短期行情看法较为消极。此外因近期豆粕、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跌多涨少,整体麸皮价格高位回落,尽管现阶段粉企开机普遍偏低、副产品生产量不大,但最近下游需求仍呈弱势。
供给充足 成交低迷
根据前期海关数据,今年1-6月我国小麦进口量总计为928万吨,虽然因近期国内消费偏弱,下半年小麦进口量或有减少,但整体来看,今年的进口量很有可能再创新高,此外国内小麦的恢复性增产、收购主题建库谨慎也使得目前小麦市场供应充足,因此最近陈粮销售不佳、新粮采购的成交价格也有所回落,如8月2日河北辛粮粮食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计划销售23年产小麦7143吨,成交904吨,成交率13%,起拍价2410-2420元/吨,成交价2410元/吨;8月2日佛山市高明储备粮食有限公司计划采购24年产小麦5434吨,全部成交,起拍均价2730元/吨,成交均价2680元/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短期内小麦价格或将震荡小幅趋弱运行,目前政策性收储力度或有所减弱,且制粉企业需求弱势,小麦收购仍以压价为主,而虽然饲企陆续收购小麦,但目前玉米价格重心下移,饲企对小麦的备货量不大,因此建议各位粮友考虑短线操作,不应凭借往年经验,继续增加库存风险,后续关注政策导向。
来源:粮信网 作者:董力旗
如果你常食鲜食玉米,大概率就吃到过“京科糯2000”。自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以来,“京科糯2000”成为国内种植范围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鲜食玉米品种,已累计超过1亿亩,其种子和果穗产品已出口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日,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和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牵头组织召开的2024京津冀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十届北京鲜食玉米节成功举办,在通州种业园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科研育种基地,对来自京津冀及全国34家企事业单位的139个鲜食玉米新品种进行了田间种植和品尝鉴评。其中糯玉米品种50个、甜加糯玉米品种48个、甜玉米品种41个。
“这穗玉米上,有四分之一是甜粒、四分之三是糯粒,一口吃下去又甜又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科学家赵久然一一细数他关注到的明星品种——“京彩甜糯669”属于花甜糯品种,籽粒呈玛瑙红,色泽艳丽;“京紫糯519”属于黑甜糯品种,富含花青素,口感细腻,糯中带甜,含硒量也高;“京科糯681”属于白糯品种,矮秆,叶片浓绿,苞叶紧实,抗性好,口感甜而不腻,糯而不粘,绵软适中……
“近年来,我们创新选育的鲜食玉米品种不断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张峻峰介绍,继“京科糯2000”之后,甜加糯高叶酸新型鲜食品种“农科糯336”目前占北京鲜食玉米面积的70%左右,并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中国农业农村十项重大新产品”,2023、2024年连续入选全国玉米主导品种。同时,经大会专家组田间评价及品鉴,共评选出30个优秀展示品种,其中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创新选育的“京紫糯219”“飞花”“京科甜703”“京科糯768”“京彩甜糯669”等9个品种入选。
“京津冀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大会暨北京鲜食玉米节的连续举办,为鲜食玉米产业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了科研育种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推动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通过展示优质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乡村产业振兴、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赵久然说。
“近年来,在科研单位、企业、种植主体等多方努力下,鲜食玉米产业链不断完善,让市民吃上了高品质的鲜食玉米。”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王俊英介绍,在栽培方面,研发集成了错期播种、科学水肥、绿色防控、适期采收和产后保鲜等5大核心技术,实现了北京本地鲜穗6月至10月的持续供应。在产销方面,市区联合建立了50个优质产销一体示范基地,推动形成了互联网电商、社群团购、社区电商等快速便捷的新型销售模式,园区早上采摘的新鲜玉米晚上就可以摆上市民餐桌。
来源:农民日报 记者:缪翼 仅供分享
当前早稻收获基本结束,因早稻乳熟和收获期天气晴好,早稻产量好于预期。由于广泛使用机械化收割,且收获期天气晴好,早稻总体收获进度较快。随着早稻上市高峰来临,后期上行难度增大,近期总体在高位小幅波动。
早稻产量好于预期。目前国内早稻收获已近尾声,产量逐渐明朗。因早稻乳熟和收获期天气晴好,早稻产量好于预期。虽然收获后期部分主产区遭遇强台风“格美”影响,但由于早稻收获已近尾声,总体影响不大。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农情快报显示,截至7月27日,全省早稻播种1818.5万亩,超计划目标18.5万亩;预计全省早稻亩产413公斤,同比增产2公斤;总产量750万吨左右,同比增加8万吨左右,增幅约1%,明显高于市场预期。预计全国早稻产量仍可能保持在2800万吨以上,减产幅度低于市场预期的可能性较大。
早稻收购进度略快。虽然今年部分主产区早稻成熟有所推迟,但由于广泛使用机械化收割,且天气晴好,总体收获进度较快,加上今年早稻收购价格同比高开,农户出售踊跃,总体收购进度略快。截至7月26日,安徽收购新季早稻4.7万吨,同比略增。截至7月25日,江西收购早稻154.5万吨(其中,国有企业收购26万吨,同比减少3.5万吨;其他各类企业收购同比增加13.5万吨),同比增加10万吨;湖南收购早稻27.4万吨,同比增加9.2万吨(其中,国有企业收购7.3万吨,同比增加2.9万吨);广东收购新早稻24.1万吨,同比减少6.3万吨,或与该省早稻减产、质量下降有关。
早稻价格保持高位。今年早稻收购价格高开后有所走高。随着上市高峰来临,后期上行难度增大,近期总体保持高位小幅波动。7月26日,湖北早籼稻收购均价2762元/吨,周环比上涨10元/吨;早籼米出厂均价4125元/吨,上涨16元/吨。江西早稻收购均价2820元/吨,周环比持平。湖南早稻收购均价2748元/吨,周环比上涨14元/吨。广东早稻收购均价3040元/吨,周环比持平。
来源: 粮油市场报 仅供分享
8月1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出乎意料的发布了最低收购价稻谷竞价销售交易公告,自8月6日开始投放2020年、2021年、2022年产最低收购价中晚籼稻和粳稻竞价销售交易。之所以说出乎意料,是因为原本在4月1日后就应该投放竞价销售的最低收购价稻谷,为保护稻谷市场价格的稳定,一直是按兵不动的,而按惯例国庆节后新季中晚稻谷上市后就会停止拍卖,这也就意味着只有2个月的时间,最多9场交易。
从2024年以来,三大主粮品种中,小麦和玉米市场价格下跌幅度巨大,唯有稻谷市场价格保持着相对稳定,部分品种甚至有强势表现,那么最低收购价稻谷竞价销售的重出江湖,是否会导致稻谷市场价格负重下跌呢?甚至牵连玉米市场价格呢?我们且结合公告内容细节和交易清单理性探讨一下:
首先、从这次最低收购价稻谷竞价销售投放的年份来看,已没有了2019年产稻谷的身影,这意味着2019年产稻谷属于超期储存,大概率会转为定向销售,传闻基本已成事实,至于投放时间暂未确定,相信睿智的管理层会有合理的安排。虽然从时间上对玉米市场和稻谷市场的影响有所延迟,属于相对友好,但该来的最终还是会来的,利空因素依然如头顶上悬着利剑。从最低收购价稻谷的库存结构来看,2020年以后,粳稻是绝对的主流,而中晚籼稻的库存则比较有限,尤其是品质较好的苏皖区域的中晚籼稻,那么单从供给端增量的角度来说,对于稻谷市场而言,普通粳稻尤其是年份较久的普通粳稻市场压力会有所加大,而中晚籼稻市场的影响则非常有限。
其次,虽然本次最低收购价稻谷竞价销售的底价均有25元/吨--30元/吨不同程度的下调,但我们结合当前稻谷市场价格来对比一下最终出库成本:
1、以2021年粳稻为标本,国标三等销售底价2590元/吨,从清单上可以了解到基本以国标二等为主流,那么销售底价2630元/吨,加上30元/吨的出库费用以及2个0.75%的水分增量,底价成交的出库成本为2700元/吨,这和当前东北区域2023年产普通粳稻市场价格差距并不大,相比江苏地储投放的2021年产和2022产粳稻成交价不到2800元/吨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库存结构的角度来看,苏皖区域2019年产后的粳稻库存是极为有限的,考虑运输距离因素,只能说会影响普通粳稻后市上涨,而不能导致其负重下跌。
2、对于最低收购价中晚籼稻而言,品质较好的湖北、江苏库存基本不存在,另一个品质较好的省份安徽2021年产库存基本见底,河南和江西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库存虽有一定的数量,但品质极为一般,之前流拍是家常便饭。而2022年产中晚籼稻因全域性的品质因素,当前苏皖区域出库成本2500元/吨都难以成交,2021年产苏皖区域中晚籼稻地储出库成本目前也基本在2600元/吨以下,成交率也不高。那么我们以2021年产国标二等最低收购价中晚籼稻的销售底价2590元/吨推算,加上30元/吨的出库费用以及2个0.75%的水分增量,底价成交的的出库成本为2660元/吨,同样是高于当前苏皖区域同年份地储出库成本的,结合最低收购价中晚籼稻的库存结构和品质因素,基本可以推断成交率也会极为有限,那么从有效增量供给的因素来说,对当前苏皖鄂中晚籼稻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
最后,我们结合本周南京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粳稻的成交情况统计表来看,最低收购价稻谷重启竞价销售后,也并未能构成任何影响,不仅2023产季粳稻表现继续抢眼,优质粳稻品质甚至创出新高。
综合以上分析,本次最低收购价稻谷竞价销售重启,从出库成本的角度和有效供应增量的角度来看,并不会对当前稻谷市场构成多大的影响,但对于2021年和2022年民间存量粳稻还是起到了限高作用。目前距离秋粮稻谷的全面登场时间也是越来越近,在整体消费大环境复苏有待时日的背景下,尤其是目前表现相对强势的粳稻从市场消费的角度来说后熟期基本不存在,结合当前部分政策性储备企业预采购成交价围绕着2800元/吨,因此还是建议落袋为安,见好就收,尤其是2023年以前生产年份的。
来源: 南京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仅供分享
周二美国大豆现货市场走势疲软,主要因为美国大豆评级改善,中西部天气缺乏威胁,出口需求乏善可陈,美元走强不利于美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美国农业部周一盘后发布的作物进展报告表示,截至周日(4日),美国大豆结荚率达到59%,高于历史均值56%。大豆优良率提高至68%,高于上周的67%。
周二,美湾9月船期的美国1号黄大豆现货平均报价为每蒲10.9125美元,相当于每吨401.0美元,比上一交易日下跌14美分/蒲。路易斯安那湾基差报价是比CBOT的2024年11月大豆期价高出58到71美分。
在伊利诺伊州的中部地区,大豆加工厂收购大豆的平均报价为每蒲10.6513美元,比上一交易日下跌14.875美分。基差报价比芝加哥11月大豆高出75美分。
周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下跌,2024年9月大豆期约收低17.5美分,报收1014美分/蒲;新季11月大豆收低14美分,报1026.75美分/蒲。
来源:博易大师(责任编辑:朝阳)仅供分享
本周国内油脂现货价格上涨乏力,其中豆油、菜油期价以震荡下行为主,棕榈油偏强。进入八月份后,国内理应进入了季节性消费旺季,但从国内基本面来看,下游需求不旺,特别是期价大区间震荡使得市场观望氛围浓厚。针对于后市,国内油脂现货价格能否有走高的机会呢?以下是笔者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豆油现货市场参考价,截至8月2日午间,国内沿海主要厂商一级豆油现货平均报价7770元/吨左右,其中大连地区约7810元/吨。天津地区约7740元/吨、日照地区约7680元/吨、张家港地区约7780元/吨、东莞地区约7880元/吨、防城港地区约7680元/吨左右。
美豆以下行为主
本周CBOT大豆跌多涨少,周内主力合约创下四年来新低,即将跌破1000美分。周五近月8月大豆期货合约收盘上涨7.25美分,结算价报每蒲式耳1029.25美分。美豆新作长势良好,今年天气市交易不多。随着美豆新作丰产预期愈加明朗,加速美豆期价下跌的速度。截至2024年7月28日当周,美国大豆优良率为67%,符合市场预期,前一周为68%,上年同期为52%;截至当周,美国大豆开花率为77%,上一周为65%,上年同期为79%,五年均值为74%;截至当周,美国大豆结英率为44%,上一周为29%,上年同期为46%,五年均值为40%。咨询机构Datagro Graos所做的一项年度种植意向调查示,巴西2024/25年度大豆种植面积预计将连续第18年扩大,从2023/24年度的4,618.4万公顷增至4,689万公顷,相当于同比扩大1.5%。缺乏天气相关的威胁以及有利的降雨天气预计将持续施压于美豆价格。美国农民已经开始着手销售仓库中的旧作大豆,因为他们已经对价格上涨丧失希望,并且需要为即将进行的新作收成腾出空间,短期内美豆市场氛围偏空。
棕油处于增产周期
本周马棕主力合约期价周线连续第二周下滑。本周船运机构公布了产地马来西亚7月1-31日出口数据,根据ITS马来7月1-31日棕榈油出口量环比大增22.8%,MPOA预估7月1-20日产量环比增加14.95%,马来供需双增。印尼贸易部一位高级官员周四表示,印尼修订棕榈油国内市场义务(DMO)规则的计划不会影响DMO出口比例。该国是全球最大的棕榈油出口国。印尼规定生产商必须以限价将部分产量在国内市场出售,才能获得出口许可,就目前来看即便产地棕榈油处于增产周期,但实际上因出口旺盛,因此短期内市场仍有支撑。
油脂现货走货不畅
本周国内油脂基差多以稳定为主。豆油方面,工厂仍是降量保生产,催提现象较为普遍。不过豆油成交不佳,多以刚需为主,因大豆集中到港,豆油库存稳中有增。截至当前东北地区一豆基差在09+210-310之间,实际成交可议价、华北地区贸易商一豆基差在09+130-140,基差稳定、山东地区工厂一豆09+80~120,基差稳定。华东地区主流09+180-200、华南地区主流在09+280-300,基差稳定。棕榈油方面,本周棕榈油基差小幅走低,库存累库进度缓慢。华北地区贸易商24度棕油09+160-200。华东地区基差在09+90、华南24度基差多在09+50-60,成交量少。菜油方面,本周菜籽油期价大幅走跌,为三大油脂中最弱品种。基差方面平稳,菜籽油库存充足,影响成交。当前川渝地区三级菜油基差为09+230-240,华东地区三级菜油09+40. 华南地区09-150-160元/吨之间不等。
油脂后市展望
综上所述,预计下周国内油脂行情或延续区间震荡,等待市场消息进一步的方向性指引。步入八月,立秋节气过后,国内气温略有下降,随之而来的将是开学季,油脂步入旺季。但今年主体对市场消费信心不足,从我国大豆港口库存量来看,供给依旧宽松。同时国家临储进口大豆也在持续拍卖中,底价与前期相比略有下调,油厂参拍热情较高。因此建议经销商可适当维持滚动库存即可。目前三大油脂中豆油性价比高,成交有望趋好。外围关注美豆单产变化以及我国棕榈油进口利润变化。
来源:粮信网 作者:尹秀颖 仅供分享
政策动态
本网讯 近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技中心在湖南长沙召开秋粮病虫害防控暨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会,交流秋粮病虫害发生防控情况,分析研判发生形势,动员安排防控工作。
会议指出,经大力组织防控,当前病虫未对秋粮生产造成明显不利影响,但受降水偏多、台风北上影响,近期秋粮病虫害扩展蔓延较快,呈重发态势。仍需实施预防控制面积20亿亩次以上。
会议强调,植保防灾减灾、“虫口夺粮”是保障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切实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发挥中央财政资金、项目作用,紧盯秋粮重大病虫害发生新形势和成灾新风险,切实细化实化综合防控措施,确保将病虫害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一是强化组织发动,发挥行政推动优势,压实防控属地责任,确保防控工作及时有效开展。二是强化监测预警,加密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准确掌握发生动态,提高预报准确率。三是强化统防统治,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重发区处置率。四是强化绿色防控,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措施,实现防病治虫与农药减量化有机统一。五是强化服务指导,关键时期组派精干力量,深入防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切实提高防控效果。
会议要求,8—9月是秋粮病虫害发生和防控关键时期,各地要迅速行动起来,落实落细各项工作措施和技术措施,确保不因监测预警不及时错失最佳防控时机,确保不因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病虫大面积成灾危害,全力以赴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最近几周的暴雨和洪水影响了中国多地,并威胁到农业生产,中国确保粮食安全的努力正受到极端天气的挑战。
近日,中国财政部积极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2.38亿元,以支持5个省份的灾区开展农业生产救灾相关工作,其中包括近期多次遭遇河堤决口的华中主要大米产区湖南省。
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在一份通知中表示,有关资金将被用来助力减少农业损失,“打牢秋粮丰收基础”,秋粮将占到中国今年粮食产量的很大一部分。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这给中国努力开展的粮食自给自足工作带来更大压力,在全球市场越来越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对这项工作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以确保将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自2020年以来,我们经常遭受自然灾害,这对包括小麦和大米在内的一系列主食的生产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总部位于郑州的农业信息提供商中华粮网的分析师史蒂芬·姜(音)说。他还表示,由于低温、光照不足、“雨洗禾花”现象,以及自今年3月以来的内涝等因素影响,作为中国中南部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早稻有可能减产。
中国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上周表示,目前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高于去年,但是成灾面积同比减少600多万亩。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中国农民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因素,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介绍,202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比2012年提高约10个百分点,但中国的农业整体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还存在一些差距”。
自2018年以来实现粮食年产量稳定增长后,中国就一直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粮食增产压力,其中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908.2亿斤。中国政府今年的目标是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来源:香港《南华早报》,原题:中国为受天气影响的地区下拨资金,以保障粮食安全并实现秋季丰收)
来源: 环球时报 仅供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当前,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面临的某些问题,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坚持自主创新,有利于提升产能,保障粮食安全。
为此,建议:
一是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激发人才动力,打造粮食产能提升的主力军。抓牢“种粮人”这一粮食产能提升的核心要素。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强化农业科研团队建设,设立农技培训体系,定期为农民提供服务;加速种粮技术的推广应用,确保农户将先进技术运用到粮食生产中。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发展多形式经营模式与社会化服务;将土地、资本要素集中到“想种粮,种好粮”经营主体。适度推广规模化经营,整合细碎化土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支持高技能和专业技术人才等到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让科研成果更“接地气”。整合并打造粮食产能提升的主力军。
二是赋能科技创新,强化装备支撑,驱动粮食产能提升的助推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粮食科技含量,支撑从传统的耕地农产品向全域大食物供给转型。加强科技管理,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粮食生产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放大粮食产能提升的空间。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坚持技术研发与应用并举,切实将论文写在农田里,把科技成果应用在产业上。加强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应用,普及遥感、大数据,精准监测农田、植株,实现农田精准管理,加快装备“适老化”和耕地“宜机化”改造;完善设备、区块链,促进科技与农机装备发展,多途径提高粮食生产率及质量效益。使科技创新成为粮食产能提升的助推器,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三是采用良田、良种、良法,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粮食产能提升的蓄水池。加大粮食生产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力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推广新型种植技术和水肥一体化、一喷多促技术,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技术运用,打造高产良田;完善育种平台,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采用生物基因技术和现代化智能管控,选育推广多抗广适、高产优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健全研发推广机制,提升农户技能与效益,借助新品种、农机、土壤改良剂、肥料等新农艺,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管理。严格耕地监管制度,遏制“非农化”“非粮化”,优化基本农田布局,加大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综合利用,提升耕地质量,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努力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筑好铸稳粮食产能提升的蓄水池。
来源: 人民政协报 仅供分享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重农抓粮政策举措,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但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诸多问题挑战。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体系成为必然要求。新形势、新问题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法治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的法治化水平,统筹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的法律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粮食领域的改革探索不断深化,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一大批的改革成果,积累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亟须通过法律规范予以确认、支持和保护。2023年12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以下简称“粮食安全保障法”),并于2024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深入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安全领域的改革成果,围绕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等环节以及粮食应急、节约等确立了多项法律规范和制度,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作为我国粮食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统领性法律,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出台,再次体现了中央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提供了法治路径,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法治支撑,为构建粮食安全保障法治体系提供了依据。
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制定,目的是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粮食安全风险能力,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通过法治力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粮食安全保障法针对粮食安全不同主体、不同环节、不同领域分别提出了要求,实现全链条覆盖,同时亮点突出。
一是明确主体责任,“党政同责”首次被写入法律。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2021年,“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写入修订后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国家建立粮食安全责任制,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安全保障法明确了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地方政府要承担辖区内的具体责任,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协同配合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党政同责入法为做好粮食安全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不仅有利于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还有利于党中央健全关于粮食安全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二是坚持大食物观,首次在法律中明确“树立大食物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粮食安全保障法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当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品种丰富多样、品质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粮食安全保障法从法律层面明确国家粮食安全既要保数量,也要重质量,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坚持“藏粮于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被首次纳入法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实施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耕地保护态势持续向好。然而,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部分地区违法违规乱占耕地、耕地“非农化”及基本农田“非粮化”等问题依然突出,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稳固,农田水利方面欠账还很多,耕地保护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复杂。围绕耕地保护问题,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制度、耕地质量保护制度、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等,为耕地保护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为此,要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粮食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粮食安全意识,引导形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良好风尚。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普法宣传,采用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普法方式方法,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社区、村落,广泛宣传解读粮食安全保障法的立法精神和规定,提高人民群众对粮食安全保障法的认识,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要推进法律的有效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粮食安全保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粮食安全保障目标、任务等,编制粮食安全保障相关专项规划,按照程序批准后实施。依据粮食安全保障法,各地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尽快制定工作任务清单,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加强协同配合,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落地落实。
要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要尽快制定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行政处罚裁量标准,避免各地把握不准,造成裁量标准设置得过轻或过重。对标对表法律规定,系统梳理有关地方法规、方案、计划,并进一步调整完善,通过制定粮食安全保障地方性法规,加快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和耕地保护条例,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保障法配套制度,提升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法治化制度化建设水平。
来源: 光明网 仅供分享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维护粮食安全,我国的农田防护林、草原防护林贡献很大,却鲜为人知。
防护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提高沙化耕地土壤质量、保障粮食牧草高产稳产等具有重要作用。在生态脆弱的三北地区,防护林极大地庇护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河套平原、汾渭平原、河西走廊等粮食主产区的耕地,以及内蒙古等地的草原和牧场,基本根除了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许多沙化草原恢复了勃勃生机。
林不足,则土不牢;林不密,则水不保;林不茂,则粮不丰。“三北”工程实施前,三北地区超过1.95亿亩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且不稳。有超过1.5亿亩草原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数以百计的水库被黄沙掩埋。1976年,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138个重点县,粮食平均单产仅64.5公斤,人均收入不过39元。
“三北”工程一期就确定了以营造农田、草原防护林为主攻方向的战略方针。当时,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采用抗旱造林技术建设退化草原防护林,使草原林网化的比重由38.8%提高到92.2%,10万亩不毛之地由此变成了人工饲草基地,一些沙化草原牧草产量提高62.5%。黑龙江省拜泉县“三北”工程一期营造农田防护林带超过1.1万条,365万亩耕地全部得到庇护。与20世纪70年代初相比,如今坡耕地泥沙流失量减少89%,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1%,土壤径流减少77%,空气湿度提高10%—14%,蒸发量减少14.6%—17.8%,林网内风速降低38%,农作物播种期地温提高0.7℃,生长期地温提高0.4℃,成熟期地温提高0.9℃。 2010年以来,拜泉县连续14年粮食产量超过7亿公斤,是1978年的2倍多。
林茂促粮丰,仓实天下安。“三北”工程实施以来,仅农田防护林就营造了2484万亩,有效庇护农田面积达4.5亿亩,增加粮食产量4.23亿吨。其中,“全国产粮十强县”均是“三北”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达标县。
可见,巩固提升并利用现有空间继续建设农田、草原防护林,对保障三北地区农田和草原高产稳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当前,各地可以遵循因害设防、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的原则,继续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农田、草原防护林,构建适应现代农业、草原发展需要的防护林体系;科学选择建设防护林的主要树种和配置模式,合理布局林带走向、间距和宽度;严格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加强对防护林保护、更新、建设情况的跟踪监督,把防护林保护等相关指标纳入林长制考核内容,确保现有防护林面积不减、功能不降,新建防护林在稳定发挥其服务农业、草原生产的前提下,更大限度发挥其生态、经济等效益。
事实上,建设农田、草原防护林,不仅守护了农田“粮库”、草原“粮库”,还扩充了森林“粮库”。据统计,森林食物已成为除粮食、蔬菜之外我国第三大农产品,全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人均森林食物产量约130公斤,居世界前列。未来,广袤的农田、草原防护林将为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更多支撑。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4.8.10 单位:元/吨
品种 |
等级 |
平均价 |
早籼谷 |
(19-21)中等 |
2500 |
晚籼谷 |
(19-21)中等 |
2600 |
早籼米 |
(19-21)中等 |
3860 |
晚籼米(江西923) |
一级 |
6040 |
晚籼米(安徽) |
一级 |
4560 |
浦城晚籼米 |
一级 |
4440 |
东北米 |
一级 |
4840 |
江苏粳米 |
一级 |
4240 |
红小麦 |
江苏中等 |
2830 |
白小麦 |
河南中等 |
2850 |
玉米 |
中等 |
2600 |
大豆 |
中等 |
6000 |
豆粕 |
一级 |
3200 |
籼糯米 |
一级 |
6440 |
麦皮 |
中粗 |
2100 |
大豆色拉油(散装) |
一级 |
7900 |
大豆色拉油(20L) |
一级 |
8300 |
22
2024年8月10日
总9028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