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
  • 信息服务
  • 资产租赁
  • 供求信息
  • 产品信息
  • 粮食竟价

2024年18期粮情快讯

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4-06-28 浏览次数:749

· 福州粮情

六月份福州市场粮油价格保持稳定

时间:2024.6.30                                                                                                    单位:元/

品种

等级

上月平均价

本月平均价

涨跌率

早籼谷

19-21)中等

2550

2550

持平

晚籼谷

  (19-21)中等

2650

2650

持平

早籼米

19-21)中等

3860

3860

持平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40

6040

持平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560

4560

持平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440

4440

持平

东北米

一级

4840

4840

持平

江苏粳米

一级

4240

4240

持平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000

3000

持平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020

3020

持平

玉米

中等

2600

2600

持平

大豆

中等

6200

6000

-3.23%

豆粕

一级

3550

3400

-4.23%

  籼糯米

一级

6440

6440

持平

麦皮

中粗

2050

2000

-2.44%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8000

8000

持平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8400

8400

持平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麸皮价格大涨,小麦也继续稳步回暖

本周小麦继续稳中有涨,近期中储粮集团各分公司陆续释出利好信息,持续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截至621日,主产区制粉企业主流收购价格已涨至1.22-1.26/斤,其中高端价格主要来自江苏、河南等地。此外据农业农村部调度数据显示,截至620日,冬小麦收获进度为96.6%,其中,新疆、甘肃冬小麦收获进入高峰。预计622-25日,新疆、甘肃等地多晴好天气,利于麦收。那么后续小麦价格还能进一步上涨吗?目前小麦还应继续建库吗?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将作如下简析,仅供参考使用。

开机低迷 麸皮猛涨

现阶段制粉企业因面粉销售仍处明显淡季,开机一直都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目前面粉相对滞销的情况下,近期副产品生产量一直不大,尤其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副产品储存时间也有缩短,因此目前市场,麸皮供应相对偏紧。最近采访的不少企业也反映当前麸皮基本没有库存,这也使得价格也持续上涨,截至621日,主产区制粉企业混麸报价多已站上0.8-0.84/斤,而即便是前期报价一直偏低的部分河北企业,最近麸皮报价也不断向0.8/斤靠拢。但仍需指出的是,尽管近期生猪价格有所上涨,生猪养殖也重获一定利润空间,但短期养殖、饲料需求其实难有明显起色,尤其目前国内豆粕胀库情况较为明显,整体预计麸皮在供应增加后,价格或很难继续大涨。

增储落地 稳市成功

中储粮在产区的收储力度很大,620日,中储粮北京分公司最新公布第四批小麦收储库点3家。截止目前北京分公司一、二、三、四批增储库点累计达到23家。619日,中储粮山东分公司也最新公布第二批小麦收储库点10家。目前中储粮各分公司增储库点也涉及至少7个省市地区,政策提振下,目前小麦价格也成功止跌转涨,不过根据海关总署本周数据数显,5月小麦进口量为186万吨,同比增加61%1-5月小麦进口量总计为809万吨,同比仍增加了12.6%,短期小麦进口压力不减。

麦价趋强 基层倒挂

随着近期小麦价格持续回暖,目前贸易商多反映农户惜售情绪有所趋强,同时虽然小麦收购成本上涨,但目前直属库收购价格一般仍为三等以上1.25/斤,再考虑到尽管是小麦价格相对偏低的河北省,送粮入库也需较长时间的排队,因此目前渠道库存实际仍很难顺价走货,因此预计国储上来或逐步减少,不过因近期大量补库需求,产区不少小麦目前在以集装箱的形式在快速外流,叠加最近玉米价格上涨,饲料企业很多也按需采购小麦,后续或对制粉企业粮源产生一定冲击,后续关注国储、粉企调价情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短期内小麦价格或将震荡小幅趋强运行,在现阶段政策主导的小麦市场,底部价格较为有支撑,但目前粉企对小麦需求还是不旺,同时小麦价格高点基本仍来自各级储备的1.25/斤,短期小麦或难以大范围突破该价位,不过目前仍算是小麦建库的好时机,尤其农户相对惜售,但考虑到企业需求,整体对小麦仍不看大涨,建议各位粮友顺价可以考虑走货。

来源:粮信网  作者:董力旗  仅供分享

玉米小麦同步上涨,要起飞了?

小麦在政策增收托底下价格终于迎来一波明显上涨,制粉企业主流价格来到2440-2520/吨。小麦转好下,本周玉米整体维持偏强运行,其中山东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已涨至2360-2520/吨,主要是麦收结束后,企业门前到车依然不多,提价吸引到量补充库存。本周东北地区互有涨跌,一方面港口价格回落,陈粮投放量较多,市场降温;另一方面渠道库存成本并不低,基层对降价较抵触。虽然玉米上涨缓慢,但持续飘红下市场看涨心理趋强,预计短期震荡偏强的趋势或将延续。

麦价回涨,玉米市场心态良好 

300多个增收库点为小麦市场带来较强支撑,同时玉米小麦价差未有进一步缩小。饲企对玉米小麦的采购不温不火,在小麦价格上涨后多观望下个月情况。中小型饲料企业继续使用玉米或其他副产品,小麦使用比例较小。基层方面,华北企业价格对于本地有库存或早期在华北建库的东北贸易商来说,价格吸引力度不足,且三方资金一般在8月底到期,短期不急于出库。东北陈粮投放量加大,本周单黑龙江地区累计投放23万吨,成交8.4万吨,成交率不高,但拍卖底价基本未调成,仍保持黑龙江2300/吨及以上,吉林2320/吨及以上。因此,陈粮底价坚挺下,短期东北也无太便宜粮源。

东北低温多雨,中原高温少雨   

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多雨让好不容易上去的温度又下来了,不禁让人感叹,东北入夏又又又失败了。同时这也导致东北部分地区玉米墒情欠佳,黑龙江东北部不少反映田间内涝明显,玉米长势偏矮,且多雨影响二次追肥以及打药等。反观华北一带旱情明显,虽然近期降雨利于缓解干旱,但降雨不均,部分仍需浇灌。据气象显示,未来10天(623-72日),黄淮南部、江淮、江汉、江南、华南、西南地区及西藏东部等地累计降水量有50150毫米,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北部和东部、华北北部、青海东部和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有3070毫米。上述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7成,江淮、江南北部和西部、广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偏多1倍以上。呈现两头多雨,中间少雨的状态。


传言纷扰,进口量下降

糙米传言满天飞,从早起预期1000-1500万吨,7月前后拍卖,到如今言黑龙江或将启动600万吨定向水稻拍卖,同时也有传言拍卖可能取消等等,糙米传言已五花八门,我们只能静待下月情况了。进口方面,早期市场预计进口量将继续下降,5月仍然如此,5月玉米进口量为105万吨,同比减少36.8%1-5月玉米进口量共计1013万吨,同比减少0.5%

综上所述,市场博弈明显,因此玉米难一飞冲天,处于僵持中缓步偏强的状态。此外,天气方面虽未有炒作,但今年区域恶劣天气依然明显,后续仍需其对新季玉米的影响。

来源:粮信网  作者:孙静  仅供分享

当前南方水稻防涝抗灾技术意见

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当前,南方早稻陆续进入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期,一季中稻大部分处于移栽至分蘖期,生育进程总体正常,苗情长势较好。6月上旬以来,江南中南部、华南等地降雨偏多、光照偏少,不利于早稻孕穗抽穗,影响一季中稻及时移栽与早发快长。据预报,未来10天江淮、江汉、江南、华南西部、西南地区等地降水50120毫米,部分地区1502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7成,部分地区偏多1倍以上,对早稻抽穗扬花、籽粒灌浆和一季中稻返青分蘖产生一定影响。为指导各地科学应对洪涝灾害,及时做好水稻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制定了南方水稻防涝抗灾技术意见。

双季早稻

一是防洪排涝。提前疏通“三沟”等排水沟渠,检修排灌设备,提早应对洪涝灾害。对受淹田块,尽快排水露田,提高土壤通透性,恢复根系生长活力,促进稻株生长;利用退水清除稻株上的泥浆杂物,恢复叶片功能。对受淹较重、抽穗期叶片发黄早衰的田块,补施粒肥,一般亩施尿素2.55.0公斤或喷施叶面肥12次,促进籽粒灌浆结实。

二是应对高温。采取叶面喷施3%过磷酸钙溶液或0.2%磷酸二氢钾溶液的方式,增强水稻植株抗高温能力,防止早衰,有效减轻高温热害影响。对高温热害易发区域,采用间歇灌溉的方法,养根保叶,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切忌断水过早,防止高温逼熟。再生稻头季稻要根据苗情及时施用穗肥和促芽肥。

三是防控病虫。水稻受淹后,植株抗病力降低,易发生白叶枯病和纹枯病,退水后要及时防治。高温高湿天气利于水稻“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入繁衍,以及穗颈瘟、稻曲病、纹枯病等多种病害发生流行,要加强监测预警,科学合理用药,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有效减轻病虫害损失,确保早稻稳产高产。

一季稻

一是因时管水。对受涝田块,及时分次排水,结合洗苗轻露田。对早栽田块,要严格按照“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要求及早排水晒田,控制高峰苗数,提高分蘖成穗率。

二是因苗施肥。对受淹田块,及时补施一次肥料,促进恢复生长。对迟栽田块,早施分蘖肥促早发,搭好丰产苗架。根据不同栽培方式、品种和苗情,在群体高峰苗已过、叶色明显褪淡显“黄”时合理施用穗肥。适当增施硅钾肥,切忌盲目增施氮肥,防止贪青晚熟。

 三是改种补救。对受淹严重田块,若根系有活力、中低部茎秆成活好,可留10厘米左右的低桩,并及时追肥蓄留再生稻,或选用早熟品种补种一季晚稻,降低灾害损失。

四是防控病虫。对大水浸泡过的稻田,退水后重点监测白叶枯病和纹枯病发生情况,并及早防治。加强破口至抽穗期前后的混合用药与综合防治,重点防控稻纵卷叶螟、螟虫、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稻曲病第一次预防用药应提前到破口前57天进行,穗颈瘟在破口期与齐穗期抢晴天防治。

五是防范高温。茬口早的中稻,要防范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高温天气的影响。抽穗时如遇持续超过35℃的高温,田间要保持810厘米的深水层,以水调温,降低穗层温度;也可叶面喷施磷钾肥等,增强水稻植株对高温的抗性,减轻或缓解高温危害。对受旱稻田,充分利用各种水源及时补水,提高灌溉效率,促进生长发育。

来源:农民日报  仅供分享

早稻预期优强普稳中晚籼稻淡季更淡

端午假期过后,大米消费需求不旺,叠加大中院校即将放假,集团性消费将进一步减少,市场预期消费更加疲软。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反映,成品米轮入延续量价齐跌趋势,储备主体采购谨慎,部分下调采购底价。终端备货维持低位,仅部分地区有短期补货需求,叠加产区原粮价格上涨,拉动米价小幅上涨。总体来看,销区大米市场缺乏利好支撑,预计米价延续稳中走弱趋势。

多雨寡照不利于早稻生长

市场价格预期“优强普稳”

当前,江南大部早稻处于拔节至孕穗抽穗期,华南大部处于抽穗期,海南处于乳熟成熟期,上周海口市等地早稻已陆续成熟,晴好天气下开镰收割;东北地区一季稻大部处于返青至分蘖期,西南地区大部处于分蘖期,长江流域大部处于三叶至分蘖期。

上周,东北地区大部水热条件基本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一季稻等长势接近上年;江南中南部、华南、西南地区南部等地大部雨日数有56天,光照明显偏少,不利于早稻孕穗抽穗;江西中部、福建北部等地出现降水集中期,导致部分低洼农田出现涝灾,局部水稻受灾。未来10天,东北地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对一季稻分蘖有利;江南中南部、华南等地有强降水,部分农田渍涝风险高,对早稻孕穗抽穗不利,可能遭遇“雨洗禾花”。根据作物产量气象预测模型,中央气象台预计2024年广东早稻平均单产较上年减幅超过1.5%(减产年),其余主产省早稻平均单产增减幅度在1.5%以内(平产年)。

当前,广东等地稻谷增储补库采购节奏逐步放缓,农户挺价惜售心态松动,陈早籼稻米价小幅回落,但圆粒型早籼稻出粉率更高、市场供应有限,加之近年轮出稻谷储存条件提升、品质普遍较好,稻米价格相对稳健。预计新季早籼稻上市后价格仍将“优强普稳”,考虑各级储备轮换节奏与集中上市期可能存在错位,市场主体预期多较保守。

东北粳稻市场价格平稳

南方中晚籼稻购销不旺

本周,黑龙江稻米市场购销不旺,价格以稳为主。端午假期过后,终端消费清淡,叠加东北地区持续降雨,影响稻米下游需求和走货外运,市场购销氛围更加清淡。同时,考虑到大中院校放假在即,集团性消费将陆续减少,淡季消费特征进一步加重,加工企业停机率上升,多以销定产、消耗库存。随着稻谷价格预期走弱,也有部分企业选择适时低价采购原粮补库,但交易量始终有限,市场观望博弈情绪浓厚。苏皖粳稻方面,由于市场原粮持续消耗而储备轮出量有限,优质粳稻米等供给短期阶段性偏紧,本周江苏轮出的少量粳稻中有小幅溢价成交。

619日,黑龙江鸡西大米加工企业圆粒粳稻收购价2740/吨,圆粒粳米出厂价3700/吨,长粒粳稻收购价3400/吨,长粒粳米出厂价4800/吨,周环比均持平。吉林德惠大米加工企业超级稻谷收购价3200/吨,超级稻米出厂价4400/吨,周环比均持平。江苏泰州大米加工企业普通粳稻收购价2950/吨,普通粳米出厂价3990/吨,周环比均持平;“9108”优质粳稻收购价3120/吨,周环比上涨20/吨;“9108”优质粳米出厂价4560/吨,周环比持平。安徽巢湖大米加工企业普通粳稻收购价2820/吨,普通粳米出厂价3800/吨,周环比持平。

当前正值小麦集中上市期,南方稻米市场关注度有所转移,各级储备积极开展小麦轮换,部分省份有增储收购计划,使得主产区在轮换品种和节奏上有所倾斜。同时,端午假期结束,叠加气温抬升,终端大米消费下降,大米走货量减少。受供需结构影响,去年以来南方稻谷市场呈现“籼强粳弱”特征,但随着行情持续疲软,中晚籼稻米价格有走低趋势。考虑到近期利好因素有限,加工企业和贸易商备货补库意愿下降,南方稻米市场呈现“淡季更淡”特征,预计新稻上市前价格平稳偏弱运行。

619日,江西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840/吨、“黄华占”收购价3000/吨,湖南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840/吨、“黄华占”收购价2960/吨,湖北“丰两优”收购价2880/吨,安徽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760/吨;江西普通中晚籼米出厂价4100/吨、“黄华占”出厂价4600/吨,湖南普通中晚籼米出厂价3960/吨、“黄华占”出厂价4160/吨,安徽普通中晚籼米出厂价3840/吨,周环比均持平。湖北“丰两优”中晚籼米出厂价4080/吨,周环比回落20/吨。

来源:粮油市场报 编辑:李偲 仅供分享

重要报告发布前,美国大豆现货价格下跌

外媒626日消息:周三美国大豆现货报价下跌。

周五美国农业部将要发布关键的播种面积报告,分析师们预计这份报告可能调高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到8675万英亩,高于3月份播种意向数据8651万英亩。

市场也在考虑洪水和极端高温对美国大豆作物的影响。虽然人们担心暴雨和洪水对大豆作物造成损害,但是也有分析师认为这反而有助于减轻热浪天气的影响。

美湾7月船期的美国1号黄大豆现货平均报价为每蒲12.2075美元,相当于每吨448.5美元,比上一交易日下跌0.5美分/蒲。路易斯安那湾基差报价是比CBOT20247月大豆期价高出5264美分。

在伊利诺伊州的中部地区,大豆加工厂收购大豆的平均报价为每蒲11.7895美元,比上一交易日下跌2美分。基差报价比芝加哥7月大豆高5美分到26美分。

周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下跌,20247月大豆期约收低0.5美分,报收1162.75美分/蒲;新季11月大豆收低4.5美分,报1107美分/蒲。

来源:金农网金农号自媒体中心  作者:博易大师  仅供分享

豆油市场挺价意愿强短期价格跌幅受限

月中上旬国内豆油市场现货市场震荡回落,主要因6月以来国际豆油期货价格持续走低且需求清淡,豆油市场偏空气氛浓。展望下旬,国内豆油市场依然处在需求淡季,但因最新美国大豆作物评级较前一周下降引发市场担忧,进而对大豆及豆油有支撑,预计豆油现货价格跌幅受限。

5月底开始,国际大豆及豆油行情进入震荡下滑通道,主要因巴西大豆减产情绪得以消化,且美豆播种顺利,国际市场利多消息逐步减少。6月中旬后,因美豆播种顺利、大豆首次公布的优良率偏高以及美农报告偏空的影响下,CBOT大豆加快下滑,截至617日,主力收盘1158.25美分/蒲式耳,较月初下跌2.22%。因国内豆油的原料大豆依赖进口,且国际大豆以CBOT大豆价格为主要参考标准,所以CBOT大豆下跌引发市场看空情绪和压榨理论成本降低,进而造成国内豆油价格跟跌。截至617日,国内一级豆油现货均价7956元/吨,较月初回落154元/吨,跌幅1.90%

 

同时,从国内豆油基本面看,6月中上旬国内豆油价格回落,除了和国际市场有关外,国内供应量增加也是主要原因之一。6月以来全国重点大豆压榨企业开机率环比明显走高,前一周(63-9日)为58.52%,上周(610-16日)为65.81%。上周全国开机率整体提升,主要支撑仍来自于宽松的原料供应,且近期随着升温大豆不易存储,上游企业维持压榨高位,供应压力持续释放。

据统计,上周受访的119家油厂大豆总压榨量217.46万吨,豆油产量约39.14万吨,较前一周大豆压榨量增加24.08万吨,豆油产量增加4.33万吨。(压榨量、产量、开机率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反观需求端,6月国内豆油市场成交量整体较5月同期偏低,比较符合传统需求淡季的交易特点。据统计,截至617日,6月豆油整体成交量23.4万吨,较5月同期回落10.53万吨,跌幅31.03%。在国内豆油市场供增需弱且国际市场无明显利多提振的情况下,国内市场价格震荡下滑,加之压榨企业理论亏损(截至613日当周,压榨毛利均值为-150.91元/吨)的情况下,进而导致市场挺价意愿增强,基差在6月中旬前出现明显上涨。截至617日,国内一级豆油现货均价为7956元/吨,较月初回落154元/吨,跌幅1.90%;现货基差为Y2409+166元/吨,较月初扩大120元/吨。

展望后市,随着豆油市场挺价意愿强,预计下旬价格跌幅受限。

国际方面,美国农业部617日发布的作物进展报告显示,美国大豆优良率为70%,低于一周前的72%。另外,美国国家气象局618日表示,随着热浪天气从美国中部蔓延到东部,从印第安纳到俄亥俄州等地区纷纷打破几十年来的高温纪录。热浪引起市场对美国东部大豆作物的担忧,加之美豆优良率环比下降,CBOT大豆价格受到支撑,进而支撑豆油市场。

国内方面,6月国内天气炎热高温,居民饮食清淡为主,市场终端需求依然处在传统淡季,预计交投量对市场行情无明显支撑作用。另外原料大豆到港将保持充裕,压榨企业开机率大概率维持高位运行,下游提货表现不佳的情况下,豆油及豆粕供应量将继续增加。截至614日,国内豆油库存为89.14万吨,较前一周提高0.45万吨,较月初提高0.62万吨;豆粕库存为93.70万吨,较前一周提高9.10万吨,较月初提高13.19万吨。因豆粕库存不断累积,下游提货情绪偏弱,豆粕回落压力较大,进而刺激油厂力挺油价,利多豆油市场。

综上所述,目前看原料国际大豆市场利多消息增加,国内市场虽然需求不佳但存在较强挺价意愿,预计6月下旬国内豆油市场价格或跌幅受限,不排除试探走高的可能。

来源: 新华财经  仅供分享

政策动态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研究部署防汛抗旱救灾应急物资保障工作

6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焕鑫主持召开党组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抗旱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炜、刘小南、钱毅、秦玉云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当前“南涝北旱”,防汛抗旱形势严峻。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以严的标准、硬的措施,全力做好应急物资保障工作。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压紧压实部门协调、监测预警、应急调运、安全生产“四项责任”,健全应对极端灾害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与应急、气象、水利、交通等部门紧密衔接,严密关注灾情动态,落实“首报”要求,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有序做好应急物资调运工作。

会议要求,要加强统筹调度,落细落实防汛抗旱救灾物资保障措施。要备好物资,进一步充实应急物资储备库存,加强在库物资巡查巡检,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要调好物资,统筹抓好物资出库、现场作业、物流运输等关键环节,安全高效满足防汛抗旱救灾急需。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特别是针对高温干旱、特大暴雨洪涝、超强台风等极端情形细化防范和处置措施。要健全快速反应机制,闻灾而备、闻令而动,快速响应、保障到位,有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要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扎实做好风险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坚决守牢安全底线。

局总工程师颜波,督查专员李成毅、王宏,各司局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来源: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粮食危机一触即发!

——全球主要产量区遭极端天气,高温旱涝威胁不断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加剧,全球粮食安全又再度面临考验。

今年入夏以来,极端天气几乎席卷了北半球,从欧洲到亚洲,多国遭遇高温、干旱、洪涝等气候挑战。目前,全球北半球主要种植区都出现了创纪录的高温,这不仅打乱了各地农民的种植计划,也令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了影响。

在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和美国等主要产粮区,近期都出现了极端高温和降雨量过多/不足的情况,导致这些地区的产粮情况令人担忧。

黑海地区正饱受高温干旱影响

 据最新预测,黑海地区的粮食种植区即将出现干旱,这可能会影响当地葵花籽和玉米的产量。

“黑海地区的天气预报是一个巨大的危险信号,”美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公司Maxar的气象学家克里斯·海德(Chris Hyde)表示,预计黑海地区7月和8月将遭遇干旱,当地降雨量将低于正常水平,从而影响该地区主要的玉米和葵花籽作物。

全球小麦价格5月份一度跃升至10个月高点,原因是恶劣天气导致俄罗斯小麦产量锐减。

俄罗斯是全球最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水文气象中心最近预报,由于俄罗斯南部天气炎热,当地土壤将于持续干燥,影响农作物收成;俄罗斯乌拉尔、西伯利亚西部和外贝加尔地区也将出现高温和降水减少。

与俄罗斯类似,乌克兰南部和东部近日同样天气炎热干燥。据乌克兰国家天气预报称,今年51日至610日,乌克兰的降水量仅为正常水平的20%-50%。干旱天气阻碍了该国哈尔科夫和顿涅茨克部分地区冬春作物的生长。

“今年5月份是乌克兰过去30年来最干旱的月份之一,”乌克兰国家预报机构称,“在北部地区,特别是日托米尔( Zhytomyr),冰雹导致玉米、大豆和葵花籽等春季作物受损。”

美国面临洪涝威胁

美国同样是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预计,2024年将是其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5个年份之一,且有50%的几率超越2023年而成为“美国史上最热一年”。

但更令美国农民担忧的不只是高温,还有涝灾风险:尽管美国气温已经接近历史最高,但美国中西部主要种植区却又降雨过多,并且天气预报称,后续可能还会出现暴雨,这引发了人们对洪水的担忧。

海德表示:“在(美国)中西部地区,人们关注的焦点正从天气炎热转向雨水过多,这可能导致美国玉米和大豆产区(尤其是中西部上游地区)出现洪水。”

印度创纪录高温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印度也在经历高温:印度媒体称印度正遭遇“120年以来的最炎热夏天”,首都新德里的气温甚至一度高达53℃。印度气象部门数据显示,自514日以来,印度首都新德里已经能够连续38天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40℃。

同时,印度还在经历干旱威胁:印度今年降雨比往年正常水平低1/5

不过天气预报显示,随着南印度洋季风时期来临,印度的降雨量有望恢复。一位印度气象部门官员说,季风在停滞了一个多星期后,正在向印度北部推进:

“它(季风)现在已经获得了向北部平原进军的动力。在接下来的几周内,我们预计会有几次强降雨,这将解决降雨不足的问题。7月的情况看来很有希望。”

来源: 财联社  仅供分享

不断健全粮食生产支持保护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能稳步提升,至2023年,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246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完善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体系,健全粮食生产支持保护体系。近年来,受粮食生产成本上涨、种粮比较收益低、粮食生产自然风险及市场风险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提高农民和主产区种粮积极性的难度不断加大。为此,应继续发挥好价格、补贴、保险政策体系的重要作用,不断健全粮食生产支持保护体系,切实保障种粮农民收益,确保粮食持续稳产增产。

完善价格支持政策,稳定种粮预期

我国粮食流通全面走向市场化以来,为顺应粮食市场变化、保护农民利益,价格支持政策成为稳定粮食生产与供给的重要政策工具。2004年之后,国家陆续出台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逐步构建起我国粮食价格支持保护体系。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通过每年在粮食播种前公布政策价格水平,可以有效引导农民的价格预期,成为广大种粮农民的“定心丸”,有效保障了主粮价格稳定并合理上涨,调动了种粮积极性,对于粮食持续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完善价格支持政策,更好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需要继续发挥好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一方面,发挥好政府制定最低收购价对粮食价格的调控作用。政府制定最低收购价可以避免粮价大幅下跌,稳定种粮预期,保障粮食收益。但最低收购价格是根据当年的粮食产量来定的,无法做到随粮食质量的高低而区别定价。因此,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构建最低收购价的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城乡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建设,在价格机制作用下让优质粮卖出优质价,保障优质粮食种植户增收,引导种粮农民增收从“靠产量”向“靠质量”转型。

完善补贴政策,降低种粮成本

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农业补贴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中央自2002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农业“三项补贴”,2016年将其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调整政策目标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制度对弥补种粮成本上升、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有的补贴政策总体属于普惠性支持政策,需要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加大对补贴对象的差异化激励,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同农业现代化挂钩的有效机制。

在区域上,补贴政策应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主产区的粮食产量比2005年增加了51.56%,而主销区则减少了13.20%,主产区粮食产量是主销区的18.12倍,且占全国的比例增加到78.25%,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此,必须加快构建纵横结合的立体式粮食产销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主产区抓粮积极性,实现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齐头并进。一方面夯实纵向奖励补贴机制。中央财政粮食生产支持补贴资金要继续发挥“保基本”“促公平”的主体地位,在可行范围内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奖励,加大对种粮农民在耕地地力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推动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存在粮食产需缺口的省份可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力度。

在方向上,补贴政策需要进一步向规模经营倾斜,向绿色经营和优质农产品倾斜。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未来应继续向生产者尤其是规模农户重点支持。一是按照“谁种粮谁受益”原则,探索建立与粮食经营规模相挂钩的阶梯递增的补贴政策,确保规模经营户种粮不亏。二是通过补贴鼓励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土地综合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等,并优先向规模化种植地块倾斜,真正降低规模户的种粮成本、保障种粮收益。三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鼓励规模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联农带农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现阶段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处理好生产经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对绿色经营和绿色优质农产品提供差别化补贴方式,引导农户发展绿色可持续农业。通过差异化补贴或“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降低绿色化种植成本;聚焦粮食主产区、聚焦小农户,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的引导支持力度,为粮食生产降本增效、为提升农产品质量提供支撑;支持示范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粮食生产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完善保险政策,降低种粮风险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保险是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广大农民收入的“稳定器”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保护伞”。在中央财政补贴的支持下,我国农业保险蓬勃发展,对于保障农民收益与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愈发凸显。财政部数据显示,自2007年试点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中央累计拨付的保费补贴资金超过3000亿元。2023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143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付保费补贴477.66亿元,占比33.4%,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4.98万亿元。

为粮食生产转移风险并保障农民收入稳定是我国农业保险的最主要政策目标,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政策设计应重视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保险供给方式,满足不同经营主体风险保障需求。聚焦不同区域农业风险特征,厘定差异化保险费率,为粮食安全提供多层次风险保障。聚焦不同粮食生产者的经营特点,设计不同形态的农险产品,满足不同生产者的风险保障需求,着力防范粮食生产经营中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二是提升理赔精准水平,为种粮农户提供有力支撑。种粮损失得到真实准确的赔偿是利用好农险政策保护农民收益和种粮积极性的基础。应不断探索和完善理赔方式,针对不同作物品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灾害类别的定损制定更详细的标准与技术规范,提高定损效率与精度。加快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为精准定损、精准理赔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持。三是拓展农业保险功能,提供粮食全产业链风险保障。受我国粮食产业链条拉长影响,粮食生产、加工、运输、流通、存储和销售等多个环节都面临着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为此,应促进农险向全产业链条风险保障转变,增加农民选择的自主权,探索“农业保险+”,拓展农业保险服务。

来源: 光明日报  仅供分享

构建高质量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议政建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粮食需求,确保粮食供应链可靠安全,还需着眼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以更好的产出和效益,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统筹稳产增效,筑牢粮食安全之本。发展粮食生产,既要让有限耕地产出最大化,又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优结构、增效益。聚焦稳产保供,一体推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民安心种粮、多种粮、种好粮。夯实产能基础的同时调优生产结构,综合考虑粮食供需形势、区域自然条件、粮食生产基础、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统筹科技改革,提升粮食安全之能。在现有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广传统生产要素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新组合、新工艺、新流程、新模式,以技术创新促进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进而实现农业综合生产力显著提升,有助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走好高质量粮食安全之路。加强良种技术攻关,强化产学研用相结合,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拓宽粮食生产资源边界,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加大力度探索构建多元化、全链条新农人培育体系,鼓励更多有知识、有能力、有追求的人才投身农业,根植沃土。大力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型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让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

统筹区域城乡,畅通粮食安全之道。保护和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需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农村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流通,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物质装备等短板,解决粮农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规范引导工商资本投身乡村,将现代经营理念、设施设备、技术手段带入粮食生产过程。支持创建粮食产业园区,采取生产+加工+科技+营销模式,促进要素集聚、技术集成、企业集中、功能集合。

统筹政府与市场,集聚粮食安全之力。粮食安全的公共品属性及特殊战略地位,决定了不能完全由市场价值机制主导。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以持续发力、精准有效地强化惠农政策,聚合力、增动力、添活力,才能更好地稳定预期、防范风险。抓好粮食安全保障法宣传贯彻落实,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法律制度体系。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健全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政策体系,让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加强市场监测预警,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防止粮价大幅波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构建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稳固粮食生产面对风雨安稳如山的底气和定力,中国式现代化这艘航船必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仅供分享

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命根子”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当前,外部形势波谲云诡,国际农产品市场频繁波动,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我国粮食产需未来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基于严峻的局面和迫切的要求,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要按照中央和各地签订的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如何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如何用有限的土地支撑高质量发展?唯有珍惜、唯有保护!”6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当日自然资源部发布《我的土地我的家》公益宣传片,展示了我国保护耕地、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努力以及凝聚的共识。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围绕这一主题,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多项内容。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1991年起,国务院把每年的625日(《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期)确定为全国土地日,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自2019年以来,“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已连续6年成为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旨在号召全社会树立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意识,引导人们更好地保护赖以生存的土地,守住耕地红线。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安天下,地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保护耕地、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方向。

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放眼全国,耕地持续快速减少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2023)蓝皮书》显示,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逐年提高,2022年为106.02,较上年提高3.4%,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来说,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百姓之盼,粮食安全是稳定之本、安全之源。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虽然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但从数量上看,耕地仅占世界的9%,耕地面积总量仍然趋紧,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许多地方农业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大国小农的国家,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需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守耕地红线,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稳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当前,外部形势波谲云诡,国际农产品市场频繁波动,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我国粮食产需未来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基于严峻的局面和迫切的要求,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要按照中央和各地签订的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面向未来,时刻绷紧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坚定不移贯彻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加快集约使用和有效涵养,坚决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就一定能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仅供分享

做好粮食收储和进口两篇文章

要平衡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做好调节收储和粮食进口两篇文章,在增加小麦收储规模稳定国内粮价的同时,也应把握好粮食进口规模和节奏,严格执行配额外进口关税政策,防止进口过量冲击国内生产,给农民增收带来大的影响。

粮食保供稳价关系国计民生,在保障粮食稳定供应的同时,稳定粮价也至关重要。在夏粮丰收、小麦价格弱势运行的情况下,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5月份,小麦进口量总计802.5万吨,同比增加约12%。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加国内小麦供应压力。有关部门在部署2024年产小麦收储规模的同时,还应把握好进口节奏,双管齐下,缓解国内供应压力,稳定价格。

预防粮价过度下跌,确保种粮农民增产增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作为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不断提高粮食自我保障能力,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国内粮食供给增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夯实基础,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不过,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国内粮食价格弱势运行,影响农民种粮收益。为稳定小麦价格,我国增加2024年产小麦收储规模,积极发挥对市场引领带动作用,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防止“谷贱伤农”。实际上,去年秋粮上市以来,针对玉米价格剧烈下跌的问题,我国增加2023年产玉米收储规模,为稳定玉米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起到积极作用。

适度进口粮食是我国调剂国内余缺、稳定粮食价格的重要手段。疫情期间,国内粮食价格暴涨,我国通过大量进口粮食,有效补充粮食供给,避免粮价大幅上涨。这也是疫情以来粮食进口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为了防止国外低价粮冲击国内市场,我国对小麦、玉米和大米三大主粮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小麦进口配额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大米532万吨,配额内实征收1%的低关税,配额外征收65%的关税。然而,2020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大幅增加,玉米、小麦和大米三大主粮相继突破进口配额。

国内外粮价倒挂是粮食进口增加的重要原因。我国实行粮食进口配额管理,但进口粮食税后价格仍低于国内粮价,仅靠关税很难逆转,通过规模化作业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短期内也难以做到。在三大主粮中,大米是个例外。由于一些国家限制大米出口,全球大米价格暴涨,国内外大米价格倒挂出现反转,2023年全球大米价格高于国内大米价格,进口大米失去价格优势,进口量锐减,2023年我国大米进口量仅有263万吨,再次跌回进口配额内。从今年1月份至5月份进口数据看,大米累计进口量为65万吨,同比减少60.1%。由于国内稻谷常年产大于需,大米进口大幅下降,显著减轻国内市场供应压力,这也是国内大米价格逆势上涨的重要原因。

在国内粮食需求疲软情况下,国外低价粮食进口会进一步增加国内粮食供应压力,拉低国内粮价,影响农民种粮收益,给国内粮食安全带来潜在威胁。对此,就要平衡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做好调节收储和粮食进口两篇文章,在增加小麦收储规模稳定国内粮价的同时,也应把握好粮食进口规模和节奏,严格执行配额外进口关税政策,防止进口过量冲击国内生产,给农民增收带来大的影响。

增加收储规模,控制粮食进口规模和节奏,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还应从多方面综合施策,确保农民种粮有钱赚,激发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内在动力。我国在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的同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确保农民种粮不吃亏。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竞争力。强化产业引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做大做强主产区特色食品产业和饲料加工产业,提高粮食就地加工转化能力,争取把种粮农民的“好收成”变成“好收入”。鼓励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多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让农民分享粮食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只有收入增加了,才能激发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来源: 经济日报  仅供分享

-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4.6.30                     单位:元/

品种

等级

平均价

早籼谷

19-21)中等

2550

晚籼谷

19-21)中等

2650

早籼米

19-21)中等

3860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40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560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440

东北米

一级

4840

江苏粳米

一级

4240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000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020

玉米

中等

2600

大豆

中等

6000

豆粕

一级

3400

籼糯米

一级

6440

麦皮

中粗

2000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8000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8400

 

                       18

             2024630

                  9024

2019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