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
  • 信息服务
  • 资产租赁
  • 供求信息
  • 产品信息
  • 粮食竟价

耕地面积未大增 中国粮食产量为何能逐年上升?

作者:福州粮批 来源:中新经纬 时间:2024-04-30 浏览次数:1057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中国不仅做到了,还做得很好。在中国耕地面积没有大幅增加甚至一度有所缩减的情况下,中国粮食产量却能逐年上升。

  中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在1.3万亿斤以上

  粮食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存的最大民生问题。党和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达69541万吨(13908亿斤),比2022年增加888万吨(178亿斤),增长1.3%。中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中国粮食增产背后有哪些关键因素?

  笔者认为,首先,虽然中国的耕地面积近年来有所变动,但仍保持在18亿亩红线以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非耕地现在也变成了耕地。例如,在黑龙江、内蒙古地区一些盐碱地经过改良已经变成了可耕种的良田。新疆的一些土地原来因不能灌溉无法耕种,而现在通过应用滴灌技术也可以耕种了。

  其次,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2009年,我国提出了“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明确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500亿公斤以上,但实际到2020年达到了1.34万亿斤,是原计划的两倍多。主要原因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栽培工作技术来大面积提高单产,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土壤的改良、灌溉技术的改进等等。土壤改良让一些原来的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这个提升是非常惊人的。比如,20年前一亩地产2000斤就已经很好了,而现在可以达到3000斤。灌溉方面,以前技术落后,粮食生产是靠天吃饭,经过改良,旱的时候可以浇灌,涝的时候可以排水,这样就大幅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再次,良种和化肥的使用。耕地连续耕种多年后,土壤肥力会下降,因而影响粮食产量。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化肥的普遍施用让中国的粮食产量有了大幅提高。此外,良种的使用也非常重要,极端气候会造成病虫害、干旱等多发,抗旱、抗虫的良种则能大大减轻其对粮食产量的负面影响。

  最后,多策并举,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等,这非常有利于调动主产区的积极性。为了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的亩均补贴也普遍有所提高。

  如何确保粮食安全?

  下一步,为了确保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安全,建议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发力。

  第一,严格保护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耕地面积的稳定是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核心。除了保护好原有的耕地,也要继续通过技术改进将盐碱地等改造成可用的良田。

  第二,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提单产挖掘粮食生产潜力。未来耕地面积上可增加的空间会越来越小,所以增产的核心还是要放在提单产上。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而通过把中低产田变成高标准农田,提高单产,可以中和一下这部分影响。这方面中央一号文件以及给出了清晰的政策指引,只需贯彻落实好即可。中央财政近日也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补助标准由1300元提高到2400元,并取消了地方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

  第三,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各种政策鼓励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并积极推进重大品种的推广应用。同时,要注意良种与当地气候、土壤和抗病性强的适配性。此外,还可以积极利用新的技术,做好良种宣传,让农民更放心地选择。

  第四,继续提高地方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这方面,国家已经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如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政策,关键就是继续落实好,核心就是要让农民有钱赚。此外,还要注意政策的灵活性,比如当农资价格大幅上涨时,适时提高收购价,补齐农民的这部分利润损失。

  第五,坚持粮食储备制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当国际粮食价格非常低时,可以加大储备。2023年底,我国已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明确建立中央、地方两级的政府粮食储备体系。从法律上为应对突发事件,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福州粮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