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
  • 信息服务
  • 资产租赁
  • 供求信息
  • 产品信息
  • 粮食竟价

中国有惊无险度过2024年国际粮价冲击

作者:福州粮批 来源:第一财经 时间:2024-12-19 浏览次数:194

我们不仅有惊无险度过了今年的国际米价冲击,而且为明年赢得了多方面主动权。

  从12月13日发布的《国家统计局关于2024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来看,中国已经有惊无险度过了2024年的国际粮价冲击。在2023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攀上历史性高峰、叠加稻谷主产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冲击、早稻同比减产16.3万吨的情况下,由于此前2022~2023年我国稻谷产量已经连续两年减产,我国原本很有可能遭遇二十余年未见的连续三年稻谷减产,与主要经济体全面启动降息进程必然导致的国际市场粮食/食品价格总体上涨趋势结合,不仅影响我国粮食市场稳定与安全,而且必然会压缩我国“稳增长”而放松货币、财政政策的操作空间。好在我国克服自然灾害冲击,取得了较好秋粮稻谷收成,全年稻谷总产量同比有所增长,扭转了2022、2023年连续两年减产势头,迎来了国际市场米价下降趋势;小麦、玉米产量分别首次突破1.4亿吨和2.9亿吨大关,推动粮食产量首次突破7亿吨大关、谷物产量首次突破6.5亿吨大关。

  在中、美、欧三大经济体中央银行均已启动降息进程的情况下,我国粮食产量创造历史纪录,为我国应对已经开始的国际市场粮食/食品价格总体上涨趋势取得了主动权,也为明年我国“稳增长”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争取了政策操作空间,还为2025年应对特朗普新政府“极限施压”拓宽了反制空间。

  稻谷可能连续三年减产是2024年中国粮食生产的潜在最大风险

  截至今年8月底《国家统计局关于2024年早稻产量数据的公告》发布之时,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压力不容忽视。首先体现在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已经连续上涨接近两年而攀上历史性高峰,国内稻谷产量却已经连续两年减产而下降到2012年水平,2023当年我国人口则比2012年多5054万;今年早稻又同比减产16.3万吨,其后洪涝灾害进一步升级,稻谷主产区首当其冲,有可能形成连续三年稻谷减产。

  这种情况如果成为现实,将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稻谷连续减产超过两年,二十年未有之现象,完全有可能推动国际市场米价从历史性高位继续上涨,进而通过贸易等渠道最终传导体现在国内米价之上,今年日本的“米荒”和价格高涨已经向我们显示了这一现实风险。而大米是我国居民主食中产量和消费远远超过小麦的头号主食,在离现在最近的自然灾害不严重年份2021年,我国稻谷产量(21284万吨)占谷物总产量(63276万吨)的34%,比小麦产量(13694万吨)高55%,我国财赋重地、经济大省也高度集中于以大米为主食的省市。

  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动决定了稻谷连年减产的潜在冲击高于20年前。上一次我国稻谷连续减产超过两年是1999~2003年的连续5年减产,从1998年的19871万吨下降至2003年的16066万吨。当时我国所处国际环境比现在相对宽松许多:

  当年国力远不如今日,加之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重创“东亚模式”威信,显著削弱了守成霸权对中国成长前景的预期和戒心,遭受守成霸权“枪打出头鸟”的压力轻了很多。美国由此于2000年通过国会立法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PNTR),结束了围绕对华贸易最惠国待遇(MFN)/正常贸易关系的10年波折,中国随后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方。

  2001年经历“9·11事件”,美国战略重心全面转向反恐和中东事务,对中国战略压力显著减轻。

  本世纪初世界经济进入史上罕见的持续高速增长期,与中国“入世”叠加,为中国打开了通过经济高增长缓和、化解风险的历史性机会窗口,中国也抓住这一机会连续超高速增长近10年,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彻底改变。

  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环境严峻了许多:

  2018年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摩擦而实质启动对华新冷战,2024年美国大选结果标志着新冷战进入新阶段,全方位极限施压很可能成为这一新阶段的突出特点。

  2014年下半年油价雪崩,全面彻底终结本世纪初10余年那场地理大发现以来极其罕见的初级产品超级牛市,世界经济步入较长期低增长、高波动阶段,中国经济增速从此前10年的动辄两位数下降到了5%左右,人口老龄化问题显现。

  2024年前三季度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攀上历史性高峰

  审视国际市场大米价格,能够更深理解今年前三季度国际市场米价已经涨到了怎样的历史性高峰。

  以5%碎粒泰国大米为国际市场大米基准,以美元计价,在本世纪初10余年初级产品超级牛市中,大米国际市场年均价格于2012年达到563.0美元/吨的高峰,2022年均价为436.8美元/吨。2023年,美联储暴力加息,国际市场小麦等其他粮食行情下行,世界银行中低收入国家商品价格指数(2010年=100)谷物指数从上年的150.4下降到133.0,国际市场年均米价却大涨27%至553.7美元/吨。2024年前三季度,国际市场米价总体进一步上涨。第一、二、三季度,世界银行中低收入国家商品价格指数(2010年=100)谷物指数分别为117.4、116.3和108.8,比上年年均水平下降约18%;米价则分别为632.3美元/吨、617.3美元/吨和586.3美元/吨,始终高于上年均价(553.7美元/吨)和2012年达到的上轮牛市高峰(563.0美元/吨)。其中,6月份为632.0美元/吨,比2012年达到的上轮牛市高峰(563.0美元/吨)高12%有余。

  以人民币计价,鉴于1994年汇率并轨改革已经标志着中国基本实现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从管制汇率和复汇率(多重汇率)转向市场化单一汇率制度,本世纪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大大提高,基本上已经是比较完全的市场汇率,以年均/月均汇价折算,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国际市场米价对国内市场的压力:

  在上一轮牛市高峰2012年,人民币年均汇价为1美元兑6.3125元人民币,折算国际市场年均米价3554元/吨;

  2023年人民币年均汇价为1美元兑7.0467元人民币,折算国际市场年均米价3902元/吨,比上一轮牛市高峰期价格(3554元/吨)高约10%;

  今年6月,人民币月均汇价为1美元兑7.1162元人民币,折算国际市场月均米价4497元/吨,比上一轮牛市高峰期价格(3554元/吨)高27%。

  7月,人民币月均汇价为1美元兑7.1316元人民币,折算国际市场月均米价4208元/吨,比上一轮牛市高峰期价格(3554元/吨)高18%。

  8月,人民币月均汇价为1美元兑7.1342元人民币,折算国际市场月均米价4202元/吨,比上一轮牛市高峰期价格(3554元/吨)高18%。

  9月,人民币月均汇价为1美元兑7.0791元人民币,折算国际市场月均米价4106元/吨,比上一轮牛市高峰期价格(3554元/吨)高16%。

  10月,人民币月均汇价为1美元兑7.1058元人民币,尽管由于印度在这个月取消大米出口管制而导致国际市场大米均价从上月的580.0美元/吨暴跌至515.0美元/吨,但折算国际市场月均米价3659元/吨,仍比上一轮牛市高峰期价格(3554元/吨)高3%。

  美联储货币政策转折造就2024年三季度后国际市场粮价全面上涨压力

  对我国这样一个米麦消费量都非常巨大的国家而言,2023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国际市场米价暴涨之时,小麦等其他粮食价格大降,粮食市场的外部压力相互抵消了一部分;但如果国际市场米麦等多种粮食价格全面高涨,国内粮食市场的外部压力就不一样了。

  2023年,国际市场美国软红冬小麦年均价格257.7美元/吨,比2022年年均价格(381.9美元/吨)低约1/3;2024年前8个月持续下行,8月份月均价格已经降到205.8美元/吨。与此对应,世界银行中低收入国家商品价格指数(2010年=100)食品指数从2022年的138.1下降到2023年的125.4,进入2024年以来一路下降至8月份的111.2;其中谷物指数从2022年的150.4下降到2023年的133.0,进入2024年以来一路下降至8月份的106.3。

  随着美联储9月开启降息进程,上述趋势逆转。9、10月两个月,国际市场美国软红冬小麦月均价格分别为219.2美元/吨、233.3美元/吨;世界银行中低收入国家商品价格指数(2010年=100)食品指数分别为114.7和116.3,其中谷物指数9月份为111.1,10月份虽因印度放松大米出口管制而导致国际市场米价暴跌至108.6,仍高于8月份的106.3。随着中美欧三大经济体全线持续放松货币政策,对国际市场小麦等粮食价格(以美元计价)的推高作用还会持续显现扩大,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止跌回升也只是时间问题。

  稻谷和其他粮食丰收为中国化解风险、赢得主动

  在粮食市场酝酿的压力日益增强、日益逼近的形势下,9月份以来,国内外稻谷主产区又相继遭遇一系列台风、洪涝灾害冲击。特别是超强台风“摩羯”袭击不仅重创华南和越北平原,而且创造了台风冲击孟加拉国、印度的罕见纪录,而印度、越南分别是世界第一、第三大米出口国,台风“摩羯”扫荡的红河平原正是越南两大“谷仓”之一(另一个是越南南方的湄公河三角洲)。以大米为主食的孟加拉国没能熬到10月份印度放松出口管制导致的国际市场米价暴跌,8月份就爆发了政治剧变;我们的努力则扭转了中国面临的粮价风险,2024年秋粮稻谷丰收,全年稻谷比上年增产,小麦、玉米、谷物、粮食产量创造历史最高纪录。加之国际市场米价因为印度放松出口管制而从10月起暴跌,对国内大米市场压力大大减轻,我们由此不仅有惊无险度过了今年的国际米价冲击,而且为明年赢得了多方面主动权:

  首先,粮食市场稳定和粮食安全非常重要。国内食品价格高涨是特朗普新政府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而且必然掣肘其宣称要实施的全面高关税超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今年10月以来开始露头、预计2025年将变本加厉的国际市场“低油价+高粮价”组合正在持续显著恶化伊朗的战略处境,中国在这方面则掌握了充分的主动权。

  其次,粮食全线丰收为明年我国“稳增长”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财政政策争取了政策操作空间。“抑通胀”与“稳增长”往往相互冲突,“滞胀”是宏观调控中最棘手的局面;由于放松财政货币政策必然助推粮价上涨,如果国内粮价已经暴涨而危及民生,或因粮食歉收而导致暴涨压力巨大,为“稳增长”而方式财政货币政策的空间就是有限的,甚至需要为了“抑通胀”而在萧条时期收紧财政货币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初保罗·沃尔克铁腕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到这一年以来米莱在阿根廷的全面紧缩财政货币政策,都显示了这一点。粮食全线创纪录丰收,稻谷连续三年减产的潜在风险被消除,为明年货币和财政政策赢得了政策操作空间。

  再次,粮食全线丰收为2025年应对特朗普新政府“极限施压”拓宽了反制空间。美欧经济产业和社会政治格局决定了农业是别国对其实施贸易和政治报复时杀伤力强大、可供优先选用的武器,但这件武器使用门槛极高,只有中国这种无饥寒之虞且农产品进口量巨大的少数国家才有资格动用,粮食安全岌岌可危的国家根本没有资格奢望。

  粮食全线丰收不会改变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农产品和食品进口国的地位,中国会继续开放农产品进口市场,为贸易伙伴提供共同发展的机会,但会增强中国自卫和“维权”的能力。我们希望中美两国能够平等互利合作,避免两败俱伤,共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但如果特朗普新政府一意孤行必欲重拾高关税“极限施压”之故伎,我们在农产品领域实施反制的底气比2018年已经大大增强。


(责任编辑: 福州粮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