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
  • 信息服务
  • 资产租赁
  • 供求信息
  • 产品信息
  • 粮食竟价

实现粮食产能提升关键在于“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作者:福州粮批 来源:西安网 时间:2024-04-12 浏览次数:586

国家发展改革委透露,《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正式编制出台。《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其中,谷物面积14.5亿亩左右;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20公斤左右。(4月10日《经济日报》)

  民以食为天。“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可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粮稳天下安。让人高兴看到,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1.1万亿斤、1.2万亿斤、1.3万亿斤的台阶。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39万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此可以“高枕无忧”,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态势,重农抓粮,不断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永远是端牢中国饭碗的最硬道理。这也昭示着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不容有丝毫懈怠,必须用良种良田良法筑牢“大国粮仓”根基,这也是实现粮食产能提升的关键。

  粮安天下,种子为基。种子是粮食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源头;端稳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必须攥紧中国种子。因为,良种不仅是确保粮食高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满足人们对农产品营养品质需求的重要一环。正如有人所比喻的,一粒良种就像一把创造奇迹的钥匙,关系到我国国富民强、科技强国。这就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技术攻关,鼓励种业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培育出更多高产、优质、绿色的新品种。同时,从良种推广应用环节上,应在确保优质优价落到实处,打通良种供应渠道,推动全链条、全流程监管,确保农民买到品质可靠的放心种。

  守好良田护“粮仓”。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从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盐碱地……我国用一系列“长牙齿”硬核举措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而今,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各地更需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守耕地红线,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才能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保障粮食安全,稳面积、增单产是主攻方向。受耕地和水资源约束,目前我国依靠扩大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空间较为有限,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这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唯有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努力挖掘科技、人力、农机、肥料等各类要素在每亩农田之上的综合潜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正如专家所说:各地应瞄准单产这一关键变量,持续集成一批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广一批增产增效关键技术、挖掘一批大面积整建制高产典型,全环节、全过程挖掘粮油单产潜力,加快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均衡增产的格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面向未来,唯有我国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才会更深厚、社会之基才会更稳定。尤其在资源约束趋紧背景下,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端牢中国饭碗,更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用良种良田良法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也是14亿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关键。


(责任编辑: 福州粮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