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
  • 信息服务
  • 资产租赁
  • 供求信息
  • 产品信息
  • 粮食竟价

2024年5期粮情快讯

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4-02-20 浏览次数:2440

· 福州粮情

月份中旬福州市场粮格保持稳定

时间:2024.2.20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本月上旬

平均价

本月中旬

平均价

涨跌率

早籼谷

(15-17)

中等

2550

2550

持平

晚籼谷

15-17)

中等

2650

2650

持平

早籼米

(15-17)

中等

3880

3880

持平

晚籼米

(江西923)

一级

6000

6000

持平

晚籼米

(安徽)

一级

4520

4520

持平

浦城

晚籼米

一级

4400

4400

持平

东北米

一级

4800

4800

持平

江苏粳米

一级

4200

4200

持平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080

3080

持平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100

3100

持平

玉米

中等

2700

2700

  持平

大豆

中等

6200

6200

持平

豆粕

一级

3450

3450

持平

  籼糯米

一级

6400

6400

持平

麦皮

中粗

2350

2350

持平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7800

7800

持平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8200

8200

持平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小麦开门红!企业提价收购,后续能否保持得住?

    今天是正月初九,先祝各位粮友生意兴隆万事顺,财通四海源贯南北。新春佳节氛围仍未完全结束,小麦基层购销清淡,主流企业陆续复工,但苦于上量欠佳,不少企业都选择适当提价促量。最近小麦到厂价格每斤普涨0.005-0.015元,不过因小麦调价较为频繁,粉企对此反映的跨度较大,部分企业面对小麦涨价接受程度不高,也有部分企业年前受前期雨雪天气影响选择提价收购的同时还参拍陈粮,那么年后短期麦粉市场将如何运行呢?小麦还有大的跌价空间吗?面粉、副产品又能否柳暗花明呢?

小麦简述:

    目前主流制粉企业多已恢复收购,小麦价格偏强运行,毕竟年前政策性投放屡屡拍出阶段性高价,不少贸易商对后市信心有所恢复,年前对库存小麦多转为挺价惜售。但就目前粉企持续低迷的行情来看,预计小麦价格大涨的动力不足,节后临储小麦等其他各级轮换储备也将持续销售陈麦,同时去年进口小麦数量的激增也将对市场心态产生利空影响,但随着基层余粮持续消耗,不少渠道库存也受前期持续跌价影响陆续抛售清空,后续质优小麦价格或仍有一定上涨空间。

面粉简述:

    年前面粉市场表现平平,企业多反映面粉“旺季不旺”,因此对年后行情看法大多也较为消极,短期面粉涨价困难,尤其副产品价格的大跌使得不少企业生产效益欠佳,而临近春节,虽副产品价格有所上涨,但整体需求量仍属一般,不过因粉企库存普遍偏低,对副产品惜售心趋强,预计短期副产品底部价格相对有支撑,不过后续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的价格变化也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副产品行情。

相关数据: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此之前,2024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每斤同比提高1分,连续四年上涨。虽然小麦托市已多年未启动,但在去年小麦价格大跌的情况下,推出这一政策无疑是必要的,毕竟保证农户种植积极性,防止“谷贱伤农”也是确保粮食安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年前最后一次临储小麦2月7日)计划投放20235吨,成交率23.68%,最高价2580元/吨,最低价2540元/吨,成交均价2572元/吨(上周2576元/吨)。其中,白小麦4792吨,成交均价2572元/吨(上周2576元/吨),产地均为新疆地区。

    综上所述,麦粉市场短期需求不旺,小麦目前仍属阶段性涨价,后续价格难大涨,目前新季小麦尚未传出有明显减产的消息,墒情基本正常,后续多关注进口粮源到港及政策倾向,尚有质优小麦库存的贸易商,在仓容、资金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仍可适当挺价。最后也十分感谢各位粮友对粮信网的信赖与支持,新的一年我们也将继续竭尽全力满足客户的需求,祝各位粮友家和万事兴,喜乐安康,大吉大利。

来源:粮信网  作者:董力旗  仅供分享

玉米价格跌至三年来低位 新季玉米供应量或存下降预期

   2024年中央一号文中提到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国内粮食耕地面积难有大规模提升预期,叠加目前全国玉米均价已跌至三年多以来低位,农户种植收益有所下降,或影响新季玉米种植积极性,玉米新季种植面积及产量或有下降预期。

  供需格局表现相对宽松现货价格不断刷新低位

  据调研,2023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同比增加500万亩左右,达到56880万亩,较2022年增幅0.89%。因黑龙江部分地区豆改粮,吉林、辽宁种植面积也略有提升,多是杂粮改种玉米。华北地区玉米面积小幅增加,其中河北地区退林还耕,山东部分地区蔬菜改种玉米,玉米面积略增。南方部分地区玉米面积小幅增加,增幅不大。玉米重要生长时期除部分东北地区“前旱后涝”以及积温偏低影响,单产略降,其余主产区单产水平明显提升,2023年全国玉米产量同比2022年增加1320万吨,达到25500万吨,同比增幅5.46%。

  需求方面,虽2023年因小麦收割时期阴雨天气影响,芽麦供应量增多且价格优势明显,替代饲料玉米增加,导致饲料玉米消费量同比2022年有所减少。但是深加工行业玉米消费量同比增加明显,2023年全年玉米国内总消费量达到24896万吨,较2022年增长0.61%。综合来看,2023年玉米市场需求增速不及供应增速,市场供需格局表现相对宽松,给玉米现货价格带来一定压力。

  伴随新季玉米大量上市,并且丰产预期逐步兑现,市场月度有效供应逐步增加。但中间贸易环节收购意向偏弱,渠道库存同比明显下降,叠加养殖持续亏损,玉米饲料及深加工消费表现疲软,阶段性供需错配行情下,2023年四季度以来玉米价格呈逐步下行走势。截至2月7日,全国玉米均价2275.87元/吨,较年初价格跌144.14元/吨,跌幅5.96%,并刷新近三年半以来价格低位。

  新季种植面积及产量或存下降预期

  由于地租成本限制,且玉米现货价格持续下行,部分地区出货价格已跌破主产区包地大户种植成本线,种植收益明显下降,预计,2023/2024年东北玉米净利润或在260元/亩,同比上一年度收益下降173元/亩,跌幅39.95%。主产区玉米种植收益明显下降,或导致基层对于玉米种植积极性下降。

  预计2024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为56050万亩,同比2023年降幅1.46%。因2023年华北多数地区玉米亩产同比提升20%左右,为近年来的丰产年份,考虑到2024年或受天气及其他突发自然灾害影响,玉米亩产难以达到2023年高位水平,因此卓创资讯预计2024年中国玉米产量为24750万吨,同比2023年降幅2.94%。

  虽然2024年玉米市场供应层面压力或有减轻,但总供应量仍处于近年来高位。需求方面仍难有明显放量提振,首先玉米价格下降后,替代品优势有所减弱,玉米饲用消费量或有提升。但2024年在终端禽畜存栏下降的背景下,饲料产量下降概率较大,玉米饲用需求提升空间或相对有限。深加工需求方面,多数领域深加工企业产能增速放缓,产业发展趋于稳定,玉米深加工消费表现或较为平稳。综合来看,2024年玉米市场供需关系仍呈现偏宽松格局,现货价格重心或较2023年偏低。

来源:饲料行业信息网  仅供分享

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 稻米市场可能“走得更稳”

   【主要观点】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提出“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预计2024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可能与上年调整思路相近,即实行差别调整,很可能仍是个别品种上调,大部分品种保持稳定。有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底”,稻米市场预计仍可能是粮食品种中走势较为稳健的一个,将继续担当起“压舱石”的重任。

   龙年的脚步更近了。在新春即将到来之际,中央发布了一号文件,为2024年的粮食和稻谷生产、流通指明了方向,有利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夺取稻谷丰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与2023年一号文件的提法相一致。“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是新提法,既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又体现了创新性。

   2023年首次提出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后,202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为117元/百斤,同比提高2元/百斤;稻谷最低收购价为:早籼稻126元/百斤、中晚籼稻129元/百斤、粳稻131元/百斤,早籼稻同比上调2元/百斤,其他保持不变。

   202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已于2023年9月底公布,为118元/百斤,比上年再提高1元/百斤,自2020年以来已实现了“四连涨”。2024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尚未公布,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预计2024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可能与上年调整思路相近,即实行差别调整,很可能仍是个别品种上调,大部分品种保持稳定。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在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攻关,预计稻谷单产可能会再上一个台阶。

另外,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这对于保障农户种粮收益、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中央一号文件还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加上我国处于人口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阶段,预计作为主要口粮的大米需求将继续下降。

托市预案启动范围或扩大

    在稻谷单产可能提升的情况下,若稻谷面积能够保持稳定,2024年我国稻谷增产的可能性较大。而当前稻谷与小麦、玉米的比价已明显提升,种植效益相对较好,预计种植面积可能在连续三年减少后出现小幅回升。因此,2024年我国稻谷增产的可能性较大,市场新稻供应压力将大于上年。

    2023年,在国际大米大幅上涨,国内稻谷减产、稻米价格上涨的情况下,黑龙江部分地区仍然启动了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2024年,在稻米市场供应压力较大、新稻可能增产、口粮大米需求预计下降以及下半年国际大米价格面临下跌的多重压力下,预计2024年新稻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可能性较大,启动范围预计较上年扩大,托市收购量也可能同比大幅增加。当然,有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底”,稻米市场预计仍可能是粮食品种中走势较为稳健的一个,将继续担当起“压舱石”的重任。

南方中晚稻收购顺利收官

    1月31日,南方中晚稻旺季收购结束,收购量同比略增,总体上呈前快后慢、籼快粳慢的特征。

截至1月31日,江西省累计收购中晚籼稻396.5万吨,同比增加56.5万吨,增幅16.6%。最近6天新增收购4.5万吨。其中,国有企业收购80.5万吨,同比减少0.5万吨;非国企收购316万吨,同比增加57万吨,增幅22%。河南省市场化收购中晚籼稻172.9万吨、粳稻4.4万吨,合计177.3万吨,同比减少59万吨,主要是2023年没有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而上年同期托市收购量达到107.8万吨。江苏省收购稻谷956.7万吨,同比增加168.8万吨。

    随着春节到来,新稻收购或全面暂缓,收购进度慢于上年同期或难以改变。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郑红明 编辑:李偲 仅供分享

华南早稻备耕开始 农业部要求全力夺取粮食丰收

    2月19日,农业农村部发文部署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工作,要求“全力夺取粮食丰收”,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深入实施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专家表示,近年来粮食生产工作一直强调稳面积、提单产,我国耕地资源有限,未来依靠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带来的产量增量有限,但在提升单产方面依然有较大潜力。
  雨水时节,我国粮食主产区备春耕、田间管理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华南地区的早稻陆续开始浸种育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几年,面对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国内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多重挑战,我国把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千方百计促生产、夺丰收。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908.2亿斤,比上年增了177.6亿斤,粮食供应充足、库存充实,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过,也要看到,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保供作为重点,明确了稳面积、增单产的主攻方向,提出了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任务目标。

  稳定播种面积,关键是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积极性。围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一号文件重点从价格、补贴、保险等方面强化政策举措。农业农村部表示,要严格开展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将粮食、大豆和油料生产目标任务下达各省份,着力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
  “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春华表示,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粮食安全支持保护政策,粮食安全制度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包括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取消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等,释放了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鲜明信号。
  与此同时,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明确提出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分品种制定落实好集成配套推广工作方案、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扩大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启动小麦单产提升行动、开展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农业农村部系列政策措施落实落细。
  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100个大豆、200个玉米重点县整建制推进,从耕种管收、地种肥药全领域全环节找短板、补弱项。2023年,单产提高对全年粮食增产的贡献达到58.7%,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整建制推进县粮食单产增长率比非项目县高8.8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粮食面积已处于历史高位,耕地和水资源约束越来越紧,依靠扩大面积增加产量的空间十分有限,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说,我国粮食提升单产潜力较大,特别是大豆、玉米两个作物,要力争尽快实现突破,油菜、水稻、小麦等要结合实际统筹推进实施。
  姜楠表示,提升单产最重要的是以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突出大协作攻关、优机制推广、强政策支持、整建制推动,促进全要素补齐短板、全环节融合打造、全领域带动提升,千方百计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来源:经济参考报(责任编辑:锦妍) 仅供分享

全球大豆“量增价跌” 我国进口大豆将保持高位

   在全球大豆丰产、价格下行、国内需求回暖的形势下,2023年我国大豆进口9941万吨,仅次于2020年的10031万吨,为历史次高,预计2024年我国大豆进口仍将保持高位。

   2023年我国大豆进口大幅增加。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大豆进口9941万吨,同比增加1019万吨,增幅11.4%。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一是巴西大豆产量创历史新高,进口大豆来源充足。2023年巴西大豆产量达到1.6亿吨,出口超过1亿吨。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ANEC)数据显示,2023年巴西出口了创纪录的1.0137亿吨大豆,高于2022年的7780万吨。中国是头号买家,占到巴西大豆出口量的75%。往年四季度我国大豆进口来源通常会由南美转向美国,但是2023年四季度我国进口巴西大豆依然较多,其中11月份占比达到67%。

   二是国内饲料需求旺盛,提振豆粕消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生猪出栏72662万头,增长3.8%;2023年国内能繁母猪产能去化缓慢,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1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平均每月仅下降21万头,生猪存栏始终处于高位,拉动国内饲料需求。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1月我国工业饲料产量为2.869亿吨,同比增长4%。

    三是进口成本下降,国内油厂提高大豆库存。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进口大豆均价4199元/吨(不含税),较2022年下降267元/吨,降幅为6%。油厂进口大豆积极,大豆库存明显增加。据监测,2023年末国内主要油厂大豆库存约650万吨,同比增加259万吨,增幅为66.2%。

    后期需关注进口增加对国内市场产生的影响。一是有利于大豆低价补库,全球大豆“量增价跌”,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充足、成本下降,为企业低价补库提供了有利时机。二是有利于降低国内豆油、豆粕成本。2023年进口大豆成本降低,尤其是巴西大豆上市以后,进口大豆成本(不含税)一度降至4000元/吨,较大程度降低了国内豆油、豆粕的生产成本,也有利于降低居民植物油消费支出和养殖行业饲料成本,2024年远月船期巴西大豆进口完税成本已经跌破3900元/吨,预计后期国内豆油和豆粕价格仍有下降空间。

    全球大豆“量增价跌”、国内需求刚性增加的形势还将延续,预计2024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保持高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生猪存栏43422万头,下降4.1%。从国内来看,能繁母猪存栏对生猪存栏的影响通常滞后8至10个月,在能繁母猪产能去化缓慢的背景下,预计2024年上半年国内生猪存栏仍处于高位,将提振国内豆粕消费。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11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158万头,仍为正常保有量4100万头的101.4%。此外,2023年小麦因灾受损,饲用量大增,对国内豆粕需求有不利影响,2024年小麦饲用量预期减少,有利于带动豆粕消费。

    从国际市场看,2024年南美大豆丰产在望,“量增价跌”有利于我国大豆进口。美国农业部预计,2023/2024年度南美三国(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大豆产量增加2255万吨,至2.21亿吨,2024年全球大豆价格重心预计继续下移,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进口成本。但是考虑到国内推行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以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也将限制进口需求。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23/2024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为9800万吨,较上年度略减70万吨,仍然维持相对高位。

    短期来看,生猪行业不景气、冬季疫病多发、春节后价格面临下跌风险等不利因素,促使养殖户在节前加快生猪出栏和屠宰,拖累一季度饲料需求前景。2023年12月份,牧原、温氏等企业生猪销量环比和同比均大幅增加,随着生猪存栏减少,市场对豆粕的消费需求下降,拖累豆粕期货主力合约价格跌破3000元/吨,短期内油厂榨利转差,企业主动调减开机率,也放慢了大豆采购步伐。据监测,2024年一季度大豆进口量预计在1850万吨,将比2023年四季度的2290万吨减少19.2%,比2023年一季度的2302万吨减少19.6%,创下2020年以来同期最低。

来源:粮油市场报  仅供分享

油脂去库存 节后开门红?

   春节假期渐入尾声,各地油脂市场已逐步恢复购销。外围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两大重要报告已公布,对于节后市场国内三大油脂现货价格是涨是落呢?以下是笔者结合市场作简要分析,仅供参考!豆油现货市场参考价,截至2月8日午间,国内沿海主要厂商一级豆油现货平均报价均低于8000元/吨,预计节后市场或难高于此价格,具体分析如下,仅供参考。

 USDA报告偏利空

     北京时间2月9日凌晨1点,美国农业部USDA公布2月供需报告。从报告数据来看,报告偏利空,具体内容为美国农业部2月对2023/24年度美国大豆的展望是大豆出口减少,期末库存增加。美国大豆出口预计为17.2亿蒲式耳,较上月减少3,500万蒲式耳,反映出整个1月份的出口速度缓慢,以及与巴西的激烈竞争。在压榨量不变的情况下,期末库存预计为3.15亿蒲式耳,增加3500万蒲式耳。与上月相比,2023/24年度全球大豆供需预测包括期初库存增加、产量下降、出口下降和期末库存增加。期初库存上调170万吨,主要是由于巴西2022/23年度的作物产量较高。由于面积和产量的增加,巴西2022/23年度的产量提高了200万吨,达到1.62亿吨,这反映了到作物年度结束时的压榨和出口数据即将确定。巴西2023/24年度作物产量减少100万吨至1.56亿吨,因马托格罗索州南部和巴拉那州恶劣天气条件导致产量下降,抵消了收获面积增加的影响。同时假期期间,美豆弱势震荡,2月14日美豆期价触及三年低位,收至117.5美分,南美供给压力仍在,关注周四的美国农业部(USDA)年度农业展望论坛。 

马棕报告偏利多

   春节假期期间,马来西亚棕榈油期价多以上涨为主,主因是产地棕榈油正值减产周期,主体对产量供应忧虑增加,同时原油走强也提振棕榈油市场,毕竟棕榈是成为生物柴油原料的更有吸引力的选择。北京时间2月13日午间,马来西亚MPOB公布数据显示,马来西亚截至1月底的棕榈油库存较前月下滑11.83%,至202万吨,为2023年7月以来最低水准。MPOB表示,马来西亚1月毛棕榈油产量较前月下滑9.59%,至140万吨,创去年4月以来最低;出口量下滑0.85%至135万吨,由于产量低于预期,此次报告偏利多。不过,棕榈油能否持续强势上涨也要关注其他油脂的替代,特别是豆油以及葵花油,后续应持续关注。

油脂供给依旧充足

   春节前各地终端现货经销商备货积极性不高,甚至部分厂商表示市场未有备货氛围便结束,事实也反馈了终端需求的低迷。特别是假期前一周,国内三大油脂现货价格跌跌不休,导致主体对节后信心不足。豆油方面,从各地厂商报价基差来看,均有走低的趋势。仅部分地区因豆粕胀库无法正常开机,豆油进入去库存阶段,如华南广东、广西等地。棕榈油方面,自12月份以来,因进口利润较低,我国买船较少。目前棕榈油货权较为集中,基差不断走高,预计节后此现象或将持续。菜籽油方面,从库存总量来看,仍高于去年。特别是销区仍有充足库存可消耗,部分进口菜籽油也将在节后到港。春节过后,各省、市以及地级菜籽油也将轮出,供强需弱的格局仍在。 

    综上所述,短期内国内豆油现货价格或延续震荡趋势,月底前工厂开机率不高,国内油脂仍是以去库存为主。外围南美大豆供给压力仍在,国内港口大豆供给充足,仅棕油货权相对集中外,销区川渝地区菜籽油库存也相对充足,因此油脂现货价格大幅走高的概率不大,各地现货商可根据当地消费情况,建议终端合理建库即可。

来源:粮信网   作者:尹秀颖  仅供分享

政策动态

农业农村部部署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工作

    本网讯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精神,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三农”重点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全力抓好以粮食安全为重心的农业生产,统筹推进以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为重点的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意见》指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做好2024年“三农”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确保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着力夯基础、稳产能、防风险、增活力,坚决守住“三农”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任务,努力推动“三农”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新提升。 

  《实施意见》提出,今年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打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四是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发展绿色转型。五是全链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六是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七是稳妥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八是强化支撑保障,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坚持守正创新,把住“三农”工作底线红线,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强化统筹协调,落细落实工作措施;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增强工作本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寒潮预警升至最高等级 我国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和大风降温天气

    中央气象台将寒潮预警提升至橙色,这也是寒潮预警的最高等级。预计,2月18日至22日,我国大部地区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先后出现剧烈降温,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及湖北、湖南等地的部分地区累计降温幅度可达20℃以上。此次寒潮天气还将伴有大风和沙尘,中央气象台同时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和沙尘暴蓝色预警。


       预计17-22日,受寒潮影响,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先后下降6~12℃,部分地区12~18℃,局地20℃以上,最低气温0℃线将南压至苏皖南部至湖南南部、贵州南部一带;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和西部、四川盆地等地将先后出现雨转雨夹雪或雪,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黄淮南部、江汉、江淮、江南中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并伴有雷暴、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上述大部地区风力有4~6级,阵风7~9级。此外,20-22日,河南、湖北、湖南、贵州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冻雨。
       北方冬麦区大部冬小麦处于越冬期,墒情充足,预计北方冬麦区大部最低气温都在-10℃以上,降温对小麦影响不大。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江淮和江汉等地麦区累积降水量可达10~50毫米,河南东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等地可达50~100毫米,降水利于麦田增墒、蓄墒。

       20-22日,甘肃东部、陕西、山西中部和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和北部、河南西部和北部、湖北西部、湖南北部等地遭受雪灾风险较高,山东东部和南部、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湖北中东部等地遭受雪灾风险高,降雪易导致部分温棚和牲畜圈舍遭受雪压垮塌,棚内果蔬、畜禽等受冻。
       南方油菜将有冻害风险。其中,20-23日,陕西南部、湖北、湖南、安徽中部和南部、江西北部、贵州等地长势弱的油菜可能遭受轻度冻害(图1),出现叶片发黄、发白等现象;24-25日,湖北中东部、安徽中部和南部、江苏中南部、湖南北部等地的油菜将可能遭受中至重度冻害,面积占比分别为23%、24%、23%、4%,部分长势偏弱的油菜受冻后可能出现死苗现象。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林果、养殖的水产物和家禽家畜等可能遭受低温冻害。21-25日,华南中部和北部将遭受寒害和霜冻害,其中广西北部、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将遭受中至重度寒害(图2),占耕地面积分别将有25%、11%、33%,易导致露地蔬菜、香蕉、枇杷等热带或亚热带水果生长缓慢,并遭受损伤。
       此外,2月16日至2月25日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等地局地降水量将有100~120毫米,部分地区土壤过湿将持续或加重,不利于油菜、经济林果等生长。
       为此建议:
       一是加固蔬菜大棚、畜禽棚舍等设施,合理调控温湿度、补光追肥防病害;及时清除农业设施积雪积冰。
       二是做好油菜和露地蔬菜、经济林果等防寒保暖工作。抢收露地蔬菜和已成熟水果,采取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秸秆覆盖等措施防范低温冻害。油菜田采取中耕培土等措施提高抗冻能力,及时摘除冻伤蕾薹和叶片,科学追肥,促进恢复正常生长。土壤过湿的油菜田应及时清沟理墒,谨防农田湿渍害,并强化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控。

来源:中华粮网(责任编辑:朝阳) 仅供分享

探索省际横向补偿机制 保障国家粮食经济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底线。面对粮食产销区发展不平衡状况,如何“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此次中央一号文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基础上,再次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这是继中央财政对主产区纵向利益补偿机制后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是推动形成“纵横双轮驱动”利益补偿体系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新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举措。

   粮食主产区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粮食安全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有效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粮食播种面积17.85亿亩,粮食产量实现二十年连丰,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9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

    粮食主产区不断压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扛起重要粮食产区使命担当,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2014年至2023年间,我国粮食增产1115.24亿斤,其中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和山东均贡献了近十年粮食总产增幅的10%以上。2023年,主产区13省(自治区)粮食产量高达10834.2亿斤,其中黑龙江、河南、山东粮食产量分别为1557.6、1324.9和1131.1亿斤,主产区省均粮食产量达833.4亿斤。

    粮食产销区要统筹谋划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新发展阶段需要完善全方位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重点是要处理好两对关系。

    一是粮食产销区要协调好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关系。2019年至2023年,粮食主产区产粮占全国比重78.42%,主销区占比为4.28%。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主产区人均粮食产量是主销区的近7倍,但人均GDP却不及主销区的三分之二。主产区不仅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耕地、水、人力以及生态资源用于粮食生产,而且地方财政每年需要额外支出用于补贴粮食生产。

    二是粮食产销区要处理好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关系。基于粮食经济视角,主产区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主销区则成为国家粮食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基于区域发展视角,主产区与主销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由于粮食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国家需要确保粮食数量、质量以及粮价稳定,需要保障国家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种粮比较收益偏低现状尚需进一步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妥善处理好产销区利益关系。

探索省际横向补偿机制是推动产销区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探索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是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粮食产销区具备省际粮食全产业链协作基础。各地粮食产销协作已在部分省市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探索。比如,浙江省政府核拨2.5亿元资本性补助用于扩股重组黑龙江绿农集团,并依托该集团在东北建成300万亩、30亿斤的粮源基地;福建与粮食主产区共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加工园区、营销网络,助推主产区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服务”转型;广东与黑龙江共同打造“一片水田每年产两造水稻和一造马铃薯轮番种植”的“稻稻薯”模式;北京与黑龙江、吉林、河南、河北、山东等7个粮食主产区已建立了良好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

    省际横向补偿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补充。2023年,中央财政下达农业相关转移支付2115亿元,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100亿元一次性补贴用于支持春耕生产。尽管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有效缓解了主产区财政压力,但无法从根本上扭转粮食大县财政穷县格局。在此背景下,亟须深入探索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缩小产销区粮食与非粮产业的收益差距,提高主产区农民粮食生产效益和种粮积极性,减轻主销区持续推动农民种粮的压力。

    探索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补偿机制是新阶段谋求协同发展的重要创新。探索省际横向补偿机制是实现产销区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积极应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重大部署,应在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的前提下,实现三个重点任务的突破。

   第一,加快推进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试点工作,创新产销协作新模式。鼓励产销区主动相互对接,创建“一对一”或“多对一”产销合作方式,创新打造粮食“飞地”、协作产粮、异地育种等多种协作模式,加快“卖原粮”向“卖产品”、“普通粮”向“生态粮”、“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型升级,推动形成产销区优势互补、协调联动以及高质量融合发展新格局。

   第二,逐步构建和优化纵横双向利益补偿协调机制,实现双轨并行和成效叠加。综合衡量粮食产销区粮食保障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构建省际粮食流通指标交易市场化数字平台,科学制定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标准,加快探索和建立相对完善的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纵向补偿和省际横向补偿“双轮驱动”协同联通作用,推动稳粮增收双赢发展。

    第三,继续压紧压实产销区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切实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构建省际横向补偿机制并不意味着主销区可以放松粮食安全责任。相反,主销区更应发挥粮食深加工、粮种研究等方面优势,推动形成产销区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一体化新发展格局。主产区也要加紧推深做实粮食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加速推进“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加快推动粮食大省向粮食强省转型。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浙大城市学院幸福城市研究院)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邵宜添 倪建伟 编辑:李偲 仅供分享

携手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关乎全球稳定、人类福祉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战略。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为缓解全球粮食危机开展了各类积极探索,其中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与中国开展的助农、减贫等合作项目已成为全球样板。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临时代办张忠军近日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书面采访,分析了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回顾了粮农组织与中国合作的经验成果,展望双方未来合作新方向。
  记者:如何研判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粮农组织有何应对之策?
  张忠军:2023年11月以来,全球食品价格从高位回落、供给有所改善,全球粮食市场环境渐趋缓和。但全世界仍有很多人面临饥饿,粮食供给的“空间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全球粮食体系仍面临巨大挑战。这些挑战一方面来自农业食物体系所面临的长期性、系统性压力,包括自然资源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人口迅速增长等;另一方面,极端天气、地缘政治冲突、出口限制等冲击性因素也正日益威胁着全球粮食市场的稳定。
  面对全球粮食安全的诸多挑战,粮农组织积极推动各成员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交流,组织开展试点和示范项目;同时制定了《2022—2031年战略框架》,旨在支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着力推动转型,建设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且更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实现“四个更好”,即更好的生产、更好的营养、更好的环境和更好的生活,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记者:如何评价中国农业发展与脱贫工作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张忠军:中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既是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祝贺中国消除贫困的巨大成就时曾指出:“中国人民创造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为推进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益借鉴。”通过中国在减贫领域的良好实践,我们看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健全透明的机制,还需统筹应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粮食安全、社会保障、卫生教育和生态保护等,整合多部门资源,为减贫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记者:粮农组织与中国的合作已取得哪些进展与成效?
  张忠军:中国是粮农组织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双方一直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伴随中国农业与减贫事业的长足进步,粮农组织与中国的合作也从单向援助转向双向合作。
  中国在促进农业领域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方面已成为粮农组织的战略合作伙伴。自2009年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成立至今,中国已向该基金捐资1.3亿美元,开展了17个南南合作国家项目、2个区域项目、8个区域间(或全球)项目和1个三方合作项目。这些项目旨在支持受援国的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当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前,粮农组织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发展,发起了“数字千村”倡议,倡导因地制宜建设数字乡村。中国作为该倡议的积极参与者,已在2020年与粮农组织共同制定了中国的FAO数字村评选标准和体系,并在2023年共同评选出100个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数字村”。这些数字村的成功模式与良好实践将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区域会议以及其他国际平台上分享和推广。此外,粮农组织也将把在中国开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村”等创新减贫项目的经验,通过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的方式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家。
  记者:粮农组织与中国将有哪些新的合作动向?
  张忠军:2024年,粮农组织将不断拓宽伙伴关系,继续采用创新方法,以生态农业、数字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技术为切入点,继续与中国深化技术交流,加强全球粮农治理领域合作。同时,粮农组织也将继续与中国政府机构、私营部门、科研院校一起,积极发掘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的发展潜力,在可持续乡村等领域与中国深化合作。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开展的“中国粮食体系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已正式启动,计划将围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可持续农业和健康膳食4个领域,总结分析中国粮食农业体系转型和乡村振兴发展中的良好创新实践与优秀做法,并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多边平台,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粮食体系的创新转型经验。

来源:经济日报(责任编辑:朝阳) 仅供分享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访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哪些新进展?建设农业强国有哪些优势?今年“三农”重点工作有哪些?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日前回答了记者提问。

“三农”底线守得稳,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有新提升

记者: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去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哪些新进展?

唐仁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引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刚刚过去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和亿万农民团结一心,拼搏奋斗,“三农”底线守得稳,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有新提升,农业农村形势稳中向好、稳中有进,为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14亿多人的饭碗端得更牢。去年天气极端异常,自然灾害多发重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防灾减灾和“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一手抓农业防灾减灾,努力降低灾害损失,一手抓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有针对性地拿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组装综合性解决方案,以大豆玉米为重点,大面积推广密植等关键技术,带动全国粮食亩均增产2.9公斤,实现了“以秋补夏、以丰补歉”,再夺粮食丰收。2023年全年粮食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产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大豆面积产量继续提升,肉蛋奶、果菜鱼等“菜篮子”产品量足价稳,生态低碳农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连续8年稳定在97.4%以上,长江十年禁渔效果初显。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我们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22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的中西部省份,都建立了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及时发现排查风险,针对性开展帮扶。截至去年底,认定的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超过六成已经消除风险,其余也都落实了帮扶措施。千方百计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增收,更大力度实施东西部劳务协作,将60%的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发展,要求使用相关政策扶持的经营性项目建立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帮助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促进增收,去年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3396.9万人,超出年度目标377.7万人。加快脱贫地区整体发展,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中央单位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全覆盖帮扶,民营企业、全国性社会组织开展结对帮扶,脱贫地区自我造血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聚焦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农机装备“一个支撑”,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耕地质量持续提升,到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可以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去年又新建和改造提升了8611万亩。种业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完成了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新收集种质资源53万多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羽肉鸡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25%,去年还实现首次出口。大型大马力、丘陵小型适用机具这“一大一小”和智能化农机研发应用取得阶段性进展,植保无人机总量近20万架,年作业面积21亿亩次,一些领域实现了从“无机可用”到“有好机用”的跃升,加速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将更多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快车道。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19.7亿亩次,带动了9100多万户小农户。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各地区各部门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23年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16万公里,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3%,9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绝大多数村庄实现干净整洁有序。乡村公共服务加快提升,村级卫生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统一,农村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去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过7300亿元,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实际增长7.6%,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收入比降到2.39∶1。通过村规民约制定修订等措施,整治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鼓励为村民婚丧嫁娶提供便利化服务,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文明乡风逐步形成。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基础有条件,如期实现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有信心有底气

记者: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有哪些优势?

唐仁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们做不了各方面都很强的“全能冠军”;搞某一方面突出的“单项冠军”,又满足不了强国的战略需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应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力求拿下比较综合、比较均衡的“团体冠军”。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如期实现这一目标。信心底气主要源于四个方面:

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念兹在兹,党的十九大、二十大都对“三农”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对“三农”工作作出系统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外出考察调研,格外关心农业农村、格外关心乡村振兴,这些都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最有利的条件。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有效保护了农村居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基本权利,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全国所有的产粮大县全覆盖。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投资补助水平”“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一系列举措,释放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随着党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保障条件将越来越好。

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坚实基础。当前,我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粮食产量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菜篮子”生产能力不断加强,设施蔬菜规模扩大到3000万亩以上,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1.5%,设施渔业水平不断提升,世界上每2条养殖鱼就有1条属于中国。未来,随着耕地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不断突破,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不断赋能,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还将迎来更大突破,迸发更大活力。

有超大群体消费拉动的市场空间。我国人口众多,拥有超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随着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进一步凸显,除了食品供给,还包括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在提供田园风光、留住乡韵乡愁、传承农耕文明等方面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空间。此外,高标准农田、现代设施农业、乡村建设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新蓝海”。我国农村到2035年实现“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将不断激发乡村投资和乡村消费新需求。从宏观上看,扩大国内需求、推进高质量发展,“三农”可腾挪的空间、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广阔,对基础产业拉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推动“三农”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

记者: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今年“三农”工作有哪些重点任务?

唐仁健:关于今年的“三农”工作,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系统部署。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把中央明确的“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逐项落实到位,着力夯基础、稳产能、防风险、增活力,努力推动“三农”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新提升,以“三农”之稳来夯实筑牢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之基。

“两确保”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今年将着力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继续扩大油菜面积,着力提高单产,确保全国粮食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要进一步健全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开展集中排查帮扶,努力做到风险动态清零。要更多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下功夫,推动各类资源集中到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来。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抓好就业帮扶和区域协作,更多推行订单式培养、以工代训等方式,确保年度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继续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统筹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驻村帮扶、社会帮扶等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三提升”即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

要全链条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做精做优乡村特色产业,高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壮大乡村休闲旅游业,布局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同时健全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要务实推进乡村建设。健全自下而上、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谋划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等普及普惠、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关键要事,集中力量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把好事实事办到农民心坎上。

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整治高额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问题,增加村歌、村晚、村超、“村BA”等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乡村文化产品供给,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村民说事”、数字化治理等务实管用的乡村治理方式,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两强化”即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要系统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聚焦产业瓶颈制约,梳理农业科技重大问题清单,进一步明确各级农业科研机构、涉农高校、企业等主体功能定位,探索建立面向产业实际征集需求、面向用户反馈评价等机制,加强重大成果运用转化,突出应用导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要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抓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同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通过产业联动、就业带动、改革促动,构建更加稳健的联农带农益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静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时间:2024.2.20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平均价

早籼谷

(15-17)中等

2550

晚籼谷

(15-17)中等

2650

早籼米

(15-17)中等

3880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00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520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400

东北米

一级

4800

江苏粳米

一级

4200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080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100

玉米

中等

2700

大豆

中等

6200

豆粕

一级

3450

  籼糯米

一级

6400

麦皮

中粗

2350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7800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8200

 

                        5

             2024220日

                  总911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