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
  • 信息服务
  • 资产租赁
  • 供求信息
  • 产品信息
  • 粮食竟价

2024年4期粮情快讯

作者:郝剑 来源: 时间:2024-02-07 浏览次数:3837

· 福州粮情

月份上旬福州市场粮格小幅下跌

时间:2024.2.10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上月平均价

本月上旬平均价

涨跌率

早籼谷

(15-17)中等

2550

2550

持平

晚籼谷

15-17)中等

2650

2650

持平

早籼米

(15-17)中等

3880

3880

持平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00

6000

持平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520

4520

持平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400

4400

持平

东北米

一级

4800

4800

持平

江苏粳米

一级

4200

4200

持平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180

3080

-3.14%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200

3100

-3.13%

玉米

中等

2780

2700

-2.88%

大豆

中等

6300

6200

-1.59%

豆粕

一级

3930

3450

-12.21%

  籼糯米

一级

6400

6400

持平

麦皮

中粗

2350

2350

持平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8400

7800

-7.14%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8800

8200

-6.82%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年后小麦能否延续涨势?

   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处于受影响地区的制粉企业一般多选择适当提价促量,其中部分企业收购价格已悄然站上1.4元/斤,本周有企业的最高涨幅甚至突破了0.05元/斤,而随着最近小麦价格的回暖,不少贸易商对后市信心也有所恢复,原本计划年前陆续清库的贸易商,很多也转为挺价惜售,不过因年前有效购销时间见底,粉企很多也陆续停收,如山东潍坊香野面粉厂定于2月3日(腊月二十四)休业;河南周口五得利、思丰面业也定于2月3日放假停收...那么年后小麦价格还能进一步上涨吗?面粉厂对小麦需求又将何时转好呢?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将作如下简析,仅供参考使用。

   渠道库存持续消耗

   虽然最近小麦到厂价格有一定上涨,但小麦价格较前期仍有明显回落,期间很多贸易商都对小麦后市丧失信心,尤其玉米价格也出现大幅回调,更是加剧了市场对小麦后市的看空心理,不少贸易商都选择陆续变现清库,其中不乏折本离场的贸易商,渠道库存持续消耗。不过从近期市场反馈来看,目前各地农户余粮很多都已见底,基层粮源一般都集中在贸易商手中,而随着年前价格的回暖,贸易商惜售情绪趋强,同时因23年产小麦有较为明显的减产,预计后市小麦市场供给压力不会很大,不过仍也仍需考虑结余陈粮对市场的影响。

  粉企效益未见好转

  年前面粉市场旺季不旺,中下游需求普遍未达预期,虽然近来副产品价格有所上涨,但整体仍处同期低位,同时因面粉年前备货情况并不算理想,粉企多反映面粉涨价困难,而对年后的看法就更是悲观,因此在企业效益欠佳的情况,不少企业都对高价收购小麦意愿不大,面对小麦涨价,这些企业很多都选择提前停收,而虽然1月31日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永城库拍出最高2955元/吨的阶段性高价,但近期雨雪天气也有一定助攻,并不是完全反映出市场对小麦需求全面转好。

   政策投放阴晴不定

   近期中储粮竞价拍卖的投放策略让人难以捉摸,先是尝试增加投放力度,却随即又取消,后续又接连取消了2月1日的几场购销双向和轮出拍卖,再然后甚至直接取消了周五的所有投放,让市场认为这将会利好小麦价格的时候又选择在2月5日的河南分公司继续竞价销售。此外1月24日,临储小麦计划投放20235吨,成交率23.68%,最高价2580元/吨,最低价2540元/吨,成交均价2572元/吨(上周2576元/吨)。其中,白小麦4792吨,成交均价2572元/吨(上周2576元/吨),产地均为新疆地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年后短期内小麦价格或将震荡趋强运行为主,不过因年前粉企需求偏弱,尤其不少企业都计划推迟开机时间,预计年后短期也很难有明显起色,小麦价格大涨可能较为困难,同时进口小麦数量的大量增加也势必会抑制小麦市场心态,后续建议各位粮友关注玉米行情和各级轮换储备投放情况,切勿盲目贪高。

来源:粮信网  作者:董力旗  仅供分享

玉米持续上涨,没卖粮的农民可以出手了!

   时间过得飞快,随着春节的日益临近,这两天东北地区的玉米市场一再上演加速上涨的大戏码!无论是基层深加工,锦州港,都在不同程度的上调玉米收购价。现在黑龙江的淀粉企业因为库存较低的原因,已经开始加紧在年前备货。收购玉米的力度越来越大,基层30水玉米收购价更是连续4天迎来上涨,在东北玉米价格稳步回暖的同时,农民老铁售粮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一个行情周期当中,农民老铁并没有选择集中抛售卖粮,越来越浓厚的惜售情绪在基层蔓延。而现在烘干塔、贸易商也在加紧入市收购,渠道库存很低,东北玉米的存量已经接近底部,这也再次为我们说明基层玉米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不会出现剧烈震荡,行情层面稳中向好的趋势已经非常显著!

  而且国家在最近还在不断加力收购东北新玉米,有国储库的挺价收购,东北玉米总体行情也处在平稳阶段。对于我们所有的老铁家人来说,玉米市场大概率在春节之前会呈现以下两大特点。

  特点1:基层深加工企业因为渠道库存较低,大概率会加力收购玉米,短期内不会下调收购价,年前玉米价格稳中向好,易涨难跌的格局正式形成;

  特点2:烘干塔、贸易商的收购力度持续加大,无论是走流量,还是建库存,收购主体都有非常强烈的收购意愿!在近期老铁们可以发现地方的小粮点,小粮贩也均不同程度的上调玉米收购价,玉米价格总体涨幅维持在2分到4分每斤左右。

  综合以上两个特点来看,老道认为在这两天基层玉米市场或将继续呈现稳中上涨的行情,但玉米想要在年前大涨特涨的可能性较低,也希望所有的老铁家人们设定心理价位。#2月图文动态激励计划#

  只要加工企业的收购量接近农民老铁们的心理价位,大家就可以择机卖粮,没必要盲目的赌行情、赌后市!老道相信在国家各项调控的推动之下,低迷的玉米市场一定能够得到好转,农民的种地收益也将获得充分保障!

  【东北玉米最新报价黑龙江、吉林、北港不同程度上涨】

  黑龙江青冈龙凤:30水0.8484元(涨0.5分)

  黑龙江京粮龙江:30水0.8484元(涨0.5分)

  黑龙江北安象屿:30水0.82元(涨1.0分)

  锦州港主流报价2320元至2310元(涨5元)

  吉林公主岭华贸生物:收购玉米价格三等1.109元(涨1.0分)

来源:三农老道  仅供分享

一号文件释放信号 稻谷价格到敏感时点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已于2月3日正式发布,文件强调“两个确保”,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月4日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表示,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上,重点从价格、补贴、保险等方面强化政策举措。并强调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防止谷贱伤农。

 根据此前政策通知,2024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同比提高1分,连续四年上涨。

  2024年稻谷价格又到了敏感时点,根据历年发布时间看,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大多数时间在2月公布,2023年是在3月2日公布,即:2023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1.26元、1.29元和1.31元。对比来看,早籼稻比2022年上涨2分,连续4年上调;中晚籼稻和粳稻保持平稳。

  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关于粮食市场的重要内容:

  2024年如何在高起点上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 祝卫东表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几年,面对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国内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多重挑战,我们把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千方百计促生产、夺丰收。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908.2亿斤,比上年增了177.6亿斤,粮食供应充足、库存充实,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统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打出了政策“组合拳”。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保供作为重点,明确了稳面积、增单产的主攻方向,提出了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任务目标。

  一是稳定播种面积。关键是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围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重点从价格、补贴、保险等方面强化政策举措。

  价格上,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防止谷贱伤农。

  补贴上,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优化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提高补贴效能。

  保险上,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保险全国覆盖、大豆保险有序扩面。

  通过这一揽子政策措施,让农民种粮有钱挣、能得利。

  围绕调动地方抓粮积极性,突出压实责任和强化扶持两手发力,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重点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让地方政府抓粮不吃亏、有动力。

  二是主攻单产提升。我国耕地稀缺,扩大耕作面积空间有限,潜力主要在提单产。文件明确,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重点是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在种子上,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形成突破性进展。在耕地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和质量,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多措并举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三是拓展食物来源。粮食安全说到底是食物安全。肉蛋奶、果菜鱼,都是高品质生活的必需品,餐桌上缺了哪样都不行。解决吃饭问题,必须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面向整个国土空间资源要食物,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让全国人民吃得饱、吃得丰富、吃得健康。

  四是强化节粮减损。节粮减损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增产增供。目前,粮食在产运储加消各环节损耗都是比较大的,特别是餐桌上的浪费更是惊人。文件强调,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弘扬节约光荣风尚,提倡健康饮食,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今年重点部署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粮食主产区是重要的“压舱石”,但长期面临“粮财倒挂”的困境。在调动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方面,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先生韩文秀表示:

  粮食主产区是提产能、保供给的重头大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总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同时也要看到,粮食主产区经济实力不强、财力薄弱的问题较为突出,产粮大县往往是经济弱县、财政穷县。这个问题不解决,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影响生产保供的大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围绕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作了有针对性的部署。

  纵向上,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重点是对产粮大县的奖补,进一步向商品粮调出量大、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县倾斜,取消对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配套要求。针对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薄弱问题,实施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今年将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等5个粮食调出量大的主产省(区)开展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开。

  横向上,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今年要力争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具体实施办法,基本思路是统筹考虑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相关因素,由主销区给予主产区一定的资金支持,推动横向利益补偿见到真金白银,并进一步拓展产业、人才、技术服务等协作方式,多出实招让主产区抓粮不吃亏。

  产业上,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主产区粮食资源丰富,但粮食加工业总体规模小、就地加工转化率不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布局,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支持东北地区发展大豆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促进就地就近转化增值,加快粮食主产区兴县富民步伐。

来源:中华粮网(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我国大米进口量在粮食进口总量和稻谷产量中的占比均不到2%

    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进口大米263万吨,大米进口量占我国粮食进口总量 (16196万吨)的1.6%,占我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量(5908万吨)的4.5%。整体来看,2012年以来我国大米进口量持续超过200万吨,2023年大米进口量为2020年以来的最低,也处于2015年以来的低位。结合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稻谷产量2.066亿吨,按0.7的出米率折算,2023年我国进口大米相当于我国稻谷产量的1.8%。但进口大米品种和进口国别来源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市场及国内市场政策、价格及偏好的改变。

    从进口大米分品种看,2023年大米进口以精米为主,共进口精米约175万吨,占比67%;碎米为第二大类品种,进口碎米约85万吨,占比32%;其他约3万吨,占比为1%。从大米进口分国别来源看,越南、缅甸和泰国是2023年我国大米进口前三大来源国,2023年我国自越南进口大米93万吨,占比36%;从缅甸进口54万吨,占比21%;从泰国进口46万吨,占比18%;从印度进口24万吨,占比9%;从柬埔寨进口21万吨,占比8%;从巴基斯坦进口18万吨,占比7%。从与2022年大米进口的对比看,无论是进口大米品种,还是进口国别分布都有一定差异。其中,进口品种上,2023年碎米进口量大幅减少,扭转了之前两年(2021年和2022年)碎米作为我国大米进口第一品种的格局,碎米进口占比从2022年的57%降至32%,减少了25个百分点,碎米进口量同比减少268万吨,占大米进口减量的75%。从进口国别看,越南时隔5年,再次成为我国大米进口第一大来源国,进口占比从2022年的14%增至36%,增加了22个百分点,也大幅高于其他国家。之前两年(2021年和2022年)印度是我国大米进口第一大来源国,2023年进口印度大米占比从2022年的35%降至9%,减少了26个百分点。从进口单价看,受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大幅上涨及报价较低的碎米进口量大幅减少的叠加影响,大米进口单价大幅上涨。2023年我国大米进口单价约为3830元/吨(不含税、费等),比2022年大米进口均价(2851元/吨,不含税、费等)上涨了34%。从国际大米进口贸易看,我国仍是全球大米主要进口国之一,但2023年我国大米进口量不及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降为全球第三大大米进口国。主要出口国贸易政策叠加我国大米进口结构、国际大米价格及与国内大米价差变化,是构成2023年我国大米进口量及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2022年我国大米进口创历史新高,主要原因是对印度碎米的进口需求大幅增加,2022年9月印度禁止碎米出口后,我国碎米进口来源减少,进口量也骤减。同时,2023年因印度限制大米出口措施、国际市场对供给的担忧、主要进口国采购需求旺盛等因素叠加,带动国际大米价格在近15年以来的高位震荡,且自2023年5月以来,泰国、越南等主要出口国5%破碎率大米进口完税成本持续高于南方市场早籼米价格,部分时段价差在1000元/吨以上,抑制了国内企业采购积极性,导致大米进口量整体下降。

来源:粮油市场报  仅供分享

2023年中国大豆市场分析

   2023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产量继续增加,进口量有所增长,国内大豆整体供应明显增加;在食用需求保持平稳、饲用需求有所回落的影响下,本年度国内大豆需求不旺,供需格局趋向宽松。全球大豆供需格局也同样转向宽松,2023/2024年度全球大豆期末库存将会同比上涨1273万吨,至1.15亿吨,库存消费比20.66%。受供需基本面影响,2023年国内外大豆市场价格走势联动,呈现先涨后跌、重心大幅下移的走势。

   展望2024年国际国内市场大豆价格走势,2024年全球大豆供需基本面正由偏紧向宽松方向过渡,国际大豆市场受基本面影响整体偏空,在南美大豆、美国大豆集中上市期价格将表现承压,价格重心较2023年或进一步下移;国产大豆方面,预计2024年国产大豆供大于求格局难以改变,国产大豆价格或仍处熊市下行周期内。

2023年国内大豆供需形势

    2023年,国家出台稳定大豆生产一揽子支持政策,提高大豆生产者补贴,加大金融信贷支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豆,稳定大豆种植规模。受政策支撑,加之本年度年国产大豆播种及生长期天气整体理想,2023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单产、产量均实现同比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国内大豆产量416.8亿斤,比上年增加11.2亿斤,增长2.8%;大豆单产132.7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0.7公斤,增长0.5%;大豆播种面积1.57亿亩,比上年增加345.1万亩,增长2.2%,连续两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

(二)国内大豆进口数量增加

    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为9940.9万吨,同比增长11.4%。2023年我国总计进口食用植物油981.2万吨,同比增加51.4%,其中2023年国内豆油进口累计41.3万吨,较上年增加6.85万吨,同比增加19.91%。

进口数据分析:从年度数据来看,2023年大豆进口量较2022年明显增加,主要原因一是2023年国内疫情防控转段,国内消费较上年有所恢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7.2%,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二是巴西2022/2023年度大豆创纪录丰产,大豆价格持续下行,促使中国买家加快采购,2023年我国自美国进口大豆2417万吨,同比降低13%,占我国年度大豆进口量的24.3%,从巴西进口大豆合计6995万吨,较上年增加21.1%,占我国年度大豆进口量的70%。

    2023年我国豆油进口量虽较上年增加,但进口量较2021年之前仍有较大程度的减少。2018-2021年期间,我国的豆油进口量是不断增加的,主要是因为国内豆油需求旺盛,而彼时国内正大力整治地沟油,随着地沟油的减少,市场加大了对豆油的需求。2022年,国内市场受到疫情牵制,下游需求偏弱,国际市场在俄乌冲突影响下,原油价格的上涨带动生物柴油的需求增加,使得大豆、豆油价格维持高位,国内进口成本相对提高,国内进口的豆油多为政策性的收储,进口量大大减少。2023年国内豆油消费恢复不如预期,叠加国内豆油库存一直处于高位,因此豆油的进口量虽较上年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

(三)我国大豆收购、拍卖情况

    大豆收购量同比增加。2022-2023年连续两年国产大豆产量在2000万吨以上。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我国大豆供需平衡表中预测,我国每年大豆食用消费在1500万吨左右,国产大豆供大于求格局较为明确。为了稳定新豆收购价格,保护农民的种粮收益,维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23年中储粮三次收储国产大豆。分别是上半年3~4月份在东北产区进行200万吨调节性储备2022/2023年度国产大豆的收储,5~6月黑龙江47.88万吨、内蒙古22万吨2022/2023年度市级储备大豆收购,10月底开始中储粮在东北产区收储2023/2024年度国产大豆。受大豆收储量提升的影响,国产大豆价格受到政策端的支撑较为明显。在几次收储期间,国产大豆价格均呈现稳中趋强波动。且2023年国储大豆收购与2022年不同,收购是统一价格收购,不区分蛋白等级,收购效果好于2022年。

     

 国产大豆拍卖量下降。据我的农产品网统计数据,2023年中储粮国产大豆轮出拍卖挂牌量147.4万吨,较上年减少69.1万吨,成交46.1万吨,成交率31.3%,较上年上升10个百分点。成交均价4704.6元/吨,较上年下降21.2%。国产大豆拍卖成交均价2023年整体呈下行趋势。

(四)国内大豆需求情况

    食用需求方面,大豆是我国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据农业农村部预测,2023/2024年度我国大豆食用需求将会继续增加,预计食用消费为1500万吨,较上年度增长4.7%。近几年,我国大豆食用消费需求每年保持2%~5%的增速,总体保持稳中有涨的态势。

饲用需求方面,2023年国内生猪养殖业处于下行周期,生猪市场供应充足、需求趋弱,养殖利润较上年明显下降,甚至开始亏损。这种情况下中小散户养殖户产能去化较为明显,而规模养殖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产能未有明显去化,所以行业整体去库存进程缓慢。农业农村部2023年底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42万头,同比下降6.04%;规模场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84.82万头,同比减少5.45%。规模猪场的中大猪存栏同比增长3.7%。生猪存栏数量仍处高位,使得养殖企业对饲料仍有刚性需求。

    2023年饲料需求表现尚可。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饲料总产量2.87亿吨,同比增加7.21%。虽然2023年我国饲料产量仍呈上升趋势,但当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了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3年11月,饲料配方中豆粕的占比下降到13%,比2022年下降1.5个百分点,按全年饲料消耗量测算,相当于减少了900万吨左右大豆消耗。

综合看来,2023年我国大豆产量继续增加,进口量增加,国内大豆整体供应明显增加;在食用需求趋稳、饲用需求预期下降的背景下,国内大豆需求趋弱运行,总体供需格局呈现相对宽松的格局。

2023年国际大豆供需形势

(一)2023年全球大豆主要出口国供需分析

    从全球大豆主要出口国期末库存数据来看,美国农业部预计2023/2024年度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期末库存均有所增加。其中,美国大豆期末库存将会同比上涨43.4万吨,至758.8万吨。虽然期末库存较上年有所上升,但美豆2023/2024年度供需仍将偏紧,主要是受到美豆产量下降及美豆压榨表现良好的影响。美国农业部预估美豆2023/2024年度压榨量6260万吨,占比美豆产量预估的55.7%,且从美国生物柴油政策实施以来,美豆压榨量在产量的占比是逐渐上升的。

南美方面,美国农业部预计2023/2024年度阿根廷大豆期末库存将会同比上涨735万吨,至2456万吨,阿根廷大豆上年度严重减产,预计2023/2024年度产量将同比增长2300万吨,库存消费比回升至52.9%;预计2023/2024年度巴西大豆期末库存将会同比增加450万吨,至3580万吨,库存消费比小幅回升至23.6%。

    综合看来,美国农业部预计2023/2024年度巴西大豆产量将保持高位,阿根廷大豆产量将恢复性增产,全球大豆供应较上年预期增加,其中美国减产285万吨,巴西增产300万吨,阿根廷增产2500万吨;出口方面,美豆出口预期下降,而巴西、阿根廷大豆出口数量较上年均预期增长,这主要是基于各国2023/2024年度产量增减情况、近几年中国减少美豆进口做出的预计。总体来看,全球大豆供需较上年将趋向宽松。

(二)2023年全球大豆主要进口国大豆供需分析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美国农业部预计2023/2024年度中国大豆期末库存将会增加224万吨至3603万吨,库存消费比29.88%,较上年度回升0.89个百分点。

美国农业部预测中国2023/2024年度大豆进口数量将继续增加,预估中国2023/2024年度大豆进口量102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1.15%。

    2023年中国进口巴西大豆数量大幅增加,进口美国大豆进口数量下滑明显,这主要是受到中美贸易问题影响,以及2023年美元汇率持续走强,致使美国出口量明显减少。

综合全球大豆供需数据来看,2023/2024年度全球大豆期末库存将会同比上涨1273万吨,至1.15亿吨,库存消费比20.66%,同比回升1.67个百分点。总体看来,2023/2024年度全球大豆库存和库存消费比均呈现回升趋势,年度内大豆供需趋于宽松。

(三)全球天气因素分析

    2023年全球厄尔尼诺强度较大。受此影响,2023/2024年度美豆中西部产区持续干旱,产量有所下降。2023/2024年度巴西大豆播种期内持续干旱少雨,播种进度一度慢于上年同期,随着后期降雨天气增多,巴西大豆种植面积回补,各大预测机构对巴西大豆产量预期仍处高位。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CPC)表示,此轮厄尔尼诺现象强度达到历史高位,跻身1950年以来最强厄尔尼诺的前五名之列,在2024年2~3月间将逐渐减弱,其影响有75%的可能性将持续到5月份。往年厄尔尼诺现象下南美大豆生长关键期多降水丰沛,有利于南美大豆特别是阿根廷大豆产量的增长。

    2023年国内外大豆市场行情回顾

    2023年,国内外大豆市场价格走势联动呈现先涨后跌、重心大幅下移的走势。

国际市场方面,一季度虽然巴西创纪录丰产,但阿根廷减产情况也引发市场关注,加之美豆压榨利润持续向好,美豆供需偏紧,CBOT美豆期价总体高位震荡;3月伴随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引发美国金融界一系列动荡,市场资金避险情绪上升,商品市场价格普降,该阶段巴西大豆产量不断上调,完全覆盖阿根廷大豆减产。3月份,CBOT大豆期价重心有所下移。

4~5月南美大豆开始陆续上市,叠加美豆种植期天气良好,国际豆价开始回落。6月后,随着巴西丰产的利空出尽,以及美豆生长 期持续干旱天气炒作,美国农业部调低了2023/2024年度美豆种植面积及单产预期,6~8月CBOT美豆期价快速上涨。9月底随着美豆的产量逐渐明朗,巴西提前播种以及美豆收割季节性压力共振,国际豆价开始回落。四季度虽巴西种植期干旱天气引发一波价格炒作,但随着新季美豆大量上市,全球供需整体趋向宽松,CBOT美豆期价重心不断下移。总体上本年度国际豆价宽幅震荡,价格高点出现在2月份,价格低点出现在10月份,总体跟随全球供需趋于宽松,价格重心有所回落。

    国内市场方面,2023年大连商品交易所豆一期价先涨后跌,价格震荡下行。春节后下游企业开工,陆续开始补库,农业农村 部召开会议,表示要大力抓好大豆收购和产销衔接工作,中储粮直属库陆续启动2022年产大豆收购工作,在政策面提振下,一季度国内大豆价格持续上行;4~6月随着政策性收购进入尾声,虽然内蒙古和黑龙江启动了地储收购,但是价格及数量都不及预期,此时国内大豆需求清淡,国内豆价持续下行;7~9月美豆天气市下价格持续上涨,叠加国内海关加强对进口大豆的检疫,影响了进口大豆通关速度,国内豆粕、豆二期价持续走高,带动豆一期价上行;四季度以后,虽然市场偶有政策提振引发小波上涨行情,但是国内大豆供大于求基本面格局已经确立,期价承压重心不断下移。

   2024年国内外大豆市场行情展望

   总体看来,2024年全球大豆供需基本面正由偏紧向宽松方向过渡,国际大豆市场受基本面影响整体偏空,在南美大豆、美国大豆集中上市期价格将表现承压,价格重心较2023年或进一步下移。

利多因素:一是2024年巴西生物柴油中豆油掺混比例上调。据巴西植物油工业协会(Abiove)预测,2024年巴西生物柴油需求预计为89亿升,较上年提升16亿升。二是中美贸易缓和,2024年初中美两国外长会晤重启了已中断9年的中美农业合作机制,2024年中国进口美豆数量或有上升。三是巴西大豆生长期仍存受极端天气影响的可能。厄尔尼诺或持续至2024年5月,巴西中西部和南部地区都有可能出现减产风险。

    利空因素:一是全球大豆产量预计继续增加。南美大豆丰产预期仍强。截至2024年1月市场预计巴西大豆2023/2024年度产量仍处高位,阿根廷大豆播种期天气较为适宜,且厄尔尼诺现象年份阿根廷大豆大概率丰产。美国大豆2024/2025年度种植面积或有所增长。美国大豆在与美国玉米的比价中占据优势,2024/2025年度美国农户相对于种植玉米更倾向于种植大豆。2024/2025年度美豆产量较上年度或有恢复性增长。二是美豆消费需求预计难有大的增长。阿根廷国内大豆压榨产能的恢复以及美国生物柴油需求,难以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24年美国大豆压榨高利润情况难以长久保持。三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尤其是2024年,美国、欧洲等主要经济体或进入加息周期,美国要举行总统大选,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或将抬头,“黑天鹅”事件发生概率上升,影响世界贸易发展。

    国产大豆方面,预计2024年国产大豆供大于求格局难以改变,国产大豆价格或仍处下行周期内。

2024年国产大豆利空因素:一是2024年国产大豆产量仍将保持高位。《“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出,至2025年,我国力争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亿亩左右,产量达到2300万吨左右,逐步提升大豆自给率。近年来大豆种植补贴连年提高,大豆和玉米差异化补贴使大豆的种植收益有所提升。二是2022年至2023年国产大豆调节性储备增多,预计2024年国产大豆拍卖量或增加。市场有消息称一季度将净抛储国产大豆200万吨左右。三是下游养殖业仍处下行周期,生猪仍处去产能阶段,大豆需求难有大的增长。

      利多因素:国家鼓励大豆生产,新豆上市期间若价格不振,国储收购会启动,一定程度上提振价格。综合看来,国产大豆的2024年将延续稳中偏弱行情。2024年一季度在春节后下游或有一小波补货的小高峰,带动市场购销回暖;二季度是国产大豆销售传统淡季,天气回暖农户售粮积极性上升,叠加本年度售粮进度偏缓,预计国产大豆价格将承压下行;6月以后市场粮源减少,新豆生长期关注天气。预计2024年新豆上市前,国产大豆供大于求格局难破,价格难有大的涨幅。

来源:粮油市场报  仅供分享

周内日内跌幅达200  油脂缘何大跌

   本周初两日,国内油脂主力合约全线跳水,部分品种跌幅高达近200。临近春节,理应需求旺季,油脂为何不涨反倒跌价呢?另外从市场成交来看,由于下游备货不积极,各地成交仍显不佳。那么油脂是否已进入了下行通道,针对于外围以及国内现货基本面,节后油脂行情将是怎样走向呢?以下是笔者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豆油现货市场参考价,截至2月2日午间,国内沿海主要厂商一级豆油现货平均报价7775元/吨左右,其中大连地区约7710元/吨。天津地区约7680元/吨、日照地区约7720元/吨、张家港地区约7900元/吨、东莞地区约7800元/吨、防城港地区约7900元/吨左右。

   美豆压力持续加大

   本周美豆延续弱势运行,周五期价再次跌破1200美分,主力合约3月收至1188.5美分,为两年来新低。美豆持续走跌主因是南美丰产压力所致。同时在本周四,美豆周度销售不高另市场失望,美国农业部的周度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月25日当周,美国2023/24年度大豆净销售量为164,500吨,创下年度新低,比上周低了71%,比四周均值低了64%,也是2023年5月中旬以来的最低水平,2024/25年度净销售量为1,300吨,一周前没有销售。后期重点关注南美天气以及各机构对巴西以及阿根廷大豆产量的调整,部分机构认为,巴西大豆产量规模仍存在不确定性,谨防意外发生。

     产地棕榈油持续上涨

   本周棕榈油期货冲高回落,整体来看本周棕榈油期货下跌6.35%,创下2023年5月2日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主要是受棕榈油主要需求国印度削减了植物油进口。印度财政部长周三表示将加大力度提高国内油籽产量。此举旨在削减昂贵的植物油进口开支,降低进口依存度。不过由于产地仍处于减产周期,本月迄今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下降,有助于限制棕榈油跌幅。目前市场机构预估1月份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月环比下降8%~15%,出口量月环比下降6.7%~11%。过去5年1月份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月环比下降均值为3.02%,根据产量、出口量监测,结合历史数据,初步预计1月底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月环比下降5%左右,由12月底的229万吨下降至215万吨左右。关注后期棕榈油产区天气情况,市场人士预计2月份棕榈油产量可能继续下滑,因此马来西亚棕榈油底部仍有支撑。

   节后油脂或难有反弹

   本周油脂成交与上周相比略有下降,周初两日成交相对较好,正值期价大幅走跌之时。今年市场备货氛围不浓厚,各地经销商多刚需为主,普遍认为节后市场仍将偏弱。当前国内豆油方面,本周豆油现货基差仍有回落的现象,工厂积极出货。截至周五华北地区贸易商一豆基差在05+480~500,回落20、山东地区工厂一豆05+520~650,基差回落30,华南地区主流在05+600~650之间,基差上涨,主要是货源供给稍显紧张。棕榈油方面,本周国内棕榈油仍处于去库存阶段,货权较为集中在工厂手中,其中华北地区基差为05+300,基差稳定、华东地区基差在05+140,基差稳定、华南基差在05+180~200,上涨近20~30。菜油方面,本周菜籽油大幅回落,虽然沿江工厂库存不多,但主销区各大厂商库存充足,各地基差延续平稳为主。截至本周五川渝地区三级菜油基差为05+350~370左右,中后期为有价无市的状态、华东地区05+150~180、华南地区05+0~80元/吨之间。2024年2月1日中储粮网油脂公司菜籽油基差竞价采购交易结果:计划采购2024年产非转菜籽油2550吨,全部流拍,平均起拍价OI2405+260。2024年2月1日中储粮油脂公司菜籽油基差竞价销售交易结果:计划销售进口菜籽油22994吨,实际成交9990吨,成交率43.4%。平均起拍价OI2405+50~300、实际成成交OI2405+50~60;

   油脂后市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节前市场购销已基本结束,特别是近日中东部地区持续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部分物流停运。从市场统计数据来看,节后工厂开机多集中在初十之后或甚至更晚,国内三大油脂继续去库存。因节后是季节性淡季,市场需求不旺。不过国内适逢春节假期,外围市场正常交易,谨防突发事件发生,重点关注北京时间2月9日凌晨美豆月度供需报告以及马来西亚棕榈油局(MPOB)2月13日发布1月份供需报告。

来源:粮信网  作者:尹秀  仅供分享

政策动态

中央农办负责人解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

   权威访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中央农办负责人解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

  新华社2月3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当天就文件精神进行了全面解读。

  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重要引领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中央农办负责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推动“千万工程”,从整治农村环境入手,由点及面,扩容建设,经过20多年持续努力,不仅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引路,各地都可学可鉴。

  “必须看到,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中央农办负责人说,归根结底要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

  这位负责人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重点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的导向,提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

  中央农办负责人表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关键是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要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让地方抓粮有动力。同时,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推动粮食产能迈上新台阶。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解决“谁来种地”问题。

  “要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这位负责人说,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适当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同时,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要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了部署。中央农办负责人表示,要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加强跨部门信息整合共享,进一步提升监测及时性和帮扶精准性。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强化帮扶产业分类指导,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改善发展条件,增强“造血”能力,激发内生动力。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

  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只有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才能让农民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三个提升”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中央农办负责人表示,要统筹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实效性、可操作性和约束力,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统筹农村供水、道路、能源、信息和住房安全等建设,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持续推进基层减负,优化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强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平安乡村。

  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作出了系统部署。

  “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中央农办负责人说,要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扭住种子这个要害,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

  这位负责人表示,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要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2.39∶1。”中央农办负责人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目的就是巩固农民持续增收势头,促进共同富裕。

  这位负责人表示,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经营项目,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把给农民的各项补助补贴补到位。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

  “总而言之,要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广辟增收门路,让农民群众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中央农办负责人说。

来源:中国政府网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政策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二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对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

  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守牢“三农”基本盘?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应从何处发力?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今年重点任务是什么?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怎样拓宽?围绕热点问题,本报记者约请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进行解读。

  ——编  者

  做好“两个确保”  守牢“三农”基本盘

  本报记者  朱  隽  郁静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不容有任何闪失。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首先要把底线守住,基本盘不能出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做好“两个确保”,进行了针对性部署。

  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

  2023年,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全年粮食产量13908.2亿斤,高基数上增产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大豆播种面积稳中有增,连续两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重点是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

  稳面积,就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巩固大豆扩种成果。关键是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一方面,通过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另一方面,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让地方抓粮有动力。

  增单产,就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这方面潜力还很大。要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粮食产能迈上新台阶。

  也要看到,“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强“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确保量足价稳。

  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耕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从数量看,2023年全国耕地总量连续第三年净增加,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611万亩;从质量看,我国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的阶段。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任重道远。

  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调“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

  要保数量,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要提质量,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提升耕地质量,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同时,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加大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力度,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

  要管用途,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持续整治“大棚房”。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2023年以来,各地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突出抓好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目标,必须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做到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

  要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进一步提升防止返贫监测精准性、帮扶实效性。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要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让留在当地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产业支撑,让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就业岗位。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要落实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支持政策,在改善发展条件、提升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努力增强“造血”能力,更多依靠自己努力富裕起来。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还有不到两年时间,要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推动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统筹“三个提升”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本报记者  顾仲阳  李晓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个提升”作出系统部署,要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做好“土特产”文章,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这些年,各地在发展乡村产业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去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过7300亿元,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另一方面,乡村产业规模小、主体弱、链条短、同质化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如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全面部署。

  发展乡村产业,关键是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抓好搞活农村流通,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

  抓好产业发展平台载体建设。统筹用好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推动政策集成、要素集合、服务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发展能力,通过平台载体提档升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乡村产业根本要让农民增收致富,不能富了老板、穷了老乡。要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促进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这些年,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截至去年底,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3%,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绝大多数村庄实现干净整洁有序。村级卫生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统一,农村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然而,整体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还很多。必须瞄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如何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作了部署。

  加强规划引领。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配置,分类做好村庄规划编制,注重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不要盲目追求规划全覆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改善人居环境与发展产业、富裕农民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农村供水、道路、能源、信息和住房安全等建设,抓紧补上短板弱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反映突出问题上,回应群众关切。

  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切入点,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导向,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全面提升乡镇领导班子能力,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选育管用机制。推动基层减负赋能,加强乡镇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职责,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力度,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提升治理效能。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进一步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把矛盾纠纷尽可能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建设平安乡村。 

  推进“两个强化”  激发农村潜能和活力

  本报记者  王  浩  常  钦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两个强化”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科技强支撑,改革增动力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增强,短板农机装备取得突破,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与此同时,面对各类风险挑战,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出具体部署,从战略布局、种业振兴再到农机装备、农技推广,都列出了详细的任务清单。比如,在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上,提出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等。一系列举措将持续推进种业创新攻关,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种业根基。

  好技术要让农民用得上、得实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要立足实际、精准施策,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使用、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改革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宝。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农村改革创新。

  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当前,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正陆续到期,今年将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探索具体操作办法,为全国面上开展打好基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各地要适应发展趋势,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同时,必须坚守农村改革底线,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

  改革破题,让“人地钱”等资源要素更多汇聚乡村、服务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着眼强化乡村全面振兴要素保障,提出了一些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在人才方面,提出实施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等。在用地方面,提出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在投入方面,提出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目标任务相适应。

  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6%。同时也要看到,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目的就是巩固农民持续增收势头,促进共同富裕。

  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产业经营增收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经营项目,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导向,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头大头,要做好农民工稳岗就业。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

  此外,要拓展转移性收入,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抓落实的行动优势,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明确主攻方向,扎实组织推动。要推动各级党政“一把手”把责任真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特别是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真正把“三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体现出来。要注重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既要突出实绩实效,推动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能整合的整合、能简化的简化,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又要通过督查考核推动真抓实干。

  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要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民权益,真正惠民生、暖民心,让广大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来源: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等 解读人: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牢牢守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开栏的话:

  日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为准确领会、深入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本报从今日起开设专栏,邀请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有关成员对文件进行系列解读,敬请关注。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不容有任何闪失。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首先要把底线守住,基本盘不能出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做好“两个确保”,进行了针对性部署。 

  一、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文件明确提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重点是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稳面积,就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巩固大豆扩种成果。关键是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通过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让地方抓粮有动力。增单产,就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这方面潜力还很大。要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粮食产能迈上新台阶。也要看到,“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强“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确保量足价稳。 

  二、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耕地

  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任重道远。要保数量,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要提质量,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提升耕地质量,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同时,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加大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力度,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要管用途,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持续整治“大棚房”。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 

  三、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围绕文件强调的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目标,必须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做到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对脱贫群众,要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进一步提升防止返贫监测精准性、帮扶实效性。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对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求助政策。要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让留在当地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产业支撑,让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就业岗位。对脱贫地区,要落实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支持政策,在改善发展条件、提升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努力增强“造血”能力,更多依靠自己努力富裕起来。当前,过渡期只剩两年,要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推动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来源:农民日报 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 张征 王东杰 刘龙腾

2023年进口粮食及油料81.5万吨

    日前,一列满载大麦的入境列车抵达新疆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站,乌鲁木齐海关所属霍尔果斯海关关员随即开展检疫、查验、放行等一系列监管工作,该批大麦被第一时间运往成都的加工企业投入生产。

  霍尔果斯口岸紧邻中亚重要的粮食产地哈萨克斯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让霍尔果斯口岸成为优质粮食进境最便捷的陆路通道之一。据霍尔果斯海关统计,2023年霍尔果斯口岸进口粮食及油料81.5万吨,同比增长3.4倍。

  为发挥霍尔果斯口岸与中亚五国陆路通道地域优势,积极促进粮食进口保障市场供给,霍尔果斯海关针对进口粮食箱量大、批次多、抽样复杂等特点,开设进口粮食专窗及热线,指导企业运用“提前申报”等便利举措,创新线上集约化签发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单和不见面调离手续,压缩出证时长约30%。

  “海关提供的‘一对一’服务非常暖心,指导帮助我们通过网络办理相关业务,大幅缩减了我们的时间成本,确保我们进口的粮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生产。”霍尔果斯捷安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刘凯表示。

  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霍尔果斯海关深入粮食进口企业调研,引导企业用好“两步申报”等通关政策,配套叠加“现场初筛鉴定+附条件提离+远程后续监管”全流程监管新模式,持续缩短通关时间。同时,该关不断强化“海关—铁路—企业”联系配合机制,实现进口粮食优先查验、优先检测、优先放行,实现整列粮食提离效能提升约40%。

  霍尔果斯海关副关长陈鹏德说:“我们持续优化监管模式,通过‘互联网+海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网上办理途径,鼓励引导粮食进口企业网上办理业务,让企业‘零跑动’,让数据‘多跑路’,不断提高通关效率。2023年,霍尔果斯口岸的粮食进口量较往年有所提升,小麦进口量达到了4.4万吨。”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中央农办主任:推动粮食主产区横向利益补偿见到真金白银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2月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针对我国粮食主产区长期面临的“粮财倒挂”困境,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今天回应说,我国产粮大县往往是经济弱县、财政穷县。“这个问题不解决,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影响生产保供的大局。”

   在国新办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韩文秀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围绕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作了有针对性的部署,包括纵向上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横向上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产业上拓展延伸产业链条。

   在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方面,韩文秀介绍,重点是对产粮大县的奖补,进一步向商品粮调出量大、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县倾斜,取消对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配套要求。针对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薄弱问题,实施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今年将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等5个粮食调出量大的主产省(区)开展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开。”

    韩文秀尤其提到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他说,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今年要力争迈出实质性步伐。”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韩文秀透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具体实施办法,基本思路是统筹考虑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相关因素,由主销区给予主产区一定的资金支持,推动横向利益补偿见到真金白银,并进一步拓展产业、人才、技术服务等协作方式,“多出实招让主产区抓粮不吃亏。”

来源:中国青年网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4.2.10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平均价

早籼谷

(15-17)中等

2550

晚籼谷

(15-17)中等

2650

早籼米

(15-17)中等

3880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00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520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400

东北米

一级

4800

江苏粳米

一级

4200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080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100

玉米

中等

2700

大豆

中等

6200

豆粕

一级

3450

  籼糯米

一级

6400

麦皮

中粗

2300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7800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8200

 

                                                                                                                           4

                                                                                                                 2024210日

                                                                                                                      总9010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