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
  • 信息服务
  • 资产租赁
  • 供求信息
  • 产品信息
  • 粮食竟价

2023年36期粮情快讯

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3-12-28 浏览次数:4036

· 福州粮情

十二月份福州市场粮格涨跌不一

时间:2023.12.31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上月平均价

本月平均价

涨跌率

早籼谷

(15-17)中等

2550

2550

持平

晚籼谷

15-17)中等

2650

2650

持平

早籼米

(15-17)中等

3880

3880

持平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00

6000

持平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520

4520

持平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400

4400

持平

东北米

一级

4800

4800

持平

江苏粳米

一级

4200

4200

持平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180

3180

持平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200

3200

持平

玉米

中等

2860

2780

-2.8%

大豆

中等

6400

6300

-1.56%

豆粕

一级

4200

3930

-6.43%

  籼糯米

一级

6400

6400

持平

麦皮

中粗

2300

2350

2.17%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8700

8400

-3.45%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9100

8800

-3.3%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二零二三年福州市场主要格走势图

 

 

 

 

 

 

 

 

 

雨雪天气影响,小麦能否顺势上涨?

   本周小麦价格整体窄幅上涨,截至本周五,主产区制粉企业小麦主流收购价格在1.47-1.505元/斤,均价较上周有小幅上涨,不过从近期市场调研来看,制粉企业对小麦需求实际并没有明显好转,毕竟国庆以来,粉企面粉走货大都不算理想,但近期中东部地区的大范围雨雪天气,的确对小麦市场价格起明显的支撑作用,那么后续小麦能否延续涨价态势呢?贸易商的最佳走货时间是年前还是年后呢?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将作如下简析,仅供参考使用。

   寒潮持续 购销停摆

   最近强寒潮持续影响我国多地,江南华南北部等地降温明显,而主产区制粉企业在当地迎来雨雪天气后,小麦收购价格鲜少调整,主要还是小麦到厂量虽然很小,但多数企业库存仍较为充足,因此短期内提价收购小麦的意愿不大,尤其是近期因行情弱势,部分企业暂停生产,优先销售库存面粉,制粉企业整体对小麦需求偏弱,不过短期内因多数企业小麦上量不理想,到厂价格还是会以小幅趋强运行为主。

   备货量少 需求低迷

   虽然已步入12月中旬,但多数制粉企业面粉走货情况并没有明显好转,虽然最近受天气影响,局部地区面粉报价有小幅上涨,但整体来看,面粉价格仍呈相对弱势,尤其前期小麦价格的持续回落,经销商备货十分谨慎,企业也大多反映并没有感觉元旦有明显备货氛围,近期特别是副产品,因养殖业整体仍未走出亏损区间,且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也持续弱势,麸皮、标粉等产品价格较前期有明显趋弱,目前混麸高端价格已基本跌回1元/斤,而标粉主流价格更是跌至1.43-1.47元/斤,因制粉企业对小麦需求不旺,价格短期内很难大涨。

   雪后上量 价格承压

   近期贸易商积极走货的不多,主要是因为虽然小麦市场价格止跌且小幅上涨,但仍较前期走货价格有明显回落,尤其建仓较晚的贸易商,小麦库存成本较高,多不认可现在的价格,不过近期受访的贸易商多数的想法都是计划年前清空,毕竟目前的价格,贸易商前期库存仍有较为可观的利润,但受制于制粉企业的弱势需求,若雪后上量有明显增加,企业选择压价收购的可能性会更大。此外从目前调研到的情况来看,今年小麦进口量的激增,足以证明市场对优质制粉小麦需求仍存,因此计划年后再出手的贸易商也不在少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短期内小麦价格或维持震荡趋强态势,但若流通恢复后上量集中,则价格仍有回落的可能,不过近期市场对陈麦和优质小麦需求有一定向好转变的迹象,手握质优小麦库存的贸易商也不必过分看空,而对于计划陆续将购销重心转向玉米的贸易商来说,节前有序走货清库也同样可行,但对于出芽麦较高的饲用小麦,笔者还是建议各位粮友积极寻求走货渠道,毕竟在目前玉米供给十分充足,且养殖行情不景气的情况下,饲用小麦很难逆势涨价。

来源:粮信网  作者:董力旗  仅供分享

玉米跌势放缓,但利空氛围依然明显

   本周玉米价格延续了近期的弱势态势,玉米市场整体仍是供大于需,如近期的山东地区深加工企业,尽管收购价格持续趋弱,但玉米上量基本都足够维持刚需,而东北深加工企业的调价也十分频繁,使得玉米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行,同时在目前弱势行情的影响下,不少东北深加工企业效益也并不理想。此外北方港口主流报价在玉米到港量很小的情况下依然跌跌不休,不过最近港内报价有一定反弹,截至本周五,锦州港主流收购价格较周四涨了30元/吨,重返2400元/吨大关,但市场对后续行情仍以看空为主,基层购销也并不火热。那么临近元旦,玉米市场会有起色吗?年前玉米还能抄底建库吗?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将作如下简析,仅供参考使用。

   粮源充足观望为主

   目前东北地区基层粮源仍十分充裕,尤其黑龙江、吉林两省,多数玉米还都在农户手中,除了栈子粮本就不上量外,今年地趴玉米也因前期雨雪天气影响,售粮速度缓慢,特别是玉米价格自开秤以来有明显跌价,农户至今仍是惜售为主,而虽然近期部分农户售粮意愿有所好转,但目前的市场行情,贸易商多反映玉米走货倒挂,需求低迷,很多都已陆续停收。同时华北多数地区售粮进度较往年也相对偏慢,不少贸易商反映当地农户一开始就不认可开秤价格,同时不少玉米毒素不稳定,价格也就更不理想。市场对后市看法都较为悲观,年前计划建库的东北贸易商少之又少,随着玉米的趋弱运行,部分华北贸易商虽有库存想法,但目前基本是以观望为主,毕竟这两年的库存玉米赔多赚少。

   政策收储陆续展开

   主产区近期展开收购的粮库数量逐渐增加,虽然价格跟随市场行情调整的也较为频繁,如黑龙江哈尔滨直属库,12月25日收购价格下调20元/吨,收购价格从前期的2560逐步跌至2460元/吨,但因为饲料、养殖需求萎靡,符合标准的玉米,补库仍是十分理想的选择,不过目前不少粮库排队情况都较为明显,送粮入库的成本进一步增加。现阶段中储粮采购拍卖成交率也维持高位,但成交价格基本都有大幅折价,若后续收储力度能继续增加,预计对玉米价格的支撑作用会更加明显。

   进口增加供需平衡

   尽管今年新季玉米增产且大量上市,但11月我国玉米进口量同比大增384.2%,其中巴西为最大玉米供应国,当月从该国进口量激增,进口约322万吨玉米,占到我国当月进口总量359万吨的近90%。根据近期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我国玉米进口总量为2218万吨,同比增长12.3%,其中40%来自巴西,29%来自美国,而进口玉米数量的进一步增加也会持续抑制玉米后市行情,尤其今年芽麦供应量大增,和定向稻谷等替代品都会补充玉米需求缺口,因此预计今年玉米供需或将逐步平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短期内玉米价格或将震荡趋弱运行为主,近期玉米期货虽有一定补涨,但现货需求仍不理想,企业建立长期库存的意愿不大,因玉米外发不畅,烘干塔目前也多已停摆,在后续没有更多政策等利好信息提振的情况下,笔者并不建议各位粮友年前考虑建库,今年的行情也不能单纯通过前两年的价格来判断建库时机,最近部分贸易商仍在等待抄底的机会,但今年的“底”何时出现目前很难有定论。

来源:粮信网 作者:董力旗 仅供分享

产量进口双降 稻米市场为何难涨

    今年,不仅国内稻谷产量下降,大米进口也持续大幅下降,稻米市场供求压力看似有所减轻,但利好消息并未提振国内稻米市场,稻米价格依旧持续低迷,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当前稻谷供应压力不减反增,且增加幅度不小,受此影响,预计短期稻米市场供应压力难以化解,加上外围小麦、玉米持续走弱,对稻米需求的替代增加,预计市场将继续弱势运行。
     稻谷产量小幅下降 总体继续供大于求
    上周,我国稻谷产量公布,虽然稻谷单产增加,但由于种植面积下降,今年稻谷总产量仍出现小幅下降。今年我国稻谷总产量为20660万吨,比上年减少189万吨,下降0.9%,是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但较2021年的历史最高产量仅减少625万吨,减幅约3%,连续13年稳定在2亿吨上方。其中,中晚稻产量为17826.5万吨,比上年减少210.5万吨。
   稻谷产量小幅下降,但由于大米需求也在下降,因此,我国稻谷供大于求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23/2024年度国内稻谷食用消费量为15800万吨,饲用、种用和工业用稻谷消费4421万吨,国内稻谷总消费量为20221万吨,同比下降171万吨。测算当年国内稻谷产大于需439万吨,比上年减少18万吨。
    大米进口同比大降 进口仍然多于出口
     国际大米价格自7月下旬快速上涨以来,与我国大米的价差不断扩大,持续处于近十几年来的高位。12月15日,广东早籼米批发价4270元/吨;泰国大米(5%破碎率)到港完税理论成本5146元/吨,国内外价差-876元/吨;越南大米到港完税理论成本5295元/吨,价差-1025元/吨;巴基斯坦大米到港完税理论成本4795元/吨,价差-525元/吨。
     由于国际大米与我国大米的价差不断扩大,我国大米进口成本大幅增加,加上印度禁止白米和碎米出口,我国大米进口持续下降,并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据海关统计,2023年11月我国进口大米13万吨,周环比增加1万吨,增幅8.3%;同比大降20万吨,降幅60.2%。1月至11月我国进口大米240万吨,同比大减337万吨,降幅58.4%。
     虽然国际大米价格高企,我国大米出口竞争优势有所提升,但国内大米出口并未有明显提升。11月份我国出口大米17万吨,月环比增加1万吨,增幅6.3%;同比减少6.7万吨,降幅28.3%。1月至11月我国出口大米141万吨,同比减少63万吨,降幅30.9%。
     虽然我国大米进口大幅下降,但仍高于同期的出口量。1月至11月我国大米净进口99万吨,与上年同期净进口374万吨相比,大减275万吨。今年大米进口大幅减少,主要是碎米进口大幅下降,精米下降幅度并不大。而碎米主要用作饲料,少部分作为食品原料,对口粮大米市场影响不大。1月至10月我国进口碎米74.9万吨,同比减少256.7万吨;进口精米149.7万吨,同比减少55.1万吨(折合稻谷约80万吨)。
     由于印度大米出口限制措施短期仍难放松,预计后期国际米价仍将维持高位震荡态势,我国大米进口成本短期难以降低,预计大米进口仍将保持低迷。按照当前国际大米市场形势,结合前期进口情况,预计全年大米进口约260万吨,出口160万吨,净进口在100万吨左右,其中精米进口同比减少约70万吨,折合稻谷100万吨。
     稻谷销售同比大增 托市收购同比大减
     今年稻米市场前期走势较强,尤其是南方稻谷价格远高于最低收购价,因此,今年最低收购价稻谷销售同比大幅增加。截至9月底(后期最低收购价稻谷没有投放),2023年我国共举办最低收购价稻谷竞价交易会27场次,实际成交341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276万吨,增长4.25倍。其中,早籼稻成交18万吨,中晚籼稻成交158万吨,粳稻成交165万吨。
     由于今年稻米市场前期走势较强,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量同比大幅下降。截至2022年12月1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中晚籼稻2174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151万吨;主产区累计收购粳稻2264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523万吨。上年最低收购价稻谷合计收购674万吨。而今年12月6日才在黑龙江佳木斯启动2023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启动范围大幅减少,启动时间也明显偏晚。截至2023年12月12日,最低收购价稻谷累计收购5690吨。至12月15日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量预计同比减少670多万吨。
     从最低收购价稻谷的购销情况看,截至12月15日,今年最低收购价稻谷净投放340万吨左右,而上年同期为净收购609万吨。因此,今年最低收购价稻谷净投放比上年增加949万吨。
     供应压力不减反增 稻米市场难免下行
     虽然今年稻谷产量小幅减产,大米进口大幅减少,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今年稻米市场供应压力同比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
      从稻谷供需情况看,今年国内稻谷产大于需439万吨,大米净进口99万吨(折合稻谷141万吨),预计稻谷供大于需580万吨。
     与上年供需状况相比,稻谷供应压力有所增加。今年稻谷市场供大于需的数量比上年减少18万吨,精米进口量折合稻谷同比减少100万吨,测算最低收购价稻谷净投放量比上年增加949万吨。测算目前稻谷市场流通水平比上年要高出800多万吨。
     由于今年粳稻收购进度同比大幅放缓,特别是最低收购价粳稻收购量同比大减500多万吨,比中晚稻减产的数量210万吨明显要高得多,预计当前农户及企业的稻谷库存同比均偏高。如果后期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不大幅增加,粳稻压力仍将较大。中晚籼稻市场收购同比略增,但产量也较上年有所增加,加上今年没有启动预案,市场流通粮源同比将增加150多万吨。因此,农户及企业的中晚籼稻库存较上年同期将有所增加,但供应压力可能略低于粳稻。
     国际米价持续高位 国内市场影响有限
     目前厄尔尼诺现象仍在发展。美国全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CPC)上周四表示,此次厄尔尼诺现象强度可能达到历史性高位,跻身1950年以来最强厄尔尼诺的前五名之列。今年的厄尔尼诺有75%的可能性将持续到2024年5月份。由于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将较长,全球对大米主产国的担忧心理增强,加上印度暂时没有放松大米出口的迹象,预计短期国际大米供应仍将偏紧,价格也将维持高位运行。
     上周,越南5%破碎率白米报价655~660美元/吨,周环比下跌5美元/吨,仍位于15年来最高水平附近,由于越南大米价格较高,而国内供应紧张,交易低迷;印度5%破碎率蒸谷米价格为499~506美元/吨,周环比略有上涨,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出口需求改善和市场对稻米产量的担忧;泰国5%破碎率大米价格为634美元/吨,周环比上涨3美元/吨,短期仍有向上动力;巴基斯坦5%破碎率白米报价595美元/吨,周环比下跌5美元/吨,由于巴基斯坦白米价格相对较低,加上印度禁止出口白米,刺激巴基斯坦大米需求增加,今年该国新米丰收,大米产量预计达900万吨,较上年增加62%,后期出口潜力较大。
    虽然国际大米市场价格维持高位,但上涨动力明显弱于前期。而印度大米恢复出口的不确定性,导致国际大米走势缺失方向,对国内稻米市场的影响也在减弱。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 郑红明 责任编辑:锦妍 仅供分享

年关之际 大豆能否穿越寒冬?

   距离元旦已经不足半月了,回顾新豆上市以来的日子,可谓是“惊喜”一波又一波。自湖北地区早熟豆开始,大豆市场就展现出了两面性。一方面今年的大豆丰产,蛋白较高,质量较好,但也就是因为大豆丰产,导致了供大于求的格局更加凸显,湖北豆应了“高开低走”这一说法;随后,河南、安徽、山东等地新豆陆续开始收割,南方地区新豆集中大量上市,丰收丰产本应是值得开心的事情,但是前几年的疫情,使得我国市场消费水平有所下滑,市场需求明显减少,所以时至今日,我国国产大豆购销形势严峻,供大于求的现象持续存在,那么现阶段豆农、粮商应该关注的重点应该在哪儿,大豆能否穿越寒冬,看到春天吗?让我们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内部因素:政策指引调控

  当前,大豆余粮充足,加上市场消费环境不好,需求不佳,现阶段作为主产区新季大豆消耗仅有两三成,这对于一直处于低迷的大豆现货市场来说,后期销售压力是比较大的。截至12月10日,中储粮新季大豆收购进度已达95%以上,仅哈尔滨直属库未完成计划收购任务,不过预计哈尔滨直属库也将会将于本周前后全部结束收购。国储收购结束,这对于大豆市场来说可谓是个不怎么好的消息,因为国储结束收购,也预示着国内大豆市场失去了一定的支撑,价格必会下滑。上周,吉林省级储备粮管理公司开启2023年新季大豆的收储工作,吉林省储计划轮入2023年新季大豆7000吨,品质要求国标二等,水分13,收购价格为5080元/吨。虽然吉林省储收购数量有限,但邻省收储已经开启,预示着黑龙江省储大豆收购工作开启的时间也不会太遥远。若后期中储粮可以增加库容量,也势必给今年粮质较好的东北豆一线转机。虽然从目前的形势来说,大豆行情比较低迷,但国家既然鼓励农户种植大豆,那么待到一定时机,一定会采取相应政策进行调控,断然不会让广大豆农、粮商丧失信心。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实时掌握国家政策信息,关注各地基层政策变化,积极调整购销策略,以免损失利益。 

   外部因素:进口大豆持续到港 

   今年的大豆市场可谓是“内外两难”的一年。内部是我们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凸显,市场需求疲软,整体消费环境也不算好,外部是进口大豆不断地冲击国内大豆市场。前期因巴西中部等地的干旱少雨影响河道运输后大豆出口装运迟滞,本该在10月就要到港的进口巴西大豆延迟至11月。根据船期显示预计11月进口大豆到港数量将超过1000万吨。紧接着12月到港延期导致大豆到港量可能不及市场预期1200万吨,不过供应压力的后移1月份的到港量也将高于此前市场预期。随着大豆到港量预期增长,国内市场需求疲软难有起色。近期,天津港口美湾豆净粮分销价为4980元/吨;山东港口净粮分销价为5050元/吨左右,价格从回落到小涨,最近平稳运行为主。不过价格与国内大豆价格并未拉开距离,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那么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相似质量的豆源价格将受到冲击。所以,我们还得持续关注进口豆的价格走势,如果后期价格差加大,那么国内大豆或会有一定的支撑,局面或许会有所好转。

   现阶段我认为我们豆农、贸易商们要稳住心态,积极调整策略,虽然行情很低迷,但我们的心不能低迷。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利好因素将给豆市带来新的曙光。所以,当前全国各地的豆农、粮商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控制市场风险的同时,豆农可以适当的卖卖粮,因为后期大豆的供应压力会更大,到大家集中卖粮的时候,价格恐会更加不理想。

来源:粮信网 作者:许文茜  仅供分享

备货之际 油脂不涨反跌

   本周国内油脂行情整体呈震荡趋弱态势,市场暂无新的消息能够指引盘面。不过临近元旦,下游食品厂以及终端贸易商均有少量的备货计划,因此油脂底部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不过与往年同期相比,油脂整体备货仍是偏差,正值消费旺季,油脂为何是下跌而不涨呢?以下是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豆油现货市场参考价,截至12月22日午间,国内沿海主要厂商一级豆油现货平均报价约8150元/吨左右,其中大连地区约8070元/吨。天津地区约8080元/吨、日照地区约8160元/吨、张家港地区约8300元/吨、东莞地区约8150元/吨、防城港地区约8100元/吨左右。

    南美天气仍是关注重点

    本周市场仍然是以美豆天气为焦点,随着南美天气改善,美豆整体是跌多涨少。本月巴西降雨或能限制该国中部和北部区域的作物损失。据外媒报道,阿根廷政府在月度作物报告中称,阿根廷2023/24年度大豆种植面积预估为1670万公顷,较11月的预估高出10万公顷,因近期的降雨促进大豆种植。阿根廷农业部:阿根廷大豆播种进度上升至69%,已接近去年水平,因此美豆顺势承压下行,如今巴西大豆竞争力提高,作为买家之一的中国,据中国海关总署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1月自巴西进口大豆529万吨,同比飙升108%,创下同期历史最高纪录。而11月来自美国的到货量缩减30%,从上年同期的329万吨降至230万吨,为近些年同期最低水平。在每年的第四个季度,中国通常从美国购买新作大豆。但今年巴西大豆价格更具有吸引力,中国买家抢购巴西供应。而由于巴拿马运河和密西西比河干旱,美国的装船有所放缓。下周因适逢圣诞节休市。12月25日(星期一)和1月1日(星期一)的圣诞节和元旦假期将影响美国农业部(USDA)下周一些主要商品数据的发布时间表。如今南美大豆丰产预期仍较强烈,抑止美豆价格。

     产地棕榈油进入减产周期

    本周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BMD)棕榈油期货涨多跌少,当前产地已进入减产周期,后市重点关注天气对产地棕榈油产量影响是否有实质性的体现。过去一周,印尼和马来西亚气温较正常水平略高。印尼南苏门答腊岛出现干燥天气(降雨量较正常水平低5-40毫米)。干燥的天气条件可能会推迟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棕榈油生产。在未来十日的展望中,印尼和马来西亚各地预计气温升高(气温较正常水平高1摄氏度)。印尼苏门答腊和马来西亚西部地区预计将出现区域性降雨(降雨量较正常水平高出30-170毫米)。未来十日,马来西亚东部和印尼加里曼丹将普遍出现干燥天气(降雨量低于正常水平10-50毫米)。印尼苏门答腊岛和西马来西亚棕榈油带预计将面临洪水风险。干燥的天气可能会推迟印尼加里曼丹和马来西亚东部的棕榈油生产。

   油脂各品种之间价差缩小

   元旦节前市场并无大量备货意愿,市场成交方面中规中矩。不过从市场价格来看,局部地区菜油现货价格已低于豆油,使得菜油的性价比略有提升,当前国内三大油脂供给依旧充足,压制油脂整体行情走高,同时本周我国部分地区气温下降、有明显的降雪过程,也使得无论从需求以及提货都受到了一些影响。其中豆油方面,本周豆油市场现货价格多以主力合约2405结算,但基差有走低的显现,市场供给方面依旧充足。当前国内豆油高库存格局未变。当前华北地区贸易商一豆基差在05+580-600、山东地区工厂一豆01+270-300或05+630-650华南地区主流在05+600−650之间,实际成交均可议价。棕榈油方面,本周棕榈油基差多以平稳为主,其中华北地区基差为01+150-170、华东地区基差在01+30-40、华南基差在01+0~10左右。菜油方面,本周菜籽油主力合约震荡趋弱,其中华南广西地区厂商基差为05-10-30左右、四川地区基差为05+350-360、华东地区基差在05+200。12月19日 贵州省地方粮油竞价采购专场中,计划采购三级菜籽10000吨,全部成交。起拍价在8575吨,实际成交价在8175元/吨。中储粮油脂公司招标采购菜籽2000吨,以流拍告终,起拍价05-50.本周部分地区三级菜籽油价格已低于豆油,有利于下游小包装以及中包装备货,后市仍继续关注豆菜间价差。不仅菜油,局部地区的葵花籽油与玉米油价格也略低于豆油,因此油脂之间竞争相对激烈。

   油脂后市展望

   综上所述,预计元旦节前国内油脂行情将延续震荡整理,再无新的消息指引下,难有大的涨跌。外围市场重点关注南美天气变化,特别是巴西的新作生长情况。根据海关数据统计,我国今年从巴西进口大豆量猛增。同时产地棕榈油进入减产周期后其产量和出口变化。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元旦过后我国将迎来农历新年,市场均有一定的刚需,也不宜过份看空后市,逢低可适量补充刚需。

来源:粮信网  作者:尹秀颖  仅供分享

政策动态

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在京召开

  本网讯 12月20日,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着力夯基础、稳产能、防风险、增活力,坚决守住三农底线,扎实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任务,努力推动三农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新提升。
  会议指出,2023年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攻难关、破难题,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势头。有力应对极端天气等多重挑战,全年粮食产量13908.2亿斤,高基数上再增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大豆面积产量双增,肉蛋奶、棉油糖、果菜鱼供给充足,农业科技研发应用加速推进,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乡村发展、建设、治理都有新进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三农基本盘进一步夯实,为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新进展新成效是全国上下各级各部门共同拼出来、干出来的,实践中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要坚持深入调研找到破题方法,打破常规提升工作质效,系统谋划整体推动发展,强化引导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会议强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的部署要求,立足新的职责任务,明确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工作的方向重点。工作布局要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条工作主线,着力推进以粮食安全为重心的农业生产和以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为重点的乡村振兴两大板块工作。工作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稳扎稳打推进农业生产,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持续提升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稳定畜禽渔业生产,更高水平保障有效供给。稳步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务实推动乡村建设,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基础上,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工作推进要聚焦“三抓三落”,农业生产抓挖潜提升、抓增量拓展、抓绿色转型,更好满足越来越高的稳产保供要求;乡村振兴要强化统筹协调,落到具体的抓手行动、平台载体和机制办法上。
  会议强调,要聚焦重点狠抓落实,扎实有力做好2024年农业农村工作。毫不松懈抓好粮油生产,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继续扩大油菜面积,切实抓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持续推进大豆油料生产。稳定“菜篮子”产品供给,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着力促进奶业产需平衡,推动蔬菜水果等均衡供应,加快发展深远海养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推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突出应用导向,优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组织各方面科研力量聚焦产业瓶颈制约集中攻关、联合作战,创新机制强化科研项目管理,努力提升农业农村科技整体创新效能。稳步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全力提升耕地质量,抓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提高高标准农田投入水平,把好建设质量关口,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等重点任务,建强粮食安全母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抓住生态循环农业这个牛鼻子,整合资源推进。畅通农户生产、种养结合、农村生态循环。要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全面提升执法监管效能,落实落细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措施,加快促进长江水域生态恢复。
  会议强调,要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质效,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引导推动更多资源聚焦到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分类抓好乡村产业发展,粮油等大宗农产品要着力补上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短板,乡村特色产业要做到生产上适度规模、组织上适度竞争,脱贫地区帮扶产业要结合实际推进“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健全乡村产业联农带农益农机制,更有效地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务实推进乡村建设,从农民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入手,谋划推动几件普及普惠、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关键要事,牵头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乡村治理,合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审慎稳妥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抓好农村宅基地两项试点,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会议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党员干部都要适应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不懈练强内功、提升能力、改进作风,着力提升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水平。要坚持人民立场、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因地制宜把“千万工程”经验落到实处。坚持守正创新,把住三农工作底线红线。大兴调查研究,努力掌握新情况、查找真问题、提出实对策。狠抓工作落实,把住导向、节奏、力度,发挥监督检查“指挥棒”作用。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狠抓渔业、农机等农业安全生产,加强三农宣传和舆论引导。强化未雨绸缪,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抓好当前重点工作,防范应对好低温雨雪冰冻,确保元旦春节农产品稳定供应,做好农村困难群众走访慰问送温暖等工作。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邓小刚主持会议。会上对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023年粮食和油料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进行了表扬表彰。内蒙古、甘肃、广东、云南、浙江、陕西、湖北、山东8省(区)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部门作交流发言。农业农村部负责同志,部机关各司局、派出机构和直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司局、驻农业农村部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有关金融机构代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部门、东西部协作部门和直属垦区主要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与教育部和相关省份共建高校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主产区各类粮企累计收购秋粮超1亿吨

   主产区各类粮企累计收购秋粮超1亿吨(经济新方位)

 完成进度过半,总体呈现进度快、价格稳等特点

 年末岁尾,秋粮全面进入收购高峰期。秋粮收购是全年粮食收购的重中之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预计旺季收购量在2亿吨左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12月23日晚公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超过1亿吨,收购进度过半。分区域看,东北地区收购进度在四成左右,华北地区在五成左右,南方地区已接近尾声。

 丰收粮颗粒归仓。当前,各地收购工作组织有序、进展顺利。从市场看,今年秋粮收购总体呈现进度快、价格稳等特点,加工、储备、贸易等各类企业积极入市。秋粮上市以来,重要秋粮品种市场供应充足,价格保持平稳运行。

 让农民卖“明白粮”“放心粮”“舒心粮”

 在山东济宁江北现代粮食物流园,14栋平房仓、10栋浅圆仓和3座储油罐有序坐落在京杭大运河河畔。一大早,来自济宁高新区、嘉祥县等地的玉米种植大户,就赶到这里售卖玉米。

 “今年物流园开展了集中秋粮收购,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收、储、运、销全流程服务,确保农民种粮卖得出,好粮也能卖个好价。”济宁江北现代粮食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莉说。

 秋粮占全年粮食总量的3/4,涉及品种多、覆盖地域广、时间跨度长,在粮食工作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今年入夏以来,多地遭遇极端天气,国家有关部门有序组织粮食收购,强化市场应急保供,持续释放积极信号。

 秋粮收购前,有关部门单位联合印发通知,对抓好收购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做了大量收购准备工作,扎实做好人员培训、仓容准备、资金筹措、运力协调等,切实做到“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

 在秋粮收购中,各地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优化信息服务,加强收购政策宣传解读,适时组织发布粮食供求形势、价格变化及企业库点、收购进度、物流运输等情况。积极搭建粮食购销信息平台,为农民找买家,为企业找粮源,做好“牵线搭桥”文章。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秋粮收购要紧贴农民售粮需要,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采取更多接地气、易操作、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卖“明白粮”“放心粮”“舒心粮”。

 我国粮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

 江苏淮安淮阴区高家堰镇粮食储备库近两年对原有仓容进行升级改造,配备了智能化远程监控,应用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等储粮技术,实现科技储粮。“我们可以远程监测仓内粮堆温度、湿度等,根据粮情、天气情况等自动开闭通风窗,开启仓内空调进行控温储粮,保证储粮品质。”储备库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实施“粮安工程”“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等,大力加强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加强高标准粮仓建设,推进旧仓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粮仓气密、隔热等关键性能。

 目前,全国标准粮食仓房完好仓容近7亿吨,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的“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国有粮库普及应用。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1.8亿吨,气调储粮仓容超4600万吨。控温、气调、害虫综合防治等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比例不断提高。

 调查显示,我国粮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粮食仓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稳步提升,正在由“安全储粮、减损降耗”向“绿色优储、保质保鲜”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近期,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要求,各地要切实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设施资源,及时向农民提供粮食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产后服务,帮助农民减损增收。针对近期多地出现强雨雪天气,要求各地积极稳妥抓好秋粮收购,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合理利用烘干能力,优化收购现场服务,加大预约收购力度,切实满足农民售粮需要。

 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平稳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粮食收购和保供稳价密不可分,收购工作做好了,保供稳价就有了粮源保障;粮食市场平稳运行,收购工作就有了良好环境。秋粮收购期间,各地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增强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粮食收购和保供稳价各项工作。

 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密切跟踪国内外粮油市场动态变化,深入分析研判,丰富政策储备,做到苗头问题早发现、对策措施早研究、处置应对早行动,牢牢掌握工作主动。二是加强供应保障。着眼于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加强粮源调度、加工销售、库存投放、储备调节、应急供应等协同联动,形成保供稳价合力,保障市场粮源供应。三是加强预期引导。围绕社会关注、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稳定市场预期。

 据介绍,今年秋粮收购方式体现创新实践:实行预约收购,让农民少跑腿、少排队、快售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专门下发通知,对探索推广预约收购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各地和有关企业因地制宜,加大力度,已实行预约收购的要完善运行机制,提升服务水平;未实行的要借鉴先进经验,加快推动落地,不断提高收购工作质量和效率。

 随着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深化,多元主体购销格局加快构建。各地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把更多精力和资源放在优化政策、提升服务、加强监管、维护秩序等方面,着力营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秋粮收购期间,各地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严格执法监管,充分发挥12325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监管热线作用,严肃查处“打白条”“转圈粮”“以陈顶新”等违法违规问题。加大调研指导力度,推动各项收购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同时,推动粮食行业协会引导粮食企业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良好市场环境。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居安思危抓收购,确保秋粮收购工作有序推进,保障农民售粮顺畅,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稳定。(记者 杜海涛)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谷玥  仅供分享

确保明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如何实现?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4年“三农”工作。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如何实现这些任务?来看专家的解读。

   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达13908.2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专家表示,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能,首先要确保耕地质量和数量。今年前10个月,全国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6050万亩,未来要提高建设投入标准,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钟钰:未来把15.46亿亩的基本农田逐步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提高建设标准。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做大做强粮食产业经济,也有助于守住我们的耕地红线。

   专家表示,从源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要强化科技创新,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未来要培育抗旱、抗涝、抗虫、抗病等新品种,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

   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 孙传范:围绕生物育种、耕地产能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适用农机创制、农业节水技术装备研发等方面,实施好种业振兴行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专家表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耕地资源向全方位、多途径的食物资源拓展,大力开发盐碱地、河湖、海洋、森林、草原等非耕地资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张琳: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由传统的农、林、牧、渔等单一生产环节延伸到农产品加工、仓储保鲜、物流配送、品牌营销等全链条,要在生物育种、设施农业、数字农业、新型食品制造业等领域集成攻关。

来源:央视财经  编辑:黄河  仅供分享

2024年保障粮食安全和产业兴农是重中之重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农”工作使命极其重大、任务十分艰巨。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4年“三农”工作。

     粮食安全仍放在首位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此次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宁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把土地当成命根子,说明在数量上要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能动摇,在质量上要通过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实现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在使用上要将高标准农田管好用好维护好,切实长效发挥稳粮增产功能。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研究员臧云鹏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点强调了粮食安全和产业兴农两个主题,就粮食安全而言,稳定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产量是重点。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显示,2022年稻谷因受南方地区高温干旱影响,单产472公斤/亩,下降0.5%,进而影响到稻谷总产量。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在稻谷产量减少的因素当中,稻谷播种面积同比也稍有减少。另外,2022年播种面积稍有下降的主粮品种还包括小麦和玉米。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绝非权宜之计。”臧云鹏表示。

     近年来,我国“三农”各项工作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态势。粮食产量再创新高,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成果丰硕。“三农”工作的系列成就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

     尽管取得了诸多成绩,在宁夏看来,“三农”发展还面临国内生产成本上涨和国际市场波动风险,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频次增加风险,地方财政压力带来的要素投入和政策支持能力下降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强调,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做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在宁夏看来,粮食安全是外部性很强的公共品,理应全社会共同承担责任。粮食主产省为保障粮食生产投入力度更大,在产业发展、空间利用等方面付出的机会成本更高,工业大省作为主销区获得粮食安全红利,理应对主产区付出的机会成本给予利益补偿,探索建立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十分必要。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走特色产业之路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没有产业的振兴,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

     多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对农村各种产业发展的扶持,也确实有很多地方在发展符合当地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中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有很多地方无法通过发展有特色的农业产业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乡村的产业雷同很容易导致“果贱伤农”。

     在臧云鹏看来,当前,农民增收虽然仍保持着较快的速度,但动力源更倾向于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而非农民经营一二三产业的收入增加。仔细观察各地发展产业的情况,可以看到,多数地方政府的思路仍然停留在“一窝蜂”地模仿上。值得地方政府警醒的是,无论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存在着“蛛网现象”的周期性波动特征。“一窝蜂”地发展某种产业恰恰与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形成了共振,结果就是“果贱伤农”。相反,一些比较成功的产业兴农案例告诉人们,只有充分认识、保护、加强、提高当地特色资源的拥有数量和质量,才能真正撬动和吸引先进的加工业,并有效地对接城市消费者。

     “各地政府和种养大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一方面,要主动了解并积极参与国家推出的‘期货+保险’、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具备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引进通过大数据技术稳定产业链价格的企业,以稳定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在产业兴农方面,要鼓励逆向思维,明确消费定位,倒推产业链,从消费端锁定品种和价格,反过来重塑农产品的标准化,以达到帮助农民增收的目的,从而使产业兴农走入良性循环。”臧云鹏表示。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朝阳  仅供分享

防范"谷贱伤农" 千方百计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为解决粮食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我国不断健全完善“价格+补贴+保险”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在今年粮食增产的大好形势下,一定要想方设法确保农民增产又增收,呵护好种粮积极性,让农民集中精力做好田间管理,为来年丰收奠定基础。

   粮食再次高位增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亿斤,比2022年增加178亿斤,增长1.3%,再创历史新高。但令人担忧的是,秋粮上市以来,粮价呈全面下降态势,农民可能面临增产不增收困境,影响来年种粮积极性。

   今年粮食增产来之不易。受极端天气影响,粮食生产面临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不利因素,全国上下凝心聚力,稳政策、稳面积、提产量,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在全国大面积实施单产提升行动,广大农民一年四季奋战在田间,接茬耕耘、精耕细作。今年全国谷物播种面积和单产均实现增长,全国有27个省份实现粮食增产,有效抵消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粮食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今年粮食增产再次证明,我国已经打破“两丰两歉一平”的农业生产周期规律,那么能否打破增产不增收的“丰收悖论”呢?按照经济学理论,粮食需求缺乏弹性,粮食丰收了,意味着粮食供给增加,需求并没有增加,粮食供大于求,价格走低,农民种粮收益减少。秋粮上市以来,大豆、玉米、稻谷价格呈下行态势,但从粮价整体走势看,当前秋粮收购价仍高于疫情之前,处于疫情以来中高水平,农户种粮收益之所以下降,是因为土地租金、化肥价格大幅上涨,抬高了种粮成本。在粮价下行和种粮成本上涨的双重挤压下,农民种粮收益空间进一步收窄。

   为解决粮食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我国不断健全完善“价格+补贴+保险”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价格支持方面,今年继续在主产区实行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防范“谷贱伤农”。夏粮和早稻收购期间,主产区没有启动实施小麦、早稻最低收购价。秋粮上市以来,黑龙江近日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确保农民售粮托底。农业补贴方面,今年继续实行玉米、大豆、稻谷等生产者补贴政策,发放农机购置补贴、农资补贴和农业防灾减灾资金补助等,但一定要确保各种补贴精准发放给种粮农户,防范“僵尸农机”骗补事件再次发生。农业保险方面,我国在全国产粮大县全面推广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黑龙江、内蒙古试点推行大豆生产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防范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但要推动农业保险补贴政策落地见效,真正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为了让农民可以安心种粮,国家有关部门日前出台政策,大力提升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筑牢产粮大县的民生基底,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粮食生产规模化被认为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小田并大田的有效路径,逐步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作业水平。规模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仍以小农户为主,在小田并大田过程中,切记不要把小农户边缘化,让愿意种田的小农户无地可种。对广大农户来说,耕地承担着粮食生产以及农民生存保障的功能,可以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解决农民就业,短期内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实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还要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让农民分享粮食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要一体化推进,不可偏废。粮食增产可以保障粮食供给安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增收。在今年粮食增产的大好形势下,一定要想方设法确保农民增产又增收,呵护好种粮积极性,让农民集中精力做好田间管理,为来年丰收奠定基础。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   编辑:李偲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3.12.31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平均价

早籼谷

(15-17)中等

2550

晚籼谷

(15-17)中等

2650

早籼米

(15-17)中等

3880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00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520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400

东北米

一级

4800

江苏粳米

一级

4200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180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200

玉米

中等

2780

大豆

中等

6300

豆粕

一级

3930

  籼糯米

一级

6400

麦皮

中粗

2350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8400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8800

 

36

 20231231日

                               906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