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
  • 信息服务
  • 资产租赁
  • 供求信息
  • 产品信息
  • 粮食竟价

2024年2期粮情快讯

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4-01-18 浏览次数:4292

· 福州粮情

月份中旬福州市场粮格涨跌不一

时间:2024.1.20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本月上旬

平均价

本月中旬

平均价

涨跌率

早籼谷

(15-17)

中等

2550

2550

持平

晚籼谷

15-17)

中等

2650

2650

持平

早籼米

(15-17)

中等

3880

3880

持平

晚籼米

(江西923)

一级

6000

6000

持平

晚籼米

(安徽)

一级

4520

4520

持平

浦城

晚籼米

一级

4400

4400

持平

东北米

一级

4800

4800

持平

江苏粳米

一级

4200

4200

持平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180

3180

持平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200

3200

持平

玉米

中等

2780

2750

        -1.08%

大豆

中等

6300

6250

-0.79%

豆粕

一级

3930

3700

-5.85%

  籼糯米

一级

6400

6400

持平

麦皮

中粗

2350

2370

0.85%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8400

8300

-1.19%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8800

8700

-1.14%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全球小麦市场一周展望:美国冬小麦播种面积减少 而黑海小麦供应充足

   截至2024年1月12日当周,全球小麦价格继续下跌,尽管2024年美国冬小麦面积将下降,但是市场更为关注黑海供应充足,全球库存增长,继续对小麦价格构成压力。

  上周五,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3月软红冬小麦期约报收5.96美元/蒲,比一周前下跌3.3%。堪萨斯城期货交易所(KCBT)的3月硬红冬小麦期约报收6.1525美元/蒲,下跌2.03%;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MGEX)的3月硬红春小麦期约报收6.995美元/蒲,下跌1.76%。泛欧交易所(Euronext)3月小麦报收216欧元/吨,下跌2.2%;阿根廷上河小麦报价为245美元/吨,下跌0.8%。周五美元指数报收102.17点,比一周前下跌0.02%。

  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看点1:美国小麦期末库存下调,但仍比上年增加近14%

  本月美国农业部在供需报告里维持2023/24年度美国小麦的产量以及出口数据不变。美国小麦产量预计为18.12亿蒲,高于上年的16.50亿蒲;小麦出口维持在7.25亿蒲,比上年降低4.5%。小麦期末库存调低至6.48亿蒲,较上月调低1100万蒲,较上年高出13.7%,库存下调的主要原因在于期初库存调低至1200万蒲。美国小麦年度均价下调至7.20美元/蒲,较上月调低0.1美元,也低于上年创纪录的8.83美元/蒲。

  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看点2:全球小麦产量上调,因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产量调高

  本月美国农业部将2023/24年度全球小麦产产量预估上调至7.8491亿吨,较上月高出190万吨,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产量上调。俄罗斯小麦产量上调100万吨至9100万吨,乌克兰产量上调约90万吨,达到2340万吨。本月还将全球小麦出口上调至2.095亿吨,较上月高出235万吨,主要原因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和乌克兰等主要出口国的出口上调。澳大利亚小麦出口上调至1900万吨,较上月高出50万吨;加拿大出口上调至2400万吨,较上月高出50万吨;俄罗斯出口上调至5100万吨,较上月高出100万吨;乌克兰出口上调至1400万吨,较上月高出150万吨。

  本月将2023/24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调高180万吨,达到2.6亿吨,主要因为欧盟和乌克兰的库存上调。调整后的全球库存仍将比上年减少4.2%。全球小麦库存用量比预计为25.8%,相比之下,上年为26.9%。由于中国小麦库存占到全球小麦库存的一半以上,而中国小麦出口可忽略不计,因此使用不含中国的全球小麦库存数据,有助于更准确评估全球小麦出口供应形势。2023/24年度不含中国的全球小麦库存为1.2652亿吨,较上月上调224万吨,但比上年减少4.7%。库存用量比为14.9%,上月预测值为14.7%,上年为15.2%。

  美国冬小麦播种面积预期减少6%

  美国农业部本月首次预计2024年收获的冬小麦种植面积为3442.5万英亩,比2023年的3669.9万英亩下降6.2%,但是比2022年的3328.1万英亩高出3.4%。堪萨斯州和得克萨斯州的冬小麦种植面积将分别比上年减少7%和8%,密歇根州和犹他州的播种面积预计创下历史新低。就各品种而言,硬红冬小麦播种面积预计为2400万英亩,同比降低5%,其中堪萨斯州和德克萨斯州的播种面积降幅最大;软红冬小麦播种面积686万英亩,同比减少13%;白冬麦播种面积为354万英亩,同比5%。

  目前美国冬小麦处于越冬期。美国干旱监测报告显示,截至1月9日,美国冬小麦处于干旱区的比例为33%,一周前为32%,去年同期59%。春小麦位于干旱地区的比例为26%,略高于一周前的25%,低于去年同期的66%。

  过去一周美国大部分地区遭遇冬季风暴。周五美国平原气温骤降,蒙大拿州部分地区的气温低于零下29摄氏度,而内布拉斯加州西部则低于零度7度。在北部高原,一些冬小麦农田缺乏保护性积雪,增加了冻死的风险。再往南,从南达科他州到堪萨斯州的农田有有足够积雪来保护冬小麦免受严寒损害。周六,一场冬季风暴给美国中西部和太平洋西北地区部分地区带来了雪、冰和大风,许多州将遭受严寒。美国国家气象局表示,这场风暴将为中西部带来大雪、强风和暴风雪天气,预计落基山脉和平原地区将出现危险且寒冷的气温。

  美国小麦出口销售放慢

  美国农业部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至1月4日当周,美国小麦净销售约为12.8万吨,比上周低3%,比四周均值低77%,也低于市场预期。2023/24年度(6月到5月)迄今美麦销售总量为1539万吨,同比增加2.2%;美国农业部年度出口目标为1,973万吨,同比减少4.5%。从出口报价看,1月11日,美湾软红冬小麦报价为259美元/吨,比一周前下跌5.7%,美国硬红冬小麦报价为281美元/吨,下跌1.4%。法国小麦FOB报价为每吨243美元,下跌0.8%。阿根廷上河小麦FOB报价为245美元/吨,下跌0.8%

  IGC:2023/24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上调至7.88亿吨

  上周四国际谷物理事会(IGC)发布报告,预计2023/24年度全球小麦产量将达到7.88亿吨,比11月份预测值高出100万吨,但是低于2022/23年度的8.04亿吨。本月产量上调原因在于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产量上调。阿根廷小麦产量预估从1470万吨上调到1500万吨,澳大利亚产量从2440万吨上调到2550万吨,加拿大产量从2980万吨上调到3200万吨。中国小麦产量也略微上调至1.366亿吨。

  不过调高后的2023/24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仍然比上年减少2%,因为澳大利亚、加拿大、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产量同比下降,超过了阿根廷、乌克兰和美国的产量增幅。

  全球小麦消费量维持不变,仍为8.04亿吨,高于上年的7.95亿吨。

  2023/24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调高200万吨,达到2.656亿吨,不过仍比上年的2.817亿吨减少5.7%。2023/24年度全球小麦库存用量比预计为33%,略低于上年的34.5%,不过从历史角度来看,全球供应依然相对舒适。

来源:博易大师(责任编辑:黎鸣) 仅供分享

全球饲粮市场一周展望:供应压力显现 美国玉米价格再创三年新低

   截至2024年1月12日当周,全球玉米价格继续下跌,其中芝加哥玉米期货创下三年新低。美国农业部报告证实全球玉米供应充足,美国和中国玉米产量创纪录,足以抵消巴西玉米减产的影响。

  周五,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3月玉米期约报收4.47美元/蒲,比一周前下跌3.0%;2月船期美湾2号黄玉米报价为每蒲5.035美元,下跌1.9%;泛欧交易所3月玉米报收191美元/吨,下跌2.6%;阿根廷玉米的上河FOB报价为207美元/吨,下跌2.4%;巴西B3交易所的玉米期货价格报每60公斤袋67.24雷亚尔,下跌4.6%。

  本周国际原油期货下跌,因为头号出口国沙特降价,美国原油库存意外增加,但是美英空袭胡塞武装加剧中东紧张局势,令油价收复大部分周初失地。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NYMEX)成交最活跃的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2月合约报收72.68美元/桶,比一周前下跌1.5%。全球基准3月布伦特原油期货收报78.29美元/桶,比一周前下跌0.6%。

周五美元指数报收102.151点,比一周前上涨0.02%。

美国玉米产量意外大幅上调,库存创下2018年以来最高

  美国农业部本月发布了玉米产量的最终数据,将玉米单产大幅调高2.4蒲/英亩,产量调高1.08亿蒲,达到创纪录的153.42亿蒲,比上年增长12.4%——这也是10年来的最大增幅。

  尽管供应增长,美国农业部维持出口预期不变,仍为21亿蒲,同比增长4.4亿蒲或26%,这主要反映出南美玉米依然构成强有力竞争。与此同时,美国乙醇行业的玉米用量调高到53.75亿蒲(53.25亿蒲,51.76亿蒲),这可能反映出美国政府近期允许使用GREET模型来计算基于乙醇的可持续航空燃料的碳减排比例是否达到50%,使得玉米乙醇更容易获得美国通胀减少法案的补贴。此外,美国玉米的饲料用量调高到56.75亿蒲(上月56.5亿蒲,上年54.86亿蒲)。经过上述调整,美国玉米期末库存调高0.31亿蒲,达到21.62亿蒲,为五年最高点,同比增长8亿蒲或59.0%。美国玉米的期末库存用量比为14.8%,而之前三年都低于10%,过去10年的均值为12.1%,意味着2023/24年度美国玉米供需形势宽松(图2)。从这个角度来看,玉米价格需要保持低位来刺激需求增长,避免库存进一步膨胀。

  但是,随着春播季节即将到来,玉米价格需要通过上涨来吸引农户扩大种植面积。从大豆/玉米价格比来看,截至1月12日,3月大豆期约与3月玉米期约的价格比为2.74,略低于2023年底的2.75,但是仍然有利于大豆种植。2.25的价格比为中性指标。

2023/24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将创纪录,因美国和中国产量创出新高

  本月美国农业部将2023/24年度全球玉米产量预估调高1370万吨,达到创纪录的12.3573亿吨,因为美国和中国的产量增幅超过巴西产量降幅。本月美国玉米产量上调272万吨,达到创纪录的3.897亿吨,比上年增长4300万吨;中国玉米产量上调1200万吨,达到创纪录的2.888亿吨,比上年增加1160万吨。所以中美两国玉米产量合计同比增长5500万吨左右,相当于多了一个阿根廷玉米产量。本月阿根廷玉米产量预期维持在5500万吨,比上年因干旱而减少的产量增加加2100万吨。本月欧盟玉米产量预期在6010万吨,比上年因干旱而减少的产量提高770万吨。本月将巴西玉米产量调低200万吨至1.27亿吨,比上年创纪录的产量减少1000万吨。

除中国以外的全球玉米供应形势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宽松

  由于产量调高,本月美国农业部将全球玉米期末库存调高1000万吨,达到3.2522亿吨,主要因为中国库存上调近1000万吨。全球玉米库存用量比预计为23.0%,高于上月预测的22.4%,也高于上年的22.3%。不过中国玉米库存高达2.11亿吨,接近全球库存的三分之二;由于中国玉米出口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评估全球出口供应形势时,全球库存很可能带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更切实的指标是使用不含中国的全球玉米库存。

  2023/24年度不含中国的全球玉米库存为1.1336亿吨,基本和上月持平,比上年高出1900万吨;库存用量比为10.3%,和上月预期持平,高于2022/23年度的9.0%。通常来说,10%的库存用量比属于临界值,低了就表明供应紧张,高了则表示供应相对充足。因此,除中国之外的全球其他国家的玉米库存并没有那么宽松,也许2023年玉米价格暴跌30%给买家留下深刻印象,使得即需即购策略更受青睐,但是这也带来了备货不足的风险,特别是考虑到全球航运面临的风险。

来源:博易大师(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中晚稻收购量超过3000万吨 贸易商“多看少动”谨慎观望

  进入1月中旬,距离春节不足一个月的时间,由于近期大米备货不及预期,对原粮的支撑作用有限,再加上贸易商和米厂库存消化缓慢,收购新稻积极性依旧较低,本周中晚稻价格稳中偏弱运行。

与此同时,受饲料养殖需求不足影响,大米加工副产品价格全线下跌,严重挤压大米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部分中小型米企提前停工放假,稻米市场购销热度进一步下滑,贸易商多看少动,谨慎观望态势明显。

黑皖鄂中晚稻收购量名列前茅

   进入1月份,各主产省中晚稻收购进度均快于去年同期水平,主产省新季中晚稻总收购量超过3000万吨,其中黑龙江、安徽和湖北三省中晚稻收购量名列前茅。

   截至1月10日,江西省累计收购新季中晚籼稻383万吨,同比增加51万吨,增幅15%;安徽省累计收购新季中晚稻711万吨(其中,中晚籼稻633万吨,粳稻78万吨),同比增加97万吨,增幅16%。截至1月7日,吉林省入统企业累计收购稻谷361万吨,同比增加59万吨,增幅20%。截至1月5日,河南省累计收购新季中晚稻146万吨(其中,中晚籼稻142万吨,粳稻4万吨),同比增加41万吨,增幅39%。截至2023年12月31日,湖北省累计收购新季中晚籼稻696万吨,同比增加6万吨,增幅1%。截至2023年12月25日,黑龙江省累计收购粳稻910万吨,同比减少600万吨,减幅40%(其中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量仅15万吨左右,同比减少近590万吨,减幅约98%);浙江省累计收购新季中晚稻161万吨(其中,中晚籼稻61万吨,粳稻100万吨),同比增加39万吨,增幅32%。

贸易商和米厂库存消化缓慢

   进入1月中旬,大米消费疲软态势没有明显好转,现阶段贸易商和米厂库存消化缓慢,收购积极性依旧偏低,中晚稻价格持续稳中偏弱运行。截至1月11日,各主产省中晚稻收购价格如下:

   江西省中晚籼稻市场收购价:赣州2880元/吨,抚州2820元/吨,南昌2820元/吨,景德镇2800元/吨,周环比均下跌20元/吨;宜春2700元/吨,下跌60元/吨;上饶2800元/吨,鹰潭2900元/吨,吉安2880元/吨,均持平。

   湖南省中晚籼稻市场收购价:永州2960元/吨,益阳2940元/吨,株洲2900元/吨,衡阳2880元/吨,常德2800元/吨,均与上周持平;岳阳2900元/吨,上涨20元/吨;长沙2880元/吨,下跌40元/吨。

   湖北省中晚籼稻市场收购价:咸宁2860元/吨,随州2840元/吨,荆门2820元/吨,仙桃2820元/吨,荆州2760元/吨,均与上周持平;宜昌2800元/吨,下跌40元/吨;鄂州2820元/吨,下跌20元/吨。当前省内大米加工企业开机率持续走低,加之碎米、油糠等副产品价格下跌,进一步压缩了米企的加工利润,短期米厂备货谨慎,基本采取随用随采策略,再加上大米终端消费疲软,预计春节前省内稻米价格将维持弱势运行。

   安徽省中晚籼稻市场收购价:滁州2840元/吨,合肥2780元/吨,马鞍山2780元/吨,均与上周持平;安庆2860元/吨,下跌20元/吨;六安2660元/吨,下跌40元/吨。普通粳稻市场收购价:合肥2820元/吨,马鞍山2840元/吨,铜陵2800元/吨,均与上周持平;安庆2860元/吨,下跌20元/吨。

   黑龙江省圆粒粳稻价格稳中略跌,长粒粳稻价格稳中略涨。普通圆粒粳稻市场收购价:绥化2840元/吨,哈尔滨2840元/吨,鸡西2680元/吨,鹤岗2660元/吨,伊春2660元/吨,均与上周持平;牡丹江2760元/吨,下跌20元/吨。绥化“中科发五”稻谷市场收购价4000~4100元/吨,与上周持平;哈尔滨“绥粳18”稻谷市场收购价3480元/吨,上涨80元/吨。由于春节备货开启,长粒粳米走货转好,对原粮价格有一定的提振作用。

   吉林省普通粳稻市场收购价:辽源3220元/吨,通化3100元/吨,长春3060元/吨,延边3020元/吨,吉林市2980元/吨,白城2920元/吨,均与上周持平。

   辽宁省普通粳稻市场收购价:营口2940元/吨,盘锦2920元/吨,丹东2900元/吨,均与上周持平。

江苏省普通粳稻市场收购价:宿迁2860元/吨,泰州2780元/吨,连云港2780元/吨,淮安2760元/吨,均与上周持平;南通2800元/吨,徐州2760元/吨,均上涨20元/吨;南京2820元/吨,下跌20元/吨。

大米加工副产品价格明显下降

   近期受饲料养殖需求不足影响,大米加工副产品价格明显下降,再加上当前大米价格疲软,双重挤压之下,大米加工企业利润严重下滑。

   据监测,截至1月11日,米糠市场收购价:黑龙江佳木斯2300元/吨,月环比下跌200元/吨;辽宁营口2380元/吨,下跌180元/吨;湖南岳阳2580元/吨,下跌40元/吨;江苏徐州2460元/吨,下跌60元/吨。

   米糠粕市场收购价:黑龙江佳木斯1680元/吨,月环比下跌100元/吨;辽宁营口1900元/吨,下跌120元/吨;湖北荆门1920元/吨,下跌210元/吨;江苏徐州1900元/吨,下跌220元/吨;广东肇庆2210元/吨,下跌110元/吨。

   稻壳市场收购价:黑龙江建三江地区280元/吨,月环比下跌20元/吨;湖南益阳450元吨,下跌30元/吨。

   随着副产品价格全线下跌,米企加工利润持续走低,当前部分米企已经处于亏损状态,为减少损失,部分中小型大米加工企业已经提前停机放假,大型米企出于维持市场客户的目的,仍维持正常开机状态,但是采购原粮积极性整体偏弱,基本随用随采,持续保持低库存运行。

国际市场大米价格稳中回落

   元旦过后,国际大米市场缺乏利好消息支撑,大米出口价格稳中回落。本周泰国大米出口价格全面回调,不同品种大米出口报价较元旦前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据监测,截至1月11日,泰国5%破碎率大米FOB报价646美元/吨,较元旦前下跌13美元/吨,同比上涨135美元/吨;泰国蒸谷米FOB报价646美元/吨,较元旦前下跌13美元/吨,同比上涨129美元/吨;泰国香米FOB报价875美元/吨,较元旦前下跌18美元/吨,同比上涨2美元/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1月份,泰国大米出口量达到100.7万吨,价值230.1亿泰铢,比10月份分别增长19.9%和23.3%。2023年1月至11月泰国共计出口794.5万吨大米,同比增长14.7%。预计2023年泰国大米出口总量有望超过850万吨的目标水平。

   本周越南大米出口价格保持稳定。据监测,截至1月11日,越南5%破碎率大米FOB报价655美元/吨,与元旦前持平,同比上涨195美元/吨;越南香米FOB报价730美元/吨,与元旦前持平,同比上涨200美元/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农民预计在1月份开始收获新季冬春稻米,从而缓解一些供应方面的担忧。冬春稻米是越南产量最大的作物。本周巴基斯坦大米出口价格继续保持稳定。据监测,截至1月11日,巴基斯坦5%破碎率大米FOB报价595美元/吨,与元旦前持平,同比上涨95美元/吨。

   市场机构普遍预估,随着印度继续限制大米出口,2024年上半年全球大米市场供应依旧比较紧张,国际米价或将继续上涨。另外,4月份将迎来开斋节,而开斋节期间亚洲和非洲的大米市场需求通常很强劲。与此同时,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及其对主要产区的潜在影响加剧了市场对全球大米供应的担忧。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徐彦 编辑:李偲 仅供分享

宁安大米飘香全球顶级赛事

   日前,在第四届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中国赛区总决赛上,黑龙江省宁安市参赛样品脱颖而出,宁安大米获得产区积分第一名。这是宁安全力打造响水国际稻米公园的重大成果,也让宁安大米向世界递出了闪亮的名片。

  据悉,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是全球大米领域中的顶级赛事,中国赛区获得金奖样品将直接进入国际大会复赛,大米相关产业中的优质产品将在IGO世界粮油展上展出。

  宁安是响水大米的产地,稻作文化和种植技艺有1300多年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响水大米”即为贡米。201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好吃米,火山岩石板响水稻作文化系统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8年宁安市被国家授予中国火山岩稻米之乡称号。

  近年来,宁安市聚焦聚力发展农业产业,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2023年,响水石板大米荣登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榜百强,品牌价值为43.69亿元。

  下一步,宁安市将建设响水国际稻米公园作为农业发展的破题切入点,以优品种、提品质、做品牌、建标准为抓手,着力构建“科技、标准、监管、流通、人才、金融”六大平台,力争把响水石板大米产业发展成为百亿级产业。

 来源:农民日报  仅供分享         

无人问津的大豆,何时才能翻身?

   元旦过后,大豆市场没有利好消息释放,价格稳中偏弱运行。虽然玉米小麦等农产品价格也延续弱势,但市场上有不少消息刺激行情,起码大家有个盼头。玉米价格最近持续走跌,但1月11日,中储粮集团公司宣布,按照有关部门工作安排,后续将在东北等玉米主产区增加国产玉米收储规模,具体收购库点等相关信息等待具体公告发布,这给低迷的玉米市场带来了一丝希望。距离春节还有不到一个月,大豆市场购销不温不火,可谓旺季不旺,活跃度不高,价格稳中偏弱。那么,这“爹不亲、娘不爱”的大豆还能翻身不?下面让笔者为您做简要分析。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国家层面对大豆的态度。近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今年,我们将围绕“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播种面积保持总体稳定、有条件的地方挖潜扩面,产量上稳中求进、在优化品种品质的前提下力争多增。继续巩固大豆扩种成果。稳步提升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是党中央响鼓重槌的硬任务。今年将立足面积稳中有增,主攻大面积单产提升,确保大豆面积稳定在1.5亿亩以上、油料面积稳定在2亿亩以上、带状复合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可见,今年大豆扩种仍是国家农业任务的重中之重。新豆上市以来,大豆行情就比较低迷,价格也较低,这大大地降低了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鉴于当下的情况,国家一定会采取措施保证今年的大豆扩种任务完成,预计大豆粮补应该是还会处于高位的,在种植成本上给予一定支撑。

   其次,我们来说一说当前大豆国内大豆市场的情况。从秋季新豆上市以来,大豆价格就一直不理想,供大于求的格局相当明显,而且国内大豆需求也比较疲软,虽然中储粮10月末启动了收储计划,但2.51元/斤的收储价格紧跟市场行情,只能起到轻微的托市作用,并且收购的数量较少,不足以拉动大豆价格上涨,所以中储粮收储对大豆现货市场的作用不大,只能说是让大豆价格不至于跌得太狠,稳定了一些。按照往年经验来看,临近春节,正是贸易商备货的高峰时期,但今年市场平淡得很,销区市场食用豆价格偏弱运行,市场需求疲软,不少厂家都减少生产,或计划提前放假,不少贸易商也暂停收购,只依照现有的订单走货,赚取微薄的利润。目前,东北大豆现行价格已经进入谷底,大量豆源滞留于产区,东部地区大约还有5成余粮,西部地区大约有6-7成余粮,可见,春节之后,售粮压力后移,农户集中卖粮,价格或会走低,但如果国储继续收购的话,可以减少一部分售粮压力,价格也会平稳一些。

   最后,再说说进口豆。目前,进口大豆持续到港,美湾,加豆,俄加豆等等品种较多,货源较充足,而且价格也不贵,与东北豆价格差距不大,对国内大豆有一定冲击。天津港口俄加豆,蛋白46%,净粮分销价为5450元/吨,从运输方面要比东北豆有优势,挤压了东北豆的市场份额,今年东北豆可谓是在夹缝中寻生机,太不容易了。

   综上所述,现在的大豆市场可谓喜忧参半,预计后期价格还是稳中偏弱运行的,价格大涨的可能性较小。虽然后期国家政策层面的相关支持还是值得期待的,但对于后市发展,笔者建议,农户和贸易商不要盲目期待后市,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销售策略,根据市场变化,合理控制库存结构是重中之重;切勿过分惜售,待市价合理,应当积极售粮,莫错过时机!

来源:粮信网  作者:许文茜  仅供分享

报告落地 油脂价格上涨或失败

   本周外围报告相对密集,分别是北京时间周三马棕MPOB报告与周六凌晨1点美国农业部发布的USDA月度供需报告,随着报告的相继发布,春节前国内油脂行情市场也逐渐明朗,期盼的油脂价格上涨或宣告失败,但因国内油厂大豆压榨量低以及春节仍有一定量的刚性需求,因此油脂底部支撑逐步显现。

   豆油现货市场参考价,截至1月4日午间,国内沿海主要厂商一级豆油现货平均报价再次站上8000元大关至8100元/吨左右,其中大连地区约8140元/吨。天津地区约8030元/吨、日照地区约8060元/吨、张家港地区约8240元/吨、东莞地区约8110元/吨、防城港地区约8010元/吨左右。

USDA报告偏利空

   北京时间本周六凌晨1:00,美国农业部发布月度供需报告,此报告美国农业部(USDA)周五公布的季度谷物库存报告显示,美国12月1日当季大豆库存为30亿蒲式耳,低于去年同期的30.21亿蒲式耳,并且创下2020年以来最低水平。这高于分析师此前预估的29.75亿蒲式耳。美国2023/24年度大豆单产预估为50.6蒲式耳/英亩,高于12月预估的49.9蒲式耳/英亩。 美国2023/24年度大豆产量预估为41.65亿蒲式耳,高于12月预估的41.29亿蒲式耳。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量预估均超预期。

MPOB报告偏利多

   当前产地棕榈油已进入减产周期,市场关注产地棕榈油产量以及库存变化。分析师们预计马来西亚12月底的棕榈油库存可能进一步下降,因为产量下降幅度超过出口下滑的幅度。预计12月底棕榈油库存为237万吨,环比降低2.28%,这也将是库存连续第二个月下降。12月份的毛棕榈油产量估计为160万吨,环比下降10.31%。12月份的棕榈油出口量估计为134万吨,环比下降4.39%。针对于后期,仍关注天气对产地棕榈油产量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不过当前产地丰隆投资银行表示毛棕榈油相对豆油的价格折扣缺乏吸引力,棕榈油和汽油(POGO)价差缩窄,而主要植物油进口国(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库存较高,将抑制近期对棕榈油的需求,下周重点关注马来西亚棕榈油局在1月10日(下周三)发布官方棕榈油供需数据。

各地春节备货不佳

    当前已至1月中旬,距离春节不足1个月,各地区逐步启动春节备货,但从各地调研了解到,春节备货氛围不浓,终端需求十分疲软。当前国内豆油方面,本周豆油现货基差止跌反弹,各地厂商停价心理较强,部分工厂门前排队提货车辆较多。截至周五华北地区贸易商一豆基差在05+540~550,上涨10~20、山东地区工厂一豆05+570~650,基差上涨20,华南地区主流在05+550~630之间。棕榈油方面,当前国内棕榈油随着到船量以及1-2月份买船少、国内货权集中影响,期价以及基差均上涨,其中华北地区基差为05+150,货源较少,基差累计上涨50、华东地区基差在05+10,基差上涨10、华南基差在05+30~50元不等,上涨20~30。菜油方面,本周菜籽油行情先强后弱,但市场成交略有好转,部分地区基差周初稳中上涨。中储粮油脂公司

油脂后市展望

    综上所述,预计元旦节前油脂现货价格大幅上涨的动力仍不足,随着经销商备货习惯的变化,集中性及大量备货的现象或很少,因此逢低少量补充刚需即可,当前国内油脂供给依旧充足。外围基本面来看,利空消息占多,南美大豆丰产预期较高,巴西俨然已成为全球大豆最大的出口国家。根据海关数据显示,后期重点关注地缘政治以及美联储三月份是否能够降息以及我国春节后是否有新的降息落地。

来源:粮信网  作者:含容  仅供分享

政策动态

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工作的重要论述开创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1月8日至9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3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2024年粮食和物资储备重点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焕鑫作工作报告。

   会议认为,2023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扛稳保障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政治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粮食收购平稳有序、市场供应充足、产业提质增效,节粮减损有力有效,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实力不断增强,应急物资保障作用有效发挥。粮食监管和储备管理不断强化,专项整治成效显著,信息化建设和监管取得重要进展,储备管理力度加大,安全生产得到加强。管粮管储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强化粮食安全考核导向,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粮食安全立法取得重大成果,为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会议强调,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着力稳市场、强储备、严监管、添动能、保安全、聚合力,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上质量、上水平、上台阶,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要深刻认识形势发展变化,准确把握挑战和机遇。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补齐短板弱项,进一步筑牢物资储备底线。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一是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精心组织粮食收购,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扎实做好粮食保供稳价,保持粮食市场平稳运行,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提高应急保供能力;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开展国家现代粮食物流(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搭建优质粮油产品产销衔接平台;大力开展节粮减损,优化提升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和能力;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提升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国际合作水平。二是不断增强国家储备实力。密切跟踪新态势、新需求、新变量、新要求,持续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三是打好粮食监管执法考核组合拳。健全粮食流通监管体系,坚持人防和技防相结合,加强监管队伍和能力建设,探索统筹用好基层执法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穿透式监管;实施粮食流通监管“铁拳行动”,持续重拳出击惩治涉粮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四是加大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抢抓政策机遇,统筹谋划重点工程,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切实规范项目管理,加快建设功能完备的储备设施。五是深入推进改革和法治。扎实推进粮食储备和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法治建设,以粮食安全保障法颁布实施为重大契机,推动粮食安全保障从政策治理向法治治理转变。开展“强法治、护国储、保安全”法治教育,提高基层依法管粮管储的意识和能力。六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应用。深化科技兴粮兴储,统筹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完善粮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物资储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融合创新和成果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粮食和物资储备深度融合。七是全面提升储备管理水平。统筹抓好建章立制和制度执行,健全相关制度,强化标准引领,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储备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八是搞好形势分析和规划研究。加强对经济形势和重大问题的研究,增强敏锐性、突出前瞻性,在预研、预警和谋深、谋实上下功夫,做到谋定后动、精准发力。九是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双重预防体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把自我革命抓具体、抓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坚持不懈抓廉政,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坚持一体推进“三不腐”、强化案件查办和风险防控。要加大力度强队伍,奋发有为抓落实,扎实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落实”,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督查专员出席会议。驻国家发展改革委纪检监察组有关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单位司局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各垂直管理局、机关各司局、各直属联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有关中央企业、协会、涉粮院校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来源: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2023“三农”成绩单】“中国饭碗”端得牢 装得满 吃得香

   “三农”事事,事关万千小家富裕兴旺,事关千万乡村幸福和美,事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牢固根基。2023年,“三农”工作成效显著、成果斐然,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粮食生产“二十连丰”;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绿水青山成色更足;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乡村振兴展现新气象。

   新年伊始,中国经济网推出系列报道,盘点2023年中国“三农”发展成就,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和美画卷。以去岁这捧沉甸甸的果实为基,昂扬奋进2024新征程,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接续奋斗。

全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908.2亿斤、增产177.6亿斤,粮食平均亩产389.7公斤、提高2.9公斤,单产提高对增产的贡献达到58.7%。

2023年,农业农村部启动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100个大豆、200个玉米重点县整建制推进,推进县粮食单产增长率比非项目县高8.8个百分点,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73%以上。在局部地方受灾较重的情况下,大面积单产提升有效对冲了灾害影响。据了解,密度增加是今年大豆玉米单产提升的重要因素和显著特点。

大豆油料实现扩种提产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力扩种大豆油料。基于“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品质”目标,2023年大豆和油料作物面积达到3.5亿亩以上、比上年增加1000多万亩,圆满完成扩种任务。其中,大豆面积达1.57亿亩,同比增345.1万亩,油料面积迈上2亿亩台阶,实现连续5年增加。

大豆油料产量随之迈上新台阶。2023年,大豆产量达到2084万吨,连续两年超2000万吨。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聚焦的100个大豆主产县,大豆亩均密度增加1375株、亩产提高19.9公斤,带动全国大豆亩产达到132.7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油菜籽、花生、油葵等油料作物总产量超过3700万吨、比上年增近100万吨,实现油料产量五连增。

种业振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项行动落实落地,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和阶段性进展。

   资源方面,历时三年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新收集农作物资源13.9万份、畜禽资源27万份、水产资源12万份,初步摸清了资源家底。

   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取得部分成果,自主研发的2把基因编辑“剪刀”正在加快产业化应用,生猪、奶牛等专用育种芯片具备国产化替代能力,初步培育出一批耐盐碱小麦品种和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种,首批51个玉米大豆转基因品种通过审定。

   “芯”安全保障有所提升。初步构建了由69家农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产等龙头企业组成的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健全216个作物制种基地县、300个种畜禽场站、91个水产原良种场组成的良种繁育“国家队”,实现粮棉油糖、猪牛羊禽、鱼虾蟹贝基本覆盖,供种保障率由70%提升到75%以上。

生猪生产效率和产业素质稳步提升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稳住生猪生产是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端稳百姓“肉盘子”的关键。2023年,围绕“调产能”和“稳政策”,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生猪产业素质显著提升,稳产保供根基更加坚实。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猪肉产量同比增长3.9%。生猪价格涨跌更为平缓,全年生猪月度价差有望缩小到每公斤3元左右,远低于去年每公斤13.9元的月度价差。预计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8%左右,比上年提高约3个百分点,生猪生产效率和产业素质稳步提升。

   落实《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引导养殖场户合理调减产能;发挥稳定生猪生产部门协调机制作用,分析研判生产形势,保障市场平稳有序供应;持续开展信息预警,全国规模猪场生产数据实现手机直报,创新采用“微信视频数猪”等方式加强数据质量核查等一批引导措施落地,规范推进生猪生产。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高原 梁木 仅供分享

谁来补偿粮食主产区利益?

  “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这句话在2023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多次提及。

  2023年12月29日刚通过的《粮食安全保障法》也明确,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根据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和提供的商品粮数量、比重,31个省份被划为13个粮食主产区、7个主销区和11个产销平衡区。

   200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使得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以及主销区的概念基本形成。意见指出,粮食生产区要继续稳定生产,粮食主销区则要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推进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产销大体平衡的省(自治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粮食购销政策。

   其中,13个粮食主产区的版图是在2003年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确立的,包括黑龙江(含省农垦总局)、吉林、辽宁(不含大连)、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不含青岛)、江苏、安徽、四川、湖南、湖北和江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粮食主产区生产粮食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7.9%。而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7个主销区粮食产量仅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3%,需要大量调入粮食来满足稳定供给。

   不过,贡献近八成粮产、承担着“端饭碗”重任的主产区却长期面临“粮财倒挂”的困境。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2》显示,有10个主产区已经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2002年,全国人均收入位居前十名中,主产区省份占有6个席位,2022年,这一数字已减至3个。

   产销区地方财政收入也呈现明显差距。自1994年税收制度改革至2020年,主产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8.64倍,低于主销区的48.49倍和产销平衡区的42.20倍。

   这些年来,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探讨及成效评估是学界的热门话题。不过,我国现阶段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主要来源于国家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纵向补偿机制,横向补偿机制近乎空白。

   2023年6月1日,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专探乡小于庄的麦田里,无人机为抢收小麦提供照明。图/视觉中国

种粮的账

   42岁的高民是河南一个产粮大县的农户,他和母亲、妻子、儿女都以种粮为生。20年来,他的收入、生活与国家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息息相关。

   1998年开始,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党中央、国务院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2004年起,中央连续出台一号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实施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四补贴”政策。同样是200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设立。

高民对《中国新闻周刊》算了笔账,国家有粮食直补政策后,他家的每亩地的补偿标准在15元左右,自家5亩地能收到80元的补贴。

   至于农机具购买,高民说,虽然个人购买会有优惠,但对普通农户来说,“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个人种地少,用不着大型农机,至今村里也没有一家买”。

对他家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自2006年1月1日起农业税全部免除这一政策。“不交公粮,心里轻松很多,吃粮食也开始胆大了。”高民说,当时亩产600斤左右,此前每年要把亩产的五分之一交给当地的粮管所,加上粮管所“把关严”,只收晒干、除杂的净粮,不符合标准则被打回来重新晾晒和除杂。有的时候,自家粮食根本就不够吃,需要借粮。

   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刚开始有保险政策时,大家都很积极。”但高民慢慢发现,只有绝收才能赔,一般灾情一亩地只赔10元,大家买保险的兴致慢慢消减,“现在一个村大概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会买”。

   2009年,国务院通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从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出 680个县(市、区、场),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同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获得审批,将区域集中、粮食增产潜力大、基础条件较好的95个(市、区)县列入规划之中。

   当时河南是中国第一产粮大省,取得了粮食总产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的成绩。

高民所在县在这一年被纳入粮食生产核心区。不过,高民逐渐发现,自己的收入却没有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而有明显的提升。

   高民有5亩地,种了麦子和玉米,犁地、耕种、施肥、追肥、农药、浇灌等净投入成本是1044元,在收成好的年份,麦子亩产1000斤,玉米亩产1200斤,售价分别为1.35元和1.12元,一年亩均收入是1650元,5亩地收入大约8250元。

   近两年他为了增加收入,还流转了11亩地,减去每亩1200元的承包费后,每亩地净收入450元,11亩地收入4950元。

   高民更愿意外出打工,“打工比种地挣钱,老百姓地里产的东西不值钱。”高民说,他最希望的就是提高粮价。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副教授钱龙走访调研了多个村庄,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近些年来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农药、化肥农资等种粮成本不断攀升,种粮变得越来越不划算,三大主粮品种水稻、小麦、玉米基本上是微利甚至亏损。

   2023年5月16日,山西太原市,消费者在超市选购杂粮。摄影/本刊记者 张云

粮财倒挂

   2005年国家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高民所在县符合奖励标准,每年会收到约4000万元的奖励金。但该县农业局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每年的奖励金较几个亿的农业投入来说,如九牛一毛。“县里有产粮任务,主力发展农业本身影响财政收入,上级补贴又需要地方配套,地方财政长期处于没钱的状态,财政很吃力”。

   “中国小麦第一县”、河南“第一产粮大县”的滑县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个拥有201万亩耕地的农业大县,粮食连年增产,但县财政却连年吃紧。时任该县财政局局长王少刚曾在2006年撰文指出,该县财政收入规模小,2005年该县财政收入仅1.34亿元,尚不够县里维持工资的发放。

他特别指出,中央配套的支出令县级财政“失血”严重,难有财力搞建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而每年的财政收入加上国家的转移支付和一些专项资金,发放工资后大多数县乡机关基本办公经费都难以保证,是典型的“要饭财政”。

   根据滑县统计局数据,该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为86%,而到2022年,这一比例降至56.4%。

   曾在滑县调研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陈明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像滑县这样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安全贡献失衡的情况在主产区很普遍。粮食主产区要承担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势必要放弃部分发展工业、服务业等机会成本,在经济收益上造成了潜在的损失。一些粮食主产县基本农田占比高达90%以上,“出门就是基本农田,哪还有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

   根据2011年颁布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粮食主产区作为提供农产品的主体功能区,属于限制开发区,严格限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及城镇化建设。

   陈明星也指出,种粮的比较收益低,本身减少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加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需要主产区进行相应的资金配套,从而进一步拉大了与粮食主销区的差距。

   梳理201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66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发现,这样“种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现象不在少数。还是以河南为例,河南95个粮食核心区县中,共有46个县属于扶贫县,占比48.4%。

   2022年12月11日,黑龙江双鸭山市,各个粮食储备库均开仓收粮。图/视觉中国

纵向利益补偿机制

   针对种粮农民、主产区的困境,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自此确立了国家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纵向补偿机制。

   陈明星指出,虽然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是政治要求和政治任务,不能只算“经济账”,但给主产区利益补偿,实则是对主产区发展空间、发展机会的补偿。

   除了上述针对种粮户的四类粮食补贴和农业保险之外,2014~2016年,我国再次对粮食支持价格机制进行改革,开启“价补分离”的新机制。2015年改革农业补贴政策,试点先行,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称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所有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都能收到补贴,真正做到“谁种粮,谁受益”。

   价格方面,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持续完善最低价收购政策。

   至于保险覆盖范围,2019年5月,推行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2021年,财政部等三部门发布通知,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实施范围。

   对产粮大县的财政支持方面,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根据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奖励补助等资金。这些年,中央财政持续“加码”,其中,中央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由2005年的55亿元增至2020年的466.7亿元。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目前的利益补偿机制对于改善粮食主产区的基础条件和财政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他以中部某些县为例,这些地区的财政收入仅有五六个亿,但支出却高达四五十亿,若没有中央财政的支持,地方财政会更加紧张。

   不过,张照新同样表示,在现行的纵向利益补偿机制下,中央政府作为唯一的补偿主体,承担了巨大的财政压力,目前难以对地方进一步增加财政支持力度。钱龙也指出,在现有的纵向利益补偿模式下,中央对地方的多层面支持是普惠性的。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博士郑兆峰认为,现有的对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下,补偿力度不足问题突出。我国对种粮农民补贴占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2022年的数据来看,我国这一比例仅占2.2%,即使加上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其他补贴,也远低于后者高达40%~60%的水平。

   郑兆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行机制对主产区政府激励作用也相对有限。农业比较收益低,税收贡献小,地方政府发展粮食产业没有税源,利益补偿是补齐财力短板的重要来源。但从现有的奖励资金来看,奖励的资金规模难以达到有效提升财力的效果。根据媒体报道,2019年河南110个产粮大县获得奖励资金33.9亿元,平均下来每个县只有3000万元的奖励支持,难以补足其人均财力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此外,目前国家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并未完全覆盖到主产区内所有发展粮食产业的县。主产区的各省政府需要对未达到国家产粮大县标准、但成为省级产粮大县的县进行奖励,以免挫伤其产粮积极性。据河南本地媒体报道,2019年,河南省财政还安排奖励资金0.2亿元,对新安等7个未列入中央财政奖励范围的省级产粮大县,给予适当奖励。

“迈出了一大步”

   这些年来,有关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的呼声不绝于耳。这一机制的核心是什么?张照新表示,是根据各省的粮食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差距,由粮食调入省对粮食调出省进行利益补偿。

早在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的版图确定的时候,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就曾明确,主销区要保证粮食播种面积,保证必要的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地区要继续稳定粮食产需平衡的局面。

   然而,这些年来,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自给率一路下跌,粮食缺口越来越大。2004 年,7个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为44.2%,2021年下降至19.9%;11个产销平衡区2004年粮食自给率为88.5%,2021年下降至78.4%。2021年,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合计粮食缺口为 1.5亿吨。

   当前,中国对三区保面积、保产量实行“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党政同责机制进行约束。“但考核时产区的责任偏重,销区则显偏弱。”钱龙举例说,土地资源禀赋较弱的省,可以通过与粮食主产区签订产销协议购买所需粮食。这种方式不仅为前者留出耕地种植经济作物,也便于其发展工业和贸易,加快经济提升。但反过来又会使得工业用地和服务业用地需求增加,进而挤压农业用地,“种粮面积下降,粮食产量下降就是直接结果”。

   郑兆峰也认为,主销区在粮食上存在巨大的产需缺口需要主产区为其补齐,但从根本上讲,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更多是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单一的返哺型补偿,作为受益者的主销区并未承担利益补偿供给主体的责任,而主产区为主销区的粮食保障设置了一道坚实的防线。因此,经济较为发达的粮食主销区有义务对主产区进行补偿。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专家也都指出,他们走访调研的产粮大县都认为应该增加奖励规模,奖励来源除了来自中央,销区也不应作为“旁观者”。

    然而,曾多次参与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组织的农业调研工作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在调研中发现,某些东部主销区的省份对于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有不同看法。一些省份认为,他们致力于经济发展,也已对非农业产业承担相应的税收责任,如继续向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则加重地方财政负担。

   事实上,中央曾在多个文件中提出应探索横向利益补偿机制。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指出要完善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2018年《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也指出,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利益补偿机制。

   不过,在陈明星看来,此前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仍处于鼓励和倡导的阶段,尚未真正形成一种系统化的长效机制。钱龙也认为,过去倡导的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缺乏具体的制度和政策支撑,“此次提出应该是从倡导到落地前的信号”。

   钟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具体提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标志着在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钟钰认为,主产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调动主产区的产粮积极性,资金、技术、装备和人才等流入有助于促进主产区粮食产业链的延伸和原粮附加价值的提升。

   其次,这种“真金白银”的付出会倒逼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强化粮食安全的责任意识,并与产区共同承担粮食安全的责任,进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摸底和定标难

   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长期被学界呼吁却未“落地”。张照新指出,是因为该模式现实操作中有多个关键问题需要厘清。

   他透露,在中央建立大规模利益补偿机制之前,曾考虑过省际利益补偿,通过建立粮食产业基金,由主销区按照粮食缺口对主产区进行补偿。但涉及到粮食消费量及粮食的流向等计算难题,前者相关数据会发生变动,后者涉及粮食购进、外销等复杂情况及认定标准。

   钱龙也认为,贡献度、流通量的计算都是难点。从贡献度来看,要在中央层面测算每个省的贡献以及每个省测算其他省份对本区域的贡献,“只有先确定贡献度,才能推进下一步的补偿额度”。而流通量计算也十分复杂,当下省际之间粮食流通的数据量不清,而流通关乎补给谁、如何补。

   相比之下,中央财政补助的模式仅需明确各省份的粮食产量,计算简便很多,张照新透露,由此也形成了一直以来的中央财政的纵向补偿机制。

   这些年来,已有一些省份建立了省际产销合作。黑龙江与至少19个省市签订《粮食购销合作协议》。自给率仅有23%的福建省也与主产区的10个省建立了产销协作关系。但总体来看,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产销协作更集中在销售和买卖关系,并未产生产销区域间的利益补偿。

   陈明星指出,此前的部分产销区之间开展的订销合同式的产销协作,可以视为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的“1.0版”。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建立更紧密的产销协作。比如,主销区在主产区投资农产品加工、精深加工项目,生产食品的成品或者半成品,这样不仅能节省运输成本,还能将部分利润留在当地,既解决就业问题,也可以为主产区增加税收。

   关于能否把这种横向协作的模式推广至全国,钱龙认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涉及“动蛋糕”,因此要做好产区、平衡区、销区的利益协调问题。可以参考安徽和浙江在生态领域的利益补偿机制,先在相邻省份试行,通过友好协商确定实施细节。

   陈明星提了一个建议,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产销区可以探索类似“飞地”的合作共建机制,可根据投资额度、建设程度、增产潜力等折算成一定比例的产能,视为主销区承担“保面积、保产量”的任务,这样既能缓解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配套资金压力,又能解决主销区部分产能提升压力。通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强化粮食产销区间的利益衔接,探索多种形式的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的升级版。

   钟钰则建议,可以建立一个粮食调入调出的数据交易平台,交由粮食、统计、交通及税务部门共建。粮食采购商可到该平台交易,从而使流通量和流向有了凭证而更“有迹可循”。

   此外,钱龙提出,在全国层面设立一个粮食产量利益补偿基金池。超额完成的地区可到资金池里领取奖励,没完成的就认缴,将不同区域的利益进行深度绑定,倒逼主销区承担种粮责任。

   法治治理在专家眼中也是关键问题,横向机制的落地仅靠行政手段来实现还远远不够,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应将政策治理转向法治治理,通过制度为三区确立明确的预期,“令如何做有法可依”。

   张照新强调,不能把彻底解决粮财倒挂问题完全寄希望于利益补偿机制,其背后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与地方的资源禀赋、市场、劳动力人群的整体素质等都有关系,而产销区区域差距也不仅是因农业产业造成,因此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多方位的布局和努力。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解雪薇  编辑:李偲 仅供分享

粮食保供稳价基础坚实

   当前正是秋粮集中上市的关键期,从南到北,秋粮收购有序推进。

秋粮包括稻谷、玉米、大豆以及各种杂粮杂豆,产量占全年粮食总量的四分之三,秋粮收购涉及品种多,覆盖地域广,时间跨度长。做好秋粮收购,能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确保粮食稳定供应,保持市场平稳运行。

收购进展整体顺利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沿江乡大桦树林子村,桦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德显正盘算着如何将粮食卖个好价。吴德显说,2023年合作社种了6000多亩大豆、9000多亩玉米,大豆亩产360多斤、玉米亩产1400多斤,目前都已卖了一半,打算把剩余的粮食存起来,择机再卖。

   当前,秋粮收购已进入集中上量阶段,粮食加工、储备、贸易等各类企业积极入市,市场购销活跃。截至目前,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1.2亿吨左右,收购进度六成左右。

   秋粮收购是确保农民种粮收益实现的关键环节。有的农户在田间地头就把粮食卖了,有的农户则把粮食储存在自家庭院。2023年11月份以来,多地遭遇强降雪,不利于粮食储存。对此,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科学指导农户做好庭院储粮,避免发生霉粮坏粮。充分发挥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为农民提供清理、干燥、储存、加工等服务,有效减少粮食损失。优化收购现场服务,实行预约收购,让农民卖“明白粮”。同时,加强预期引导,帮助农民适时适价售粮,实现优粮优价、增产增收。

   如何防止秋粮收购出现压级压价、购粮款未及时支付以及以陈顶新、以次充好等行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不断强化秋粮收购监督检查,坚持人防、技防相结合。综合运用“四不两直”“飞行检查”“交叉检查”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执法督查效能。强化粮食购销日常监管,创新监管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监管手段,实现“穿透式”监管。严肃查处涉粮违法违规行为,形成有效震慑。粮食行业协会要积极引导粮食企业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良好市场环境。

适时调控稳定预期

   秋季新粮上市以来,粮食价格呈现下行态势。“玉米开秤价格每吨2560元,目前收购价为2340元。”吉林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宪岐说。

   引发国内粮价下行的因素较为复杂。从国际看,2023年,全球粮食增产,但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导致粮食阶段性供大于求、粮价下行。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谷物价格同比下降15.4%。从国内看,2023年,我国粮食高位增产,玉米、大豆产量均创历史新高;粮食进口增加,供应充足。综合分析看,国际粮食价格的传导、国内下游用粮需求仍处于调整中,为国内玉米、大豆价格带来一定压力。“粮食价格经过疫情3年的大幅上涨后,2023年呈现下行态势,这是回归理性。同比来看,当前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仍然高于疫情前水平。”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粮食经济研究员郑文慧说。

   为防止局部地区出现“谷贱伤农”,国家适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稳定市场预期。2023年12月6日,黑龙江部分地区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发挥政策托底作用,确保农民“种粮卖得出”。当地已安排收购库点200多个、仓容800多万吨,满足农民售粮需要。截至目前,已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稻谷30万吨左右。按照有关部门工作安排,中储粮集团公司及所属相关企业近日将在东北等玉米主产区增加2023年产国产玉米收储规模。这些措施将有效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保障粮食市场平稳运行

   春节即将来临,粮油消费旺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粮食收购和保供稳价密不可分。收购工作做好了,保供稳价就有粮源保障;粮食市场平稳运行,收购工作就有良好环境。要进一步增强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秋粮收购和保供稳价各项工作,确保粮食供给不出问题。

   “我国粮食库存充足、供给充裕,产销衔接畅通,市场秩序良好,完全有基础、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气确保粮油稳定供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全国粮食增产,为满足粮食消费需求打下坚实基础。有关方面根据市场形势和调控需要,合理安排政策性粮食销售,有效满足了企业用粮需求。为更好满足群众对肉类等食品的需求,2023年前11个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4亿吨,有效补充了国内粮食市场特别是饲料用粮供应。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给粮食稳定供应带来巨大挑战。地缘冲突加剧、极端天气频发等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国际粮价存在大幅波动风险。国内粮食持续稳产增产面临一定压力,粮食供求中长期呈紧平衡态势,粮食品种结构、区域布局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加强监测预警,密切跟踪国内外粮油市场动态变化,深入分析研判,丰富政策储备。加强供应保障,着眼于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加强粮源调度、加工销售、库存投放、储备调节、应急供应等协同联动,形成保供稳价合力。此外,国家有关部门还将适时优化政策性粮食投放安排,保障市场粮源供应。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刘东宝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4.1.20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平均价

早籼谷

(15-17)中等

2550

晚籼谷

(15-17)中等

2650

早籼米

(15-17)中等

3880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00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520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400

东北米

一级

4800

江苏粳米

一级

4200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180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200

玉米

中等

2750

大豆

中等

6250

豆粕

一级

3700

  籼糯米

一级

6400

麦皮

中粗

2370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8300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8700

 

2


2024120日

                             908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