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
  • 信息服务
  • 资产租赁
  • 供求信息
  • 产品信息
  • 粮食竟价

再生稻:两季粮食亩产超过2000斤

作者:admin 来源:中华粮网 时间:2018-06-11 浏览次数:2554

收割完水稻,剩下的稻桩似乎没有用处,或者一把火烧掉,或者翻入地里沤肥。其实,稻桩还蕴藏着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再生。再生稻是水稻的一种种植模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其特点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后,大约只割下稻株的上2/3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让其再长出一季稻子,可以再收获第二季,也称“一种两收”。这一模式实现稻田一次耕整、育秧和栽插,收获两季稻谷,具有省工、省种、省水、省肥、省药、省秧田等诸多优势。

一种两收,少一次耕地,省一季种子

这几年,每到稻谷收割季节,荆楚大地稻田里呈现出黄绿条纹相间的壮观景象。仔细一瞧,金黄色的是成熟的水稻,但株型比普通中稻矮,绿色的稻株是成熟晚些的稻穗。这就是再生稻田。

湖北省蕲春县赤东镇酒铺村十二组的沈仲秋种植的再生稻田块,被专家组随机抽取为测定田块,现场测产表明,再生季亩产达到402.1公斤。“全程都是机械化,二茬能达到这个产量很让人满意,头季有600多公斤,这样一亩田就是吨粮啊!”45岁的沈仲秋高兴地说,他种了25亩田,并且全部是再生稻。与同样收两季的双季稻相比,再生稻不仅少一次耕地,省一季种子,还能少施肥和基本不打药,秸秆也不用烧,更重要的是省工。“再生稻品质好,还比头季稻好吃呢。”沈仲秋说,现在农村劳动力比较紧张,再生稻很受村民们的欢迎。

适合种植再生稻的地区主要是那些阳光和热量不够种植双季稻,但是种植一季稻又有余的地区。由于在原有的根系上再次生长,相当于省去了二季稻种植地区从收割完第一季稻到第二季稻生长中期的这段时间,因此它叫再生稻,而不叫双季稻。我国如今种植水稻的面积约为3.7亿亩,其中有5000万亩的地区适合推广再生稻。如四川重庆福建湖北湖南都有大面积的再生稻种植。福建省尤溪县近些年每年种植再生稻近10万亩,头季平均亩产600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300公斤。照此计算,如果5000万亩适合推广再生稻的地区都种植再生稻,我国每年可增产稻谷1500万吨。因此,发展再生稻,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举措。

然而,传统再生稻生产头季需要人力收割,费时费力,采用机收又由于碾压伤茬而影响再生芽的生长,再生季产量低。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自2008年起,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长江学者彭少兵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黄见良教授,联合湖北省相关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攻关研究,并在蕲春县等地建立了示范基地。通过9年努力,已经创建了适于头季机收的“一种两收”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经现场测产,水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大面积示范区平均周年产量达到每亩1030公斤。

黄见良说,湖北蕲春、洪湖、沙洋等地是“一种两收”技术应用的典型区域,比单种一季中稻亩均增收600—800元,可在长江流域适宜稻区广泛种植。参加测产的专家认为,湖北省生态气候、土壤以及水资源条件适合再生稻生产,是我国再生稻发展的优势区域,全省适合再生稻的种植面积达到800多万亩,如果湖北能推广350万亩再生稻,仅此一项就可增产稻谷17.5亿斤,每年增收20亿元以上。

彭少兵表示:“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还有提升空间,符合目前农村的实际,容易被农民接受,如果能在全国逐步推广,将对保障粮食稳定增产、提高种粮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

再生稻,还要越过几道技术门槛

彭少兵说,头季机械化收割可以省时省力,提高生产效率,但是机械作业后影响再生稻出芽率,是推广再生稻的一道难题。

蕲春县赤东镇和洪湖市沙口镇两地的试验数据却显示,头季人工收割处理再生季平均出芽率明显高于机械收割,机械收割未碾压部分出芽数为人工收割的71.8%,碾压部分出芽数仅为人工收割的25.4%;机械收获比人工收获有效穗数降低22.6%—50.9%,减产23.4%-41.9%。

“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头季机械收割碾压显著降低再生蘖的萌发;其二,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中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栽培技术研究滞后,我们正在研究优化水分管理,以减小机械碾压造成的再生季产量损失。”彭少兵说。

可见,头季稻人工收割可增加再生稻产量,但成本高,而普通收割机的机收又会影响再生季产量。减少碾压毁蔸是技术关键,因此,再生稻专用收割机研发刻不容缓。目前,华中农大研发的再生稻专用收割机已初步成型。

彭少兵还表示,除了头季机收碾压外,再生稻的大面积生产还存在一些瓶颈。适于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多抗且再生力强的品种不多,农民在应用机收再生稻技术时,大多随意选择品种,常常有品种再生力不强,产量不高;催芽育秧技术、头季稻播期和大田栽插密度的掌握及头季机械收获等相关技术没能落实到位;头季机收模式下施肥和管水如何相应地调整等缺乏技术指导;排灌不方便,农田水利条件普遍较差,灌溉水缺少保障。

品牌和产业开发还不配套,也是一大制约因素。从再生稻的全产业链来看,产业开发没有跟上,品牌创建乏力,企业带动力不强,适合中高档消费的绿色再生稻米宣传营销还不够。此外,有部分地方没有把再生稻作为一季粮食纳入统计,各项措施特别是投入跟不上,还抱着有收就收、无收就丢的态度,没有真正当一季庄稼种。彭少兵建议,大力开展机收再生稻品种的筛选及换代研究工作,尤其注重产量潜力、头季抗倒、再生季整精米率高、抗稻瘟病的品种培育,并探索相应的栽培技术。

粮食生产新名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提升

农业农村部近期出台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再生稻,在西南地区发展再生稻。这个规划显示,再生稻将迎来新的发展。

湖北省为例,近年来,在各级农业部门重视推广下,经过湖北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一种两收”创新团队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全省再生稻面积从2013年的44.7万亩增至2017年的230万亩,一批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再生稻米品牌正在迅速形成。

再生稻何以在湖北实现突破?彭少兵表示:“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创新和推广新型丰产高效粮食种植模式,更加突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大势所趋。机收再生稻,顺应了这一趋势。就湖北而言,再生稻生产的区域生态条件良好,适合种植再生稻的面积最高可达800万亩。”

湖北省流行的双季稻、中稻等生产模式相比,机收再生稻有哪些独特优势?专家们总结为“三高二好四省”。通过近年在蕲春、洪湖、江陵、沙洋、监利、浠水等县市的大面积示范,再生稻显示出投入产出率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稻米品质好、市场前景好,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等特点,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专家解释,机收再生稻技术立足机械化生产,种一次收两次,只需要一季种子,一次耕整地,因而比双季稻节本省工。由于这一模式的比较效益突出,能保证在增产的前提下真正增收,在推广中很受农民欢迎。

测产结果显示,近年来在大面积示范区采用这项技术两季粮食亩产超过1000公斤,示范区每亩比双季稻生产可增收800元以上。专家估算,目前部分产区依托再生稻建设优质米品牌,产量可与双季稻相当,价格比普通稻谷每公斤高0.4元左右,比中稻模式每亩可增收300元以上,比双季稻每亩增收600元以上。此外,机收再生稻的推广有利于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助力生态农业建设。彭少兵说:“生产中再生季只施用氮肥1-2次,基本不用农药,所需要的农药化肥用量以及能耗比其他生产模式显著降低。”

“产量高米质优,风险低效益好,再生季病虫害轻,基本不施农药。”彭少兵表示,“绿色再生稻,可以成为湖北农业的一张新名片。”目前,湖北省已在黄冈、荆州等地制定了促进再生稻发展的措施,研究支持再生稻生产的政策保障、物质保障和技术保障,加强与统计部门的衔接,把再生稻和早晚稻同等对待。(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