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1-11-30 浏览次数:5206
· 福州粮情
十一月份福州市场粮油价格涨跌不一
时间:2021.11.30 单位:元/吨
品种 | 等级 | 上月平均价 | 本月平均价 | 涨跌率 |
早籼谷 | (15-17)中等 | 2240 | 2320 | 3.57% |
晚籼谷 | 15-17)中等 | 2360 | 2440 | 3.39% |
早籼米 | (15-17)中等 | 3360 | 3360 | 持平 |
晚籼米(江西923) | 一级 | 5800 | 6000 | 3.45% |
晚籼米(安徽) | 一级 | 4160 | 4200 | 0.96% |
浦城晚籼米 | 一级 | 4120 | 4080 | -0.97% |
东北米 | 一级 | 4720 | 4680 | -0.85% |
江苏粳米 | 一级 | 4400 | 4400 | 持平 |
红小麦 | 江苏中等 | 2680 | 2820 | 5.22% |
白小麦 | 河南中等 | 2720 | 2840 | 4.41% |
玉米 | 中等 | 2830 | 2940 | 3.89% |
大豆 | 中等 | 6600 | 6900 | 4.55% |
豆粕 | 一级 | 3650 | 3450 | -5.48% |
籼糯米 | 一级 | 5000 | 5200 | 4% |
麦皮 | 中粗 | 2250 | 2200 | -2.22% |
大豆色拉油(散装)
| 一级 | 10800 | 10800 | 持平 |
大豆色拉油(20L) | 一级 | 11100 | 11100 | 持平 |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25日,小麦又是放开手脚落价的一天,很多贸易商不淡定了!
尤其是高位接盘者心里压力更大。
也纷纷过来交流落价原因。
还有人问可以不可以趁机上车。
中华粮网市场调研,对于当前小麦降价,最重要的是供需力量交锋,目前小麦上量大,面粉销售迟滞有些库存积压严重出现降价,面粉厂有降本增效的考量。
经过了几次小麦拍卖的传闻,现在市场对拍卖已疲于应对,没有确凿消息也难激起热情。这个影响不是很大,但是亮剑高悬必然影响心理。
另外就是回到抄底话题,目前还不是时机。
今年春节是2月1日,年前面粉还有一波备货需求,市场会有一波行情,但同时托市麦也会保供稳价伴随市场。
综合来看,小麦市场价格在目前的位置将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盘整,涨跌幅度或都有限!涨幅和民间库存较多的区域市场价格回落幅度会大一些,但总体而言,小麦上涨的趋势依然未改变,市场价格大的市场风险应该不存在,市场价格的变盘点大概率是在春节前后或是22年3月份!因此操作上也就相对简单了,目前并不存在出手难易问题,可以借市场的波动来决定买卖行为,对盈利的预期不宜过高了。
来源:中华粮网 责任编辑:未央 仅供分享
虽然暴雪可能会在短期内影响新季玉米上市,但在今年中间商参与度可能下降的情况下,不会改变传统新玉米上市节奏和阶段性供求,事实上,今年东北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旺季或将来临。
在上一轮东北寒潮引发粮价大涨告一段落之际,本周东北地区再迎入冬以来第二轮强降雪天气,不过,与上一轮降雪不同的是,此轮降雪过后,东北玉米有望真正“上冻”,同时,气温下降有利于降低坏粮的风险。
国内玉米价格稳中有涨
近一周,我国大部地区天气好转,利于新玉米上市和汽运能力提升,东北产区新玉米收获拉开大幕,中储粮直属库大面积开库收购,国内玉米现货价格整体稳中有涨。截至目前,黑龙江三等折干玉米主流挂牌价为2380~2450元/吨,周环比有10~30元/吨的波动;吉林三等折干玉米挂牌价2370~2420元/吨,上涨10~50元/吨;山东深加工企业玉米挂牌价2770~2930元/吨,上涨20~40元/吨。北方锦州港二等新玉米收购价2620~2640元/吨,二等新玉米散船平舱价2670~2690元/吨,周环比均上涨30元/吨。
11月19日至22日,我国近20个省会城市降温超过10℃,东北将再遭强降雪,黑龙江暴雪甚至特大暴雪,再度导致短期东北玉米上市放缓。当然,“小雪”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过后降温相对有利于玉米的保管和上市,也为春节前备货创造条件。
雪后农户卖粮有望加快
11月15日至20日,随着第一轮寒潮带来的积雪逐步融化,叠加汽运物流紧张形势缓解,东北玉米上市量有所增加,各地农户卖粮节奏加快。以吉林榆树地区为例,当地30%水分潮粮销售价格可达0.95元/斤以上,虽较11月初有所回落,但依旧高于上市初期的低位0.93~0.94元/斤。同时,农户惜售心理也有所转变,因降雪过后一些“地趴粮”需及时处理,且粮价得到某种程度的认可。
分区域来看,今年华北玉米销售进度同比偏慢,东北持平略低是导致此前一轮涨势的重要原因之一。本周,11月21日至23日,东北迎来今冬第二轮强降雪降温天气过程。短期来看,可能影响东北当地新玉米上市,增加“捂粮”风险,但降雪过后东北气温有望进一步下降,玉米“上冻”脱粒上量指日可待。
加工企业迎来收购高峰
据了解,今年黑龙江和吉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日收购量有高于去年同期的趋势,特别是黑龙江。10月份以来,黑龙江部分深加工企业玉米日均收购量已达5000吨左右,高于去年同期2000~4000吨的水平。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去年中间商大肆抢粮、而深加工企业相对被动有关。同时,今年黑龙江东部上市较常年提前半个月,汽运等外运成本提高,也是深加工企业收购放量的原因。
与此同时,近一周国内玉米淀粉报价稳中有落,玉米酒精价格局部续涨,玉米副产品价格涨跌互现。以当地三等玉米挂牌价估算,近一周黑龙江西部每生产一吨玉米酒精理论亏损降低至25元,吉林企业每生产一吨玉米淀粉理论盈利持稳于561元,山东企业每生产一吨玉米淀粉理论盈利上升至190元。东北新玉米(潮粮)上市,有利于深加工企业开工率恢复性提高。
东北玉米入关数量或增
今年,华北玉米品质下降、销售进度缓慢在业内已形成共识。据最新跟踪了解,在本周东北新季玉米开始小批量上市之际,品质成为吸引南方饲料企业批量采购的原因。同时,即便因今年海运费高企,铁路入关玉米比重可能增加(目前面临请车难的困境),但从周期性来看,岁末年尾始终是东北玉米外运的高峰期。
南方的天气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在笔者看来,今年北方降雪可能带来类似的效果,而本周第二轮雨雪天气过后,降雪可能阻碍局部地区跨区运输,不过降温“上冻”有利于保障玉米品质。正如此前天气预报显示,由于东北地区全面降温的时间节点可能出现在11月末,因此,笔者分析认为,11月末到12月上旬,东北可能迎来一波真正的脱粒上市小高峰。是否会出现低价、何地出现低价是不确定的,但上市高峰终究是一个“入市观察点”。
来源:粮油市场报 责任编辑:黎鸣 仅供分享
目前,中晚稻收获已结束,新稻收购旺季全面到来。随着市场整体备货告一段落,当前稻米市场逐渐趋淡。在新稻源源不断上市的重压下,市场主体看涨预期普遍不强,稻米市场弱势再现。但在最低收购价的强劲支撑下,已启动托市收购的主产区新稻价格向下空间不大,总体将呈上下两难之势。
稻米价格小幅波动
11月初,在消息刺激下突发的抢米风波,使得持续冷清的稻米市场一度“热”了起来,并推动稻米价格小幅上涨。而前期的过度购买,又使得稻米市场需求出现透支。抢购风波过后,稻米市场逐渐恢复平静,需求疲态尽显,价格再度出现震荡走弱趋势。
11月22日,辽宁粳稻收购价2751元/吨,周环比上涨31元/吨(向关内发货速度加快),粳米批发价5300元/吨,持平;河南中晚籼稻收购价2490元/吨,持平;湖北中晚籼稻收购价2610元/吨,上涨4元/吨;江西吉安中晚籼稻收购价2580元/吨,持平,上饶中晚籼稻收购价2480元/吨,下跌80元/吨;浙江中晚籼稻收购价2680元/吨,粳稻收购价2680元/吨,普通晚籼米批发价4220元/吨,均持平,普通粳米批发价4220元/吨,上涨10元/吨;福建中晚籼稻收购价2620~2760元/吨,中晚籼米批发价4540元/吨,粳米批发价5090元/吨,均持平;广东晚籼稻收购价3150元/吨,同比下降90元/吨;广西中晚籼稻收购价3032元/吨,周环比持平略减。
托市收购不及预期
受前期抢米风波影响,大米需求一度激增,带动整个行业稻谷补库增加,提升了短期新稻收购进度。
截至11月1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中晚稻2370万吨,比上年同期略快。其中,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110万吨。截至11月15日,辽宁累计收购粳稻80.1万吨,同比减少22.7万吨;其中国有企业累计收购14.3万吨,同比减少8.6万吨。
截至11月20日,河南市场化收购中晚稻42.1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稻谷6.6万吨;广东累计收购新中晚籼稻3.6万吨,同比减少3.2万吨,其中国有企业收购2.4万吨,同比减少1.5万吨。
截至11月23日,安徽累计收购稻谷357.1万吨,同比增加52.7万吨,增速放缓。其中,国有企业收购中晚籼稻123.6万吨,同比增加77.6万吨,增速继续提升;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中晚籼稻49.7万吨。
在新稻丰收、产量可能再创纪录、稻谷供应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目前最低收购价稻谷仅收购100多万吨,远不及市场预期,短期将难以化解新稻巨大的供应压力。江西部分县因中晚籼稻收购价格上涨后已高于托市收购价,暂时停止了托市收购预案。
随着后期稻米市场重归平静,在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补库告一段落、采购意愿下降的情况下,稻谷收购将更多地依靠国有企业,预计中晚稻收购节奏将会有所放慢,稻米市场将重新步入弱势。
进口创纪录已定局
受全球大米供应充足、国际大米价格持续低迷影响,今年我国大米进口持续增加,前10个月进口量已逼近2017年全年403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同期我国粮食累计进口量也即将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据海关统计,1月至10月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3796万吨,同比增加23%,接近2020年全年的粮食进口总量14262.1万吨。其中,10月份我国进口大米31万吨,同比增加94.4%;1月至10月累计进口大米390万吨,同比增加111.9%,比2020年全年进口总量增加近100万吨。
10月份我国出口大米20万吨,同比减少7.4%;1月至10月累计出口大米204万吨,同比减少1.9%。1月至10月累计净进口大米186万吨,上年同期净出口26万吨。大米进口大量增加,加重了本就供应宽松、走势低迷的国内稻米市场的供应压力。
今年国内大米进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稻米市场持续走弱。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也有较大幅度上涨,其中国际小麦年内累计涨幅已达30%,而国际大米价格却因全球增产、期末库存增至创纪录的1.879亿吨而跌跌不休。
从完税前价格看,1月至10月我国大米进口价格为2925.5元/吨,同比下跌19.14%,大米进口成本显著低于去年同期。相反,我国大米出口价格却跌幅有限,加上海运费持续高位,导致出口竞争力日益减弱。10月份我国大米出口价格为2629.6元/吨,同比增加15.54%;1月至10月我国大米出口价格为2499.98元/吨,同比仅下跌7.48%,下跌幅度远小于进口大米价格降幅,导致我国大米“进多出少”。
另外,大米进口结构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今年碎米进口大幅增加,并超过精米进口量,改变了过去我国进口大米调剂国内余缺的初衷,这也是我国大米进口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国际大米价格依然跌多涨少,持续保持低位。11月18日,泰国5%破碎率白米报价403美元/吨,周环比上涨6美元/吨,比年内最高价下跌约30%;越南5%破碎率白米报价423~427美元/吨,周环比下跌10美元/吨,连续两周回调,比年内最高价下跌约18%;印度5%破碎率白米353~357美元/吨,周环比下跌5美元/吨,比年内最高价下跌约13%;巴基斯坦5%破碎率大米358~362美元/吨,周环比下跌5美元/吨,比年内最高价下跌约23%。
由于大米进口的基本面没有大的改变,预计年底前国内大米进口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全年进口量刷新历史纪录已无悬念。由于上年最后2个月国内大米进口较多,预计今年后两个月的进口量同比可能会有所下降。
短期稻米上下两难
今年稻谷产量和大米进口可能双双刷新历史纪录,新增供应压力巨大,而稻米市场在经历短期抢购后,需求将再度陷入低迷。特别是加工企业的库存得到补充,而大米销售困难,稻谷收购热情将降温。加上前期抢购引起的稻米市场脉冲式上涨又打乱了购销节奏,部分已启动托市收购的地区甚至出现暂停执行预案的情况,导致托市收购不及预期,难以有效化解新增供应压力。
受此影响,预计短期已启动托市收购的6个省普通中晚稻收购价将陷入上有压力、下有支撑的上下两难境地,围绕最低收购价小幅波动,托市收购节奏将会有所加快,但前期涨幅较大的主产区仍存在小幅下跌的可能。
来源:粮油市场报 责任编辑:朝阳 仅供分享
众所皆知,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自2004年实施以来,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农民收入增长、稻米市场健康稳定运行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农业产业和粮食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粮食由政策性收购主导向市场化收购主导过渡
1、政策性收购主导时期
这个时期,粮食市场收购价格基本以托市收购价格为主导。从最初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向既要保障粮食供给,又要保护农民种粮收益转变,在2008年-2014年这个时期,国家连续大幅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累计分别提高了97%和67%,保增收成为优先目标。
由于托巿收购价格大幅提高,稻谷托市收购数量大增,商品粮市场被人为调节成供需相对平衡状态,稻米购销价格因此相对透明平稳,市场波动幅度较小,风险也相对可控,加工企业利润较有保障。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小型民营稻米加工企业普遍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期。
2、粮食“三高”局面的形成
托市收购政策从最初支持特定形势下的短缺品种,逐步向常态下非短缺品种覆盖实施,导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频频启动,政策性粮食收储数量大幅增加。自2014年以来,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收储数量已经连续突破5000万吨,2015年达到5410万吨,相当于稻谷、小麦年生产商品量的20%。
粮食供求也由过去长期不足,逐步向供需基本平衡,阶段性、结构性过剩转变。比如:2005年稻谷、小麦产需缺口分别为266万吨、241万吨,至2015年,分别转变为产大于需1875万吨、1599万吨,其中稻谷已经连续10年结余。
稻谷托巿收购价格经过几次上调,由过去国内低于国际,转变为国内粮价持续高于国际粮价。近十几年来,国内大米的市场销售价格一直高于进口成本较多,国内部分消费市场转向使用价格较低的进口大米,导致粮食进口量持续大幅增长,同时,国内当年生产的粮食又大规模涌向政策性收储。这样逐年递增,就造成了目前粮食“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的三高局面。
3、2017年中央1号文件
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
合理调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防止出现卖粮难;调整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改进补贴方式;优化中央储备粮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另外还有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导性和精准性;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
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2015年临储玉米也开始了,到2016年棉花、大豆和玉米的改革已基本完成。只剩下水稻和小麦因为是重要的口粮品种,涉及面广、影响程度大,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政策调整更审慎稳妥,仍然在继续执行托市收购政策。
不过2015年以来,国家积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强政策灵活性和弹性,改变最低收购价水平只升不降的市场预期,2015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在连续7年提高之后首次保持稳定,2016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并首次进行了小幅下调,2017年对稻谷最低收购价又进行了全面小幅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维持在1.18元/斤。
我们来看看截止到2017年国家水稻和小麦的库存情况:全国各类粮食库存5.8亿吨,相当于全国一年的消费量,同比增长33%。稻谷库存达1.5亿吨,相当于国内一年消费总量的80%;小麦库存超过1亿吨,接近国内一年消费总量。中央事权稻谷、小麦库存大幅增加,仓容严重不足,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了。
从2018年-2021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经过四次调整,2021年国标三等执行价格分别为:早籼稻1.22元/斤、中晚籼稻1.28元/斤、粳稻1.3元/斤。
根据目前的价格可以看出,通过连续几年频繁对稻谷最低收购价格进行调整,最低收购价格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每每启动就是同期市场最高价,排队售粮现象很普遍,而且托市规模大。2020年江西早籼稻和黑龙江省粳稻均启动了托市收购,但收购量只有610万吨左右,并不是很大。
今年根据目前已启动区域收购情况看,种植户售粮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各托市收购点没有出现像以前长时间排队等那种火爆场面,而加工企业的日常收购也没有因为启动收购托市有所影响,这说明通过几次调整后,现行的最低收购价格,已经非常贴近市场,托市收购价格基本起到兜底收购、解决农民卖粮难的作用,已经不具备保增收这一功能。
通过合理调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已经基本消除了最低收购价格对巿场造成过大干预,导致市场扭曲的现象,从而给予市场一定的自我调节空间,并逐步形成以市场化收购为主导、政策性收购为补充的格局,经过一定的过渡时期,最终顺利落实价补分离,建立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粮食收购价格机制。
这样粮食收购价格将完全回归市场化,粮食种植户逐渐摆脱对托市政策的依赖,市场意识和优质意识增强,种植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质稻谷品种,促进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升级,达到优质优价稳产增收的目标。
二、新的形势下,稻米购销市场形势趋于复杂化,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1、生产产能严重过剩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粮油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每天可以加工稻谷150万吨、小麦80万吨,如果按每人每天吃一斤粮测算,一天加工出来的米面够全国人民吃2天,粮食应急加工企业达到5500多家。通过这些数据,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米面生产产能已经严重过剩。
而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肉菜和其它替代主食类食品的需求持续上升,对传统主食米面的消费需求则相应下降。稻米加工产业本是公认的朝阳产业,企业平均寿命比一般企业要长很多,但在产需矛盾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必将导致行业竞争加剧,而也只有激烈的竞争,才能推动行业发展创新,而一些思想观念保守、产能落后的企业,则可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被淘汰。
2、销售渠道不断收窄,价格战已成常态
自2004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我国粮食市场价格一直由政策性收购为主导,形成托市收购价格往往都是当年同期的市场最高价格。如此一来,造成种植户对托市收购过度依赖,习惯性在种植品种选择时重产不重质,品种过于单一,从而导致大米产品同质化严重,造成一些上规模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多年来打造出有一些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增值功能逐步减弱,品牌面临崩塌。
再加上近年来,互联网电商零售平台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创新,对传统零售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挤压蚕食,以及现代年轻人主食消费需求多样化的习惯逐渐养成,传统主食大米的消费需求也是呈逐年递减趋势。
受以上诸多因素影响,传统线下大米经销商的销售渠道不断收窄,销售量持续下降,从而导致依赖合作经销商为销售主体的大米加工企业的产能也不断萎缩。根据市场调研数据,今年三月份以来,大米加工企业平均开机率不到五成,大部分经销商和批发商的销量同比下降了三成,有些下降了五成,趋势非常明显。
加工企业和经销商为了争夺剩下的市场和客户,不惜开启价格战,随着价格战的不断升级,一些已经形成区域品牌产品的企业也被迫加入其中,我们都知道,价格战是零和思维,最终没有赢家。
首先,部分代理经销商和批发商随着销量持续下降,导致日常经营难以为继,当销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资金回笼周期就变得更长,实力稍弱一些的代理商较难按期支付厂家货款;
其次,因为仓租、管理人员工资、业务员底薪基本都是固定的,这些固定费用都要靠一定的利润进行支撑,销量下降即代表毛利润下降,当毛利润下降到不能支撑日常固定薪酬和各项费用支出的时候,就要产生亏损;
还有业务员提成、装卸费、配送费等各项费用均是计件薪酬,也是业务员、驾驶员、装卸工的主要收入来源,销售量下降直接导致他们的收入下降,当他们的收入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很难继续留下来工作,因为像这些群体一般后面都背负着一个家庭,没有收入来源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都明白。
而经销商和批发商在创业之初及事业发展过程中,都持续投入了一定的固定资产,碰上市场不景气时不赚钱也要坚持经营,有时甚至出现一些亏损仍然咬牙坚持,不到最后一刻就不敢轻言放弃。
但是,商场如战场!在销售量不断收窄,毛利率持续下降,他们的压力自然也越来越大,对于实力一般,又不能及时开发新的且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并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代理经销商和批发商,较难支撑到春暖花开,最后的结果难免被淘汰出局。
3、市场波动幅度过大,企业短期难以适应,经营风险上升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水稻托巿收购价格不断调整,稻米市场购销价格波动幅度加大。比如2020/21两个年度秋粮同期巿场收购价格,以丰良优为例,2020年新粮上市至2021年春节前期间,标准粮到厂价达到了3100-3200元/吨,而2021年秋粮上市后收购价格一路走低,下降到今年托市收购启动前的到厂价2400-2500元/吨,而且还是有价无市,价差基本达到了700-800元/吨,自2021年3月份到现在,传统大米加工和销售企业均处于持续疲软状态。
受此影响,一部分企业由于上年库存同比增加较多,经营出现较大亏损。在以前较长时间由政策主导市场收购价格期间,市场购销价格相对稳定,而自粮食政策改革方案实施后,粮食市场逐渐由市场化主导粮食收购价格,政策性收购为辅助的这个过渡时期,粮食收购价格波动相比以前更加频繁,波动的幅度也更大。
我们大家都知道,稻米加工产业是微利行业,主要特征有:固定资产投入大、流动资金使用量大、毛利润率相对较低、投入回收周期长等特点,而最大的优点是市场相对稳定,风险相对较低。但是,随着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在市场大幅度频繁波动处于常态的情况下,农业企业和稻米加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将无疑加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较大亏损,稻米加工产业面临重大考验,新一轮洗牌将不可避免。
三、本次行业变革对产区各加工企业的影响
产区加工企业大致可分为三大梯队,影响各有不同,具体来看:
第一梯队是已经打造出强大品牌的企业,比如:中粮集团旗下各米业公司、益海嘉里集团旗下的金龙鱼米业公司、华润五峰米业公司等央企、行业一线品牌和超级巨头,这类企业应对目前市场形势和行业即将面临的变革,可以说是游刃有余,轻松驾驭。对于有些具有战略前瞻性眼光的企业,提前在电商销售渠道、产业链延伸等三产领域进行了布局,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工副产品的附加值大幅提升,在各领域均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于这类企业甚至是如虎添翼,正是他们大肆收割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好时机。
第二梯是近十几年来发展的较好,达到一定规模的各省、市国企和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这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源和一定的资本,规模也都达到了一定程度,有些企业在电商平台和三产领域也开始布局,这次冲击对这类企业的影响也很大,但动摇不了他们的根基,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平稳过渡问题不大。
第三梯就是数量庞大的中小型民营稻米加工企业了,说实话,面临行业有史以来的大变局,最难的就是这一类企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在第二章里讲过,民营企业在初创时期到现在,也是经历了非常艰辛的历程,从九十年代民营大米加工企业遍地开花以来,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都是倒在了行业发展变革的路上,存活下来的不足三成,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经营不善和其他原因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的。也就是说一般中小型民营大米加工企业安全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民营大米加工企业的发展史,贯穿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见证了行业的荣辱兴衰。
可以说,我们的民营中小型加工企业,在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二十年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一直以来,行业自身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
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混乱、生产设备(配置)不合理导致成品出品率低、生产安全隐患较多环保意识淡薄、生产产能耗损和产出不成比例造成资源浪费、盲目无序扩张初级产能等等。
这些问题是造成中小型民营大米加工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根源,亡羊补牢未为晚也,现在是要改变的时候了。
小结思考:重大变革往往都蕴含重大机遇,面对行业有史以来发生的大变局,大家从开始阶段的迷茫,到现阶段冷静下来思考,行业面临重大变革及可能出现的洗牌危机,这一点相信大家现在都认同了。但是往往在危机来临时,又都蕴含着巨大的机遇,意味着旧的时代即将过去,新的时代即将开启。
来源:中华粮网 责任编辑:黎鸣 仅供分享
上周东北产区的大范围大雪天气,使得大豆外运和购销环节受到影响,多数贸易商暂停购销。由于外发不畅,更多贸易商开始考虑送粮到直属库。多地直属库发布提价收购公告,为略有转弱的大豆市场提供了较强的支撑。但连盘豆一期货主力合约上周继续走弱,贸易商担心现货价格也将跟随,担忧情绪更甚,纷纷以去库存为主。那么大豆市场是要开始弱势运行了吗?笔者认为需求端鲜有要货,购销不旺的大豆市场或将短期内维持稳中偏弱格局。
南北产区豆价小幅下滑
北方产区新豆价格与上周相比小幅下滑,东北产区主流外发装车价为3.15-3.17元/斤,与上周相比价格下调2-3分。上周初开始较多外发不畅的贸易商纷纷下调装车价格,但需求端观望情绪更浓。为了缓解资金压力更多贸易商开始送粮到直属库。据贸易商反馈大杨树直属库、绥棱直属库、红彦直属库、嫩江直属库、敦化直属库及牡丹江直属库送粮车辆较多。南方产区方面,安徽及河南大豆受进口豆冲击豆价小幅下调。其中安徽新季大豆主流装车价格为3.35-3.40元/斤,需求端消耗较慢贸易商很少走货;河南新季大豆外发装车价为3.34-3.40元/斤,需求端受进口豆冲击较大很少要货观望居多。安徽及河南豆价与上周相比也下调2-3分。南北豆价均小幅下调,但仍走货缓慢。
各大集团开始下调收购价格
华粮集团自23日开始下调收购价格,收购价格为3.125元/斤以质论价,价格下调2.5分;自27日开始象屿集团也开始下调收购价格,北安象屿有限公司开始执行的收购价格为3.10-3.12元/斤,蛋白39.5%-40%以上;绥化象屿金谷农产有限公司开始执行的收购价格为3.09-3.11元/斤,蛋白39.5%-40%以上,价格下调;五大连池象屿有限公司开始执行的收购价格为3.11元/斤,蛋白≥40%;嫩江象屿有限公司开始执行的收购价格为3.11元/斤,蛋白≥40%;富锦象屿有限公司开始执行的收购价格为3.06元/斤,蛋白≥39.5%。象屿集团各分公司收购价格较前期下调1-4分。各集团收购价格的下调或将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若贸易商纷纷跟随,豆价或将继续走弱。
期价持续走弱基差走强
连盘豆一期货主力合约上周继续震荡下跌,周线收阴。周五日线收实体较小阳线收于5日移动均线下,晚盘跳空低开延续跌势,最低6124点。6200点附近有一定数量的开仓,下方支撑60日移动均线及6030附近,预计下周或将延续震荡偏空格局。目前基差已经150多,需求端或是贸易商可以考虑在6050附近建立虚拟库存。
综上所述,中储粮自10月26日开始收购到目前为止已经一个月了,目前送粮车辆较多收购比较上量。但若近期中储粮的收购任务完成,强大的价格支撑或将不在,外加近日大型收购主体开始下调收购价格,现货价格明显松动。到本月底下月初进口大豆将更为密集的到港,据董家口港口贸易商反馈21年美湾豆将有20000吨现货陆续到港,目前已经到港4000吨,近日进口大豆对南方产区价格的影响已初露端倪。销区消耗一直较慢,随着豆价的下滑观望情绪更甚,今年的年前备货时间或将推迟。期货价格的不断下跌加重了贸易商的恐慌心理,外加农户若出现集中售卖现象,现货价格或将出现踩踏势下跌。短期内大豆现货价格或将继续震荡偏弱,建议持粮主体结合需求端实际情况谨慎持仓,继续关注中储粮拍卖信息及进口豆到港动态。
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 责任编辑:莫问 仅供分享
上周国内豆油期货继续调整,截至11月26日,大商所豆油主力合约2201最高价为9708元/吨,最低价为9310元/吨,收盘价为9452元/吨,周跌幅为2.54%。现货方面,11月26日天津一级豆油报价10245元/吨,山东日照一级豆油报价10260元/吨,张家港报价10260元/吨,黄埔报价10300元/吨。全国平均价10245元/吨,较此前一周的10400元/吨下跌155元。现货大豆压榨方面,上周全国油厂共压榨202万吨大豆,较市场预期的高6万吨,本周由于山东、广西和广东部分油厂停机检修,压榨量可能会小幅下降。
今年豆油价格上涨幅度较为明显,从驱动上看,主要有棕榈油因缺乏劳工导致的减产、美国生物柴油政策带来的植物油消费增加、加拿大菜籽因高温干旱导致的大幅减产等。国内棕榈油、豆油、菜油三大油脂进口利润倒挂较为严重,进口积极性低,而国内需求又较为旺盛,结果是三大油脂库存不能快速库存积累,现货价格不断走高。从全球油脂供需来看,未来可能导致油脂下跌的两大因素有: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和棕榈油产量增加。原油价格如果下跌,会导致整个大宗商品估值降低。随着原油价格的下跌,生物柴油相对成本提高,不利于生物柴油的消费,从而导致油脂价格下降。棕榈油产量方面,根据南马来西亚棕榈油协会的高频数据看,南马来西亚11月1—25日产量环比减少4.12%,1—20日产量环比减少2.4%,1—15日环比减少6.3%。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是东南亚棕榈油的减产季节,主要因雨季充沛的降水导致棕榈果收割困难而产量降低,每年11月马来西亚棕榈油环比产量降低5%—10%均为正常状态,当前产量数据依然显示了季节性的力量,但产量的减少不如市场的预期水平。
另外,上周产地出口商心态开始有所变化,一改此前贵贱不卖的态度,开始主动降价促销,当前月份出口国内的CNF报价依然高达1300美元/吨,产地出口商利润相当丰厚,随着锁定利润思想的出现,在如果高利润的情况下,一旦有人抢跑,相信主动降价的现象会越来越多,届时国内棕榈油现货紧张的状态可能快速改善。豆油和棕榈油1月和5月合约的价差结构也体现了市场心态的变化。上周棕榈油2201与2205合约价差从周一最高的1264元/吨快速跌破1000元/吨关口,豆油2201与2205合约价差也由周一的758元/吨下跌至600元/吨附近。价差快速缩小可以说明几个问题:一是前期市场担心的棕榈油近月合约挤仓问题不复存在;二是近远月价格收敛说明现货价格开始松动,高价抑制需求开始体现;三是多头开始主动从近月移仓至远月合约。
需要注意的是,后期价格走向依然存在扰动因素,原油价格和美国EPA政策都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
来源:期货日报 责任编辑:莫问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2021年11月15日,《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方案》(国粮规〔2021〕236号,简称《方案》)印发实施。《方案》包括粮食绿色仓储、粮食品种品质品牌、粮食质量追溯、粮食机械装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等6个提升行动的方案。
一、《方案》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对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作出部署。
2017年以来,中央财政连续4年安排近215亿元奖励资金支持优质粮食工程,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约600亿元,实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3个子项,实现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产粮大县全覆盖、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监测面覆盖5万吨以上产粮县的60%、全国产粮大县优质粮食增加4700万吨的目标。各地以优质粮食工程为抓手,推进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实施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在保障粮食供给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6月,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财建〔2021〕177号),提出充分运用2017年以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既有成效,大力推进“三链协同”,深入实施“五优联动”,做实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等“六大提升行动”,打造“十四五”时期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有关要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制定了《方案》。
二、《方案》目标
《方案》提出,到2025年,产购储加销协同发展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基本建成。政府储备基本实现控温储藏保质保鲜、药剂使用减量增效、仓储作业环境友好,优质粮食供给更加丰富、粮食品质明显提升、粮食品牌体系更加完善、粮油品牌和营销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优质粮食增加量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好粮油”产品责任主体、产品流向、检验检测、监督抽查等信息可追溯和查询,粮机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整体提升,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成效更加显著。
三、重点任务
(一)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的重点任务。建设一批高标准粮仓,强化粮仓的气密和保温隔热等关键性能;改造提升仓房的气密和保温隔热性能,提升现有仓储设施性能;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实现政府储备粮食绿色仓储全覆盖;发展多参数多功能粮情测控系统,加强粮情数据的多样化、自动化采集和中长期积累;提升清理净粮能力,做到粮食充分除尘清杂后再入仓;推动粮仓分类分级等,避免仓型错配错用造成资源浪费或危及储存安全。
(二)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的重点任务。通过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推进粮食种植标准化、建立合作联结机制等,引导优质粮食种植;通过强化标准引领、推动全链条品质提升、丰富优质产品供给等,提升粮油产品品质;通过培育“中国好粮油”品牌、建设品牌体系、维护品牌信誉、加强品牌宣传等,打造优质粮食品牌;通过开展营销推介、完善营销网络等,加强“好粮油”营销。
(三)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的重点任务。建设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平台,建立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系统,提升检验监测数字化水平;加强粮油标准体系建设,制修订一批相关标准;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能力,强化体系建设、专业化能力,积极开展粮食质量安全第三方检验监测、风险监测工作;建立“好粮油”产品追溯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制定“好粮油”产品追溯技术规范、标签标识制度、管理办法等;开展“好粮油”产品追溯等,推动企业开展“好粮油”产品追溯试点。
(四)粮食机械装备提升行动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提高优质粮油加工装备自主化水平,夯实粮机装备产业研发技术基础,支持粮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提升粮机装备绿色环保节能制造水平,强化粮机装备制造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粮机装备研发测试平台体系,鼓励粮食企业应用自主研发的先进适用粮机装备、促进自主研发关键装备示范应用、建设高水平粮机装备技术创新联盟和创新中心等。
(五)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的重点任务。提升粮食应急供应能力,促进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与“中国好粮油”行动、军粮供应体系融合发展;提升成品粮油仓储能力,建立适度规模的成品粮储备,新建或改建一定规模的成品粮油储备库;提升粮食应急生产加工能力,调整优化应急加工能力布局;提升粮食应急物流能力,完善粮食应急物流网络;提升粮食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实现各级管理平台、企业平台、粮库系统互联互通、“一张网”运行;提升粮食应急区域保障能力,基本形成由都市区“1小时”、周边城市“3小时”、城市群“5小时”构成的“全国粮食135应急保障圈”。
(六)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的重点任务。聚焦粮食收购、清理烘干、仓储物流、加工利用、销售和消费等环节,全面推进粮食产后各环节减损;强化粮油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强化粮食减损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构建;强化粮油营养健康技术创新和应用;强化营养健康粮油产品生产和消费;强化节粮减损国内国际合作;强化人才培养推进减损工作可持续发展;强化宣传营造爱粮节粮良好氛围等。
四、贯彻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方案》要求各省(区、市)要坚持系统观念,制定本省(区、市)“十四五”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科学确定“十四五”主要目标指标,明确年度重点任务和实施内容。创新完善优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充分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中央企业要与各省(区、市)做好衔接,一并纳入省级方案统筹考虑、整体推进。
(二)统筹政策支持。地方要综合考虑本地区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财政收支情况等因素,加强资金统筹,包括中央财政安排的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等,积极支持优质粮食工程开展。要不断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包括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并做好同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形成共同参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合力。要加强财政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规范使用,不断提高使用效益。
(三)强化考核监督。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纳入强化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强化责任落实,加强项目审核、调度和督导,及时掌握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各省(区、市)要将项目建设内容和资金安排情况同步上传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库管理系统,每月通过项目库上报资金执行和项目进展情况。
(四)坚持典型引领。加大先进典型挖掘培树和推介宣传力度,引导各地借鉴和推广“阜南样板”“湖州模式”“滨州经验”等典型经验,挖掘和培树更多具有示范引领、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典型,引导激励各地学先争先、创新创优,持续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取得更大成效。
来源: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责任编辑:朝阳 仅供分享
11月25日,安徽纪检监察网公布消息,砀山县利祥粮油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关帝庙分公司、阚寨分公司经理徐东京接受审查调查。
11月23日,贵州省纪委监委通报6起粮食购销领域腐败案件,其中4起均为粮食购销公司相关负责人。
此前,云南省纪委监委公布3起“靠粮吃粮”腐败案例,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当事人均为国有粮食企业负责人。
另据江苏省纪委监委消息,新沂市粮食购销集团原党委书记苏洋、原总经理顾刚,宿迁市宿城区粮食购销总公司总经理朱成凯等多名粮企负责人接受审查调查。
随着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持续推进,一批国有粮食企业相关负责人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这些“粮耗子”捞取好处的手段主要有哪些?纪检监察机关如何严查“靠粮吃粮”问题?针对案件暴露的制度短板和监管漏洞,如何以案促改以案促治?
国有粮食企业承担着收购、储存、经营国家粮食的重要职责,一些“粮耗子”却从中伺机渔利
最近,各级纪委监委通报的粮食购销领域腐败案例中,粮食购销公司、储备公司、收储公司等国有粮食企业“粮耗子”频频出现。
10月26日,江苏省纪委监委发布消息,江苏兴粮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剑涛违规出借公款,造成国家财产重大损失,被立案审查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
11月5日,湖南省纪委监委通报4起粮食购销领域典型案件:衡山岳北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因保管不善导致粮食亏库166.33吨;常宁市国家粮食储备库利用套取的收购资金和账外经营收入设立账外账;华容县丰穗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县级储备粮轮换超架空期长达30个月;芷江县粮油购销公司楠木坪粮站原主任杨增新骗取、贪污购粮资金,潜逃12年被抓获。
11月23日,贵州省发布6起粮食购销领域腐败案件,其中4起均案发在国有粮食企业。如镇远县粮食购销有限责任公司原经理吴秀和,存在涉嫌贪污涉粮资金,滥用职权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滥发津补贴等违纪违法行为;岑巩县浩达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徐本国、会计杨荣和,在粮食购销工作中存在严重违纪违法问题。
梳理各地案例,国有粮食企业“靠粮吃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情形:
一是以陈顶新、以次充好、“转圈粮”等问题,如四川省青神县国粮管理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陶永鸿将1276吨陈粮卖出,再将其中896吨以新粮名义回购入库;
二是虚假收购、虚报损耗、虚假轮换、掺杂使假等问题,如陶永鸿在稻谷轮换过程中利用轮出轮入的差价及损耗溢余,编造虚假资料套取资金18万元;
三是亏库短量、擅自动用置换、偷卖盗卖违规从事政策粮经营、挪用购粮款等问题,如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粮库原主任谈卫东动用160万元公款,资助女儿女婿买房;
四是压级压价、拖欠粮款、吃拿卡要等问题,如江苏省仪征市粮食购销总公司陈集粮站原站长高时林,将二等粮以三等粮价格标准与农户结算,从中套取差价;
五是在仓储等项目中违规招标投标,违规处理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如四川粮油批发中心原党委委员、直属储备库原主任范盛良,在成品粮应急低温库等项目招投标等方面为承建商提供帮助和关照,共收受数百万元“关照费”。
国有粮食企业承担着收购、储存、经营国家粮食的重要职责,一些“粮耗子”从中伺机渔利,严重侵蚀群众利益、造成国家损失、影响粮食安全。去年2月,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发改局要求四川新力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储备160吨小包装菜油,以备抗疫期间保障市场供应。该公司原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蔡远政私下与粮油商人曹某会面,嘱咐其在10000元/吨以下报价,后又将另外两家竞标企业报价通过微信转给心腹凌某,让其指导曹某填写报价单,曹某顺利以最低价中标。蔡远政又授意凌某额外多支付15万元定金,并同意曹某将滞销菜油混入采购菜油中交付入库。一番暗箱操作,曹某在无任何垫资情况下轻松获利。蔡远政对粮油市场是否稳定、食品安全是否有保障漠不关心,为抗击疫情而储备的应急菜油成为其敛财工具。
强化政治监督,紧紧围绕粮食安全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督促相关党组织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好粮食储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纪检监察机关把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作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点工作,强化政治监督,紧紧围绕粮食安全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以有力监督保障粮食安全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聚焦粮食购销领域开展专项巡视巡察,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等进行全面“政治体检”。今年10月,陕西启动粮食购销领域专项巡视巡察,各专项巡视巡察组将同级粮食主管部门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作为重点。陕西省委巡视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巡视组紧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落实国家粮食储备、流通政策法规情况,重点了解国有粮食企业是否坚守主责主业、依规依法经营,收购环节有没有虚开结算凭证、虚假收购、以次充好等问题,存储环节有没有虚报瞒报、亏库短量以及擅自动用、盗卖政府储备等问题,销售环节有没有将宜存粮食作为不宜存定向销售以及空进空出、虚报损耗等问题。
江苏组织11个省委巡视组、92个市县党委巡察组,聚焦涉粮领域深入开展政治监督,省委巡视办深入分析近年来全国及该省涉粮典型案件,归纳出“转圈粮”“空气粮”“升溢粮”“损耗粮”“价差粮”“坑农粮”等六种“靠粮吃粮”腐败类型,作为深挖细查重点,确保涉粮问题线索“清仓见底”。
统筹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和涉粮问题专项巡视巡察工作。江西省纪委机关、省委巡视办联合印发工作方案,省市县三级成立专项巡视巡察监督检查组,实现人员力量整合、一体部署落实、上下联动推进、成果共享共用。今年9月,江西省委涉粮问题专项巡视巡察监督检查组进驻6家省直涉粮主管监管部门和4家省属国有涉粮企业,市县两级党委109个巡察组进驻1198个单位开展工作。为打破“熟人社会”人情干扰,江西省宜春市统一成立11个专项巡察监督检查组,县、市、区异地交叉开展专项巡察和监督检查。
立足监督的再监督,压实粮食购销主管监管责任。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制定了中储粮系统《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自查自纠工作指引》,紧扣责任、腐败、作风和体制机制等问题,就“查什么、怎么查”“纠什么、怎么纠”“治什么、怎么治”作出具体指导,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带队对20家分(子)公司专项整治工作开展督导检查。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纪委监委组建专项督查组,采取不打招呼、直插一线方式,通过站“粮垛”、下“探子”、取“样粮”,对粮食购销公司及基层粮库储备粮保管收购、人员管理、财务收支、资产运营等方面情况开展督查,对相关部门单位在自查、普查、抽查阶段工作不严格、不规范、不到位等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对督查发现的问题开列清单、销号管理。
与政治监督相结合,开展政治生态分析研判。一些地方纪委监委结合专项整治重点内容,梳理涉粮企业问题线索、廉政档案、日常监督等情况,对被研判单位政治生态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精准画像。
对问题线索“大起底”,“室组地”联合办案……严肃查处涉粮腐败问题,让对国家粮食动心思、有邪念的人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各地纪委监委从严从重查处涉粮腐败问题,坚决清除粮食购销领域“硕鼠”“蠹虫”,形成强力震慑,让对国家粮食动心思、有邪念的人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全面起底问题线索。聚焦粮食购销领域人、财、物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涉粮问题线索进行清底式“回头看”,拓宽问题线索来源,广泛接受群众举报。吉林省纪委监委信访部门畅通“信、访、网、电”举报渠道,广泛接收涉粮问题群众举报,加强对相关信访举报件的督办转办。江西将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和涉粮问题专项巡视巡察结合起来,省市县三级已分别从巡视巡察机构、纪检监察机关及审计、财政、粮食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项巡视巡察监督检查组,深挖细查问题线索。近日接受审查调查的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粮食收储公司经理缪路生、乐平市礼林粮油购销公司原经理胡创敏等人,其问题线索就源于江西正在联动开展的涉粮问题专项巡视巡察和监督检查。
突出查办重大典型案件。针对发现的涉粮企业腐败问题,采用“室组地”联合办案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今年5月,中储粮集团公司广西分公司副总经理张东升接受审查调查。集团公司纪检监察组发挥“室组地”联合办案优势,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相关监督检查室具体指导下,与山西省纪委监委协作配合,深挖细查张东升等人“靠粮吃粮”、内外勾结、利益输送、中饱私囊等问题。日前,对中储粮集团公司成都分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唐丞有的查处,也是采取“室组地”联合办案。此外,一些地方还采用转办交办、挂牌督办、提级办理等手段,对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对粮食购销领域问题线索“大起底”基础上,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粮食收购、储存、销售等重点环节,紧盯基层业务主管监管部门重要岗位、基层国有粮食企业领导班子以及经营管理关键岗位的重点人员,紧盯内外勾结、设租寻租、权钱交易、利益输送、滥权妄为等重点问题,加大涉粮案件查处力度。
高压态势下,震慑效应显现。吉林省纪委监委通过下发案件查处工作方案、重点案件挂牌督办等办法,指导全省纪检监察机关严惩粮仓“硕鼠”,一批“靠粮吃粮”腐败分子被彻查。持续震慑下,涉嫌粮食购销领域严重违纪违法的桦甸市原副市长陈辉等人主动投案,配合审查调查。
发挥以案促改、以案促治作用,推动粮食购销领域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根据专项整治发现的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从内部监管、体制机制等方面剖析问题成因,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堵塞漏洞,发挥好以案促改、以案促治作用,着力推动粮食购销领域治理效能全面提升。
切实加强粮食系统国有资产管理,压紧压实主体责任。今年9月以来,围绕市粮食购销公司原党委书记苏洋、原总经理顾刚系列案暴露的制度和监管漏洞,江苏省新沂市纪委监委通过面对面交办,压实职能部门以案促改责任。针对关键少数和重要岗位开展廉政谈话,研究监督制约措施,切实做到“谁储粮、谁负责,谁坏粮、谁担责”,守住粮食收购、粮食供应、粮食质量和廉洁从政从业“四条底线”。
从查办案件中揭示深层次问题,推动粮食购销企业完善体制、加强监管。黑龙江省农投集团下属某公司“亏库”案案发后,在省纪委监委督促下,该集团汲取教训,结合自查自纠发现的工作短板,加强控股粮食企业管理,建立移库清查、关键岗位人员轮岗交流等制度。针对粮食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问题,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纪委监委推动区粮食购销公司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粮食购销管理规定、粮食仓储保管规定、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财务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形成靠制度管权、管粮、管人的长效机制。
针对粮食购销高风险环节,排查漏洞完善制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从规范约束“一把手”用权入手,推动制定权力运行正负面清单,紧盯粮食收购、储存、经营等重点环节分清权责,督促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梳理出权责清单59条、负面清单68条,进一步厘清权责边界,规范基层粮库、直属公司等经营管理活动。
加快智能化粮库管理系统升级,提高风险预警和防控能力。一些腐败案例暴露的问题,反映出国有粮食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需优化升级。比如,对同一客户又购又销、单一客户集中交易、跨分公司车辆信息互联互通等,迫切需要增强预警、核验功能。中储粮集团公司纪检监察组推动集团公司系统充分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技防”优势,进一步加强智能化粮库建设,加快覆盖储备粮管理领域全链条的数字化监管系统集成和优化,实现全覆盖的预警防控和远程监管,增强穿透式监管能力,强化事前事中管控,全面提高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督促做实粮食系统警示教育,让粮储系统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各级纪委监委结合近年来查处的粮食购销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总结特点剖析成因,对反复出现、普遍发生的问题深入分析,用好案例“活教材”,精准开展警示教育,努力做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推动专项整治实现效果再优化再提升。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责任编辑:朝阳 仅供分享
储为国计,备为民生,粮安天下。
面对复杂多变的粮食市场形势,我国全面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储备安全。
目前,我国主要是以战略储备和托市收储为主要构成的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种粮收入和稳定粮食市场的功能。
图源:三农学术
其中,中央战略储备主要是应对自然灾害、战争等突发事件所持有的常规储备;托市收储主要是应对市场波动、市场大幅下跌的一个临时性质的缓冲储备。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协同发展的粮食储备体系,不过,粮食储备主体单一,以政府储备为主,粮食企业储备规模较小,难以适应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亟需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机制。
今年以来我国加快重构政策性粮食储备体,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粮食生产支持体系。国家层面,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据印发了《政府储备粮食仓储管理办法》 ,确保政府储备在仓储环节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同时,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应得规章制度,加强储备粮管理,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实施“藏粮于民”,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国家粮食储备体系。要深化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确定储备规模,强化中央储备粮监督管理,推进中央、地方两级储备协同运作。
鼓励民间多元收储 培育市场机制
11月23日,为加强储备粮管理,有效调控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河南省储备粮管理办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河南省行政区域内储备粮的计划、储存、轮换、动用以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均适用该办法。
新《办法》的调整范围扩大至地方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从省级储备扩大到省、市、县三级储备,更加契合构建功能互补、权责清晰、优储适需、管理科学、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储备新格局要求。
明确小麦储存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稻谷、玉米不超过3年,食用油不超过2年。承储企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轮换,轮入粮食应为生产年度内新粮。地方政府储备的轮换架空期原则上不得超过4个月。
提出粮食财政等部门和农发行需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和检查职权。建立全省统一的粮食信息监控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归集共享、动态远程监管、粮情在线监控。建立承储企业信用档案,依法纳入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布,并及时更新。
粮食收储市场化将是大方向
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以来,托市收储的政策从“托市”回归“托底”,从稳定市场转向保障基本收益,加快消化政策性粮食不合理库存,临储粮去库存任务已经完成,最低收购价粮数量逐步减少,社会库存显著增加,粮价波动比以前频繁,储备粮“压舱石”和“稳压器”作用凸显。
在价格波动时,民间储备发挥主要作用,与政府储备互为补充,建立企业粮食社会责任储备,是我国粮食储备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8月24日,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粮食加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的指导意见》,明确市、县(市、区)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建立社会责任储备,推动形成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互为补充的粮食储备格局。
此外,各地正明显加快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建设步伐,多个省份陆续建立“政府储备、企业储备互为补充”的全社会储备共担机制。比如,湖北武汉市、浙江、云南、河南等地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方面做出积极探索,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互为补充,为应对突发事件、市场保供稳价构筑了安全防线。
各级粮食物资储备局对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实行动态监管,但监管难度很大。当地执法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加快提升依法管理水平,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对涉粮违法违规案件敢于动真碰硬;对承担社会责任储备的粮食加工企业实行信用监管,将严重失信的企业列入黑名单;严防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粮食加工企业勾连,不能使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变成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利益输送的温床。
来源:经济日报、三农学术《三农问题:反思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1.11.30 单位:元/吨
品种 | 等级 | 平均价 |
早籼谷 | (15-17)中等 | 2320 |
晚籼谷 | (15-17)中等 | 2440 |
早籼米 | (15-17)中等 | 3360 |
晚籼米(江西923) | 一级 | 6000 |
晚籼米(安徽) | 一级 | 4200 |
浦城晚籼米 | 一级 | 4080 |
东北米 | 一级 | 4680 |
江苏粳米 | 一级 | 4400 |
红小麦 | 江苏中等 | 2820 |
白小麦 | 河南中等 | 2840 |
玉米 | 中等 | 2940 |
大豆 | 中等 | 6900 |
豆粕 | 一级 | 3450 |
籼糯米 | 一级 | 5200 |
麦皮 | 中粗 | 2200 |
大豆色拉油(散装) | 一级 | 10800 |
大豆色拉油(20L) | 一级 | 11100 |
33
2021年11月30
总831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