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
  • 信息服务
  • 资产租赁
  • 供求信息
  • 产品信息
  • 粮食竟价

2022年27期粮情快讯

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2-09-30 浏览次数:3555

· 福州粮情

月份福州市场粮跌不一

时间:2022.9.30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上月平均价

本月平均价

涨跌率

早籼谷

(15-17)中等

2350

2350

持平

晚籼谷

15-17)中等

2450

2450

持平

早籼米

(15-17)中等

3320

3360

1.2%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00

6000

持平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080

4080

持平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200

4200

持平

东北米

一级

4480

4480

持平

江苏粳米

一级

4200

4200

持平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230

3230

持平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250

3250

持平

玉米

中等

2940

3100

5.44%

大豆

中等

6800

7200

5.88%

豆粕

一级

4350

5400

24.14%

  籼糯米

一级

5200

5400

3.85%

麦皮

中粗

2500

2800

12%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10800

10800

持平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11200

11000

-1.79%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俄罗斯小麦聚焦:俄罗斯小麦价格连续第三周上涨 

分析机构称,上周俄罗斯小麦出口价格上涨,这也是连续第三周走高,因为担忧俄乌冲突持续,影响到黑海谷物出口前景。
  莫斯科的咨询机构IKAR表示,截至上周五(9月23日),俄罗斯12.5%蛋白的新季小麦在黑海港口的FOB价格为每吨325美元,比一周前上涨8美元。作为对比,上周涨幅为5美元,上上周涨幅为2美元。
  另一家莫斯科的咨询机构SovEcon称即期交付的俄罗斯小麦价格为每吨315到319美元,高于一周前的310到314美元。
  港口数据显示,上周俄罗斯出口90万吨谷物,低于前一周的100万吨。
  随着小麦出口税降低,有助于支持贸易商的出口利润。SovEcon曾预计9月份俄罗斯谷物出口量将提高到495万吨,高于8月份的420万吨。
  俄罗斯农业部近期表示,俄罗斯将在2022年下半年出口多达3000万吨谷物。
  上周俄罗斯国内小麦价格继续上涨。国产三等小麦的报价为每吨12,650卢布,比一周前上涨50卢布。
  俄罗斯小麦产量预期上调
  周一(9月26日)欧盟作物监测机构MARS将俄罗斯2022年小麦产量调高到创纪录的9500万吨,高于6月份预测的8880万吨,比上年产量7625万吨提高25%,比五年产量均值7968万吨提高19%。其中冬小麦产量将达到7020万吨,比上年提高31%,比五年均值提高22%;春小麦产量预计为2480万吨,比上年提高10%,比五年均值提高12%。
  MARS调高后的小麦产量预期依然低于俄罗斯本地机构的预期。
  上周莫斯科的咨询机构SovEcon将俄罗斯小麦产量预期提高到1亿吨,高于早先预期的9470万吨,因为春小麦产量提高。
  9月19日,IKAR预计2022年俄罗斯小麦产量为创纪录的9900万吨,高于9月12日预测的9700万吨,也高于8月8日预测的9500万吨。俄麦出口预期调高到4750万吨,高于之前预估的4600万吨。
  9月12日,美国农业部将俄罗斯2022/23年度小麦产量预期调高300万吨,从早先预期的8800万吨调高到9100万吨,比上年的7516万吨提高21.1%。2022/23年度俄罗斯小麦出口量预计达到创纪录的4,200万吨,和上月预测持平。
  俄罗斯农户已经收获9640万吨小麦
  俄罗斯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俄罗斯所有谷物收获产量为1.379亿万吨,一周前1.323亿吨,去年同期1.031亿吨万吨。
  迄今俄罗斯已经收获1亿吨小麦,高于一周前的9640万吨,去年同期7290万吨。俄罗斯农户从7月份开始收获冬小麦。

  今年俄罗斯小麦单产提高到每公顷3.36吨,高于去年同期的2.63吨/公顷。
  关税继续下调
  2022年9月28日到10月4日期间,俄罗斯小麦出口关税为每吨2,476.6卢布(约为42.79美元。相比之下,9月21日到27日为每吨2,668.3卢布(约为44.41美元)
  作为对比,7月份首次实施卢布计价的出口税之前,6月29日-7月5日的小麦出口税为146.10美元/吨。
  俄罗斯的小麦销售商通常以美元为出口定价,在国内市场上以卢布采购小麦。由于近来卢布汇率剧烈波动,可兑换性降低,使得出口关税计算变得更加复杂。从7月份起,俄罗斯农业部使用卢布对小麦出口关税计价,并将计算关税的小麦基价定为15000卢布,而不是之前的每吨200美元。大麦和玉米的出口基价也从185美元/吨改成13875卢布。
  过去一周卢布汇率上涨3%
  周一格林尼治0705,俄罗斯卢布汇率报58.39兑1美元,比一周前上涨3.0%。
  上周俄罗斯金融市场动荡,因为普京总统周三签署部分动员令。俄罗斯国防部长宣布征招30万名预备役军人参加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9月23日到27日期间顿茨涅克等四个州举行加入俄罗斯联邦的全面投票。
  2月23日(俄乌冲突爆发前),卢布兑美元汇率接近80,随后在3月份初跌至历史最低点121.53兑1美元,之后一路飙升,6月份时达到50.01兑1美元的七年新高。卢布汇率强劲引发俄罗斯政策制定者和出口商的担忧,因为强势卢布可能削弱出口商的销售收入。目前卢布仍是今年迄今世界上表现最强的货币。

    来源:博易大师  (责任编辑:黎鸣)  仅供分享

一根玉米卖6元还是7毛?别伤了农民就好 

令人惋惜的是,这场由“助农”引发的讨论,却最终演变成一出“伤农”闹剧。不仅伤了农民,伤了东北黏玉米的品牌,其实也伤到了消费者的利益。

一根玉米卖6元还是卖7毛?秋粮收获时节,电商平台的玉米价格再次引发热议。有网红质疑东方甄选将批发价7毛一根的玉米卖6元,东方甄选随后回应,品质不同、成本不同,售价也不能一概而论。虽然后来网红已经道歉,但这场争论却波及了电商平台上的普通农户,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涌向农户直播间刷屏喊贵,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

近年来,直播带货作为新兴业态,给农产品销售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也带来一些新的讨论。直播平台的玉米卖6元一根是否合理?农民是否能从中获益?此前也曾引发关注,本报也就其中的农民收益问题做过报道。这次再度引起诸多议论,反映出社会对于农业发展、农民利益的日益关注,这是件好事。但令人惋惜的是,这场由“助农”引发的讨论,却最终演变成一出“伤农”闹剧。不仅伤了农民,伤了东北黏玉米的品牌,其实也伤到了消费者的利益。

7毛一根的玉米有没有?我们可以简单算笔账。据统计,2020年全国玉米种植总成本为每亩1079.98元,亩均单产421.13千克。一根长势好的玉米,重量大约能达到六七两左右,按此估算,7毛一根差不多也就是成本价。尤其今年在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的推动下,农民生产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

更何况,此玉米非彼玉米。我们惯常认知中玉米是煮着吃的,而统计口径中和农民实际生产的玉米,既包括食用玉米,更多的还是瞄准饲用等大宗消费市场的“大路货”,食用玉米在我国玉米消费中还占不到10%。食用玉米中的优质鲜食玉米对品种品质、种植方法、采摘时机、采摘方式等都有更严格的要求,成本自然只高不低。比如在这次争论中,就有被网友说玉米卖得贵的黑龙江农户站出来,算了一笔账。据她所说,种植鲜食黏玉米的农田大多是交通条件好、较为平整、有一定规模的地块,在当地,这样的良田流转费用每亩大约需要1800-2000元,再加上农机购置及维护、人工、化肥等各项费用,一根优质鲜食玉米仅种植成本就约合1.7元左右。抛开品质谈价格,对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农户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而此前因优质农产品卖不上优价,损伤农民种植积极性的事情,也曾发生过。产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保护好农民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

我国有14亿多人口,消费群体巨大、结构复杂,农产品市场要做大,更要做细、做充分。我们需要足量的“大路货”来保证14亿人的基本生活所需,也要有特色优质农产品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生产这两类产品的农户都能获得合理的收益。品牌化或许是一条更加清晰的道路。农业品牌的打造离不开生产、包装、运输、营销等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对农户而言,可以向适度规模要效益。“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小农户想要在市场的大风大浪中站稳脚跟,与其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做强品质、做优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话语权。对整个产业链而言,要多考虑如何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只有每个环节都能从中获得收益,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农业品牌才能更加长久。有山东的红薯种植户坦言,农民在营销推广方面的技能相对欠缺,经过某运营团队的策划推广,红薯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被迅速带火,农民收入翻了一番。只有通过多方合力,把品牌叫响,把蛋糕做大,农民才敢继续种、敢在提升品质上下功夫,进而生产出更多优质农产品,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还应看到,农业品牌的培育并非一日之功,但一有风吹草动,却很容易会对品牌本身及其背后的农民产生影响。值得庆幸的是,这次争论没有伤及产业根本,但也给风口上的农产品直播带货提了个醒:怎样在拥抱风口的同时,最大程度让农民远离风险?

其实,农民和农业品牌一旦受到伤害,对消费者也并无益处。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产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倘若市场上因此再难找到可信赖的品牌,消费者又要如何选择?因此,面对电商平台的农产品价格,我们不妨再理性冷静一些。毕竟,从长远来看,呵护产业,就是在呵护自家餐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归根结底,7毛一根也好,6元一根也罢,理性讨论无妨,但别冲动之下伤了农民和真“助农”的人。而判断一种营销行为和营销模式是否是真“助农”,要看它能给产业带来怎样的发展前景,更要看它把农民放在了什么位置、给农民带来了怎样的好处。只有农民有了合理收益,产业链上的各方才能行稳致远,形成良性循环。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莫问)  仅供分享

巨型稻:产量如何 口感咋样 

近日,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的隆平稻作公园中2米巨型稻将进入成熟期的视频引发关注。什么是巨型稻?巨型稻和杂交水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实现了吗?巨型稻好吃不好吃?记者就此采访了被誉为“巨型稻之父”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夏新界。

记者:什么是巨型稻?巨型稻和杂交水稻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夏新界:顾名思义,巨型稻就是比一般的稻子形状要大、产量要高的水稻。我们最先研究出来的巨型稻是一种常规稻,是选优培优出来的,并不是杂交稻。巨型稻是在现有优异水稻种源基础上,运用突变体筛选、籼粳亚种间及野生稻远缘杂交等一系列生物遗传育种技术,获得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生物量水稻新种质材料。

但是,常规巨型稻数量很少,所以我们把常规巨型稻作为亲本材料,与其他普通水稻杂交,产生很多后代后再去种植,解决了巨型稻少的问题。现在地里试种的巨型稻,都是杂交后的巨型稻。如今在各地推广种植的巨型稻,也是一种新型杂交稻。

实际上,2013年,常规巨型稻就在我国研发出来了,2015年之后才做成杂交稻。我们以籼稻93-11、日本晴等为材料,获得突变体植株,筛选合适目标突变体后经田间授粉杂交,获得较稳定后代群体后再与茶陵野生稻进行授粉杂交,逐年选育纯化,最终获得基本稳定的巨型稻株系。

记者:有说法认为,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实现了。这个说法准确吗?

夏新界:目前,我国水稻产量就其收获指数而言,已达到了植物生理学家认为的上限。因自身生物量的限制,在过去20年间,我国水稻产量增幅十分有限,不超过15%。未来要在水稻产量上有较大突破,必须培育出超大生物量的新型水稻。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就是梦想种出能在禾下乘凉的巨型水稻,通过增加水稻自身生物产量来提高其单位面积的稻谷产量。

如今,巨型水稻试种出来了,但“禾下乘凉梦”还没有真正实现。只有把巨型稻的亩产量提高到1200公斤甚至1500公斤,才算真正实现了“禾下乘凉梦”。

为什么这么说呢?2017年10月16日,巨型稻在湖南长沙市长沙县金井镇培育成功。袁隆平说,只要种植技术过关,巨型稻单季亩产可达1200公斤至1500公斤。现在的巨型稻株高达1.8米至2.2米,与普通水稻相比高出1米左右,单位面积生物量可达40吨/公顷,为现有水稻的1.5倍以上。如果改进优化栽培种技术,将巨型稻杂交品种的收获指数提高到现有超级杂交稻水平,其理论单季产量将超过1200公斤/亩。

2017年以来,研究团队在南方多省多区域试验发现,在中等肥力水平,大田常规肥水管理条件下,巨型稻单季产量能达到800公斤/亩上下,比普通杂交稻每亩高出100公斤至200公斤。其中,巨型稻品种之“巨丰5号”株高2米以上,平均有效分蘖51个,比普通稻多2倍;单穗实粒数高达680粒,比普通稻多2倍至3倍。试验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8年在长沙县金井镇试验区的普通稻田和常规田间管理条件下,其单季产量稳定达到每亩660公斤至860公斤,远高于全国440余公斤的平均产量和湖南当地杂交稻产量。今年由于气候原因,很多地方比较干旱,受旱情影响,四川省西充县试种的200亩巨型稻亩产量只有650多公斤,但也比同期的常规杂交水稻多100公斤左右。

正常情况下,试验田的巨型稻亩产能达到1000公斤以上,但大田推广的亩产还需要努力。“禾下乘凉梦”中的禾苗高度已经实现了,但产量离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记者:巨型稻发展前景如何?

夏新界:巨型稻发展前景非常好,特别是种养结合的试验,更体现了巨型稻的优势。

巨型稻可以起到很好的遮阳效果,再加上巨型稻稻秆粗壮,种植密度比其他水稻小很多,能为稻下动物提供良好生存空间。2017年和2018年,研究团队在长沙县金井镇湘丰村建设了300亩“巨型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试验与示范区,全程无化肥、农药、抗生素等使用。与现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相比,稻谷产量至少提高1倍,青蛙、泥鳅、稻花鱼等养殖动物的成活率也提高1倍以上,生长周期缩短15天至20天,个体重量提高20%以上,产量提高1.5倍以上。除了种养结合,巨型稻生物量巨大,每亩可产出3吨至5吨秸秆,秸秆经处理后可饲养牲畜,也有不少附加价值。

在种植环境上,巨型稻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并不苛刻。巨型稻根系发达,深度达35厘米至60厘米之多,比普通稻的根系长度增长1倍以上,根系总量是普通稻的3倍至4倍。其发达的根系,使养分流失大幅减少,能够把水稻周边的养分充分吸收利用起来。稻田、水沟、水塘、干湿地、贫瘠新垦地、盐碱地均可成其“落脚地”。比如,2020年种植在广东阳江海边的巨型稻就经受住了海水的反复浸泡,每亩产出稻谷1040斤,同时还出产基围虾1000多斤。巨型稻个高体大、吃水深、耐淹涝,2020年四川犍为县种植巨型稻400多亩,每亩产鱼800多斤,稻谷近1000斤。今年5月份,巨型稻在京津冀地区首次试种,目前已进入灌浆期,预计10月进入收获期。东北的黑土地上也开始尝试种植巨型稻了。目前,有22个省份的300多个种植点试种巨型稻近2万亩。

还有人担心,巨型稻长这么高大,肥料、农药肯定用得多,会影响粮食的安全。这种担忧其实大可不必。由于巨型稻株形高大、根深叶茂、茎秆粗壮、宜疏植、生育期较长、淹水深度大,可为蛙、鱼、泥鳅和鸭等稻田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结合相关技术,可用来打造可持续循环发展的高效生态立体种养农业新模式,并充分利用巨型稻种养结合的这一特殊优势,提升稻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虽然巨型稻苗比普通水稻苗价格高一些,但种植1亩巨型稻的成本却比种1亩普通水稻成本降低200元左右。这是因为巨型稻“好养活”,后续也没有除杂草的烦恼,综合考虑稻谷产量增加以及秸秆用作青贮饲料,每亩巨型稻能增收800元以上。

记者:巨型稻米口感怎么样?

夏新界:经过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米质已达国家优质稻谷三级,突破了杂交稻“高产不优质、口感差”的难关,且经检测分析发现,巨型稻米中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红线。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莫问)  仅供分享

新稻价格回落,究竟何时止步? 

九月以来,南北方新作陆续上市,南方受干旱因素影响,新季作物严重受损,米率、米质均大不如往年,那么米业采购积极性可想而知,因此籼稻上市以来,价格持续低位运行。而北方新作青粒收割至今,天气情况向好,水分逐步降低,米率亦是逐步趋稳,首先是丰收丰产基本已成定局,其次就是新粮价格持续走低,而当前立秋时节已过,北方部分产区早霜已经陆续来袭,那么北方粳稻价格究竟何时止跌企稳,市场最关注的也是新稻的价格低点,笔者认为,受减产因素影响,南方籼稻价格后市或将在托市价附近震荡整理,而北方粳稻随着上量逐渐增加,短期内稻价或将持续小幅回落。

长粒稻价或将止步1.40元/斤

自新作上市以来,市场关注度就大不如从前,主要原因还是今年北方积温较低,新粮成熟度自然不如往年同期。粮点儿也普遍反馈新稻开秤价格较高,利润微薄,新粮购销多以亏损为主,米企亦是反馈倒挂严重,从新米价格以及购销量就不难看出,22年绥粳18开秤价格在2.25元/斤,而在9月上旬,原粮烘干成本近1.60-1.65元/斤,加工成本在2.37元/斤左右,米企倒挂十分严重,更何况当前终端需求低迷,大米走货不畅,无法支撑稻价坚挺,叠加北方天气较好,水份降低,烘干成本陆续走低。截止至九月第三周,黑龙江产区新季长粒水稻价格落至1.45-1.53元/斤左右,而吉林产区湿粮价格却始终居高不下,因此粮点儿不得不选择自然晾晒的方式以降低成本,当前白城绥粳18干粮价格在1.43-1.45元/斤左右,自上市以来,回落幅度达到0.22元/斤。

那么十月之后,新作集中上市,价格必然走低,但是考虑到今年黑龙江产区种植结构的变化,长粒水稻种植面积有所缩减,因此后市回落幅度不会很大,预计在11月中下旬长粒水稻价格或将稳定在1.40-1.45元/斤的价格低位,届时,建议米企以及原粮贸易商可以适当库存,但是还是要考虑春节这个时间节点,毕竟春节过后,市场需求转淡,叠加陈粮将全面出库,大米走货速度与需求都将放缓,压制稻价走高。 

圆粒稻价或将回落至托市价附近

   东北产区圆粒水稻今年米质较好,各产区出米率均能达到68%-70%左右,截止到9月第四周,黑龙江圆粒水稻上市已近10天左右,价格亦是呈现持续小幅回落态势,圆粒水稻湿粮开秤价在1.0-1.20元/斤,干粮价格在1.30-1.38元/斤左右,而随着收割量持续增加,水分走低,当前干粮主流价格在1.30-1.33元/斤左右,而黑龙江东部地区22年圆粒大米亦是从开秤的1.85元/斤跌至1.82元/斤,部分米企报价甚至在1.80元/斤。由此不难看出,今年新米市场大不如从前,新作购销量明显下滑,吉林产区甚至因新作价格较高,米市需求疲软,致使米企信心不足,延迟了开机时间,从而产生陈粮价格抬头,陈米上调价格的现象。当前超级稻水稻到厂价格已经达到1.48元/斤。因此,笔者认为,按照今年的形势推算,圆粒水稻集中上市之后,新季稻价不排除有落至托市价的可能,毕竟当前干粮价格已经在1.31元/斤附近徘徊。 

综上,稻米市场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仍在于终端需求持续低迷,且市场信息透明,竞争压力较大,叠加当前疫情仍是多点爆发,市场消费十分有限,才会出现旺季不旺的僵持状态。

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   作者:郭东野  仅供分享

豆粕价格成负担 继续追涨风险较大 

相较于CBOT大豆的高位振荡,8月以来,国内豆粕期货走势明显偏强,部分时段甚至脱离了美豆的成本端束缚,表现为跟涨不跟跌,整体振荡上行。国内豆粕现货走势更强,究其原因,与美豆成本端支撑、国内近月进口大豆到港偏低预期兑现、中下游集中备货、豆粕加速去库等多种因素有关。

最近两年,因为进口成本高企对国内买船需求的抑制,从根本上影响着国内油粕市场节奏。据统计,1—8月,国内进口大豆到港总量仅为6133.9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577万吨,降幅8.6%,而到港同比下降主要集中在6—8月。6月以后,进口大豆到港量下降明显,6—8月进口大豆到港量为2330万吨,同比下降558万吨,降幅19.32%。据先关机构预估,9月、10月,国内进口大豆到港量仍处于偏低水平,分别为680万吨、540万吨,这两个月国内进口大豆到港总量为1220万吨,但压榨量预估将高达1600万吨,这意味在10月底之前国内进口大豆将维持去库节奏。

9月以后,中下游饲料和养殖企业,一方面出于对9—10月国内进口大豆供应的担忧,另一方面因为中秋节和国庆节前的常规备货,采购和提货心态均有较大改变,出现集中补库行为,主动增加现货头寸,造成豆粕库存快速下降。截至9月16日当周,国内主流油厂豆粕商业库存已经降至47.5万吨,较前一周下跌7%,较8月同期下降近40%,也是最近8年同期的最低水平,远低于过去5年均值91.45万吨。在国内中下游持续补库的背景下,预计未来1—2周豆粕维持去库节奏。

在基本面的支持下,国内豆粕市场做多情绪高涨,特别是近月2211合约,离历史最高点仅一步之遥,豆粕2211合约与2301合约的价差也涨至566元/吨。不过,随着国内多地豆粕价差超过1000元/吨,价格已经在高位累积了较大风险。

一方面,9月中旬至今,阿根廷政府出台优惠汇率鼓励大豆出口,补充了我国第四季度的买船。据部分机构称,9月中旬的第2周,阿根廷集中出口大豆超过400万吨。其中,中国至少采购200万吨且多为9—11月装船。另外,因为9月以来国内进口大豆到港已经下降,最近两周国储进口大豆拍卖成交量逐渐回升,连续两周周度成交量超过10万吨,远高于前期。因此,预计11月以后国内进口大豆供应将随着美豆新作集中上市而逐渐缓解。另一方面,从国内来看,超过5000元/吨的豆粕现货价格对养殖端来说已经成为负担,饲料企业纷纷下调饲料中的豆粕添加比例,影响终端消费。

总体来看,短期受国内进口大豆供应偏紧、下游企业备货意愿较强等因素影响,豆粕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不过,价格到达高位后累积了大量风险,目前不适合再去追涨,特别是长假临近需注意持仓风险。

来源:中州期货  (责任编辑:子元)  仅供分享

新豆上市丰产,终端“择优录取” 

随着国内新季大豆逐渐上量,现货大豆市场价格较为稳定。黑龙江省绥化地区率先开镰,而后,周边地区逐渐上量,上市范围扩大。内蒙古、吉林地区现阶段也零星收割,主要以早熟豆为主,部分中晚熟品种也相继开始。 南方产区,河南、安徽等地也少量进入市场,当前毛粮收购价格为2.9-3元/斤,水分与往年同期相比趋好,新陈大豆价格相差不大,走势稳定。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十一前后将迎来新豆的全面上市。

东北新豆竞争减弱 终端市场接纳度低

东北地区新豆上量,前期蛋白含量较低,后期收割质量稍有好转,逐渐趋于稳定。但整体来看,鉴于收割前期雨量少,积温偏低,今年黑龙江地区新豆蛋白普遍降低2%左右,颗粒偏小,但水分较好。当前新豆丰产已定,各地亩产均在300斤左右,个别优质地块最高可达到400斤/亩。据了解,吉林敦化地区有早霜现象,但现阶段来看,新豆已经定型,受到影响不大。齐齐哈尔、黑河、内蒙古地区上周均有不同程度的降雨,收割进度放缓。

今年东北新季大豆相比南方产区蛋白偏低,价格略高。从地理位置来看,不具备优势,且现阶段同品质大豆上量逐渐增加,贸易商可选择面变广,东北新豆市场竞争减弱。对于新季大豆质量参差,但价格差距并不明显这一现状,多数地区贸易商欲待后期大豆整体质量稳定,价格明朗后再行采购。

中储粮拍卖进行时 陈豆竞价峰回路转

9月19日中储粮拍卖徐州地区大豆7388吨,拍卖价格与当地市场价格相比有一定的利润,所以此次竞拍主体参拍意愿强烈。之后由于黑龙江地区新粮零星上市,市场价格和质量相对不稳定,所以后期参拍主体观望情绪明显,成交率较低。待到最近一次中储粮拍卖黑河地区33903吨2019年陈豆时,鉴于黑龙江地区新豆质量部分已经定性,新豆蛋白偏低已成既定事实,进而陈豆大受追捧,也推动了此次拍卖的成交结果。当前陈豆市场余粮见底,这也是导致部分贸易商将目光转向国储豆购销的主要原因。

销区市场淡定观望 定向补库选择面广

湖北地区新豆即将落幕,安徽、河南地区接力开收,新豆市场有退有进。随着湖北地区新豆市场占有量逐渐减少,仅剩的库存新豆价格稳定。今年安徽、河南地区新季大豆质量较好,水分较往年偏低,使江苏地区新上市的高蛋白大豆价格承受一定市场压力。销区贸易商面对产区新豆的陆续上量,选择范围扩大,阶段性购销停滞,等大量上市,价格稳定后定向补库。     

现阶段销区市场需求得到一定恢复,天气转凉,临近十一假期,豆制品需求提高。各地贸易商前期库存释放,压力得到缓解,现阶段新季大豆上市,价格和质量均不稳定,多地均以销定购;也有部分贸易商采购东北地区新豆已经入库,或在途运输,几日内也将到库。相比于东北地区运距较长,安徽、河南地区地理优势显现,加上今年新豆蛋白优越,水分适中,未来将给东北地区新豆价格施加一定压力。但从当前状态来看,销区贸易主体多数“观望为主, 静待优质新豆”,少量补库,采购相对谨慎。

进口大豆架势高涨 各大港口一豆难求

伴随着国储进口大豆拍卖成交率的提高,各港口豆源紧张,当前进口大豆价格高位稳定。截至到目前为止,天津港进口美湾豆分销价格为5920-5950元/吨,山东港口进口美湾豆分销价格为5980元/吨。加拿大非转基因大豆价格稳定,但部分港口无货源。据某港口贸易商反映,美国地区新豆也开始少量收割,但后期采购还要依据其质量而定。随着上周美联储加息75基点,汇率提高,人民币贬值,进口成本增加,进口量后期或受一定影响。10月到港进口大豆成本价格为5310元/吨左右,预计后期港口贸易商会根据新豆上市价格及进口豆销售情况适当调整价格,但也仅限于窄幅震荡,短时间内整体价格波动不大。

综上所述,尽管东北地区新豆质量同往年相比下滑,且今年产量稳定,种植面积增加,后期新豆市场占有量必然高涨,但是预计东北地区新豆价格涨跌空间有限。首先是由于农户今年新豆种植成本高,尽管有相应的补贴政策支持,但农户心理预期价格偏高,一旦大幅降价,便会出现惜售现象。其次,各地粮库开始陆续收购,其收购价格支撑新豆市场价格,未来大幅看跌可能性较小,小幅震荡为主。最后,进口大豆价格阶段性高位延续,短时间内下降空间不大,也间接支撑国产大豆市场价格。建议持粮主体后期密切关注各地粮库新豆收购价格以及国家相关政策,适当调整价格,合理安排库存。

  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    作者:刘佳   仅供分享

表现坚挺 豆油近远月价差有望修复 

近期,国内外油脂油料市场波动幅度较大,相对来说,豆类表现最为坚挺,粕类走势强于油脂。目前来看,全球豆类期现格局较为明朗,关注点、关注市场、转折节点等均明确,但国内市场仍存在不确定性。

美豆收割进度或加快

目前美豆处于生长末期,优良率基本稳定,天气对作物质量的影响减弱。最新作物生长报告显示,美豆落叶率为63%,虽低于去年同期的73%,但接近五年均值的65%;美豆收割率为8%,低于市场预期的11%,也低于去年同期的15%和五年均值13%,但后期收割进度或加快。一方面是因为天气象预报显示,美国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均为较干燥的天气,利于作物后续收割;另一方面,一般来说,收割开始后的第3—6周是单周收割进度最快的四周。

需求方面,受阿根廷大豆冲击,美豆周度出口销售不及预期,最新一周净销售44.6万吨大豆。巴西农民继续惜售,2021/2022年度销售率为85%,低于去年的90%;2022/2023年度销售率为16%,低于去年的27%。阿根廷方面,自优惠政策来,已经有440多万吨大豆流入市场,预计阿根廷2021/2022年度大豆销售比例在62%。阿根廷优惠政策即将结束,关注政府是否会延续时间。目前来看,美豆出口优势不明显,需求端并无亮点。所以未来一个月,美豆市场或进入年底前供应最为宽松的时期。

此外,对于9月30日的季度库存报告,一项针对行业分析师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9月1日当季,美国大豆库存料为2.42亿蒲式耳,较上年同期水平下降5.8%,为2016年以来截至9月1日当季库存水平的最低值,但略高于美国农业部9月报告中预估的2.4亿蒲式耳。整体上,预计9月30日的季度报告中性偏空。

南美大豆开始播种

目前南半球开始大豆播种,咨询机构Safras&Mercado表示,截至9月23日,巴西2022/2023年度大豆播种率为2%,去年同期和五年均值均为0.8%。天气状况整体理想,上周末南美大豆主要产区巴拉那州、圣卡塔琳娜州和南里奥格兰德州以及南马托格罗索州都有降雨记录,10月南美产区将迎来雨季,进一步利于播种。多个机构均发布了2022/2023年度南美大豆产量或创纪录的预估,重点在于巴西和巴拉圭大豆产量恢复。考虑到南美大豆最快明年1月才能收割,南美丰产只能利于缓解明年的供应紧张,年底之前全球豆类仍将处于偏紧格局。

对于国内来说,大豆和豆油的供给缓解路径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首先,市场对于9月大豆到港紧张和11月后大豆到港正常预期基本一致,但是对10月分歧较大,大豆到港预估量从不到540万吨到750万吨以上,差别在于大豆库存拐点是10月见还是11月见;其次,近期生猪现货价差上涨,期货价差下跌,基差拉大,这样的价差结构不利于远期饲料消费,豆粕需求预期下调,相应地大豆压榨量下降、豆油产量下降;最后,相比于养殖端需求刚性,油脂端需求不及预期,团膳、餐饮等消费下降,家庭消费也一般,油脂表观消费不及去年水平,这从十一备货最集中期内豆油、菜油库存稳定、棕榈油库存迅速积累到45万吨以上可见。整体上,笔者认为,随着消费淡季的到来,豆粕强于豆油的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来源:光大期货 (责任编辑:子元)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在希望的田野上】全国秋收有序推进 粮稳物丰硕果累累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金秋九月,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眼下,各地秋收工作正有序推进。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秋粮已收获超过2.9亿亩,完成22.7%。

在山东成武,3.4万亩复合种植的大豆、玉米进入收割期,当地组织了300多台收割机加紧抢收。

东北地区大豆开始陆续收获,黑龙江垦区今年把提高单产作为保粮食供给的主要途径,通过良种良法配套,让有限的耕地实现更大的产能。

 

河南省今年种植玉米面积超过5700万亩,商水县大力推广玉米籽粒直收机械,不仅能减少收获损失,还方便了农民售粮。安徽省有序调度15万台(套)联合收割机,确保6400多万亩秋粮抢收顺利。在黄山市黟县的稻田里,收割机、秸秆打捆机正在有序作业。

甘肃陇南今年通过引进推广先进栽培管理技术,提升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经实打验收,平均亩产比去年增加182斤。河北沧州通过流转土地、托管服务等方式,引导群众发展订单花生种植,每亩收入达3000多元。

粮归仓,鱼满塘,风吹稻浪瓜果香,广袤田野间,一派丰收景象。

 

在新疆安集海镇的万亩天然戈壁晒场上,农民们正在晾晒刚采收的辣椒,脱水后的干椒产量每亩可以达到500公斤。

在江西宜春奉新县,近10万亩猕猴桃迎来了大丰收。当地果农们正忙着将采摘好的猕猴桃,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装箱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青海都兰县的20多万亩枸杞也进入采摘旺季,晶莹剔透的果实挂满枝头。为了更好地保持枸杞的新鲜度和湿度,当地农户一大早就赶到田里抓紧采摘。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 张叶芳   仅供分享

“三链协同”建好粮食安全产业带 

眼下,全国秋粮正由南到北陆续收获。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收获时节,思考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更具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以食品制造为代表的粮食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与粮食主产区偏离的现象,并成为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一系列新旧叠加的矛盾与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是弱化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粮食增值收益不能留在粮食产区,农民与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受到制约。二是加剧了粮食供销偏离问题,粮食安全对跨区粮食流通体系的依赖及断链的潜在风险在上升。三是导致对传统粮食生产激励举措的过度依赖,也使得粮食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食物需求结构转变,加剧了产需结构性错配。四是制约粮食生产者分享粮食品质提升的收益,重量轻质的粮食生产导致“普通粮食过剩与高品质粮食短缺并存”问题。

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核心是通过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在粮食产区的集聚和协同发展,破解粮食安全面临的系列矛盾和问题,实现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战略要求与充分发挥市场调节配置功能的统筹协调。从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来说,通过“三链协同”实现粮食产业增值对农户与农村的反哺,可以更好发挥粮食产业发展的激励作用,巩固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同时,粮食产业越发达、产业链越完整,抵御风险、应对波动的能力就越强,我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也就越大。从发挥市场调节配置功能来说,“三链”在粮食产区协同发展有利于市场供需关系的有效传导,形成面向需求的粮食生产激励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避免传统粮食生产激励举措因资源错配而日益升高的政策成本。

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关键是聚焦重点任务。应打造“三链协同”的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通过培育产业链促进粮食产品精深加工和多元化利用,通过培育价值链促进粮食产品增值,通过培育供应链实现产供销更紧密衔接。要转变思路,由过去单纯地抓粮食生产转向抓粮食产业发展和升级,更多发挥粮食产业的统筹、带动作用。要聚焦目标区域,重点在粮食产业基础好、流通运输条件好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主产区加快粮食产业链延伸与集聚,强化粮食产业供应链和价值链,培育现代化粮食产业园区。要强化利益反哺,既要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主产区,还要把粮食产业链主体留在主产区的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粮食产业增值收益。

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保障是精准施策。一是加强粮食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链上,进一步发挥农民组织在粮食购销与价格形成中的作用,以土地等要素为纽带,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构建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利益共同体。在空间上,综合利用财税、金融等手段鼓励粮食加工业向主产区集聚。二是加强布局规划,以重点粮食品种产业链布局为基础,建设重点粮食安全产业带。重点解决产业链下沉问题,破解县域粮食产业发展用地瓶颈,提升收储、流通等基础设施。三是完善粮食安全产业带与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政策协同,精准实施差别化政策。粮食产业带要在保障粮食种植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化增值问题。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吉林:秋粮陆续成熟 生产丰收在望 

近日,记者从吉林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现在全省秋粮长势总体较好,秋粮陆续成熟。气象部门预测后期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的概率较低,全省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今春以来,主要领导靠前指挥,扁平化部署推动,通过采取超常规举措,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工作,坚持把春耕生产与疫情防控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狠抓落实,切实做到“农时一天不耽误、农户一户不落下、农田一亩不撂荒”。全年紧盯粮食生产目标,全力以赴推动粮食稳产增产。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强化粮食生产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5-7月份,全省上下积极应对阶段性春旱和极端强降雨、低温寡照、风雹天气等不利影响,努力把渍涝、雹灾等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今年吉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继续保持增长,特别是玉米、大豆播种面积增加明显,玉米田间保苗率较高。在作物播种期和生殖生长等关键阶段,温、光、水条件匹配较好,特别是降雨充沛,西部广大易旱区、中东部坡岗地作物长势明显好于往年。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一级主任科员郑宏阳介绍,年初以来,全省各地抓住有利天气条件,适时组织开展春耕播种,在适播期内完成春耕播种任务。根据各地反馈情况,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明显增加。玉米保苗率达到95.5%,比近5年平均保苗率高2.2个百分点,一二类苗占比达97.2%。

据了解,吉林省积极应对渍涝、风雹等灾害影响,及时预报预警指导各地抓好防范措施落实。派出“干部+专家”模式的9个技术包保指导组,成立15个驻县排涝指导小分队,督促指导排涝工作有序展开。全省累计派出技术指导人员19.2万人次,排出田间积水277.86万亩,根据作物长势,喷施速效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225.91万亩,提高作物抗性,加快生育进程,有效降低了灾害影响,确保作物安全成熟,为稳定粮食产量奠定了基础。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莫问)  仅供分享

水利部:全力做好长江流域抗旱保供水保秋粮丰收工作 

9月13日,水利部召开长江流域抗旱保供水保秋粮丰收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介绍有关情况,并与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农村水利水电司副司长张敦强、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志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吴道喜、江西省水利厅厅长王纯、湖南省水利厅厅长罗毅君一起回答了记者提问。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呈现“两少一低一早”特点

人民日报记者:此次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旱情持续已经2个多月,当前旱情形势和特点是什么?接下来旱情会如何发展?

刘志雨:7月以来,长江流域降雨、来水均严重偏少,江湖水位持续走低,发生了60多年来范围最广、程度最重的水文干旱。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仍在进一步发展,并主要呈现“两少一低一早”的特点。

一是降雨少。7月以来,长江流域累积降雨量19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5成,为1961年有完整资料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其中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8成,湖南、江西部分地区无有效降雨日数超过50天。

二是来水少。7月以来,长江干支流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8成,其中上中游来水量偏少4成,为1949年以来同期最少;洞庭湖水系来水量偏少近7成,为1959年有资料以来第2位少;鄱阳湖水系来水量偏少4成,为2003年以来同期最少。长江三峡、汉江丹江口重点水库来水分别偏少近5成和6成,均为有资料以来历史同期最少。

三是水位低。当前,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61~7.34米,干流宜昌以下江段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均为历史同期最低。

四是枯水早。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8月4日低于枯水位(24.5米),为1971年以来最早。鄱阳湖星子站水位8月6日低于枯水位(12.0米),提前100天进入枯水期;9月6日星子站跌破极枯水位(8.0米),为1951年以来最早,较历史上最早出现年份(2019年11月30日)提前85天。

预计,9月中下旬长江流域降雨将继续偏少,其中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少2~5成,江河来水持续偏少,河湖水位继续走低,汛末水库蓄水压力较大。展望10月,长江中下游降雨量仍明显偏少,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可能出现夏秋连旱,长江流域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启动新一轮“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

经济参考报记者: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发展的旱情,为确保人饮、畜饮安全,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求,水利部开展了哪些工作?近期又将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

刘伟平:水利部高度重视长江流域抗旱工作,李国英部长明确要求“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保障大牲畜饮水,保障秋粮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为此,水利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近期长江流域抗旱,从用水需求看,农作物灌溉需水是有周期的,9月中旬是长江中下游晚稻、中稻等农作物灌溉用水高峰期、关键期,农业灌溉用水需求量大且集中。从供水能力看,仅仅靠天然流量是明显不够的,水利工程是防汛抗旱的“重器”,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是抗旱的有效手段,也是关键措施。经过科学论证,水利部决定,自9月12日8时开始,启动新一轮“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

第一,精准范围。本次专项行动,主要是针对长江中下游、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旱区,即“一江两湖”旱区。

第二,精准对象。专项行动在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的同时,重点是保障“一江两湖”旱区356座大中型灌区、1460万亩中稻、晚稻灌溉用水需求,此外还包括众多小型灌区秋粮用水需求。

第三,精准措施。一是科学制定调度专项行动方案。针对9月中旬长江中下游秋粮灌溉用水需求,水利部组织长江水利委员会和江西省水利厅、湖南省水利厅,统筹长江上游水库群和洞庭湖、鄱阳湖上游水库群各水库蓄水、下游引水设施以及用水需求等,科学制定调度方案。二是实施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9月12日8时起,调度三个水库群,即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水库群、洞庭湖水系水库群、鄱阳湖水系水库群,计划为下游补水17.8亿立方米以上。第一个水库群,梯次调度长江上游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和三峡水库,三峡水库12日8时起出库流量按不小于8000立方米每秒下泄,14日8时起三峡水库出库流量按9000立方米每秒下泄,此后将根据下游需水动态控制三峡水库出库流量,计划向下游补水5亿立方米以上。第二个水库群,调度洞庭湖水系35座大中型水库,加大出库流量,计划向下游补水6亿立方米。第三个水库群,调度鄱阳湖水系35座大中型水库加大出库流量,计划向下游补水6.8亿立方米。三是强化用水管理。指导督促下游旱区,抓住上游补水有利时机,精准对接每一个灌区、城乡供水取水口,多引、多提、多调,精打细算用好每一立方米的水,为秋粮丰收和城乡供水提供水源保障。第四,预期效果。通过新一轮专项行动,可以有效缓解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快速下降趋势,长江干流沙市、七里山、汉口、湖口、大通站水位和不补水情况比较可抬升0.9~0.1米,为下游抗旱引水创造更加有利条件,确保长江中下游干流和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沿线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秋粮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

统筹多目标,联合调度好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群

经济日报记者:我们了解到此次长江流域发生旱情,以三峡为核心的水库群联合调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请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将如何统筹考虑抗旱用水以及供水、发电、航运用水需求,科学调度长江流域水库群?

吴道喜: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流域水库群是长江保护与治理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在防洪方面,通过拦洪削峰错峰有力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在兴利方面,通过蓄丰补枯充分发挥供水、生态、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今年汛期长江上中下游来水均偏枯,长江流域遭遇了严重旱情,通过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特别是8月16日起实施的“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以来,为中下游累计补水35.7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流域抗旱供水、夏粮丰收和电力迎峰度夏供应安全。

当前,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长江委以长江中下游抗旱保供水保秋粮丰收为目标,聚焦晚稻等农作物的生长关键期、用水高峰期的实际需求,于9月12日8时再次启动“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9月12日至13日调度三峡水库出库流量按日均8000立方米每秒控制,14日起调度三峡水库出库流量按日均9000立方米每秒控制向下游加大补水,此后将根据长江中下游抗旱保供水保秋粮丰收用水需要变化,及时调整三峡水库出库流量,计划共向长江中下游补水5亿立方米以上。初步分析,本次补水调度可使长江中下游沙市、城陵矶、汉口、湖口站水位较不补水情况下抬高0.9~0.1米。与此同时,湖南、江西等省也将做好两湖水系水库群的补水调度。长江委将对补水下泄情况进行精准预报,指导长江中下游沿江省份调度涵闸、泵站等水利工程多引、多提、多蓄,争取将本次专项行动补水效益发挥到最优。

根据水文气象预测,9月中旬至11月底,长江流域降水仍将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可能发生持续时间较长的干旱,长江委将坚持底线思维,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努力解决好面临的来水量少与待蓄水量大、枯水期需水量大与蓄水量不足这两个矛盾。在此轮专项行动后,我们将以保障沿江城乡供水安全、秋播用水、航运安全,统筹生态安全和能源保供等为目标,做好流域控制性水库群联合调度。一是加强“四预”措施,继续密切监测流域雨情、水情、旱情,滚动预测预报,及时发布旱情预警信息;二是动态跟踪流域用水需求变化,实时掌握沿江取水口取水条件、秋播用水需求、长江口咸潮入侵、中下游航道水深变化等信息;三是强化水库群科学精准调度,根据旱情发展和流域用水需求变化,精准对接不同阶段供水保障目标,强化会商研判,精打细算优化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在满足下游供水需求的前提下多保水、多蓄水;四是及早编制应对极端枯水的水库群应急调度预案。

参与新一轮联合调度的大中型水库调蓄能力强、受益范围广

中国网记者:我们知道目前鄱阳湖水位已跌破8米极枯水位,且旱情仍在持续发展。请介绍一下旱情的主要影响?另外,如何调度鄱阳湖水系水库群来缓解旱情?

王纯:自6月下旬以来,江西全省平均降雨量178毫米,列同期倒数第1位,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倍。7月以来,五河入湖水量136.2亿立方米,较同期偏少5成;出湖水量312.9亿立方米,是入湖的2.3倍。五河控制站水位偏低1.71~6.48米,鄱阳湖星子站水位偏低7.9米。9月6日,鄱阳湖跌破8米极枯水位,继8月6日、8月19日最早进入枯水期、低枯水期后,鄱阳湖再次刷新进入极枯水期最早记录。极端旱情已经对群众饮水、农业生产和生态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全省2077座水库在死水位以下,占20%;4.45万座山塘干涸,占22%;25条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发生断流,农作物受灾面积883.6万亩。据预测,9月中旬至10月我省降雨仍然偏少,鄱阳湖在9月底可能刷新历史最低水位,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形势异常严峻。

省水利厅目前维持抗旱Ⅲ级应急响应,组建工作专班、坚持会商调度、派出专家指导,按照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的要求,全力做好抗旱保供水工作。

一是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建立“三个10天”旱情预警机制,对未来10天、20天、30天的旱情、保饮水、保灌溉情况进行预报、预测、展望。通过每日监测,全省151处县级以上水源地供水情况正常,供水天数均大于30天;780处“千吨万人”农村规模水厂供水总体正常,在现有水源条件下,保供20~30天的有8处,供水不足时可启用备用水源等应急措施解决,其余772处均超过30天;313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中,75%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保灌到月底。

二是加强计划用水管理。派出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地方算清水账、计划用水。用水不足的灌区,采取提水、调水、打井等方式全力解决灌溉问题;落实农村供水“三个责任人”和应急供水措施,公布服务热线和监督举报电话,饮水困难人口均已通过管网延伸、拉水送水等措施解决饮水问题;指导南昌市、都昌县、湖口县等地,实施最不利情况下的应急保供水工程措施。

三是实施水库群联合调度。在水利部的统一部署下,8月16日起,实施“鄱阳湖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统筹考虑作物类型、灌溉需求、水源配置及预期来水情况,指导水库做好用水计划、灌区精准承接上游来水,累计为下游补水8.87亿立方米,保障了524万人、329万亩农田用水需求,累计增加入湖水量2.25亿立方米,平均入湖流量增加130立方米每秒。特别是精细调度万安、峡江、龙头山等赣江梯级水库,保障赣江沿线尤其是南昌市供水安全。目前全省水库总蓄水量135.9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蓄水量96亿立方米、蓄满率80%,中型水库蓄水量23.9亿立方米、蓄满率52%,小型水库蓄水量16亿立方米、蓄满率仅27%。参与新一轮联合调度的35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103.5亿立方米、可用水量65亿立方米,调蓄能力强、受益范围广。为解决从五河、鄱阳湖及长江取水的116处大中型灌区230万亩中稻、420万亩晚稻灌溉关键期需水和950万群众的饮水保障问题,我们根据生活用水需求和秋粮需水变化情况,9月中旬至月底,将继续调度35座大中型水库为下游补水6.84亿立方米,满足五河沿线及鄱阳湖周边可能受影响的城乡居民饮水和灌区用水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抗大旱、抗久旱,坚持底线思维和目标导向,精准预测预报,精心组织指导,精细调度水库,全力保障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同时,统筹当前与长远,编制《江西省水利防旱抗旱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加快完善防旱抗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切实提升抗旱减灾能力。

提前蓄精准保,联合调及时补 精细管科学抗

人民网记者:7月至今,湖南省的旱情持续发展,洞庭湖水位为历史同期最低。当前旱情的形势如何?同时,湖南省水利厅是如何抗旱保供水保障农作物用水需求的?

罗毅君:7月以来,湖南长时间维持晴热高温天气,高温时间之长、降雨之少、河湖水位之低、蒸发量之大均超过了历史同期。目前,工程蓄水日益减少,干旱逐渐加重,影响区域和范围逐步扩大,夏秋连旱走势明显,我们的总体判断是,今年的旱情异常严重,旱灾基本可控,未来形势严峻。

干旱发生后,我们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抗旱减灾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水利部、长江委以及省委省政府系列工作要求,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把抗旱保供水、保丰收、保民生作为主要职责和首要任务,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措施,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旱灾损失。

一是提前蓄、精准保。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7月初精准调度“四水”流域各类水库蓄水保水,共蓄水386.6亿立方米,较多年同期均值多蓄29亿立方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抗大旱、抗长旱”基础作用,开展渠道清淤扫障、机埠维护、管网延伸,通过分时段供水、轮灌、定额灌溉以及管水护水等方式,用好管好每一方水,算好每一笔“水账”,做到一水多用、细水长流,目前全省集中供水工程、晚稻生长用水基本有保障。

二是联合调、及时补。坚持流域一盘棋开展水量调度,按照一水多用、统筹兼顾、分类施策的总体思路,合理安排发电用水,及时为下游补水。截至目前,全省大中型水库累计为下游补水40亿立方米,其中8月16日水利部开展联合调水补水专项行动以来,联合调度湘资沅澧“四水”干支流骨干大中型水库群,累计补水18.5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1000多万人生活用水和1200多万亩中、晚稻时令灌溉用水需求。同时,通过采取外河调水、泵机提水、疏浚引水、筑坝拦水等综合措施,充分有效利用地表水。8月以来,随着地表水逐渐减少,在全省部署安排抗旱打井补水专项行动,充分挖掘地下水潜力,目前全省已累计打井3000余口,增加水量3900多万立方米。

三是精细管、科学抗。强化机制落实,锚定“八个精准”、着力“八个强化”,持续推进“7531”防旱抗旱工作机制落实,坚持7天滚动预测、5天研判预警、3天调度交办、每天督促落实。强化组织领导,省政府已将抗旱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并成立了全省抗旱工作专班,每日一会商、每日一调度,确保各类防旱抗旱措施落到实处。强化技术支撑,持续开展“千名水利干部到田间”行动,累计派出工作组、专家组8800多批次、5.2万人次,帮助解决各类水源问题6800多个。

目前,我省各类水利工程可用水量为164.5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可用水量109亿立方米。我们将坚决落实水利部第二轮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要求,立足“抗大旱、抗长旱、抗极端干旱”,在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大牲畜用水需求的基础上,分流域、分水库调度35座大中型水库群,计划向下游补水6亿立方米,全力保障晚稻9月中下旬孕穗拔节期用水需求,减缓洞庭湖城陵矶水位下降趋势。其中:湘水水库群蓄水相对比较充足,以保灌溉为主,调度东江、涔天河、双牌、欧阳海、水府庙、酒埠江等水库在保障下游灌区用水的同时,积极为洞庭湖补水;资水柘溪水库作为下游主要补水水源,维持当前运行方式,并适时加大出库流量,满足下游用水需求,六都寨水库主要保障六都寨灌区灌溉用水需求;沅水五强溪、托口、凤滩等骨干大型水库目前可用水量逐步减少,将通过优化电水联调,适时加大出库流量,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澧水江垭、皂市水库继续维持当前调度运行方式,持续保障澧阳平原、青山水轮泵等大中型灌区用水需要。

我们将充分利用此次补水契机,精准精细调度洞庭湖区及水库下游各类供水工程、灌区算好“水账”,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引水、提水、调水,节约合理管好、用好有限的水资源,为群众生活、农业灌溉用水提供可靠保障。

摸清“水账”家底,最大限度发挥多水源联合抗旱效益

央视农业记者:目前,农业灌溉用水主要需求是什么?水利部门科学调度长江流域水库群为下游补水,请问在精准对接每一个灌区、每一个城乡供水取水口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张敦强: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稳住秋粮,对于确保全年粮食丰收意义重大。大中型灌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战场。长江流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大中型灌区有356处,灌溉面积2856万亩,主要作物是水稻。8月16日以来,水利部按照“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措施”要求,因地制宜采取调水补水、新开水源、架设泵站提水引水、管网延伸、拉水送水等措施,有力保障了“一江两湖”区域大中型灌区2856万亩中稻、晚稻等灌溉用水,以及众多小型灌区用水需求;435处农村供水工程水量有保障,满足了1385万群众的饮水安全。

目前720多万亩中稻处于灌浆期,740多万亩晚稻处于拔节孕穗至抽穗杨花期。9月中旬是灌溉的关键期,为精准对接长江流域水库群补水,将每一方水用在“刀刃”上,确保旱区群众饮水安全、秋粮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精细建立台账,精准掌握用水情况。根据作物生育期进一步摸清356处大中型灌区需水时段和需水量,精准掌握灌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源和取水口门位置、取水方式、泵站最低取水位、引水闸底板高程等工程情况,建立了详尽的工程状况及用水台账。

二是精准对接需求,指导合理配水。指导5省水利部门科学分析供水工程水源供给、作物灌溉需水情况,进一步核算长江干流来水以及117处大中型灌区引水能力,洞庭湖水系参与调度的35座水库可用水量、126处大中型灌区需水量,鄱阳湖水系参与调度的35座水库可用水量、113处大中灌区需水量,最大限度发挥好多水源联合抗旱效益。

三是实施日调度制度,持续滚动预测。在摸清“水账”家底后,建立大中型灌区、农村供水工程用水日调度机制,动态监测、分析研判每个取水口每日的实际供水量、供水人口和灌溉面积等。结合水文气象预报信息,滚动预测每一个取水口预计的引调水量,做到按需放水、节约用水。

全力防范应对每一场洪水和干旱

中国水利报记者:今年气候异常,汛情旱情叠加,水利部门是如何应对水旱灾害的?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重点工作又有哪些?

姚文广:今年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异常复杂,呈现旱涝并重、旱涝交替的显著特征。全国主要江河共发生10次编号洪水,590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洪水,75条河流发生超保证洪水,广东北江、辽宁绕阳河等24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局地强降雨造成四川、青海、山西、黑龙江等省一些地方发生山洪灾害。进入7月份,长江流域旱情快速发展,高峰期一度有6632万亩耕地受旱,80.9万人因旱临时饮水困难。

针对今年汛情旱情叠加的严峻形势,水利部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强化“四预”措施。密切监视雨情、水情、汛情、旱情,滚动预测预报,提前发布洪水和干旱预警,19次启动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派出76个工作组、专家组赴一线指导,商财政部安排中央水利救灾资金77.48亿元,全力做好每一场洪水和干旱的防范应对工作。二是科学精准调度水工程。防汛方面,综合采取“拦、分、蓄、滞、排”措施,截至9月10日,调度3788座次大中型水库共拦洪862亿立方米,避免了638.74万人次转移和1561个次城镇、1414.36万亩耕地受淹。抗旱方面,两次调度长江上游水库群和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水库群抗旱补水,为城乡供水和秋粮作物灌溉用水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全力保障水库安全度汛。狠抓水库防汛“三个责任人”和“三个重点环节”的落实,降雨区内病险水库原则上一律空库运行,确保泄洪通道畅通,强化巡查防守。四是抓好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强化局地降雨预报,提前发布预警,加强堤防巡查防守,及时转移受威胁地区群众,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应转必转。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水旱灾害防御成效显著。据应急管理部统计,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今年以来洪涝灾害死亡失踪人数下降62.2%,农作物受灾面积下降37.9%,直接经济损失下降33.5%,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据预测,秋季长江中下游和洞庭湖、鄱阳湖地区旱情将持续发展,长江流域嘉陵江、汉江和黄河流域渭河、泾河、北洛河、伊洛河等可能发生秋汛,还会有台风登陆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水旱灾害防御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秋汛防御。抓好华西秋雨区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水库安全度汛等工作,落实预警信息发布与反馈、人员转移避险等措施,病险水库空库运行,加强巡查值守和险情处置,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精细调度水工程,主要控制性水库以拦蓄为主,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为今冬明春抗旱保供水储备水源。二是台风强降雨洪水防范。紧盯台风生成、发展和移动路径等,指导督促台风登陆和影响地区强化“四预”措施,提前做好各项防范应对准备。当前,第12号台风“梅花”正在影响华东地区,水利部已启动Ⅳ级应急响应,并派出3个工作组指导防御工作。三是抗旱工作。立足抗大旱、抗长旱,优化长江三峡等骨干水工程调度,保障今冬明春供水、生态、发电、航运和长江口压咸等用水需求。指导旱区加强节约用水、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强化抗旱水源统一调度和管理,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来源:中国水利报 (责任编辑:莫问)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2.9.30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平均价

早籼谷

(15-17)中等

2350

晚籼谷

(15-17)中等

2450

早籼米

(15-17)中等

3360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00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080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200

东北米

一级

4480

江苏粳米

一级

4200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230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250

玉米

中等

3100

大豆

中等

7200

豆粕

一级

5400

  籼糯米

一级

5400

麦皮

中粗

2800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10800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11000

 

27

 2022930日

                              861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