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2-11-21 浏览次数:4707
福州粮情
十一月份中旬福州市场粮油价格涨跌不一
时间:2022.11.20 单位:元/吨
品种 | 等级 | 本月上旬平均价 | 本月中旬平均价 | 涨跌率 |
早籼谷 | (15-17)中等 | 2400 | 2400 | 持平 |
晚籼谷 | 15-17)中等 | 2500 | 2500 | 持平 |
早籼米 | (15-17)中等 | 3440 | 3440 | 持平 |
晚籼米(江西923) | 一级 | 6000 | 6000 | 持平 |
晚籼米(安徽) | 一级 | 4120 | 4120 | 持平 |
浦城晚籼米 | 一级 | 4200 | 4200 | 持平 |
东北米 | 一级 | 4560 | 4560 | 持平 |
江苏粳米 | 一级 | 4200 | 4200 | 持平 |
红小麦 | 江苏中等 | 3330 | 3330 | 持平 |
白小麦 | 河南中等 | 3350 | 3350 | 持平 |
玉米 | 中等 | 3100 | 3120 | 0.65% |
大豆 | 中等 | 7200 | 7200 | 持平 |
豆粕 | 一级 | 5800 | 5800 | 持平 |
籼糯米 | 一级 | 5800 | 5800 | 持平 |
麦皮 | 中粗 | 2900 | 2900 | 持平 |
大豆色拉油(散装)
| 一级 | 11600 | 10300 | -11.21% |
大豆色拉油(20L) | 一级 | 12000 | 10700 | -10.83% |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小麦市场阶段性看好预期仍强,预计年底前麦价将维持高位运行。不过鉴于国内麦市供需形势较为宽松,麦价波动幅度将会缩小。建议持粮主体在权衡成本和利润后,合理安排库存小麦销售计划。
进入11月份以来,小麦市场整体延续走强态势。但近日随着小麦价格涨至阶段高位,市场心态出现分化,部分贸易商恐高减仓,小麦上市量增加,部分面粉企业根据到货情况试探性小幅调整收购价格。监测显示,当前主产区制粉企业新产普麦(二等)主流收购价3230~3320元/吨,较月初上涨40~50元/吨,但部分地区近日下调10元/吨左右。
产区麦价再现高位震荡
据市场反映,随着小麦价格不断刷新高位,市场风险也在不断加大。部分贸易商认为,小麦阶段价格已基本触顶,陆续清理库存、落袋为安,而部分制粉企业为压缩成本,也相继零星下调小麦收购价格。
当前,河北邢台制粉企业新产普麦收购价为1.64~1.66元/斤,山东菏泽1.615~1.645元/斤,河南新乡1.625~1.638元/斤,江苏徐州1.60~1.635元/斤,安徽亳州1.60~1.61元/斤。主产区小麦价格整体高位趋稳,局部有0.005元/斤左右的小幅回调。
优质小麦价格稳中有涨。河北石家庄“藁优2018”进厂价3290元/吨,河南郑州“郑麦366”进厂价3300元/吨,山东菏泽“济南17”进厂价3300元/吨,部分上涨20~40元/吨。
市场反映,本轮小麦价格上涨持续时间较长,持粮贸易商和粉企博弈激烈。部分贸易商已解套出局,落袋为安;而留在市场中的贸易商定力较强,与面粉厂的抗衡能力也较强。
临储小麦拍卖高价成交
11月9日,国家临储小麦(新疆)投放3.98万吨,全部成交,成交均价2965元/吨,周环比上涨100元/吨。其中,高寒地区投放1.8万吨,最高成交价2930元/吨,最低成交价2760元/吨,成交均价2855元/吨,较上期上涨172元/吨;非高寒地区投放2.1万吨,最高成交价3160元/吨,最低成交价3010元/吨,成交均价3058元/吨,较上期上涨68元/吨。
近期临储小麦拍卖备受市场关注,尽管投放数量不大,且投放仅在新疆地区,但成交价格较高,尤其较高的溢价激发市场对小麦价格的看涨信心。目前产区最低收购价小麦投放暂无消息,市场“锚定”作用有所缺失,政策粮投放动向将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公告显示,11月16日国家临时存储小麦继续投放,本次投放新疆临储小麦4万吨,其中高寒区小麦0.79万吨,非高寒区小麦3.23万吨。
储备小麦轮换销售持续
近段时间以来,由于小麦价格快速上涨,各级储备小麦轮换销售频率加密。从成交情况看,之前不仅成交率高,而且成交价格坚挺,部分成交价高于市场小麦价格。而近日随着小麦上市量的增加,市场交易有所降温。据了解,近期中央储备小麦轮换销售以中储粮北京分公司和西安分公司为主,量价压力渐显,成交率下降,且以底价成交为多。
11月8日,中储粮北京分公司竞价销售2015~2019年小麦11176吨,成交6808吨,成交率61%;成交价3255~3340元/吨,其中石家庄库1550吨,底价3340元/吨成交。
11月9日,山东烟台市粮油储备库有限公司计划销售小麦1000吨,全部成交,最低成交价3295元/吨,最高成交价3300元/吨,成交均价3298元/吨。
11月10日,江苏南通粮食集团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销售1608吨2022年江苏产“郑麦9023”“西农979”,全部成交,底价3200元/吨,成交价3285元/吨。
11月11日,中储粮西安直属库计划销售2017~2019年小麦16787吨,成交4312吨,成交率26%;拍卖底价3240~3320元/吨,成交价3300~3370元/吨。
成本增加,面粉价格上调
据市场反映,由于小麦价格持续上涨,制粉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微薄,加之气温下降,面粉消费有所恢复,制粉企业纷纷上调面粉出厂价格。当前,主产区制粉企业特一粉出厂价为3640~3650元/吨,较月初上涨50~10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100~150元/吨,较上年同期上涨170~200元/吨。
与此同时,由于近期生猪养殖利润较好,饲料消费阶段性扩大,加之受玉米和大豆等价格上涨带动,小麦副产品价格持续走强。当前主产区制粉企业麸皮出厂价为2480~2520元/吨,较月初上涨10~2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20~50元/吨,较上年同期上涨500~600元/吨。
监测显示,由于面粉、麸皮及次粉价格上涨超过小麦进厂成本涨幅,面粉企业理论制粉利润有所提高。11月10日,华北黄淮地区制粉企业理论制粉利润为14元/吨,周环比上涨38元/吨。其中,河北石家庄-4元/吨,山东济南7元/吨,河南郑州39元/吨。
年底前麦市可谨慎看好
小麦价格在经历9月底以来的长时间上涨后,市场价格重心上移。虽然近日市场再现震荡行情,局部面粉企业也试探性下调收购价格,但幅度很小,价格似乎跌不动。当前来看,阶段性市场支撑因素仍多,预计年底前小麦市场价格易涨难跌。
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多地疫情散发,部分地区物流受阻,小麦跨区域运输困难,面粉企业门前到货数量难以保证。贸易商手中库存小麦成本较高,挺价心理较强。据了解,考虑4个多月的资金和仓储费用,主产区库存小麦成本普遍在1.59元/斤以上,制粉企业收购价格至少要在1.61元/斤以上,粮商出货才能够保本。
传统面粉销售旺季到来,下游消费需求有所恢复,特别是副产品价格上涨推动厂家上调开机率,面粉企业备货积极性提高。小麦蛋白高于玉米,在玉米和大豆等临池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小麦价格底部也被相应抬高。
今年以来,全球极端天气反复,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尤其当前黑海港口协议变数较大,国际小麦供应的不确定性将会引发国际小麦价格波动,从而在短期内影响国内市场主体的预期。
目前主产区小麦收购价格基本在1.60~1.66元/斤,整体处于历史高位,这也是市场公认的价格区间。虽然年底前麦市持谨慎看好预期,但市场也已开始警惕阶段麦价的高位风险,部分贸易商选择出售手中粮源,落袋为安。
业内人士提醒,鉴于国内小麦市场供需较为宽松,尤其在小麦饲料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单靠比较稳定的面粉需求难以支撑长期的大幅涨势。当前市场较为关注小麦拍卖投放政策,建议市场理性购销,规避风险。
来源:粮油市场报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今年东北地区玉米价格走势真是赚足了眼球,从高开秤价格较高,到短暂的回调(不具备储存条件的玉米上量),再到价格这两天猛涨,让很多人摸不清楚到底产区发生了什么!
可能很多人以为是产区终端企业为了不让粮源外流,提价把玉米集中起来。这可能是一部分原因,但我认为更主要的原因是:1、终端企业库存普遍偏低;2、玉米前期受积温和降雨影响,收割后玉米水分偏高;3、东北气温明显比往年高,往年这个时期下雪的地区,今年白天温度还是5-8℃,气温偏高影响脱粒;4、农户普遍惜售。
现在东北产区价格水涨船高,春节前价格还会回落吗?还会给建库存的机会吗?我个人经过了一些思考后,觉得东北地区价格还是可以回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气温还是下降,玉米更容易脱粒了
10日至13日,冷空气继续东移影响中东部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将出现4~6级偏北风,气温下降4~8℃,内蒙古中部和东南部、吉林中东部、辽宁等地降温10~14℃。11月15日-11月20日左右开始,从黑龙江往辽宁普遍开始进入零下。
2、节前售粮期缩短,仅有70天左右
随着玉米迟迟不上市,节前的售粮期逐渐缩短,今年农户会出现把粮全部留到年后卖吗?我觉得可能性很低。以往的售粮习惯很难改变,可能会延后1-2个月,但节前节后这个差异的改变,还是比较少的。
3、供给和需求谁强谁弱
就目前而言,确实因为农户不卖粮,下游终端企业库存低,供需结构变得紧张。去年东北玉米外流速度其实挺快的,在10月份到春节期间一共外流了3550万吨玉米。这是有一个条件的,比如东北玉米往山东地区运,去年山东和黑龙江玉米现货价差在350-460元/吨,今年两者价差只有250元/吨,去年山东与吉林玉米现货价差在270-300元/吨,今年两者价差只有250元/吨左右。包括目前产区与港口价格,倒挂的程度也是高于往年。
如果要求东北玉米外流速度达到去年的水平,销区的价格需要在当前价格的基础上,再上涨100-200元/吨,在玉米上市以及疫情管控逐渐放松的情况下,这个上涨空间感觉有些难度。之所以对比去年,是因为去年11月开始到2月份价格持续平稳运行。
4、种植收益明显增高
拿吉林地区举例,去年同期吉林玉米价格2310元/吨左右,按照单产9.96计算,考虑地租成本的增加,对应现在的价格为2500元/吨左右,而目前吉林地区收购价格为2700元/吨,高于去年同期200元/吨。如果把200元/吨折回去到每亩地上,大约比去年同期多盈利164元/亩(2460元/垧),这个收益其实也完全可以接受了。去年到2月份之前吉林地区收购均价最高为2460元/吨,算上种植成本增加,对应价格为2660元/吨,依然比现在的价格低40元/吨。黑龙江往年比吉林低50-100元/吨收购价,目前基本持平。
总结:无论是从贸易商收粮心态还是资金成本角度,以及天气和种植收益角度,目前的价格算是比较高的水平了。个人认为价格在15天左右就可能回调了,而且个人认为黑龙江在价格回调时的空间,也是大于吉林地区的。
来源:粮湖传说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第一产粮大省,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8亿亩以上,11月5日黑龙江省托市启动,无疑为今年的秋粮收购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市稻米市场格局的走向打响了第一枪。截止至本周,相继有五省陆续启动托市工作,分别为湖北、安徽、河南、江苏以及黑龙江,但是对于南北双方来看,托市的启动似乎仅仅是让市场的普通粮源多了一个流向,对于当前稻米市场的整体格局并没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相反的,在东北大省托市启动的第二周,黑龙江各产区粳稻价格陆续出现小幅回调趋势,那么后市会不会对大米价格造成影响呢?以下是笔者对当前米市的一些调研分析,仅供参考。
北方米价或将小幅趋弱运行
截止今日,黑龙江各产区国库陆续开启收购,据市场消息反馈,粮库收购量持续低位,毕竟市场收购价格要高于托市价格,因此米企心态产生变化,纷纷表示后期或将压价收购,压价幅度多在0.02-0.03元/斤左右,那么黑龙江圆粒大米或将逐渐失去支撑,叠加当前市场低价米、江苏晚粳米持续冲击东北市场,黑龙江圆粒大米价格或将小幅走低。更何况当前市场低价米已经比比皆是,黑龙江东部产区低价米报价已经达到1.72-1.73元/斤,江苏苏北产区普通晚粳米最低价格在1.77元/斤左右,但是即便市场成交价格逐步走低,米业反馈大米市场需求仍持续疲软,走货滞缓。因此笔者认为,托市启动或将小幅拉低东北产区原圆粒大米报价,预计后市主流价格或将持续稳中偏弱态势,主流价格或将跌破1.80元/斤,跌至1.75-1.78元/斤。
进口米冲击明显
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累计进口大米505万吨,同比增长41.1%,已超过2021年全年的大米进口量496万吨;我国累计净进口大米344万吨,同比增加156万吨,再创历史纪录。另外,今年进口碎米38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154万吨,增幅达68%,其中,前三季度我国累计进口碎米314万吨,占大米进口总量的62%,较上年同期增加129万吨,增幅69%,这也是今年进口米数据惊人的主要原因,但是国内市场也无需过度恐慌,毕竟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精米230万吨,同比增加60万吨,增幅35%,换言之,精米进口增加幅度相对较小,而碎米进口大幅增加主要用作饲料和工业原料,也就是说,进口米对国内稻米市场的影响比预期要小很多,当前米市不景气的根源仍在于终端需求持续低迷。
总而言之,托市陆续启动之后,似乎加剧了当前市场的稻强米弱格局,米企夹缝中生存。南方市场优质粮源仍十分稀缺,近期才陆续止涨企稳,导致市场稻价强势支撑,籼米价格虽然相对坚挺,但是米价亦是上调乏力。而北方产区圆粒水稻市场供应十分充足,托市启动根本无法推动米市购销,叠加春节后市场陈粮陆续出库,因此北方圆粒大米后市价格走向不容乐观。
来源:粮信网 (责任编辑:莫问) 仅供分享
11月7日-11月13日,安徽县市储中晚籼稻招标采购公告发布数量为29732.648吨吨,成交22866.324吨,成交率76.9%,比上周提高9.93%,成交均价2748元/吨,比上周低18元/吨。排除枞阳县储这个出来搞笑的招标采购底价,实际成交率可达88.9%,这也符合上周的基本判断,即成交量有逐步放大的趋势。
从成交均价来看,虽然本周标段集中在皖南和沿江地区,但和之前不同的是成交价居然低于上周18元/吨,最低成交价也滑落至2725元/吨,这意味着随着安徽县市储中晚籼稻招标采购进入后半程或是接近尾声,区域内的烘干企业和贸易商以及农户的存粮意愿有所下降,少部分市场主体情绪有焦灼之势。
同时上周对安徽市场影响较大的重庆地方中晚籼稻储备招标采购数量为1.33万吨,和之前相比下降幅度较大。但从成交率和成交价来看,依然是上行走势,其中2000吨优质中晚籼稻成交价为3175元/吨,11300吨三等普通中晚籼稻底价2950-2960元/吨却全部流拍。
综合考虑到江西、湖北等中晚籼稻政策性储备入库价格已全面超过2800元/吨,继续保持强势状态。加上东南沿海地区政策性中晚籼稻招标采购数量的放大(11月16日仅福建省厦门市地方储备粮中晚籼稻招标采购超过4万吨),在省外政策性储备中晚籼稻价格继续保持强势的状态下,预计接下来安徽省内中晚籼稻市场价格虽然继续下行的概率很大,但幅度有限,出现大幅下行的概率极小。
策略及建议:
安徽省储中晚籼稻轮入挂牌收购价上调后,各收储库点虽然不再是门可罗雀,但零星的收购量依然非常有限,这意味着如果不继续上调挂牌收购价或调整杂质扣量方法,就需要对架空期进行调整,否则架空期内完成收购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再从规模数量的角度来说,这也对安徽省内的中晚籼稻市场价格下行也构成一定的支撑。省内外政策性中晚籼稻招标采购成交价差的继续扩大,也会使得一部分市场粮源会冒着一定的退货风险外流。
因此综合考虑操作策略上建议对于那些品质一般以及国标三等储备指标有擦边球嫌疑,从安全度考虑,还是以就近加大销售力度为宜。而那些品质较好,对各项储备指标有信心和把握的也应该主动选择参与外省的中晚籼稻招标采购,提升利润。至于那些经历了22年极端天气考验,质量及内在品质表现依然良好的优质品种则可以忽视短期涨跌,物以稀为贵这个商品规律还是应该遵循的。
来源:粮湖传说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基金净多持仓升至历史高位
随着2301合约逐渐临近交割,市场开始关注国内豆粕高基差的回归路径,在供应偏紧、刚需释放的影响下,油厂挺粕抛油思路持续,将制约豆粕现货价格的调整空间,同时增加期货价格的上行动能。
11月USDA报告利空有限
11月份美国农业部的月度供需报告,超预期上调美豆的单产和整体产量预估。在衣阿华州单产增加至59蒲式耳/英亩和密苏里州单产增加至48蒲式耳/英亩的推动下,美国农业部最终上调美豆的单产预估至50.2蒲式耳/英亩。在单产上调的影响下,美豆2022/2023年度产量攀升至43.46亿蒲式耳,如果预估成真,这将为历史第四高位。但由于美豆压榨量上调1000万蒲式耳,至22.45亿蒲式耳,最终年末库存仅上调2000万蒲式耳,至2.2亿蒲式耳,虽然超出报告前的市场预期,但仍处于7年来的最低水平。因此,美国农业部的报告虽然超出市场预期,但是并未给美豆期价带来过大压力。在2023年1月份最终定产之前,美国农业部继续调整产量的空间已经不大,市场关注焦点转向美豆出口需求的调整对年末库存的影响之上。尤其是此前受密西西比河沿岸驳船运输受阻的影响,美豆出口一度明显下降,随后部分船货转向美国西北和东部港口。随着近期密西西比河水位的回升,驳船运费明显回落,美豆出口需求存在增长预期。尤其是在南美大豆四季度供应规模整体受限的背景下,全球大豆的采购需求将直接转向美国市场。
在美国农业部报告过后,美国农业部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还发布了最新的基线预测报告。虽然完整报告将于2023年2月发布,但预测数据提前告诉市场,明年春天,美国农民会更偏爱种什么。美国强劲的本土需求预期将使得美豆种植面积在未来几年保持与玉米的竞争力。WAOB预计,2023/2024年度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将从2022/2023年度的8750万英亩降到8700万英亩,但大豆产量有望达到44.80亿蒲式耳,平均趋势单产达到52蒲式耳/英亩,推动美豆产量超过今年。
美豆出口进度环比加快
随着美豆收获进入尾声,市场关注焦点逐渐转向美豆出口和内需的变化。截至11月3日的一周,美国2022/2023年度大豆净销售量为79万吨,低于上周的83吨。其中,对中国净销售92.7万吨,高于上周的74.5万吨,略低于去年同期的94万吨。2022/2023年度迄今美国大豆出口销售总量为3309万吨,同比减少0.4%,周比增加0.9%。其中对中国的销售量为1942万吨,同比增幅维持在7.2%。截至11月3日的一周,2022/2023年度美豆全球周度出口装船量275万吨,周比略有加快;美豆全球累计出口装船量1264万吨,与去年同期1428万吨相比仍落后164万吨。对华出口装船方面,截至11月3日的一周,2022/2023年度美豆对华出口装船量197万吨,美豆对华累计出口装船量858万吨,去年同期为971万吨,同比落后113万吨。根据贸易商统计数据,截至11月15日,11月份巴西对华出口装运72万吨,去年11月出口装运174万吨。截至11月15日,11月份以来阿根廷对华装运大豆52万吨。截至11月10日,11月份以来美豆对华装运311万吨。总体来看,11月份以来,南北美对华装运大豆总量约为435万吨。随着美国中西部地区迎来降雨,密西西比河部分河段的水位提高,令密西西比河驳船运费出现大幅回落。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11月8日当周,美国谷物运输费用为每吨40.74美元,比一周前骤降49%,也是9月20日当周以来的最低价格,较10月份创下的历史最高点105.85美元/吨下跌62%,不过目前的运费仍然比去年同期高出145%。随着运费出现明显回落,美湾地区大豆的出口竞争力明显提升并再度超过美西,成为中国采购美国大豆的首选口岸。
从美豆压榨市场来看,本周美国全国油籽加工商协会发布的月度压榨报告显示,2022年10月份美国大豆压榨量呈现季节性增长,10月份美国大豆压榨1.84464亿蒲式耳,比9月份的1.58109亿蒲式耳高出16.7%,比去年10月份的1.83993亿蒲式耳提高0.3%,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目前美国大豆压榨利润位于历史高位,截至2022年11月11日的一周,美国大豆压榨利润为每蒲式耳4.72美元,虽然周比下跌9.2%,连续三周出现回落,但仍处于历史高位,这也提振美国大豆压榨积极性,带动美国大豆压榨需求保持旺盛。同时NOPA报告显示,10月底NOPA会员企业的豆油库存为15.28亿磅,比9月底的14.59亿磅提高4.7%,这是8个月来首次增长,但比去年10月底的18.34亿磅降低16.7%。整体来看,美国豆油的库存水平仍处于近两年来低位,在生物柴油需求增长的乐观预期推动下,美豆油库存压力依然不大。
南美大豆面临减产可能
11月份美国农业部的月度报告,将2022/2023 年度阿根廷大豆产量预估下调150万吨,至4950万吨,反映出此前干旱可能给阿根廷大豆产量带来不利影响。美国农业部报告公布之后,在“三峰”拉尼娜影响下,南美天气题材炒作的大幕逐渐拉开。从全球7家气象机构的预测来看,11月份太平洋中东部NINO3.4海域水温均值已低于-1.0℃,已进入中等强度拉尼娜状态。太平洋中东部NINO3.4海域的水温在11月份达到峰值,并将自12月份起逐渐减弱,至2023年3月份回归中性天气模式。不过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份正值南美大豆播种与生长的关键季节。
从往年拉尼娜对南美大豆产量的影响来看,拉尼娜对巴西大豆的产量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但对阿根廷大豆产量的影响一定会有,只是幅度的问题。2007/2008年度拉尼娜强度偏强,阿根廷大豆产量4620万吨,同比下降260万吨;2011/2012年度拉尼娜强度中等,阿根廷大豆产量4000万吨,同比下降900万吨;2017/2018年度的拉尼娜强度偏弱,阿根廷大豆产量3780万吨,同比下降1720万吨;2019/2020年度,异常天气虽然没有进展为拉尼娜,但是对阿根廷的产量也造成了些许冲击,当年阿根廷大豆产量4970万吨,同比下降560万吨。因此,今冬明春拉尼娜的持续性和强度将对南美大豆产量前景产生重要影响,这也将成为市场最关注的不确定风险因素之一。从拉尼娜发生年份来看,美豆期价均不同程度受阿根廷减产因素影响,涨幅在10%-16%。因此,拉尼娜期间,市场对天气炒作的热情将支撑美豆期价保持易涨难跌走势。
持仓显示市场看好后市
目前,投机基金在CBOT市场持续累积豆类净多持仓,这也是连续第四周增持。截至11月8日,投机基金在CBOT大豆期货以及期权部位持有净多单103908手,创下9月20日当周以来的最高净多单,周比增加2579手。近两年美豆净多基金持仓最高为2020年10月份的23.8万手左右。近十年美豆净多持仓偏高区间为17万—25万手。同时,我们看到美豆系期货期权基金净多持仓均有所增加,其中美豆期货期权基金净多持仓增幅最大,虽然与历史高位持仓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空间,但增幅最为明显。
相比美豆,美豆粕和美豆油的基金净多持仓已经达到历史高位。目前美豆油基金净多持仓10万手,周比增加4957手,连续三周增加,近十年美豆油净多持仓偏高区间集中在12万手附近,目前美豆油基金净多持仓仍在增加,向历史高位继续迈进。美豆粕基金净多持仓9.34万手,周比增加7387手。近十年美豆粕基金净多持仓偏高区间集中在8万—10万手。
目前,美豆粕的基金净多持仓已经达到历史高位,这也反映出基金对美豆粕价格后期走势的看好预期。从资金的角度来看,投机基金持仓居于高位,叠加拉尼娜影响下的天气炒作预期,整个豆类期货期权的净多持仓存在继续攀升的可能性,这也将制约整个豆类期价的调整空间。
国内供应维持偏紧格局
目前,国内大豆供应紧张格局仍未明显缓解。虽然此前市场预期11—12月份国内大豆到港量明显增加,11月预估到港800万—850万吨,12月预估到港量1000万吨左右。但从港口大豆库存水平来看,截至11月16日,国内港口大豆库存为557万吨,周比继续下降35万吨,反映出国内大豆现货供应偏紧态势尚未有效缓解。随着近阶段美元指数回落,美豆的进口成本有所回落。油厂近远月大豆盘面榨利已有50—70元/吨的修复,加上过去一周远期基差的放量成交,国内油厂12月船期的采购进度明显加快。刚刚过去的一周,单周的订单量就达到40船,预计在2023年1月份到港。但即便如此,明年一季度的采购仍有不小缺口,在短暂的大豆到港补充之后,中期来看国内大豆供应仍存偏紧的预期。
总体来看,市场对美豆产量调整的关注度下降,并逐渐转向美豆需求。拉尼娜影响下的南美大豆产量调整进入市场视野。基金净多持仓高位运行继续对美豆价格构成支撑。美豆期价易涨难跌对国内进口成本的支撑作用有所体现。国内大豆到港节奏是市场关注的焦点,12月份的大豆到港增量已是明牌,远期仍有采购缺口,对于缓解国内供应紧张预期影响有限。随着2301合约逐渐临近交割,市场开始关注国内豆粕高基差的回归路径,在供应紧张持续、刚需释放的影响下,油厂挺粕抛油思路持续将制约豆粕现货价格的调整空间,同时将增加期货价格的上行动能,从而在期现价格的双向奔赴下,实现基差的顺利回归,这将成为12月份市场关注的重点。
来源:期货日报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油料:【盘面分析】隔夜蛋白粕维持震荡,在宏观上持续受到美元指数下跌影响,汇率成本的下跌带动了蛋白粕跟跌。隔夜CBOT黄豆收跌,考虑受到美豆油获利平仓和南美预期降水影响。
【现货及供需】全国豆粕基差开始出现明显回落,考虑受到到港预期和下游弱需求影响,后市豆粕考虑短期仍然有下行空间。相较于豆粕,菜粕当前价格支撑一方面来自豆菜粕价差的替代消费,一方面来自菜粕当前的低库存,未来随着菜籽的到港进压榨的时间节点逐步兑现,在菜粕消费淡季且由于菜油消费菜粕可能有被动压榨的大背景下,后续菜粕预期跟随豆粕共同走弱。
油脂:【盘面分析】隔夜油脂宽幅震荡,外盘原油价格的疲弱明显抑制油脂的边际定价,CBOT美豆油同样受到原油价格回落影响多头获利回吐,预期可能影响国内豆油。
【现货及供需】消息层面,昨日波兰爆炸消息并未导致冲突升级,黑海局势暂无更紧张迹象,出口依旧维持继续恢复预期。对于后市,棕榈油方面:由于其边际支撑能源价格的下跌,棕榈油跟随回落;菜油因为到港预期和当前低库的时间差逐渐缩窄,菜油正套持续走强的动力预期将逐步走到尽头,菜油后续考虑在等待到港时宽幅洗盘为主。对于整体油脂来说,由于能源价格总体仍然处在高位,生物柴油带来的边际支撑导致油脂价格不具备大幅下跌的空间,但受到供给预期影响在长期来看,价格上方空间的压力普遍存在,且由于豆油和菜油的原材料到港兑现时间逐步临近,品种间价差可能会先于价格做出反应。
来源:南华期货 (责任编辑:雨非)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继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负农时、不负土地,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来到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时,种粮大户陆爱东正在田间忙活。看着流转的300亩土地喜迎丰收,他说:“俺家这好收成,多亏脚下好土地。”截至今年8月,尉氏县累计建成95万亩高标准农田,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来到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强调“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近年来,河南不断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让中原粮仓更充盈更稳固。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关键是确保种粮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站在地头,陆爱东蹲下捧起一抔土说:“这土壤有机质多,保水保肥性能好着嘞!”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尉氏县确保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65万吨以上。保住农田、建好农田、养好农田,就能稳住粮食生产。以提高耕地质量为抓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高标准建设,才能筑牢粮食生产基石。
粮食生产的出路在科技,既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产好粮、多产粮离不开科技支撑,重点是田间管理。过去种地缺乏精细化管理,容易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乃至减产。如今,田间管理更加智慧高效,特别是高标准良田项目区内融合“5G+智慧农业”技术,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点击屏幕进行喷淋、飞防作业的陆爱东感慨:“动动手指就能种地,比以前轻松多了。”土壤墒情监测设备,能自动感知作物是否缺水;智能阀控出水终端,可根据土壤温湿度自动浇水;孢子捕捉仪,通过收集空气中的有害菌孢子,提前发现病害苗头……随着一项项技术在田间地头落地,农业与科技的融合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发展的“含金量”更高。
稳定粮食生产离不开政策支持,设施改善和政策帮扶要到位。近年来,尉氏县加强灌溉、电力等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效率,加强田间用电供应,切实提升农业生产保障水平。放眼广袤田地,排水沟渠设置科学,水井、潜水泵等设施一应俱全;相关部门还引进粮食烘干设施,方便农户储备粮食。陆爱东说:“现在真正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粮能储。”同时,尉氏县严格落实补助政策,去年发放耕地补贴1.1亿元;落实小麦最低价收购和主要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政策,保障种粮农民收益。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策帮扶不断优化,农民收入节节攀升,种粮积极性大为提高。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一项一项抓落实,就能让好政策更好地扶持农民,让农业成为群众心中有奔头的产业。
耕耘才能收获,实干赢得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继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负农时、不负土地,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稳定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我们必将在希望的田野上实现新的丰收。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吴二鹏 仅供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关于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深刻理解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这些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充分彰显了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的战略把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经济安全保障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动下,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有保障的,但个别品种依赖进口的局面短期难以扭转,粮食安全基础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
从中长期看,一方面,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粮食生产受水土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紧,在较高基数上实现持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粮食等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总体上仍将是紧平衡状态。
当前,随着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际粮价大幅波动,要在一个更加动荡的世界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才能更好应对国际风云变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粮食安全基础。
新时代十年我国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得到全面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发展要求的深刻变化,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经济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维护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成效显著。
粮食安全持续巩固。粮食产量稳步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产量达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加强。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持续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农田灌溉设施不断完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54%。开展核心种源技术攻关,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超过95%,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粮食生产机械化和服务社会化水平不断提升,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5万多个,带动小农户超7800万户。粮食宏观调控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近两年中央财政向实际种粮农民累计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600亿元。储备管理和应急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和配送中心布局更加优化,有效应对了新冠肺炎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作为人口超级大国、制造业第一大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将使粮食、能源资源、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等需求继续在高位攀升,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粮食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世界最大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进口国和消费国的格局仍将持续,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国博弈加剧和全球政经格局深刻调整等外部因素,确保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还有许多重大问题亟待解决。
切实保障我国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提高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决扛稳保障粮食安全重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大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力度。推进藏粮于地。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科学有序开发利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稳定并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推进藏粮于技。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等科技突破,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等防治体系,加强转基因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储备,有序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推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科学开发森林、草地、江河湖海等国土资源,拓展食物来源渠道,大力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提升资源产出效率。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坚持和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认真抓好政策性收购,积极推动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的市场化收购。升级粮食仓储设施,优化粮食储备设施区域布局,优化储备品种规模和结构布局,增强储备调控能力。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持续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做好化肥等农资保供稳价工作。积极开展重要农产品国际合作,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深入开展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
来源:国家发改委 (责任编辑:莫问) 仅供分享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11月12日,习近平主席向“杂交水稻援外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发表书面致辞强调,中方愿继续同世界各国一道,坚持命运与共、和衷共济,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加强粮食安全和减贫领域合作,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建设没有饥饿贫困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中国主张和行动充分彰显中国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
粮食安全也是即将举行的G20巴厘岛峰会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复杂。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2021年全球饥饿人口达8.28亿,31亿人无力负担健康膳食。不久前,在出席世界粮食日全球活动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国际社会齐心协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全力应对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
中国始终积极致力于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半个世纪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率先成功研发并大面积推广,既帮助中国实现粮食自给奇迹,也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作出了重要贡献。自1979年起,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到近70个国家,为各国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中方还通过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
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把粮食安全作为重点合作领域之一。今年6月,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中方强调将同各方携手推进重点领域合作,动员发展资源,深化全球减贫脱贫合作,提升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中方提出推进“促进粮食生产专项行动”,在数字和创新农业金融、动植物疫病防治、可持续土壤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开展合作。中方主办“杂交水稻援外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具体举措,也是为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零饥饿”“零贫困”目标贡献力量。
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中国坚持“授人以渔”。中国通过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粮食仓储和加工等基础设施,提供杂交水稻、菌草等农业技术援助,派遣农业技术专家,开展农业技术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供给和保障能力,从根本上帮助缺粮国家提高粮食供应韧性,促进受援国农业发展,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中国同非洲国家共同实施“九项工程”,通过为非洲援助实施减贫和农业项目、向非洲派遣农业专家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中国与东盟确定2023年为“中国东盟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合作年”,双方将重点深化农业绿色发展、减贫与乡村振兴、数字农业与智慧农业等领域合作。
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中国方案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始终坚定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推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向更公平合理的方向变革,更好地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从提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推动粮食减损国际合作,到呼吁各国保持粮食贸易开放、畅通国际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中国携手各方汇聚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合力,推动增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在涉粮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
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国际社会应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采取协调行动,支持联合国发挥中心作用。中国将与各方一道,积极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加强粮食安全和减贫领域合作,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不懈努力。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昨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份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密切关注生猪市场动态,继续择机投放中央猪肉储备,必要时还会进一步加大投放力度,并指导各地同步投放地方储备。
事实上,11月以来生猪价格振荡走低。农业农村部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和采集点的监测数据显示,11月份第一周,全国仔猪平均价格为46.78元/公斤,比前一周变动-0.4%,同比变动88.9%;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26.87元/公斤,比前一周变动-2.9%,同比变动67.1%;全国猪肉平均价格为41.60元/公斤,与前一周持平,同比变动60.5%。除新疆外,福建、上海、广东、北京、天津等29个省份生猪价格下调。
对此,五矿期货农产品分析师王俊表示,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供应端,价格上涨后压栏情绪开始松动,随着存栏生猪体重的增加,当前肥猪陆续出栏对现货构成一定压力。另外,11月以来需求持续低迷是现货价格下跌的直接原因,当前需求偏弱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进入冬季后,国内大部分地区降温不及预期;二是疫情反复令猪肉消费能力下降。
记者了解到,尽管猪价环比有所下降,但与历史同期相比仍属偏高。截至11月16日,全国生猪均价24.12元/公斤,去年同期价格为17.71元/公斤,同比上涨6.41元/公斤,同比涨幅36.17%。“对比往年数据来看,生猪头均养殖利润处于历史同期高位,仅次于2019年。”广州期货分析师范红军说。
事实上,随着前期生猪价格步入上行通道,整个行业进入扭亏为盈的状态,上市猪企的整体销量、销售均价及营收均出现明显改善。数据显示,10月份牧原股份公司销售生猪477.9万头,销售收入149.37亿元,商品猪销售均价26.05元/公斤,较2022年9月份上升12.97%;温氏股份10月销售肉猪165.24万头,收入54.74亿元,销售均价26.69元/公斤,环比变动分别为4.29%、18.69%、11.72%;新希望10月份销售生猪145.55万头,收入为36.08亿元,商品猪销售均价25.83元/公斤,环比变动分别为24.7%、19.35%、12.50%。
今年以来,国内生猪价格经历先跌后涨的过程,不过,受二次育肥和压栏惜售等影响,生猪价格至10月末进入过度上涨一级预警区间,国家发改委为此宣布投放第7批中央猪肉储备,以促进生猪价格尽快回归至合理区间。
孟玮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后一段时间,虽然猪肉市场仍处于消费旺季,但国内能繁母猪、新生仔猪、育肥猪存栏量均已连续多月回升,市场供应会相应增加。特别是我们监测到,近日养殖户出栏节奏趋于正常,前期压栏和二次育肥的生猪也已开始陆续出栏,这将进一步增加市场供应。总体判断,今后一段时间生猪猪肉市场供应有保障,价格有望保持相对平稳态势,难以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形。
“需求方面,11月至春节前是传统的猪肉需求旺季,更是肥猪需求旺季,当下温度尚未达到最佳腌腊条件,目前集中腌腊尚未启动,但受疫情以及相对较高猪价抑制的影响,腌腊需求跟进或不足往年同期。供给方面,除头均体重带来的增量冲击,8月及9月二次育肥的猪开始陆续出栏,但10月份二次育肥的猪还没开始出栏,可能在冬至到春节前集中出栏。此外,部分年后出栏的猪或会提前在春节前出栏。”徽商期货农产品分析师尉秀表示,由于近期现货价格跌幅较大,部分地区养殖户挺价心态渐起,但终端走货不佳,需求依旧疲软,预计短期价格振荡调整。此外,不排除春节前猪价或出现短期涨跌急转行情,建议关注出栏节奏。
在范红军看来,影响生猪价格走势的更多变量在于需求端。“从绝对价格来说,目前虽处于高价区间,但显著低于2019年,而今年宏观经济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增速放缓,而疫情因素则给后期需求带来不确定性。”他说。
“供应端由于存栏基数的增加和前期增重猪的陆续出栏,环比会有一个逐步回升的过程,但由于前期去化超预期,整体的供应基调还是偏紧。需求方面,要看未来消费在节前的恢复程度,尤其是今年腌腊对价格的接受程度,如果消费恢复较好,未来猪价仍可能反弹,反之则走弱。”王俊表示。
相比现货而言,近期盘面相对较强。对此,王俊表示,一方面是由于期货价格跌得较早,且目前仍大幅贴水于现货,因而相对抗跌。另一方面,在前期现货价格下跌的过程中出现“低位抗价”迹象,价格下跌后消费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令市场产生了逢低买入的想法。
在范红军看来,生猪盘面价格走势需要关注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现货的拐点是否已经出现;二是现货价格回落的空间,因目前期价大幅贴水,基差对期价构成一定支撑。在这种情况下,现货跌幅不及预期也可能带动期价出现反弹。
来源:期货日报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摘要:近年以来内外部环境变化使得粮食安全问题受到更高的关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话题不断被提及。粮食生产始终要绷紧保障粮食安全这根永恒的弦,在任何时候,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因此,做好粮食储备管理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剖析我国储备粮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试求探索通过建立高效的储备粮管理机制来提升我国粮食安全的把控能力。
关键词:储备粮管理 管理机制 粮食安全
引言
粮食安全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保障,是国家安全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在于做好粮食储备工作。粮食储备对维护市场供需和价格稳定、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粮食减产、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两国均是全球小麦的主要出口国,占全球小麦出口额的四分之一,出口额的降低以及战争导致的粮食减产直接导致全球市场小麦价格上涨55%,创出近14年以来的价格新高。从国内来看,我国是粮食消费大国,国内产出不足以完全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2021年粮食进口量分别达到1.4亿吨、1.6亿吨,同比上涨28%和18%。内外部环境对维护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以来,中央及各省份均不断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共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与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粮食储备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一项公共产品,具有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没有人能阻止这项公共产品同时被其他人消费,任何人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这项公共产品的消费。公共产品的两个特性就导致了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每个人都希望由别人提供公共产品而自己不愿意提供,从而导致公共用品的供给减少。粮食储备的公共产品属性导致了它只能成为政府的一项公共职能,通过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来维持这项公共产品的供给。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概念,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能获得足够的食物以保障生命健康。2001年,对粮食安全重新进行了定义,是指所有人都能通过社会、经济等途径来获得充足、安全并富有营养的食物,以满足其积极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偏好。粮食生产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在市场上存在供应与需求,供需的变化也就会引起价格波动。为了维护粮食价格的稳定,保障人民粮食安全,这就需要粮食储备来进行调节。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粮食储备问题,我国亦是如此,古代的“常平仓”制度就是一个例子。
因此,政府粮食储备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断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大幅提升粮食仓储物流能力、提升粮食流通监管水平和治理能力、推动粮食产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压舱石”。只有保障粮食供给充足、价格稳定,才能保障社会安定乃至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至关重要。
二、国内外粮食储备体制现状
粮食储备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因此对各国政府来说意义重大,建立适合本国发展的粮食储备体制对于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各国的粮食储备体制根据各国国情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在探讨构建完善的粮食储备体制问题时,必须要了解国内外不同类型的粮食储备体系,从而总结各种储备体制的优劣,最终找到适合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结合国外主要粮食进出口国家的情况来看,粮食储备体系可以分为以政府储备为主和以社会储备为主两种。以社会储备为主的代表国家有美国以及法国、德国等欧盟国家。美国是以社会储备中的农场储备为主,农民拥有或控制的农场储备占到总仓储近60%。重视社会储备减少了美国粮食储备的运行成本,为政府节省了开支。美国粮食市场的稳定主要是通过国内三大粮食期货市场来进行调节。同时设定专门的粮食储备执行机构,使用政策性信贷杠杆等政策手段间接调控市场,政府储备粮主要采用委托代储的方式,政府不直接参与储备粮和仓储设施的经营。此外,制定《美国仓储法》和《粮食仓储条例》等法律法规实现对仓储业质量、流程等具体操作的有效监督。
法国、德国等欧盟国家也是以社会储备为主,政府储备规模逐渐减少。粮食储备采取国家采购的方式,粮管局作为政府的粮食储备管理机构,在市场上收购农业合作社的粮食。粮食仓储设施采取向商业机构租用的方式,也可以委托私人企业进行储备。通过给予储备费用和利息补贴的方式降低政府储备的成本。此外俄罗斯也是以社会储备为主体。以政府储备为主的代表国家主要有澳大利亚、日本、印度以及我国等。
澳大利亚的粮食储备是由隶属于政府的小麦局负责储备粮的具体经营活动,有专门的粮食储运公司负责仓储和运输,只负责粮食的收购、检验、运输、存储,不参与粮食经营。澳大利亚构建了粮食储备的HACCP体系(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涵盖粮食从生产到运输的每个环节,保障每个环节的质量和终端食品的安全。日本设立专项储备,由政府和民间共同负责,政府为主,民间储备由政府进行补贴。此外,印度也是以政府储备为主,因此政府也承担了高额的粮食补贴费用。
我国的粮食储备格局包括国家粮食专项储备、地方粮食储备和社会粮食储备。主要是以政府储备为主,政府储备分为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地方储备又可以分为省市县多级储备。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短缺及粮食价格的异常波动极易造成社会风险,因此国内近几年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
三、现阶段我国储备粮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储备体制层级简单、储备成本较高
我国储备粮体系基本是以政府组建的承储企业为主,包括中央储备粮管理公司(中储粮)和地方政府建立的储备粮承储企业,包括省级和各地市级,私人企业和农民等社会储备占比极低。承储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通过农发行信贷资金、财政性补贴资金以及储备轮换中盈利三个方面。财政补贴收入中,中央储备由国家拨款,省级储备由省财政拨款,市、县(区)的地方储备粮分别由当地财政承担。地方财政自行承担粮食储备补贴也造成了地方对于粮食储备意愿不强,地方储备的职能发挥不到位。
(二)粮食储备管理效率较低
中央储备粮公司采用的垂直管理体系存在一些不足,容易造成权责不对称、监管不到位、贪污腐败等问题,管理层级太多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难以对基层组织实现真正的监督管理。地方储备存在地方政府储备意愿不高、管理机制不同的情况。例如部门省属粮食储备公司经营上隶属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考核,同时在政策上受粮食主管部门监管,储备粮管理涉及到国资监管、财政、粮食等多个部门,造成运行管理调控效率较低。同时地方储备层级分为省市县三级,层级设置过多容易造成粮食调节效率低、成本支出高。同时大部分地方粮食储备企业规模较小,管理落后、结构单一,企业运转效率低,盈利能力弱。
(三)政府储备的的功能作用发挥不到位
政府储备的目标包括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市场价格、稳定农民收入和获取收益。粮食储备作为粮食市场主要调控手段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多级储备管理体系导致地方储备在粮食出入库的报批流程繁琐,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调节市场价格的作用。同时储备粮难以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一般储备粮进入市场操作仅凭企业对市场价格和供应的情况进行自我判断,操作风险较大。另外,政府储备的轮换需要报相关政府部门批准,不能赚取季节差价,
四、以高效储备粮管理机制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把控能力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权责明晰的粮食储备层级体系
第一,合理划分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和民间储备的储备职责,各承担部分粮食储备责任,促进粮食储备系统高效运行。同时在粮食储备的地域布局上,结合粮食产销地域优势以及东西部差距,合理布局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的规模。第二,减少地方储备的储备层级,直接由省级储备整合市县级储备,通过资源整合建立扁平化的粮食储备体系,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同时资源整合能够直接提升地方粮食储备企业的规模,提高运营效率和价值创造力。第三,通过大力扶持民间粮食企业,构建市场化竞争机制,提高我国粮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可以试求探索委托代理的经营方式,例如保留粮食储备的经营权,将粮食收储、质检、物流等各环节委托民间企业进行代理,通过建立质量、风险管控体系保障储备粮食的质量。第四,借鉴各国经验中农户储备是粮食储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鼓励农民增加农户储备,真正实现“藏粮于民”,缓解突发事件导致的粮食危机,从根本上保障粮食安全。
(二)按照政府储备层级,对承储企业的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进行合理划分
为提高粮食储备体系的效率,对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的职能进行合理划分。例如剥离中储粮的经营性职能,专职做好粮食储备的宏观调控、轮换购销等政策性职能。地方粮食储备企业对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进行合理规划,由于地方储备企业很多受国资监管部门的考核,因此在保障地方储备的政策职能的同时还需要兼顾企业效益。地方储备企业可以进行粮食贸易、粮食加工等经营性行为,但是需要严格区分储备粮和贸易粮,禁止储备粮与贸易粮交叉。
(三)健全我国粮食储备法律制度
建立完善的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监管机制,建议将农业生产企业纳入粮食储备,这也符合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中央储备大部分都委托到代储企业,代储企业也大多选择隶属地方政府的地方储备企业,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粮食储备监管没有健全的管控制度或体系,私营企业的管理职责是否能真正做到位存在不确定性,储备粮食的质量、储存安全缺乏法律依据。建议借鉴国外成熟国家的经验,针对粮食储备专门立法,通过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法律法规,有效保障政府对于粮食储备的合理调控。
来源:粮食问题研究杂志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2.11.20 单位:元/吨
品种 | 等级 | 平均价 |
早籼谷 | (15-17)中等 | 2400 |
晚籼谷 | (15-17)中等 | 2500 |
早籼米 | (15-17)中等 | 3440 |
晚籼米(江西923) | 一级 | 6000 |
晚籼米(安徽) | 一级 | 4120 |
浦城晚籼米 | 一级 | 4200 |
东北米 | 一级 | 4560 |
江苏粳米 | 一级 | 4200 |
红小麦 | 江苏中等 | 3330 |
白小麦 | 河南中等 | 3350 |
玉米 | 中等 | 3120 |
大豆 | 中等 | 7200 |
豆粕 | 一级 | 5800 |
籼糯米 | 一级 | 5800 |
麦皮 | 中粗 | 2900 |
大豆色拉油(散装) | 一级 | 10300 |
大豆色拉油(20L) | 一级 | 10700 |
32
2022年11月20日
总866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