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
  • 信息服务
  • 资产租赁
  • 供求信息
  • 产品信息
  • 粮食竟价

2022年粮情快讯34期

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2-12-08 浏览次数:3656

· 福州粮情

十二月份上旬福州市场粮格涨跌不一

时间:2022.12.10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上月平均价

本月上旬平均价

涨跌率

早籼谷

(15-17)中等

2450

2450

持平

晚籼谷

15-17)中等

2550

2550

持平

早籼米

(15-17)中等

3440

3560

3.49%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00

6000

持平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120

4120

持平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200

4200

持平

东北米

一级

4560

4560

持平

江苏粳米

一级

4200

4200

持平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330

3330

持平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350

3350

持平

玉米

中等

3180

3160

-0.63&

大豆

中等

7200

7200

持平

豆粕

一级

5800

5200

-10.34%

  籼糯米

一级

5800

6400

10.34%

麦皮

中粗

2900

2940

1.38%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10300

10400

0.97%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10700

10800

0.93%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预计12月份小麦市场行情将延续当前局面 

11月份,国内小麦依旧保持了上涨的势头,虽然期间有所波折,但偏紧的市场环境让小麦不会轻易脱离既定轨道;制粉企业的面粉价格“应景”式小幅上调,但次粉和麸皮则在需求支撑下涨幅明显;月内,多项官方数据均显示出市场供应有保障。基于对年末国内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预计至12月底,小麦价格还将偏强运行。

小麦行情虽有波折,但不改上行趋势

进入11月,小麦价格继续提升,至月中,市场主流收购价格已经进入3260~3340元/吨区间,较10月末上涨60~120元/吨。随着企业采购到货率提升、贸易供应量增加,小麦行情在11月中下旬出现了一个短期的调整阶段,多地市场在一周左右时间出现了40~80元/吨不等的降幅。但小麦价格很快止跌回涨,至月底,主产区小麦价格基本回补了前期跌幅,市场主流价格回升至3240~3320元/吨区间。

总体上,国内小麦主产区的市场行情还是处于“上行通道”之中,而中下旬阶段的调整可以被认作是企业对于前期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再适应”,当“再适应”阶段过后,小麦价格还是会继续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来。

加工企业受益,更多的依靠副产品

原粮价格高位运行,企业运行成本居高不下,制粉企业继续上调面粉售价。据市场信息,截至11月底,主产区30粉出厂价格多在3680~3840元/吨区间,月环比上涨20~60元/吨,其他品类面粉也有不等调整。

次粉和麸皮作为主要的饲用原料,出厂价格也有不同程度上调。和面粉不同的是,次粉和麸皮的价格调整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较旺盛。月末,次粉价格在2880~3000元/吨区间,麸皮的主流出厂价格在2580~2680元/吨区间,相比10月同期有100~160元/吨不等的上涨。

11月份的市场加工状况来看,受多地疫情散发影响,企业平均开机率有所下降,这是导致加工副产品价格稳步攀升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目前,由于面粉消费暗淡、饲用需求提升,较多数制粉企业通过调整粉路和加工工艺来改善麸皮和次粉品质,以获取更好的收益。

市场供应的物质条件有保障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11月2日发布了《2022年13省份新收获小麦质量监测报告》。《报告》称,对13个主产省开展了新收获小麦质量安全监测工作,采集检验小麦质量样品14032份,共涉及149个地市888个县(区),获得检验数据超过21万个。按照各省产量权重对检验数据处理分析后,13省份全部样品检验结果为:容重平均值794g/L(一等),中等以上占96.2%,千粒重平均值45.9g,不完善粒率平均值3.1%,其中符合最低收购价要求(≤10%)的比例为98.9%。

据国家海关总署公布数据,10月份我国小麦进口123.76万吨,环比增加87.4万吨,同比增加75.76万吨;1至10月份累计进口小麦784万吨,同比虽然少了24万吨,但依然是进口较多的年份之一。从进口渠道来看,前10个月进口自澳大利亚的小麦占总进口量的63.4%,进口自法国和加拿大的小麦分别占19.4%和12.1%。从进口小麦的品种来看,以饲用级小麦为主。

11月末,全国冬小麦播种基本结束。据中央气象台消息,目前国内冬小麦产区大部分小麦生长进入分蘖至三叶期。

据市场反馈,由于今年小麦行情较好,再加上播种期条件适宜,今年冬小麦播种面积较去年稳中有增,出苗情况普遍较好,这为冬小麦安全越冬、来年产量形成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11月份,新疆共投放5次临储小麦,累计投放20万吨,全部成交。月内每周平均投放量4万吨,周均成交均价2875.27元/吨,较10月增加33.13元/吨,说明基层需求依旧保持较为旺盛的态势。

元旦前小麦行情依旧保持强势

总结市场上的供需形势,预计12月份的小麦行情将依旧保持较好的运行势头,不排除个别地区的市场价格会继续创新高。

一方面,今年的供应环境和往年不同,是不断推动小麦行情向上的“隐性因素”。在往年,加工企业多可以根据企业所在地的周边贸易商手中存货状况、持续投放的国家临储小麦交易情况等信息,再结合自有库存,合理安排后期的购销计划。而今年,截至目前,贸易商手中存粮明显减少、农户手中余粮也降至常年较低水平、托市小麦投放暂无信息,市场供应的环境在变化,而不确定性在增加,这让用粮企业不得不尽可能的维持自有库存水平的同时,在加工消费时更多依靠实时的市场采购。

另一方面,各类型消费逐渐走出低谷,是引领小麦价格上行的“显性因素”。一是体现在口粮消费方面。各地更实更细的疫情防控措施或让终端消费逐步解困,预计12月份的社会消费状况将显著好于11月份,这主要体现在恢复正常开工的企业数量和恢复正常流通的社会人口将显著增加。二是玉米和小麦之间价差在不断缩小,11月底华北地区玉米价格涨至3040元/吨之上,和小麦间价差至200元/吨左右,一些规模型饲料养殖企业已经可以使用小麦作为玉米的替代。三是制粉加工的副产品,次粉和麸皮的价格上涨也让制粉企业营收有了较大的改善,进而会继续扩大对小麦的加工使用。

当然,在内外局势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大环境下,小麦价格的变化必须要在可控范围之内,这样既能让种粮农民切实感受到粮价上涨带来的实惠,又不会因粮价过高而影响社会发展大局。

来源:粮油市场报   (责任编辑:黎鸣)  仅供分享

玉米季节性走弱 短期内将维持偏弱格局 

随着新年的临近,东北、华北等地区国产玉米上市量明显增多,使得部分企业一再下调玉米收购价格。而近段时间,由于玉米外运受到影响,叠加国外玉米表现疲软,我国进口玉米到港成本持续下滑,亦导致国内玉米价格显著承压。

进口玉米成本不断下滑

随着美国玉米的上市,国际玉米价格表现疲软。统计数据显示,本年度迄今,美国产玉米出口销售总量处于1835万吨,同比降低48.2%,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开始进口巴西玉米,继而减少了美国玉米的进口量,并且墨西哥的需求前景也令人担忧。墨西哥计划从2024年禁止进口转基因米。美国计划对墨西哥采取法律行动,声称这违反了美墨加的贸易协定(USMCA)。此外,近期,印度也宣布取消今年9月对碎米等部分大米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这也给玉米市场构成一定的偏空影响。

目前,我国进口玉米成本不断下滑,叠加美国内河运输问题逐步缓解,使得美湾近月船期FOB升贴水大幅下跌。当前我国进口1月船期美国玉米到岸价格为364美元/吨,折合进口玉米到达我国到港的理论成本在2917元/吨左右,为最近三个半月的最低点,下降幅度达500元/吨。并且,我国放开进口巴西玉米,而巴西玉米近月船期到达我国南方港口的成本处于2700元/吨,这较美国玉米仍低较多,继而继续压制国内玉米市场。

国内养殖需求即将转淡

由于我国东北地区农户在元旦、春节前有一定的变现习惯,加之东北地区大幅降温,有利于玉米脱粒,使得进入12月后,东北地区集中售粮情绪升温。并且我国华北地区玉米上量亦较明显,东北、华北地区深加工等企业具有了一定的玉米库存,其对玉米的收购价格出现松动,甚至下调,玉米价格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弱势。

过去几年,我国生猪、肉蛋禽等养殖效益改善,且政策大多支持,令各地养殖明显恢复,但季节性上,我国养殖板块即将进入春节前的出栏周期,这将使得我国生猪存栏、肉禽存栏同时下滑。季节性养殖出栏周期的到来,意味着国内玉米的饲料需求将有所转淡,这必然会影响国内玉米的市场价格。

综上所述,国内玉米现货供应将逐渐改观,而养殖、深加工等需求逐渐转淡,且我国进口玉米等成本继续下滑,尤其巴西玉米价格较美国玉米依旧偏低,使得玉米市场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弱势,玉米价格短期内仍将维持偏弱格局。

  来源:期货日报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米市利空因素居多,米企唯有背水一战 

进入十二月份,米企可谓嗷嗷待哺,萎靡已久的市场逐渐聚焦在元旦以及春节前的这一波米市需求,毕竟面对当前米市的寡淡购销,米企们唯有把期待投放在年前的最后一波采购小高峰,背水一战。而春节之后,迎接米企的又将是一个将近2-3个月的“小寒冬”,一旦淡季来临,米市购销只能是回天乏术。那么春节前的终端需求究竟能否如约而至?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又将如何具体推进?中高端大米以及普通大米后市价格又将何去何从?笔者认为,整体来看,利空因素或将占据上风。

高端大米后市难坚挺

截止本周,东北产区稻花香米价格才陆续止涨企稳。黑、吉两省中小型米企报价逐渐趋同,黑龙江牡丹江地区稻花香米报价多在4.60-5.0元/斤;五常作为主产区价格自然是独占鳌头,大米最高报价可达6.0元/斤,多为大型米企报价,小型米企报价略低;吉林产区稻花香米报价稳定在4.50元/斤。从走货情况来看,当前黑龙江部分产区受疫情影响,封控严格,物流停滞,米企反馈客户流失,多转向五常产区采购,而从五常产区米企反馈来看,也是证实了此种情况。据五常某大型米企反馈,截止本周,大米走货情况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在今年终端疲软的背景下实属难得,但是高端大米后市走向真的如此乐观吗?

笔者认为,关键的时间节点即是元旦时节。如若元旦时节市场需求持续拉高,一方面可大量消耗米企高端原粮的库存,叠加当前基层余粮已经见底,各产区多反馈在两成左右,可间接支撑年后市场的原粮价格。另一方面则提振米企信心,毕竟春节过后,高端米市场会出现小幅萎缩。但是当前疫情形势十分严峻,经济下行背景下终端需求似乎难有改善,一旦春节前需求落空,稻花香米等高端品种后市价格则难坚挺。

普通大米后市难乐观

截止本周,黑龙江产区长粒大米主流报价在2.25-2.35元/斤,圆粒大米主流多在1.78-1.80元/斤,但是市场低价米冲击明显,黑龙江虎林产区最低报价可达到1.72-1.73元/斤,不过水分偏高。出现同样情况的还有江苏产区,普通晚粳米报价多在1.78-1.80元/斤,但是市场最低成交价已经跌至1.75元/斤,从而不难看出,大米走货十分艰难,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疫情因素严重阻碍了大米走货进程。尤其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全国疫情多点爆发,很多产区封控严格,物流受阻,请车十分困难,让本就不景气的米市雪上加霜,即便是有订单也只能被迫停止走货;另外,疫情蔓延亦是压缩了米市终端需求。以新疆乌鲁木齐为例,销区贸易商普遍反馈疫情时间较长,没有消费刺激市场,叠加政府发放基础物资,米面粮油,因此疫区市场库存多为饱和状态,大大缩减了年前的备货量。

第二,今年各省高校纷纷提前了寒假放假时间,假期时间有所延长,基本在50天以上,也就意味着集团性需求或有缩减,这无疑是普通大米价格的又一利空因素,压制米价上涨。叠加进口米冲击,国内大米今年总体呈“旺季不旺”的状态。

综上所述,随着疫情政策不断优化,大米价格的后市走向似乎只能孤注一掷,把期待放在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上,唯有经济复苏,拉动消费,各行各业才能看见曙光,当前米企唯有艰难前行。好在疫情形势逐渐向好,继河北石家庄以及广州试点之后,常态化的生活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不过还是建议米企合理销售库存,按需采购原粮,降低后市风险。

来源:粮信网   作者:郭东野  仅供分享

我国科学家找到调控水稻小麦穗发芽的“开关” 

经过研究攻关,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团队和高彩霞团队日前找到了调控水稻、小麦穗发芽问题的两个“开关”,包括负调控种子休眠的关键基因SD6和正调控种子休眠的基因ICE2。研究者认为两个基因“双剑合璧”,有望为因种子穗发芽导致的大规模农业损失提供解决方法。该成果12月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遗传学》杂志。

作物驯化过程中由于更多考虑高产、优质、抗病虫及耐受逆境性状,常常忽视了对种子适度休眠的保留,从而导致很多作物如水稻、小麦会发生穗发芽现象(种子收获前成熟期如遇连阴雨不能及时收获,常出现部分籽粒在穗上发芽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下季播种。因此,找到水稻、小麦等控制种子休眠的关键基因,阐明种子休眠调控的分子生理机制,挖掘其优良等位变异,对解决水稻等作物穗发芽灾害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科研团队通过利用强休眠的水稻品种卡萨拉斯和弱休眠水稻品种日本晴构建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成功地从强休眠水稻品种中克隆到一个控制水稻种子休眠的关键基因SD6,并证实了SD6负调控水稻种子休眠。通过筛选SD6互作蛋白,研究团队发现了另一水稻转录因子ICE2,且ICE2正调控种子休眠。

研究团队发现SD6/ICE2分子模块是能够感知周边环境温度的种子休眠调控因子:在常温条件下,SD6基因表达维持高水平,发挥其功能,而ICE2基因功能则受到明显抑制,从而促进种子萌发;在低温条件下,SD6基因功能则受到明显抑制,ICE2基因表达量上调,进而发挥功能,从而使种子维持在休眠状态。即通过感知外界环境温度变化,SD6/ICE2此消彼长,进一步控制种子中植物激素脱落酸含量,从而调控种子休眠强度,确保其适应自然季节更替,繁衍成功。

 

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水稻易穗发芽品种天隆619、武运粳27号以及淮稻5号中的SD6基因进行改良,发现改良的水稻材料在收获期遭遇连绵阴雨天气,其穗发芽情况显著改善。研究团队对小麦品种科农199的TaSD6基因进行改良,也可以大大提高小麦穗发芽抗性,表明SD6基因在水稻和小麦控制种子休眠的功能是保守的。这些研究成果都表明,SD6在水稻、小麦穗发芽抗性育种改良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 汪丽  仅供分享

粮库频繁跌价,豆市“雪上加霜”! 

入冬之后,新豆市场一直萦绕在萧条的氛围中,正所谓是旺季不旺。叠加今年新豆产量较大,全国疫情蔓延,当前豆农手中余粮充足,市场消耗缓慢。近期各粮库频频落价,对于本就清冷的新豆市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新豆扩种 豆价不堪

随着气温骤降,各产区新豆价格也犹如这寒冬一般,让人心寒。国储各粮库库容逐渐减少,部分地区已完成收购目标,叠加近日各粮库再次下调收购价格0.01-0.04元/斤不等,蛋白含量38%以上,主流收购价格在2.88-2.91元/斤,使得新豆市价压力骤增。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大企业粮库也紧紧追随中储粮调价步伐,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在绥化海伦和齐齐哈尔克山地区仅三日时间连续两轮下调收购价格,单次下调0.02元/斤至2.86元/斤和2.84元/斤。而且据了解部分地区大型企业粮库收购粮食类型中,大豆占比较小,部分企业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这无疑让今年新豆市场雪上加霜。

近期中储粮拍卖次数减少,又回到了最初一周两拍的节奏。尽管前期成交率低迷,但也有少量粮源流入市场,最近一次拍卖在11月29日进行,内蒙古大杨树地区最低起拍价下调至5400元/吨,较前期再次下调100元/吨。中储粮不论在收购还是拍卖陈粮方面,均频频下调价格,令部分地区农户引起一定恐慌,惜售现象稍有缓解;也让部分地区贸易商暂停收购脚步,以消耗前期库存为主。

疫情不断 粮源滞销

12月伊始,年关将近,但全国疫情扩散面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原本低迷的新豆市场很难在节前备货阶段打破僵局,新豆后期走势仍让人担忧。随着疫情形势严峻,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防疫优化政策,但想要缓解当前市场消费低迷,购买力下降的局面还需要一段时日。现阶段各类豆源市场流通滞缓,部分地区疫情事态严重,蛋白厂等加工企业开机率下降,多数处于停机待产的状态。且当前市场蔬菜价格便宜,各地学校线上教学居多,豆制品需求日益削减,终端市场消耗速度还有待提高。

近期,南北方地区普遍气温骤降,旺季时间逐渐缩减,据春节仅剩50天左右,各地疫情封控,交通受阻,运费增加,部分非疫区流通量也并不大,短期内市场货源流通缓慢的现象恐难以打破。叠加今年总产量大幅增加,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日益显现,即使后期疫情得到控制,各大加工厂复工复产,也很难改变现有的弱势局面。

进口到港 价格走跌

11月25日国储进口大豆拍卖成交率较前期大幅下滑,在投放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成交3.32万吨,成交率仅为6.58%。由此可以看出,随着进口新豆陆续到港,且价格不断下跌,截止到目前为止,天津港进口美湾新豆净粮,分销价为5820元/吨,山东港口也较之前价格下滑至5860元/吨。鉴于进口成本价格优势,预计后期进口大豆价格还有一定下滑空间。所以后期东北地区新豆在无中储粮底价支撑的情况下,此类蛋白豆源的市场价格恐有继续走跌的趋势。

综上所述,如果短期内国内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本就低迷的新豆市场更难有新的利好消息。北部地区新豆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农户手中,玉米大豆交替收割销售,基层余粮占比较大,贸易商鉴于当前市价不稳,多暂停收购,观望为主,在保证一定库存的前提下,采购相对谨慎。南部地区却恰恰相反,河北、安徽部分地区农户手中余粮见底,多集中在贸易商手中。但不论以何种形势储存,当前市场消化量有限。若集中到明年开春后再行销售,那么新豆市场将压力骤增。建议持粮主体后期密切关注粮库收购政策变化,理性存储货源。

来源:粮信网   作者:刘佳  仅供分享

节前备货即将开启 国内豆油市场调整空间受限 

消息面
  截止11月25日当周,豆油产量增至37.6万吨,周环比+8.6万吨;主要油厂豆油库存为74.56万吨,周环比-0.64万吨。
  咨询公司Patria AgroNegócios称,截至周五,巴西2022/23年度大豆播种率已经达93.43%,高于五年平均水平的88.22%,但低于2021年同期的95.43%。
  机构观点
  宝城期货:在油厂挺粕抛油的策略影响下,豆油价格仍面临一定压力。同时豆棕价差的回归也将给豆油市场带来一定压力。短期豆油期价或将进入震荡期,在国内豆油库存尚未改善,市场需求进入节前备货的背景下,国内豆油市场调整空间受限,同时受到国际油脂市场的关联影响将有所减弱,在调整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抗跌性。
  大有期货:CBOT豆油期货大幅下挫,美国环保署将2023年生物燃料规定用量提高到208.2亿加仑,其中58.2亿加仑生物燃料(主要来自豆油),这只比早先要求的206.3亿加仑高出约1%,令市场感到失望,引发豆油期货大幅下挫,连豆油震荡下挫。BMD毛棕榈油期货下跌,CBOT豆油期货暴跌,对棕榈油构成比价压力;林吉特汇率飙升也对棕榈油构成压力。连棕油震荡下行。郑菜油低位震荡,期价略显抗跌。美国生柴政策远低于预期,导致美豆油跌停,这对全球油脂冲击明显,短期市场或有下行风险,由于美国获准菜油可用于生柴生产,而马棕油进入去库存阶段,因此油脂强弱或表现为菜油、棕榈油、豆油。油脂震荡加剧。

来源:金投网(责任编辑:雨非)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粮食流通行政执法办法》政策解读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粮食流通行政执法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53号,以下简称《办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行政管理部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粮食流通领域执法力度,完善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程序,为进一步提升依法监管能力、严肃法律责任提供有力支撑。

一、出台背景

党的二十大对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作出重大部署,要求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近年来,《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作了重大修订,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尤其是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范围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国发〔2021〕26号)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修订行政处罚配套制度,建立健全管辖争议解决机制和立案制度,完善立案标准,全面推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

国家机构改革后,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机构设置、职能职责、执法手段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粮食和储备局各垂直管理局承担起中央储备监管职责,中央储备粮和其他中央事权粮食行政执法主体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加快建章立制,完善行政执法相关配套制度办法,以适应粮食流通行政执法需要。

二、出台目的

《办法》旨在进一步健全粮食流通行政执法制度体系,明晰各级各有关单位在中央储备粮和其他中央事权粮食行政执法工作中的行政执法主体责任,厘清垂直管理局、地方粮食和储备部门职责。《办法》明确了粮食和储备部门粮食流通行政执法应当立案事项,增加查封扣押、立案调查、责任追究等内容,进一步压实行政执法人员责任,提供更强可操作性,规范行政执法程序等。

三、主要内容

《办法》包括总则、管辖、立案调查、查封扣押、行政处罚决定、责任追究、附则等七章。总则部分主要包括制定目的、依据、适用范围、行政执法人员要求、行政执法职权等内容。管辖部分主要包括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职责范围划分,以及中央政府储备粮及其他中央事权粮食监管及行政执法职责划分等内容。立案调查部分主要包括应当立案的情形,以及调查取证、证据收集、鉴定检测、结果审核等内容。查封扣押部分主要包括查封扣押禁止性规定、程序、保管责任、时限、解除情形等内容。行政处罚决定部分主要包括简易程序、普通程序、听证程序等内容。责任追究部分主要包括行政执法人员责任追究规定等内容。附则部分包括计量相关规定、文件解释权以及拟废止的相关规范性文件等内容。

下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积极做好政策宣贯、制度衔接等后续工作,推动《办法》规定全面落实到位,着力提升粮食流通依法行政、依法执法水平。

来源:发展改革委网站 (责任编辑:米良)仅供分享

保障种源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强弱项、补短板,瞄准品种选育、良种推广等环节持续发力,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品种增加,让农民有了更多选择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屠园镇,地里是成片绿油油的小麦苗。

“我们今年选用的小麦是新品种,预计亩穗数能增加10万穗,亩产又能提升100多公斤。”屠园镇种粮大户庄云飞说。

庄云飞2015年开始与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订单委托形式繁育小麦新品种。“瑞华公司的种子在抗病和高产方面都很有保障。”老庄说,“用好种子种地,种田效益越来越好了。”

离老庄的麦田不远,就是江苏(宿城)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一块块试验田整齐排列,田头插着标明品种的“身份牌”。

“示范基地里正在做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的筛选试验。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约占销售收入的8%。”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夏中华介绍,公司最新选育出的“瑞华麦549”,预计丰产田块亩产能达750公斤。公司与当地30多户种粮大户合作,带动种植户每亩增收100多元。

近年来,宿城区大力推进“种源宿城”建设,每年投入育种创新研发经费约5000万元,建成种质资源库2000立方米,收存种质资源3万余份,实现了主要农作物品种自给。

“金种子”能让种田农民少花钱多打粮,丰富的新品种也给了粮农更多选择。

仲冬时节,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老鸦章村外的麦田里一片绿意盎然,种粮大户王国祥正蹲在麦田里拨弄着麦苗,查看小麦长势。

王国祥承包的200多亩地上,今年种的是小麦“百农4199”。王国祥对这个品种的特性如数家珍:“光合效率高、光饱和点高、补偿点低,既耐强光又耐弱光,还抗病、抗倒伏、耐高温。”他详细地给记者介绍,“这个品种虽然产量并不是最高,但几年试下来,它稳产、早熟的特点,最适宜规模种植。”

在农田里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王国祥,对种子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知: “我流转的300多亩地虽然连片成方,但耕地本身差异大,有的地块旱一点,有的地块肥力不够,有些地块离水源远,以前所有地块只能种同一个品种,产量没法保证。”如今,随着种业的发展,市场上每年都会出现十几个新品种,王国祥可以根据土地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品种来种植,“旱的地块就种抗旱品种,排水不好的地块就种抗涝的,这样下来,每亩地的产出都能最大化,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种子的重要性。近年来,鹤壁市农业农村局坚持把种业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全市农作物及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好种产好粮,种业发展有力支撑粮食连年丰收。目前,我国水稻、小麦、大豆生产用种均为自主选育,玉米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由85%提高到91%。

统一供种,良田配套,保证农民增产增收

今年秋收,山东省禹城市辛店镇大周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经技术人员实打实收、去杂、测水分,玉米实际亩产633.8公斤、大豆亩产165.1公斤,达到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的预期目标,农民亩均纯收入330元以上。

选用良种,是示范点今年增产提质的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表示,“齐黄34”是非常适合禹城种植的大豆品种,禹城市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3.46万亩。

好种子如何走进千家万户?禹城的做法是统一供种。

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成强表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统一供种能确保种子质量,也利于品种合理布局。”

2021年秋天,禹城市与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齐黄34”品种购置协议,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储备良种。“‘齐黄34’耐阴,而且不易炸荚,坐荚高,适合机收。”李成强说,不仅如此,这个品种产量和质量都不错,蛋白质含量在42%以上。

新品种推广种植后,还需良田、良技配套,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好种子的效能。

禹城全域实施标准化良田建设,实现人、机、田深度融合。中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10个团队在禹城设立200多处大豆试验田,帮助科技工作者在研发、推广良种时试验出适宜的种植方法和技术。李成强说:“通过育种提高大豆产量,提高附加值,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大豆产业振兴大有可为。”

让农民亲眼看到好种子的好处,也是推广种子的关键。

在河南省新乡县小冀镇郝村,种粮大户姜国田今年种植了90亩大豆,用的是新品种“周豆25”。

“亩产达到450斤,相比去年增产40斤,增收128元。”姜国田说,“今年夏季多雨,种子下晚了,真没想到竟然还能增产增收,这都是好种子的功劳。”

“周豆25”是河南科林种业公司推广的大豆品种。公司首先在河南、江苏、安徽等地设了示范点和试验田,农民可以亲眼看到试验田里的增产效果。同时,公司通过产中技术服务,将增施底肥、加强中期化控等配套栽培技术教给农民。采取这些措施后,“周豆25”单产连续三年在推广区域内名列前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我国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近五年我国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制种面积稳定在2150万亩以上,年均产种子90亿公斤以上。

政策打出组合拳,全链条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米质优、口感好、产量高,江西红一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优质稻系列品种赢得市场好口碑。“之前我们研发、试验效果不错,打算扩大种植规模,却为资金犯了难,多亏了‘财园信贷通’成功贷款900万元,才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公司负责人彭超说。

政策给力,让各类主体育种、用种积极性有效提升。

“我今年种了110多亩水稻,因为种子好,加上科学精心管理,亩产过千斤。”河南省桐柏县吴城镇陈留店村种粮大户邓开奇说。

桐柏县秋粮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46万亩以上,总产18.4万吨,然而今年麦收以来,全县持续干旱。为减轻干旱对秋粮生产的影响,县里列支专项工作经费,支持引进水稻、玉米、大豆等新品种;在全县建设8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遴选80余名科技人员对示范户进行新品种栽培技术指导;同时加强生产监管,保证品种质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品种,净化种子市场,维护农民利益,今年粮食总产增长超过8%,保障了增产增收。

瞄准产业全链条精准发力,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把大国粮仓根基夯得更实。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种源安全与种业原始科技创新的源头,有效保存至关重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种质资源中心主任李立会介绍,近年来,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保存质量居世界前列,已保存53万份种质资源,其中我国特有地方品种和野生资源占总数的70%,遗传多样性和特异性丰富,可利用潜力巨大。

目前,全国种质资源普查田间地头任务正在收尾,已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2万份、制作畜禽遗传材料33万份、水产遗传材料5万份。开展种业创新攻关,审定一批绿色、专用和耐盐碱小麦品种。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离不开龙头企业带动。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从近3万家种业企业中遴选了69家农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产种业企业,做优做强一批种业龙头公司,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下一步我国将深入实施种业基地提升行动,加快建设现代化种业基地,健全良种繁育和应急保障体系,实现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保障种源供给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莫问)  仅供分享

致豆农、粮商的一封信! 

值此年关之际,回顾新豆上市初期,在豆农、粮商的热切期盼中,迎来了2022年新季大豆。自湖北地区早熟豆开始,诸多气候方面的不利因素就开始萦绕着今年新豆;紧接着黑龙江省绥化地区新季芽豆开始进入市场,应了当时“高开低走”这一说法;随后,河南、安徽等地陆续开始收割,尽管今年南部地区新豆质量尚可,蛋白含量与往年几乎持平,丰收丰产本应是值得开心的事情,但是近几年我国疫情反复,使得我国市场消费水平不断下滑,经济衰退明显。

时至今日,我国国产大豆购销形势严峻,供大于求的局面形成,那么现阶段豆农、粮商应该关注的重点应该在哪,新豆后市就这么一直萧条下去,再无逆转了吗?让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政策:国家政策宏观调控

当前新豆余粮充足,加上前期中储粮拍卖增加,即使成交率并不高,但对于今年过盛的产量来说,也给市场造成一定的挤压。现阶段新季大豆消耗约有两成左右,对于一直处于低迷的现货市场来说,后期压力巨大。前些日子有传言,黑龙江省储将收购20万吨新豆,或以竞价采购形式进行。姑且不论收购价格和收购形式如何,仅此收购量也可以缓解一部分市场压力。若后期中储粮可以增加库容量,也势必给今年粮质不佳的东北新豆一丝喘息的机会。鉴于当前阶段部分地区地储暂未开通收购渠道,但若后期国家出具相关政策加以干涉的话,那么我国今年新豆后市也并非一蹶不振,或许对于目前的形势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前期国家鼓励农户种植大豆,那么待到一定时机,一定会采取相应政策进行调控,断然不会让广大豆农、粮商丧失信心。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实时掌握国家政策信息,关注各地基层政策变化,及中储粮后市购销政策调整。

环境:疫情政策不断优化

近期,我国政府不断更新优化疫情防控政策,部分地区已经开始率先落实施行。虽然经济恢复不会立竿见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经济必然将趋好发展。待各地陆续恢复运输状态,货源流通逐渐畅通,加工厂开机率也会大大提升,给当前疲弱的市场带来短期的利好消息。

年后随着气温逐渐回升,豆制品的需求也会减少,叠加今年淡季提前,时间拉长,且入冬后蔬菜价格一直偏低,后期市场消耗也有待加强。总的来说,尽管今年大豆购销不尽如人意,但随着我国政策的不断调整,后期市场经济还将逐渐得到好转。豆农、粮商们切勿操之过急,盲目看淡后市。

外因:进口大豆到港数量

今年的新豆市场可谓是“内忧外患”的一年。不仅仅是我国自身经济状况不佳,疫情不断,外加进口大豆不断冲击我国国内市场。前期,进口大豆受制于密西西比河水位下降,运输时长增加,到港时间不断延后,导致我国前期进口大豆价格一路飙升,后期和国内新豆价格持平甚至高于国内豆价。但当前进口大豆逐渐到港上量,价格在短短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各港口不同程度掉价。

截止至今日,天津港口美湾豆净粮分销价为5760-5770元/吨;山东港口净粮分销价为5860元/吨左右。鉴于前期美湾大豆吃紧,乌拉圭大豆作为替代品消耗过量,现阶段多数地区港口处于缺货状态。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那么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类似质量的豆源价格将承受巨大压力。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后期豆农、粮商们需要重点关注进口大豆到港时长是否增加,能否持续供应国内市场,如若后期进口大豆到港量出现断档,那么或会阶段性的给新豆价格带来一定支撑。

自身:适时转变库存结构

现阶段最为重要的还是我们豆农、粮商们自身的一个心态调整。多数地区豆农们手中余粮还是占较大比重,尽管近期中储粮收购价格下调,部分豆农惜售现象有所缓解,但目前市场销售停滞,货源外发量有限,且市价不足以支撑贸易商前期的采购成本,所以贸易商采购状态不积极,抓紧时间消耗库存。

如果今年新豆大量堆积到年后,价格一路走低的话,2023年度新豆种植面积势必会受到一定影响,到时候新豆种植量减少,后期市场供给不足,那么一定会收购陈豆作为库存补充。所以对于当前市场情况来说,广大豆农、粮商们要适时调节库存结构,无须过分囤积,更不必彻底清库,酌情保证一定的市场供需下,采购优质粮源作为储备。不论何时,优质豆源始终受市场关注与追捧。

说到这里,笔者相信,虽然当前豆市低迷,不尽如人意,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利好因素将给豆市带来新的曙光。所以,当前全国各地的豆农、粮商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控制市场风险的同时,依据自身情况适度调整库存结构,切勿盲目跟风。

来源:粮信网   作者:刘佳  仅供分享

全国秋粮收购累计超七千万吨 收购进度快于去年同期 

本报北京12月5日电 (记者杜海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秋粮上市以来,秋粮收购各项工作正在全面有序推进。截至11月30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7035万吨,同比增加537万吨,收购进度明显快于去年同期。

当前,南方处于收购高峰,中晚稻收购进度已近七成;东北、华北正在集中上量,东北地区中晚稻、玉米收购进度分别在四成和两成左右,华北地区玉米收购进度在三成左右。加工企业积极补库,储备企业启动轮换,贸易企业看好后市,市场收购较为活跃,市场化收购数量占比超过95%。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秋粮收购是全年粮食收购的重中之重,事关种粮农民切身利益,事关粮食安全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及有关企业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严要求,全力抓好秋粮收购工作。

此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专门召开全国秋粮收购工作会议,要求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及有关企业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多措并举、真抓实干,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收购政策措施。一要认真开展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因地制宜制定收购工作方案和应对预案,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扩大市场化购销。二要持续优化为农为企服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秋粮收购等工作,进一步优化收购流程,积极开展预约收购、订单收购,切实提升收购服务水平。加强粮食产后服务和科学储粮指导。三要全力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密切跟踪市场变化,加强形势分析研判,及时发布收购进度、价格等信息;强化政策宣传解读,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市场主体有序购销。统筹做好粮源组织调度,注重发挥储备吞吐调节作用,保障市场稳定供应。四要切实强化收购监督检查。加大粮食收购检查力度,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坚决防范粮食储存和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张叶芳  仅供分享

合力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 

核心阅读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巴厘岛峰会宣言提出,建设可持续、有韧性的粮农系统和全球供应链,采取协同行动解决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维护粮食供应链正常运转,促进粮农贸易畅通。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端牢自己饭碗的同时,以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助力。

  保障全球粮食安全,需要各国合力应对。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近期呼吁,各国应进一步加强协作、携手并肩,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零饥饿”可持续发展目标积极行动。

  多地粮食安全问题突出

  今年以来,受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全球多地出现粮食供应短缺、粮价上涨。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与世界粮食计划署此前联合发布的“饥饿热点”报告,在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并需要紧急援助的人口或将攀升至2.22亿。

  粮农组织在11月份发布的最新一期《粮食展望》报告中指出,2022年全球粮食进口支出将上升至1.94万亿美元,同比增加10%。不断上涨的粮食进口成本,已对较贫穷国家造成严重影响,预计今年低收入国家的粮食进口量将减少10%,这表明低收入国家的粮食获取问题更趋严重。

  非洲是全球粮食安全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其中非洲之角地区情况令人担忧。今年10月以来,该地区降雨量不及同期平均水平的60%,由干旱引发的饥荒或将持续。据统计,该地区有2100万人处于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状态,重度急性营养不良人数显著增加,近750万5岁以下儿童受到影响。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非洲小麦消费量的60%以上需要从非洲大陆以外进口。为缓解极端天气和地缘冲突对农业的负面影响,非盟还将2022年定为“营养年”,为成员国在加强粮食安全和改善营养不良方面提供足额财政保障。非洲开发银行专门拨款10亿美元紧急资金,帮助非洲国家采购谷物。

  综合施策推动粮食增产

  为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粮农组织早在2019年就推出“手拉手”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取得积极效果。该行动计划通过引进数字服务和精准农业、加强极端天气应对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比例较大的国家实现农业粮食体系转型,目前已有各大洲的54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到计划中来,其中安哥拉、孟加拉国、厄瓜多尔等国已实现本国农业发展规划与“手拉手”行动计划对接。

  今年5月,世界银行宣布,将在15个月内提供300亿美元资金,为非洲、中东、东欧、中亚以及南亚地区推出粮食安全计划,促进粮食和化肥生产,促进贸易,支持弱势家庭和生产者。9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启动了名为“粮食冲击窗口”的紧急融资工具,为存在紧急国际收支需求,且面临严重粮食安全问题或遭遇严重粮食进出口冲击的国家提供更多紧急贷款渠道,该窗口的开放期限为一年。

  粮农组织近期还主办了第二届世界粮食论坛,提出要促进青年参与、为脆弱国家寻求投资、加强科技在推动农业粮食体系转型中的应用等。埃塞俄比亚为解决全国2270万人面临的粮食不安全状况,积极寻求与国际组织加强合作,推广耐旱抗病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单位产出。为提升粮食产量,埃塞政府今年还将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到40万公顷,是去年的两倍多。玻利维亚政府则推动全国1200多个小农生产组织结成合作社,并提供技术援助等服务。该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中将“粮食主权”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为此启动专项工作,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脆弱地区韧性。

  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也是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南部非洲农业研究与发展协调中心等资助下,马拉维、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的一些农村开始利用轮作等技术,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试点地区村民的收成达到了其他地区村民的3至4倍。近年来,越南加入全球气候变化智能农业联盟,并在一些地方试点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如越南中部的广治省,鼓励企业投资气候智慧型农业,选育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的作物品种,并对农民提供相关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当地政府官员表示,气候智慧型农业相比传统种植方法,产量提高了20%到50%,农户收入也提高了约30%。

  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助力

  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背景下,中国在提升国内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持续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帮助各国加强农业能力建设,共同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今年以来,中国已向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3万多吨紧急人道主义粮援。中国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科技交流,同发展中国家建立农业合作区并派遣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推广农业技术1000多项,带动项目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超过150万户小农从中受益。中国持续推进“促进粮食生产专项行动”,在数字和创新农业金融、动植物疫病防治、可持续土壤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与各国开展合作。

  莫桑比克驻华大使古斯塔瓦说,中国通过与非洲国家共享农作物种植技术,持续助力提高非洲国家农业生产力,帮助当地民众摆脱贫困。这种援助模式注重实效,增强了农民自身的生产能力。

  粮农组织南南及三方合作司高级协调员张亚辉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在农业发展和农村减贫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通过粮农组织平台学习中国相关的政策、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所作的贡献有助于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全球农业向更高效、包容、有韧性和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子元)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2.12.10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平均价

早籼谷

(15-17)中等

2450

晚籼谷

(15-17)中等

2550

早籼米

(15-17)中等

3560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00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120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200

东北米

一级

4560

江苏粳米

一级

4200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330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350

玉米

中等

3160

大豆

中等

7200

豆粕

一级

5200

  籼糯米

一级

6400

麦皮

中粗

2940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10400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10800

 

      34

             20221210日

                                             868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