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
  • 信息服务
  • 资产租赁
  • 供求信息
  • 产品信息
  • 粮食竟价

2022年粮情快讯35期

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2-12-20 浏览次数:2538

· 福州粮情

十二月份中旬福州市场粮格小幅下跌

时间:2022.12.20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本月上旬平均价

本月中旬平均价

涨跌率

早籼谷

(15-17)中等

2450

2450

持平

晚籼谷

15-17)中等

2550

2550

持平

早籼米

(15-17)中等

3560

3560

持平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00

6000

持平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120

4120

持平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200

4200

持平

东北米

一级

4560

4560

持平

江苏粳米

一级

4200

4200

持平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330

3330

持平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350

3350

持平

玉米

中等

3160

3150

-0.32%

大豆

中等

7200

7200

持平

豆粕

一级

5200

4980

-4.23%

  籼糯米

一级

6400

6400

持平

麦皮

中粗

2940

2940

持平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10400

9800

-5.77%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10800

10200

-5.56%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小麦价格略显松动 后市或难以深度下跌 

近日,虽然主产区麦价略显松动,但整体高位运行的市场态势没有改变。距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受节日备货、库存成本高企等因素支撑,预计后市行情仍以高位震荡为主,难以深度下跌。

进入12月份以来,随着各地积极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小麦市场活力逐步恢复,主产区小麦上量增加,市场供给偏紧局面缓解,但终端消费市场恢复仍旧缓慢,购销博弈中制粉企业顺势下调小麦收购价格。当前主产区制粉企业二等新普麦主流收购价3230~3280元/吨,较12月初回落10~20元/吨。

产区麦价震荡偏弱调整

据市场反映,进入12月份以来,主产区小麦价格高位回落,结束了自国庆节以来长期横盘走强的局面。主要原因是主产省物流交通逐步恢复,小麦流通效率提高,而当前面粉消费仍然旺季不旺,企业备货积极性下降。近期玉米、豆粕行情明显回落,饲料原料价格不断走低,也给小麦市场带来利空影响。

当前,河北邢台制粉企业新普麦收购价为1.63~1.645元/斤,山东菏泽1.625~1.635元/斤,河南新乡1.615~1.635元/斤,江苏徐州1.61~1.635元/斤,安徽亳州1.605~1.625元/斤,部分地区较12月初回落0.005~0.015元/斤。

据了解,近期尚有储备轮入任务的部分企业小麦采购大多低于底价成交。12月9日,北京国家粮食交易中心采购2022年国产硬质白小麦9500吨,全部成交,底价3425元/吨,成交价3385元/吨,低于底价40元/吨;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采购9301吨2022年产白小麦,全部成交,底价3480元/吨,成交价3390元/吨,低于底价90元/吨。

市场人士分析,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十条”后,优化疫情防控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小麦市场供需节奏将逐渐恢复正常,春节前行情将更多回到以消费需求主导上来。

小麦饲用替代优势较弱

据贸易商反映,近期华北市场玉米价格跌宕起伏,短时间内经历了一次“过山车”行情,怎么涨上去的,又怎么跌了下来,玉米市场暴涨暴跌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市场预期。以山东寿光金玉米为例,11月22日玉米收购价2920元/吨,此时行情开始启动快速上涨模式,截至11月29日创历史新高,达到3120元/吨,一周时间上涨200元/吨;之后到货量快速增加,企业收购价格随即快速下跌,截至12月7日,其玉米收购价跌至2930元/吨,也是差不多一周的时间,行情再次回到爆发的起点。

据市场监测,随着玉米行情加速回调,小麦、玉米价差再次扩大,目前华北地区新季二等普麦入厂价3230~3280元/吨,新季玉米入厂价2910~3080元/吨,二者价差为200~350元/吨。通常来看,小麦比玉米价格高150元/吨以上时,小麦饲用替代优势较弱,从当前比价看,小麦主粮地位相对安全。

储备小麦流拍现象增多

近段时间以来,随着流通市场小麦上市量增加,储备轮换小麦交易有所降温,成交率下降,流拍现象增多,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场弱现实的预期。12月6日,中储粮北京分公司竞价销售2015年、2017年、2019年小麦1.0603万吨,成交3314吨,成交率31.3%,成交均价3283元/吨;12月7日,山东烟台市粮油储备库有限公司计划销售小麦845.26吨,实际成交400吨,成交价3240元/吨;12月8日,江苏省粮油储运有限公司销售3339吨2022年泰州兴化产红小麦,底价3170元/吨,全部流拍;12月9日,中储粮河南分公司许昌库竞价销售2017年、2018年小麦6337吨,底价3240元/吨,底价成交3000吨,成交率47.3%。

对于近期储备小麦成交下降、流拍增加,市场人士认为,目前市场预期下降,面粉厂库存均很高,而面粉消费起色不大,底价挂的高,流拍很正常,没必要过多解读。

12月7日,新疆临储小麦拍卖共投放4.0903万吨,全部成交;最高成交价3350元/吨,最低成交价2430元/吨,成交均价2926元/吨。由于新疆临储小麦投放数量少,且距内陆较远,运输费用较高,因此多为新疆当地面粉企业采购,对主产区小麦市场参考性较低。

终端消费需求恢复缓慢

据市场反映,近期面粉消费需求一般,市场恢复仍旧缓慢,旺季不旺现象依然明显。当前主产区制粉企业特一粉出厂价为3640~3650元/吨,与上月同期持平,高于上年同期290~360元/吨。

往年同期面粉需求已进入传统旺季,但今年国庆节后由于小麦价格上涨持续时间较长、幅度较大,拉动终端面粉销售并支撑面粉价格上涨,透支后市行情。自11月中下旬开始,面粉销售提价困难。

相对于面粉价格的平稳运行,麸皮价格近两个月以来基本维持强势,并不断刷新历史高点。其原因:一方面,企业开工率不高,麸皮上市量受限;另一方面,面粉市场需求低迷,企业走货欠佳,利润多靠副产品支撑,企业麸皮挺价心态较强。当前,主产区制粉企业麸皮出厂价为2560~259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70~80元/吨,高于上年同期630元/吨。

市场认为,在整体供需平稳的情况下,制粉企业对麸皮挺价心态浓厚,短期内价格难跌。不过,由于目前麸皮价格过高,加之近期蛋白粕价格下跌,饲料企业采购积极性也在减弱,面粉企业麸皮走货放缓后,价格上涨动力也将不足。

监测显示,由于近日小麦价格震荡回落,企业小麦进厂成本下降,面粉企业理论制粉利润有所上升。12月7日,华北黄淮地区制粉企业理论制粉利润37元/吨,周环比上升9元/吨,但低于上年同期的72元/吨。

后市麦价难有深度下跌

距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受节日备货、库存成本高企等因素支撑,预计后市小麦行情仍以高位震荡为主,仍难深度下跌。

一方面,基层余粮逐步减少,而贸易商小麦入库成本较高,市场麦价一旦回落到贸易粮成本附近,贸易商惜售心理增强,小麦上市量便立即减少,制粉企业便会再度提价促量。

与此同时,近期作为头部制粉企业重要粮源渠道的储备轮换小麦,销售底价较高,基本与市场持平,个别计算成本后,到厂价格略高于市场价格。在最低收购价小麦暂停投放的情况下,各级储备粮轮换销售价格对小麦市场价格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疫情防控政策逐步调整,餐饮业堂食、食品加工厂逐步复工复产,面粉需求逐渐转旺,加之元旦、春节临近,制粉企业小麦需求增加,新一轮的补库采购将会陆续启动。尽管面粉消费季节性变化已不十分明显,但节日市场需求相对还是有所增加的。春节前制粉企业小麦阶段性采购增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小麦市场价格深度下跌。

据市场反映,尽管近期部分地区麦市行情有所松动,但目前主产区小麦价格依然驻守在相对高位,面粉厂主流收购价格保持在1.61~1.64元/斤,每吨同比高出400多元,况且麦价经过近半个月的回调,已经逐步企稳,春节前小麦市场并没有影响价格大幅下跌的条件。

来源:粮油市场报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玉米回归理性波动 深加工企业开机率反弹 

今年12月中旬,国内玉米现货价格褪去疫情压力下的疯狂涨幅,整体行情回归理性波动。由于我国粮食存储条件的提升和贸易商入市谨慎心理,目前东北玉米销售进度较往年偏慢,同时华北玉米价格回落导致汽运到货量同步下滑,因此近一周关内外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跌势收窄,行业开机率回升但原料库存不高,促使部分企业玉米收购价有所反弹。

据市场不完全统计,近一周我国山东深加工玉米汽车排队量超3800车,较上周下降55%;今年12月份以来累计超1.4万车,较11月同期上升153%,较去年12月同期增加69%。黑龙江深加工玉米挂牌价区间2660-2740元/吨,吉林玉米挂牌价2700-2800元/吨,周比稳中有降10-30元/吨;山东深加工玉米挂牌价2866-3100元/吨,周比涨跌互现10-60元/吨不等,关内外玉米均较去年同期高200-300元/吨左右。

国内玉米原料到货量增加和成本压力下降,近期玉米深加工企业开机率反弹至近六成水平,玉米淀粉报价跟随原料成本回落,玉米酒精走货好转推动报价提升,玉米副产品市场下跌为主。以当地三等玉米挂牌价估算,黑龙江西部每生产一吨玉米酒精理论亏损下降至349元,吉林企业每生产一吨玉米淀粉理论盈利下降至51元,山东企业每生产一吨玉米淀粉理论亏损增加至151元。

    总之,距离明年春节还有一个月时间,生产企业和消费终端备货即将陆续启动,预计短期国内玉米现货价格高位区间震荡,下游深加工产品库存走货回升,原料成本支撑淀粉和酒精行情走势相对坚挺。中长期看,在我国经历过12月下旬至1月上旬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后,全国疫情有望进入一段平缓期,市场消费前景不断向好。后期继续关注我国北方产区玉米农户销售进度、深加工企业开机率变化、外盘谷物价格下跌与我国进口规模等。

来源:汇易网  (责任编辑:未央)  仅供分享

稻谷出现“三减” 稻米市场或高位震荡 

受中晚稻减产等因素影响,国内稻米市场持续保持稳中偏强走势。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继续调整,预计稻米市场供求关系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短期稻米价格将陷入高位震荡,继续上涨难度将会增大。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2022年我国粮食和稻谷产量数据显示,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再次创出历史新高,比2021年增加368万吨,增长0.5%,连续8年保持在65000万吨以上,但同期稻谷生产却出现了罕见的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同比均减少的现象。

稻谷生产出现罕见“三减”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2年我国稻谷种植面积29450.1千公顷,同比减少471.1千公顷,下降1.6%,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每公顷单产7079.6公斤,比上年减少33.8公斤,下降0.5%,仍为历史第二高产年;稻谷总产量20849.5万吨,比上年减少435万吨,下降2.0%,是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此前已公布的2022年我国早稻总产量为2812.3万吨,比2021年增加10.6万吨,增长0.4%;由此可以推算出2022年我国中晚稻产量为18037.2万吨,同比减少445.6万吨,下降2.4%。2022年中晚稻减产的主要原因,除南方中晚稻遭受持续高温干旱影响、导致单产下降外,更重要的是今年稻谷种植面积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主要是黑龙江实行“稳粮扩豆”工程,大豆种植面积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有所下降。

虽然2022年稻谷产量下降,但总体仍呈产略大于需格局,部分地区如黑龙江、安徽、河南供应相对较为宽松,需要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不过,南方中晚稻产量下降,也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供求偏紧现象,这是推动下半年我国稻米市场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稻米价格高位小幅波动

当前,小麦、玉米与稻谷的价差拉大,国际大米价格也继续走强,加上部分地区稻谷供应相对偏紧,增强了企业对稻米市场后期走势的信心,但大米需求却未全面恢复,制约了稻米市场价格的上涨高度。

12月13日,黑龙江哈尔滨长粒粳稻收购价3260元/吨,周环比持平;龙江圆粒粳稻收购价2720元/吨,长粒粳稻收购价3000元/吨,分别上涨20元/吨和40元/吨;鸡西圆粒粳稻收购价2620元/吨,下降20元/吨。河南中晚籼稻收购价2530元/吨,周环比持平。安徽芜湖中籼稻收购价2660元/吨,周环比持平;中晚籼米批发价4220元/吨,上涨10元/吨。江苏“丰两优”稻谷到厂价2780~2820元/吨,周环比上涨20~40元/吨。湖北中晚籼稻收购均价2700元/吨,周环比上涨3元/吨;中晚籼米出厂均价4050元/吨,上涨2元/吨。湖南长沙中晚籼稻收购价2750元/吨,周环比上涨10元/吨;中晚籼米批发价3700元/吨,持平。江西南昌中晚籼稻收购价2740元/吨,中晚籼米批发价381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浙江杭州粮油市场江苏产优质晚粳米4480元/吨,安徽产普通晚粳米4420元/吨,黑龙江产优质晚粳米5680元/吨、普通晚籼米492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福建中晚籼米批发价4520元/吨,周环比持平;粳米批发价5060元/吨,下跌10元/吨。

中晚稻市场化收购较快

今年,南方稻谷主产区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的时间虽较上年提前,但在中晚稻减产,国际大米持续上涨,小麦、玉米价格持续创出新高的影响下,市场主体普遍看好稻米后期走势,收购新稻热情普遍较高,中晚稻市场化收购比率较上年同期提高。

随着稻米价格上涨,最低收购价收购进度持续放缓。截至12月12日,安徽收购中晚稻517.6万吨,同比增加83.8万吨。其中,市场化收购477.3万吨,同比增加102.2万吨;最低收购价收购40.3万吨,同比减少18.4万吨。

截至12月10日,河南收购中晚稻159.7万吨,同比增加57.4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75.3万吨,同比增加39.2万吨;市场化收购84.4万吨,同比增加18.2万吨。广东累计收购新中晚籼稻13.4万吨,同比增加1.9万吨。

截至12月5日,湖北累计收购新中晚籼稻600万吨,同比增加36.7万吨,均为市场化收购。江苏累计收购稻谷556.9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3000吨左右。

今年中晚稻市场化收购同比明显增加,在大米出货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当前大米加工企业的新稻库存同比增加,若大米需求不及预期,后期企业收购能力将会受到一定制约。

国际米价高位继续上涨

近期,国际大米需求旺盛,加上美元指数出现回调,推动国际大米价格高位继续上涨,整体表现强于小麦、玉米。联合国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11月环比下跌1.3%,其中世界小麦和玉米价格环比分别下跌2.8%和1.7%,大米价格则上涨2.3%。12月上旬,国际大米价格延续上涨走势。

上周,泰国5%破碎率白米FOB报价460美元/吨,25%破碎率白米449美元/吨,100%B级白米474美元/吨,周环比均上涨4美元/吨,均实现连续五周上涨,累计涨幅8%左右;白碎米415美元/吨,周环比上涨3美元/吨,连续六周上涨,累计涨幅8.6%。

越南5%破碎率白米报价448~452美元/吨,25%破碎率白米428~432美元/吨,周环比均上涨10美元/吨。

巴基斯坦5%破碎率白米报价453~457美元/吨,周环比上涨37美元/吨,多年来罕见超过越南同等级大米报价;25%破碎率白米423~427美元/吨,周环比上涨23美元/吨。

印度5%破碎率白米报价393~397美元/吨,25%破碎率白米378~382美元/吨,周环比均持平。印度大米走势相对较弱的主要原因是该国取消了大米出口限制,供应增加,加上印度卢比走势疲软。随着印度取消大米出口限制,预计更多的买家将会转向进口价格较低的印度大米,后期国际大米价格继续上涨的难度可能增大。

稻米后市或将高位震荡

国务院疫情防控政策“新十条”的发布,对我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受此影响,国内稻米市场主体的心态将发生变化,短期稻米的供求关系也将出现微妙变化,稻米市场的上涨动力或将减弱,短期走势或将以高位小幅波动为主。

随着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疫情防控变得更为精准有效,居民的日常出行已基本不受影响,居民对封控的担忧逐步消除,对包括大米在内的食品备货需求不再紧迫,加上前期居民已储备了一部分,预计短期居民对大米的备货需求可能会有所下降。同时,各地在校大学生近期已纷纷启程提前返家,相应的集团大米需求也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下降,大米的节前备货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虽然有利于旅游餐饮行业恢复,进而会增加大米的需求。然而,从目前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看,当前居民对疫情的防控意识相比之前反而有所提升,因此,短期旅游餐饮的复苏可能会弱于预期。而当前市场主体稻米备货相对充足,加工企业采购的新中晚稻同比增加,库存较高,物流渠道畅通。若大米需求不及预期,预计后期大米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短期进一步上涨的动力将会减弱,但中长期向好趋势仍在。

来源:粮油市场报   (责任编辑:莫问)  仅供分享

全球谷物和油菜籽供应将持续紧张状态 

分析师表示,2023年全球农业生产很可能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干旱或雨水过多,俄乌冲突持续,能源成本高企。因此,即使农作物价格上涨鼓励农户提高种植面积,但是供应有可能依然紧张。至少在2023年上半年,大米和小麦的产量不太可能补充枯竭的库存,而南美以及东南亚的油料作物正在遭受恶劣天气的影响。
  悉尼农业经纪商艾康商品公司的咨询服务总监奥勒·休伊表示,世界需要创纪录的农作物产量来满足需求。2023年需要比今年产量更高。但是如果眼下看看全球谷物和油菜籽的生产前景,(产量提高)看起来非常不可能。
  小麦、玉米和棕榈油的期货价格已经从创纪录或多年高位回落,但商品零售价格仍然高涨,供应紧张将在2023年继续支持价格高企。随着今年食品价格攀升至历史最高点,非洲和亚洲的贫困国家已经面临饥饿和营养不良。联合国数据显示,食品进口成本在2022年达到近2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促使贫困国家不得不削减进口。
  今年3月份,基准芝加哥小麦期货曾升至每蒲13.64美元的14年高点,玉米和大豆也升至10年来新高。受食品保护主义影响,马来西亚毛棕榈油期货创下历史最高纪录。随后担心全球经济衰退,加上黑海走廊协议延期,小麦价格已经回到年初水平,棕榈油价格也下跌了约40%。这对2023年意味着什么?
  在阿根廷,小麦受到干旱和霜冻的双重打击,产量估计只有去年一半;在美国平原地区,由于持续干旱,冬小麦评级位于2012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这可能会影响到下半年的供应。在澳大利亚,尽管政府预测小麦产量创纪录,但是澳洲东部的洪水导致小麦质量受损,意味着制粉小麦供应紧张。
  就大米而言,只要世界头号出口国印度今年早些时候征收的出口关税仍然存在,大米价格预计就会保持在高位。交易商称,除了印度,大多数出口国的大米供应相当有限。但是印度加征出口关税,以减少销售。如果任何一个最大的出口国或进口国的生产受到冲击,市场就将再次上扬。
  在南美,巴西队玉米和大豆产量前景乐观,不过部分地区的干旱天气令人担心。在美国,美国农业部预测2023年度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供应保持平稳。该机构预测,在2023年收获之前,美国玉米库存将降至十年来最低点,大豆库存降至七年最低点,小麦期末库存降至15年来最低点。
  棕榈油生产受到东南亚热带风暴的打击,化肥成本高企导致用量降低。
  不过在包括印度、中国和巴西在内国家,粮食价格上涨鼓励农民增加种植面积。艾康商品的休伊表示,有几个国家的种植面积提高,但是考虑到天气不利和其他因素,总体产量依然受到抑制,明年产量不太可能充分补充库存。

来源:博易大师   (责任编辑:未央)  仅供分享

新豆“内忧外患”,后市一蹶不振? 

回顾2022年,全国各地几乎一直笼罩在疫情的大环境下。各地交通受阻,货源流通不畅,市场消费日趋低迷。疫情三年,使得我国经济衰退,人们购买力不断下降,各行各业都承载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我国今年的大豆市场,经历了三年的起起伏伏,再次跌落谷底,“内忧外患”叠加至一起,给新豆带来一定冲击。

内忧:

自新豆上市以来,仅度过了一个月的平稳期,中储粮出价后,算的上是保证了新豆价格的底部支撑,但并未起到提振作用。目前,东北地区各国储直属库相继完成收购进度,个别地区进行小幅调价,随后影响各地粮企、库点频繁调价,致使农户惜售心理松动,但终端需求不旺的前提下,贸易商谨慎采购,下游企业采购积极性略低,新豆市场淡季提前,待天气转暖后,豆制品需求更加低迷,淡季时长增加。

11月中储粮大豆拍卖累计19次,累计投放量57万吨左右,实际成交仅8万多吨,成交率约14%左右。此期间各次拍卖不同程度下调起拍价格,最低起拍价为内蒙古地区5400元/吨。虽然国产大豆拍卖频率增加,有利于增加现货供应,但基于产量增加660多万吨的现货市场,无形中给新豆价格带来一定压力。

当前多数地区贸易商主要依据订单适量采购,部分前期做库容的贸易商,现阶段积极清库,保留少量库存刚需备用。仍留有一定库存的贸易商也主要以优质高蛋白、大颗粒豆源为主,毕竟后期优质豆源价格可以保持坚挺,波动不至于过大。虽然基层农户售粮积极性有所提高,但对于当前大豆市价接受度较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黑河、绥化等地毛粮最低收购价格在2.65元/斤;东部地区毛粮最低收购价格在2.6元/斤以上,尽管东部地区报价偏低,但据当地贸易商反映,部分低价粮在田间直接收购,后期叠加一系列费用,价格仍旧不具优势。

不仅仅是东北地区新豆价格受挫,南方产区虽然自上市以来,高位下调后市价一直保持稳定,但当前市场新豆货源消耗量较少,市场走货一般,外加前期收购价格偏高,利润被压榨的所剩无几。更有地区前期采购潮粮量较大,短时间内没有及时消耗,后期只能以毛粮价格出售,倒挂严重。受河南、安徽地区豆价影响,湖北、江苏今年优质高蛋白大豆市价上涨乏力,主要以窄幅震荡为主,市场成交不活跃。江苏地区黑脐大豆当前市价集中在3.55-3.6元/斤,蛋白含量46%以上,相较于往年同期价格偏低,主要因由今年面积产量均不同程度增长。

国产大豆南北地区均处于购销低迷态势,市场走货不畅,后期若无更多利好因素,春节前一段时间新豆市场难以得到有效提振。部分地区蛋白厂对大豆的需求也出现了一定降幅,终端食品、豆制品需求不旺,市场异常冷清。当前国内新豆“内忧”不断,后市堪忧!

外患:

据了解,进口大豆12月份将密集到港,届时货源逐渐上量,对国内大豆影响不容小觑。东北地区同类豆源价格持续下滑,部分低蛋白豆源前期发往油厂尚可,但近期油厂收购价格下调,后期低蛋白新豆销售渠道受限。截止至目前为止,黑龙江省佳木斯富锦地区油厂收购价格为2.65元/斤,集贤县油厂收购价格为2.68元/斤。佳木斯甘南地区垦农18系列油粮近期波动不大,外发装车价格集中在2.86-2.87元/斤。

山东省青岛港口进口非转基因乌克兰大豆毛粮,蛋白含量41%,分销价为5850元/吨,净粮分销价为6050元/吨左右,岳阳港口进口加拿大非转基因大豆,蛋白含量43%左右,净粮分销价为6650元/吨,价格平稳;东宁港口进口俄罗斯大豆,蛋白含量43%,净粮分销价为6000元/吨。进口非转基因大豆价格近期也小幅下降,对我国南方主流蛋白在42-43%的新豆具有一定冲击。

当前,进口大豆源源不断的进入我国市场,新豆市场承受巨大压力,叠加今年新豆余粮充足,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后期销售举步维艰。面对进口大豆的挤兑,我国现货市场应对乏力。但是进口豆价在经历了小幅下滑后,近期趋于平稳,美联储12月预计加息50基点,届时人民币贬值,进口成本增加,后期进口大豆下跌空间受限,恐难有较大跌幅,后市我国新豆压力或将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新豆市场内外施压,但各地疫情防控逐渐放松,节前备货或使新豆面临新的转机,及时止跌企稳。12月14日黑龙江省储开始玉米竞价采购,那么省储对于大豆的收购还会远吗?所以,建议大家在关注省储收购政策的同时,抓住节前这段最佳时机,积极出货,切勿大量囤积货源,后市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

来源:粮信网    作者:刘佳   仅供分享

供需结构边际宽松 豆油将维持弱势运行 

12月美联储加息后,英国和欧洲央行接连加息,并表示将继续加息以遏制通胀,导致市场对外围市场经济衰退的担忧情绪升温,令油脂市场承压。另外,国内进口大豆到港恢复、油厂开机提高,叠加餐饮业需求前景不佳,预计豆油延续弱势状态。

美国农业部(USDA)12月供需报告显示,新季美豆和南美大豆产量未作调整,不过美豆产量基本尘埃落定,即便在1月定产时再次上调,也不会产生较大影响,而新季南美大豆正在播种期,各机构对新季南美大豆产量预期丰产。据Datagro发布的调查报告,2022/2023年度巴西大豆播种面积将达到4379万公顷,较去年增长4.7%,产量预计达到1.53亿吨;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将有所恢复,从1620万公顷增至1700万公顷,产量有望达到4698万吨,同比增长9%。USDA预计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量达到1.52亿吨和4950万吨。

目前巴西大豆播种已经完成95%以上,近期巴西大豆核心产区天气普遍改善为丰产夯实基础,但南里奥格兰德州降雨偏低,且播种进度偏慢,或有百万吨减产波动。阿根廷大豆产区天气形势严峻,播种进度仅37%,落后往年正常播种2周时间,12月中下旬阿根廷主产区仍高温少雨,大豆作物面积将开始流失,至少损失100万吨的潜在产量。虽然阿根廷干旱会引起减产炒作,但是巴西尚未偏离1.5亿吨的产量预期,巴西大豆生长形势才是主导未来国际市场大豆价格走向的核心。

本月国内累计到港大豆481.34万吨,预期12月进口大豆到港量为932.6万吨,较上月预报的766.5万吨到港量增加166.1万吨,环比变化为21.67%,港口进口大豆库存恢复至594.1万吨,油厂大豆不足现象改善。第51周全国大豆开机率上升至60.84%,大豆压榨量达到225.5万吨,周度豆油产出增加3.7万吨,但下游低库存的中间商补货,近几周油厂豆油库存累库幅度较慢。截至第50周末,国内豆油库存量为76.9万吨,较上周的76.8万吨增加0.1万吨。随着大豆到港量增加,近几周油厂压榨量有望保持在200万吨左右,豆油产出稳定增长,后期豆油供应将呈现宽松趋势。

产地棕榈油库存压力已经转移至销区,印尼10月棕榈油出口高达365万吨,即便产量保持500万吨高产水平,库存也下降至338万吨,马来西亚棕榈油11月出口152万吨,环比增长0.9%,产量受季节性雨季影响减产7.3%至168万吨,且国内消费增加15%至33万吨,最终库存下降5%至228.8万吨。主要进口国印度11月进口棕榈油高达114万吨,得益于棕榈油相对其他油脂的高贴水,预计印度12月仍将保持100万吨以上的高进口量。

国内棕榈油到港量恢复后,库存迅速增加。截至12月14日棕榈油港口库存已经达到103.15万吨,较上月上涨24.6%。近期棕榈油进口利润再次打开,进口商买船积极性增加,明年2月之前到港供应有所保证,库存将进一步高升。

需求方面,餐饮业油脂消费清淡。春节可能是第二波疫情传播的高峰,市场对于终端的豆油采购量存疑,不敢挺价。年底油脂需求复苏难言可观,预计节前备货旺季不旺。

综上所述,一方面,国内进口大豆到港恢复,油厂大豆开机高企,豆油产量保持增长;另一方面,终端市场春节前备货谨慎,餐饮业需求疲软。整体上,豆油供需结构边际宽松,后市将维持弱势格局。

来源:期货日报   (责任编辑:子元)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关键时期 重磅会议!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每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规格最高的经济会议,是下一年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

作为二十大后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再将目光锁定粮食安全,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会议指出,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保障粮食安全上,首先是抓好粮食生产任务。2021首次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有力克服了北方晚播、南方高温干旱、局部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

 

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68653万吨(13731亿斤),比2021年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涉农方面主要内容:

2022年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2021年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0年 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

2019年 要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2018年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6年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 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4年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013年 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12年 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一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四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来源:中华粮网   (责任编辑:子元)  仅供分享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经济持续恢复显韧性 

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11月份,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外需收缩进一步显现,国内疫情大面积反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大,对经济运行制约明显。面对新情况新挑战,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恢复态势,市场价格涨势平稳,新动能持续成长,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工业生产总体稳定

11月份,工业生产总体稳定。受疫情反弹、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较10月份回落2.8个百分点。看累计数据,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较1—10月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

“11月份,受疫情短期冲击加大影响,工业生产有所回落,但从累计看,保持总体平稳。同时,工业结构升级态势未变,新动能继续成长,民生产品供应得到保障。”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汤魏巍说。

——新能源、新动能产品高速增长,彰显工业经济韧性。11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60.5%;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多晶硅、单晶硅等新材料产品生产高位加快;移动通信基站设备、民用飞机、民用无人机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生活必需品生产保持增长,能源保供成效继续显现。11月份,涉及居民衣、食等方面的生活必需品保持增长,为经济社会有序运转提供有力支撑;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分别增长5.5%、7.2%,为保障生产和居民生活用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平稳增长格局没有改变。”汤魏巍说,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措施落实落细、稳经济各项措施显效,工业经济有望继续恢复。

线上消费需求释放

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15亿元,同比下降5.9%。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统计师付加奇分析,11月份消费市场明显承压,市场销售降幅有所扩大,但线上消费较快增长,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增势较好,部分升级类消费好于整体,超市和便利店等零售业态平稳增长。

线上消费需求释放带动作用明显。1—11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4%,增速明显快于线下商品销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1%,比1—10月提高0.9个百分点,自9月份起占比连续提升。其中,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吃类和用类商品网上零售同比分别增长15.1%和6.1%。

据国家邮政局测算,11月份中国快递发展指数同比增长1.2%;受“双11”网购促销带动,11月1日—11日快递包裹处理量超42亿件,日均处理量超3.8亿件,是日常业务量的1.3倍。同时,网络消费、线上服务等带动信息服务类消费较快增长。

与此同时,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增势良好,部分线下零售业态保持增长。11月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和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9%和8.3%,增速明显快于商品零售整体水平;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速高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4个百分点。1—11月,在实体店铺零售中,生活必需品供应更为集中的便利店、食杂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3%和3.5%。

付加奇表示,11月份市场销售承压主要是受疫情短期冲击影响,消费市场提质增效态势没有改变,“随着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地落实,扩内需促消费系列政策逐步见效,消费市场发展韧性持续显现,居民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市场销售有望稳步恢复。”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付凌晖表示,11月份,中国经济顶住疫情反弹等多重压力,总体上保持了恢复态势。

看农业,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秋粮再获丰收,全国秋粮产量达10220亿斤,比上年增加42.5亿斤,增长0.4%。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看就业,就业形势基本稳定。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其中16至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7.1%,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付凌晖表示,从下阶段情况看,就业形势逐步改善、保持总体稳定仍具有较多有利条件。

看物价,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回落。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持平。“我国市场供给能力强大,保供稳价措施有力,物价有望继续保持总体稳定。”付凌晖说。

看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罗毅飞介绍,11月份,各地区各部门有效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加大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投资保持稳定增长。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3%;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3.0%、13.2%。

付凌晖表示,下阶段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扎实落实稳经济各项政策措施,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未央)仅供分享

顶层布局!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稳大盘首先要稳粮食。党的二十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近日,国家高层再将粮食安全放至新的战略高度,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以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

 01中共中央、国务院: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粮食稳产增产

 据新华社2022年12月14日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围绕11个方面出台38条举措,2万多字的篇幅,明确了扩大内需的发展目标,八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一就包括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夯实内需发展基础。要保障粮食安全,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推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纲要》三十一条提出,保障粮食安全:

 推进粮食稳产增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推进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实现生猪基本自给、其他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

 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市场购销主体,科学确定粮食储备规模、结构、布局,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粮食、棉、糖等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强化地方储备体系建设,健全层级分明、运作高效的农产品储备体系。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持续倡导节粮减损。

 加强种子安全保障。建立健全现代种业体系,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提高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品种测试、良种繁育能力,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在尊重科学、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要点速读:       02唐仁健:供给保障安全可靠       12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题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署名文章。

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总体有保障,但粮食供求仍呈紧平衡,大豆油料自给率偏低,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稳产保供的基础还不牢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食物消费需求。

       文章提出,供给保障安全可靠。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世界上真正强大、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力更大、任务更重。要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构建辅之以利、辅之以义机制保障,即确保种粮农民合理收益、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同时,树立大食物观,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健全粮食流通体系,增强储备调控能力。

  推进耕地保护建设全方面加强。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要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加强建设、严格管护,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严格保护耕地数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实补足永久基本农田,足额带位置下达到地块、建档立卡,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实至名归。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建立以产能为依据的补充耕地核算机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现人均一亩高标准农田、人均占有粮食600公斤,使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更加牢固。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综合利用盐碱地,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强化耕地用途管控。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建立健全耕地用途管控法律、政策、技术体系,构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一张图”,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六)推进农业对外合作全方位展开。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对外合作关系,实现更高水平农业对外开放。推动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创新发展农业服务贸易。培育国际大粮商和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推进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协同布局。深化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多双边农业合作,稳步提升对外农业贸易投资水平。围绕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领域,加强全球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共同制定国际标准规则,增强我国农业国际影响力。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点速读:

来源:中华粮网   (责任编辑:未央)  仅供分享

 

2022年11月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进口数量统计 

单位:万吨

来源:海关总署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农业农村部部署今冬明春应对拉尼娜科学抗灾减损稳产保供工作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今冬明春科学应对拉尼娜全力抗灾减损稳产保供预案》(以下简称《预案》),要求各地强化风险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提早准备应对,切实减轻灾害影响,努力赢得粮食丰收主动权,保障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

《预案》指出,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将延续至冬季,受其影响今冬明春我国气候不确定性增大,雨雪冰冻、旱涝灾害等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多发,农业防灾减灾任务繁重。各地必须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加强监测预警,科学主动应对,落实防范措施,以防灾减灾工作的确定性应对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

《预案》分区域提出农业防灾减灾主要技术措施。一是防范北方冬麦区低温冻害。开展冬前镇压,墒情不足的要科学浇灌越冬水,搞好控旺促弱,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提高防寒抗冻能力;早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降温前及时灌水改善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化幅度,防御冻害;对遭受冻害的麦田,分类施肥补救,促进恢复生长。二是防范北方冬麦区春旱。提前检修灌溉设施,加强墒情监测,一旦旱情发生,集中有限水源浇水保苗;大力推广耙耱划锄镇压等措施,灌溉后采取浅中耕划锄,促进小麦返青生长;叶面喷施抗旱保水剂,增强植物的抗旱能力。三是防范露地和设施蔬菜冻害。设施蔬菜产区及早检修加固棚室,及时清除积雪,加保温棉被、草苫等材料,覆盖防寒,加强生产环境调控;露地蔬菜产区加强中耕培土,寒潮过后加强遮阳覆盖、延缓冻融;抓住晴好天气叶面追肥,提高抗性,浇水做到“三浇三不浇”;加强重点病虫害防控。科学调控肥水。四是防范东北中东部春涝。加快排水降渍,利用春季温度回升、风力较大的有利条件,翻耕晾晒散墒;及早腾茬整地,加快清除田间秸秆,实行深松整地;适时适墒播种,及早确定适宜熟期品种并做好种子准备,加强机具调度,开展好托管作业服务,带动小农户高质量春耕春播。五是防范东北西部春旱。合理调整结构避灾,推广抗旱“坐水种”、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等抗旱技术,组织好跨区机耕机播作业,确保种在适播期;科学确定主推品种,及早搞好种子调剂调运。六是防范江南华南持续干旱。千方百计广辟水源,修缮建设农田集雨蓄水设施,冬闲田提早蓄水、备耕;抗旱田管保油菜,及时浇灌保苗;推广水稻集中育秧,优先保证育秧用水。确实没有水源的田块,及时改种旱粮作物。

《预案》强调,要强化监测预警,及时掌握墒情、雨情、水情、灾情发展动态;备足抗灾物资,引导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做好抗灾救灾准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在线培训答疑和实地巡回指导,进村入户开展服务;强化政策落实,及时下发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强化宣传引导,宣传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措施,以及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

来源: 农业农村部网站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2.12.20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平均价

早籼谷

(15-17)中等

2450

晚籼谷

(15-17)中等

2550

早籼米

(15-17)中等

3560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00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120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200

东北米

一级

4560

江苏粳米

一级

4200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330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350

玉米

中等

3150

大豆

中等

7200

豆粕

一级

4980

  籼糯米

一级

6400

麦皮

中粗

2940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9800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10200

 

   35

       20221220日

                                    869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