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2-12-30 浏览次数:4682
· 福州粮情
十二月份福州市场粮油价格涨跌不一
时间:2022.12.31 单位:元/吨
品种 | 等级 | 上月平均价 | 本月平均价 | 涨跌率 |
早籼谷 | (15-17)中等 | 2450 | 2450 | 持平 |
晚籼谷 | 15-17)中等 | 2550 | 2550 | 持平 |
早籼米 | (15-17)中等 | 3440 | 3560 | 3.49% |
晚籼米(江西923) | 一级 | 6000 | 6000 | 持平 |
晚籼米(安徽) | 一级 | 4120 | 4120 | 持平 |
浦城晚籼米 | 一级 | 4200 | 4200 | 持平 |
东北米 | 一级 | 4560 | 4560 | 持平 |
江苏粳米 | 一级 | 4200 | 4200 | 持平 |
红小麦 | 江苏中等 | 3330 | 3330 | 持平 |
白小麦 | 河南中等 | 32350 | 3350 | 持平 |
玉米 | 中等 | 3180 | 3150 | -0.94% |
大豆 | 中等 | 7200 | 7200 | 持平 |
豆粕 | 一级 | 5800 | 4900 | -15.52% |
籼糯米 | 一级 | 5800 | 6400 | 10.34% |
麦皮 | 中粗 | 2900 | 2940 | 1.38% |
大豆色拉油(散装)
| 一级 | 10300 | 9400 | -8.74% |
大豆色拉油(20L) | 一级 | 10700 | 9800 | -8.41% |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二零二二年福州市场主要粮油价格走势图
近期,在美国大平原低温、风暴天气威胁之下,市场担心美国冬小麦产量受损,美麦上涨带动美玉米跟涨。在12月中旬美玉米主力合约期价跌至635美分/蒲式耳整数支撑之后,CBOT谷物和豆类市场中天气炒作逐步升温,市场预期伴随着这轮天气炒作的展开,国际谷物价格有望重新开启反弹走势。
极寒天气影响冬小麦生长
图为近年来美麦产量及出口情况
近两周,美麦市场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美国暴风雪天气对冬季作物可能造成的产量损失。12月中旬,一场大型的冬季风暴席卷美国,小麦产区零华氏度以下的低温引起人们对减产的担忧。目前有分析机构表示,近期的极寒天气可能对美国的冬小麦作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因为这场低温风暴天气来的比往年早,美国中部和西部平原部分地区的小麦还没有来得及储备一层保护性的雪来抵御零度以下的温度,这样就使得生长初期的小麦暴露在危险的冰冻中。如果这种低温天气一直持续到圣诞假期后的一周,将会导致20%的作物冻死,其中包括45%的硬冬小麦。另外,对于明年2—3月的天气,市场预期也并不乐观,预计3月还会有持续的寒冷天气出现。美国国家气象局预测,在中部平原和玉米带的部分地区,风寒将降至近零下60华氏度,风速为每小时40英里。有可能出现6—8英寸的降雪,这样的低温天气对冬小麦生长是较为不利的。
图为全球小麦产量与出口情况
但是还需要注意的是,天气对作物的影响本身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天气对产量的最终影响还要等到收获季才能最终确认。2021年4月美国出现低温冻害天气,当时市场预计寒冷天气对小麦造成减产威胁,但收获期美麦产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当时美国低温天气持续的时间较短,温度骤降之后导致小麦遭遇倒春寒威胁,其对得州以及俄克拉荷马州的小麦等农作物造成影响,并减缓中西部农作物的种植进度。从美麦收获期的总体产量来看,4月的低温影响主要是局部地区,且冬小麦生长处于中后期,低温冻害对其影响较为有限。与2021年不同的是,目前美国极寒天气发生在冬麦生长初期,在冬麦缺乏保暖层保护的情况下,其受到的减产威胁更容易危害其后期的生长,因此今年美国低温天气更需要持续关注。
美麦上涨带动美玉米跟涨
在美麦期价上行过程中,美玉米价格跟随上涨。近期,影响美玉米价格反弹的因素除了美国大平原低温天气影响之外,还要关注阿根廷天气对其大豆、玉米产量的影响。
自2022年开始,美麦、美玉米因受俄乌冲突影响,以上两个谷物产品的价格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同涨、同跌的状态。2022年12月美麦在黑海谷物出口问题缓解之后,期价不断下行,拖累美玉米期价跟随走弱。截至2022年12月,美麦主力合约期价跌至740—755美分/蒲式耳价格区间,这个价格基本处于俄乌冲突爆发之前的起涨点,美麦重回起点的价格表现反映出全球谷物市场对2023年需求疲软的悲观预期。与美麦疲弱表现相比,12月美玉米主力合约反弹至665美分/蒲式耳,这一价格较俄乌冲突之前的590美分/蒲式耳上涨75美分/蒲式耳,反弹12.71%,美玉米期价表现明显强于美麦。市场预计在国内需求转好、燃料乙醇需求刺激的利好因素带动下,美玉米期价表现持续偏强,这也反映出国际交易商对美玉米整体偏乐观的预期。
图为巴西玉米产量及出口情况
图为阿根廷玉米产量及出口情况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乌克兰玉米预期减产、美玉米库存消费比下降的情况下,国际买家将2023年的采购需求转向南美。巴西和阿根廷玉米在1—2月处于生长关键期,此前阿根廷干旱少雨天气导致市场担心其大豆、玉米产量下降。对此,2023年1—2月国际市场谷物交易商还会持续关注美国大平原低温天气、阿根廷降雨等天气预期,预计1—2月天气炒作也将不断升温。
来源:光大期货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当下玉米市场“愁声一片”:农户在愁价格高的时候没有卖,现在便宜了又要过年不得不卖一些;贸易商在愁前期的囤货现在不好卖,如今价格更低了却无能为力;下游企业在愁产品销售,需求这么差劲,已经无心对原料建库。
疫情的“突然放开”打破了玉米市场原有的节奏,消费端彻底“躺平”,悲观情绪持续蔓延。但是我们应该将眼光放长远,疫情放开的本质目的是促进消费,恢复经济,“过渡期”是最艰难的时刻,也是暂时性的,我们更多的精力应该关注节后消费,提前做好布局。
元旦将至,基层上量发生“踩踏”
进入12月底,元旦逐步临近,基层上量“踩踏”已经发生,盘面价格已经给出反应。锦州港这几天日均集港不到2万吨,鲅鱼圈七八千吨,相比12月初量要少一些,主要还是受疫情的影响。但是现在大部分贸易商不愿意收货,一是下游卖不动货,二是想再等等低价。产区农户卖粮积极性还是挺高,但收购商还想再等等,“踩踏”在产区表现的更明显一些。
现在是供给宽松,需求差劲的阶段,绝大部分影响因素都是利空,唯一的利多就是节后需求能恢复。
节前需求难以转折,关注下游亏损
12月份,规模养殖场出栏环比大幅增加,但是无奈受疫情影响,腊肉制作以及餐饮消费严重萎缩,猪价发生“踩踏”,价格持续下跌。雪上加霜的是,还有部分企业迫于年底还贷同时也不看好未来猪价抢跑出栏,猪价更是低迷不振。
与此同时,玉米的消费就受到较大的连带影响,下游企业节前备货的意愿不强,从而市场表现出的近端需求非常差,猪价被过度打压。按照相关机构的最新数据,当前生猪养殖利润已经收缩到保本线,再继续跌下去将会出现亏损。不过,节日临近,采购需求加上部分地区疫情高峰期已经度过,猪价差不多到底了,部分地区现货价格已经回升了。
那么远端需求将会如何,这一波猪价被打的过低,而且不到春节疫情已经全国大流行,春节前后高峰期就会过去,节后消费复苏时间点甚至有可能提前,猪价反弹是必然。
淀粉方面,据最新数据,截止到上周三,黑龙江淀粉加工利润为-73元/吨,环比上周的20元/吨,下降93元/吨;山东淀粉加工利润为-123元/吨,环比上周的-22元/吨,下降101元/吨;吉林淀粉加工利润-104元/吨,环比上周的32元/吨,下降136元/吨。也就是说,从本周开始淀粉进入全面亏损阶段。看疫情形势节前是难以发生转折了,只能寄希望于节后,近期重点关注下游亏损情况是否持续,何时发生转折。
“过渡期”是暂时的,做好未来布局
当前的悲观市场不具有持续性,疫情的“过渡期”终会过去。元旦临近,部分地区猪价已经开始反弹,下游恢复不必过度悲观。当下更重要的是,保持清醒头脑,做好未来布局。
当下的“悲惨市场”是原料玉米最差劲的时候,基层上量踩踏叠加疫情低迷,虽然节后也有一波上量,但是消费总比现在要好。所以,当前阶段是入市收购的绝佳机会,建议资金充足的企业可以多建一些库存。另外,疫情放开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拯救低迷的消费,大力发展经济,相信不远的将来,一系列促销费政策就会陆续出台。等疫情高峰期过去、大部分人都经历一波感染之后,不会再继续“躺平”,一切经济活动都会逐步恢复,未来的消费值得期待!
来源:网易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当前大米价格持续稳中有涨态势,进入十二月中旬,米价上调迹象较为明显,除北方产区粳米之外,江苏产区粳米、籼米价格近期亦是零星出现小幅波动。随着疫情政策陆续优化,米市状态也是随之变化,部分米企受疫情因素影响,工人接连请假休息,工厂面临停工停产危机,好在近期大米价格持续小幅趋强运行,提振米市,那么春节前大米价格还能再涨吗?上涨空间又有多大呢?米价上调的背后米企对后市心态是否乐观?以下是笔者分析,仅供参考。
粳稻强势支撑,粳米涨势清晰
无论从北方还是南方水稻市场来看,年前粳稻价格均无回落空间,从而提振粳米价格上调。北方市场:长粒粳米涨势显著,截止当前,黑龙江产区绥粳18大米出厂报价已经涨至2.35元/斤,且有实际成交,低价位端持续向高价位靠拢,且黑龙江产区绥粳18大米最高报价已经达到2.40元/斤,精包装长粒粳米价格更是在十一月就已经突破2.40元/斤,达到2.42元/斤。整体来看,较上月同期上调0.05-0.10元/斤不等;黑、吉两省中科发五大米同样涨势迅猛,黑龙江产区本月主流报价已经达到2.70-2.80元/斤,价格较上月同期上调0.10元/斤,吉林产区主流报价在2.65元/斤上下,毕竟该产区粮质较黑龙江产区有一定差距,不过稻价持续高位运行,叠加吉林产区货源较少,导致吉林、辽宁部分米企已经停收原粮,中科发五大米陆续清仓处理,毕竟米价持续随稻价高走,而终端需求十分疲软,米企利润微薄,倒挂风险很大;在此支撑之下,吉林白城产区白稻八大米价格本月已经达到2.20元/斤,价格较上月同期上调0.05元/斤;辽宁产区辽星大米报价本月亦是持续小幅上调,截止本周,辽宁沈阳辽星大米主流报价在2.05-2.07元/斤,上调幅度在0.02-0.05元/斤不等。南方产区:本周江苏普通晚粳米价格零星出现小幅上调迹象,上调幅度在0.01-0.02元/斤,不过整体报价依旧平稳,多在1.78-1.82元/斤,高价位端在1.83-1.84元/斤,据米企反馈,主要原因在于近期稻价有小幅上调趋势,但是走货速度未见好转。
籼稻优质优价,籼米价格难落
本月籼稻价格未现明显波动,优质优价特征明显,部分腹白较多的原粮仍以入当地粮库为主,毕竟有托市价格支撑,农户的利益得以保障,米企仍倾向于采购优质粮源,不过受终端需求制约,当前米企多以消耗库存为主,采购量持续低位,少进慢补。截止本周,丰两优水稻主流到厂价格仍在1.35-1.40元/斤,仅江苏产区籼稻价格在十二月初上调0.01-0.02元/斤,主要原因在于货源较少,因此籼米价格也顺势上调,当前江苏产区丰两优大米主流报价在1.82-1.84元/斤。其余产区价格相对坚挺,安徽产区报价多在1.89-1.90元/斤,两湖产区多在1.95元/斤上下徘徊;同样的,黄花占大米价格与上月基本持平,多在2.10-2.20元/斤,安徽产区受粮质影响,报价多在2.0-2.10元/斤,不过米企反馈大米走货滞缓,米企开机率持续下行。
从而不难看出,米价持续上调的主要原因在于稻价支撑,并非需求向好,因此米企方面对后市心态并不乐观,多表示利润空间持续压缩,倒挂明显,米价上调十分艰难,米业压力较大。因此,笔者认为,春节之前,受稻价支撑,优质大米价格仍有上涨空间,而从春节之后来看,长粒大米价格持续高位运行,部分优质米需求或将逐步转向普通大米,叠加春节之后,高校陆续开学,务工人员重返岗位,届时,不排除集团性需求量或将有所增加,刺激大米价格上调。综上所述,短期内,大米价格或将持续稳中偏强态势,不过疫情背景下,米市复苏需要时间,因此米企方面随行就市即可,保证原粮库存,以便降低后市风险。
来源:粮信网 作者:郭东野 仅供分享
随着神舟十五号的发射,我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已经形成,空间站长期有人值守,即将转入空间站应用阶段。这个距离我们四百公里外的空间站到底有什么价值?能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变化?我告诉您,它可以做很多事。我们看看一株名叫“小薇”的水稻,以及它背后的几位科学家,也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半年时间,很多人牵挂着航天员在轨的状态,也有人关注着太空中的植物。12月5日凌晨三点,随神舟十四返回的第三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运抵北京,相关实验科学家马上开始处理、分析样品。
这次神舟十四带回来的种子是空间站中的常规稻结出的种子。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太空完成水稻的“从种子到种子”的实验,尽管之前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但是真正看到这些水稻种子和相关样品,科学家还是兴奋异常。
这是国际上首次开展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本项目共在轨开展实验120天,完成了拟南芥和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籽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在10月12日这一天,正好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航天员还全程给地面观众、中小学生展示了采集开花样品的过程。11月25日,航天员采集了水稻和拟南芥种子成熟期样品,将它们分别保存在低温存储柜中,在这次返回时一并带了回来。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郑慧琼:“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重力或者空间微重力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比如说叶子的夹角影响种植密度,种植密度影响单位面积产生。另外,还有植株的分糵株,在天上这个数目是比较多的,这个也影响农业性状,我们进一步分析它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能找到关键基因的话,将来可以利用这种来改造植物,就是利用一些关键基因的变化来改造农作物。”
在太空环境种粮种菜不是一件易事。飞行器在行星轨道飞行时重力变得十分微小,称为“微重力”。重力的变化会严重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了解微重力影响植物生长的原理乃至加以控制,正是郑慧琼的研究方向。这次上天,科学家送上去两种水稻,一种是常规稻,一种是名叫“小薇”的矮秆水稻。太空之旅,对“小薇”来说并不是首次。早在2016年9月15日,它就和拟南芥一起搭乘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入太空。水稻“小薇”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什么要带它多次上太空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小薇’矮小,大概有20公分,最高30公分。后来我们把这个基因克隆到了,它是赤霉素合成的关键基因,降低株高的同时,对穗部形状没有影响,它对产量影响相对还是小的,所以它谷草比理论上还能提高。”
“小薇”这种水稻品种来自中国农科院,科学家经过10余年攻关获得了这个超矮秆水稻品种。这种品种的空间利用效率高,栽种于植物工厂,最多可以种植12层,已成为植物工厂的先锋种。而选择水稻率先上天实验,还有一个原因,这是我国老百姓最重要的口粮之一。
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仓怀兴:“水稻是咱们国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也是蛮高的,所以首选它有这方面的现实考虑。另一方面,咱们国家把水稻的全部基因都已经测定了。”
钱前:“上海科学家要挑选‘植物宇航员’的时候,挑选了‘小薇’。我当时觉得要进一步使‘小薇’生育期更短,这一批‘小薇’生育期在110天左右。‘小薇’要在太空能够结出粮食,就像你讲上去这个东西,实现太空梦,农业也要先行。”
就这样,“小薇”被亲切地称为“植物航天员”,带着多位科学家的梦想上了天。除了主粮以外,拟南芥作为蔬菜界的代表也再次上天参与了实验。这次实验首次对空间生物钟调控光周期开花的关键基因进行研究。发现开花关键基因对微重力的响应与地面比有明显的差异。后续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利用返回材料对拟南芥适应空间环境的分子基础进行深入解析。
有了航天员搞管理,硬件也要跟上。问天舱作为专门的实验舱,装备了专门的存储区,包含4度、负20度、负80度等多个温区,这也是生命科学实验比较常用的三个温区,可以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周期的实验存储要求。除此以外,问天实验舱搭载了实验柜,所采集的数据不仅量大,还需要实时传输。因此,航天科研人员用光纤在舱内打造了一个带宽更大、速率更快的局域网,再通过中继卫星传到地面,便于科研人员开展研究。
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郭丽丽:“其实我们有很多地面系统,我们叫有效载荷运行管理系统,科学家利用这套系统可以去监视。因为我们会对天上的数据进行接收,接收完之后会处理,呈现给科学家,科学家可以根据这些数值数据、图像数据、视频数据去判断载荷的健康状态和科学实验的进展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这套系统的控制指令,时时干预科学实验的进展情况,包括调参数、调模式。”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关于空间作物种植的实验一直在进行。2014年,“月宫一号”进行了105天的月球基地生命保障系统的模拟,氧气和水都循环再生,未来可作为外星之上的“蔬菜大棚”。2016年,“天宫二号”上建起“微型LED植物工厂”,进行了水稻和拟南芥的种植实验。2018年,“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携带了由大量的植物种子和昆虫卵构筑的“月面微型生态圈”,棉花种子长出嫩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在月球生长的植物。
据了解,这次空间实验,“小薇”没有结种子,科学家分析可能是培养盒空间较小,高秆水稻生长茂盛挡住了矮秆水稻的光,后续还将对原因进一步进行分析。常规水稻在空间站结出了种子,这迈出了中国人在太空种粮食的第一步。而对于育种科学家来说,他们还关心地面农作物的改良。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当前我国水稻平均亩产474公斤,处于全球单产水平第一梯队,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高,还需要有新的突破。
据了解,当下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水稻高产问题,未来水稻育种的主攻方向及目标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优质稻、轻简栽培和绿色高抗品种的培育。而“小薇”参与太空实验之后,科研人员将继续开展研究,为中国人更好地端牢饭碗作出贡献。
尽管不同的研究团队方向不同,但科学家们都是为了让粮食作物能够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现在,空间站的水稻已经不负众望,在太空中结出了世界上第一批稻种并带回了地面。与此同时,在中国空间站里,更多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实验还在继续。
仓怀兴:“大家知道人的骨骼受到损伤,或者是缺损以后,过去咱们用不锈钢来修补骨骼,后来用钛合金,现在发展到新一代用可降解的,甚至是3D打印的仿生材料。我们把这些物质拿到天上去,在天上能够制备出这种仿生的可降解的骨骼修复产品,这种产品植入到体内以后,人慢慢会把它降解吸收,然后再利用人自身的修复能力长出新的、属于自己的骨骼组织。”
据了解,目前在空间站立项开展的科学研究项目总共有76项,在这其中,有23项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项目。
仰望天空,脚踏实地。人类探索外太空,拓展空间,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解决困扰人类的科技瓶颈问题。我们从这株水稻身上,就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国空间站“建站为应用”的目标。现在只是一个起步,未来中国空间站将陆续有上千项科学研究开展,并且邀请全世界的科学家到中国空间站来研究,为构筑我们更美好的未来共同努力。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莫问) 仅供分享
12月以来,美豆期货主力合约回踩20日均线,上探1500美分/蒲式耳关键位置,价格存在明显的抗跌性。不过,国产大豆期现价格均出现大幅回落。其中,豆一期货2305合约沿着5日均线回落,并持续创出新低至5120元/吨;现货主流毛粮价格从2.7—2.75元/斤回落至2.6元/斤左右。
方正中期研究院饲料养殖组长王亮亮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从现实角度来看,2022年一季度南美大豆减产、三季度美豆单产下调,叠加消费稳步提升,使得2022/2023年度全球大豆期初库存偏低,美豆期价表现为高位开局。从预期角度来看,市场关注点转向南美新作大豆生长情况。由于播种面积增加以及拉尼娜强度预期减弱,市场预估巴西新作大豆产量在1.5亿吨左右,同比增产20%。不过,目前巴西西南部、阿根廷、巴拉圭大豆主产区正遭受高温少雨天气,部分机构对阿根廷和巴拉圭的新作大豆产量表示不乐观。2023年1月,美国农业部报告或下调南美大豆产量,报告出炉前预计美豆走势依旧坚挺。
“受干旱的影响,阿根廷农民种植大豆进度同比下降12.6个百分点。大豆最新优良率为12%,环比下滑7个百分点。罗萨里奥谷物交易所预计,阿根廷2022/2023年度作物产量料为20年来最低水平。随着大部分农业地区迎来降雨,阿根廷大豆产区干旱首次得到有效缓解,降雨量将使农民提高播种进度。”物产中大期货高级分析师谢雯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大豆占巴西大豆产区的14%,11月和12月该地区天气干旱,巴西大豆产量有下调的可能。因此,市场对南美大豆产区的天气炒作预期较大,CBOT大豆净多单量增加。
“从美豆出口销售数据来看,最新美豆出口数据环比下滑,但美豆周度出口累计销售数量同比上升,其中销售到中国的数量也同比上升,美豆整体出口状况良好。不过,近期推升美豆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美国出现寒潮天气,寒潮发生利多原油、汽油、取暖油价格,而降雪严重的地区威胁到冬小麦生长,由此引发市场对小麦产量的担忧,进而利多美豆。”谢雯分析说,原油价格上涨对油脂也产生利多作用。12月26日,外盘因圣诞节休市,内盘豆粕、油脂价格涨幅较大。在南美天气、出口向好及其他谷物价格上涨的背景下,短期美豆价格偏强,后续要关注南美天气及美豆出口销售、美国寒潮天气变化对盘面的指引。
从国内方面来看,近期国产大豆期现价格均出现大幅回落。“由于国内大豆丰产与需求不畅,国产大豆因供大于求一路顺畅下跌。目前东北产区粮点收购价持续下调,农民因价格低迷也持观望态度,市场购销清淡。同时,东北产区大豆蛋白含量不高,且临近春节厂商备货积极性一般,价格难以提升。”谢雯说。
“12月国储多次下调收购价,无论是高蛋白还是低蛋白,收购价下调幅度均在2毛钱左右。由于国储不断下调收购价,市场其他收购主体也跟随调整。然而,国储及企业下调收购价使得市场恐慌情绪加剧,大豆现货价格大幅回落后农户的挺价惜售心理出现松动,个别地区农户的卖粮积极性增加,加快了现货价格的回落速度。”大豆天下分析师王艳茹分析说,与此同时,终端需求恢复预期成为泡影。12月初,市场预期终端消费将出现好转,叠加春节之前下游企业将进行传统备货,由此提振大豆期现市场。受此影响,大豆期价出现短暂的反弹。不过,受各大院校陆续放假且餐饮业尚未恢复的影响,下游企业虽有少量备货,但并不能提振整个市场。从目前产区的走货情况来看,春节前终端需求恢复预期成为泡影,需求不佳是促使大豆期现价格再次大幅回落的原因之一。
王艳茹认为,虽然国储仍在持续收购,并未完全退市,但随着国储收购价下调,国储对现货市场的支撑力度将减弱,而各大企业跟随调整收购价也令市场雪上加霜。同时,终端需求不佳也是大豆价格难以出现好转的重要原因。因此,预计春节前期现市场将延续疲弱态势。目前,黑龙江产区的余粮在七成左右,与往年相比所剩甚多,这部分货源将推迟到春节后销售,届时大豆市场的压力将更加明显。
来源:期货日报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需求预期叠加宏观情绪,油脂油料板块整体反弹
近两个工作日,国内油脂板块暴力上涨,棕榈油领涨,豆油和菜籽油跟随。12月27日棕榈油和豆油减仓反弹,棕榈油持仓下降超1.6万手,棕榈油2305合约上涨4.99%,带动油脂板块整体反弹。
在分析人士看来,一方面,目前国内油脂需求复苏预期强。据徽商期货油脂分析师郭文伟介绍,12月份疫情继续蔓延对国内餐饮行业消费形成冲击,短期对餐饮行业的影响堪比之前的全面封控,另外市场担忧春节期间是疫情的高峰期,因此终端备货量可能不及历年同期水平,造成前2周油脂延续弱势。而近日部分一线城市人流量恢复较快,卫健委也宣布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令市场对后期需求复苏存在期待。
“新冠降为乙类乙级管理,北京等地已经率先出现人流、经济活动恢复,市场认为其他地区恢复只是时间问题,2023年油脂需求改善预期强。退一万步说,随着元旦春节临近,节前补货需求有望集中展开,餐饮业有望恢复,油脂需求会有阶段性提高。”光大期货油脂油料分析师侯雪玲表示。
另一方面,原油等商品价格走高,反映国际市场上宏观情绪回暖。侯雪玲提到,南美大豆产量担忧下,全球油脂累库速度预期放慢。棕榈油产地库存下降,产地政策挺价为主。进口成本走高也提振国内市场。
具体来看,12月马棕产量下滑,出口降幅边际收缩。据郭文伟介绍,马来西亚棕榈油协会(MPOA)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1日至20日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环比下降3.87%。船运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21日至25日棕榈油出口量较前20日继续改善,本月马棕库存或继续下降。
另外,他还补充介绍,阿根廷气象局预测12月至明年2月期间,主要大豆种植区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北部和圣塔菲省的南部地区降水量将低于正常水平,这可能导致当地作物播种面积缩减。在国内消费需求预期好转与产量兑现担忧影响下,空头资金止盈离场带动行情反弹。
对于后期,侯雪玲认为,我国油脂需求复苏大方向基本确定,但过程或有反复。对应盘面,价格达峰很难一蹴而就,或有反复,建议短多思路参与,不建议追涨。
2022年美豆和国内豆粕高位振荡、全球油脂供需双弱
回顾2022年行情,美豆和国内豆粕高位振荡,油脂完成牛熊转换。国内油脂油料基差大幅波动,创历史记录。
蛋白粕方面,侯雪玲介绍,2022年国内豆粕价格基本分两个阶段,一季度单边上涨,二、三、四季度豆粕价格区间振荡,振荡区间重心先下移后上移。
2022年1月至3月在多重因素推动下,豆粕价格上涨。“货币放水全球通胀预期强,2月俄乌冲突爆发,黑海地区谷物、粮油运输受阻,又进一步推涨通胀预期。”侯雪玲提到,受到拉尼娜气候影响,南美大豆大幅减产,全球大豆从增产、累库预期转变为减产、去库预期,全球大豆紧张。国内方面,大豆进口量少再加上到港延迟,今年前3个月国内大豆供给紧张,豆粕基差一度涨至千元以上。
2022年4月和5月,豆粕在3800—4400元/吨区间振荡。据侯雪玲介绍,期间,俄乌转为拉锯战,在货币放水支撑下,通胀预期仍在。南美减产,需求集中令美豆库存更加紧张,国内肉价低迷,低蛋白推广,饲料需求弱。豆粕走货不畅,油厂开机率下降,大豆采购偏慢。
2022年6月至8月,豆粕于3600—4200元/吨区间振荡。由于美联储大举加息引发全球衰退担忧,美元走强,国际大宗商品急跌。同时,黑海通道打开,运输预期改善。美豆生长良好,丰产预期强,库存有望改善。国内大豆到港增加,豆粕需求同比下降,库存攀升。
2022年9月至12月,豆粕于4000—4200元/吨区间振荡。“期间,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全球经济衰退担忧不散。”侯雪玲提到,美豆减产,压榨需求旺盛,但出口表现一般,美豆库存紧张预期没有加剧。巴西和阿根廷大豆播种面积增加,拉尼娜第三年,巴西大豆产量预期乐观,阿根廷存在隐患。阿根廷9月、12月实行优惠税政策,促进大豆出口。国内生猪养殖利润改善,豆粕需求旺盛,但国内大豆到港量低,库存告急,豆粕基差涨至千元以上。11月底这一状况才有所改善。
油脂方面,国泰君安期货农产品分析师傅博表示,2022年三大油脂总体来看先涨后跌,油脂期价完成了牛熊转换。
其中,1月到5月,三大油脂单边走高,价格突破近十年高点。6月份之前,油脂油料供应偏紧,南美大豆因天气问题大幅减产、葵油出口因俄乌局势受限、印尼禁止棕桐油出口。这些因素叠加通账大幅上升,推动三大油脂期货持续上涨。
6月初到7月中旬,油脂油料供应有所改善。印尼恢复棕桐油出口,加拿大菜籽和美豆生长情况总体良好,市场维持丰产预期。市场对于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的预期上升,美元指数大涨、对经济前景的担忧情绪升温,三大油脂期货跟随整体商品市场出现快速、大幅的回落。
7月中旬到11月底,三大油脂整体呈现宽幅振荡走势。“期间三大油脂的基本面略有不同,导致强弱有差异。”傅博介绍,8、9月国内大量进口棕桐油,棕桐油最弱;10月棕榈油转强,豆油转弱,莱油因库存紧张表现最强;11月下旬,随着进口菜籽大量到港并且压榨,菜油供应增加后转弱。
油脂油料有望2023年供需两旺,价格中枢下移
对于未来一年,侯雪玲表示,2023年度全球油脂油料有望呈现供需两旺局面。目前,基于南美大豆丰产和需求谨慎恢复,预计库存将攀升。看向品种,棕榈油从平衡向紧张过渡,菜籽系从紧张向宽松过渡,豆系从紧张到平衡过渡。
预计全球的油脂供应增长,将带动全球油脂食用消费恢复,全球油脂工业消费增长仍然强劲。2023年上半年市场关注南美大豆产量,如果南美大豆丰产,配合加拿大和俄罗斯菜籽丰产,以及马来和印尼的棕榈油出口增加,全球油脂供应在2023年上半年将变得非常充足,全球油料作物和油脂价格有回落压力。对于国内油脂市场,他建议主要关注油脂消费持恢复预期。截至2022年11月底,国内三大油脂的总库存回到历史中性水平。但由于南美大豆产量还不确定,国内远期大豆籽、棕榈油来购均偏少、偏慢。如果巴西大豆丰产确定,2023年上半年国内豆油供应前景明朗化,供应担忧情结将消退。
“受拉尼娜气候影响,阿根廷大豆产量存在大幅减少的可能,如成真,届时2022/2023年度全球大豆库存不仅再次从累库预估转为去库预估,而且库存达到近七年新低,库存消费比达到近十年新低。”侯雪玲提醒,库存紧张格局将再次困扰大豆市场,未来至少需要1年才能恢复。再加上美豆库存紧张的配合,全球豆系价格有再次大幅走高的可能,豆粕强于大豆和豆油。2023年一季度关注阿根廷大豆产量预估,二、三季度关注中国需求。
侯雪玲认为,2023年度全球油脂虽然也是累库预期,但压力并不大。“一是因为累库幅度低,二是因为价格锚地棕榈油呈现去库,供给从平衡过渡到偏紧张。”她解释,国际棕榈油被低估,价格相对向上修复。豆棕价差变得还要看南美大豆演变,但菜棕缩小、棕葵缩小、豆菜缩小等相对确定。油脂自身供需矛盾不突出,有阶段性机会,单边趋势性行情还需要宏观配合,如原油、中国消费亮点等。她表示看好一季度外盘油脂行情和下半年国内油脂行情。
来源:期货日报 (责任编辑:未央)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李克强主持
李强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出席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李克强主持会议。李强、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出席会议。
习近平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当前,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不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
习近平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要严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扛起来。
习近平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习近平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解决好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支持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要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各项工作,确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权保持稳定、顺利延包。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习近平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法治教育,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自觉遵守村规民约。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要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要加大对涉农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三农”工作本领,改进工作作风,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要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李克强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系统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要认真学习领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会议主题和工作实际,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
胡春华在总结讲话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坚决完成好“三农”基本工作任务,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要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从各地实际出发,按农业农村规律办事,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不断提高工作实效。当前,要重点抓好农村新冠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强化返乡务工人员和大中专学生防疫服务,加强农村老幼病残孕等重点人群医疗保障,最大程度维护好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讨论稿)》。
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等出席会议。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有关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央军委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各省区市设分会场。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 仅供分享
受乌克兰危机、新冠疫情、极端天气频发等因素叠加影响,全球能源和粮食供需严重失衡。一方面,能源危机在地缘政治冲突下进一步恶化,演变成全球性风险,欧洲成为最大埋单者。另一方面,地缘冲突、贸易限制等潜在因素不断推动粮食价格走高,并无明显缓解迹象。对于欧洲各国而言,未来能否化解地缘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主要取决于自身经济能否承受相应政策的负面影响。面对粮食市场给出的警报,国际社会应加强协调行动,及时疏通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和断点。
回望即将过去的2022年,能源和粮食危机无疑是贯穿始终的话题。
受乌克兰危机、新冠疫情、极端天气频发等因素叠加影响,全球能源和粮食供需严重失衡,市场急剧震荡,价格大幅飙升,特别是欧洲天然气和国际小麦价格屡创历史新高,对全球能源和粮食市场稳定以及世界经济持续复苏构成严重威胁。
能源危机愈演愈烈
“世界已经进入了‘第一次真正的全球能源危机’”,这是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发出的警告。
在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前,能源危机已经显现端倪。一方面,经济复苏、极端天气引发能源需求扩大;另一方面,市场预期黯淡、前期投资萎缩又导致能源供给不足,在供需错配的影响下,能源价格飙升的苗头隐隐出现。2021年冬季,欧洲率先爆发天然气和电力短缺危机。被视为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的荷兰所有权转让中心(TTF)天然气现货价格,由2021年8月末的50欧元/兆瓦时大幅升至12月的180欧元/兆瓦时,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上涨了2.6倍。
2022年以来,能源危机在地缘政治冲突下进一步恶化,演变成为全球性风险。先是乌克兰危机背后的“操盘手”美国联合一众盟友,对俄罗斯能源出口发起全方位制裁,导致全球能源供应出现较大缺口。再是俄罗斯大幅削减对欧天然气供应,俄欧“斗气”博弈升级,全球能源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强调,能源危机将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1%,2023年将放缓至2.2%。
身处风暴中心的欧洲,毫无疑问是这场危机的最大埋单者。美媒报道指出,受乌克兰局势影响,欧洲能源成本上升造成的损失已达约1万亿美元。能源危机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欧元贬值、通胀加剧、中产阶层陷入贫困、企业背负巨额亏损……让欧洲苦不堪言。欧盟委员会近日发布的2022年秋季经济预测报告称,欧盟、欧元区和大多数成员国经济预计在2022年四季度陷入衰退,2023年一季度经济活动将继续萎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利用这场危机赚得盆满钵满,成为最大获益方。当欧洲深陷能源危机时,美国趁火打劫,抢占欧洲能源市场并高价兜售。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路孚特公司的数据显示,美国9月份出港货船装载的液化天然气近70%运往欧洲。据欧洲多家媒体报道,美国公司每艘驶往欧洲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可赚取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凭借强劲的能源出口,美国三季度GDP按年率计算增长3.2%,扭转此前两个季度连续下降的趋势。
美国有关行径引起了欧洲国家的愤怒。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公开指责美国在售卖天然气上搞“双重标准”,使得欧洲人支付的价格几乎是美国人的3倍到4倍,如此高价出售能源“不是真朋友该做的事”。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地缘冲突在经济上的严重后果越来越多地落在欧洲头上,欧盟或将逐渐与美国“离心离德”。
欧洲能源近期走势仍不容乐观。国际能源署警告,由于俄罗斯对欧天然气供应大幅缩减,以及全球能源争夺战日趋白热化,欧洲明年的能源危机可能进一步加剧,届时或将面临约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缺口。
粮食价格跌宕起伏
今年11月份,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粮食展望》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粮食进口费用将上升至1.94万亿美元,同比增加10%;全球农业投入品进口费用或超420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0%,均可能创历史新高,达到2020年水平的2倍以上。
全球粮食进口费用的增加,主要源于粮食价格上涨,这也是本轮粮食危机的症结所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在与去年粮食进口费用相比增加的1800多亿美元中,价格因素所导致的进口费用增加规模约为1570亿美元,而由交易量带动的仅约270亿美元。由此可见,价格因素驱动的进口成本上涨约占整体的87%。
值得注意的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并非由于粮食总量供给短缺。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多年来全球粮食产量整体呈上升态势,粮食增长幅度也远高于人口增长幅度,全球粮食的整体供给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造成当前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粮食分配不均衡,连接生产与需求的供应链以及保障供应链畅通的国际合作机制出了问题。
世界“粮仓”的动荡扰乱了全球供应链。乌克兰和俄罗斯约占全球小麦贸易量的29%,出口中断使得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和叙利亚等高度依赖小麦进口的国家,饥饿状况进一步恶化。这些国家不得不为全球粮食分配不均和粮价上涨承担最痛苦的成本。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报告,截至2022年6月份,已有82个国家约3.45亿人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问题。其中,45个国家约5000万人口距离饥荒仅一步之遥。
另外,美国主导的对俄制裁,给本就脆弱的全球供应链造成严重打击,导致国际粮价进一步飙升。粮食能源化和贸易寡头化也在推波助澜。全球四大粮商对国际粮价拥有较大话语权,屡屡通过炒作粮食安全问题渲染紧张局势,牟取巨额利润。此外,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元持续走强,大大增加了食品运输成本。
今年下半年以来,由于黑海粮食协议签订和延长,以及俄罗斯粮食产量丰收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价格出现了回落。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发布的数据,11月份,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35.7点,国际小麦价格已恢复到年初水平。然而,这并不足以令市场松开紧绷的神经。业内人士表示,推动市场走高的潜在因素如地缘冲突、贸易限制等仍无明显缓解迹象,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恐将进一步加剧。
未来道路充满挑战
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欧洲能源企业正在掀起“国有化”浪潮。
今年7月份,法国政府宣布斥资97亿欧元以完全控制法国电力公司。12月22日,德国政府也宣布,已完成对天然气进口商尤尼珀的收购,持股99%。
这是欧洲各国应对能源危机的一个缩影。通过将濒临倒下的能源巨头收归国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能源行业出现“雷曼时刻”。不过,企业危机的化解并不等于能源危机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背后的风险依然存在,而且转嫁到了欧洲各国政府身上。专家警告,能源企业“国有化”进一步增大了欧洲各国的财政压力,一些债务负担较重的国家将面临主权债务风险持续恶化的趋势。
对于欧洲各国而言,未来能否化解地缘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主要取决于自身经济能否承受相应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国内和欧盟是否团结一致。
但是,要实现这两个条件并不容易。从经济表现看,欧盟统计局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11月份的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10%,仍处于历史高位;欧元区11月份制造业PMI初值为47.3,已连续5个月低于荣枯线,经济基本面明显转弱。欧洲内部团结也是个难题。由于欧盟各成员国的能源需求、对供应商依赖程度以及能源结构各异,调剂能力不一,欧盟内部协调整体能源政策始终存在分歧。从这个意义上看,能源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这对欧洲和世界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国际粮食市场的警报并未解除,尤其要警惕粮食危机给脆弱国家带来的冲突。对此,国际社会应加强协调行动,及时疏通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和断点,才能更好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一方面,大国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合力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减缓新冠疫情、极端气候、经济衰退等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宏观冲击。另一方面,各方要加强对跨国粮食企业的监管,构建更具韧性和稳定的全球粮食供应链,降低全球粮食体系的波动性和脆弱性。正如世界粮食计划署报告所强调的,面对粮食危机的关键不在于负面事件是否会继续发生,而是在于“我们如何采取更果断的行动,强化抵御未来冲击的能力”。
来源: 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继二十大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后,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而刚刚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12月23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城乡发展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围绕“学习十二大精神,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主题,深入解读粮食安全问题,对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作出研判,并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和实现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院长仇焕广,从中国粮食生产供给侧做出测算,根据中国前二三十年的粮食单产增长情况,年均增长率在1.5%左右,如果考虑耕地面积年均下降1000万亩,减少0.5%的情况,未来粮食每年增幅估计在1%左右。但根据前二三十年消费增长来看,年均增幅在2%-2.5%左右,因此每年的粮食缺口增长1%,缺口接近1000万吨。
仇焕广认为,要抵消这一粮食缺口,未来必须靠土地、种业、科技、机械,包括规模经营、生物育种技术、商业化应用等提高生产效率,但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在种业科技方面,其中科研生产“两张皮”的问题,在过去十几年间一直没有实现新的突破,如何落实种业振兴问题值得研究;又如,在实行绿色化生产,提升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时,技术成本较高,如何补贴农户,让他们能够使用这些新技术,是生产方面的挑战。
同时,仇焕广也从中国粮食消费需求端作出测算,如果根据膳食营养指南对消费结构作出调整,比如减少肉类的总消费量,并提高其中的禽肉消费比例,减少猪牛羊肉消费比例,每年可以节约原粮约0.5亿吨到1.5亿吨;如果降低植物油的消费量,每年可以节约原粮3000万吨左右。
仇焕广指出,调整食物的消费结构和数量,不仅可以节约原粮,也可以减少耕地利用的强度,水资源、化肥农药的投入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仇焕广提出,食物消费方面还存在损失和浪费的问题。食物损失发生在生产收获到加工流通环节,要避免损失需要高成本的科研、设备投入;食物浪费则发生在餐桌,要避免浪费是零成本。
仇焕广通过测算得出,如果我们降低食物浪费,同时调整食物的消费结构和数量,每年能节约大约1.5亿吨的粮食。这其中的关键是,引导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并把减少食物浪费落到实处。
他建议,可以在“食育”方面开展工作,比如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可以进行膳食营养教育和指导。同时,为避免食物浪费,也可以通过消费端征税的方式,降低某类食物消费的浪费,并用这部分税收去补贴低收入群体的食物消费,或者补贴中学生营养午餐等。
在仇焕广看来,从国际层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也有很多工作要做。他注意到,近年来农业部门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数量呈下降趋势,这不利于扩大通过国际合作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
“科技独立自主不只是自己做,现在国外大的种业公司到中国的投资越来越少,这些问题应该关注。”仇焕广称,种业的研发既需要前端分子生物育种的技术,也需要后端常规的育种技术结合,我们在前端企业大规模流水线的育种没有优势,但在后端大型的常规育种方面还有很多优势和人力资源。
“如果可以让国外的企业投资做研发,我们就可以很快提高国内种业的研发能力。但如果关起门来,虽然自己的种业公司赚取了利润,但可能会对长期种业的科研能力提升不利。”仇焕广说道。
仇焕广还强调了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认为保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的生产能力,而不是过度追求短期的粮食产量,保持较高的生产能力,有利于保障长期的粮食安全。“如果生态用地用作生产粮食,可能会破坏环境,与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相悖。有些地方要求农民将种水果蔬菜的地用来种粮食,会打击企业和农民投资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保障长期的粮食安全生产能力。”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农村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应良,在分析粮食安全新形势时表示:“中国口粮消费相对稳定,优质粮和专用粮消费在增加,肉蛋奶消费需求带动大豆、玉米饲料粮消费的增长,所以工业用途的需求也增长较快。”
因此,张应良认为中国产销缺口仍然较大,一些省份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存在着区域不平衡的情况,区域性的粮食安全问题迫在眉睫。其中,在主产区中,产销盈余超过200亿斤的只有黑龙江、河南、吉林、内蒙古、安徽5省(区);湖北、河北、江苏有少量产销盈余,但均不超过100亿斤;四川、山东产销缺口较大。能成规模调出粮食(净调出百亿斤规模及以上)的省份现已减少到7个。
与此同时,张应良指出,中国粮食贸易进口渠道高度集中。稻米进口量,越南、巴基斯坦、泰国、束埔寒4国占73%;小麦进口量,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3国占67%;玉米进口量,乌克兰、美国2国占94%;大豆进口量,巴西、美国、阿根廷3国占97%,巴西高达64%。“所以中美贸易摩擦对我们带来的影响很大,这会直接危及粮食安全问题。与世界形势相比,中国粮食除了从量上看足够之外,其他方面所面临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张应良分析道,中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是世界平均水平 (2.7亩)的一半;耕地中,6度以上(含陡坡耕地和梯田) 占27%,地块非常之细碎;每个农业经营户的规模只有9.8亩左右(1公项不到),这一数字不及欧盟农场平均规模 (210亩)的5%,也不及美国农场平均规模(2550亩)的0.40%。
但是,虽然中国耕地占世界10%,人口占比18%,但谷物生产占21%,肉类生产占25%,水果生产占30%。张应良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超过60%,有了很大进步,也是我们的优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其次,中国粮食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此外,中国最缺的饲料粮是大豆、玉米,单产水平同美国比较仅为55%,“不过,如果改善基础条件,改良品种技术,这也是我们产能提升和未来进步的空间。” 张应良表示。
张应良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已经实现,但粮食安全的形势还是很严峻。虽然数量不足的矛盾已经解决,但现在是结构性的问题,包括品质问题、区域问题,还有公共突发事件价格异常波动而引起粮食安全的隐患,也需要高度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对粮食安全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做了进一步探讨。他认为,粮食安全与产量之间是弱相关关系,与财政才是强关系,粮食安全的核心是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粮食安全是公共政策问题,本质是用最小的经济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冗余,保供不是粮食安全只是现行策略。粮食安全最终还是要回到成本收益上,也就是公共政策效率的问题上。”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锦华提出了对策建议。“在提升国内粮食生产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饲料用量将长期依赖进口的现实。”他表示,积极规避粮食进口贸易风险,表现为更加自主全球粮食供给的信息系统,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但首先要了解国内外粮食的供求,粮食生产的技术,包括粮食生产的气候变化等。
“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监测和预警,指导国内比如说哪些土地能作物,哪些土地停耕了,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科学体系,那么被动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 张锦华说。
上海财经大学城乡发展研究院教授王常伟,从农地配置角度出发指出,粮食安全除了技术和制度之外,还要落实到经营主体身上,农地配置问题可能会影响土地规模,影响农民、农户的利益,进而影响生产的积极性。“中国农业经营主体收益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也是要素的配置,还是要建立适应社会变革的土地要素配置制度。”
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城乡发展研究院院长吴方卫总结道,必须界定清楚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是基于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证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同时解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一定是建立在全世界的基础上,必须考虑清楚粮食安全面临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问题,从而进一步开发国内土地资源去应对。
来源: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2.12.31 单位:元/吨
品种 | 等级 | 平均价 |
早籼谷 | (15-17)中等 | 2450 |
晚籼谷 | (15-17)中等 | 2550 |
早籼米 | (15-17)中等 | 3560 |
晚籼米(江西923) | 一级 | 6000 |
晚籼米(安徽) | 一级 | 4120 |
浦城晚籼米 | 一级 | 4200 |
东北米 | 一级 | 4560 |
江苏粳米 | 一级 | 4200 |
红小麦 | 江苏中等 | 3330 |
白小麦 | 河南中等 | 3350 |
玉米 | 中等 | 3150 |
大豆 | 中等 | 7200 |
豆粕 | 一级 | 4900 |
籼糯米 | 一级 | 6400 |
麦皮 | 中粗 | 2940 |
大豆色拉油(散装) | 一级 | 9400 |
大豆色拉油(20L) | 一级 | 9800 |
36
2022年12月31日
总870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