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3-01-10 浏览次数:4722
· 福州粮情
一月份上旬福州市场粮油价格小幅上涨
时间:2023.1.10 单位:元/吨
品种 | 等级 | 上月平均价 | 本月上旬平均价 | 涨跌率 |
早籼谷 | (15-17)中等 | 2450 | 2450 | 持平 |
晚籼谷 | 15-17)中等 | 2550 | 2550 | 持平 |
早籼米 | (15-17)中等 | 3560 | 3600 | 1.12% |
晚籼米(江西923) | 一级 | 6000 | 6000 | 持平 |
晚籼米(安徽) | 一级 | 4120 | 4120 | 持平 |
浦城晚籼米 | 一级 | 4200 | 4200 | 持平 |
东北米 | 一级 | 4560 | 4560 | 持平 |
江苏粳米 | 一级 | 4200 | 4200 | 持平 |
红小麦 | 江苏中等 | 3330 | 3330 | 持平 |
白小麦 | 河南中等 | 3350 | 3350 | 持平 |
玉米 | 中等 | 3150 | 3150 | 持平 |
大豆 | 中等 | 7200 | 7200 | 持平 |
豆粕 | 一级 | 4900 | 4900 | 持平 |
籼糯米 | 一级 | 6400 | 6400 | 持平 |
麦皮 | 中粗 | 2940 | 2960 | 0.68% |
大豆色拉油(散装)
| 一级 | 9400 | 9600 | 2.13% |
大豆色拉油(20L) | 一级 | 9800 | 10000 | 2.04% |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小麦粉是重要的基础性口粮,由小麦磨制而成,是家家户户制作面条、馒头、糕点各类面食的原材料。 近几年我国的小麦产量均达到1.3亿吨以上,小麦消耗量在1.2-1.3亿吨左右,其中约75%的小麦用作制粉生产。 据观研报告网数据,截止2021年我国小麦加工市场规模已达到3001亿元。2021年我国小麦加工企业数量为3.54万家左右,全国规模以上小麦加工企业3000多家,日处理能力200吨及以下的中小企业占面粉加工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 随着消费理念的转变和小麦粉加工产业升级的需求,2021年年末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新修订《小麦粉》国家标准(GB/T 1355-2021)。 1月1日小麦粉新国标开始实施 《小麦粉》GB/T 1355是基础性粮食产品标准,是各类小麦粉标准的“底线”和“基准”。此前颁布的GB/T 1355-1986《小麦粉》迄今已有36年之久,对规范小麦粉加工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1月1日实施的《小麦粉》(GB/T 1355-2021)国家标准,既突出天然营养健康,不得添加食品添加剂、食品配料等;还突出适度加工,规范和引导小麦粉加工企业,促进节粮减损。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小麦生产实现优质稳产高产的目标,增强主粮自给能力,缓解我国优质小麦进口的压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主要有三点变化 01.严禁添加任何物质 新标准明确该标准只适用于无添加物的食用小麦粉。原料只能包括小麦和水,除此之外不许添加其他任何辅料(如淀粉)和食品添加剂(如酶制剂、增稠剂、乳化剂、还原剂等)。有添加物或添加剂的小麦粉将被列为“专用粉”范畴,适应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02.简化分类等级 将原标准按加工精度把小麦粉分为“特制一等”“特制二等”“标准粉”“普通粉”四个等级,调整为以加工精度和灰分含量作为分类指标,分为“精制粉”“标准粉”“普通粉”三个类别。类别主要与加工程度有关,与产品质量好坏无关。 “加工精度”是面粉质量的关键指标,指的是小麦粉中残留麸皮碎片的程度,以麸星的大小及分布的密集程度表示。新标准将“特制二等”并入“标准粉”,并调整灰分的限量设定。 “灰分”在小麦籽粒中的分布是皮层最高,胚芽次之,胚乳最低。因此,加工精度低的小麦粉比加工精度高的小麦粉灰分含量要高。随着灰分限量的调整,理论上,普通粉合格率会由23%提高到87%,普通粉的出粉率会提升约2%。 精制粉(原特制一等粉)、标准粉灰分限量保持原来不变,普通粉由1.40%调整为1.60%。适当提高普通粉灰分限量,有利于提高普通粉的出粉率,增加小麦可食用部分占比,丰富了普通粉中营养成分,有利于促进居民全营养健康。
新标准调整为按照加工精度和灰分含量两项指标作为分类定级指标,增强了小麦粉分级定等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03.取消了粗细度和面筋值的质量要求
删除了粗细度指标。原粗细度指标限制了新制粉工艺的应用和麦芯粉等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现在的制粉工艺可以成功提取最低灰分、最好粉色、最少麸星的麦芯粉,属于加工精度最高,从品质上看属于蛋白质和淀粉品质均较好的产品,很受市场欢迎,但颗粒度相对较高,无法达到原标准中相应等级产品的粗细度要求。
取消粗细度要求,有利于企业合理控制面粉的破损淀粉率,提升面粉品质,有利于提高筛理效率,释放产能,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修改了湿面筋含量。面筋含量与小麦粉品质无关,不同的湿面筋含量适于不同的加工用途,如面筋值高的适合做面包,面筋值低的适合制作蛋糕和饼干,面筋值中等的适合制作馒头、面条等。
新标准中三级面粉湿面筋标准值均为≧22.0%,相对于旧标准,精制粉≧26.0%和标准粉≧24.0%的要求有所降低。
充分体现了《小麦粉》标准的“底线”和“基准”,提高了企业成品粉湿面筋含量指标的合格率,放宽了企业对原粮面筋含量的要求,也就是说企业对加工面粉的原料小麦面筋含量要求降低,缓解企业对优质高筋小麦的需求压力,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所需原料成本。
另外,新标准中将精制粉、标准粉和普通粉水分标准值均设置为≤14.5%,即精制粉水分提高了0.5%,标准粉和普通粉提高了1.0%。在保证小麦粉安全水分要求前提下,适度提高水分指标切合目前国内小麦加工轻碾细磨的现代制粉工艺,有利于硬质及偏硬质小麦在最佳工艺水分状态下加工,有利于提高小麦粉的精度、粉色及出粉率等,以及加工企业利润增加。
适度加工 促进节粮减损
目前国内粮食加工行业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精度的现象,产品越来越白、制作越来越精细。
资料显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小麦加工行业的平均出粉率约为85%,近些年来,因过度加工等因素,这一指标降到了75%-78%。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李再贵表示,过度加工导致的粮食损失大概在3%到10%,高的可能达到15%左右。
新标准对于粮食适度加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加出粉率,助力小麦粉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消息称,据权威测算,以普通粉为例,总出粉率可提高0.5%-3%。
《小麦粉》(GB/T 1355-2021)国家标准全文:
来源:中华粮网 (责任编辑:未央) 仅供分享
元旦后玉米市场购销时间已不足20天,12月玉米整体处于偏弱状态,一方面疫情解除,前期阻塞粮源开始流通上量;另一方面,疫情解封后感染者增加,多地处于半停摆状态,下游消费“躺平”,淀粉、养殖效益持续缩水,需求缩减,市场心态低迷,玉米由强转弱。进入1月份本身售粮时间不长,基层余粮压力较大,现今农户惜售心理仍未完全松动,中上游库存持续低于去年同期,不过随着价格逐渐接近开秤价格,部分也有入市少量建库预期。因此,笔者认为1月玉米存在回涨契机但幅度不会太大,一方面要看上量情况余粮压力,另一方面看市场心态以及消费情况。
展望2023一季度,回顾2022一季度
新年新气象,但玉米浪潮汹涌的局面并未结束,对于影响玉米的诸多因素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去年主要转折。2022年影响玉米的主要有:质量带来的两极分化使得北粮南运较多、俄乌冲突带来粮价大涨、定向稻谷投放挤占玉米需求、消费低迷叠加美联储加息市场大量抛售玉米崩盘。而目前是南北市场互不干扰“各自为政”余粮压力仍存、大量替代品调控有待观望、国际形势仍然紧张、消费仍需时间回暖、市场心态两极分化。
一、 余粮压力
据市场反馈华北地区售粮进度约35-40%,没有东北玉米冲击,华北市场普遍消耗周边粮源为主,临近元旦返乡人员增加,部分有变现需求的或陆续出售,22年由于粮源充足,厂家陈粮支撑到11月才陆续转向新粮,当前供给宽松,产品利润暂未好转,整体仍保持震荡偏弱运行。
据市场反馈东北地区售粮进度约30-35%,较去年至少慢10%,达到40-50%的地区较少,受疫情、栈子粮政策补贴、价格等影响粮源流通量不大,前期价格持续下行,农户惜售心理松动但出售节奏也不紧凑,贸易商清库较多,主要仍是粮源多,年前成本仍不低,以开秤以来的价格计算价差不大,锦州自开秤以来价格区间在2750-2950元/吨,以哈尔滨双城为例价格区间在2670-2780元/吨左右,叠加利息成本后价差并不大,因此贸易商并不想做库存分担压力。
二、 替代品
22年定向稻谷投放近4000万吨,成交近3000万吨,弥补了进口减少的量,23年市场预计定向稻谷或投放1500万吨,时间或在4-5月份。进口方面,巴西玉米后续或成为主力军之一,报价也远低于国内玉米价格,不过笔者认为替代品属于政策调控,若玉米价格并未大幅上涨,或未有打压的意愿,实际投放量或随市场情况变化。
三、 市场心态
市场心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市场走向,22年东北玉米外流较多,开秤价格未完全超脱市场预期,大家建库积极性较高,但23年虽市场一直有减产预期,但需求端拿货缩减,余粮未过半,期货表现不强,市场心态较弱,甚至悲观地预期每吨跌幅高达几百元,因此,即便市场有对远期看好的主体也不敢贸然建库。
综上所述,在余粮压力未释放下,大家多等待入市建库时机,且当前渠道库存又陆续清空观望,部分建库预期是开秤价,若达到市场预期且下跌趋缓企稳,底部也将稳定,此外,前期价格持续上涨,粮库收购积极性不高,很多库点或代储点上量都不好,随价格回落部分库点开始收购,因此节前玉米波幅或不大。
来源:粮信网 作者:孙静 仅供分享
随着新冠疫情政策不断优化调整,未来米市的发展态势也随之不断变化,春节临近之际,本应是备货兴旺时节,但是大米市场现状却让米业以及经销商大跌眼镜。自疫情放开以来,阳性病例大幅增加,即便官方数据已经放弃统计,但是从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新冠病毒的蔓延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节奏,更加制约了大米的走货速度,米企的开机率持续下行,毕竟工人感染后需要时间调整,无法完成作业。那么在此背景下2023年已经悄然来临,不过大米市场的未来走向却似乎没有大家预想之中的乐观。
终端消费拉动难
首先,疫情政策放开之后,物流恢复畅通,终端再无备货恐慌心理,一旦米价像2022年的糯米或者长粒大米价格一样一路高走,那么终端自然不会大量库存,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届时必然会增加市场炒作的难度。换句话说,不管是什么品种的大米,市场购销状态的主要衡量标准都只能是供需关系,其他的隐形之手则很难再扰乱市场。
其次,市场经济的复苏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来的快。据相关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我国大米加工厂注销了近3000家,也就是说米厂倒闭潮已经来了,五年3000家,还是足够波涛汹涌的。另外,餐饮业是大米消耗的主要途径之一,而自从2019年疫情以来,餐饮行业的倒闭率就已经超过了70%,那么三年之后的今天,餐饮业的凋敝景象自然可想而知,疫情背景下,人们恐惧堂食,遍地的饭馆空空如也。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消费才能拉动经济,而米市在2023年的需求几乎没有利好因素的支撑,那么今年大米市场的终端需求或将持续走低。
当前米价以跌为主
截至十二月末,国内大米价格持续稳中小幅趋弱运行,南北方大米价格均出现零星小幅下调。从粳米产区来看,东北长粒大米受稻价支撑,因此较为坚挺,普通长粒大米报价多在2.35元/斤,品牌米价格可达到2.40元/斤;中科发五大米报价多在2.70-2.80元/斤,品牌米报价可达到3.0元/斤。但是圆粒大米整体报价偏弱,主流报价仍在1.78-1.80元/斤,但是低价米已经达到1.70-1.75元/斤,具体依据水分而定。江苏粳米本周报价亦是稳中有落,高价位小幅补跌,报价在1.75-1.76元/斤的米企陆续增加,之前报价在1.80元/斤的米企也陆续下调至1.78元/斤,且普遍反馈走货情况不如去年同期。
从南方籼米来看,报价多以平稳为主,丰两优大米主流报价在1.85-1.95元/斤,但是米企反馈实际成交价格小幅走低,加工量也是寥寥无几,多以完成老客户订单为主,本周基本都是半停摆状态。
另外,国内各产区糯米价格亦是持续小幅回调,当前北方产区报价多在2.48-2.50元/斤,五常产区最高报价亦是跌至2.55元/斤;安徽产区粳糯米报价多在2.45-2.48元/斤,蚌埠地区报价在2.50-2.53元/斤,但是成交亦是十分寡淡。且据市场消息称,南北方低价糯米逐渐涌现,黑龙江佳木斯市场价格报价低至2.40元/斤,而安徽皖南产区糯米报价亦是跌至2.40-2.43元/斤,由此不难看出国内糯米市场需求十分低迷。
综上所述,疫情三年米市本就已经举步维艰,政策放开之后,我们其实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曙光,只不过就2023年来说,大米购销似乎难有明显好转。不过我们也总归是走出了第一步,可以说未来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米企和经销商唯有勇往直前,冲破阴霾,迎接未来米市的光明重启之日。
来源:粮信网 作者:郭东野 仅供分享
俄罗斯谷物出口关税今年开年继续大幅上调,小麦出口关税环比上涨14.5%,玉米出口关税环比上涨86.2%。这使得俄罗斯小麦等农产品价格或在全球市场失去竞争力,可能导致2023年第一季度市场需求和出口下降。受此影响,国际粮食价格近日大幅回升。展望后市,机构普遍认为,农产品价格有望走出新一轮反弹行情。
近日,俄罗斯农业部表示,以卢布计价的俄罗斯小麦、玉米等谷物的出口关税将进一步上调。
数据显示,2023年1月11日至17日,俄罗斯小麦和混合麦的基准价格为311.1美元/吨,出口关税为4766.3卢布/吨(约合66.31美元/吨)。而2022年12月28日至2023年1月10日期间,俄罗斯小麦和混合麦的基准价格为312.8美元/吨,出口关税为4160.9卢布/吨。相比之下,出口关税上涨了14.5%。
同期玉米基准价格从前一周的222.0美元/吨涨至224.2美元/吨,出口关税则从692.6卢布/吨涨至1289.4卢布/吨,涨幅高达86.2%。
俄罗斯是全球小麦、玉米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农业部(USDA)数据显示,2021/2022年度俄罗斯小麦产量达7516万吨,占全球小麦总产量的9.65%,出口量为3200万吨,仅次于欧盟,占全球小麦出口量的15.76%;玉米产量达1523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1.26%,出口量为450万吨,占全球玉米出口量的2.25%。
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小麦等农产品价格在全球市场正在失去竞争力,这可能导致2023年第一季度市场的需求和出口下降。
受市场供给收紧预期影响,国际粮食价格近日大幅反弹。截至当地时间1月3日收盘,美小麦主力合约较2022年12月低点累计反弹超7%;美玉米主力合约反弹超5%。
在疫情、乌克兰危机、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下,全球农业生产不确定性正在增强。
展望后市,机构普遍认为,农产品价格有望走出新一轮反弹行情。
光大期货表示,在美国大平原低温、风暴天气威胁下,市场担心美国冬小麦产量受损,美麦上涨带动美玉米上涨。谷物和豆类市场的天气炒作逐步升温,市场预期伴随这轮天气炒作的展开,国际谷物价格有望重新开启反弹走势。
中州期货表示,国际玉米市场供需格局或将趋紧,进而使得国际玉米市场价格重心有所上移。预计新年度我国进口玉米影响权重将提升,这使得国内玉米价格或被动跟随进口玉米市场价格上涨。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朝阳) 仅供分享
回顾2022年全年,我国国产新豆可谓“命运多舛”,“跌宕起伏”。自新豆上市以来,一路伴随着“高开低走”、“行情不稳”、“中储粮调价”、“豆价一路下滑”这些关键词。再加上年关将至,终端备货积极性并不高涨,寄希望于年前走货这一波愿景也再次破灭,让豆农、粮商们对于接下来的豆市表示担忧,甚至对于后市感到无望。那么让笔者为您简要分析一下2023年度我国大豆市场走势将如何发展。以下均为笔者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第一季度 僵局短期内难以打破 开学季或将迎来新生
随着2022年中储粮收购价格一路下滑,省储与年底参与竞价采购,首次投放6.85万吨,全部成交。鹤岗地区起拍价5490元/吨;伊春地区起拍价5530元/吨;齐齐哈尔地区起拍价5530元/吨;黑河地区起拍价5530元/吨;大兴安岭地区起拍价5500元/吨。成交最高价5530元/吨,成交最低价5420元/吨。首战告捷,也对低迷的新豆市场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后期持续关注其拍卖成交情况,或对后市有一定影响。
2023年1、2月份伊始,上一年度积压的余粮或集中涌入市场,对市场形成巨大压力,或导致市价再次下滑。省储收购也仅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想要豆价上涨还需要诸多利好因素支撑,比如中储粮收购价格及拍卖底价调整,均对市场起到不小的影响。而且随着疫情感染高峰的持续,1、2月是各地人员流动的高发期,节后的市场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待到3月左右时间,疫情或将稳定,高校陆续开学,集团性需求有所增加,豆制品需求也将大幅提升,市场消费能力也会逐渐恢复。
第二季度 春播开始进入关键期 豆市价格或止跌企稳
进入春季,新季大豆种植面积将逐渐确定。鉴于2022年新豆扩种,产量较大,但质量下降较多,颗粒较小,导致后期新豆市场价格一路低迷。部分农户对于2023年新豆的种植表示担忧,2023年整体种植面积或小幅下降。如果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推广,新豆种植面积或受小幅影响。届时适度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是这一时期的重点,国家此时还将继续鼓励大豆种植,并且会继续严查进口大豆流向问题,来保证国产大豆价格支撑。进入5月以后,市场淡季情况加深,部分贸易商清库后酌情采购。此时关注进口大豆价格波动,随着雨季来临,国外船运僵局或将得到改善,解决运输时效过长的问题。若后期进口大豆到港量逐渐稳定,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亦是不容小觑。因此第二季度作为豆市购销淡季,大豆价格走势可想而知,或呈现弱势运行格局,市价上涨乏力,日渐平稳。
第三季度 大豆市场淡季或加深 目光或转向新豆长势
此时大豆市场淡季情况加深,大豆走货不畅已是常态。随着气温的升高,蔬菜水果等大量上市,豆制品需求持续低迷,此时成交率也持续下降。叠加2022年大豆市场余粮较多,市场消耗缓慢,市场整体价格依旧处于弱势。第三季度开始大豆正值青黄不接之时,持续关注国家政策调控以及中储粮投放情况。除此之外,当前重点在于新作长势情况,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对于新作的影响,再无极端恶劣天气影响下,预计2023年新豆产量或将保持平稳。8月开始湖北地区早熟品种开始上市,抢占新豆市场先机。进入9月,全国新豆也依次进入市场。新豆开秤价格或成为此时重点讨论的话题,笔者认为在经历了2022年大豆低迷的市场行情后,在2023年新豆质量稳定的前期下,开秤价或将持续2022年价格。
第四季度 调整库存来迎接新豆 国内大豆进入转折期
当前进入了新陈大豆交替的时期,部分贸易商开始陆续清理库存,迎接新季大豆。随着新豆开始上量,或会迎来一波销售高峰期,但鉴于2022年大豆高开低走的形势,2023年新豆在质量稳定的前提下,贸易商或谨慎采购,不敢盲目建库,恐后期行情不稳。初期价格或将以稳为主,待市场稳定后中储粮开始介入收购,对大豆市场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豆市价格也会因国储收购发生转变。
但肯定也有一部分2022年无法消耗的粮源,此时或达到价格致低点,来缓解库容压力,后期节前备货补库,市场旺季来临,叠加春节前各方资金压力较大,农户惜售现象松弛,售粮积极性较高,或迎来豆市高峰期。进口新季大豆也开始陆续完成收割,进入我国国内市场,短期内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并不能马上改变,对国内新豆的压力在此时也逐渐显现。
综上所述,2023年是疫情放开的第一年,进出口贸易也将逐渐放开流通。各行各业经济逐渐复苏,大豆终端需求或将缓慢好转,从而支撑新豆价格。但进口大豆持续到港,或继续向国产大豆施压。国内外大豆相互牵制,市场整体呈现窄幅震荡的局面。建议多方持粮主体切勿盲目消极后市,2023年国家经济逐渐向好,大豆市场还是值得期待的。
来源:粮信网 作者:刘佳 仅供分享
“扩大豆、扩油料,今年再扩种1000万亩以上,确保大豆油料面积稳定在3.5亿亩以上、力争再扩大。”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讲的话引起了油脂油料市场的广泛关注,市场预期新作物季国产油料供应较为乐观。
“虽然当前东北地区国产大豆价格比上市初期有所下滑,但仍处在历史较高区域,再加上各类种豆政策性补贴,农民种植大豆性价比较高,估计新作物季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较为稳定。”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会长唐启军告诉期货日报记者,无论是蛋白质还是粗脂肪含量,国产大豆均具有较高的优势,如黑龙江大豆蛋白质含量在41%以上,符合高蛋白大豆的标准,粗脂肪的含量在20%以上,符合高油大豆的标准。而随着“要长寿,多吃豆”“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等健康理念的普及等,营养成分全面与食用口感较好的国产大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国产大豆这一健康食材正以各种姿态出现于人们的餐桌上,市场需求稳中有升。因此,适当扩大国产大豆种植面积,有利于油脂油料市场保供稳价。
唐仁健表示,2022年我国大豆油料扩种成效超出了预期,其中大豆自给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为稳预期、稳物价、稳经济大盘提供了基础支撑。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在目标任务上,重点是“两稳两扩两提”。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自给率。另外,经国务院同意后继续向各省份下达粮食、大豆和油料生产任务。
“近年来,除了国产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之外,油菜与花生的种植面积也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发展势头。”河南省郑州市油脂油料贸易商罗晓伟告诉记者,自去年新产油菜籽、花生上市以来,市场价格一直高位运行,如河南、山东与东北地区花生米通货价格持续保持在5.2—5.5元/斤,湖北、湖南、四川和内蒙古油菜籽收购价格同比也高出很多。花生、油菜籽价格的上涨,带来的是种植收益的提升,最终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明显提高,预计新作物季我国油菜与花生生产前景乐观。
据记者了解,近3年时间以来,我国油菜种植面积一直呈现增加态势,预期新作物季全国油菜种植面积在1亿亩以上。未来,随着大力开发冬闲田、推广油稻轮作、扩种南方冬油菜等,油菜种植面积和油菜籽产量还将持续增长。例如,湖北省2022年秋播时继续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规模主体更多承担油菜扩种任务,并打造出了一批油菜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万亩建设片,示范带动油菜籽稳产增产。
来源:期货日报 (责任编辑:未央)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今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部署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其中明确了“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是高层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再次部署。
新一轮“千亿斤粮食”提升工程启动
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是重要课题。
早在2008年,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下称《规划》)从6个方面提出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明确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亿亩,基本农田面积15.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以上,粮食单产水平达到700斤。
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对此,多位农业领域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是自2008年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规划》以来,国家再次对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作出部署,“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是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关键举措。
以产粮大省吉林为例,2022年,该省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在不同区域打造不同类型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550万亩,创历史新高。吉林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00万亩,占全省永久基本农田的53%。
一位粮食领域分析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随着中国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均粮食产量也水涨船高。只有提高粮食产能才能满足来自人口和人均粮食两个方面的增量需求,折算下来,大概每10年就得要增加1000亿斤左右的粮食。”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屈指算来,中国粮食已创造自2004年开始的粮食产量“十九连丰”,保证了粮食市场的基本供应。
从粮食安全系数来看,自2012年起,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持续保持在450公斤以上,2021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483.5公斤,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隆平高科首席育种专家杨远柱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就主粮来说,我国的水稻、小麦不仅育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面积生产也处于世界前列。水稻和小麦两大口粮作物的自给率在97%以上,处于绝对安全。这也是我们粮食安全的底气所在。”
“中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又是粮食消费大国。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不仅有力地保障了自身粮食安全,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宋洪远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是耕地和种子
在全球疫情蔓延、俄乌冲突的背景下,我国今年粮食生产遭遇了北方罕见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化肥等农用物资缺供涨价、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从北到南、从夏粮到秋粮,几乎都不同程度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实现增产大丰收,圆满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粮食产量目标,殊为不易。
杨远柱表示,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是耕地和种子。
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杨远柱认为,必须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优先足额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要稳步推进耕地挖潜增量,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把永久性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生产能力只增不减,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以农田水利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投入。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国高标准农田近10亿亩,覆盖了我国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六大粮食主产区的不同地形和土壤条件的耕地,稳定保障了我国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种子也是杨远柱的心之所系。杨远柱认为,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需要坚定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加快构建我国种业创新新体系,抓好生物育种重大专项的实施,攻克种业“卡脖子”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的突破性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从源头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统计,隆平高科选育的年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的品种中,其两系杂交稻年推广面积4220万亩,占全国两系杂交水稻总面积的54.1%。在杂交稻前十名品种中,2021年隆平高科占4个品种。
来之不易的丰收,离不开藏粮于技。数据显示,我国10年累计培育出950个主导品种,粮食单产有较大幅度提升,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20年的60.7%,预计2025年将升至64%。
“从国家口粮安全角度来看,中国种子源头基本不存在国外‘卡脖子’问题,是相对安全的。”一位育种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通过耕地产能提升、品种创新突破和品种更新换代,10年定能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进一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显示,未来10年,中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够完全确保,粮食自给率将提高到88%左右。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责任编辑:朝阳) 仅供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党的二十大相关部署,都在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督促不断提升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责任制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1994年,我国开始施行粮食省长负责制。2015年,国务院就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出台首个专门文件《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要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在李国祥看来,“这是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长远之策,是强化政治引领、端牢中国饭碗的现实需要。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可以更好地强化各级抓好粮食安全的行政力量和法治力量。”
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视粮食安全为党委政府头等大事,是实行党政同责所要承担的政治任务。
“党委在粮食安全中处于政治领导地位,政府在粮食安全中处于行政领导地位。党政同责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联动,形成抓粮合力。”李国祥认为,不仅要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还要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
李国祥进一步解释,国家粮食安全不只是中央责任,也不只是某省、某区的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需要主产区、产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党政部门一起端饭碗、共同扛责任。必须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对考核成效显著的地方给予奖励,对落实不力的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约谈和问责。
耕地是粮食的根基。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遭遇极端异常灾害天气,农民种粮出现为难苗头,加上新冠病毒疫情多点散发,落实粮食种植面积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李国祥表示,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就是要把落实粮食播种面积作为重要内容,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纳入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确保粮食生产的根基。
“此外,必须加强各级粮食储备体系和应急供应保障能力建设。”李国祥补充道,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各地必须继续加大粮库建设水平,储足粮源。要适应居民食物消费升级需要,探索储备粮和大食物供给保障动态管理,确保让市场不发生抢粮。一旦遭遇突发事件,政策性粮食供给和食物供应能成为主渠道,确保无论任何情况下人们不再为吃饭发愁。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责任编辑:朝阳) 仅供分享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在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这是党中央着眼大局全局、立足国情农情、以宽广深邃的历史视野作出的价值论断和战略部署。“始终”与“头等大事”,掷地有声的两个关键词,再一次阐明了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排在首要位置的极端重要性,深刻诠释了保障粮食安全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新征程上持续重农强农抓粮稳粮指明了路径,凝聚了力量。
“头等大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必须排在所有大事要事之前,没有这件事就遑论其他。回望历史、放眼世界,因为粮食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屡见不鲜,也一再证明着,粮食作为人类生存必需品,是安天下的特殊商品和战略物资,事关千家万户和国运民生。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也必然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只有牢牢把稳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农强国主动权,才能让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定海针”更稳更牢。
进入新时代,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稳了中国饭碗,用有限资源稳定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高平台上。然而,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我们必须对手中的“饭碗”更加重视。一方面,百年变局、世纪疫情、俄乌冲突、极端天气等交织叠加,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在庞大人口基数和消费持续升级背景下,粮食供需平衡越来越紧,稳定安全供给面临多种约束和风险挑战。这都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力以赴抓粮食、保饭碗。
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当前,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把任务落实下去。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是提产能的关键,必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使农业生产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建设高标准农田要舍得投入、建好机制,确保建一块成一块。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要选准突破口,持续发力、协同攻关,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要健全机制让种粮抓粮不吃亏得实惠。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头等大事”才能真正托底。必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农民种粮有钱可赚,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如何完善?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如何创新?如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形成粮食产销合作新格局?这些都需要有实招硬招。同时要义利并举,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尽快出台考核办法,督促各地真正把责任扛起来。
要两端发力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保障粮食安全,要一端做加法抓增产,一端做减法抓节约减损。必须重视的是,每年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食物,有相当一部分在采收、储运、加工、销售以及消费等环节“跑冒滴漏”浪费掉了,“舌尖上的浪费”尤其惊人。这既增加了供给压力,又消耗了资源。必须要在遏制消费环节浪费上大力挖潜,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理念,从全链条各个环节上发力,深化食物节约行动,强化刚性约束。
要打开思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吃饭”不仅是摄入粮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都是餐桌上的美食。解决吃饭问题,也不能只依靠耕地,要通过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国土资源拓展,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头等大事”必须头等重视、头等抓实。我们要始终把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放在心里、抓在手上、扛在肩头,抓紧抓牢抓稳抓好,为发展大局奠定坚实基础。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方能行稳而致远。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朝阳) 仅供分享
今天(1月9日),我国正式进入“三九”,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但眼下全国的天气格局却很不“应景”,大部地区气温一路飙升,各地将继续维持偏暖格局。不过,预计本周中期开始,将有一股强冷空气来袭,中东部将迎大范围雨雪天气,扭转近期气温偏高的格局。
全国大部气温在波动中“爬坡”,11日起强冷空气赶到扭转偏暖格局
由于近期冷空气比较“懈怠”,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节节攀升,各地继续维持偏暖的气温格局。
昨天开始,虽然有弱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等地,给当地部分地区带来小幅降温,但仍然改变不了偏暖的大趋势,大部地区的气温都会在波动中继续“爬坡”,尤其是东北地区和江南一带,不少地方将出现同期罕见温暖,像是长沙,昨天的最高气温已经升至20℃以上,预计今天气温还将更上一层楼,最高气温或升至21℃,加上阳光助力,当地一片暖意融融,仿佛初春提前到来。
不过,大家可不要被眼前的温暖所迷惑,一股强冷空气正在摩拳擦掌、蓄势待发。预计,11日至15日,一股强冷空气将从新疆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地区,这次冷空气波及范围广,大部地区将先后出现雨雪及大风降温天气,将扭转近期各地明显偏暖的局面,降温过后各地气温转为偏低,我国自北向南将重新体验到“三九”期间应有的寒冷。
新疆北部强降雪持续“打卡”,11日起中东部大范围雨雪上线
降水方面,昨天,全国大部地区降水稀少,降雪仍然主要集中在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一带,部分地区出现小到中雪。
预计今明两天,我国大部地区的降水依然较少,持续性强降雪依然集中在新疆北部等地,预计大部地区有小到中雪,塔城、阿勒泰等地部分地区或现暴雪,累计新增积雪深度可达5~10厘米,局地可达20~30厘米。此外,华南地区的降雨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广东中北部一带将可能有范围较大的大雨现身。
具体来看,今天,新疆北部和西部山区、西藏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其中,新疆北疆北部、西藏西部局地有大到暴雪。江南中南部、华南大部、台湾岛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其中,广东东北部和西南部沿海、海南岛北部等地局地有大雨。
明天,新疆北部和西部山区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其中,北疆北部局地有大到暴雪。四川盆地、华南大部、台湾岛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其中,广西东南部沿海、广东西南部局地有大雨。
值得注意的是,1月11日起,随着暖湿气流加强,加上强冷空气的逐步影响,我国雨雪天气将明显发展增多。预计11日至12日,新疆大部有小到中雪,沿天山一带有大到暴雪;累计新增积雪深度5~10厘米,阿勒泰局地可达20~40厘米,上述地区公众需关注临近预报,提前做好相关防范工作。
来源:中国天气网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岁末年初,专访部长。连续三年,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给总台央视记者写下了这样三组关键词:
2021年:粮食,种子、耕地
2022年:粮食
2023年:农业强国
三组关键词之间有何关联?唐仁健说,一脉相承,内在逻辑关系非常明确。
“农业强国是纲领性的,提纲挈领。首要任务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而种子和耕地是其中两个要害,抓住这两个要害,粮食安全也就能够保证了。”
全力以赴端牢端稳中国饭碗
回望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可圈可点。面对新冠疫情多点散发、破纪录北方秋汛、南方极端高温干旱、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等困难,产量依然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豆自给率也提升了3个百分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为稳预期、稳物价、稳经济大盘提供了基础支撑。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唐仁健说,世界上真正强大、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我们将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全力以赴端牢端稳中国饭碗。”
粮食产能在1.3万亿斤的高起点上,再提升千亿斤。事虽难,做则必成。
唐仁健说,“这件事不是能不能、行不行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必须干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调动一切资源,想尽一切办法,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
唐仁健说,从长远看,要全面发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抓物质基础,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持续抓好种业振兴和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抓机制保障,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3年农业工作重点
2023年,面对新发展形势,重点是两稳两扩两提。
两稳——稳面积、稳产量: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力争有增加,确保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力争多增产。两扩——扩大豆、扩油料:扩种1000万亩以上,确保大豆油料面积稳定在3.5亿亩以上、力争再扩大。两提——提单产、提自给率:力争玉米示范田亩产提高100公斤以上、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个以上百分点。
当记者问到具体将采取哪些政策举措时,唐仁健说——
行政推动、政策扶持两手抓,千方百计稳住面积。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中,加大面积产量和种植结构权重。农田硬件、科技软件两手抓,把单产提上来。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高标准农田。以玉米为重点启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防灾减损、机收减损两手抓,把损失降下去。
促消费 扩投资 有力促进国内大循环
说到扩大国内需求,唐仁健认为,三农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群体大,在扩大国内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可腾挪的空间、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广阔。
唐仁健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现在农民收入虽然还不是很高,但创造的消费增量已经和城镇居民差不多了,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消费加快升级,预计每年可以新增2万亿元左右消费需求。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表现,这方面有着巨量的投资需求。初步测算,未来5到10年,仅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等投资需求就有近15万亿元。
加快激活农村市场 释放农民消费潜力
唐仁健说,2023年,农业农村部将持续发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特别是在加快激活农村市场、释放农民消费潜力方面拿出更多实招硬招,畅通工农城乡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
优化供给扩大消费。从供给端和流通渠道发力,扩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硬设施、优化软环境,扩大电子商务和物流快递的农村覆盖率,让农产品“上行通畅”、工业品“下沉顺畅”,促进城市食品消费升级和农村耐用品消费增长。
加强建设牵引投资。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布局建设一批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冷链集配中心和大型冷链物流基地,持续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条件,以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为拉动经济增长添油助力。
发展产业助农增收。指导各地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壮大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推进农文旅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坚决守好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唐仁健说,2022年,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有效巩固。截至11月底,65.7%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也都落实了帮扶措施,没有发生整村整乡返贫的现象,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比上年增加了133万人,达到3278万人。
“当前,受新冠疫情、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困难挑战,唐仁健给出了应对方案。
“我们将采取更大力度、更有针对性的举措,进一步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用发展的办法把贫困甩得远远的。”
在培育提升产业方面,按照“土特产”三个字的要求,指导各地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把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谋划实施一批整体性区域性产业项目,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让脱贫群众更多分享增值收益,通过产业稳定增收。
在着力稳定就业方面,发展一批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加大对脱贫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力度,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在推进创业创新方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以创业带动就业增收。
强国必先强农 农强方能国强
唐仁健说,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已经响鼓重槌发出。将锚定这一目标系统谋划,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更高水平守好确保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高质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开拓创新实施科技改革双轮驱动,不断开创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农视网 (责任编辑:朝阳)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3.1.10 单位:元/吨
品种 | 等级 | 平均价 |
早籼谷 | (15-17)中等 | 2450 |
晚籼谷 | (15-17)中等 | 2550 |
早籼米 | (15-17)中等 | 3600 |
晚籼米(江西923) | 一级 | 6000 |
晚籼米(安徽) | 一级 | 4120 |
浦城晚籼米 | 一级 | 4200 |
东北米 | 一级 | 4560 |
江苏粳米 | 一级 | 4200 |
红小麦 | 江苏中等 | 3330 |
白小麦 | 河南中等 | 3350 |
玉米 | 中等 | 3150 |
大豆 | 中等 | 7200 |
豆粕 | 一级 | 4900 |
籼糯米 | 一级 | 6400 |
麦皮 | 中粗 | 2960 |
大豆色拉油(散装) | 一级 | 9600 |
大豆色拉油(20L) | 一级 | 10000 |
1
2023年1月10日
总871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