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3-02-09 浏览次数:4459
· 福州粮情
二月份上旬福州市场粮油价格涨跌不一
时间:2023.2.10 单位:元/吨
品种 | 等级 | 上月平均价 | 本月上旬平均价 | 涨跌率 |
早籼谷 | (15-17)中等 | 2450 | 2450 | 持平 |
晚籼谷 | 15-17)中等 | 2550 | 2550 | 持平 |
早籼米 | (15-17)中等 | 3600 | 3600 | 持平 |
晚籼米(江西923) | 一级 | 6000 | 6000 | 持平 |
晚籼米(安徽) | 一级 | 4120 | 4080 | -0.97% |
浦城晚籼米 | 一级 | 4200 | 4200 | 持平 |
东北米 | 一级 | 4560 | 4560 | 持平 |
江苏粳米 | 一级 | 4200 | 4200 | 持平 |
红小麦 | 江苏中等 | 3330 | 3330 | 持平 |
白小麦 | 河南中等 | 3350 | 3350 | 持平 |
玉米 | 中等 | 3150 | 3120 | -0.95% |
大豆 | 中等 | 7200 | 7200 | 持平 |
豆粕 | 一级 | 4900 | 4800 | -2.04% |
籼糯米 | 一级 | 6400 | 6400 | 持平 |
麦皮 | 中粗 | 2960 | 3160 | 6.76% |
大豆色拉油(散装)
| 一级 | 9600 | 9800 | 2.08% |
大豆色拉油(20L) | 一级 | 10000 | 10200 | 2% |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2022年新豆上市后,大豆价格高开低走,有合作社因此损失超过240万元
“对农民来说,玉米和大豆,种啥都是种,就看哪个效益高。”赵金玉是一位务实的农民,他担任着黑龙江绥化市北林区永安满族镇厢黄三村书记,同时还是地址注册于该村的一家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
尽管2022年种大豆收益不错,但赵金玉依然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这一年,就比较收益而言,大豆不及玉米。这对于拿到轮作补贴,且在10月下旬国产大豆收购价格偏高之际及时出手的赵金玉来说如此,对于拿不到轮作补贴,且在新豆上市之初观望待涨,结果却等来价格持续下跌的大部分合作社、农户来说,更是如此。
肇始于2019年的第二轮大豆振兴计划,至今已有四年。国产大豆产量除2021年同比下降外,其它年份均同比上涨。2022年,更是首次迈上2000万吨台阶,创历史新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农村部提出了2023年“再扩种大豆油料1000万亩以上”的目标。
一边是国家要求种大豆,另一边是农民不愿意种大豆。在这看似矛盾的表象背后,农民其实是力挺大豆振兴计划的,认为“(扩种大豆)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条件是“要保证种大豆的比较收益不低于种玉米”。即便是考虑到轮作需要,差距也不宜过大。
种大豆“不挣钱”,农民不愿意种
农民收获农产品后,尤为在意价格。一直以来,种大豆“不挣钱”基本成为农民共识。这更多时候是指机会成本的相对损失,尤其是跟玉米比较的时候。
以赵金玉所在合作社为例,管窥一垧(1垧为15亩)地种大豆与种玉米的收益,即可知此言非虚。2022年,种大豆一垧产量6000斤左右。由于售卖及时,价格卖到相对高点,以一斤2.8元成交。市场兑现收益16800元。补贴的大头主要是大豆生产者补贴(3700多元)、玉米大豆轮作补贴(2250元),合计6000元左右。总收益达到22800元。
再来看大豆种植成本。2022年,地租16000元,农资(种子、农药、化肥等)成本3000元,人工1000元,总成本合计20000元左右。
这意味着,一垧大豆净收益不到3000元。“这还是赶上了大豆单价高的时候出手。如果没有补贴,单靠市场卖大豆,赶不上成本。即便加上补贴,看上去有正收益,但仍然损失了挣更多钱的机会。”赵金玉称。
在黑龙江,适宜种植玉米、大豆。赵金玉称,一垧玉米产量能达到26000斤,一斤1.04元的话,收益能够达到27040元。扣去地租16000元,农资、人工合计成本6500多元,净收益为4540元。“这还不算玉米生产者补贴(一垧420元),玉米副产品,比如秸秆、棒子的销售收入(一垧1000元)等。”他说。
农民之所以不种大豆,赵金玉总结称,就在于产量上不去,价格不稳定,虽然有农业补贴,但没有种玉米收益高。对于种大豆的态度,由孟德利担任总经理的黑龙江龙联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下称“龙联社”)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孟德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前些年,地租没有那么高,再加上补贴,种大豆收益还勉强。最近这两三年,玉米价格上涨,地租也跟着上涨,再加上很多地方还拿不到轮作补贴,农民就不愿意种大豆了。”
龙联社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合作社的联合社。据统计,加入联社的合作社达160家、涉及农户13万户、耕地规模110万亩,成员社分布在黑龙江省13个地市58个县(区)。可以说,龙联社的态度转变颇具代表性。
尽管农民种大豆“不挣钱”,但玉米大豆轮作仍然有其必要性,因为这样可以防治病、虫、草害,调节黑土地肥力,有利于下一茬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龙联社一直都有种大豆,每年10万亩。据孟德利统计,2022年,大豆与玉米收益一垧相差2300元左右。
具体来说,地租一垧13500元-15000元,种大豆的农资、人工等投入4200元,总成本17700元-19200元。大豆一垧产量5700斤,至于一斤价格,前期高开2.9元,随后跌至2.6元,有地方甚至为2.5元,综合之后以2.7元来计算,市场销售收益为15390元,再加上各种农业补贴4200元,总收益19590元。如果地租高的话,纯收益不足400元。对比玉米,一垧产量21000斤,一斤价格1.05元,总收益22050元。扣去地租、种植成本,净收益为2700元。
在比较玉米大豆收益之外,黑龙江省龙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铭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国产大豆品质不均匀,在商品表现上整体不及进口大豆,且国内大豆价格高于国外,一直受到进口大豆的冲击。因此,农民种大豆的积极性不高,只得不断依靠补贴。目前来看,补贴也面临压力,即便算上补贴,种大豆收益也不高,甚至收不抵支。
价格高开低走,导致大豆收益微薄
2022年新豆上市后,大豆价格的高开低走,让所有合作社和农户始料未及。眼看着价格持续走低,农户只能“望豆兴叹”。在龙联社,就有合作社损失超过240万元。
据孟德利介绍,当时,有部分自媒体大力渲染“大豆价格将维持高位”,3斤大豆可以卖到10元。因为听信这样的言论,就有合作社在9月新豆上市之际,做出“囤豆待涨”决策,以2.9元一斤的价格,收购了4000多吨的新豆。然而,还没等大伙反应过来,大豆价格就快速下跌至2.7元,原本寻思价格还能反弹,却跌至2.6元。
大豆价格近年来走势(2019年至2023年2月),数据来源:龙粮网从2.9元跌至2.6元,相当于1吨损失600元。若以此价格出售,该合作社将承受240多万元的损失。
让该合作社蒙受损失的背后,是2022年东北地区国产大豆价格高开低走的走势。《粮油市场报》近期刊文指出,9月,新豆少量上市,价格高开。黑龙江多地毛粮收购价2.90~2.95元/斤,高于上年同期2.70~2.75元/斤的开秤水平。然而,新上市的豆源蛋白含量普遍较低,多在37%~39%之间,较上年相差2~3个百分点,大颗粒货源也偏少。进入10月,国内新季大豆上市量逐渐增多,再加上收购商低价入市收购,大豆价格有所下滑。10月下旬,东北多地中储粮直属库先后开秤收购国产大豆,且收购价偏高,符合农户及市场心理预期,提振国产大豆价格。11月初,东北地区中储粮直属库开始下调大豆收购价,直接带动大豆价格不断下跌,尤其是低蛋白豆源因下游需求低迷,跌幅更为明显。2022年12月末,黑龙江地区大豆毛粮收购价5400元/吨,相较新豆上市初期,已下跌400~500元/吨。
大豆价格高开低走,而且持续下跌,吴凤魁所在合作社也由起初的“不愿意卖”最终转为“不得不出手”。此时价格已经跌至一斤2.5元。由于没有赶上价格高点卖大豆,吴凤魁称,“种大豆收益微薄。”吴凤魁担任着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西长发镇正黄一村村长,同时也是地址注册于该村的一家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垧大豆正常产量6000斤,单价2.5元的话,收入15000元,加上3700元的大豆生产者补贴,总收入不到18300元。扣去15000元的地租,4000元的农资、人工成本,净收益为负,亏损700元。
“种玉米挣钱,种大豆赔钱,对比如此鲜明,让人心里难受。”吴凤魁称,这只是粗略统计,实际上加上一些零星补贴,成本再有所控制,种大豆的净收益可能也会转正,但无法扭转“收益微薄”的基本事实。大豆价格波动,如果说与市场主体有关,考验其是否具备敏锐的判断力,那么非普惠政策的轮作补贴,则让以吴凤魁为代表的农民耿耿于怀。所谓轮作补贴,指2016年黑龙江省启动实施的玉米改种大豆轮作补贴试点工作,试点面积650万亩。尽管该项补贴是农民眼中的“香饽饽”,但补贴面积始终面临“僧多粥少”的难题。
以2022年为例,黑龙江省官方发布通知,耕地轮作试点面积扩大至1500万亩。《2022年黑龙江省扩种大豆工作方案》提出过“全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6850万亩,同比增加1000万亩以上”的目标。实际上,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这一年,全省大豆播种面积7397.5万亩,创历史最高纪录,超国家下达任务指标665.9万亩,比上年增加1565.9万亩。
吴凤魁称,“玉米大豆轮作利国利民,对农民来说,拿到轮作补贴,平衡大豆种植收益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土地休养生息,为下一茬玉米的产量、品质提升做好准备。如果农民能够拿到轮作补贴的话,无疑将有助于提振扩种大豆的积极性。考虑到农业补贴的公平性,建议将实际轮作的所有耕地都列入国家补贴范围。”
2022年,国内大豆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2028.5万吨。2023年,这一指标的最高记录似乎又要被刷新。这背后是相关规划提出过“到2025年,大豆产量达到2300万吨左右”的明确目标。
然而,2022年东北地区国产大豆价格高开低走,直接影响着农户种大豆的积极性。业内人士建议,一是发动农垦“国家队”,完成扩种大豆油料的目标;二是大豆振兴是全国任务,除黑龙江省外,国家还应支持其它省区共同完全扩种目标;三是聚焦大豆增产量,而非单一扩大播种面积;四是采用保险等措施,防止出现套取补贴现象。
大豆振兴目标:扩种、增产、提升自给率
2019年,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为标志,“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成为新一轮大豆振兴计划的重要目标。这一年,大豆播种面积同比增长10.9%。国家统计局评价称,“大豆面积大幅增加,大豆振兴计划实现良好开局。”
随后三年,大豆播种面积同比增速分别为5.9%(2020年)、-14.8%(2021年)、21.7%(2022年)。关于唯一一年的大豆播种面积锐减,国家统计局解读称,“主要是由于大豆收益与玉米相比较低,农民种植意愿减弱。”
2022年是本轮大豆振兴的第四个年头。这四年来,一边是国内扩种大豆,另一边是大豆进口量先涨后跌。其中,2020年大豆进口量首次突破1亿吨,至今仍是历史最高记录。
从大豆自给率来看,2019年至2021年,持续下滑。其中,2020年,由于进口量同比13.42%的过大增长,即便国内产量大增,也拉低了自给率。2022年,由于国内产量激增、进口量下降,自给率大幅提振,同比增长3.69%。
区别于过往,中国对本轮大豆振兴计划提出了明确目标。根据2022年初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显示,“十四五”期间,挖掘潜力扩面积,稳定食用增加油用,主攻单产提产能,多措并举保供给。到2025年,“力争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亿亩左右,产量达到2300万吨左右,推动提升大豆自给率。”
于是,在2022年扩种、增产均站上历史高位,以及国产大豆需求明显弱于常年正常水平,从而导致供需失衡,大豆价格高开低走的背景下,农业农村部又提出了2023年的扩种目标——再扩种大豆油料1000万亩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大豆播种面积1.54亿亩,这是建国以来面积第二高的年份,仅次1957年的1.91亿亩。然而,大豆产量却首次迈上2000万吨台阶,创历史新高。这得益于大豆单产的提升,即使用更少土地,也生产了更多大豆。
尽管国家力推大豆振兴计划,但近年来玉米种植收益增长明显,直接推高了地租,如果在相关大豆支持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即便有心种大豆,亦无力承担由此带来的经济压力。
在此情况下,由于土地资源丰富,农垦“国家队”被寄予厚望,带头承担了大豆扩种的任务。
由农业农村部印发的《2022年农垦带头扩种大豆油料行动方案》给出明确目标——确保全国农垦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460万亩以上。据调度,2022年全国农垦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77万亩,比上年增加475万亩,超出目标任务217万亩。北大荒集团落实大豆面积1381.6万亩,比黑龙江省下达的指标任务超出185.6万亩;内蒙古农垦扩种大豆40万亩。
多方支持扩种大豆,但不希望成为负担
大豆单产提升缓慢,多年来,一直保持相对稳定。为实现“2300万吨左右”的产量目标,不断扩种大豆成了最为简单直接的方式。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大豆播种面积这一数据,在2018年,也就是本轮大豆振兴计划实施的前一年,为1.26亿亩——这与2021年的播种面积数据一致。2022年,为1.54亿亩。这意味着,即便只用一年时间,国内大豆播种面积也实现了2800万亩的增幅。
正是因为大豆产量的激增,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播种面积大幅增长的基础之上,导致尽管2022年大豆丰产,再加上大豆价格的持续回落,种大豆的农民却并没有丰收。
关于本轮大豆振兴,在黑龙江省,不论是基层政府,还是企业,以及农户,均表示理解并予以支持,认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确保一定的大豆产能有助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龙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铭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自中国加入WTO后,一方面是国内需求激增,另一方面是国内外价格倒挂,导致大豆自给率一路走低。“一定要对国产大豆保证基本供应量,剩下的这部分产能不能再丢了。”他说。
不过,扩种也成为一种负担。据基层工作人员反映,大豆扩种给基层带来很大考核压力,尤其是带面积任务,说实话这样“很不科学”。该工作人员称,从农户角度来讲,政府希望提高产量可以理解,但是强行用面积来保证产量就值得商榷了。固然面积是影响产量的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要知道,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扩种,而是提高产量。在这一目标下,可以通过补贴等形式,在种子、种植技术、机械化等多个方面想办法提升单产。也许用不了那么多土地,也能保证产量。
李铭丰也表示,“除了扩种面积外,我更关心大豆产量。”以今年国家准备扩种1000万亩以上大豆油料为例,虽说有1000万亩,但不代表就增加了同样的产能。因为如果一些播种面积单产很低的话,实际上只相当于高产能或平均产能的一部分。
他建议,将2023年的扩种面积折合成增产量,根据地方实际情况下发任务,然后建立奖惩机制,事后考核。这样就能激发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拿最好的土地种大豆;再比如用好的品种、技术,并施好肥,提高单产;甚至可以到国外种大豆,只要最终能够保证产能,完成任务就行。这会让各地方的压力小很多。
此外,黑龙江省常年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0%以上,2022年更是达到48%。李铭丰称,考虑到全省大豆可种植面积已接近极限,国家应该加大内蒙古、新疆等土地资源丰富的省区共同完全扩种目标。黑龙江省可以在品种、机械化、种植技术等优势方面为兄弟省区提供支持。
扩种大豆势在必行,用好补贴很关键
“农民本就指望种地生活,要是(种大豆)不挣钱,说破天都没用。”黑龙江绥化市北林区永安满族镇厢黄三村书记赵金玉称,老百姓会预判大豆市场价格,并综合考虑农业补贴,然后决定是多种还是少种。
因此,在扩种大豆势在必行的情况下,对农民、合作社就要因势利导。赵金玉称,大型农机合作社,不但可以控制大豆种植成本,还可以在合作社内部统筹协调轮作区域,比一般农户更有能力承担扩种任务。降低种大豆的成本,是支持大豆扩种显而易见的途径之一。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西长发镇正黄一村村长吴凤魁称,在国内农业生产成本中,地租占很大一部分,这与土地无法规模经营有关。建议在东北地区试点土地数字化,比如一个村集体的某农户有10亩地,那么这10亩地将只是一个数字,并不确定某个固定地块。这样,村集体就可以组织统一经营土地,待年底,农户再根据10亩地所占股份进行分红。
与此同时,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前端可以降低生产资料成本,后端卖粮食也受加工厂青睐。而且当合作社种植规模达到500-600垧(1垧为15亩)之际,还可以建设烘干塔,在为社员增加收益的同时,壮大集体经济。
值得关注的是,绥化市鲜食玉米已经成网红,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黑龙江省的三分之一以上。结合这一情况,吴凤魁称,由种鲜食玉米的种粮大户或合作社承担扩种大豆的任务,可能会是一个突破口。他解释称,这是因为要种鲜食玉米,土地必须集中连片。而且较长租期,又能确保种植主体享受到轮作所带来的对下一茬鲜食玉米产量与品质有所提升等好处。况且鲜食玉米消费前景广阔,不易受大田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若辅以轮作补贴的话,无疑将与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黑龙江省绥化市财政局农财科科长张爽,现任职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镇副镇长。她认为,要逐渐培养老百姓的意识,不是直接给农户补贴,让其见到钱才觉得有收益。如果能够降低种植成本,比如为优质种子、农业机械等提供补贴的话,也能确保农户的最终收益。
扩大补贴力度,改进补贴方式,制定向国产大豆倾斜的政策,也被视为有利于大豆扩种的重要办法。
吴凤魁表示,既然扩种大豆势在必行,那就需要既保证“种”的积极性,又要保证“用”的积极性,才能顺利实现扩种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豆粕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导致加工企业不得不采购部分国产大豆用于饲料加工、压榨。进入2023年,豆粕价格将大概率回归正常区间。吴凤魁称,在这样的背景下,既然国产大豆仍然需要继续扩种、增产,那么政府除了补贴生产者,还应该补贴加工企业,从而更好解决国产大豆的出路问题。
对于补贴,李铭丰称,可以采用“降玉增豆”的方式。在加大对大豆补贴的同时,控制对玉米的补贴,避免玉米比较效益过高,从而提振农民种大豆的积极性;此外,尽可能加大补贴力度,尤其是大幅度增加大豆轮作补贴,对轮作地块应补尽补。
至于大豆贸易政策,他建议,一是国外大豆进口季要跟国产大豆收获季错开,形成一个时间差;二是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方式,鼓励国内大豆加工企业优先购买国产大豆,至少在消化掉国内大豆之后,再考虑进口国外大豆弥补缺口;三是在国产大豆上市销售之际,国家应通过政策引导,将豆子应收尽收,保护农民种大豆的积极性。
关于农业补贴,据农户反映,基层存在虚报大豆面积,套取大豆生产者补贴等乱象,建议引进农业保险公司,核实并上传补贴地块的具体位置,避免造假套补贴。“补贴对农民是好事,但要精准,要能真正用到刀刃上,用到种大豆的土地上。”该农户称。
来源:一财网 (责任编辑:雨非) 仅供分享
近日,受定向稻谷投放消息影响,玉米期货价格出现下跌。玉米2303合约期货价格从2904元/吨下跌至2820元/吨,且持仓量从66.2万手快速下降至43.1万手。从玉米期货持仓量和价格变化可以判断,当前玉米市场参与者做多信心有所松动。我们从玉米供应端角度分析,认为本年度玉米期货价格在2850元/吨一线易跌难涨,继续上行空间较小。
稻谷投放政策有所变化,抑制玉米价格上涨
上周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发布关于《饲料养殖企业参与稻谷饲用定向邀标竞价销售试点实施方案》公告:为切实做好饲料粮保供稳市工作,加快超期储存最低收购价稻谷消化和饲料加工转化,满足国内饲料养殖用粮需求。自2020年以来,国内开始投放最低收购价稻谷以抑制国内玉米价格快速上涨。根据数据统计可知:2020年国内定向稻谷拍卖量为1500万吨,成交量为922万吨;2021年国内定向稻谷拍卖量为5200万吨,成交量为1612万吨;2022年国内定向稻谷拍卖量为4385万吨,成交量为2888万吨。
参考当前市场消息,预估2023年度定向稻谷投放量为1500万—1800万吨,这会增加国内能量饲料供给,以弥补国内玉米产需缺口。过去几年定向稻谷拍卖基本都是由央企参与主导,稻谷出库到饲料养殖企业最终消化,时间相对较长。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虽然当年度稻谷拍卖总量较多,但当年度实际消化量或低于市场预期。考虑到2023年度大型饲料养殖企业可参与定向稻谷拍卖,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稻谷出库和加工效率,饲料养殖企业会尽可能提高稻谷在饲料配方中的添加比例。基于此,可以预期今年稻谷最终消化速度会高于过去几年,本年度已成交稻谷期末结转数据会明显低于过去几年。
进口玉米价格优势凸显 ,进口数量或超预期
2022年以前我国玉米进口主要来自美国、乌克兰等国家。但是,2022年2月份俄乌发生冲突,导致乌克兰玉米出口受阻。自此以后,我国从乌克兰进口玉米数量明显下降。2022年3—12月期间我国从乌克兰进口玉米数量为126.2万吨,2021年同期进口玉米数量为587.1万吨,同比明显减少。
由于从乌克兰进口玉米渠道受阻, 2022年上半年以来政府积极拓展玉米进口渠道。2022年5月,我国海关总署与巴西农业部签署了《巴西玉米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修订版),解决检验检疫技术问题,开启巴西玉米输华的大门。2022年11月,海关总署更新巴西玉米出口商名录,标志着巴西玉米进口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另外,参考1月份巴西农业部公布的玉米平衡表可知,2022/2023年度巴西玉米产量将达到1.25亿吨,出口数量为4500万吨,出口将创历史纪录。与此同时,根据国内玉米进口代理商报价可知,三季度巴西玉米到港成本为2500—2600元/吨区间。由于进口玉米远月价格优势明显,我们认为国内饲料养殖企业和保税区玉米加工企业有动力采购进口玉米以此降低生产成本。综合比较远月各种能量谷物价格,我们认为进口玉米远月报价优势凸显。基于此,我们判断下半年进口玉米数量或将高于市场预期。
结论
综合考虑2022/2023年度稻谷投放政策及预期进口玉米数量,我们认为玉米期货价格或在2850元/吨一线振荡,继续上行空间较小。与此同时,考虑到进口玉米到港节奏,我们认为玉米期货价格在上半年或维持高位运行。随着三季度进口玉米到货量环比显著增加,玉米期货价格或下跌。
来源:中州期货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春节前,企事业单位集中采购大米发放福利,加之居民过节提前储备,因此,节后将继续消耗原有库存,大米市场家庭消费需求将减弱。同时,由于多地疫情已“达峰”或“过峰”,预期节后务工人员等正常回流,餐饮和旅游业也将逐渐复苏,食堂、在外餐饮等集中消费需求将有所增加,或出现“小阳春”行情。春节过后,销区市场大米购销保持平稳,价格以稳为主,部分地区由于经销商节前为降低后市风险,备货保持低位,随着节后备货需求增加,价格小幅上升。
进口碎米占比高,价差优势仍明显
2022年我国大米进口呈现总量增加、结构变化、进口来源国分散的特点。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我国进口大米42万吨,环比增加9万吨,同比减少16.5万吨,减幅28.2%;2022年累计进口大米619万吨,同比增加123万吨,增幅24.8%,创历史最高水平。
从我国进口到岸价(不含关税、增值税)看,2022年大米进口单价同比略跌2%,为2852元/吨,但自7月起连续5个月同比上涨,12月进口单价3731元/吨,环比上涨412元/吨,较7月上涨1027元/吨,涨幅38%。
我国进口大米仍以碎米为主,且占比继续提高。2022年我国共进口碎米352.8万吨,占大米进口总量的57%,同比增加101万吨,占大米进口增量的82.2%。进口碎米仍存在较明显的价差优势,国内对碎米的消费需求增强,进口碎米多用作饲料和工业用途。2022年我国共进口精米262.2万吨,占大米进口总量的42.3%,但国际大米的价差优势随着大米价格上涨而不断缩小。
我国进口大米最大来源国仍是印度。2022年我国共进口印度大米218万吨,同比增加99.9%,占比35.2%,印度连续第二年成为我国大米进口最大的国家。我国自印度进口的主要是碎米,2022年进口碎米201.9万吨。其次分别为巴基斯坦(119.7万吨,占比19.3%)、越南(85.8万吨,占比13.9%)、泰国(80.3万吨,占比13%)、缅甸(79.9万吨,占比12.9%)。2022年我国大米进口来源国相对均匀,集中度有所下降。
2022年12月,我国出口大米15万吨,环比减少9万吨,同比减少7.2万吨,减幅32.5%;2022年累计出口大米219万吨,同比减少23万吨,减幅9.5%。
中晚籼稻托市结束,收购量或减少
2022年产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收购已于1月31日结束。根据各地反映,尽管江苏、安徽、河南、湖北4省均于2022年10月中下旬启动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但实际托市收购以河南省和安徽省为主,启动托市收购对价格底部的支撑作用明显。截至1月25日,河南省最低收购价收购稻谷107.8万吨,同比增加18万吨,占全社会收购量的47.9%;截至1月16日,安徽省最低收购价收购稻谷56.9万吨,同比减少48.4万吨,占全社会收购量的10.3%。因此,2022年中晚籼稻托市收购量预计在170万吨左右,低于上年的236万吨。
一般情况下,当年的稻谷最低收购价将于2月份公布。春节过后,市场普遍关注即将公布的2023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2020~2022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已连续三年小幅上调,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期将保持稳定。
中晚籼稻价格稳,市场主体多观望
自春节前一周开始,主产区中晚籼稻加工企业陆续进入停机放假状态,春节假日期间,市场收购基本停滞,价格保持稳定。节后企业大多在农历初八至元宵节期间陆续开工,预计市场购销将缓慢有序恢复,当前下游需求尚未回温,市场主体多持观望态度。
2月1日,江西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660元/吨,普通晚籼米出厂价3860元/吨,“黄华占”中晚籼稻收购价2860元/吨,“黄华占”中晚籼米出厂价4260元/吨;湖北“丰两优”中晚籼稻收购价2840元/吨,“丰两优”中晚籼米出厂价3900元/吨;湖南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760元/吨,普通中晚籼米出厂价3800元/吨,“黄华占”中晚籼稻收购价2900元/吨,“黄华占”中晚籼米出厂价4100元/吨;安徽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700元/吨,普通中晚籼米出厂价368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
由于2022年中晚籼稻减产受损,南方中晚籼稻优质粮源供应偏紧,已经出现零星上涨迹象。在2022年产稻谷质量、产量均有所下降而稻价同比提高的情况下,市场主体普遍对2023年政策性稻谷拍卖多有关注,届时可能对中晚籼稻价格有所影响。
东北粳稻质量好,托市收购仍上量
春节刚过,黑龙江稻米市场购销缓慢恢复,价格保持稳定。2月1日,鸡西圆粒粳稻(国标三等)收购价2620元/吨,圆粒粳米(国标二级)出厂价3570元/吨,长粒粳稻收购价3300元/吨,长粒粳米出厂价450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吉林德惠普通粳稻收购价2700元/吨,普通粳米出厂价4000元/吨,超级稻收购价2920元/吨,超级稻米出厂价4040元/吨,长粒香稻谷收购价2900元/吨,长粒香大米出厂价412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
2022/2023年度东北地区粳稻质量较好,出米率普遍提高,企业收购积极性增加,加之受储备库轮换和托市收购的拉动和支撑,圆粒稻谷整体购销平稳。黑龙江省托市收购将于2月28日结束。
春节过后,东北稻米市场逐渐回暖,预计粳稻托市收购量仍有增加空间,但总量预期低于上年。预计2023年东北粳稻主产区种植面积基本平稳。受2022年长粒粳稻和糯稻市场的强势表现影响,其种子销售量较上年同期明显增加,但圆粒粳稻种子销售量仍占据主导地位。经过2021年和2022年长粒粳稻市场价格的波动,农户普遍更为谨慎求稳,市场观望心理强烈。
来源:粮油市场报 (责任编辑:莫问) 仅供分享
2022年新豆上市后,大豆价格高开低走,有合作社因此损失超过240万元
“对农民来说,玉米和大豆,种啥都是种,就看哪个效益高。”赵金玉是一位务实的农民,他担任着黑龙江绥化市北林区永安满族镇厢黄三村书记,同时还是地址注册于该村的一家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
尽管2022年种大豆收益不错,但赵金玉依然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这一年,就比较收益而言,大豆不及玉米。这对于拿到轮作补贴,且在10月下旬国产大豆收购价格偏高之际及时出手的赵金玉来说如此,对于拿不到轮作补贴,且在新豆上市之初观望待涨,结果却等来价格持续下跌的大部分合作社、农户来说,更是如此。
肇始于2019年的第二轮大豆振兴计划,至今已有四年。国产大豆产量除2021年同比下降外,其它年份均同比上涨。2022年,更是首次迈上2000万吨台阶,创历史新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农村部提出了2023年“再扩种大豆油料1000万亩以上”的目标。
一边是国家要求种大豆,另一边是农民不愿意种大豆。在这看似矛盾的表象背后,农民其实是力挺大豆振兴计划的,认为“(扩种大豆)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但条件是“要保证种大豆的比较收益不低于种玉米”。即便是考虑到轮作需要,差距也不宜过大。
种大豆“不挣钱”,农民不愿意种
农民收获农产品后,尤为在意价格。一直以来,种大豆“不挣钱”基本成为农民共识。这更多时候是指机会成本的相对损失,尤其是跟玉米比较的时候。
以赵金玉所在合作社为例,管窥一垧(1垧为15亩)地种大豆与种玉米的收益,即可知此言非虚。2022年,种大豆一垧产量6000斤左右。由于售卖及时,价格卖到相对高点,以一斤2.8元成交。市场兑现收益16800元。补贴的大头主要是大豆生产者补贴(3700多元)、玉米大豆轮作补贴(2250元),合计6000元左右。总收益达到22800元。
再来看大豆种植成本。2022年,地租16000元,农资(种子、农药、化肥等)成本3000元,人工1000元,总成本合计20000元左右。
这意味着,一垧大豆净收益不到3000元。“这还是赶上了大豆单价高的时候出手。如果没有补贴,单靠市场卖大豆,赶不上成本。即便加上补贴,看上去有正收益,但仍然损失了挣更多钱的机会。”赵金玉称。
在黑龙江,适宜种植玉米、大豆。赵金玉称,一垧玉米产量能达到26000斤,一斤1.04元的话,收益能够达到27040元。扣去地租16000元,农资、人工合计成本6500多元,净收益为4540元。“这还不算玉米生产者补贴(一垧420元),玉米副产品,比如秸秆、棒子的销售收入(一垧1000元)等。”他说。
农民之所以不种大豆,赵金玉总结称,就在于产量上不去,价格不稳定,虽然有农业补贴,但没有种玉米收益高。对于种大豆的态度,由孟德利担任总经理的黑龙江龙联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下称“龙联社”)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孟德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前些年,地租没有那么高,再加上补贴,种大豆收益还勉强。最近这两三年,玉米价格上涨,地租也跟着上涨,再加上很多地方还拿不到轮作补贴,农民就不愿意种大豆了。”
龙联社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合作社的联合社。据统计,加入联社的合作社达160家、涉及农户13万户、耕地规模110万亩,成员社分布在黑龙江省13个地市58个县(区)。可以说,龙联社的态度转变颇具代表性。
尽管农民种大豆“不挣钱”,但玉米大豆轮作仍然有其必要性,因为这样可以防治病、虫、草害,调节黑土地肥力,有利于下一茬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升。龙联社一直都有种大豆,每年10万亩。据孟德利统计,2022年,大豆与玉米收益一垧相差2300元左右。
具体来说,地租一垧13500元-15000元,种大豆的农资、人工等投入4200元,总成本17700元-19200元。大豆一垧产量5700斤,至于一斤价格,前期高开2.9元,随后跌至2.6元,有地方甚至为2.5元,综合之后以2.7元来计算,市场销售收益为15390元,再加上各种农业补贴4200元,总收益19590元。如果地租高的话,纯收益不足400元。对比玉米,一垧产量21000斤,一斤价格1.05元,总收益22050元。扣去地租、种植成本,净收益为2700元。
在比较玉米大豆收益之外,黑龙江省龙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铭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国产大豆品质不均匀,在商品表现上整体不及进口大豆,且国内大豆价格高于国外,一直受到进口大豆的冲击。因此,农民种大豆的积极性不高,只得不断依靠补贴。目前来看,补贴也面临压力,即便算上补贴,种大豆收益也不高,甚至收不抵支。
价格高开低走,导致大豆收益微薄
2022年新豆上市后,大豆价格的高开低走,让所有合作社和农户始料未及。眼看着价格持续走低,农户只能“望豆兴叹”。在龙联社,就有合作社损失超过240万元。
据孟德利介绍,当时,有部分自媒体大力渲染“大豆价格将维持高位”,3斤大豆可以卖到10元。因为听信这样的言论,就有合作社在9月新豆上市之际,做出“囤豆待涨”决策,以2.9元一斤的价格,收购了4000多吨的新豆。然而,还没等大伙反应过来,大豆价格就快速下跌至2.7元,原本寻思价格还能反弹,却跌至2.6元。
大豆价格近年来走势(2019年至2023年2月),数据来源:龙粮网从2.9元跌至2.6元,相当于1吨损失600元。若以此价格出售,该合作社将承受240多万元的损失。
让该合作社蒙受损失的背后,是2022年东北地区国产大豆价格高开低走的走势。《粮油市场报》近期刊文指出,9月,新豆少量上市,价格高开。黑龙江多地毛粮收购价2.90~2.95元/斤,高于上年同期2.70~2.75元/斤的开秤水平。然而,新上市的豆源蛋白含量普遍较低,多在37%~39%之间,较上年相差2~3个百分点,大颗粒货源也偏少。进入10月,国内新季大豆上市量逐渐增多,再加上收购商低价入市收购,大豆价格有所下滑。10月下旬,东北多地中储粮直属库先后开秤收购国产大豆,且收购价偏高,符合农户及市场心理预期,提振国产大豆价格。11月初,东北地区中储粮直属库开始下调大豆收购价,直接带动大豆价格不断下跌,尤其是低蛋白豆源因下游需求低迷,跌幅更为明显。2022年12月末,黑龙江地区大豆毛粮收购价5400元/吨,相较新豆上市初期,已下跌400~500元/吨。
大豆价格高开低走,而且持续下跌,吴凤魁所在合作社也由起初的“不愿意卖”最终转为“不得不出手”。此时价格已经跌至一斤2.5元。由于没有赶上价格高点卖大豆,吴凤魁称,“种大豆收益微薄。”吴凤魁担任着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西长发镇正黄一村村长,同时也是地址注册于该村的一家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垧大豆正常产量6000斤,单价2.5元的话,收入15000元,加上3700元的大豆生产者补贴,总收入不到18300元。扣去15000元的地租,4000元的农资、人工成本,净收益为负,亏损700元。
“种玉米挣钱,种大豆赔钱,对比如此鲜明,让人心里难受。”吴凤魁称,这只是粗略统计,实际上加上一些零星补贴,成本再有所控制,种大豆的净收益可能也会转正,但无法扭转“收益微薄”的基本事实。大豆价格波动,如果说与市场主体有关,考验其是否具备敏锐的判断力,那么非普惠政策的轮作补贴,则让以吴凤魁为代表的农民耿耿于怀。所谓轮作补贴,指2016年黑龙江省启动实施的玉米改种大豆轮作补贴试点工作,试点面积650万亩。尽管该项补贴是农民眼中的“香饽饽”,但补贴面积始终面临“僧多粥少”的难题。
以2022年为例,黑龙江省官方发布通知,耕地轮作试点面积扩大至1500万亩。《2022年黑龙江省扩种大豆工作方案》提出过“全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6850万亩,同比增加1000万亩以上”的目标。实际上,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这一年,全省大豆播种面积7397.5万亩,创历史最高纪录,超国家下达任务指标665.9万亩,比上年增加1565.9万亩。
吴凤魁称,“玉米大豆轮作利国利民,对农民来说,拿到轮作补贴,平衡大豆种植收益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土地休养生息,为下一茬玉米的产量、品质提升做好准备。如果农民能够拿到轮作补贴的话,无疑将有助于提振扩种大豆的积极性。考虑到农业补贴的公平性,建议将实际轮作的所有耕地都列入国家补贴范围。”
2022年,国内大豆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2028.5万吨。2023年,这一指标的最高记录似乎又要被刷新。这背后是相关规划提出过“到2025年,大豆产量达到2300万吨左右”的明确目标。
然而,2022年东北地区国产大豆价格高开低走,直接影响着农户种大豆的积极性。业内人士建议,一是发动农垦“国家队”,完成扩种大豆油料的目标;二是大豆振兴是全国任务,除黑龙江省外,国家还应支持其它省区共同完全扩种目标;三是聚焦大豆增产量,而非单一扩大播种面积;四是采用保险等措施,防止出现套取补贴现象。
大豆振兴目标:扩种、增产、提升自给率
2019年,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为标志,“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成为新一轮大豆振兴计划的重要目标。这一年,大豆播种面积同比增长10.9%。国家统计局评价称,“大豆面积大幅增加,大豆振兴计划实现良好开局。”
随后三年,大豆播种面积同比增速分别为5.9%(2020年)、-14.8%(2021年)、21.7%(2022年)。关于唯一一年的大豆播种面积锐减,国家统计局解读称,“主要是由于大豆收益与玉米相比较低,农民种植意愿减弱。”
2022年是本轮大豆振兴的第四个年头。这四年来,一边是国内扩种大豆,另一边是大豆进口量先涨后跌。其中,2020年大豆进口量首次突破1亿吨,至今仍是历史最高记录。
从大豆自给率来看,2019年至2021年,持续下滑。其中,2020年,由于进口量同比13.42%的过大增长,即便国内产量大增,也拉低了自给率。2022年,由于国内产量激增、进口量下降,自给率大幅提振,同比增长3.69%。
区别于过往,中国对本轮大豆振兴计划提出了明确目标。根据2022年初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显示,“十四五”期间,挖掘潜力扩面积,稳定食用增加油用,主攻单产提产能,多措并举保供给。到2025年,“力争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亿亩左右,产量达到2300万吨左右,推动提升大豆自给率。”
于是,在2022年扩种、增产均站上历史高位,以及国产大豆需求明显弱于常年正常水平,从而导致供需失衡,大豆价格高开低走的背景下,农业农村部又提出了2023年的扩种目标——再扩种大豆油料1000万亩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大豆播种面积1.54亿亩,这是建国以来面积第二高的年份,仅次1957年的1.91亿亩。然而,大豆产量却首次迈上2000万吨台阶,创历史新高。这得益于大豆单产的提升,即使用更少土地,也生产了更多大豆。
尽管国家力推大豆振兴计划,但近年来玉米种植收益增长明显,直接推高了地租,如果在相关大豆支持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即便有心种大豆,亦无力承担由此带来的经济压力。
在此情况下,由于土地资源丰富,农垦“国家队”被寄予厚望,带头承担了大豆扩种的任务。
由农业农村部印发的《2022年农垦带头扩种大豆油料行动方案》给出明确目标——确保全国农垦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460万亩以上。据调度,2022年全国农垦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77万亩,比上年增加475万亩,超出目标任务217万亩。北大荒集团落实大豆面积1381.6万亩,比黑龙江省下达的指标任务超出185.6万亩;内蒙古农垦扩种大豆40万亩。
多方支持扩种大豆,但不希望成为负担
大豆单产提升缓慢,多年来,一直保持相对稳定。为实现“2300万吨左右”的产量目标,不断扩种大豆成了最为简单直接的方式。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大豆播种面积这一数据,在2018年,也就是本轮大豆振兴计划实施的前一年,为1.26亿亩——这与2021年的播种面积数据一致。2022年,为1.54亿亩。这意味着,即便只用一年时间,国内大豆播种面积也实现了2800万亩的增幅。
正是因为大豆产量的激增,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播种面积大幅增长的基础之上,导致尽管2022年大豆丰产,再加上大豆价格的持续回落,种大豆的农民却并没有丰收。
关于本轮大豆振兴,在黑龙江省,不论是基层政府,还是企业,以及农户,均表示理解并予以支持,认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确保一定的大豆产能有助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龙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铭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自中国加入WTO后,一方面是国内需求激增,另一方面是国内外价格倒挂,导致大豆自给率一路走低。“一定要对国产大豆保证基本供应量,剩下的这部分产能不能再丢了。”他说。
不过,扩种也成为一种负担。据基层工作人员反映,大豆扩种给基层带来很大考核压力,尤其是带面积任务,说实话这样“很不科学”。该工作人员称,从农户角度来讲,政府希望提高产量可以理解,但是强行用面积来保证产量就值得商榷了。固然面积是影响产量的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要知道,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扩种,而是提高产量。在这一目标下,可以通过补贴等形式,在种子、种植技术、机械化等多个方面想办法提升单产。也许用不了那么多土地,也能保证产量。
李铭丰也表示,“除了扩种面积外,我更关心大豆产量。”以今年国家准备扩种1000万亩以上大豆油料为例,虽说有1000万亩,但不代表就增加了同样的产能。因为如果一些播种面积单产很低的话,实际上只相当于高产能或平均产能的一部分。
他建议,将2023年的扩种面积折合成增产量,根据地方实际情况下发任务,然后建立奖惩机制,事后考核。这样就能激发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拿最好的土地种大豆;再比如用好的品种、技术,并施好肥,提高单产;甚至可以到国外种大豆,只要最终能够保证产能,完成任务就行。这会让各地方的压力小很多。
此外,黑龙江省常年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0%以上,2022年更是达到48%。李铭丰称,考虑到全省大豆可种植面积已接近极限,国家应该加大内蒙古、新疆等土地资源丰富的省区共同完全扩种目标。黑龙江省可以在品种、机械化、种植技术等优势方面为兄弟省区提供支持。
扩种大豆势在必行,用好补贴很关键
“农民本就指望种地生活,要是(种大豆)不挣钱,说破天都没用。”黑龙江绥化市北林区永安满族镇厢黄三村书记赵金玉称,老百姓会预判大豆市场价格,并综合考虑农业补贴,然后决定是多种还是少种。
因此,在扩种大豆势在必行的情况下,对农民、合作社就要因势利导。赵金玉称,大型农机合作社,不但可以控制大豆种植成本,还可以在合作社内部统筹协调轮作区域,比一般农户更有能力承担扩种任务。降低种大豆的成本,是支持大豆扩种显而易见的途径之一。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西长发镇正黄一村村长吴凤魁称,在国内农业生产成本中,地租占很大一部分,这与土地无法规模经营有关。建议在东北地区试点土地数字化,比如一个村集体的某农户有10亩地,那么这10亩地将只是一个数字,并不确定某个固定地块。这样,村集体就可以组织统一经营土地,待年底,农户再根据10亩地所占股份进行分红。
与此同时,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前端可以降低生产资料成本,后端卖粮食也受加工厂青睐。而且当合作社种植规模达到500-600垧(1垧为15亩)之际,还可以建设烘干塔,在为社员增加收益的同时,壮大集体经济。
值得关注的是,绥化市鲜食玉米已经成网红,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黑龙江省的三分之一以上。结合这一情况,吴凤魁称,由种鲜食玉米的种粮大户或合作社承担扩种大豆的任务,可能会是一个突破口。他解释称,这是因为要种鲜食玉米,土地必须集中连片。而且较长租期,又能确保种植主体享受到轮作所带来的对下一茬鲜食玉米产量与品质有所提升等好处。况且鲜食玉米消费前景广阔,不易受大田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若辅以轮作补贴的话,无疑将与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黑龙江省绥化市财政局农财科科长张爽,现任职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镇副镇长。她认为,要逐渐培养老百姓的意识,不是直接给农户补贴,让其见到钱才觉得有收益。如果能够降低种植成本,比如为优质种子、农业机械等提供补贴的话,也能确保农户的最终收益。
扩大补贴力度,改进补贴方式,制定向国产大豆倾斜的政策,也被视为有利于大豆扩种的重要办法。
吴凤魁表示,既然扩种大豆势在必行,那就需要既保证“种”的积极性,又要保证“用”的积极性,才能顺利实现扩种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豆粕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导致加工企业不得不采购部分国产大豆用于饲料加工、压榨。进入2023年,豆粕价格将大概率回归正常区间。吴凤魁称,在这样的背景下,既然国产大豆仍然需要继续扩种、增产,那么政府除了补贴生产者,还应该补贴加工企业,从而更好解决国产大豆的出路问题。
对于补贴,李铭丰称,可以采用“降玉增豆”的方式。在加大对大豆补贴的同时,控制对玉米的补贴,避免玉米比较效益过高,从而提振农民种大豆的积极性;此外,尽可能加大补贴力度,尤其是大幅度增加大豆轮作补贴,对轮作地块应补尽补。
至于大豆贸易政策,他建议,一是国外大豆进口季要跟国产大豆收获季错开,形成一个时间差;二是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方式,鼓励国内大豆加工企业优先购买国产大豆,至少在消化掉国内大豆之后,再考虑进口国外大豆弥补缺口;三是在国产大豆上市销售之际,国家应通过政策引导,将豆子应收尽收,保护农民种大豆的积极性。
关于农业补贴,据农户反映,基层存在虚报大豆面积,套取大豆生产者补贴等乱象,建议引进农业保险公司,核实并上传补贴地块的具体位置,避免造假套补贴。“补贴对农民是好事,但要精准,要能真正用到刀刃上,用到种大豆的土地上。”该农户称。
来源:一财网 (责任编辑:雨非) 仅供分享
近期国内油脂走势领先于外盘,上周五开始,国内三大油脂期货价格持续上涨。截至昨日收盘,棕榈油、豆油、菜油期货主力合约涨幅分别为2.15%、1.49%、0.18%。
“目前油脂油料市场矛盾并不突出,多空因素并存,上周五在油脂价格跌至前低附近后获得技术支撑,叠加产业端阿根廷大豆减产预期较强、棕榈油处于减产季、国内疫情防控放开后消费预期的向好,油脂当前仍处于区间运行的格局。”中信期货研究所刘高超表示,近日油脂价格的上涨有情绪的驱动,也有基本面因素的支撑。
“目前南美豆市场巴西大豆丰产预期较强,但南里奥格兰德州存在减产预期、阿根廷大豆减产预期较强,分歧在于减产幅度的区别。”刘高超分析说,目前市场预期USDA2月报告会将阿根廷大豆产量下调至4200万吨,美国和全球大豆库存或环比小幅下调,但全球大豆供需趋向宽松的格局不变,对新季美豆种植面积预期稳中有增。
“棕榈油目前处于减产季,但受中国和印度国内较高的库存影响,目前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也较悲观,预计MPOB2月报告中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较上月变化不大。”刘高超表示,全球菜系供应预期回升,随着中加贸易关系的改善,后期国内菜系供应预期增加。本周重点关注USDA和MPOB两份供需报告,短期油脂市场仍有南美天气、棕榈油季节性减产等利多因素,若后期南美豆丰产预期兑现、美豆种植面积增加、棕榈油进入增产季,届时油脂价格下行压力或将增大。
“短期油脂或阶段性上涨,但上破区间高点难度或较大。”刘高超表示。
从内外盘总体表现看,近期油脂油料市场的油粕“跷跷板”效应明显。刘高超认为,在成本端变动不大的背景下,油脂走强将会打压两粕,且周一美豆粕表现较弱,这直接导致了周二国内两粕跟随外盘下跌。“国内两粕是成本驱动型的品种,在美豆维持高位振荡的背景下,国内豆、菜粕表现也较坚挺,短期在阿根廷大豆减产、南美天气担忧的影响下,国内两粕或维持高位振荡格局。”刘高超表示,近期需重点关注USDA、MPOB两份供需报告,南美天气、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量预期、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和出口变化等因素。
瑞达期货农产品分析师张昕认为,后期豆粕和油脂难改区间振荡的走势。从供应端来看,2月不是供应压力非常大的月份;从需求端来看,豆粕的需求处在淡季,油脂需求或有好转,不过受棕榈油库存偏高的拖累以及原油方面仍有走低的可能,预计油脂难改区间振荡走势。
来源:期货日报 (责任编辑:未央)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中原粮仓,春管正忙。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王庄镇后王庄村的麦田里,农技员陈一品手把手给乡亲们讲技术:“农时不等人,肥水跟得上,防好病虫害,准保又是好收成。”
南国春早,土膏正润。海南省海口市红旗镇墨桥村里奏响水稻播种“春耕曲”,无人机作业,村民邓育辉忙得不亦乐乎,“播种新技术,省工、节本、效率高!”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今年我国粮食生产目标任务重点是“两稳两扩两提”,即稳面积、稳产量,扩大豆、扩油料,提单产、提自给率。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播粮食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粮食产量占主要口粮的近四成,抓好春耕春管,是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各地区各部门全力以赴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春季农业生产正从南向北陆续展开,冬小麦冬油菜面积增加、长势正常,春播粮食意向面积稳中略增,粮油生产和春耕备耕总体形势较好。
放眼广袤田野,新的耕耘已经开始,新的丰收正在孕育。
下好“先手棋”,农业生产劲头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下好“先手棋”,确保粮食生产开局稳,各地区各部门及早谋划全年粮食生产,抓实各项保障措施。
春耕备耕,农资先行。
连日来,黑龙江农垦红卫农场统一购买的5795吨氮、磷、钾肥陆续运达指定地点。“质量有保证,还直接送到家门口,省心。”种植户王立波一边点算,一边谋划新一年的水稻种植。
春耕备耕大忙时节,各地用种需求持续上涨,制种生产线开足马力。先正达集团中国种业各加工企业紧盯市场抓进度,昼夜生产水稻、玉米种子,一粒粒种子搭乘专列、货车销往全国。
肥料作为粮食的“粮食”,其质量好坏,供应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跟踪调度农资供需情况,抓好跨区调剂调运,加强供应保障……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好农资生产、流通、供应,确保及时到村到店到户。
春耕春管,服务跟上。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农技部门组建技术小分队,奔赴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员赵婕说,当前宿豫区在田小麦43万亩,苗情长势较好,一、二类苗占比超过92%,为夏粮生产搭好“丰收架子”。
进村入户解难题。“今年小麦种了多少亩?”“浇水打药方便吗?”……河南省原阳县大宾镇党委书记王鹏举每次上门走访,都把农户的春耕需求记下来,最短时间内提供解决方案。“镇里动员党员干部、种粮大户组建春耕生产服务队,助力老人、脱贫群众春耕春管,解决生产后顾之忧。”
当前,西南冬小麦进入拔节期、江淮即将返青、北方冬小麦仍在越冬,长江流域冬油菜等陆续进入现蕾抽薹期。近日,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制定发布小麦、油菜防冻抗旱促稳产技术意见,启动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大培训;派出11个专家指导组分赴河北、江西等小麦和油菜主产区,推动防灾减灾和春季田管关键措施落实落地,全力以赴夺取夏季粮油丰收。
生产需求,保障及时。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拖拉机奔跑调试隆隆声、叉车穿梭转运嘀嘀声、设备飞速运转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保春耕的交响乐。加快生产、加急发运,1月份中国一拖累计向全国发运拖拉机8500余台,有力保障春耕需求。
“农行300万贷款真是及时雨,添置了拖拉机、插秧机,大家干劲更足了!”一大早,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观音阁镇种粮大户彭惠华,就带着10余名农机手操作农机下了田,翻耕土地,准备播种。中国农业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力争发放春耕备耕贷款1600亿元以上,足额保障各地春耕备耕信贷需求。
眼下,种子、肥料备充足,技术、服务到田头,“大铁牛”“田保姆”来帮忙……一幅人勤春来早的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铺展,为提升粮食稳定供应能力、保持物价平稳运行打牢基础。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科技支撑动力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
增产增收,技术是关键。春耕备耕一线,农业科技引擎蓄满动能,良种、良机配良法,“金扁担”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瞄准良种,田野孕育好收成。
筛选、分级、包衣、数粒……河北沃土种业公司车间里,三条生产线同时运转。一袋袋玉米良种经智能包装后,由机器人码垛搬至成品库,再装车运送到全国各地。
“这些都是公司自主培育的玉米品种,‘沃玉3号’‘沃玉111’等,亩产达到900公斤左右,综合抗性、适应性和稳定性优势明显。”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将继续加强研发创新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校及重点企业协作,促进“育繁推”模式高效落地。
攥牢当家品种,擦亮农业“芯片”。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从中央到地方,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加快构建,打通研发和市场两端,不断凝聚种业振兴核心力量。
今年,农业农村部以玉米为重点启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示范推广一批高产优质耐密品种,力争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明显提升,其中玉米示范田亩产提高100公斤以上。
良机助力,春耕跑出加速度。
“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今年返青施肥有新‘神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昭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团说,过去用高地隙植保机撒肥,有时难免压到作物,今年新购置的农业无人机,比普通机型增加一项施肥功能,强度高、作业稳,一次能装载50公斤肥料,搭配螺旋流道甩盘,撒播更均匀流畅。
“小麦种肥同播,去年底,3天就播完480亩地。”今年,胡团计划添置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拖拉机,期待智慧“铁牛”在田野里大显身手。
农机一响,种地不慌。当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24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油菜移栽机等过去的短板机具成功量产。天上飞,地上跑,越来越多高科技农机装备驻扎田间,“会种地”变身“慧种地”,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升。
良法配套,种粮收获好效益。
165.1公斤!去年山东省禹城市复合种植大豆亩产创出高产纪录。在全国,首次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成果喜人,推动我国大豆自给率提升3个百分点。
“上一季,俺家560亩地基本实现‘玉米不减产,大豆算白捡’,每亩增收300元左右,今年肯定接着干!”春节一过,禹城市莒镇李尚武村粮食大户吴多霞忙着咨询农技人员,争取田里多生“金豆豆”。
“玉米大豆同播,要克服不少技术难题。”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成强介绍,通过与农业院校密切合作,专家团队手把手帮助农民突破“选良种、扩间距、缩株距”三道核心技术关。新春伊始,全市组织13支科技服务队、79名农技员对接种植大户,确保技术直通田间。
科技沉下去,效益提上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说,今年将集成推广一批高产增产技术模式,加大大豆种植支持力度,加力推进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争取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丘陵山区适用机械等短板技术尽快取得突破。
硬措施落地,产能根基夯得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春回大地,田管忙。在安徽省蒙城县楚村镇楚店村的麦田里,农机手驾驶着自走式小麦施肥机,在田间追施返青肥,邻近的麦田,两架植保无人机在喷施除草剂。
“今年种的小麦面积超过1300亩,眼下长势好于去年,一亩地多收100斤没问题。”蒙城县金粒源家庭农场负责人楚殿民说,“加上优质优价,今年增收估计得有20万元。”蒙城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95.56万亩,比上年扩种了1.76万亩。
粮食生产稳字当头,核心就是稳面积、稳产量,确保产得出、供得上。2023年,我国明确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将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提升耕地质量,稳住粮食产能基础。
大年初九,陕西省渭南市东雷抽黄灌区高标准农田里,胡建科顶着寒风整理田埂,为春灌做准备。“今年种了9亩小麦,冬灌已经浇了一水,春灌浇水加追肥,5月底开镰收割,产量肯定能超过去年。”胡建科眉眼带笑地说,“耕地实施改造后,渠道变直了,浇一亩小麦水费省了不少,还省了人工费。灌溉方便又及时,有点旱情咱也不怕了!”
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旱能浇、涝能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农田新气象给种粮带来好前景。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如期实现10亿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建设目标,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平均耕地质量可提高约1个等级,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
今年我国将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让“一季千斤、两季吨粮”在更多地方成为现实。
惠农政策到户,粮农吃下“定心丸”。
清早,四川省旺苍县三江镇三江村种植大户何永超就拿着输水管道,给田里的油菜补水。“前期有点旱,多亏补水及时,现在长势不错,过两天再打些除草剂,增产有望!”
何永超去年种了10亩油菜,今年扩种到60多亩。“支持政策好,咱信心就足!”旺苍县连续多年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项目,对项目区内油菜种植农户给予每亩150元补贴。“今年菜籽收购价每公斤涨了3角,效益越来越好。”何永超说。
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不断健全。2022年,稳定和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等政策,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三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合计发放400亿元一次性补贴……有效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
今年,种粮农民还将收获政策“大礼包”:落实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加大对大豆种植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小麦“一喷三防”补助全覆盖,提早下拨病虫害防控资金,实施南方早稻集中育秧补助。日前,中央财政提前下达2023年农业相关转移支付2115亿元,鼓励农民做好春耕备耕,让农民种粮有奔头。
坚定信心,铆足干劲。从东北平原到江淮大地,从塞上江南到天府粮仓,亿万农民辛勤耕耘,挥洒汗水,扎实推进春季农业生产,让农业根基更稳,让饭碗端得更牢。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黎鸣) 仅供分享
春来中国,万象更新。如今,科技正在成为夯实我国粮食产能基础的重要支撑。数字技术让奶牛等养殖业有了新的养法,深度参与到整个产业链的塑造当中,更多的传统农业产业迎来了新风貌。
立春过后,在河南省农科院种子试验田里,种子新品种正在诞生。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试验品种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品种,用一句形象的比喻来讲,它们现在还在学习中,等待“毕业”和入列。这是因为它们的“长辈”和“师兄”,也就是现在大田里主推的品种,个个都实力超群。
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 雷振生:它们(新品种)的表现只有超过它们的“前辈”,超过它们的“大师兄”,才可以顺利地“毕业”。
在试验田里,众多实力超群的种子组成了一个明星家族:其中百农207自2018年以来,连续3年蝉联全国推广面积第一,累计推广面积超1亿亩;郑麦379是目前黄淮南片麦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强筋品种;郑麦136经受住了近年来多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考验,有望成为新一代主导品种。
新的一年,山东省莱西市这家奶牛养殖企业用上了刚升级改造的智慧养殖管理系统,从喂食、通风、喷淋直到产奶都实现了无人化。然而,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主要做不动产的抵押,很少有银行会愿意做像奶牛这种生物资产的抵押。为此,当地政府推动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合作,给每一头奶牛都安装上了数字耳标,耳标上的芯片可对奶牛的体温、活跃度、运动量等生命特征进行多维监控,形成数字化标识,传送到银行终端。
如今,仅在山东就已建设了93家智慧畜牧业示范应用基地、42家智慧牧场。“数字工友”让养殖更精细规范,也让养殖企业的长久发展有动力、有底气。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农业农村部1月29日发布的信息显示,当前粮油生产和春耕备耕总体形势较好,冬小麦冬油菜面积增加、长势正常,春播粮食意向面积稳中略增,农资供应总体充足。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耕备耕生产,是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吃不饱”的问题彻底成为历史。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重点强调了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树立大食物观已经成为中央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大食物观引导下,不断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构建我国粮食安全新格局。
积极树立大食物观是基本前提。面对未来食物营养健康的多元化需求,传统的食物供给体系在需求压力与生态压力的叠加作用下,已经难以满足人民健康消费变化的迫切需要。对于粮食的认识应顺应新时代居民食物消费不断升级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从狭义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等“口粮观”,拓展到与粮食消费具有直接替代性的肉蛋奶、蔬果油等重要农产品及食品。要积极树立大食物观,认识到食物的多样性,构建可持续的食物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粮食安全要从保障口粮供给向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转变,既要保障“米袋子”安全,也要保障“油瓶子”“菜篮子”“肉盘子”“奶罐子”安全。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重要基础。不论生产什么农产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有限资源条件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首先,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上,耕地面积仍然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决定性力量。为此,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行为;要加大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力度,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开展耕地土壤修复行动,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其次,增强农业科技硬实力,向技术要产出。要集中力量对国内短缺农产品在良种培育、栽培和养殖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通过提高单位产量逐步缩小国内产品的供求差距。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要路径。树立大食物观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这就要求农产品供给要适应食物消费需求。在人多地少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国情下,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耕地资源。首先,依托国内资源确保谷物和口粮的安全底线;其次,要兼顾提高大豆和油料自给水平;最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改革完善农业支持政策是重要保障。支持政策是引导农业生产的手段,要从大食物观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农业支持政策,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一是持续加大农业支持力度,优化政策组合,整合补贴资金,对各类粮食生产者实施普惠性补贴。二是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尽快建立常态化的粮食市场调控储备和运行制度。三是加强大食物领域的科技研发,包括动植物育种核心技术、智能农业与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等。四是支持政策要能够引导农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工网 (责任编辑:朝阳) 仅供分享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开通报10起粮食购销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印发《关于深化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持续加大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惩治力度,将粮食购销作为监督执纪问责重点领域,统筹运用多种方式强化监督。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事关国运民生,党中央反复强调粮食安全为“国之大者”。其中,粮食购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粮食购销领域出现腐败,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危害国家粮食安全。
近些年来,我国针对粮食购销领域腐败现象,紧盯重点环节,靶向整治突出问题,严查粮仓“硕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以“中华大粮仓”——黑龙江为例,自2021年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以来,截至2022年4月中旬,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86件1009人、采取留置措施92人,查办省管干部6名。
但是粮食购销领域腐败现象仍然禁而不绝:通过关系粮、人情粮、空气粮、转圈粮等方式骗取国家补贴;通过私自盗卖、亏库短量以及虚报损耗等方式牟取私利;贪占挪用、套取资金、利益输送,侵吞国有资产……靠粮吃粮问题依然存在于收、储、售、管各个环节当中。为何在国家屡屡出拳整治粮食腐败行为的情况下,依然有人不惜代价以身犯险?除了部分党员干部纪律规矩意识淡漠、贪欲膨胀,监管缺失缺位、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也需引起重视。
以此次通报的10起案例为例,无论是中储粮集团公司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徐宝义干预和插手粮食业务招标代理、受贿案,山西省原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随亭违规决策造成国有资产损失、违反财经纪律、受贿案,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原党组成员、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张天喜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不力、受贿案,还是其他7起案例,这些党员干部之所以敢知规违规,知法犯法,且能够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还是因为监管存在漏洞,让这些人觉得自己可以做到天衣无缝、贪过无痕,不会被查到。
如何着力解决监管缺失缺位问题?此次《意见》特别强调,要持续开展常态化监督,将粮食购销作为监督执纪问责重点领域,统筹运用多种方式强化监督;强化纪检监察与粮食和储备、市场监管、审计等专业化监督的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织密监督网络,形成工作合力。此外,《意见》还进一步明确要求,持续推动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动智慧粮库建设、持续压实各方责任等。可以说,这为提高监管效能,从源头治理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提供了具体指导。
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一场“攻坚战”,需要打好“严打+严管”这套组合拳。期待相关部门继续保持重典治乱,以刮骨疗毒之势严打粮仓“硕鼠”;深化粮食储备和购销体制机制改革,织牢织密监督网络,系统、长效治理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
来源:法治日报 (责任编辑:未央)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3.2.10 单位:元/吨
品种 | 等级 | 平均价 |
早籼谷 | (15-17)中等 | 2450 |
晚籼谷 | (15-17)中等 | 2550 |
早籼米 | (15-17)中等 | 3600 |
晚籼米(江西923) | 一级 | 6000 |
晚籼米(安徽) | 一级 | 4080 |
浦城晚籼米 | 一级 | 4200 |
东北米 | 一级 | 4560 |
江苏粳米 | 一级 | 4200 |
红小麦 | 江苏中等 | 3330 |
白小麦 | 河南中等 | 3350 |
玉米 | 中等 | 3120 |
大豆 | 中等 | 7200 |
豆粕 | 一级 | 4800 |
籼糯米 | 一级 | 6400 |
麦皮 | 中粗 | 3160 |
大豆色拉油(散装) | 一级 | 9800 |
大豆色拉油(20L) | 一级 | 10200 |
4
2023年2月10日
总874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