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
  • 信息服务
  • 资产租赁
  • 供求信息
  • 产品信息
  • 粮食竟价

2023年7期粮情快讯

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3-03-10 浏览次数:2580

· 福州粮情

月份上旬福州市场粮格涨跌不一

时间:2023.3.10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上月平均价

本月上旬平均价

涨跌率

早籼谷

(15-17)中等

2450

2450

持平

晚籼谷

15-17)中等

2550

2550

持平

早籼米

(15-17)中等

3640

3720

2.2%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00

6000

持平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080

4080

-0.97%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200

4200

持平

东北米

一级

4560

4560

持平

江苏粳米

一级

4200

4200

持平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330

3330

持平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350

3350

持平

玉米

中等

3080

3060

-0.65%

大豆

中等

7200

7800

-5.55%

豆粕

一级

4800

4450

-7.29%

  籼糯米

一级

6400

6400

持平

麦皮

中粗

3070

2900

-5.54%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9800

9500

-3.06%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10200

9900

-2.94%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市场预期改变!国际小麦创17个月来新低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期货已经跌至17个月来新低,远远低于去年俄乌冲突爆发时的价位,似乎地缘政治风险以及供应风险已经荡然无存。持有巨量净空单的投机基金对小麦下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周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成交最活跃的5月小麦期约盘中跌至7.0575美元/蒲,创下2021年9月30日以来的最低价位,当时距离俄乌冲突爆发还有五个月,交易商那时还没有对俄乌局势感到担忧。5月小麦收盘报7.10美元,比本月高点下跌了11%,和去年同期的走势完全背道而驰。去年这个时候,芝加哥小麦市场一路飙升,3月初曾触及13美元的14年高点,当月均价超过11美元/蒲。

  引发近期小麦市场看跌的一个主要利空因素在于,市场对黑海出口协议前景的预期改变。上周一美国拜登总统突访基辅,给深陷危机的乌克兰撑腰打气;一天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暂时退出和美国的唯一核协议。剑拔弩张的气氛导致人们怀疑黑海协议是否能在3月中旬后继续执行。但是中国在周五发布重要立场文件,明确支持各方继续履行黑海协议,市场认为中国立场有助于化解围绕黑海协议续签的风险。

但是即使3月19日到期的黑海出口协议得以延续,交易者仍然需要记住,2023/24年度,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小麦产量预计均会显著下降,出口供应也将随之缩减。数月前俄罗斯分析机构就表示,由于播种面积减少,天气条件恶劣,2023年俄罗斯小麦产量可能至少比上年下降15%。在乌克兰,冲突导致2023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同比减少了22%。

  由于目前小麦价格仍然处于相对高位,一些进口国买家选择观望,减少远期采购。但是占到全球小麦贸易四分之一强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在下一年度的出口供应减少,对备货不足的小麦买家构成主要风险。

  最后看一下美国。最近几周来,美国干旱状况持续缓解,特别是美国大平原干旱的冬小麦产区出现降雨,也令市场对美国小麦作物的紧张情绪得到缓解。不过周一出台的最新作物状况表明风险依然存在。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26日,头号产区堪萨斯州的冬小麦优良率为19%,低于一个月前和11月底的21%,也低于上年同期的25%;冬小麦差劣率高达51%,创下本年度迄今最高值,高于上年同期的38%。

  目前看来美国小麦产量前景可能不错,因为根据气象预测,从现在到3月中旬的降水量将会高于平均。但是本年度初期的冬小麦评级如此之差,作物单产可能无法达到良好水平。春季降水充足将成为小麦单产能否恢复的关键变数。从类似年份的情况看,如果天公作美,小麦最终单产仍可能接近平均水平。

  上周四美国农业部在年度展望论坛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尽管2023/24年度美国小麦产量将创下四年新高,但是供应将低于平均水平。另外,美国农业部的产量预测是基于单产恢复到正常水平。由于持续干旱,堪萨斯州、德克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的收获/播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

来源:博易大师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玉米市场购销拉锯 现货将维持震荡趋势 

春节后玉米市场供应宽松而需求难有放量跟进,现货价格重心疲软走弱。2月下旬部分基层低价惜售心态渐显,且部分贸易主体收购意向提升,提振市场信心。但目前下游需求延续疲软态势,玉米市场购销僵持,3月上旬现货仍维持窄幅震荡状态。

  供强需弱延续,2月玉米价格重心下移

  春节过后,东北部分地趴粮源开化,基层售粮意向明显提升。而玉米价格持续疲软,前期惜售待涨的基层农户心态略有松动,主产区售粮进度提升,玉米市场供应趋于宽松。

  一季度整体饲用及深加工消费表现依旧疲软。饲料需求方面,春节后面临传统饲用消费淡季,叠加下游生猪养殖陷入持续亏损,饲料企业补库心态谨慎,玉米成交节奏缓慢。深加工消费方面,虽春节后深加工企业积极复工复产,但目前玉米淀粉库存已攀升至近5年来同期最高水平,高库存与弱需求的矛盾突显,深加工企业出货压力增大,导致加工利润明显萎缩,节后持续亏损,牵制行业开工率难有明显提升,玉米深加工消费延续弱势。

  所以2月玉米市场供大于求格局延续,供需差较1月扩大25.47%,拖累玉米月均价环比1月下跌0.32%。

  购销僵持,玉米价格维持震荡趋势

  短期卖压依然存在,但主要集中在东北地趴粮。据调研,东北地趴粮约占东北玉米总产量的38.59%。截至2月底,地趴粮余粮仅剩1046万吨左右,在3月气温持续回升的影响下,预计东北地趴粮在3月下旬前出售完结。后期伴随基层售粮逐步收尾,剩余粮源存储条件转好,玉米市场供应趋紧,给玉米价格带来一定底部支撑。且伴随玉米价格下行筑底,部分贸易主体入市采购意向提升,建库积极性提高,玉米价格存在上涨基础。

  需求方面,3月份玉米下游消费缺乏利多消息提振。一是终端养殖亏损状态或有所缓解,但整体仍处于盈亏线附近,饲料企业对于玉米询采积极性不高,按需小批量补库主导,饲用玉米消费提升空间有限;二是深加工行业仍维持亏损态势,开工率难有明显提升,玉米消费或表现平稳。

  综上所述,3月份玉米市场供应趋于宽松,但需求端难有明显放量提振,购销拉锯僵持,玉米现货价格仍维持震荡状态,难有趋势性表现。但二季度后,伴随基层售粮收尾,贸易商存储成本提升,玉米现货价格底部逐渐夯实,叠加需求端恢复预期,玉米价格仍有反弹可能。

来源:卓创资讯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托市收购如期结束 稻米中期走势不必悲观 

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于2月28日如期结束,政策性稻谷轮出也将再次亮相。随着国内稻谷供应压力减轻,稻谷比价偏低的局面将逐步改观,但稻米市场中期走势仍然值得期待。

  当前,陈稻轮出开始增多,大米需求逐步趋淡,供需得到初步改善,稻米市场继续保持小幅波动,优质稻走势相对偏强。随着地方储备稻谷轮出继续增加,加上最低收购价稻谷出库在即,预计短期仍有走弱可能,但中期走势或仍可期待。

  托市收购如期结束

  政策拍卖即将启动

  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于2月28日如期结束。2022年国内中晚稻生产在遭遇南方严重高温干旱后仍取得丰收,总体产大于需。五个省份启动了最低收购价预案,预计托市收购量比上年略有下降,总体可能超过1300万吨。在稻谷产量比上年下降2%的情况下,可以推测,今年新稻市场的供应压力要小于上年同期。

  随着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执行期结束,政策性稻谷轮出也将再次亮相,加上地方储备稻谷轮出持续增加,预计短期稻谷供应量也将持续增加,市场有走弱的可能。由于当前稻谷比价偏低,而稻谷市场供应压力又小于上年同期,预计政策性稻谷的拍卖成交情况将会好于上年。特别是上年南方中晚稻减产较多,供应压力相对较小,预计成交情况相对会更好。

  春耕备耕陆续展开

  早稻种植意向较高

  目前,稻谷产区春耕备耕工作已陆续展开,早稻育秧工作也陆续开始。截至2月底,全国早稻育秧已过一成,进度快于上年同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南方各地对早籼稻种植高度重视,很多省份已开始提前发动,加之上年早稻市场行情相对较好,种植效益不错,农户种植早籼稻的热情相对较高。

  农情调度显示,广东省今年种植早稻1303万亩,同比增加6万亩。海南省早稻计划播种面积164万亩,目前已完成播种面积96.65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4.57万亩。湖北省计划种植早稻191.1万亩,同比增加1.6万亩。安徽省春播意向面积1306万亩,其中早稻面积257.5万亩,均稳定在上年水平。湖南省计划播种早稻1800万亩,目前已将任务分解到市州,落实到县乡、村组,74个早稻生产重点县落实1350万亩集中育秧。江西1800万亩早稻春耕作业全面展开,今年江西省早稻种子总量整体供应充裕,种子企业早稻种子备种比上年增长超过25%。广西早稻种子市场供应量达2617.7万公斤,占应需用种量的169.15%。

  大米需求进入淡季

  稻米市场小幅波动

  随着陈稻轮出逐步增加,市场供需得到改善,加上大米需求逐步趋淡,稻米市场小幅波动,有逐步趋弱迹象,但近期优质稻表现相对偏强。2月28日,黑龙江哈尔滨长粒粳稻收购价3340元/吨,周环比上涨20元/吨;龙江长粒粳稻收购价3160元/吨,周环比上涨120元/吨,圆粒粳稻收购价2700元/吨,下跌60元/吨;佳木斯长粒粳稻收购价3300元/吨,周环比上涨20元/吨,圆粒粳稻收购价2700元/吨,持平;鸡西圆粒粳稻收购价2620元/吨,圆粒粳米出厂价3570元/吨,长粒粳稻收购价3300元/吨,长粒粳米出厂价450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河南中晚籼稻收购均价为2570元/吨,周环比上涨20元/吨。湖北中晚籼稻收购均价2700元/吨,周环比下跌14元/吨;中晚籼米出厂均价4057元/吨,下跌5元/吨;“丰两优”中晚籼稻收购价2860元/吨,“丰两优”中晚籼米出厂价3900元/吨,均持平。安徽普通中晚籼稻收购价2680元/吨,普通中晚籼米出厂价364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江西普通中晚稻收购价2660元/吨,普通晚籼米出厂价3850元/吨,“黄华占”稻收购价2900元/吨,“黄华占”米出厂价426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湖南中晚籼稻收购价2760元/吨,中晚籼米出厂价3800元/吨,“黄华占”稻收购价2900元/吨,“黄华占”米出厂价410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浙江杭州粮油市场黑龙江产优质晚粳米5720元/吨,安徽产普通晚粳米4420元/吨,优质晚籼米520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普通晚籼米4920元/吨,江苏产优质晚粳米4460元/吨,均下跌20元/吨。福建中晚籼米平均批发价4530元/吨,粳米504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

  印度或将限制出口

  国际米价可能上涨

  印度政府人士日前表示,印度不打算取消对碎米出口的禁令,也不打算削减白大米出口关税20%。尽管印度上年对大米征收了20%的出口关税,大米出口并未放缓,2022年印度大米出口增长3.5%,达到创纪录的2226万吨,远超其他四大出口国(泰国、越南、巴基斯坦和美国)的出口总和。中国是印度碎米的最大买家,2022年进口量为201.9万吨,占我国碎米进口量的57%,占我国全年大米进口总量的32.6%。

  上周,泰国大米FOB出口价(5%破碎率,下同)474美元/吨,周环比下跌7美元/吨;越南大米460美元/吨,下跌5美元/吨;印度大米442美元/吨,持平;巴基斯坦大米475美元/吨,上涨5美元/吨。经过连续下跌后,国际大米价格继续下跌动力减弱,有企稳反弹要求。若后期印度继续实施大米出口限制,可能再次推高国际大米价格,我国大米进口预计将出现较大降幅。

  供应压力持续化解

  稻米后市值得期待

  经过上年的大幅变动,国内稻谷价格在三大粮食品种中罕见垫底,但稻米比价偏低并非稻米市场下跌,而是因为稻米价格与小麦、玉米相比涨幅较小。随着供应形势不断变化,我国稻谷供应压力持续减轻。

  新稻供应压力减轻。2022年我国稻谷产量为20850万吨,比上年减产435万吨,下降2%。其中,早稻增产10.6万吨,中晚稻减产445万吨左右。当年最低收购价稻谷比上年少收购100多万吨。初步判断,当前中晚稻供应同比减少300万吨左右。新稻供应压力下降,是春节后国内稻米市场走势相对较强的主要原因。

  陈稻压力快速释放。在新稻供应压力下降的同时,陈稻库存压力快速减轻。虽然上年最低收购价稻谷拍卖成交创下历史新低,不到70万吨,但上年超期储存稻谷定向销售给饲料企业的数量也创下纪录,达到近3000万吨。2020年至2022年定向销售稻谷累计成交已超5000万吨,我国托市稻谷库存压力得到较快释放。今年预计将销售定向稻谷1800万吨,若全部实现,托市稻谷库存量将较2020年减少一半以上。

  大米进口压力可能下降。2022年我国进口大米达到619万吨的历史天量,也对国内稻米市场构成一定冲击。随着国际大米自上年三季度以来持续上涨,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国内,国内外价差大幅缩小,大米进口动力减弱。当前国际大米价格同比偏高的局面仍未改变,若第一大米出口国印度继续限制大米出口,国际大米后期仍有可能居高不下,甚至再创近期新高,预计今年国内大米进口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进口大米对国内稻米市场的冲击将会减弱。

  随着国内稻谷供应压力的减轻,以及稻米替代需求的增加,预计我国稻谷比价偏低的局面也将逐步得到改观,虽然短期国内稻谷轮出增加,市场仍需谨慎,但中期走势值得期待。 

来源:粮油市场报   (责任编辑:莫问)  仅供分享

上海建成全球最大的水稻功能基因资源库 

近日,以“生物制造-种源保护利用和技术创新”为主题的“2023年启明星论坛暨第108期院士沙龙”在上海市农科院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上海市农科院加强资源收集、创新与利用,安全保存了93科360种23万余份动植物、微生物种质资源,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水稻功能基因资源库和全国最大的生菜种质资源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节水抗旱稻”,像种麦子那样种水稻,开辟了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新境界。

  本次论坛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景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员罗利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冯雁等4位在业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作报告。他们的报告既有从番茄、水稻、食用菌、节水抗旱稻等具体作物种源的现状、问题与趋势的分析,也有对上海种源农业发展的建言。在启明星论坛环节,6位工作在种质资源开发、培育一线的科研人员基于各自的研发实践,就如何进一步助力粮食安全和种质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光不仅提供植物生长的能量,还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信号。”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景权作了题为《番茄光信号途径研究及其应用》的报告。他指出,光通过光受体影响了一系列包括植株形态建成、抗性、代谢、养分吸收等过程。报告围绕红光、远红光和蓝光受体如何通过光信号分子在番茄生长发育、抗冷、光适应、养分吸收和植株株型形成等发挥作用,探讨设施园艺led精准补光和植物工厂人工光源的光配方,为发展现代园艺提供指导。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在《食用菌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报告中指出,大千生物世界,无非“三物” 循环,“植物生长、动物消费、菌物(微生物)转化”是农业必须遵循的规律。菌物产业现已成为我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特别是食药用菌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蔬菜、果树、油料的第五大产业。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员罗利军则作了《节水抗旱稻的理论与实践》报告。他介绍,节水抗旱稻的节水、抗旱和耐直播能力较强,可采用“旱直播旱管”的绿色栽培模式,既可在水田不淹水栽培,大幅度节约灌溉用水、减少面源污染和甲烷排放,又可在旱地或山坡地种植,大大拓展水稻的种植空间。据了解,作为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罗利军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研究,取得了节水抗旱稻资源评价、不育系创制、三系配套和新品种培育的系列原创性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冯雁作了题为《合成生物学:开创高值化合物生物制造的新途径》的报告。据介绍,她主要致力于酶学和酶工程领域的研究,系统建立了在医药、食品及化工等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酶(脂肪酶、蛋白酶及多糖水解酶等)基因资源库;解析了多种嗜热酶的晶体结构,并从酶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物理学等角度探讨了酶活性、稳定性及底物选择性的复杂关系;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酶分子改造的研究工作,利用定向进化、合理设计及分子模拟等技术构建了功能明显改变的进化酶。

  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91年启动实施的科技人才计划,是上海科技人才培育的一块“金字招牌”。截至2021年,该计划正式实施已满30周年,成为国内推出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始终保持口碑和影响力的人才计划,已有3000余位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其中走出20位两院院士、209位国家杰青、207位国家优青,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团队,涌现出大批重要创新成果。院士沙龙是由上海院士中心主办的高层次、小规模的学术活动,旨在提供宽松的学术氛围,增进各学部院士、专家、政府部门和企业间的相互了解,在畅所欲言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形成解决问题的良策,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来源:上观新闻  (责任编辑:莫问)  仅供分享

东北地区大豆供多需少 市场观望为主 

 2月以来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基本平稳,产区正值春耕备种阶段,等待新年度大豆补贴,余粮销售进度低于往年平均水平;销区市场因气温升高后逐步进入淡季,需求无力提振。预计短期东北大豆现货市场维持供应充足、需求偏淡局面,主要观望生产补贴及收购主体动作。
  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平稳
  春节假期以后东北地区大豆市场购销恢复,由于春节前下游多未备货,春节后进行了一轮补库需求,部分市场价格小幅走高,随后市场需求持续清淡,大豆价格持续保持稳定。黑龙江绥化海伦地区蛋白39.5%以上塔粮装车价2.85元/斤左右,齐齐哈尔讷河地区蛋白39.5%以上塔粮装车价2.74-2.78元/斤,哈尔滨地区中粒塔粮低端市场价格集中于2.68-2.70元/斤。
  产区供应充足 主要等待种植补贴公布
  目前正值春耕备种阶段,东北产区主要等待新年度大豆生产补贴具体数额确定。2月18日,吉林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加大大豆生产支持力度,东部和西部地区大豆生产者补贴亩均要高于玉米生产者补贴220元左右,中部地区要高于320元左右。2月28日,在国务院例行吹风会上,农业农村部提出要积极争取加大支持力度,突出大豆生产导向,着力提高大豆生产者补贴水平。
  截至3月1日,东北地区大豆余粮销售进度约在40%,低于近五年平均销售进度23个百分点。产区农户手中余粮数量相较往年偏多,出货情况偏慢。随着全国气温逐渐回升,东北天暖化冻,农户准备春耕,预计卖粮的积极性将呈增加趋势。
  销区市场需求不振 采购积极性持续低迷
  2月第一周大豆市场现货交易较为火热,调研样本成交比例达到80%左右。但随着下游补库基本结束,南方市场气温快速回升,下游需求持续在低位徘徊,成交比例低于20%。由于目前逐步进入豆制品消费淡季,市场需求难以对大豆价格有较强支撑,预计3月销区的交易比例可能仍然维持在低位。
  现货短期供多需少 但仍以观望为主
  目前东北大豆市场供应多于往年同期,下游需求面偏清淡,现货市场成交持续低迷。但由于近期处于春耕备种的关键阶段,产销区均观望生产补贴、收购主体增收情况。收购主体若顺利增收,可能吸收多余供应,预计未来东北大豆价格将以稳为主,关注农民卖粮情况。

来源:卓创资讯 (责任编辑:雨非) 仅供分享

油脂如期上涨 后市怎样? 

进入三月份,本周国内两大油脂豆油棕榈油稳中上涨,特别是本周五豆油主力合约突破压力位继续走高。那么接下来进入三月份国内油厂因断豆或豆粕胀库停机越来越多,豆油是否会继续冲高再涨一涨呢?以下是笔者针对市场现状做如下简析,仅供参考使用!

   豆油现货市场参考,截至3月3日午间,国内沿海主要厂商一级豆油现货平均报价约9720元/吨,大连地区约9560元/吨、天津地区约9700元/吨、日照地区约9750元/吨、广州地区约9760元/吨左右,防城港地区约9830元/吨左右。

南美天气仍是焦点

    截至本周五芝加哥期货大豆连续三日上涨,市场关注焦点仍未离开南美新作大豆产量。根据消息显示,阿根廷大豆作物进入最后的生长阶段,而持续的炎热干燥天气继续对作物构成压力。美国大豆现货市场强劲,进一步支持了大豆价格。美国农业部将于北京时间3月9日凌晨1:00发布3月份供需报告。大多数人认为供需报告将会显示阿根廷大豆产量预估大幅下调。市场分析师平均预计阿根廷的大豆产量预估将下调435万吨,为3665万吨。巴西大豆方面,据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服务局发布报告显示,据预测,巴西2022/23将达到创纪录的1.53亿吨,维持巴西大豆种植面积4330万公顷的预期。与前几年相比,收割进度落后于计划,频繁降雨和未来的潮湿天气预报可能会影响大豆质量,关注南美新豆产量变化。

    本周豆油主力合约跟随外盘跟涨不跟跌,整体保持震荡偏强态势。美豆偏强,叠加巴西国家能源政策委员会或在3月份决定生柴掺混义务从现行10%上调的时间表,可能要到3月末实行。巴西生物燃料生产商协会(APROBIO)当前提案预示着4月份生柴掺混义务将上调至B12,5-6月在B13,23年7月至24年2月为B14,明年3月B15。报告显示,1月份巴西生柴产量仅38万吨,较上年减5%,为近4年来最低。1月份国内柴油整体销售同比下降2.1%,暗示今年年初10%的掺混义务并未达标。

产地棕榈油出口有变

本周马盘棕榈油期货持续走高,截至本周五创下近四个月来的高点,周线图上连续第四周上涨。上涨主要原因仍是棕榈油产量问题。其一,马来西亚产地持续降雨或影响到油棕种植业的收获以及物流,市场对食用油供需趋紧的担忧加剧。其二,印尼棕榈油出口收紧,以确保节日季斋月国内供应充足,导致棕榈油出口量下降。马来西亚棕榈油局(MPOB)将在下北京时间3月10日下周五发布供需数据,分析师们预计这份报告可能显示2月底马来西亚棕榈油库存进一步降至221万吨,比1月份降低2.7%;2月份产量可能降至126万吨,环比降低8.65%;出口量可能为114万吨,环比提高0.3%。

    后期需持续关注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情况。不过笔者认为马棕减产周期已过,进入增产周期,后续关注降雨对产量实质的影响。众所周知印尼政策多变,限制出口对本国无更利多支撑,况且棕榈油行业是作为印尼经济主要支柱产业。从我国当前棕榈油库存来看,远高于去年同期,即便进口利润差,但仍有远月买船。由于本周我国棕榈油有洗船,叠加外盘走高,国内厂商有挺价意愿,导致棕榈油价格快速上涨,多地基差上涨,长远来看棕榈油库存销售仍有压力。

原油创三周新高

    昨晚国际原油期货从短暂的抛售压力中反弹,收盘创下近三周高点,主要原因是来自我国需求有望转好。今明两日将召开重要会议,疫情全面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正处于逐步复苏中。本次会议届时将发布202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一些消息人士称我国可能将2023年GDP增长目标定为6%,这要高于目前所有西方投行的预期,因此油脂市场也将得到很好的提振。

中储抛售大豆原油

    本周中储粮油脂公司计划销售大豆原油,计划销售进口大豆原油32472吨,实际成交32472吨,成交率100%,起拍价Y2305+200~550;实际成交基差Y2305+300~740,市场需求较好。根据最新公告,中储粮油脂下周将继续向市场投放大豆原油34839吨,标的分布陕西、福建以及广西等地。根据去年同期的投放量来看,后期还将继续向市场投放原油,届时国内豆油库存将有所增加,抑制豆油上行的步伐。

    综上所述,短期内国内油脂行情或仍将呈震荡偏强格局。但自3月份以来,各地油脂提货速度有所放缓,经过2月份的一轮备货,下游需要时间消耗。同时即便国家大力恢复经济,带动经济复苏,但实际实施起来尚需要时间。各地虽有缺油现象,但下游依然采取保守谨慎策略,而工厂也在不断的下调现货基差,以豆油为例,本周累计基差下调约50。3月在中下旬大豆供应紧张的格局将有所缓解,另外棕油库存高达90万吨以上,2-3月菜籽集中到港,工厂开机率提升,还储结束,菜油库存累库,整体供应充足,将整体抑制油脂价格上涨空间。

来源:粮信网    作者:尹秀颖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补齐生物农业短板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生物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发展潜力巨大,已经成为新一轮农业技术革命竞争的高地,也是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的重要驱动力。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这为我国生物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生物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发展潜力巨大,已经成为新一轮农业技术革命竞争的高地,也是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的重要驱动力。当前,生物农业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受到重视,日趋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的制约,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满足居民膳食消费升级的挑战,迫切需要把握生物农业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加强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推进生物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路径之一

  推动生物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路径之一。仅靠传统农业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需要加快推动生物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一方面,利用生物合成技术,探索研发“人工合成淀粉”“人造蛋白”等新型替代性食物,可以促进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缓解传统养殖业所引起的环境资源压力,落实“大食物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健康化、个性化的膳食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利用农业生物育种技术,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可筛选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助力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事实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生物农业,在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对发展生物农业进行了安排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指导文件中都涉及了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等相关内容。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促进生物农业快速发展。202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对推动生物农业发展进行了部署,要求有序推动生物育种等领域产业化应用。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农业生物技术前沿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科研论文与专利登记数量都位于世界前列。但由于起步较晚等原因,当前我国生物农业在以下几个方面仍需完善:一是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研究不足、自主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发展不均衡,缺乏重大突破性成果;二是生物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生物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滞后;三是生物农业推广应用示范有限,农民对生物农业产品的认知不足,生物农业产品的推广应用较慢;四是生物农业行业标准有待完善,监管与安全管理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金融支撑体系。

  多措并举推进生物农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对发展生物农业提出了迫切需求,当下生物农业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亟须补齐生物农业短板,推进生物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巩固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培育一批重大创新性研究项目。首先,加强对生物农业的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快完善种质资源数据库和资源管理平台,加强对地方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重视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基础性研究。其次,重点支持一批生物农业创新攻关项目。整合国内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优势科研力量,针对当前生物农业“卡脖子”的科研问题进行定向攻关研究,培育一批创新型人才,提高我国生物农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重大创新性成果。最后,着重补齐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短板。加强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发展酵母源的高活性生物饲料研发、应用微生物源和植物源进行的生物农药研发,以及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天然菌种的筛选和改造,筛选出能够高效降解农田污染物和解决作物连作障碍的优良菌种,进行生物肥料的研发。

  第二,探索生物农业“产学研”一体化,积极推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首先,大力创新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成产业利益联盟,研发具有高技术内涵的动植物品种和农产品,加快已有技术和成果的生物技术改造,促进生物技术实用化、传统农业现代化,加快生物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其次,大力推进涉农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集中各自的优势力量,建立完善相关生物技术支撑平台,提高农业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最后,根据不同地域特色进行宏观产业布局调控,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技术集成、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作用,综合协调科学分工合作和一体化发展。

  第三,促进生物农业产品市场化的底层逻辑是构建生物农业示范推广应用体系。首先,生物农业产品需要迎合市场需求,将研发和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扩大生物农业产业内需,打通行业壁垒,延长生物农业产业链,提高生物农业制品在市场的流通效率。其次,加强生物农业宣传,通过政府与科研部门、企业通力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宣传、新媒体平台等,加强生物农业产品应用技术的科普,让农业从业人员了解、接受和应用生物农业产品。通过建立生物农业推广示范区,开展相关实验示范、田间观摩,提升农业生产主体对生物农业产品的认知度和使用意愿。最后,加大开展各类生物产品技术推广和服务的力度,增加农户使用生物农业产品的便利度,推进我国生物农业产品的广泛应用,增加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建立生物农业行业标准,完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首先,构建完善的生物农业产品行业标准体系。随着生物农业的发展,各种生物农业产品日益增多,其有效成分也日趋复杂,迫切需要构建相关行业标准,规范生物农业产品生产,产出能让农业经营主体放心使用、高效高质的生物农业产品。其次,加大生物农业产品的监管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生物农业产品市场准入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为现代生物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努力营造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研发环境、产业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最后,完善生物农业金融支撑体系。加快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关键要建立高效的生物农业产业资金体系,在税收减免和贷款融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同时充分发挥财政、信贷和证券三种融资的合力,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生物农业产业投融资渠道,打通生物农业产业投融资的瓶颈。

来源: 科技日报  仅供分享

如何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

  加大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健全追溯管理制度

  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2年达13731亿斤
  我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今年将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
  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
  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是人均400公斤,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约483公斤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要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无不体现着粮食安全在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分量。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持续抓紧抓好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入新时期,迎接新挑战,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下一步,该从哪些方面提高粮食产能?两会上,代表委员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藏粮于地提升耕地质量
  “粮食问题在我们三农领域代表中一直是非常关注的话题。总书记讲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认为根本的是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赵皖平认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抓数量的同时,也要抓质量。在农田防护林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方面,应有利于改善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之成为真正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优势区。
  “通过把中低产田的产能提高到高产田,把低产田变成中产田,提高粮食产能。”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表示,在耕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总产量就会相应增加。“此外还要挖掘边际土地潜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后备耕地资源。”
  “万物土中生,有土才有粮。耕地红线是‘高压线’,也是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党委书记张天任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的处置,不断优化耕地质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张天任建议,要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管理,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严格查处各种非粮化行为,同时,充分发挥村集体在优化和完善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结合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全面提升粮食规模经营水平。
  藏粮于技提高粮食单产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代表委员一致认为,藏粮于技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粮食生产、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全国政协委员、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党委书记杨松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当地农村劳动力主要是老弱妇孺,对农业机械的性能、操作以及保养等知识了解不足,导致农机具使用效率低,农机具推广应用普及有难度。因此他建议,加大对山地型适用农机的研发,针对像贵州这样的山地地形,研发一些小型化、省力型、多功能的山地农业机械。与此同时,将山地机械人才培育纳入中高职教育,加大对山地型适用农机的补贴,真正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我们需要破解‘卡脖子’技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应用推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认为,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通过先进技术的转化,带动粮食产业发展。科技工作者开展“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咨询,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代表委员对此深感认同。
  “为了培育出更多品质优良的种子,牢牢夯实我国的粮食安全根基,我认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完善种质资源中长期库(圃、场)基础设施条件。”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农业用种总体供应充足,但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步伐。
  陆銮眉告诉记者,要提高育种创新能力,综合运用前沿生物(13.920, 0.03, 0.22%)技术和常规育种手段,建立现代精准育种技术体系。同时,做大做强现代种业企业,实施重大品种联合攻关,完善种子监管体系建设,为现代种业发展保驾护航。
  节粮扩油激发内生动力
  从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到今年提出加力扩种大豆油料。稳住口粮的同时,也要拎稳“油瓶子”,代表委员纷纷建言,提高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激发大豆主产区内生动力。
  “国家近年积极实施国产大豆振兴计划,去年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开局良好,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全国人大代表,九三集团铁岭大豆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史洪斌表示,国产大豆振兴整体态势向好。
  对于大豆产业发展的建议,史洪斌认为,在种植端方面,通过宏观调控缩小大豆玉米收益差距,增加种植者补贴,保障种植利润。在加工端方面,给予大豆加工企业加工补贴,发挥大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给予精深加工或产能扩张支持,有效促进产业加工转化。
  “中国大豆看黑龙江、黑龙江大豆看海伦。”黑龙江海伦市向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向秋告诉记者,海伦市是全国优质大豆之乡,为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亟须打出扶持政策“组合拳”。如扶持主产区现有大豆加工企业,对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加工企业改造升级过程中,给予一定资金补贴,推动企业完成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化。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告诉记者,大豆油料和玉米是关乎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去年推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真正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目标,建议从果蔬补粮、加工储粮、养殖节粮等方面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
  “我第二个提案的内容,主要关系粮食安全的问题。一直以来,国家提出节约粮食,要保证粮食的供应,要藏粮于地,起到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同时提出光盘行动,减少消费端的浪费,现已逐步形成共识。”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建议,要节约用粮,支持企业牵头开展饲料节粮科技创新联合行动,从原料端保障饲料用粮安全。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未央)  仅供分享

向违法违规行为“亮剑” 粮食流通领域专项执法行动强势推进 

中国网财经3月2日讯(记者 李春晖)“亮”出纪律法规,严惩涉粮违法违规行为。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3月1日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粮食流通“亮剑”专项执法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2021年6月到2022年底,为了全力推进依法治粮、依法管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开展了粮食流通“亮剑”专项执法行动。一年半以来,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积极作为、压实责任、创新方法,认真完成专项行动各项任务,确保“亮剑”行动强势推进。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执法督查局局长钟海涛介绍,截至2022年底,“亮剑”行动中各级粮食和储备部门作出警告以上行政处罚1022例,罚款2475.78万元,没收违法所得207.94万元。黑龙江、辽宁、河南、山东、湖南、新疆等省(区)粮食和储备部门以及湖南垂管局均作出了罚款50万元及以上的行政处罚,执法力度创历史新高。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新闻通气会通报了2022年查处的十起涉粮违法违规典型案例,通过严肃惩治违法违规行为,教育警醒粮食企业要守法经营。

  “通过查办案件,粮食流通执法监管的权威逐步树立,达到了凝心聚神提气的效果,严之又严、实之又实的粮食流通行政执法工作作风逐步树立,法治思维、法治手段运用更加充分,依法治粮、依法管储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钟海涛称。

  此次专项执法行动中,行纪、行刑衔接得到进一步强化,粮食和储备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联动配合不断加强,有效提升了执法效能,有力增强了对粮食流通领域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钟海涛表示,未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继续秉持“亮剑”精神,对违法违规行为更加敢于“亮剑”、更加主动“亮剑”,坚决做到“查处一案、教育一批、警示一域”,努力营造粮食行业守法经营良好氛围。

  据悉,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于3月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以案为鉴警示教育月”活动,并部署开展贯穿全年的“强监管严执法重处罚行动年”活动。

    来源: 中国网财经  作者:李春晖  仅供分享

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冲击 中国还是“稳定器”吗? 

———专访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和朝鲜代表文康农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极端天气、供应链遇阻等多重因素影响,国际粮食价格几度创下新高,贫困和饥饿人口数量急剧攀升,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面对诸多粮食安全挑战,作为全球重要农业大国,中国还是全球粮食安全的“稳定器”吗?展望今年,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哪些新形势?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和朝鲜代表文康农(Carlos Watson)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中国粮食生产形势如何?

  去年,面对疫情灾情交织叠加、国际粮价剧烈波动等多重冲击的严峻形势,中国粮食生产顶住压力,连续八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文康农表示,很高兴看到,随着粮食产量增加,中国农民收入也在稳步增加。“2022年,中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人民币)。考虑到2022年的各种挑战,包括疫情大流行、高温等气候变化影响、生产成本增加等,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连续丰收表明,中国多年来采取的农业发展政策和措施是有效的。对中国和世界而言,中国农业粮食生产的强劲发展势头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康农说。

  展望今年,他对2023年中国粮食生产的前景充满信心,也期待2023年中国粮食再取得丰收。“这不仅是中国实现粮食安全的前提,也是全球粮食供应的重要稳定器。”

  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如何?

  近年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文康农强调,当前,全球面临贫困和粮食不安全水平的上升。供应链中断、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新冠疫情大流行、金融紧缩以及地区冲突对全球粮食体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饥饿人口在7.02亿至8.28亿之间。严重粮食不安全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已从2020年的10.9%大幅上升至2021年的11.7%,不少人陷入严重粮食不安全的困境。

  “从长远看,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贫困和不平等、地缘政治紧张和冲突、气候变化等,正对社会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他指出,这迫切需要向更可持续、更具抗灾能力和包容性的农业粮食体系转型,需要包括政府、消费者、企业、学术界和国际社会在内的所有利益攸关方立即采取行动。

  中国为全球粮食安全做了什么?

  多年来,中国农业取得显著发展。在文康农看来,中国的农业发展成就,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难得的一笔经验财富。

  “中国在农业上的成功经验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丰富的农业发展解决方案,包括知识、良好做法、政策、技术等。未来,粮农组织希望继续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加快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文康农说。

  当前,在应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国的作用不可或缺。文康农强调,从全球层面上看,中国是全球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和进口国,具有强劲的粮食供应、储备、贸易和消费,这为国际粮食市场的稳定和全球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的发展也推动了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他指出,目前,中国已向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计划提供了1.3亿美元资金,用于减贫和改善粮食安全状况。中国对国际农业发展的贡献,促进了发展中国家间的农业创新和经验交流,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仅供分享

国家发改委:加强现货期货市场的联动监管 

3月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李春临等就今年我国物价形势、粮食安全、能源保供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一一回应。

  李春临在谈及物价问题时表示,今年,受地缘政治冲突、输入性通胀风险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物价运行仍然面临一些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但要看到,我国粮食“十九年连丰”,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粮食以上,粮食丰收是我们保障物价平稳的最大“压舱石”。同时,生猪产能合理充裕,商品供应充足,能源保障有力,保供稳价体系进一步健全。总的说保持物价平稳运行的基础十分坚实,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今年全年CPI的预期目标。

  李春临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突出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强化监测预测预警。紧盯国际国内重点大宗商品和重要民生商品市场变化,加强供需和价格走势分析研判,及时采取针对性调控措施。二是进一步强化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生产供应,加强产销衔接,开展储备调节,保障市场供应。三是进一步强化能源等大宗商品的保供稳价。稳定煤炭生产,加强储备能力建设,持续抓好煤炭价格调控监管,引导煤炭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大国内油气、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推动增储上产,增强供给保障能力。四是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和预期引导。加强现货期货市场的联动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政策宣传和信息发布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针对如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赵辰昕表示,我国有14亿多人口,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国家发改委将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围绕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综合施策,统筹推进粮食生产、流通、储备能力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具体来看,一方面,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完善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支持政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全力保障市场供应。不断提高收储调控能力,加强粮食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扎实做好粮食收购工作。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做好粮食库存销售安排。持续完善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体系。”赵辰昕说,总之,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和粮食安全一样,能源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国之大者”。李春临在会上回应做好能源保供工作安排时谈到,2023年,国际能源供需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国内经济恢复发展带动能源需求稳定增长,区域性、时段性能源供需矛盾依然存在。为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国家发改委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加能源生产供应。持续提升电力供给能力,大力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配套建设必要的调峰电源,统筹增加发电有效出力。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投入,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稳定煤炭生产供应,加强清洁高效利用。保障能源进口多元稳定。二是持续夯实能源储备。建立健全能源储备体系,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构建稳定高效的油气储备系统,持续提升全国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能力。三是保持能源价格稳定。密切关注能源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以煤炭为“锚”,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多措并举抓好煤炭价格调控监管,通过稳煤价进而稳电价,努力稳住国内能源价格“大盘”。四是坚决守好民生用能底线。推动发电供热用煤、民生用气中长期合同实现全覆盖。统筹做好煤炭、天然气、电力、成品油等能源互济互保,加快提升能源顶峰保供能力。加强电力供需监测预警,进一步细化需求侧负荷管理预案,牢牢守住民生用能底线。

来源:期货日报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3.3.10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平均价

早籼谷

(15-17)中等

2450

晚籼谷

(15-17)中等

2550

早籼米

(15-17)中等

3720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00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080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200

东北米

一级

4560

江苏粳米

一级

4200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330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350

玉米

中等

3060

大豆

中等

6800

豆粕

一级

4450

  籼糯米

一级

6400

麦皮

中粗

2900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9500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9900

 

7

2023310日

                            877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