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3-03-31 浏览次数:1978
· 福州粮情
三月份福州市场粮油价格涨跌不一
时间:2023.3.31 单位:元/吨
品种 | 等级 | 上月平均价 | 本月平均价 | 涨跌率 |
早籼谷 | (15-17)中等 | 2450 | 2450 | 持平 |
晚籼谷 | 15-17)中等 | 2550 | 2550 | 持平 |
早籼米 | (15-17)中等 | 3640 | 3720 | 2.2% |
晚籼米(江西923) | 一级 | 6000 | 6000 | 持平 |
晚籼米(安徽) | 一级 | 4080 | 4080 | 持平 |
浦城晚籼米 | 一级 | 4200 | 4200 | 持平 |
东北米 | 一级 | 4560 | 4560 | 持平 |
江苏粳米 | 一级 | 4200 | 4200 | 持平 |
红小麦 | 江苏中等 | 3330 | 3330 | 持平 |
白小麦 | 河南中等 | 3350 | 3350 | 持平 |
玉米 | 中等 | 3080 | 3030 | -1.62% |
大豆 | 中等 | 7200 | 6300 | -12.5% |
豆粕 | 一级 | 4800 | 4000 | -16.66% |
籼糯米 | 一级 | 6400 | 6400 | 持平 |
麦皮 | 中粗 | 3070 | 2500 | -18.75% |
大豆色拉油(散装)
| 一级 | 9800 | 8800 | -10.2% |
大豆色拉油(20L) | 一级 | 10200 | 9200 | -9.8% |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年前年后豆粕下跌2400元/吨,小麦下跌300-400元/吨,国内进口小麦下跌近400元/吨,美麦价格拦腰斩断,国产大豆下跌1500元/吨左右,豆油下跌4000元/吨左右,菜油下跌6000元/吨左右。
当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跌幅巨大,市场哀嚎一片,崩盘论、躺平论、宏观论、危机论、供需双弱等论调不绝于耳,久久回旋于市场。小麦市场未来是否有反弹窗口出现?有小麦的客户是逃还是不逃?笔者想就此和大家探讨下。
一、小麦市场总体格局如何?
1.笔者2022年6月份就和客户交流过:“小麦价高,盈亏比不成正比,收益不甚乐观,市场节奏最重要”。
2.2022年10月-12月,笔者认为1.56-1.57蚌埠周边的小麦毛粮就可以出手了;年前面粉需求旺季不旺,小麦年后大概率要下行;
3.2023年2月,笔者认为战争、疫情、物流、投机需求赋予农产品的价格升水将要被修复,被打掉。
4.笔者前期文章写过:当前小麦市场的运行特征。a.总体特征:连涨多年,高位运行。b.小麦供需结构:国内看年度供需略微过剩,2020-2021年小麦大幅度替代玉米,消耗了大量临储小麦和社会库存小麦,又逢战争、种植天气造就了小麦历史高价。但总体看年度产需是略微过剩的;c.外围市场价格影响较弱。自2022年年初以来美国小麦CBOT价格从1340美分/蒲跌至当前650美分/蒲,腰斩。d.疫情、战争、消费需求、投机需求影响也基本恢复一般水平,战争平稳,疫情放开、需求疲弱、投机需求(囤积、看涨)回归平淡。
总体格局:耕地面积增加19.14亿亩,供需偏过剩,需求偏弱,价格升水需要修复。
二、小麦市场的反弹窗口是否存在?
小麦市场是否存在反弹窗口呢?笔者觉得要等这波趋势走完,待饲料需求向好,面粉需求向好,小麦替代玉米进入正道,政策层面提供利好支撑等因素出现时,小麦市场大概率企稳反弹。但目前的现实是饲料需求未向好、库存高,面粉麸皮双弱,政策小麦不断投放,市场情绪低迷,期货现货双弱,宏观大对冲多工业品空农产品对冲,都是利空小麦市场的因素。
从交易规则和纪律的角度看,待行情走完,市场给出止跌信号时,将是真正反弹的开启;笔者客观的认为,因为小麦价格虽然大幅下跌,但仍处于历史高位,反弹难有太大空间。分批销售,分批止损,小留仓位或新季小麦再战是上上策。
来源:粮湖传说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春节过后,玉米市场开始恢复购销,现货价格整体呈现持续“阴跌”模式,虽然没有出现大规模、大幅度的急跌行情,但从当前的市场价格来看,两大主产区、南北港口及南方销区均比节前下跌100元/吨左右。
近期现货市场下跌势头有所放缓,开始出现玉米价格迫近“底部”的声音。笔者认为,虽然短期内现货市场价格下行空间或将有限,但在重重利空环境笼罩之下,短期玉米市场仍然难觅“升”机。
下游整体亏损,消费增长乏力
玉米作为年产超过2.7亿吨的大宗商品,其主要下游消费终端涉及养殖、深加工两大产业。从目前情况来看,占据养殖半壁江山的生猪养殖业仍处于亏损状态,且这种亏损自上年12月开始,至今已经持续3个月有余,在相关政策推动下,猪价虽然略有改善,但整体亏损状况仍在延续。
深加工行业,淀粉下游消费不畅,淀粉价格在经历一波小幅反弹后再度遭遇瓶颈,部分终端在近期已经开始主动降价,而考虑到其副产品受豆粕拖累跌跌不休,呈现持续亏损的状态;酒精加工业在国际油价下跌、后疫情时代医用消费下降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同样陷入深度亏损之中。
总体来看,目前仅剩下部分禽蛋类养殖尚能保持些许利润、产业链基本上常态运转之外,玉米下游消费端超过2/3的产业均处于亏损状态。在此种局面下,缺乏消费的推动力,玉米价格很难获取上行的动力。
建库意愿不强,有效流通充足
从库存角度来看,当前玉米市场的有效流通粮源数量较近几年同期高出许多,其根本原因是在新季玉米价格再度高开之后,终端企业和中间贸易企业整体建库意愿均大幅下降,终端企业在亏损状态下更是降低自身的库存水平,随用随采一度成为部分终端的主要策略。
正因如此,当前玉米市场可供流通的粮源较往年同期,尤其是2021/2022年度集体囤粮时期的供应充裕了许多。从供需基本面角度来看,在供应相对充足的前提下,价格想要上行难度可想而知。
进口玉米激增,麦价急速下挫
近期关于玉米进口的消息频传,美国农业部销售数据显示,上周我国连续3个交易日单日订单量超过60万吨,5个交易日累计订购玉米高达211万吨,且交付时间均在2022/2023年度,也即今年9月份之前。与此同时,在巴西玉米的预售订单当中,我国订购量也已超过10%。
最新公布的海关数据显示,我国今年前两个月玉米进口总量已经高达533万吨,同比增长13.8%;2月份单月进口309万吨,同比增幅高达60%。
不难看出,年内玉米进口总量仍将非常可观,无论是直接进入市场流通,或是进入储备当中,其对国内玉米市场而言,均将是一个潜在的供应增长点。
在进口玉米大幅增长的同时,国内玉米主要替代品小麦价格也接连下挫,近期河南部分地区面粉企业小麦收购价已下调至3000元/吨以下,且考虑到目前距离新季小麦上市还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自身供给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叠加未来新季小麦上市的冲击,小麦市场价格仍将面临进一步下挫的可能。而考虑到其与玉米的替代关系,天花板效应也将在新麦上市之际逐步显现。
综合分析,当前国内玉米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空间虽有进一步收窄的迹象,但无论从自身的供需角度来看,或是从外部进口预期评估,短期内玉米现货市场价格仍将是利空主导的局面,叠加目前全球经济仍然存在很大的衰退预期,无论是从基本面或是从宏观角度来看,虽然玉米市场价格底部下行空间相对有限,但想要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反弹甚至反转难度较大。
来源:粮油市场报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本月稻米市场成交可谓跌至冰点,米业纷纷停产休息,市场状态十分“惨淡”。众所周知,今年北方产区长粒水稻、稻花香水稻以及糯稻价格始终居于高位,籼稻受前期干旱因素影响,优质粮源价格也是持续高走。但是三月份以来,受大米终端消费制约,市场屡次传出稻价回落的消息,然而从水稻的实际成交价格来看,似乎又并未明显回落。那么水稻价格“人人喊跌却不跌”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另外,在国家临储底价公布之前,大部分贸易商惜售心理较强,新粮多挺价出售,尤其是黑龙江长粒水稻,但是陈粮购销却又频频发生亏损情况,贸易商出库困难,持粮主体心态可谓“两极分化”,十分纠结。笔者认为无论是新粮还是陈粮,当前稻米市场的主导权已经不在持粮者手中,因此原粮贸易商不是不想卖,而是不想“保本”卖,不想“亏钱”卖,笔者称之为“声声不卖却想卖”。
人人喊跌却不跌
“人人喊跌”的主要原因在于大米终端消费十分疲软,部分产区米业反馈开机率甚至在20%以下,南北方大米走货均呈“滞缓状态”。另外,中储粮各产区分公司持续出库陈粮,叠加3月22日国家临储陈粮起拍时间已定,因此短期内原粮市场并无明显的需求缺口,没有明显利好因素支撑,水稻成交价格自然是看弱心理占据市场主导。
“却不跌”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稻米市场购销两不旺,零星出现高价成交的情况对于农户以及贸易商心态影响较大,因此持粮主体自然是挺价惜售,想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利润,对于产区以及原粮品质等价格决定因素视而不见。
水稻市场格局转变,原粮贸易商“进退两难”
进入三月以来,黑龙江原粮贸易商就已经放弃了对陈长粒水稻的期待,纷纷停收观望,甚至有部分库存只能降价出库,认栽认亏。米业也普遍反馈从以前的销区大米经纪人主动询价转变为米企主动推销,可见随着疫情逐步放开,“物流制约”不复存在,当前的销售渠道逐步拓宽,叠加经济下行,民众消费降级,大米需求疲软,当前稻米行业已经明显转变为“买方市场”。尤其是本周,米业开机率仍保持下行态势,原粮采购积极性很低,水稻购销自然是难度升级。贸易商面对后市风险与亏损出售之间的抉择,肯定是骑虎难下,进退维谷。
上周水稻成交现状
3月21日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陈长粒水稻底价首次下调,系中央储备粮齐齐哈尔直属库有限公司富拉尔基分公司,底价下调20元/吨至3220元/吨,2020年三等粳稻谷。3月24日中央储备粮海伦直属库2019年陈长粒水稻底价下调20元/吨至3160元/吨且近期长粒水稻投放量以及成交率仍在持续走低,3月21日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陈长粒水稻投放量仅有3595吨,仅占总投放量的3.67%。
圆粒粳稻则持续北强南弱格局。黑龙江产区圆粒水稻价格十分坚挺,基层余粮见空,潮粮居多,烘干粮多为贸易商库存,米业到厂价格可达到1.35元/斤以上;江苏普通晚粳稻价格持续稳中偏弱态势,当前主流到厂价格在1.35-1.36元/斤。
籼稻市场成交十分寡淡,新陈原粮成交率均持续走低。丰两优水稻到厂价格在1.37-1.45元/斤;黄花占水稻价格亦是未现波动,多在1.40-1.45元/斤。不过近期湖南,江西以及广东等产区早籼稻谷陈粮拍卖热度增加,中储粮各产区分公司早籼稻谷成交率高企且多为溢价成交。
3月22日国家临储底价公布
经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决定,2023年3月28日08:30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交易协调中心及联网的各省级粮食交易中心组织开展最低收购价稻谷竞价交易。以下是笔者将去年最后一期拍卖底价与今年最新底一期拍卖底价进行的对比汇总。
综上所述,今年中晚籼稻以及粳稻的陈粮底价均保持平稳。因此笔者认为,国储陈粮起拍对国内水稻现价格不会造成明显冲击,不过其中潜藏的危机在于黑龙江产区一旦按照当前价格出库陈长粒水稻,那么很可能在长粒稻米市场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毕竟临储起拍底价公布后,持粮主体心态已经出现松动,收粮主体也是纷纷开始压价收购,叠加终端需求疲态难改,一旦陈长粒水稻大量出库,后市风险可想而知,不过还是要看具体的出库量、出库节奏以及实际成交情况,更何况3月28日国家临储首拍暂无2021年陈长粒水稻出库,因此对新粮价格影响不会太大。未来我们无法预测,但是作为稻米行业的从业者,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以及超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于3月28日的陈粮首拍,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粮信网 (责任编辑:莫问) 仅供分享
上周油脂油料市场继续下跌,油脂周线跌幅达4-6%,蛋白粕跌幅亦高达5-6.5%。尽管随着瑞士信贷被瑞银收购,且美联储议息会议暗示加息周期近尾声,来自宏观的利空冲击趋缓,但来自欧洲菜油及巴西大豆进口成本的大幅坍塌仍对国内油脂油料市场形成了较大冲击。菜籽进口同比大增带来近期欧洲菜油报价大幅下行,而巴西大豆贴水报价则随今年丰产压力的释放跌至历史低位,进口成本坍塌带来国内油、粕市场双双大幅走低。
一、欧美银行业危机或仍未结束
尽管瑞士信贷的风险已随着银瑞收购被解除,但欧美银行业危机或仍未结束。前不久欧央行坚持了50bp的加息幅度,上周美联储也如期加息25bp。欧美央行认为当前银行业危机可控,因而不愿意放弃继续加息以控通胀的努力,但市场情绪依然脆弱,周五德意志银行遭遇抛售引发欧洲股市大跌,似乎佐证了这种市场情绪脆弱性。
欧美银行业危机令美联储陷入两难处境,是放缓加息以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还是继续加息以控制通胀?似乎无论作何种选择都面临问题,对应的无非是宏观利空快速出清还是缓慢释放的问题。近期市场在大肆押注美联储为避免银行业危机蔓延而放缓加息步伐,甚至开始交易美联储将最早于今年夏季开启降息。虽然美联储在3月议息会议上暗示此轮加息周期接近尾声,但鲍威尔也重申了控制通胀的决心,今年年内降息可能不会发生,市场与美联储之间如此大的分歧可能最终难以避免以市场动荡来收尾。
二、菜油消费改善不及供应增量
原本随着菜豆价差大幅走缩,菜油与豆油现货价差已经接近平水,这令市场对菜油消费改善存在期待,甚至有去尝试抄底菜豆价差,但实际调研后发现菜油消费改善的速度并不如预期。在过去几年持续紧张的菜油供应下,食品及调味品使用菜油的配方早已发生更改,除非菜油价格倒挂豆油,否则终端企业并无太强调整配方的动力。尽管包装油调整油脂添加比例的速度快于食品及调味品,但由于企业采购一般提前于需求几个月,此前采购的油脂库存消化需要时间,从菜豆价差大幅走缩到菜油需求发生实质性变化也需要时间。因而尽管近期菜油价格大跌及菜豆价差大幅缩窄,但暂未观察到菜油需求的明显回升。
然而,尽管菜油消费端改善不及预期,供应端增量却十分明显。近500万吨的加菜籽采购有望带来后续较多菜油产出自不用提,近期欧洲菜油报价崩塌引发国内积极采购,则对国内菜油市场带来了进一步的冲击。根据路透报价,上周欧洲菜油加速下跌,FOB报价一度跌至仅810欧/吨,折算880美元/吨,算上100美元/吨左右的运费,对应CNF报价仅1000美元/吨出头。上周国内听闻有小十万吨的菜油新增采购,来自欧洲和俄罗斯,完税成本对05盘面平水甚至贴水,这从进口成本端带来了菜油较高的价格下行压力。
欧洲报价崩塌主要因其同比进口了大量廉价乌克兰菜籽、葵籽及澳洲菜籽,导致供应过剩及价格大跌。欧盟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3月19日,欧盟22/23年度菜籽进口586万吨,比上一年度同期380万吨增206万吨;欧盟葵籽进口194万吨,比上一年度同期38万吨增156万吨。欧洲菜籽进口增量预计带来约80万吨的菜油增量,近期原油的崩塌可能会释放部分菜油的生柴需求,实际可供菜油出口增量或超80万吨。
此外,在中国需求的驱动下,近几年俄罗斯菜籽产量显著增长至400万吨以上,可供出口量十分可观。因菜油并非俄罗斯传统食用油,其消耗途径主要为对华出口,在出口压力下,近期国内菜油价格大幅下行带来俄菜油较高调价压力。欧洲菜油大跌打开国内进口利润,并促进俄罗斯菜油进口利润给出,根据当前买船预估国内3-5月平均每月到港菜油14-15万吨,且后期仍可能随进口利润开启继续采购。在如此可观的供应增量下,菜油后期价格仍易受压制,需继续跟踪国内新增采购情况,并关注欧菜报价何时能真正企稳。菜油价格平水甚至贴水豆油后,后期菜油需求有望获得回升,这可能是后期菜油获得阶段性反弹机会的来源,继续保持关注。
三、巴西大豆进口成本大降冲击豆类市场
近期美豆走势在巴西卖压与阿根廷减产之间权衡。2月底巴西卖压曾一度占据主导,但随着阿根廷产量预估被进一步调降,美豆又再度交易起了减产。然而,在阿根廷2000多万吨的产量预估落入市场视野后,该题材的交易逐渐走向充分,美豆开始再度交易起巴西丰产,近期美豆盘面走弱及巴西贴水崩塌即为巴西较高卖压体现,这导致了大豆进口成本显著下行及粕类价格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阿根廷减产并未对国内大豆供应形成太大冲击,因同比增产2000万吨的巴西大豆给予了充足的原料保障,目前国内4月船期大豆采购已经完成,5-6月船期采购也已分别达到89%及61%,这为后期国内带来较高的大豆到港压力,将压制后期豆油及豆粕现货价格走势。
然而,尽管阿根廷天气炒作窗口已经关闭,很难为CBOT大豆上行提供动能,但其大幅减产的影响有望在北美新作上市前持续支撑美豆走势。阿根廷大幅减产导致南美增产不及预期,这使得2022/23年度的全球大豆平衡表未能获得改善,进一步凸显美豆平衡表中性偏紧的偏紧意义,我们预计北美新作上市前CBOT大豆在1400美分预计将有较强支撑。此外,当前巴西65美分的贴水已创下历史低位,随着当巴西农户季大豆销售进度超过40%,后续贴水的下行空间预计也已有限。我们认为,随着后期CBOT大豆及巴西贴水逐渐趋稳,来自进口成本端的支撑有望带来豆类尤其是粕类价格走势的趋稳,相对来看豆类后市并没有预期那么悲观。
整体来看,近期油脂油料市场的集体走低与欧洲菜油及巴西大豆进口成本大幅坍塌息息相关,后期走势仍需继续关注欧洲及巴西报价何时企稳。同比大增的菜籽进口带来欧菜较大的出口压力,不排除后期欧菜报价进一步调降的可能,我们预计菜油后市面临的下行压力相对偏大。相比之下,巴西大豆进口成本有望得到来自CBOT大豆及历史超低贴水的支撑,这预计将随后支撑豆类后期表现,菜豆价差或仍有走缩空间。宏观方面,尽管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瑞士信贷的危机被及时干预,但德银遭遇抛售仍暗示市场情绪依然脆弱,来自宏观端的潜在压制依然存在,可能相对有利于后期油粕比的走低。
来源:中信建投期货 (责任编辑:阡陌) 仅供分享
受宏观市场悲观预期及基本面扰动影响,全球油脂油料板块上周全线大跌。
业内人士分析,油脂油料板块走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美欧银行业危局产生的不安情绪传导至原油市场,造成原油价格明显回落,进而拖累相关大宗商品;二是供应情况好转叠加消费需求不旺,整体供需趋向宽松。在流动性扩张和全球油料供给端偏紧的趋势发生逆转的背景下,油脂油料板块或难重回强势。
国内油脂市场方面,截至上周五收盘,棕榈油主力合约四连阴,累计跌幅超6%,触及近6个月低点;菜油主力合约四连跌,周内累计跌幅超6%,创2020年10月以来新低;豆油主力合约五连跌,累计跌超4%,跌破9个月来的低点。
中泰期货研究所植物油首席分析师史恒昱认为,今年全球菜籽产量的大幅增加和欧洲菜油消费的显著下滑造成的菜系品种价格大幅下跌是目前所有大宗油脂价格下跌的主要驱动力。“现在欧洲菜籽现货价格已经下跌至430美元/吨,接近2020年中的水平,几乎回吐了上一波跨年度级别牛市的所有涨幅。而豆系和棕榈油等品种的价格距离这个位置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农产品期货中,油脂板块与原油价格的相关性最强。原油对油脂市场影响的传导媒介为生物柴油(原油替代品):当原油价格较高时,市场预期生物柴油的产销量增加,生物柴油对植物油的消费增加,油脂供需处于紧平衡,油脂价格上涨动力增强;当原油价格较低时,市场预期生物柴油的产销将会受到抑制,生物柴油对植物油的需求降低,油脂供需趋向宽松,油脂价格下行压力增大。
“上周由于出现了部分美欧的银行因各种问题爆雷的情况,市场对经济预期较为悲观。在担忧国际经济出现衰退的背景下,原油价格出现明显回落,国际油脂板块跟随大宗商品情绪一同出现了大幅下跌。”南华期货边舒扬分析,在经济较为悲观的环境中,生物柴油的边际增量受限,对消费的担忧将会成为植物油价格上方的重大压力。
国内油料市场方面,豆粕、菜粕上周均拿下五连阴,累计跌幅分别超5%和6%。
中辉期货油脂油料分析师贾晖称,豆粕价格走低,主要是由于巴西大豆丰产上市造成的短期市场供应压力,且巴西大豆报价贴水持续走低,反映市场短期承接不足;叠加国内豆粕供应情况较年前有了大幅改善,豆粕承压下行。菜粕下跌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受到豆粕价格下跌的拖累;二是菜粕自身供应情况好转,全球新季菜籽产量同比大幅改善,且国内四五月份油菜籽将收获上市,供应预期良好;三是目前仍处于水产淡季,菜粕作为水产饲料原料的短期消费需求不旺。
展望后市,史恒昱表示,从中长期的宏观背景和基本面情况来看,2020年中到2022年中的牛市行情的两个基础——流动性扩张和全球油料供给端偏紧,现阶段已发生了逆转;长期来看,行情已经失去了维持强势和高价的逻辑。不过,对于国内油脂油料市场来说,今年消费整体的同比增长将可能使得国内现货价格表现强于外盘。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14亿多人手中的饭碗继续端稳。
亮丽的成绩单背后,是一系列新科技、新农机、新农艺的应用。从北国寒地到渤海之滨,从三江平原到赣南红土,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脚印,深深镌刻在大江南北的田野上。
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的大田农社,无人植保机正在对油菜进行植保作业(2021年3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机械化普及让农民解放了双手
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每到秋收时节,年过六旬的种植户张景会都要亲自开着收割机来到“万亩大地号”地块开始操练。
张景会回忆起几十年前的建三江,感慨万千。“那时候用的拖拉机、收割机比现在少多了,马力也比现在小。”张景会说,天气骤变要抢收时,人们要日夜不停地挥动镰刀,“要赶上下雪,能收到来年元旦,和现在根本没法比。”
从“举起镰刀”到“放下割台”,是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缩影。
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一处晒场的大豆堆上忙碌(2022年10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要不是现在农机这么发达,我们俩根本不敢种这么多的地。”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洪河农场有限公司,陈新明和妻子经营着340多亩水田。陈新明说,由于机械力量强大,除了插秧时为抢农时需要雇一名工人,地里剩下的活夫妻俩就能完成。
如今,建三江形成了国内最大的农业机械群,全程机械化程度居全国之首,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9.8%,农机装备水平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的稻田中,种植户在进行插秧作业(2022年5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今年2月,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立平农机合作社接到一份万亩小麦施肥订单,合作社从植保联盟单位调集4台无人植保机用于返青小麦施肥。合作社负责人肖丙虎说:“我们采取订单共享模式,合作社接单,植保联盟单位就是农机储备库,大大提高了机械化服务能力。”
立平农机合作社成立10年间,从普通机械到无人机机械再到北斗导航播种,农机越来越先进。现在,合作社共有各类农机具208台套,能够为3200余户农民提供“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
在山东省惠民县桑落墅镇,农民驾驶农机收获小麦(2022年6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春分已过,气温回升,田间即将除草。“我们接下来打算给自走式打药机装上导航系统,不再出现重喷、漏喷的现象。”这段时间,肖丙虎又有了新计划。
山东是我国第一农机大省,农机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约450家,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山东小麦、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96%。
“我们26人就能种上万亩地。”在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种粮大户邹泰晖忙着检修农机设备。
邹泰晖说,他把部分农机安装了北斗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结合5G技术,智慧农机可以实现数据实时传输,远程操控,一台无人旋耕机耕一亩地只需7分钟左右。他打开手机上的一个App,只见农田的气象监测、土壤监测、巡田管理等数据一应俱全。
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的大田农社,农民正在操控无人机为稻田施肥(2022年9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正在深刻改变农户的种植理念和习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机械化主导阶段。当前,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1亿千瓦,比2012年增长36个百分点左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下一步,农业机械化将向着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加速迈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
智慧农业让粮食生产如虎添翼
去年插秧季,在北大荒集团创业农场有限公司,几台无人驾驶智能搅浆整地机协同作业,根据作业需求自动前进、后退,行至地头还能自动转弯。农机缓缓驶过,黑土和水掺在一起,原本高低不平的水田,变得平坦。
“‘5G+北斗’是实现无人作业的技术基础。”创业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少宁说,这些无人农机都是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控制车辆行驶路径,通过5G网络传输自动控制方向,利用传感控制器发送数据,实现智能化、无人化。
“不仅作业水平高,而且还能少雇一个工人,插秧季每天能节省六七百元种植成本。”北大荒集团勤得利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赵锡臣2022年种了近500亩水稻,使用了智能无人插秧设备。他说,原来插秧需要一个司机、一个摆盘工,现在只需要摆盘的,既减少了人工又提高了效率。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陆向导手捧水稻秧苗(2022年5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以前想了解地里的含水量,得用脚踩踩、蹲下看看、挨着转转,花大半天时间。”山东省邹平市明集镇解家村的种粮大户刘水波说,“如今,在手机里打开‘惠种田’App,每个地块墒情一目了然,还能和往年同期进行对比。”智慧农业让刘水波尝到了甜头。目前,邹平市智慧农业面积超过35万亩。
“除监测外,平台还建立了行业交流库、专家咨询库以及农业技能提升等功能模块,帮助用户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农户也可以将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分享交流。”邹平市农业农村局科教信息股股长梁胜江介绍。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通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理龚建勤点开智慧农业数字平台介绍说,合作社每台农机都安装了定位系统,机器下田作业时,平台同步生成数据信息,据此分析调度春耕田管更精准。
宜丰县通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2020年开始使用智慧农业数字平台。目前合作社共有184台农机纳入大数据平台监测系统,系统能为5万余亩农田提供春耕服务。
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的大田农社,一台无人驾驶旋耕机在稻田里耕作(3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以前靠经验种田,如今通过大数据平台有针对性地安排作业,效率提高不少。”农民刘高升2017年加入通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随着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推广,他的种粮信心大增,种植规模也日益扩大,目前他的家庭农场耕地规模达到600多亩。
精细化作业深挖粮食增产潜力
“过去施肥多,地越种越硬,产量一年不如一年,为求高产又多施肥,结果形成恶性循环。”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鸭绿河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武凤斌说,最近几年,他在农场的倡导下,通过粉碎深翻等方式对农作物秸秆进行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结合这几年农场搞的测土配方施肥,地力和土壤耕作条件都上升了,水稻产量也比前些年提高了不少。”
鸭绿河农场有限公司测土配方工作人员彭刚说,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对土壤元素的养分测试,指导种植户科学施肥。“缺什么补什么,避免不必要的肥料浪费,为种植户降低成本,同时避免过度施肥造成土壤板结,改善土壤条件。”
截至目前,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已建立覆盖15个农场有限公司全面积耕地的测土配方工作体系。2022年按检测数据向种植户发放施肥建议卡1万余份。建三江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7.0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8%以上。
走进山东省寿光市崔岭西村种植户崔江元的蔬菜大棚,串串西红柿像红玛瑙般挂在枝头,煞是喜人。崔江元正给蔬菜追肥,在水肥一体化管理机的帮助下,他只需设定程序,整个大棚追肥、浇水就可自动完成。崔江元说:“十几年前,种大棚采用挖沟漫灌,一人拌肥、一人打水,要3个多小时,现在1个多小时就自动完成了。”
现在,崔江元给大棚里的蔬菜浇水基本不用人工。“之前漫灌一个棚需要20多立方米水,现在只需要一半,每个棚每年能省两三千元。”崔江元说。
近年来,山东省强化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推广节水灌溉与农机、农艺、农技相结合,引领带动其他经营主体发展节水农业。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加强精耕细作、最大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农业社会化服务愈发受到追捧。
江西省吉水县醪桥镇种粮大户周小毛有600亩水田,今年他和江西井冈山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签了托管合同。育秧、耕地、插秧、施肥、收割和销售都不用他操心,平日管管沟渠供水就行。
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农户将刚收获的稻谷装入运输车(2022年7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井冈山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小庆介绍,公司既提供全过程托管的“全职田保姆”服务,也有购买单项或多项农业服务的“钟点工田保姆”,购买社会化服务如同看着菜单点菜。
冯小庆说,他们将继续在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深耕,做好农民的“田保姆”,让农民种田收益更加稳定。
来源:新华网(记者刘伟、王春雨、黄腾、谢剑飞、熊家林、高天)视频记者:唐铁富 海报设计:孙瑶 仅供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这些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供给充裕,特别是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新冠疫情多点散发、罕见北方秋汛和南方极端高温干旱、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和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等困难,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7万亿斤,大豆油料扩种成效超出预期,为稳预期、稳物价、稳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加大,国内庞大人口基数叠加消费持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端牢饭碗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从“地、技、利、义”四个方面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尽可能多增产,大豆和油料自给率持续提升。
要抓住耕地和种子这两个要害。
耕地既要较真碰硬管住数量,也要下定决心管控用途、提升质量。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把良田沃土优先用于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蔬菜园艺更多依靠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种植。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建一块成一块。端牢饭碗,越往后越要靠科技、靠种子。要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种业振兴,加快急需适用农机具研发推广,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聚焦提高单产,逐个品种拿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组装的综合性方案,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
要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既靠政策扶持,也靠经营增效,两手要同时用力。健全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最低收购价和稻谷补贴,加大大豆生产者补贴力度,扩大政策性收储,做好市场化收购,加快建立长效支持政策,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进一步压实地方重农抓粮责任,督促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产销区多渠道利益补偿上出实招硬招。
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高平台上。要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现在粮食产能不是要不要提的问题,而是必须提、加快提的问题,产能提一分,粮食安全就稳一分。同时,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保障粮食安全既要开源也要节流,要持之以恒抓好节粮减损,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提倡健康饮食。
来源:求是网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受冷空气影响,山东德州近日气温明显下降,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限。
“我们这个区域的春季田管基本上从3月上旬开始,到3月底结束,主要是管理小麦,现在浇水已经完成90%以上,病虫草害防治也达到85%以上。” 在山东德州从事农业技术指导工作的顺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春分已过,春耕从南到北全面展开。从受访情况来看,北方大部冬小麦处于返青起身期,麦田春季管理迎来重要关口。玉米春耕备耕已经开始,南方早稻进入育秧阶段,川南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插秧。
春播粮食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粮食产量占主要口粮的近四成,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是保障今年粮食收成的基础。为保障春季农业生产,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文护航春耕,打好全年农业生产第一仗。
春耕备耕,农资先行。化肥、农药等农资迎来消费旺季,整体来看今年春耕农资价格较上年持平略降,目前物流运输畅通,各环节农资供应充足。
春播春管有序推进
据央视新闻3月19日消息,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春播粮食已完成3.6%,进度与去年基本持平。目前全国早稻育秧已完成41.8%,进度同比快4.3个百分点,栽插已完成8.6%,进度同比快1个百分点。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水稻分析师岳姝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早稻生产基本进入育秧阶段,北方地区需根据土壤解冻及气温回升情况适时推进春耕,预计粳稻将于清明节后陆续开始育秧。
据中央气象台3月20日消息,目前北方大部冬小麦处于返青起身期,河南中部和南部、陕西关中、江淮、江汉陆续进入拔节期,西南地区普遍处于孕穗至抽穗扬花阶段,发育期接近常年或偏早3~10天。3月18日遥感长势监测表明,与上年同期相比,冬小麦主产区长势持平略偏好的比例分别为48.8%、48.9%,一、二类苗比例接近常年同期。
玉米主产区集中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玉米分析师陈庆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3月国内玉米的春耕备耕正式开始,4月下旬东北玉米播种陆续启动。根据基层反馈,种植玉米的农户大都已完成种子、化肥等农资订购,土壤墒情适宜,预计可以正常播种。
近期天气出现较多变化,北方冬麦区多次出现降温天气,3月11-13日和15-17日就出现了两次强降温过程,最高气温波动幅度达10~13℃。日前南方出现强对流天气,3月24日福建南部、江西南部、广东中北部等地区出现中到大雨。
陈庆庆表示,近期天气整体利于春耕开展,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气象条件利于冬小麦返青起身和拔节生长。最近虽然出现降温,但由于大部地区日最低气温在0℃以上,且冬小麦刚返青起身,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因此对大部冬小麦无明显不利影响。
从山东德州情况看,据顺子观察,目前当地小麦正处于起身期,整体苗情不错。但是今年有不少小麦受冻,亩穗数偏低,最终产量如何还要看后期的气候条件。
顺子表示,当地小麦春管已经接近尾声,4月之后农民会陆续开始种植棉花和春玉米,整体春耕推进比较正常。
在玉米方面,陈庆庆表示,本周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1~2℃,降水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南的中东部地区,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西部等地区,上述大部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3成至4倍,气温及墒情有利于春耕开展,但仍需重点关注4月气象情况。
在水稻方面,岳姝帆表示,自2月中旬以来,江南、华南地区持续阴雨天气,江南东北部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大、土壤持续过湿,但近期气温逐步回升,有利于华南南部早稻适时播种育秧。3月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1-3℃。部分地区可能会发生阶段性春旱,后期仍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
政策护航粮食生产
岳姝帆指出,春播春管需要抓住播种节点和播种进度、品种选择、水利灌溉、病虫害防治、农资供应等关键环节。
为保障春季农业生产,2月6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要求抓好春管春耕各项工作,做好小麦油菜田管,稳住大豆面积,落实落细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并把大面积提升单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油生产的重点,启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
农机在春耕生产中发挥主力军作用。2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做好农机春耕备耕工作的通知》,明确各地要提前做好春耕备耕各项准备和服务保障工作,深入田间指导农民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提前做好农机检修工作;加强调度,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加快耕播的进度,提高播种质量,扩大适播面积。
农资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为做好春耕农资稳价保供,2月9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14个部门印发通知,从稳定化肥生产、保障生产要素供应、做好化肥干线运输、畅通化肥末端流通网络、做好储备和进出口调节、规范化肥市场生产经营秩序、提升化肥施用水平等方面着手,部署做好2023年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
2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也发布通知,要求全系统发挥供销合作社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全力保障2023年春耕农业生产用肥用药稳定供应。2月14日,工信部召开2023年化肥生产保供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该阶段化肥供需基本平稳,氮肥磷肥产能充足,钾肥供应形势良好,能够满足“春耕”用肥需求。
从价格来看,据国家统计局3月24日消息,3月中旬柴油、尿素、复合肥和农药等农资价格环比略降。以柴油和尿素为例,3月中旬价格分别为7921.7元/吨和2706.2元/吨,环比分别下降1%和0.1%,而去年同期柴油和尿素价格分别为8621.2元/吨和2705.8元/吨。
陈庆庆指出,从整体来看,本年度春耕农资价格较上一年度持平略降,种子价格出现小幅上涨。今年化肥价格同比下降,目前物流运输通畅,各环节农资供应充足,种植合作社以及农户反馈购买农资顺利。
顺子也发现今年农资购买非常方便,但种子价格出现略微上涨的情况,“小麦播种时期,种子基本在6元/公斤左右。当前玉米种子价格65元/袋,和往年比有所提高。但由于种子成本在种粮成本中占比不大,今年粮食种植成本与去年基本持平。”
实际上,早在去年12月,在春玉米种子采购时期,玉米种子价格就有所上涨。据媒体报道,涨价的根源在于玉米制种产量下降、成本上升。
岳姝帆最近从调研中了解到,局部地区农户存在提前播种稻谷的现象,最快较往年提前三周左右。岳姝帆提醒,天气等外界环境对稻谷生长有重要影响,并不是所有品种都适宜提前播种。有从业者反映,部分提前播种的稻谷会出现发黑现象,对品质有一定影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科研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以耐盐碱作物高粱为材料首次发现农作物耐碱基因AT1及其作用机制。大田实验证明该基因可显著提升高粱、水稻、谷子和玉米等耐盐碱作物种质产量,在改良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2023年3月24日凌晨3点发表于《科学》杂志。
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全球超过10亿公顷盐渍化土壤因盐碱程度过高而不能被有效利用,其中盐碱化土约占盐渍化土壤的60%。如果能将这部分土地利用起来,全球粮食产量将有望大幅度提升。
据专家介绍,盐碱地分为盐化土壤和盐碱化土壤两种主要类型,盐化土壤主要是含有NaCl、Na2SO4等中性盐,pH值接近中性。目前全球在植物耐盐研究方面方法较成熟且研究力量集中,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对于植物(作物)耐碱机制仍了解较少。
针对这个难题,研究团队独辟蹊径,通过全基因组大数据关联分析耐盐碱差异大的高粱资源,发现了主效耐碱基因AT1,该基因与水稻的粒形调控基因GS3同源。首次揭示了高等生物高抗盐碱的分子机制,并发现AT1的调控机制在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及小作物谷子中也高度类似。
在重大理论突破基础上,合作团队对高粱进行耐盐碱育种改良,在宁夏平罗盐碱地(pH9.10)进行的大田实验表明,AT1基因的利用能够使高粱籽粒增产20.1%,全株生物量(青贮用)增加近30.5%。进一步将AT1基因用于改善主要禾本科作物水稻、谷子和玉米等的耐盐碱性,在吉林大安盐碱地(pH9.17)不同作物年增产约24.1-27.8%,在宁夏平罗盐碱地(pH9.10)谷子增产近19.5%,同时发现该基因的修饰也能显著增强玉米在盐碱地的存活率。
研究人员预测,如果全球20%的盐碱地种植AT1基因改良的作物,可每年为全球增产至少2.5亿吨粮食,从而提高盐碱地产能。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黄勋表示,该成果是面向我国农业生产方面的重大需求,从基础研究着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米良)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3.3.31 单位:元/吨
品种 | 等级 | 平均价 |
早籼谷 | (15-17)中等 | 2450 |
晚籼谷 | (15-17)中等 | 2550 |
早籼米 | (15-17)中等 | 3720 |
晚籼米(江西923) | 一级 | 6000 |
晚籼米(安徽) | 一级 | 4080 |
浦城晚籼米 | 一级 | 4200 |
东北米 | 一级 | 4560 |
江苏粳米 | 一级 | 4200 |
红小麦 | 江苏中等 | 3330 |
白小麦 | 河南中等 | 3350 |
玉米 | 中等 | 3030 |
大豆 | 中等 | 6300 |
豆粕 | 一级 | 4000 |
籼糯米 | 一级 | 6400 |
麦皮 | 中粗 | 2500 |
大豆色拉油(散装) | 一级 | 8800 |
大豆色拉油(20L) | 一级 | 9200 |
9
2023年3月31日
总879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