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
  • 信息服务
  • 资产租赁
  • 供求信息
  • 产品信息
  • 粮食竟价

2022年25期粮情快讯

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3-09-08 浏览次数:3807

· 福州粮情

月份上旬福州市场粮格涨跌不一

时间:2023.9.10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上月平均价

本月上旬平均价

涨跌率

早籼谷

(15-17)中等

2450

2550

4.08%

晚籼谷

15-17)中等

2550

2650

3.92%

早籼米

(15-17)中等

3580

3580

持平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00

6000

持平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480

4480

持平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200

4200

持平

东北米

一级

4600

4600

持平

江苏粳米

一级

4200

4200

持平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000

3100

3.33%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020

3120

3.31%

玉米

中等

3150

3180

0.95%

大豆

中等

6600

6600

持平

豆粕

一级

5100

5000

-1.96%

  籼糯米

一级

6400

6400

持平

麦皮

中粗

2300

2350

2.17%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9300

9000

-3.23%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9700

9400

-3.09%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小麦涨势迅猛 九月可有跌价风险? 

    本周小麦价格仍延续近期的上涨态势,主产区各制粉企业的小麦收购价格单周涨幅在0.03元/斤及以上,这两天有企业陈麦或雨前麦收购价格甚至已经达到1.6元/斤,近期山东各制粉企业小麦收购均价已站上1.53元/斤,而最近虽有部分厂家试探性回调价格,但目前该地区小麦到厂均价仍朝着1.54元/斤进发。那么九月的小麦行情大概会如何运行呢?随着新季玉米上市日期的不断临近,小麦价格有回调风险吗?贸易商又是否该逢高走货呢?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将作如下简析,仅供参考使用。

看好后市 基层惜售

    今年多省受“烂场雨”影响,新季小麦减产且质量下滑,其中河南省受影响最为明显,不少河南贸易商反映,作为小麦种植大省,往年都会流出很多小麦到其他省份,而今年从新季小麦上市初期省内各收粮主体就在积极外调粮源。再加上之前河北省部分地区受洪涝影响也会损失部分质优小麦,目前小麦市场看涨氛围浓厚,而近期的涨价行情也使得农户更加惜售,贸易商也大多反映小麦上量欠佳,部分贸易商甚至表示,新季玉米上市时也会将库存都留给小麦。从目前多数制粉企业小麦收购价格仍在上涨中也能看出,各企业小麦上量仍不理想,近期的情况可以说是上游越涨价,基层越惜售,而阶段性的供应紧张也在支撑着小麦价格。

采购艰难 底价上调

     目前的小麦市场,不但制粉企业收购无量,对后市的持续看好也让政策性采购成交欠佳。9月1日中储粮拍卖兰州分公司小麦竞价采购交易结果:计划采购23年产小麦5000吨,平均起拍价3170元/吨,全部流拍;9月1日上海市市级储备粮(小麦)竞价采购2023年国产小麦42180吨,起拍价3020元/吨,全部流拍;9月1日太原市市级储备小麦竞价采购2023年产山西省(临汾)、河北省、河南省安阳地区、山东省、新疆等地硬质白小麦48700吨,底价3180元/吨,全部流拍...虽然目前各级轮换储备的采购底价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但目前来看,很多库点收储任务进度的依然偏慢,而拍卖底价的不断攀升,也在持续利好补库小麦的市场价格。

新作腾仓 阶段震荡

     现阶段适逢贸易商腾仓期,虽然部分贸易商决定今年增加小麦的库存体量,但同时也有不少贸易商还是对去年的小麦行情耿耿于怀,为避免去年的剧情再次上演,近期逐渐有小麦装车价格已达心理预期的贸易商选择陆续走货、清空库存,转战新季玉米,因此最近部分小麦到厂量有所好转的制粉企业选择略微下调小麦收购价格,逐步试探市场心态,不过仍有库存的贸易商也不必对此感到过分担忧,价格的阶段性回调是很正常,长期来看,今年小麦价格依然值得看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短期内小麦价格或将震荡趋强运行为主,因八月份小麦价格涨势明显,九月份可能受上量增加影响而出现阶段性跌价,但对小麦后市的看好仍是主流观点。建议各位粮友关注进口小麦到港量、储备补库的成交情况及价格和新季玉米产量。对于质量稍差的小麦,也完全可以选择逢高走货,而有条件做长期库存的贸易商,若粮质较好,小麦价格出现回调时也无需自乱阵脚。

来源:粮信网   作者:董力旗  仅供分享

小麦涨了200多,玉米掉了100多! 

    回顾上月小麦的持续上涨是非常迅猛的,且是历年新粮上市期间难见的行情,而玉米也不遑多让,自30日上量好转局部下跌到31日、1日一天五次调价,本轮部分厂家累计下跌幅度在100元/吨以上,从距离高点一步之遥到距高点百元之遥,可谓一步天堂一步地狱,跌价的主要原因就是高价带来的东北粮源大量入关,最后锁在关外,那么本轮跌价后价格还会涨吗?大概率是会的,毕竟各地距新粮上市还有20天左右,对于厂家来说仍需保持一定上量,本次的粮源消化后又进入倒挂的局面,上量下降价格即有回调的可能。

 

    北强南弱,购销博弈。近几日山东价格大幅下跌,但东北玉米价格坚挺,且中储粮拍卖恢复后东北地区成交率、成交价均高。以辽宁省拍卖为例,29日辽宁分公司销售19、20、21年玉米33273吨,全部成交,起拍均价2826元/吨,成交均价2892元/吨,平均溢价66元/吨;31日辽宁分公司销售20、21年玉米13637吨,全部成交,起拍均价2813元/吨,成交均价2845元/吨,平均溢价32元/吨,提振市场心态以及价格。其中,沈阳地区拍卖底价从2800元/吨调整为2840元/吨,成交价格降30元/吨左右。当前东北与华北僵持博弈,华北需要东北粮源补充,东北抵触低价走货。 

    新粮临近上市,下游谨慎补货。新粮上市进入倒计时,对于深加工来说需维持库存或日上量,确保可接轨新粮又不结余过多陈粮,东北地区部分厂家恢复收购适量补货避免新粮出现缺口,对于饲企来说部分饲料生产可不考虑后熟期的,因此厂家库存维持到9月底,加上厂家前期订购的糙米已陆续准备发运,到厂只是时间问题,对玉米维持刚需补货为主,而类似乳猪料需要考虑玉米后熟期则需要备一部分陈粮,但压力也不大,随行就市为主。

    下游走货转好,后期需求或将回暖。受豆粕以及玉米价格提振,淀粉以及副产品价格走强,淀粉库存下降,走货转好,厂家开机率提升,有利于玉米消耗。养殖方面,据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7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271万头,同环比均下降0.6%。以4100万头的基准保有量计算,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4.2%,受学生开学以及生猪提振猪价走强,养殖利润由负转正。此外,豆粕价格高企,小麦涨不停替代优势减弱,提振玉米需求。

    综上所述,新粮上市进入倒计时,陈粮剩余走货时间不多,陈粮回落接轨新粮的脚步逐渐临近,想继续争取利润也愈发困难,不过市场对新季玉米的看法不一,青黄不接下陈粮仍有其独有优势,此外关注天气情况,近期受台风“苏拉”、“海葵”双重影响,南港已经封港,后续天气等不确定因素仍存,但这种不确定的影响并不稳定。

来源:粮信网  作者:孙静  仅供分享

四川再生稻北移有无搞头?先让“田头”尝甜头 

   一个突破

  去年10月,三台县建平镇的台沃科研中试基地再生稻喜获丰收的消息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原因在于,这次丰收打破了四川再生稻“北不过金堂”的传统认知

  一个消息

  今年台沃科研中试基地内头季稻最高产量达每亩835公斤,只要10月的再生稻产量每亩能超265公斤,就能打破去年的纪录

  一个考虑

  “推广要算好农民的‘增收账’,让种植户尝到甜头才是硬道理。”尽管已经过两年试验,再生稻在三台县表现不错,但曹均成和团队依然计划再试种观察一年后再考虑推广

  一个打算

  如果再生稻在当地推广后,曹均成建议可再种植一季冬蔬菜,形成“稻稻菜”种植模式,同样可以增加收入。此外,他和团队还准备开展“稻稻麦”种植模式试验

  9月4日,位于绵阳市三台县建平镇的台沃科研中试基地内,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稻秆,一片金黄中闪现的翠绿地块显得格外亮眼。

  “第二茬水稻已经进入孕穗期,灌水要跟上……”台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农艺师曹均成站在稻田里,正叮嘱同事们近期需要注意的田间管理事项。

  曹均成所站的地块,正是基地的再生稻种植区。由于地理原因,三台县温光条件并不适宜再生稻生长,但去年基地的再生稻亩产达330公斤(干谷,下同),加上头季稻,亩产超1100公斤,增产明显。

  再生稻是在头季稻收割后,利用蓄留的稻桩重新发苗、长穗,进而抽穗成熟的水稻,能实现“一种双收”,具有“省种”“省工”“省肥”等特点。作为一项重要的粮食增产手段,我省如何进一步挖掘再生稻增产潜力?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增产方向:推动再生稻向北移

  如果再生稻能向北在四川其他适宜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则全省可再增约400万亩再生稻蓄留面积,粮食增产效果不容小觑

  去年10月,台沃科研中试基地再生稻喜获丰收的消息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原因在于,这次丰收打破了四川再生稻“北不过金堂”的传统认知。

  再生稻虽然能够实现粮食增产,但它对温度和光照条件要求较高——再生稻在生育期期间,需要日均气温在22摄氏度—23摄氏度,这样才有利于再生稻灌浆结实、单产提高。一直以来,川南、川东南地区由于秋季温度和光照条件较好,是我省再生稻主产区。

  “川北地区温度和光照温光条件不足,再生稻抽穗扬花期气温偏低,导致灌浆结实不好,产量不高,大规模发展困难大。”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说。

  为破解再生稻在川北地区的生长难题,从去年开始,曹均成和同事们筛选了“深优粤禾丝苗”“泰优粤禾丝苗”等多个再生稻品种在基地内开展种植试验。“筛选的这些品种有很多共同点,如生育期相对较短、再生能力强、能适应川北的气候等。”曹均成说。

  除了选种,田间管理也直接影响再生稻的产量。记者在基地看到,再生稻种植区被分割成一格一格,不同区域内正开展对比试验。如一块区域,再生稻的留桩高度被分为20厘米、25厘米、30厘米等;还有一些区域,则区分的是不同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量。

  “我们进行多种对比试验,就是要找到哪种种植方式产量最高。”曹均成还给记者分享了一个好消息:今年基地内头季稻最高产量达每亩835公斤,只要10月的再生稻产量每亩能超265公斤,就能打破去年的纪录。

  去年,四川再生稻蓄留面积达500万亩,位列全国第一。今年,我省蓄留力度进一步加大,面积预计达到550万亩。专家普遍认为,三台县再生稻试种成功,为全省粮食增产提供了一个新方向——推动再生稻向北移。

  专家估算,如果再生稻能向北在四川其他适宜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则全省可再增约400万亩再生稻蓄留面积,粮食增产效果不容小觑。

  增产关键:让种植户尝到甜头才是硬道理

  推广再生稻,技术突破是一方面。能够实实在在增加农民收入,才是实现粮食增产的关键所在

  “头季稻平均亩产700多公斤,收割后进一步加强再生稻管理,实现‘吨粮田’目标应该没有问题。”日前,在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新设村的一处稻田里,种粮大户梁仲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梁仲明今年种了30多亩再生稻,前段时间头季稻收成不错。他表示,再生稻管理得好,再加上省去插秧等环节,第二茬预计又有三四百公斤的收成,除去收割、少量药肥成本,“还是稳赚”。

  川南再生稻产量高,农民种植积极性高。但在这些区域以外,一旦再生稻产量上不来,就无法调动村民种植积极性。

  曹均成清晰地记得,去年10月基地再生稻测产量,吸引了周边大量村民“围观”,大家都想知道再生稻“到底有没有搞头”。毕竟,再生稻收割一亩地费用在80—100元,再加上药肥、时间成本等,如果增产所产生的收入不能远远大于成本,没有人会对再生稻感兴趣。

  “推广要算好农民的‘增收账’,让种植户尝到甜头才是硬道理。”曹均成表示,尽管已经过两年试验,再生稻在三台县表现不错,但他和团队依然计划再试种观察一年后再考虑推广。“没有十足把握与更详实的数据支撑,我们不能盲目推广。”曹均成说。

  面对村民的观望心理,曹均成和同事们除了在再生稻增产上下功夫,还在种植模式上进行创新性研究。

  以三台县为例,当地过去在收割完水稻后,很多田就闲了下来。如果再生稻在当地推广后,曹均成建议可再种植一季冬蔬菜,形成“稻稻菜”种植模式,同样可以增加收入。此外,他和团队还准备开展“稻稻麦”种植模式试验,目的同样是通过增加村民收入来增强大家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

  “推广再生稻,技术突破是一方面。能够实实在在增加农民收入,才是实现粮食增产的关键所在。”曹均成说。

来源:四川日报(责任编辑:莫问) 仅供分享

 

印度收紧大米出口 我国大米完全自给 

    印度继7月份宣布禁止除巴斯马蒂大米之外的白米出口后,8月25日对蒸谷米征收20%的出口关税,8月27日又将其香米出口最低价设定为每吨1200美元。印度大米出口政策自此全面收紧,将继续推高国际大米价格。

  7月份印度宣布禁止除巴斯马蒂大米之外的白米出口后,国际大米价格应声上涨。主要出口国破碎率5%大米FOB报价均上涨到了600美元/吨上方,创出了2008年四季度以来的新高。正当国际大米涨势放缓之际,印度政府又突然宣布全面收紧大米出口,国际大米供求形势再度严峻。

  国际市场米价仍在上涨

  虽然国际大米供应偏紧之势短期难以改变,但在经历了前期连续大涨之后,当前亚洲大米价格涨势已经有所放缓。上周五,泰国破碎率5%大米FOB报价628美元/吨,周环比上涨10~15美元/吨;越南大米FOB出口价638美元/吨,再创15年来新高,成为亚洲最贵大米;印度5%破碎率蒸谷米出口报价450~455美元/吨,周环比持平。

  印度全面收紧大米出口

  当前国际大米价格持续“高烧不退”,而更令市场担忧的是,国际大米供应还在收紧。8月22日,印度政府官员刚宣布不会对蒸谷米(又称半熟米)施加任何限制。8月25日,印度政府就宣布对蒸谷米征收20%的出口关税,并立即生效。

  由于印度蒸谷米出口占大米出口总量的近1/3,2022年印度蒸谷米出口量达740万吨。征收20%出口关税政策的实施,将会进一步推高印度蒸谷米的出口价格,还将导致印度大米的出口量减少,使涨势刚刚放缓的国际大米价格面临被再次推高的严峻局面。

  国际市场对印度蒸谷米加征20%出口关税尚未反应过来,仅两天后,8月27日,印度再度出台限制大米出口的措施,将印度香米的出口最低价设定为每吨1200美元。印度大米出口政策自此全面收紧,此举将导致国际大米供应全面紧张,将继续推高国际大米价格。

  2022年,印度出口了2200万吨大米,占全球大米贸易的约四成,其大米政策对全球大米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上年9月份,印度政府宣布,自9月9日起,对除蒸谷米和印度香米外的大米征收20%出口税,并禁止碎米出口,禁令即刻生效。2021年印度碎米出口占全球一半以上,约300多万吨,白米和糙米占印度大米出口的一半左右。这两项政策的实施,迅速推动国际大米市场开启上涨之旅。今年7月20日,印度宣布禁止除蒸谷米和印度香米外的大米出口,相关禁令将每年减少大约1000万吨大米的出口量,导致全球大米在短短一个月内上涨超过20%。

  本次印度宣布对蒸谷米征收20%的出口关税,将香米的出口最低价设定为每吨1200美元,对此前一直未受政策冲击的香米和蒸谷米带来较大的影响,将推高印度大米出口价格,并对所有的大米品种出口“扎上了笼子”。据报道,8月份印度香米平均出口价格为每吨1214美元,然而最低的出口合同价格仅为每吨359美元,贸易商原先通过虚报香米出口的路子自此也被堵死。

  国际大米供应形势严峻

  印度全面收紧大米出口政策后,左手禁止白米、碎米等的出口,右手提高蒸谷米和香米的出口价格。若该项政策实施半年,预计会减少白米等出口500万~600万吨,这个巨大的缺口短期之内没有国家可以填补。

  越南虽然要求各单位采取措施拓展大米出口市场,并立竿见影,8月份大米出口同比增长40%,达到100万吨,但与印度白米离开国际市场后留下的巨大缺口相比仍是杯水车薪。由于印度白米价格偏低,加上蒸谷米征收20%的出口关税,将使印度大米出口价格显著提升,进而全面推高国际大米价格。

  而在印度宣布对蒸谷米征收20%出口关税的同一天,即8月25日,缅甸官员表示,缅甸计划在8月底开始实施为期45天的大米出口限制,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国内稻米价格。虽然缅甸年大米出口量约200万吨,仅占全球大米贸易的4%左右,份额不算太大。一个半月的大米出口限制量预计不到30万吨,但因当前全球大米供应趋于紧张,缅甸的大米管控政策将加剧国际大米供应紧张局面。虽然这不太可能成为压垮国际大米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若后期亚洲其他主要大米出口国跟进,类似2008年的全球大米危机上演的可能性将增大,需密切关注。

  过度依赖进口非常危险

  据悉,在政府的鼓励下,目前印度农民已经种植了大约3840万公顷水稻,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3%,国内大米供应形势也在好转。正当市场以为印度将会放宽大米出口禁令的时候,印度却连续出台大米出口限制政策,直至全面收紧大米出口,并即刻生效,根本不给国际社会缓冲的时间。印度此举在造成国际大米供求形势紧张、增加国际大米市场波动的同时,也充分说明,依靠进口满足粮食需求在关键时期是多么的不靠谱。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才能掌握主动权,才能不受制于人。

  由于我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尤其是稻谷产量年年丰收,供大于求,每年都要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当前我国稻谷库存远较2008年充足,稻谷库存占全球的六成以上,大量超期储存的最低收购价稻谷需要通过定向销售给饲料企业才能得到去化。由于我国口粮大米100%实现自给,稻米进出口只是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进行余缺调剂的手段,当国际大米价格较低时,我们就增加进口,反之则减少进口。因此,预计国际大米价格的大幅波动对国内稻米市场短期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预计不会很大。

  近年来,因供求关系和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际市场粮价出现了大幅波动,国内粮食市场也受到一定波及,小麦、玉米市场上涨幅度较大,而稻米市场运行平稳,走势相对偏弱。在稻谷三大品种中,粳稻市场走势最弱。今年以来,由于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国内稻米市场表现也相对较好。因种植结构调整及东北地区受灾等因素影响,预计粳稻市场供应压力持续减轻,后期粳稻市场将会相对活跃。

来源:粮油市场报(责任编辑:莫问) 仅供分享

9月6日美国大豆现货报价上涨 

    周三,美国大豆现货报价上涨,因为美国农业部作物进展报告显示大豆优良率下降幅度超过预期。
  交易员们表示,美国农业部可能会在9月12日的月报中下调大豆单产预期。
  美国农业部周二预测大豆优良率为53%,较一周前下降5%,低于分析师预期的55%。
  在美湾,9月船期的美国1号黄大豆现货平均报价为每蒲14.8125美元,相当于每吨544.3美元,比上一交易日上涨11.25美分/蒲。路易斯安那湾的基差报价是比CBOT的2023年11月大豆期价高出105美分。
  在伊利诺伊州中部地区,大豆加工厂收购大豆的平均报价为每蒲13.8125美元,比上一交易上涨8.75美分/蒲。基差报价比芝加哥11月大豆期价低20美分到高35美分。
  周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上涨。2023年9月大豆期约上涨11.25美分,报收1360.25美分/蒲;新作11月大豆上涨11.25美分,报1376.25美分/蒲。

来源:博易大师(责任编辑:朝阳) 仅供分享

双节备货陆续启动 油脂板块表现偏强 

    上周,马来西亚毛棕榈油期货市场表现偏强,在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削弱棕榈油供应以及印度节日需求的影响下强势反弹。CBOT豆类期货市场维持振荡调整走势,国内油脂市场方面,上周国内三大油脂库存下降。其中豆油和棕榈油库存降幅超过菜油库存的增幅。随着双节备货陆续启动,需求端对国内油脂价格的提振作用趋强。

  瑞达期货分析师张昕表示,从MPOB报告中来看,马来西亚棕榈油局(MPOB)发布的月度供需数据显示,马来西亚7月底棕榈油库存为173.2万吨,环比增长0.68%,低于业内预期的179万吨;7月棕榈油产量为161.0万吨,环比提高11.21%,高于业内预期的158万吨;7月棕榈油出口量为135.4万吨,环比提高15.55%,高于业内预期的127万吨。从相关数据来看,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虽然有所增长,但是出口增幅更大,导致总体库存累积不及预期。报告影响偏利多。

  据张昕介绍,截至7月,印度当季棕榈油进口较6月增长80.5%至84.1469万吨,高于去年12月的84.3849万吨。需求明显恢复,且库存较前期有所去化,这些都为进口提供一定的空间。另外,库存方面,港口和渠道方面都出现了再度累积迹象。印度溶剂萃取者协会估计,今年7月,印度植物油港口库存有所回升,较6月增长10.61%,比去年7月增长59.5%;渠道库存较6月比增长12.2%,较去年同期增长36.69%。印度棕榈油进口需求有所改善,导致棕榈油库存出现再度累积趋势。从国内情况来看,近期供应依然趋强。根据粮油商务网的预估,预计8月到港55万吨、9月到港62万吨、10月到港69万吨,总体进口量预计比上年同期水平偏高。不过,从进口利润来看,根据WIND数据,截至8月中旬,马来西亚棕榈油进口利润依然倒挂,显示进口亏损,限制棕榈油进口。不过,虽然国内棕榈油大量到港,但由于下游棕榈油提货旺盛,国内沿海地区棕榈油库存小幅下降。

  “综合来看,虽然主产国棕榈油产量依然保持强势,但是出口需求表现良好,对棕榈油库存累积有明显的降速作用。另外,印度方面,受前期库存有所消化影响,近期进口明显恢复,提振棕榈油需求。国内方面,虽然到港量依然庞大,且有增长预期,但是下游需求随着季节性旺季的到来有所好转,也提振棕榈油价格。预计后期棕榈油依然保持偏强振荡走势。”张昕说。

来源:期货日报(责任编辑:阡陌) 仅供分享

政策动态

助力秋粮稳产丰收 三部门下达救灾资金10亿元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防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支持相关受灾地区做好水旱灾害救灾、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水利部于9月1日下达中央财政农业防灾减灾和水利救灾资金10亿元。其中,安排抗旱救灾资金2.72亿元,支持甘肃、陕西等省(区)应对农作物因旱受灾,做好农作物改种补种、农业生产抗旱调水等相关工作;安排洪涝救灾资金3.57亿元,支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应对台风、强降雨导致的持续洪涝灾情,及时开展农业生产恢复、水利设施水毁灾损修复等相关工作;安排水稻病虫害防治资金3.71亿元,支持江西、湖南等省(区)做好稻瘟病、水稻“两迁”害虫等水稻病虫害防治相关工作。

来源:财政部网站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给粮食烘干用上“吹风机”(新知) 

   【现象】2021年以来,广东连续两年共投入4亿元支持烘干项目建设;湖北去年启动粮食烘干能力提升行动,对粮食烘干实行叠加补贴……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动粮食烘干机械化,粮食产后处理保障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的意见》提出,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补上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装备短板,建成布局合理、体系完善的粮食产地烘干体系,烘干能力基本满足全国粮食产地烘干需求。

  【点评】

  长期以来,农民多通过在马路、晒场晾晒等方式降低粮食中的水分。这种方式不仅易受天气影响,还存在虫害鼠害损失大、粮食易受污染、晾晒场地不足等问题。数据显示,由于处理不及时或储藏加工不当,我国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粮食约700亿斤。

  现代化的烘干设备相当于给粮食烘干用上“吹风机”,不仅高效快捷,还能减少产后损失,提升粮食成色和品质。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区域性、阶段性的汛情对一些地方造成了不小影响。与此同时,随着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壮大,产地就近烘干需求呈加快增长趋势。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还存在烘干设施装备总量不足、技术水平不高、设施与装备不配套等问题,烘干服务不能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必须加快补短板,大力推进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

  进一步优化布局,构建烘干点与烘干中心相结合的粮食产地烘干体系。可根据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的特性以及粮食处理量,进行差异化布局,既充分满足烘干需求,又不断提升烘干设备使用效能。烘干机械开一次机需要一定的粮食装入量,小地块种植相对普遍的地区,可鼓励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加工企业等配备中小型粮食烘干设备,为周边农户及时提供烘干作业服务。此外,要统筹考虑平时与应急需求,发挥好设施装备对粮食生产防灾减损的支撑作用。

  提升粮食产地烘干能力,顺应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应提高烘干设施装备智能化水平,研发使用节能高效绿色技术与装备,并对现有粮食烘干机进行环保节能升级改造,使其更符合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要看到,烘干设施建设前期投入较大,运行成本较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除了在用地用电用气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不妨加强信贷支持,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设。

  布局更多的粮食烘干设施装备,提升粮食产地烘干能力,是减少粮食产后灾后损失、确保粮食丰收到手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粮食烘干绿色发展,定能不断提高粮食产地烘干质量效益,促进粮食生产收储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  仅供分享

种好合作试验田 筑牢开放桥头广西高水平开放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业领域的有机衔接重要门户为目标,全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抓好以东盟国家为重点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延伸的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工作,取得一定成效。2022年,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602.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2023年上半年,进出口贸易总额353.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05%。 

  大力支持培育外向型企业,农业对外投资初具规模

  紧抓区位优势,立足产业发展,以农业科技、种业技术合作为先导,通过培育、引导广西优质农业企业赴境外投资,先后建设9个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在广西百色、凭祥等地建设4个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并以此为抓手,促进广西农业企业抱团“走出去”。截至目前,广西备案登记“走出去”农业企业达67家,协议投资金额40亿美元,投资国别包括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等,投资内容涉及粮食作物、果蔬、种业、渔业等产业,覆盖生产、加工、科研、品牌建设、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

  持续拓展农业合作新领域,农业科技交流日益深化

  采取“援建+运营”模式,支持广西农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国外承建中国(广西)—东盟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已在老挝、越南等国家建设5个境外试验站,共输出试种蔬菜、水稻等优新品种750多个,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超过400多万亩,为项目所在国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000多人次。已在境内建设10个东盟农作物优良品种广西试验站,近几年持续引进苏丹鱼、越南玉米、马来西亚常规水稻等190多个作物和鱼类品种进行种养殖培育试验,并在试验基础上进行推广种植和养殖,优化广西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对接RCEP新规则,稳步提升农产品贸易额

  充分发挥广西区位优势,大力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广西农业农村厅、商务厅,南宁海关3部门联合梳理形成“三张清单”(广西出口RCEP零关税优势商品清单、广西进口RCEP零关税优势商品清单、广西优势产业货物贸易降税商品清单),持续指导和支持农业企业建设广西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46个,不断提升广西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在国外的品牌竞争力。

  主动“走出去”交流,不断促进高水平对外合作

  今年以来,广西多次组织农业企业代表团赴东盟国家以及欧美国家开展农业对接活动,促成农业投资合作项目4个,投资总额超28亿元人民币,共达成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合作项目6个,签约贸易额约92亿元人民币。2023年3月,赴越南开展交流活动,举办中国(广西)—越南农业经贸交流座谈会暨农业项目签约仪式;4月,在老挝举办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东盟(老挝)巡展暨“桂品出海”系列活动。5月,组织广西农业企业赴意大利参加2023年意大利国际果蔬展。7月,赴美国蒙大拿州开展农业交流访问,为拓展美洲市场和农业技术合作奠定基础。

  加强与国际组织对接,有序推进利用外资项目建设

  完成4亿美元世界银行结果导向型贷款广西扶贫示范项目竣工验收工作,有力助推县(市)区域的经济发展,推动项目所在县(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前谋划,有序开展世界银行贷款绿色农业和乡村振兴项目(一期)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广西环境可持续乡村发展示范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完成终期考察、综合评估、项目可研等工作,组织咨询专家、金融中介机构、项目办工作人员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升项目管理能力。

  畅通“南宁渠道”,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平台提档升级

  连续承办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农业国际合作展、中国—东盟粮食安全合作交流会。举办2022年乡村振兴论坛·广西、中国(广西)—东盟现代种业发展大会、世界茉莉花大会等系列活动,为广西农业开放合作畅通“南宁渠道”,拓展对外平台。组织农业企业赴上海、海南、云南等地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等系列展会活动,不断深化农业对外经贸交流合作。近两年,广西向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推荐了14名援外专家,参与援津巴布韦第四期高级农业技术援助项目、援莫桑比克第四期高级农业专家技术援助项目,派出援外专家赴斐济、津巴布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几内亚、莱索托等国家执行援外和培训任务。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仅供分享

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增多,如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嘉宾

  蓝海涛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陈生斗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会长、研究员

  段居琦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久栋 关仕新

  世界气象组织7月4日发布公告确认,热带太平洋地区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预计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进一步升高,可能在5年内出现创纪录高温,各国政府应做好应对相关气候事件的准备。毋庸置疑,中长期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安全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当下,极端天气增多,要如何应对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在大周期气候变化下,应如何系统性设计和完善农业风险管理制度?本期对话邀请蓝海涛、陈生斗、段居琦三位专家对此进行探讨。  

  气候变化会导致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发生显著改变,会对我国农业布局造成深刻影响。极端天气增多,要注意农作物病虫害会出现多发、频发、重发态势 

  主持人:对世界中长期气候变化的预判,我们目前有哪些认识?如何看待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有何利弊,会对我国农业布局造成深刻影响吗?

  蓝海涛:我们对世界中长期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认识是,全球变暖是总趋势,极端天气发生率增大。对我国总体影响是气温上升、降水增加、极端天气多发,不同区域气候影响表现不同,升温北方高于南方、西部高于东部,降水南方不减、北方增加。

  陈生斗:在中长期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近些年,世界多个粮食主产国面临极端天气增多,粮食供应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尤其干旱对小麦和玉米的影响巨大。阿根廷是大豆和玉米的主要出口国,但由于极端高温加剧了干旱,其今年的作物产量预计将大幅下降。阿根廷大豆、玉米和小麦今年的出货量可能会从2022年的516亿美元下降到366亿美元。欧洲持续干旱,意大利面临粮食减产40%。美国干旱威胁小麦产量。随着气候变化,我国旱灾呈现加重趋势,农作物常年受旱面积约3亿亩,因旱灾损失粮食600亿斤左右。

  段居琦: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区之一。气候变化导致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发生显著改变。1951-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的升温速率为每10年0.26℃;我国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4.9毫米,呈现出“降雨带北扩”的态势,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明显。气候变化的“水热双增”态势导致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发生显著改变,作物生长季每10年延长1.8天。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利弊共存,其影响因地区、作物、发生时段而不同。气温升高有利于改善热量资源条件,对多年生植物及热量条件不足地区的作物生长有利,而在一些热量原本充足的地区,气温升高可能加快作物发育速度,使生育期缩短、作物产量下降。冬季温度升高对秋播和临冬播种的作物生育有利,农业意义较为突出,如小麦、油菜等作物越冬率提高、分蘖或分枝增加,作物生长发育较充分,有利于产量形成。温度升高的同时,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出现频率增加,对局部地区作物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高温热害、夏伏旱将更加严重,对我国亚热带农业生产影响已十分突出,如2013年夏季南方大范围高温、2022年长江流域大范围夏秋连旱给当地农业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同时,气温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还受水分变化情况调节,共同影响粮食生产。

  我国农业生产的一大特点是多熟种植。气温升高,热量资源增加,有利于我国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种植界限北移,有效扩大作物潜在播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同时,气候变暖对喜温作物扩种有利,如气温升高背景下东北地区玉米和黑龙江水稻可种植面积增加,南方双季稻区可种植北界向北推移近300公里,北方冬小麦种植北界北扩西移20-200公里,陕西苹果种植主区域由陕南至关中再至陕北,目前苹果种植已大部集中在陕北。预计未来30年,一年两熟可种植北界在陕西北移将达到130公里,甘肃旱作区玉米的种植界限会进一步向北移动,种植区域的海拔可能会继续抬高。可以说,气候变化会给我国农业布局带来深刻影响。 

  主持人:当前极端天气增多,诱发一系列自然灾害,会给粮食生产带来哪些影响和挑战?

  陈生斗:极端气候增多,自然灾害频发,高温干旱、低温冷害、洪涝、台风、冰雹、农作物病虫害等,会给粮食生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同时要注意,农作物病虫害会出现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对农作物病虫害若不加以防治,将造成粮食大幅减产。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在五大稻区进行的病虫危害损失试验研究,在完全不防治的情况下,华南、江南稻区试验点的损失率分别高达77.94%和59.63%,长江中下游、西南、东北稻区试验点的损失率分别为28.36%、26.47%和19.67%。

  此外,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降低作物品质和产量、增加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率和危害损失率。气候变化对一些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造成冲击,过去选育的优良品种,在异常天气条件下,提质增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原来配套的栽培技术模式应作调整,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需要创新。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既有害处,也有好处,我们要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地科学应对。南北方省份要因地制宜,坚持平急共享、简约实用原则,研究低成本、高效率的抗旱防涝设施设备及其配套实施方案 

  主持人:我国南北差异较大,应如何做好风险识别,分区应对?怎样应对这些挑战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蓝海涛: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既有害处,也有好处,我们要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地科学应对。总体思路是,一方面利用气候变暖对粮食种植形成的有利条件,顺势而为,增加粮食产量;另一方面,要积极应对极端天气导致粮食减产的各种自然灾害,尽可能减少粮食受灾损失。

  从有利方面看,利用种植带北移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南方地区粮食种植带北移,水稻供应偏紧时可以通过奖补和市场价格上升驱动双季稻种植带向北扩展,增加双季稻播种面积。北方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北部随着种植带北移,要筛选出适合当地不同积温带种植的主导粮食品种,引导农民种粮。对部分积温条件好的地区,研发高产优质、生长期较短的粮食新品种和复种蔬菜等新种植模式,扩大粮食、蔬菜等食物供给,但要注意降低较冷年份越区种植风险,确保粮食优质稳产。

  从不利方面看,近些年极端天气导致我国个别年份出现“南旱北涝”现象,旱涝灾害南北倒置的偶发现象对我国南方防涝、北方抗旱为主的农田抗灾设施和设备提出挑战。如果全面提高南方抗旱、北方防涝的农田抗灾设施设备建设标准,可能导致这些设施大部分年份闲置浪费甚至锈损。如果不采取措施,个别“南旱北涝”年份又会导致南北方农田受灾损失扩大。这就要求南北方省份因地制宜,坚持“平急共享、简约实用”原则,研究低成本、高效率的抗旱防涝设施设备及配套实施方案。例如,南方旱灾偶发且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可打简易抗旱井或建设旱能灌、涝能存的应急备用水源点;北方涝灾偶发地区适当增加防汛排涝移动泵车并建立设备共享平台,应急排涝时实现防汛排涝设备跨区域调用。

  段居琦:面对中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频发威胁,为有效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要基于趋利避害的指导理念加以应对。具体而言,我国南北差异较大,农作物品种及种植制度多样,气候变化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不同,应着眼于不同区域和类型农业发展目标及气候制约因素,采取针对性适应策略。

  比如,在东北地区气温偏低,热量资源是制约作物生产的主要气候因素,应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光热条件,扩种水稻等喜温作物,合理进行品种布局和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在西北地区降水量少、水资源短缺是主要矛盾,节水与旱作是西北地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问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整体呈现暖湿化趋势,洪涝与季节性干旱都有所加重,高温伏旱、洪水、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因此提升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研发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保障体系,是该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对于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应避免作物过度北扩带来的冬季寒害风险,同时需防范海平面上升和台风强度增大引起的大风、洪涝和风暴潮等农业气象和海洋灾害叠加风险。 

  面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增多,要树立“积极预防,减灾止损”理念。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要多措并举,合力推进,持续用力 

  主持人:面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增多情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者要树立什么样的风险意识?可从哪些方面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蓝海涛:面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增多,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者要认识到,大田农业是高自然风险产业,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只是不同年份受灾范围大小、程度不同,形式各异。因此要树立“积极预防,减灾止损”理念。特别是对大规模流转土地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果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一旦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受灾损失严重,可能导致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甚至面临破产倒闭风险。

  为此,一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者对灾害发生机理的认识和预防灾害的技术能力,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培训,开展农业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制作灾害风险防范手册及微视频,推介防灾减灾经典案例,系统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者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二要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根据当地主要灾害情况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配备必要的防灾减灾设施设备。三要鼓励和支持涉农保险公司结合地区自然灾害特点,丰富和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利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保险办理和理赔效率,引导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参加涉粮农业保险。四要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作物的保险补助,重点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给予更多保险支持。

  陈生斗:面对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者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准确研判形势,精心制定预案,分区分类指导,科学有效应对。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要多措并举,合力推进,持续用力。一要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把防灾减灾摆在重要位置,统筹谋划,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防灾减灾工作。二要提高监测预警能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农业灾情预测的及时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三要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水利设施,选育抗逆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四要增强防灾减灾应对能力。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协调配合,加强灾情评估,做好物资储备调运,满足防灾减灾需求,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主持人:运用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重点要抓哪些方面?

  陈生斗:从科技层面上,要根据不同自然灾害,采取相应的科学措施,减少灾害损失,保障粮食生产。

  从应对干旱来讲,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强抵御旱灾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选育推广耐旱抗旱农作物新品种和新技术。合理灌溉,科学节水,根据水资源条件,推进适水种植,建立节水型农业种植模式。在水资源紧缺或生态脆弱地区,实施轮作休耕制度,适度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特别是稻虾共作模式,积极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从应对农作物病虫害来讲,要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认真贯彻落实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选用优良品种,强化健身栽培,提高农作物抗逆能力。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加强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特别是要做好重大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等一类病虫害的防治,同时要做好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新发突发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加强防治队伍建设,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提高防治效率和防治质量,把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确保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发展。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面对极端天气增多趋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及时掌握天气变化动态。同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准确发布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指导农民做好科学防治,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要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气象灾害预警手段、以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保险手段、粮食生产安全领域政府公共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管理的数字化手段等现代化管理手段

  主持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有哪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可以应用?如何多举措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蓝海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无论是涉粮政府部门,还是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主要采用三种现代化管理手段。第一种是数字化智能化气象灾害预警手段,气象部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感知、精准泛在、情景互动、普惠共享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为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精准的区域性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第二种是以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保险手段,借助气象灾害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健全推广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涉粮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第三种是粮食生产安全领域政府公共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管理的数字化手段,鼓励在管理环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要重点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为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做好防灾减灾准备提供时间保障。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幅提升农田防灾减灾能力。采取研发成果奖补和首台(套)产品政策等措施,支持粮食生产环节防灾减灾设施设备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整合粮食生产不同环节的数据资源,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提升政府应对粮食生产风险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段居琦: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既要关注粮食生产需求的数量方面,也要关注结构质量方面,既要保谷物基本自给,也要保口粮绝对安全,其中需要特别关注自给率低、对国际粮食市场依存度大的粮食品种,如大豆,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9647万吨,占食用油籽进口量的近95%,国际粮油市场对我国油料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加强国内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也要关注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的影响及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效应,建立中长期气候变化影响下全球粮食产量及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监测评估系统,为统筹国内国际粮食资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信息科技支撑。

  主持人:如何从全球农业视野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变革,其中农业风险管理应做好哪些工作?

  蓝海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涉及粮食安全的农业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涉粮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政策工具不断创新并扩大应用覆盖范围,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要看到,面对中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频发的新挑战和粮食生产风险的新问题,与发达国家农业风险管理水平相比,我国还存在差距。下一步还要继续提升农业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有关农业风险专家的研究成果,围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研究出台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法规。探索建立农业风险管理机构,对粮食等农业生产经营环节风险统一管理,解决农业风险分部门、分环节的多头管理弊端。研究建立综合性粮食生产风险管理模式,推动粮食生产风险管理工具有效组合,健全粮食生产风险一体化管理机制。扩大农业气象指数保险覆盖范围,加大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适当增加气象观测站密度,建立健全气象数据库,推动涉农部门非涉密数据共享,引入涉农气象服务的数字企业,努力破解“数据孤岛”问题,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数据支撑。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风险研究和风险管理知识的普及推广,有关部门应设立粮食生产安全风险系列科研项目,把握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粮食生产风险的发生和演变规律,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供科学决策基础;农技推广部门要抓好粮食生产风险管理知识的普及推广,不断提高基层粮食管理部门和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风险意识和防风险知识水平。

  段居琦:要把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作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同时加强应对中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灾害能力建设,提升农业系统气候恢复力。

  主持人:气候问题带来的挑战,不会阻挡我们强化科技创新发展、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的前进步伐。面对中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增多的新挑战和粮食生产风险的新问题,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从科技层面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多措并举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继续提升农业风险管理水平。感谢三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分享精彩观点!

来源:农民日报  仅供分享

农业农村部党组召开会议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力支持推动新疆 三农改革发展 

 

  9月4日,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主持召开部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工作。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就做好新疆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对新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出明确要求。要认真学习领会,逐项对照落实,进一步拓展农业农村援疆工作领域,立足新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帮助系统谋划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疆三农改革发展。

  会议强调,要支持新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抓紧与有关部门和地方一道摸清摸透新疆耕地和水资源的潜力,挖掘提升粮食产能的增量空间,细化拿出一整套、分阶段推进的方案,鼓励探索利用荒地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把新疆在粮食增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的优势后劲激发出来。要帮助新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指导抓细监测帮扶,着力做实“土特产”文章,统筹用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等资源力量,围绕龙头企业引进培育、仓储保鲜设施建设、特色品牌打造、产销衔接等研究拿出系统方案,一项一项落到实处,合力把产业发展和农牧民收入提上来。要把维护新疆农村社会稳定作为农业农村援疆的重点内容,下更大力气推进,帮助建强村级组织,制定好乡村规划,支持搞好乡村建设,加快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责任编辑:汤静怡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3.9.10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平均价

早籼谷

(15-17)中等

2550

晚籼谷

(15-17)中等

2650

早籼米

(15-17)中等

3580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00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480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200

东北米

一级

4600

江苏粳米

一级

4200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100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120

玉米

中等

3180

大豆

中等

6600

豆粕

一级

5000

  籼糯米

一级

6400

麦皮

中粗

2350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9000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9400

 

25

 2023910日

                              895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