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3-09-28 浏览次数:2802
· 福州粮情
九月份福州市场粮油价格涨跌不一
时间:2023.9.30 单位:元/吨
品种 | 等级 | 上月平均价 | 本月平均价 | 涨跌率 |
早籼谷 | (15-17)中等 | 2450 | 2550 | 4.08% |
晚籼谷 | 15-17)中等 | 2550 | 2650 | 3.92% |
早籼米 | (15-17)中等 | 3580 | 3860 | 7.82% |
晚籼米(江西923) | 一级 | 6000 | 6000 | 持平 |
晚籼米(安徽) | 一级 | 4480 | 4480 | 持平 |
浦城晚籼米 | 一级 | 4200 | 4200 | 持平 |
东北米 | 一级 | 4600 | 4600 | 持平 |
江苏粳米 | 一级 | 4200 | 4200 | 持平 |
红小麦 | 江苏中等 | 3000 | 3130 | 4.33% |
白小麦 | 河南中等 | 3020 | 3150 | 4.3% |
玉米 | 中等 | 3150 | 3150 | 持平 |
大豆 | 中等 | 6600 | 6400 | -3.03% |
豆粕 | 一级 | 5100 | 5100 | 持平 |
籼糯米 | 一级 | 6400 | 6400 | 持平 |
麦皮 | 中粗 | 2300 | 2400 | 4.35% |
大豆色拉油(散装)
| 一级 | 9300 | 8600 | -7.53% |
大豆色拉油(20L) | 一级 | 9700 | 9000 | -7.22% |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截至2023年9月22日当周,全球小麦价格下跌,其中芝加哥小麦创下自9月初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主要反映出黑海小麦供应充足,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激烈,美元创下六个月新高也不利于美国小麦出口销售。不过澳大利亚等国的小麦作物面临恶劣天气的威胁,限制小麦市场的跌幅。
周五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12月软红冬小麦期约报收5.795美元/蒲,比一周前下跌4.10%。堪萨斯城期货交易所(KCBT)的12月硬红冬小麦期约报收7.1125美元/蒲,下跌4.72%。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MGEX)的12月硬红春小麦期约报收7.705美元/蒲,下跌2.34%。Euronext的2023年12月小麦报收235.75欧元/吨,下跌3.2%;阿根廷小麦现货报价为313美元/吨,下跌1.9%。周五ICE美元指数报收105.6点,比一周前上涨约0.3%,也是连续第十周上涨,创下近十年来的最长涨势。
美国小麦销售依然落后
美国农业部出口销售周报显示,截至9月14日当周,美国小麦销售量为32万吨,低于一周前44万吨,与市场预期相符。2023/24年度迄今美国小麦出口销售总量为862万吨,同比减少17.2%。美国农业部的出口目标为1905万吨,同比减少7.7%。
从出口报价来看,9月20日,美湾软红冬小麦报价为253美元/吨,与一周前持平;美湾硬红冬小麦报价为321美元/吨,下跌2美元;法国小麦FOB报价为每吨252美元,上涨7美元;阿根廷上河小麦FOB报价为322美元/吨,上涨8美元。
美国冬小麦播种工作顺利,春小麦收获接近结束
美国农业部作物进展周报显示,截至9月17日,冬小麦播种工作完成15%,一周前为7%,上年同期为19%,五年均值为16%。美国干旱监测周报显示,截至9月19日,约47%的冬小麦作物处于干旱地区,比一周前提高1%,去年同期为57%。
美国春小麦收获进度为93%,和去年同期及五年均值持平。
澳大利亚天气炎热干燥,小麦产量可能进一步下调
由于澳洲天气炎热干燥,澳麦产量可能比本月早些时候的官方预测低至少100万吨,如果干旱持续下去,产量有可能进一步受损。在经过数月干燥炎热天气后,澳大利亚气象局本周证实厄尔尼诺天气模式正在形成,干燥天气可能持续。本周气温比平均气温高出约16摄氏度。澳大利亚农业资源经济科学局(ABARES)9月份预测澳麦产量为2540万吨,比去年的创纪录收成减少36%。经纪商斯通艾克斯(StoneX)公司将澳麦产量预估下调至2400万吨。除非下雨,否则本月每天可能多损失10万吨。贸易商表示,进入10月份后如果天气依然干旱,产量可能降至2250万至2300万吨。澳大利亚谷物种植户协会的发言人表示,气温升高加上缺乏降雨可能会降低土壤底墒。澳大利亚冬天刚刚结束,距离夏天还有近三个月。农民通常在11月收获小麦。
SovEcon将俄罗斯小麦产量下调至9160万吨
咨询机构SovEcon表示,该公司已将2023年俄罗斯小麦收成预测调低50万吨,从早先预期的9210万吨下调至9160万吨,原因在于西伯利亚以及俄罗斯南部作物前景变差。近来西伯利亚出现大雨,导致当地小麦收成前景恶化。过去30天里,西伯利亚降水量达到正常降水量的110-150%。降雨不仅干扰收割活动,还会造成小麦倒伏和发芽。SovEcon评估西伯利亚的作物状况低于平均水平。作为参考,美国农业部估计2023/24年度俄罗斯小麦产量为8500万吨。SovEcon报告称,尽管产量预期略有下降,但是供应量仍将很高,这将继续对国内小麦价格构成压力。
俄罗斯小麦的非官方FOB底价似乎是270美元/吨
俄罗斯小麦定价的不确定性依然困扰市场。在埃及GASC周三(20日)的招标会上,几家贸易公司所提供的俄罗斯小麦报价一模一样,FOB价格均为270美元/吨,这很可能是俄罗斯政府的非官方出口底价。不过贸易商指出,俄罗斯黑海新罗西斯克港的现货出口价格要低的多,10月发货的12.5%蛋白俄罗斯小麦的FOB价格仅为243-245美元/吨。
俄罗斯政府制定非官方出口低价主要是为了维护本国农户利益,因为过去一年来,俄罗斯小麦出口报价始终在主要出口国中保持最低,这有助于拉低全球小麦报价,降低食品通胀压力,也让西方政客以及媒体所谓俄乌冲突加剧全球食品通胀的说法不攻自破。但是小麦出口报价低迷导致国内农户种植收益严重受损,这也是俄罗斯小麦出口底价出台的背景原因。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称联合国重启黑海协议的努力不切实际
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上表示,尽管俄罗斯并不拒绝联合国为重启黑海粮食协议所做的努力,但是联合国秘书长的提议并不现实。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上个月致函拉夫罗夫,提出如果俄罗斯同意恢复黑海谷物协议,联合国可以立即采取的四项措施,其中包括,俄罗斯农业银行的一家子公司可以重新接入SWIFT全球支付平台;创建一个保险平台;解除对俄罗斯化肥生产商国外资产的封锁;俄罗斯船只能够进入欧洲港口。拉夫罗夫表示,俄罗斯并不拒绝这些建议,但是这些建议实际上行不通,因为这些建议依赖于西方国家和私营部门的“善意”。拉夫罗夫还表乌克兰推动的10点和平计划“完全不可行”,如果乌克兰和西方坚持这一计划,那么冲突将会在战场上解决。
IGC将2023/24年世界小麦产量预期下调至7.83亿吨
国际谷物理事会(IGC)周四发布月报,将2023/24年世界小麦产量预估下调100万吨,至7.83亿吨。由于近期天气恶劣,澳大利亚的小麦产量调低250万吨,至2540万吨;加拿大小麦产量调低170万吨,至2980万吨;阿根廷小麦产量调低90万吨,至1660万吨。这些降幅超过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增幅。过俄罗斯小麦产量调高300万吨,从8440万吨增至8740万吨;乌克兰小麦产量调高140万吨,从2450万吨增至2590万吨,两国产量合计调高440万吨,部分抵消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阿根廷产量合计下调510万吨的影响。
下周五美国农业部将发布9月1日的季度库存报告
美国农业部将于下周五发布截至9月1日的季度库存报告。以往的库存报告显示, 6月1日美国所有小麦库存为5.8亿蒲,同比下降17%。去年9月1日美国所有小麦库存为17.8亿蒲,同比提高不到1%。
来源:博易大师(责任编辑:黎鸣) 仅供分享
进入9月份,玉米行情开始动荡,而到了9月底,市场的博弈变得更加疯狂。
尤其是山东地区,玉米行情再次经历“过山车”式的起落,在经历了两轮大幅杀跌之后,近日又再次回涨了。
其实山东玉米的这种频繁波动并不意外,毕竟从一开始山东玉米的行情就一直在不停地变化。
而变化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与玉米的上量有关。
山东华北玉米的行情之所以出现了两轮杀跌,主要是玉米上量猛增。
一方面,随着山东华北不断提价,玉米突破1.5元/斤后,与东北价差明显,东北粮入关积极性提高。
另一方面,春玉米陆续上市,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玉米供应紧张的局面,供应增加,企业压价意愿增长。
第三则是由于玉米价格不稳,新粮上市以后价格不断波动,贸易商建库意愿不强,更多的是做流量而非存量。这么一来,也使得市场上的玉米流通增加。
于是,山东华北前几日的到货量再次出现了持续破千的状况,企业全面压价,玉米连续杀跌。
不过,虽然说玉米跌势汹汹,但底部依然坚挺。
原因是山东玉米的上量并不能持久。
一是随着企业大幅杀价,玉米价格快速回落,与东北价差不断缩小,东北粮入关已无利可图,上量自然下降。
二是春玉米购销已逐渐进入尾声,市场上可流通的粮源开始缩减,而马上双节,企业备货需求上涨,所以对玉米仍有支撑。
三是随着新粮价格重心回调,部分贸易商开始关注市场,已渐渐有了建库的心理,这也使得玉米流通减少。
于是我们也看到,近日山东玉米再次止跌回涨。
不过在新农观看来,这些只是前菜,接下来的玉米行情还会有更大的动作。
一是接下来,玉米的博弈会异常激烈。
其实从春玉米上市引发了行情波动就可以看出,今年玉米必然不会是一个稳定的行情,主要是市场各主体心态变化较大。
虽然说当前玉米丰产的信号越来越强,玉米弱势比较明显,但小麦依然坚挺,并且与玉米结束了倒挂以后,饲料企业在经历完芽麦以后市场的关注重心再次回到了玉米身上,这对玉米来说是一个重要利好。
虽然说当前猪价再次逢节哑火,但是以下半年庞大的存栏量来看,也依然是玉米最有力的支撑。
而各主体心态变动也比较频繁,虽然玉米弱势,但也不会盲目看跌,而虽然玉米支撑明显,但也不敢盲目看涨。
于是在这种“两不敢”中心态不停变化,也使得玉米行情不停波动。
二是东北玉米上市后,行情波动可能更大。
春玉米已经使市场躁动不安,而东北玉米是玉米产量的大头,而今年玉米错峰上市比较明显,一旦东北粮上市以后,锁粮、收购等情绪错综复杂,玉米行情势必会再次波动,且比前一轮更频繁。
所以说前期玉米的涨跌还只是小动作,而接下来待到东北新粮全面上市以后,市场必然还有更大的反应。
三是政策也不会袖手旁观。
今年无论是小麦也好,玉米也罢,政策出手是比较快的,尤其是政策性收购对于行情的指引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今年“中字头”的购销会再次发挥重要作用,指引玉米从动荡中恢复平稳。
而猜测其意图,在丰产的预期下,应该更多的是为玉米提供支撑,而非打压玉米,所以保持好心态,避免过喜或过悲。
来源:新农观(责任编辑:懿轩) 仅供分享
上周越南和泰国大米出口价格从近期高位进一步下滑,印度对蒸谷米出口的限制举措令这一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国的贸易活动陷入停滞,因买家等待更便宜的商品。
印度禁止非巴斯马蒂大米出口,并限制蒸谷米出口,导致这个头号出口国的出口活动陷于停顿。印度破碎率5%的大米出口价格连续第二周持稳在每吨525-535美元,尽管8月31日曾触及520-540美元的近纪录高位。
印度8月对蒸谷米出口征收20%的关税。一家全球贸易公司的孟买交易员称,“碎米和白米的出口目前被禁止,而蒸谷米的买家不愿支付20%的关税,”
上周越南大米出口价格从近期高点进一步回落,因为买家推迟采购。越南破碎率5%的大米要价为每吨610-620美元,上周报620-630美元。
初步航运数据显示,9月1-22日期间,胡志明市港口将装载275,250公吨大米,其中大部分运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土耳其。
泰国破碎率5%的大米报每吨605美元,低于前一周的613-615美元。一位曼谷贸易商称,价格下跌是由于泰铢贬值。今年迄今,泰铢兑美元贬值4.4%,周三触及逾10个月最低。
与此同时,孟加拉国粮食部长Sadhan Chandra Majumder表示,尽管产量好,库存也创历史新高,但国内大米价格仍然居高不下。
来源:文华财经(责任编辑:莫问) 仅供分享
53年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在海南三亚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野败”野生稻,彻底打开了杂交水稻的大门,50年前,我国最早的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50年过去,在我国南繁育种的核心区,海南三亚崖州湾,建起了一座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种质资源圃,这里活体保存着1万多份野生稻,有育种中应用最广的野生稻,也有来自地球另一端的野生稻。
9月14日,新京报记者实地探访即将开圃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采访了这座野生稻种质圃建设的发起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钱前,以及长期从事野生稻搜集、保存和利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晓明。
9月14日,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两栋黎族风格的小楼旁,是保存着1万多份野生稻的资源圃。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杂交水稻,从一株野生稻开始
9月14日,海南三亚崖州区,一处普通的村庄外,两栋带有海南黎族风格的小楼矗立在田野中,小楼后方,一片稻田被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小块,有些茂密高大,有些低矮匍匐,还有些光秃秃的,仿佛刚刚收割后的稻田,只留下短短一截稻茬……
这里不是普通的稻田,而是即将建成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钱前介绍,资源圃从2021年开始筹备建设,面积180亩,可以容纳4万份野生稻,是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种质圃。自建设之初,就同步开始在这里保存野生稻,目前已经活体保存了1万多份野生稻资源。
中国是水稻的发源地,海南是水稻的故乡之一,我国水稻育种中利用最多的“普通野生稻”,在海南就多有发现。
“普通野生稻”以“普通”为名,其实并不普通,钱前介绍,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在三亚南红农场的一处过水涵洞附近,找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踏出了杂交水稻最重要的一步,而当时那株野生稻,正是普通野生稻。
9月14日,海南三亚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中的野生稻。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在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史中,野生稻是不可或缺的力量。钱前介绍,1971年,我国成立了杂交水稻协作组,由中国农科院牵头,组织全国专家,攻坚克难,同时利用海南天然温室的气候,加代繁育,加快育种速度,在1973年,袁隆平先生率先成功育成了杂交水稻。“别人认为做不成的事情,我们的前辈们做成了,是有组织科研的成就。杂交水稻和两弹一星一样,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大国基石,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钱前说。
野稻家园,活体传承了五千年
为什么水稻育种需要野生稻?钱前介绍,在人类长期的驯化和选育中,栽培水稻的遗传基因会出现明显的同质化,丰富性和多样性变得匮乏。表面上看,它们的产量更高,甚至品质也更好,但长远看,它们实际上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也缺少大幅度提升的空间。比如某种新的病虫害,可能会给这些同质化严重的水稻,带来严重威胁。
野生稻中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基因,是水稻育种的宝库。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而野生稻长期生活在自然界,能够繁衍至今,本身就有很多特殊的本领,比如普通野生稻,它是匍匐的,结实也不多,而且还有落粒的问题,在人类的驯化中,普通野生稻慢慢被驯化,变成了栽培种,从匍匐变成直立,从低产变成高产,但也有些本领丢掉了,比如它的抗病性。后来,科学家们从普通野生稻中找回了一个抗病基因,重新导入到栽培水稻中。
“野生稻是中国最古老的稻子,许多野生稻传承了五千年以上,它们在自然界中经历风吹雨打,在残酷的物竞天择中生存了下来,必然有他们独特的本领,而今天的育种家们,就是要找到这些独特之处,变成现在育种的资源和材料。”钱前说。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我国科学家就有意搜寻和收集野生稻,我国是水稻原产国,从海南到广西,从广东到江西,野生稻资源十分丰富。钱前介绍,我国在广西、广东和云南,分别建有野生稻种质圃,同时在国家种质资源库中,还以种子的形式保存着10万份水稻资源。
9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在野生稻圃介绍,活体保存更难,但生物多样性、遗传基因丰富性更好。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和种子相比,活体野生稻的生物多样性、遗传基因丰富性等更好,因此活体保存一直都是最好的保存方法,但这种保存方法,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要耗费绝大的人力物力,还要面对很多不可抗的未知风险,比如前些年南方的寒潮,使得不少野生稻死亡。”钱前说。
活体保存,要定期给水稻“理发”
在海南三亚,独特的热带气候,可以使野生稻永续生长,将外部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钱前介绍,野生稻种质资源圃面积为180亩,其中又分为不同的功能区,有物种展示圃、鉴定评价圃、繁殖更新圃、资源保存圃、原生境模拟圃等。
在这座种质圃中,野生稻可以实现周年生长,这也带来了新的保存问题,“有些我们需要它的种子,就会收集一部分,有些不需要,只是保存资源,就会定期给它们‘理发’,将长高的野生稻剪短,过一段时间它们还会再长起来。”郑晓明说。
9月16日,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郑晓明在野生稻圃,观察野生稻保存情况。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除此之外,一部分野生稻还被种植在水泥池子中,记者看到,水泥池的地面铺设了塑料网格,池中灌水,每一株野生稻都种在盆中,然后再放入水中,“通过根系繁殖,是许多野生稻都有的特点,它们的根在泥土中延伸,可能在某一个地方重新发出一株野生稻,所以我们要把它们种在盆里,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
郑晓明常年从事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搜集、保护和利用工作,圃中有许多材料,都是她搜集而来,她告诉记者,未来资源圃将实现全程智能化保存、管理、鉴定等。
“对野生稻的保护和研究,在原生地很难实现,尤其是很难实现标准化的数据采集,而在这个资源圃中,我们提前做了相应的设计和规划,可以实现标准化、智能化的数据采集,比如鉴定野生稻性状、它们和环境的互相影响等。”郑晓明说。
在这座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中,还有一处特殊的地方,位于原生境模拟圃,原生境模拟圃完全模拟了野外环境,不加人工干预,任由野生稻和杂草一同生长,在这里,科学家们还模拟了袁隆平当年发现雄性不育野生稻的环境,“当年袁老先生的团队,在南红农场的一处过水涵洞附近,现在那个地方已经不在了,所以我们模拟了当年的环境,还特地建了一个小小的涵洞。”钱前说。
野生稻圃中,模拟了袁隆平团队当年发现雄性不育野生稻的环境。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水稻故事,收韭菜一样收稻米
数十年中,我国水稻育种技术不断进步,产量、品质、风味等不断改进,来自野生稻的基因功不可没。不仅如此,以野生稻为基础的育种,曾经几度挽救过水稻生产中的危局。
钱前介绍,1980年前后,稻瘟病普遍发生,杂交水稻种植面临严重困局,当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通过育种,利用野生稻的抗病基因,培育出了抗稻瘟病的丰产品种,当时每年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而我国水稻种植总面积才4.5亿亩。
在海南陵水县,有一种名为红芒野生稻的野生资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以此为母本,育成了“红莲系列”水稻,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
在今天,野生稻也在不断地为科学家们提供新的资源。在云南,多年从事水稻育种的云南大学教授胡凤益,利用一种来自非洲的野生稻,育成了多年生水稻新品种。
“多年生水稻,种一年,可以收四到五年,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起来一茬。”钱前说,“这是一个突破性的成绩,而多年生水稻利用的野生稻,就保存在这座资源圃中。”
野生稻本身并不起眼,但往往蕴藏着珍贵的基因,等待人们去发掘和利用。图为9月14日,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中的一株野生稻。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频繁来袭,农业生产中对品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野生稻经历了几千年风吹雨打,蕴藏着很多人们想象不到的基因,比如耐旱的,2022年南方的旱情,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适应南方的耐旱水稻品种选育。再如耐盐碱水稻,当前普遍的耐盐碱水稻,只能耐千分之三左右的盐碱度,未来还需要挖掘更好的耐盐碱基因,选育更耐盐碱的品种。”钱前说,“我国粮食需求仍然在不断增长,开发盐碱地,对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的意义,而耐盐碱水稻的选育,未来的空间还很大。”
科学育种,未来将是星辰大海
2022年,郑晓明团队承担农业农村部“水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项目,到2023年,发掘出38份高产、优质、抗病、抗逆、适宜机械化种植、抗稻曲病的育种可利用优异种质。
在三亚的野生稻种质圃中,高通量的表型鉴定正在逐渐成为现实,现代技术结合传统的育种方式、千百年流传的野生资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9月14日,钱前介绍,野生稻基因的挖掘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以为未来育种提供更多的素材。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袁隆平先生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全球梦。”钱前说,“如今,这两个梦想都已经接近实现,全球几个重要的水稻生产国如越南、印度等,都在使用我们的杂交水稻技术。”
更多的年轻人走在杂交水稻的道路上,钱前介绍,在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所,有一批年轻的学者,正在研究如何固定杂种优势,把杂交水稻变成常规品种,“杂交水稻有杂种优势,但同时它的后代也很容易发生性状分离,简单来说,杂交种继续繁衍,可能会出现快速退化的现象。而固定杂种优势,就是想办法把这种优势固定下来,代代相传。”
“在更长远的未来,育种的目标,是星辰大海。”钱前说,“生长在杂草和泥泞中的野生稻,它们的资源、基因,终有一天会踏上茫茫太空,为探索星空的人们提供太空粮食。”
事实上,钱前研发的太空水稻小薇,就曾经种植在这座野生稻圃中。小薇是一种超矮水稻,株高只有20厘米左右,开花结实,适合太空立体种植。
钱前(左一)和其他育种科学家在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前。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如何让这座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发挥更大的作用?
钱前认为,资源、人才和平台,可能都是未来需要加强的,“现在人们对农业育种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普遍认识,野生稻种质圃也得到了很多关注,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我国有10万份左右的水稻种质资源,但鉴定完成的只有一小部分,还需要大量进行基础科研的人才,当然,从政策上看,也要进一步鼓励人才从事基础科研。同时,我们还希望把这里建成一个共享共建共用的平台,实现高水平的合作,通过我们的工作,为育种家们鉴定和挖掘出更多优异基因,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育种材料。”
来源:新京报(责任编辑:莫问) 仅供分享
距离新豆集中上市已经不足半个月,现阶段部分地区有早熟品种逐渐进入市场,但由于上量不大,购销情况一般。当前,黑龙江地区普通蛋白大豆,毛粮收购价格为2.5元/斤,高蛋白大豆毛粮收购价格为2.6元/斤。这个价格与去年相比较低。目前,国储、地储拍卖价格为2.55-2.56元/斤,这个价格也是国家给予市场的指引,价格与陈豆接轨,使现货价格稳定得以稳定。所以,笔者认为后期新豆集中上市之后,开秤价格大概率会在2.5元/斤左右。
东北新豆零星上市 地级储备投放
东北产区绥化海伦,望奎地区新豆零星上市,上市最早的海伦伦河镇新豆收割已接近尾声,据悉,今年单产400斤左右,较去年相比单亩减少100斤左右,当前报价,高蛋白大豆蛋白含量41%以上,毛粮收购价格为2.65元/斤左右,塔粮外发价格为2.70-2.75元/斤,走货情况尚可。开秤价格较去年价格有所降低,但与陈豆价格接轨。据贸易商反映,新豆总体质量良好,蛋白普遍在41-42%左右,当前上量不算大,由于最近东北产区有降雨天气,所以新豆大范围集中上市或有推迟,延至十月初左右。预计国庆假期东北大部分产区将会迎来新豆的集中收获和购销小高峰。
今天,黑龙江超前向市场投放上半年入库的政策调节性储备粮,首次拍卖底价不低于5100元/吨,最终底价不低于5020元/吨。这给市场供应又添加了浓厚的一笔,但由于贸易商、豆企都在等待新豆上市,加上之前收储这批豆子蛋白不算好,所以最终结果全部流拍。
南方新豆少量上市 价格稳中偏弱
当前,湖北大部分主产区中黄豆收割已经接近尾声,前期价格走低,目前平稳运行,蛋白含量44%左右,毛粮收购价格2.85-2.95元/斤,净粮外发价格为3.05-3.1元/斤左右,外省贸易商谨慎采购,后期湖北豆由于质量较好,或会有小幅回升的空间。安徽安庆地区少量新豆上市,蛋白含量43%左右,毛粮收购价为2.80元/斤左右,净粮价格为3.05元/斤左右。由于上量不多,尚未大量走货,集中上量还需月末左右。由此看来,湖北豆和安徽新豆价格接近,但是质量和蛋白稍有差距,后期贸易商或还会以采用湖北豆进行购销为主。江苏,湖南部分地区也有新豆零星上市,江苏盐城新季翠扇,毛粮收购价格3.1元/斤,上量不大,新季白皮,外发价格为3.4-3.45元/斤,由于当地最近有降雨天气,所以上量不大,收割时间也稍有延迟。由于其蛋白含量46%,价格相对于冀豆价格便宜一些,后期或会对湖北冀豆和537早熟豆流通起到一定的阻碍。
进口、国内大豆相爱相杀
大家都知道,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由于用途差异,原本可以和平相处,可是持续到港的进口大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产大豆的流通。最近,由于美豆天气炒作,干旱导致密西西比河和巴拿马运河等河流水位偏低,后期进口大豆到港量逐渐减少,所以进口大豆价格虽有所回落,但仍趋于高位。目前,天津港口进口大豆缺货,贸易商在等待新一批大豆到港,如此或会给东北豆一定的支撑。但如果进口豆和国内大豆拉开价差,那么东北新季大豆集中上量之后,价格大概率会趋弱运行。
现在,距离新季大豆上市还剩不足半月的时间。从当前零星上市得新豆价格来看价格不高,但由于东北部分产区有减产,新豆质量较前期较好,所以新豆集中上市后价格或会低开高走,开秤价格在2.5-2.6元/斤,以蛋白高低论价。所以,笔者建议贸易商前期少量建立库存,随收随走,及时观察市场变化,以免像去年过度囤仓,损失利益。
来源:粮信网 作者:许文茜 仅供分享
三季度油脂整体呈现先涨后跌的趋势,8月中旬豆油受进口大豆商检到港延迟,以及收储传闻和双节备货提振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下,豆油期价始终保持高位震荡偏强,而棕榈油、菜油跟随豆油上涨。经历了连续近半个月的上涨后,9月初部分多头开始获利了结和技术性卖盘打压盘面,另外,加拿大统计局也公布今年加菜籽产量预估,减幅低于预期,油脂开始持续走低。之后MPOB报告影响偏空以及USDA报告中性(偏空)使得油脂继续下探。在此期间,由于市场担忧棕榈油仍处于增产旺季,而需求表现欠佳,产地棕榈油库存可能继续累库,使得棕榈油期价较豆油偏弱,豆棕01价差持续走高。目前棕榈油处于区间震荡的下沿,豆油突破60日均线持续探底阶段,菜油持续震荡偏弱运行。
国内现货市场,由于商检收紧部分油厂出现断豆停机,同时下游面临开学季、双节积极备货,8月以来大豆开机率持续处于历史低位,豆油去库至历史同期中性偏低水平,豆油基差持续走高。不过由于豆油价格偏高,8月底以来豆棕现货价差涨至1000+的高位,棕榈油对豆油出现部分替代效应,豆油需求下降,终端随用随买为主,豆油基差从此前的持续走高逐渐转向震荡走弱,不过目前仍处同期高位。棕榈油由于到港压力较大,使得棕榈油持续累库,基差走弱至负数。8-9月棕榈油现货进口利润窗口时有打开,10月船期买船较多,而11月目前买船较少。沿海菜油呈现持续累库趋势,整体库存高企,目前菜油供应仍维持宽松局面,菜油基差稳中有降。
短期来看,当前油脂基本面缺乏持续上涨动力,国际葵油仍在下跌或拖累油脂继续震荡偏弱运行。另外,警惕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可能存在回调的压力从而拖累油脂下跌。节前注意控制仓位,谨慎操作,保持轻仓。
中长期,11、12月棕榈油将进入减产期,马棕库存可能存在一定的压力,而印尼的库存压力可能没那么大,两国合计库存或将保持中性水平,仍需关注产地干旱情况的变化。
南美大豆进入播种和生长期,需持续关注南美天气情况,若南美天气不出现大的问题,预计南美仍将丰产,另外国内大豆收储的传闻频频,需持续留意。
菜油需关注销区对菜油消费需求的情况。宏观方面,11月美联储停止加息的概率较大,那么在此期间宏观因素对油脂影响可能会边际减弱,市场或将重回油脂基本面上。
不过由于市场对原油后期的价格预判为震荡偏强,可能会对油脂起到支撑作用。初步预计油脂或将维持震荡行情。
来源:银河期货(责任编辑:阡陌) 仅供分享
政策动态
本报讯 目前,主汛期虽已接近尾声,天气形势依然复杂,加之厄尔尼诺仍在持续发展,气候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早霜、寒露风、台风、旱涝风险仍然较大。当前秋粮陆续进入灌浆成熟期,即将大面积收获。近日,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把抓好“三秋”期间农业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当前三农工作重要任务,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再接再厉、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措施落实,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影响,确保秋粮丰收到手、秋冬种面积落实。
加强监测调度,精准预警响应。强化与水利、应急管理、气象等部门沟通会商,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准确分析研判天气条件和灾害发生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做好防范准备,确保做到预警信息到户、防御措施到田。加强应急值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加强灾情调度,准确掌握雨情、墒情和灾情,分区域、分类型、分作物科学评估灾害影响,及时报告灾情及抗灾救灾工作进展。
落实秋粮抗灾田管措施,确保安全成熟。东北地区重点是防局部早霜和内涝,加强后期田管,霜冻来临前及时采取喷施抗寒制剂、浇防冻水等措施,减轻霜冻危害,促进安全成熟。黄淮海和西北地区根据作物生育进程和农时,抓住最后窗口期加快开展“一喷多促”作业;大力推广玉米适期晚收技术,延长灌浆时间、增加粒重。南方地区重点防范寒露风和台风影响,落实以水调温、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根外追肥等措施,增强抗寒能力,确保晚稻安全齐穗。抓好水稻“两迁”害虫、二化螟等重大病虫害防控,遏制暴发危害。
提早做好秋收防灾准备,确保颗粒归仓。牢记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组织工作必须“提前提早”工作要领,提早制定秋粮应急抢收预案,提前做好水泵、履带式收割机、烘干机具和农机应急作业队等调度准备。一旦出现持续阴雨,组织农户、机手抓住降雨前和降雨间隙抢收已成熟作物,及时烘干晾晒,确保颗粒归仓。特别是黑龙江中东部局部可能出现渍涝灾害,影响秋粮收获晾晒,要按县域制定抢收抢烘应急预案,逐乡镇对接履带式收割机、烘干机需求,会同气象部门按县域精准预报降雨情况,及早做好机具调度,适时抢收抢烘。
分区分类做好减灾准备,确保秋播落实。北方冬麦区要制定好抗旱抗涝秋冬种技术意见,落实种子包衣、药剂拌种等措施,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河北、天津要加快积水地块排水速度,落实“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肥补晚、以好补晚”技术措施,力争冬小麦面积保持稳定。西北受旱地区要与水利部门对接,精准调度水源,做好抗旱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力争不影响秋冬种。针对可能出现的暖冬,因地制宜推行小麦晚播技术,落实播后镇压、浇水保苗等措施,防止出现冻害,确保安全越冬。南方油菜产区根据生产实际,开好“三沟”、抗湿播种,湿害较重的田块要做好育苗移栽、旱地育苗,确保油菜种在适播期、一播全苗。东北地区及时开展秋整地,为明年春播做准备。
加强指导服务,确保措施落实。组织专家制定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组派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蹲点包片,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推进各项关键措施落实。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点对点及时解答技术问题。加强“三秋”农业生产形势宣传解读,全面客观反映秋粮生产形势和秋收秋种进展。
来源:农民日报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也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目前全国秋粮陆续进入收获季,田间地头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今年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达13.1亿亩,比上年增加700万亩左右,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根据近期农情调度,大部分地区秋粮长势良好,有望再获丰收。
走进河南省卫辉市薛屯村的田间地头,成片金黄的玉米植株挺拔、颗粒饱满,大型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脱秆摘穗、粉碎秸秆、装车运输流程井然有序。村民牛素英望着院中堆成小山的玉米棒,心里乐开了花。
目前,卫辉市玉米大部分接近成熟,花生处于饱果成熟期,大豆处于鼓粒成熟期。今年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整体长势良好,尤其大豆单株结荚数明显增多,病虫害较轻。
“现在种田省心多了,我种了20多亩地,平时有农技人员勘研指导,秋收有政府帮助联络农机。今年玉米产量好,收益应该能达到3万元,所以我们也有信心继续扩大流转土地的规模来种植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以及大豆、花生等粮油作物。”牛素英对记者说。
图为河南省扶沟县永珍家庭农场。受访者供图
在河南省扶沟县永珍家庭农场,一栋栋铁丝圈制成的圆柱形粮囤整齐排列、格外耀眼,村民们将收获后的玉米储存起来,等待脱粒、晾晒、烘干。
“今年的玉米长势喜人,个大饱满,估算亩产可达1500斤左右。”今年51岁的农场主穆永珍看着满地金灿灿的玉米,满怀喜悦之情。他告诉记者,过去耕地、播种、收割全靠人工,如今全变成了机械化作业,经营的1200亩地玉米只要四五天时间就能全部收完,不仅省时省力、节约成本,还实现了秸秆综合利用,一举多得。
图为河南省扶沟县永珍家庭农场。受访者供图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河南秋粮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稳中有增,整体长势好于去年,种植密度明显提高。玉米亩均种植密度较去年增加200株以上,夺取秋粮丰收有基础有条件。截至9月22日17时,全省秋作物已收获3797万亩,占比31.9%。
今年,我国重点针对大豆玉米两种作物,开展了大面积提单产行动,按区域制定技术方案。选择200个玉米主产县开展高产创建示范。
当前,山东省玉米已进入灌浆成熟期,大豆进入鼓粒期,预计九月底十月初将迎来大面积秋粮收获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池方说,目前看,山东全省秋粮长势好于去年、好于常年,在后期不出现极端异常天气情况下,全省秋粮将会大面积单产提升、大幅度总产跃升,又是一个丰收年。去年秋粮种植面积6551.3万亩,今年稳中有增。
眼下,也正值中稻成熟季节,江西省吉安市百万亩中稻正在收割。
这两天在吉安市吉水县金滩镇,一簇簇沉甸甸、金灿灿的稻穗铺满了稻田,收割机、运粮车来回穿梭,“我今年中稻种了1200亩,亩产量达到1500斤。因为今年全程机械化种,所以收益比原先要提高20%。”种粮大户徐建和介绍道。
近年来,当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多措并举提高水稻单产水平和稻米加工品质。今年,吉安全市中稻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预计九月下旬全部收割完成。
为了减少机收损失,提高作业质量,当地还培训机手根据地块实际情况,选用灵活收割方法,根据地形高低、水稻起伏,准确控制割台的升降和作业速度。“组织农机手和广大农户分批开展培训,提高了农机手的收割技术,降低了农机损失率。目前,全县的农机收割率达到了100%,农机收割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吉水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江友友面露喜色。
图为在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一望无际的稻田。受访者供图
在“稻蟹之乡”辽宁盘锦市,164.57万亩水稻也将迎来丰收。今年汛期雨水偏多,盘锦市派出了300余名技术专家通过组织培训班、举办农业课堂,讲解用药、田间管理等技术。“技术指导上去了,农民的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措施都很到位,在后期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情况下,今秋水稻丰产已成定局。”盘锦市农业农村局水稻专家李佰双说。
图为在盘锦市大洼区高坎村,农户在收割水稻。 受访者供图
在盘锦市大洼区河蟹养殖户齐丰的稻蟹田内,金灿灿的水稻由近及远铺开,齐丰夫妻俩正在田埂边往稻田地里投放河蟹饲料。齐丰告诉记者,今年他种得600多亩水稻,全部采用“稻蟹共养”模式,每亩稻田能多增收400元。在盘锦市,稻蟹综合种养面积达到95万亩,今年河蟹产量可突破8万吨。
图为在辽宁省昌图县东兴村,丰收的鲜食玉米堆放在院内。 新华记者 武江民 摄
在辽宁“产粮状元县”昌图县东兴村,一辆辆满载玉米的拖拉机缓缓驶入,一穗穗玉米经过扒皮、切头去尾、高压清洗、蒸煮风干……实现了从农产品到商品的蜕变。今年年初,东兴村尝试种植了1400亩鲜食玉米,每亩地能实现增收500元,丰收后留下的秸秆还能做青储,实现一地双收。
秋粮占全年粮食总量的四分之三,是全年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今年,我国夏粮获得丰收、早稻实现增产。眼下,秋粮丰收在望,全年粮食生产形势良好。
来源:经济参考网 仅供分享
9月23日,秋分节气,广袤大地上的耕作者们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洋溢着喜悦的节日提醒着人们,是时候去捕捉岁物丰成的镜头了!看,内蒙古乌兰浩特市,沉甸甸的稻穗把稻秆压弯了腰,15万亩水稻喜迎丰收;河南柘城县70.6万亩玉米陆续进入收获期,金灿灿的玉米日渐堆成山、晒成海……这个洋溢着喜悦的节日也提醒着人们: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对于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深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我国粮食连年丰收,2022年,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眼下,各地正抢抓有利时机,有序推进秋粮生产,全力夺取秋粮丰收,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让大国粮仓根基更牢。
释放土地潜力,守好粮食生产命根子
秋收时节,江西省遂川县泉江镇盆珠村的稻田里泛着金黄,收割机轰隆隆地在田间走过,收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现场一派繁忙景象。“今年我种的1600多亩早稻已经丰收。现在正在收割的600多亩中稻,预计亩产在650公斤,托了这好田的福,种地更有底气!今年呀,又是个丰收年!”种粮大户王小兰笑着说。
记者再次望向王小兰口中的“好田”,确实,田间道路宽阔平坦,大小沟渠纵横相连,这便是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了。王小兰告诉记者,今年她继续流转了4000亩土地,其中2000亩是高标准农田,抗灾能力强、资源利用率高、方便大型机械作业,种地省心不少。
“以前有的田间路低洼不平,灌溉用水进不来,全是‘望天田’。现在成了播种便利、排水通畅、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大伙儿可幸福哩!”遂川县高标准农田办公室主任郭小龙介绍,目前,遂川县建成高标准农田22.21万亩,占水田面积的58.42%。“耕地质量大幅提升,粮食产能也随之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我们会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粮食产能。”郭小龙说。
万物土中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抓住耕地这个要害,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全国耕地总量持续下降态势得到初步遏制,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
聚焦耕地质量,我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2022年,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8300万亩。到2022年底,全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占我国19.18亿亩耕地的一半以上,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今年,我国将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我国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挖掘后备耕地增产潜力。很多曾经“白花花”的盐碱地,如今正长出“新粮仓”。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当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林少扬团队,正深入开展优质水稻品种育种攻关试验。“通过两年来的品种选择、工厂化育苗、土壤改良,我们成功试种出有机碱田稻,稻米种植面积达1200亩,稻谷平均产量每亩800斤。昔日寸草难生的盐碱地,如今成了绿油油、金灿灿的聚宝盆。”林少扬说。
发挥科技力量,不仅会种地还要“慧”种地
远远望去,一排排长势旺盛的玉米、大豆交错着遍布田间,再过不久,河北邯郸冀南新区的这块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地块就要因开镰而热闹起来了。“看当前的长势,收的时候得优先收大豆,以防豆荚炸裂;适时晚收玉米,增加玉米在地里自然脱水的时间,有效防止霉变发生,确保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应收尽收。”由于大豆和玉米的收割期略有差异,为确保颗粒归仓,冀南新区农技人员杨玉生正在田间忙碌着。
“‘一块地两样熟’,带状复合种植实现了玉米不减产,还能多收一季豆。可别小看这块地,地里的‘智慧’因素可不少呢!”当地种植大户王振利是种田的“老把式”了,说起种地的“诀窍”,他一点也不含糊。“我们种的是新黄豆品种‘中黄301’,耐寒、耐旱,在地势不平的地里种也能保证产量。而且我们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接种大豆根瘤菌和科学合理施肥,增强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能力,不仅能培肥地力,还能减少化肥施用。时代进步喽,现在光会种地可不行,还得‘慧’种地!”王振利说。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来,我国在种业种源、农机农艺、农业技术集成推广等领域全面部署,不断推动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同时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能力建设,推广绿色防控等技术,促进增产增效。
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还体现在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上。无人驾驶收割机、无人植保机渐成寻常物件,24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油菜移栽机等短板机具成功量产,支持促进了农业生产增产增收、节本减损。
今年,在安徽芜湖南陵县,很多农户使用的收割机装上了北斗智能终端监测系统。“装上这个系统,就像是给每台收割机装上了智慧大脑。借助这个大脑,收割机的运行轨迹、收割进度、收割亩数都能实时统计传输到农业部门,有助于农业部门实时掌握收割情况,在忙碌的秋收时节对全县农机进行科学调度,提高机收作业效率。”南陵县农业装备服务中心主任谢文生告诉记者。
这个秋天,一粒粒高产优质的良种、一项项丰产高效的田间管理技术、一台台纵横驰骋的智能农机,承载着亿万农民对丰收的热切渴盼。随着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从2017年的52.5%、95%、67.2%提升到2022年的62.4%、96%、73%,向科技要单产、要效益的水平不断提升。
完善政策保障,农民种粮更有奔头
“种得越多补贴越多,现在国家对农民种粮的补贴力度特别大。比如种小麦,地力补贴每亩能有97块多,另外还有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每亩接近9块钱,机械化收割每亩补贴3块钱,购买农机也有补贴。国家各项惠农利农政策越来越多,俺们农民种粮更有奔头,种粮的劲头和信心也越来越足了!”说到种粮的好政策,河南省正阳县熊寨镇王大塘村松山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骆松山的喜悦挂在脸上。
作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骆松山流转土地1800亩,每年各项补贴就能为他减去不少的种地成本。骆松山告诉记者,每亩地还能享受免费播撒有机肥400斤,种植过程中,县里还会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免费进行“一喷三防”及喷洒除草剂等,只这项优惠政策就能为他节约每亩近200元的种粮成本。“另外,我们买农机还有农机补贴。能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我们当然愿意多种地、种好地、种好粮。”骆松山说。
夯实大国粮仓根基,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国健全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政策体系,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口粮生产。中央财政及时向农民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惠农补贴;多次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专项用于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粮食主产区826个产粮大县全覆盖。同时,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优化,对粮食主产区和主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得到强化。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202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17.75亿亩,较5年前增加515万亩,为粮食产能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国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再次提高,稳定农民种粮预期;围绕扩大大豆油料,推出扶持大豆生产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形成补贴、保险、收储等政策“组合拳”;围绕大面积单产提升,扩大绿色高产高效项目资金规模达32亿元,提升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水平,安排资金9亿元支持东北、黄淮海、西北玉米主产区的19个县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累计下拨37.1亿元资金支持灾区抗灾救灾,下拨24亿元玉米大豆“一喷多促”一次性补助资金,促壮苗稳长、促单产提升。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预计达13.1亿亩。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秋风扫过,丰收的气息越发浓重,只待沃野尽飘香、大国粮满仓!
■数说
2022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比上年增加1052万亩,产量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到2022年底,全国累计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今年要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
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较2017年提高9.9%。
202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较2017年提高5.8%。
2022年,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实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来源:光明日报(责任编辑:朝阳) 仅供分享
9月23日,秋分节气,广袤大地上的耕作者们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洋溢着喜悦的节日提醒着人们,是时候去捕捉岁物丰成的镜头了!看,内蒙古乌兰浩特市,沉甸甸的稻穗把稻秆压弯了腰,15万亩水稻喜迎丰收;河南柘城县70.6万亩玉米陆续进入收获期,金灿灿的玉米日渐堆成山、晒成海……这个洋溢着喜悦的节日也提醒着人们: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对于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深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我国粮食连年丰收,2022年,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眼下,各地正抢抓有利时机,有序推进秋粮生产,全力夺取秋粮丰收,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让大国粮仓根基更牢。
释放土地潜力,守好粮食生产命根子
秋收时节,江西省遂川县泉江镇盆珠村的稻田里泛着金黄,收割机轰隆隆地在田间走过,收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现场一派繁忙景象。“今年我种的1600多亩早稻已经丰收。现在正在收割的600多亩中稻,预计亩产在650公斤,托了这好田的福,种地更有底气!今年呀,又是个丰收年!”种粮大户王小兰笑着说。
记者再次望向王小兰口中的“好田”,确实,田间道路宽阔平坦,大小沟渠纵横相连,这便是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了。王小兰告诉记者,今年她继续流转了4000亩土地,其中2000亩是高标准农田,抗灾能力强、资源利用率高、方便大型机械作业,种地省心不少。
“以前有的田间路低洼不平,灌溉用水进不来,全是‘望天田’。现在成了播种便利、排水通畅、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大伙儿可幸福哩!”遂川县高标准农田办公室主任郭小龙介绍,目前,遂川县建成高标准农田22.21万亩,占水田面积的58.42%。“耕地质量大幅提升,粮食产能也随之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我们会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粮食产能。”郭小龙说。
万物土中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抓住耕地这个要害,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全国耕地总量持续下降态势得到初步遏制,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
聚焦耕地质量,我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2022年,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8300万亩。到2022年底,全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占我国19.18亿亩耕地的一半以上,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今年,我国将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我国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挖掘后备耕地增产潜力。很多曾经“白花花”的盐碱地,如今正长出“新粮仓”。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当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林少扬团队,正深入开展优质水稻品种育种攻关试验。“通过两年来的品种选择、工厂化育苗、土壤改良,我们成功试种出有机碱田稻,稻米种植面积达1200亩,稻谷平均产量每亩800斤。昔日寸草难生的盐碱地,如今成了绿油油、金灿灿的聚宝盆。”林少扬说。
发挥科技力量,不仅会种地还要“慧”种地
远远望去,一排排长势旺盛的玉米、大豆交错着遍布田间,再过不久,河北邯郸冀南新区的这块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地块就要因开镰而热闹起来了。“看当前的长势,收的时候得优先收大豆,以防豆荚炸裂;适时晚收玉米,增加玉米在地里自然脱水的时间,有效防止霉变发生,确保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应收尽收。”由于大豆和玉米的收割期略有差异,为确保颗粒归仓,冀南新区农技人员杨玉生正在田间忙碌着。
“‘一块地两样熟’,带状复合种植实现了玉米不减产,还能多收一季豆。可别小看这块地,地里的‘智慧’因素可不少呢!”当地种植大户王振利是种田的“老把式”了,说起种地的“诀窍”,他一点也不含糊。“我们种的是新黄豆品种‘中黄301’,耐寒、耐旱,在地势不平的地里种也能保证产量。而且我们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接种大豆根瘤菌和科学合理施肥,增强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能力,不仅能培肥地力,还能减少化肥施用。时代进步喽,现在光会种地可不行,还得‘慧’种地!”王振利说。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来,我国在种业种源、农机农艺、农业技术集成推广等领域全面部署,不断推动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同时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能力建设,推广绿色防控等技术,促进增产增效。
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还体现在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上。无人驾驶收割机、无人植保机渐成寻常物件,24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油菜移栽机等短板机具成功量产,支持促进了农业生产增产增收、节本减损。
今年,在安徽芜湖南陵县,很多农户使用的收割机装上了北斗智能终端监测系统。“装上这个系统,就像是给每台收割机装上了智慧大脑。借助这个大脑,收割机的运行轨迹、收割进度、收割亩数都能实时统计传输到农业部门,有助于农业部门实时掌握收割情况,在忙碌的秋收时节对全县农机进行科学调度,提高机收作业效率。”南陵县农业装备服务中心主任谢文生告诉记者。
这个秋天,一粒粒高产优质的良种、一项项丰产高效的田间管理技术、一台台纵横驰骋的智能农机,承载着亿万农民对丰收的热切渴盼。随着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从2017年的52.5%、95%、67.2%提升到2022年的62.4%、96%、73%,向科技要单产、要效益的水平不断提升。
完善政策保障,农民种粮更有奔头
“种得越多补贴越多,现在国家对农民种粮的补贴力度特别大。比如种小麦,地力补贴每亩能有97块多,另外还有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每亩接近9块钱,机械化收割每亩补贴3块钱,购买农机也有补贴。国家各项惠农利农政策越来越多,俺们农民种粮更有奔头,种粮的劲头和信心也越来越足了!”说到种粮的好政策,河南省正阳县熊寨镇王大塘村松山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骆松山的喜悦挂在脸上。
作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骆松山流转土地1800亩,每年各项补贴就能为他减去不少的种地成本。骆松山告诉记者,每亩地还能享受免费播撒有机肥400斤,种植过程中,县里还会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免费进行“一喷三防”及喷洒除草剂等,只这项优惠政策就能为他节约每亩近200元的种粮成本。“另外,我们买农机还有农机补贴。能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我们当然愿意多种地、种好地、种好粮。”骆松山说。
夯实大国粮仓根基,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国健全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政策体系,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口粮生产。中央财政及时向农民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惠农补贴;多次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专项用于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粮食主产区826个产粮大县全覆盖。同时,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优化,对粮食主产区和主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得到强化。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202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17.75亿亩,较5年前增加515万亩,为粮食产能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国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再次提高,稳定农民种粮预期;围绕扩大大豆油料,推出扶持大豆生产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形成补贴、保险、收储等政策“组合拳”;围绕大面积单产提升,扩大绿色高产高效项目资金规模达32亿元,提升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水平,安排资金9亿元支持东北、黄淮海、西北玉米主产区的19个县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累计下拨37.1亿元资金支持灾区抗灾救灾,下拨24亿元玉米大豆“一喷多促”一次性补助资金,促壮苗稳长、促单产提升。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预计达13.1亿亩。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秋风扫过,丰收的气息越发浓重,只待沃野尽飘香、大国粮满仓!
■数说
2022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比上年增加1052万亩,产量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到2022年底,全国累计完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今年要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
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较2017年提高9.9%。
202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较2017年提高5.8%。
2022年,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实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
来源:光明日报(责任编辑:黎鸣) 仅供分享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3.8.30 单位:元/吨
品种 | 等级 | 平均价 |
早籼谷 | (15-17)中等 | 2550 |
晚籼谷 | (15-17)中等 | 2650 |
早籼米 | (15-17)中等 | 3860 |
晚籼米(江西923) | 一级 | 6000 |
晚籼米(安徽) | 一级 | 4480 |
浦城晚籼米 | 一级 | 4200 |
东北米 | 一级 | 4600 |
江苏粳米 | 一级 | 4200 |
红小麦 | 江苏中等 | 3130 |
白小麦 | 河南中等 | 3150 |
玉米 | 中等 | 3150 |
大豆 | 中等 | 6400 |
豆粕 | 一级 | 5100 |
籼糯米 | 一级 | 6400 |
麦皮 | 中粗 | 2400 |
大豆色拉油(散装) | 一级 | 8600 |
大豆色拉油(20L) | 一级 | 9000 |
27
2023年9月30日
总897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