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
  • 信息服务
  • 资产租赁
  • 供求信息
  • 产品信息
  • 粮食竟价

稻米加工产业现阶段发展面临的挑战

作者:admin 来源:中华粮网 时间:2021-11-29 浏览次数:3457

众所皆知,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自2004年实施以来,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农民收入增长、稻米市场健康稳定运行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农业产业和粮食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粮食由政策性收购主导向市场化收购主导过渡

1、政策性收购主导时期

这个时期,粮食市场收购价格基本以托市收购价格为主导。从最初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向既要保障粮食供给,又要保护农民种粮收益转变,在2008年-2014年这个时期,国家连续大幅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累计分别提高了97%和67%,保增收成为优先目标。

由于托巿收购价格大幅提高,稻谷托市收购数量大增,商品粮市场被人为调节成供需相对平衡状态,稻米购销价格因此相对透明平稳,市场波动幅度较小,风险也相对可控,加工企业利润较有保障。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小型民营稻米加工企业普遍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期。

2、粮食“三高”局面的形成

托市收购政策从最初支持特定形势下的短缺品种,逐步向常态下非短缺品种覆盖实施,导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频频启动,政策性粮食收储数量大幅增加。自2014年以来,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收储数量已经连续突破5000万吨,2015年达到5410万吨,相当于稻谷、小麦年生产商品量的20%。

粮食供求也由过去长期不足,逐步向供需基本平衡,阶段性、结构性过剩转变。比如:2005年稻谷、小麦产需缺口分别为266万吨、241万吨,至2015年,分别转变为产大于需1875万吨、1599万吨,其中稻谷已经连续10年结余。

稻谷托巿收购价格经过几次上调,由过去国内低于国际,转变为国内粮价持续高于国际粮价。近十几年来,国内大米的市场销售价格一直高于进口成本较多,国内部分消费市场转向使用价格较低的进口大米,导致粮食进口量持续大幅增长,同时,国内当年生产的粮食又大规模涌向政策性收储。这样逐年递增,就造成了目前粮食“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的三高局面。

3、2017年中央1号文件

26.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

合理调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防止出现卖粮难;调整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改进补贴方式;优化中央储备粮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另外还有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导性和精准性;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

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2015年临储玉米也开始了,到2016年棉花、大豆和玉米的改革已基本完成。只剩下水稻和小麦因为是重要的口粮品种,涉及面广、影响程度大,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政策调整更审慎稳妥,仍然在继续执行托市收购政策。


不过2015年以来,国家积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强政策灵活性和弹性,改变最低收购价水平只升不降的市场预期,2015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在连续7年提高之后首次保持稳定,2016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并首次进行了小幅下调,2017年对稻谷最低收购价又进行了全面小幅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维持在1.18元/斤。

我们来看看截止到2017年国家水稻和小麦的库存情况:全国各类粮食库存5.8亿吨,相当于全国一年的消费量,同比增长33%。稻谷库存达1.5亿吨,相当于国内一年消费总量的80%;小麦库存超过1亿吨,接近国内一年消费总量。中央事权稻谷、小麦库存大幅增加,仓容严重不足,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了。

从2018年-2021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经过四次调整,2021年国标三等执行价格分别为:早籼稻1.22元/斤、中晚籼稻1.28元/斤、粳稻1.3元/斤。

微信图片_20211129094454.jpg

根据目前的价格可以看出,通过连续几年频繁对稻谷最低收购价格进行调整,最低收购价格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每每启动就是同期市场最高价,排队售粮现象很普遍,而且托市规模大。2020年江西早籼稻和黑龙江省粳稻均启动了托市收购,但收购量只有610万吨左右,并不是很大。

今年根据目前已启动区域收购情况看,种植户售粮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各托市收购点没有出现像以前长时间排队等那种火爆场面,而加工企业的日常收购也没有因为启动收购托市有所影响,这说明通过几次调整后,现行的最低收购价格,已经非常贴近市场,托市收购价格基本起到兜底收购、解决农民卖粮难的作用,已经不具备保增收这一功能。

通过合理调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已经基本消除了最低收购价格对巿场造成过大干预,导致市场扭曲的现象,从而给予市场一定的自我调节空间,并逐步形成以市场化收购为主导、政策性收购为补充的格局,经过一定的过渡时期,最终顺利落实价补分离,建立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粮食收购价格机制。

这样粮食收购价格将完全回归市场化,粮食种植户逐渐摆脱对托市政策的依赖,市场意识和优质意识增强,种植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质稻谷品种,促进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升级,达到优质优价稳产增收的目标。

二、新的形势下,稻米购销市场形势趋于复杂化,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1、生产产能严重过剩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粮油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每天可以加工稻谷150万吨、小麦80万吨,如果按每人每天吃一斤粮测算,一天加工出来的米面够全国人民吃2天,粮食应急加工企业达到5500多家。通过这些数据,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米面生产产能已经严重过剩。

而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肉菜和其它替代主食类食品的需求持续上升,对传统主食米面的消费需求则相应下降。稻米加工产业本是公认的朝阳产业,企业平均寿命比一般企业要长很多,但在产需矛盾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必将导致行业竞争加剧,而也只有激烈的竞争,才能推动行业发展创新,而一些思想观念保守、产能落后的企业,则可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被淘汰。

2、销售渠道不断收窄,价格战已成常态

自2004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我国粮食市场价格一直由政策性收购为主导,形成托市收购价格往往都是当年同期的市场最高价格。如此一来,造成种植户对托市收购过度依赖,习惯性在种植品种选择时重产不重质,品种过于单一,从而导致大米产品同质化严重,造成一些上规模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多年来打造出有一些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增值功能逐步减弱,品牌面临崩塌。

 再加上近年来,互联网电商零售平台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创新,对传统零售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挤压蚕食,以及现代年轻人主食消费需求多样化的习惯逐渐养成,传统主食大米的消费需求也是呈逐年递减趋势。

受以上诸多因素影响,传统线下大米经销商的销售渠道不断收窄,销售量持续下降,从而导致依赖合作经销商为销售主体的大米加工企业的产能也不断萎缩。根据市场调研数据,今年三月份以来,大米加工企业平均开机率不到五成,大部分经销商和批发商的销量同比下降了三成,有些下降了五成,趋势非常明显。

加工企业和经销商为了争夺剩下的市场和客户,不惜开启价格战,随着价格战的不断升级,一些已经形成区域品牌产品的企业也被迫加入其中,我们都知道,价格战是零和思维,最终没有赢家。

首先,部分代理经销商和批发商随着销量持续下降,导致日常经营难以为继,当销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资金回笼周期就变得更长,实力稍弱一些的代理商较难按期支付厂家货款;

其次,因为仓租、管理人员工资、业务员底薪基本都是固定的,这些固定费用都要靠一定的利润进行支撑,销量下降即代表毛利润下降,当毛利润下降到不能支撑日常固定薪酬和各项费用支出的时候,就要产生亏损;

还有业务员提成、装卸费、配送费等各项费用均是计件薪酬,也是业务员、驾驶员、装卸工的主要收入来源,销售量下降直接导致他们的收入下降,当他们的收入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很难继续留下来工作,因为像这些群体一般后面都背负着一个家庭,没有收入来源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都明白。

而经销商和批发商在创业之初及事业发展过程中,都持续投入了一定的固定资产,碰上市场不景气时不赚钱也要坚持经营,有时甚至出现一些亏损仍然咬牙坚持,不到最后一刻就不敢轻言放弃。

但是,商场如战场!在销售量不断收窄,毛利率持续下降,他们的压力自然也越来越大,对于实力一般,又不能及时开发新的且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并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代理经销商和批发商,较难支撑到春暖花开,最后的结果难免被淘汰出局。

3、市场波动幅度过大,企业短期难以适应,经营风险上升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水稻托巿收购价格不断调整,稻米市场购销价格波动幅度加大。比如2020/21两个年度秋粮同期巿场收购价格,以丰良优为例,2020年新粮上市至2021年春节前期间,标准粮到厂价达到了3100-3200元/吨,而2021年秋粮上市后收购价格一路走低,下降到今年托市收购启动前的到厂价2400-2500元/吨,而且还是有价无市,价差基本达到了700-800元/吨,自2021年3月份到现在,传统大米加工和销售企业均处于持续疲软状态。

受此影响,一部分企业由于上年库存同比增加较多,经营出现较大亏损。在以前较长时间由政策主导市场收购价格期间,市场购销价格相对稳定,而自粮食政策改革方案实施后,粮食市场逐渐由市场化主导粮食收购价格,政策性收购为辅助的这个过渡时期,粮食收购价格波动相比以前更加频繁,波动的幅度也更大。

我们大家都知道,稻米加工产业是微利行业,主要特征有:固定资产投入大、流动资金使用量大、毛利润率相对较低、投入回收周期长等特点,而最大的优点是市场相对稳定,风险相对较低。但是,随着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在市场大幅度频繁波动处于常态的情况下,农业企业和稻米加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将无疑加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较大亏损,稻米加工产业面临重大考验,新一轮洗牌将不可避免。

三、本次行业变革对产区各加工企业的影响

产区加工企业大致可分为三大梯队,影响各有不同,具体来看:

第一梯队是已经打造出强大品牌的企业,比如:中粮集团旗下各米业公司、益海嘉里集团旗下的金龙鱼米业公司、华润五峰米业公司等央企、行业一线品牌和超级巨头,这类企业应对目前市场形势和行业即将面临的变革,可以说是游刃有余,轻松驾驭。对于有些具有战略前瞻性眼光的企业,提前在电商销售渠道、产业链延伸等三产领域进行了布局,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工副产品的附加值大幅提升,在各领域均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于这类企业甚至是如虎添翼,正是他们大肆收割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好时机。

第二是近十几年来发展的较好,达到一定规模的各省、市国企和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这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源和一定的资本,规模也都达到了一定程度,有些企业在电商平台和三产领域也开始布局,这次冲击对这类企业的影响也很大,但动摇不了他们的根基,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平稳过渡问题不大。

第三就是数量庞大的中小型民营稻米加工企业了,说实话,面临行业有史以来的大变局,最难的就是这一类企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在第二章里讲过,民营企业在初创时期到现在,也是经历了非常艰辛的历程,从九十年代民营大米加工企业遍地开花以来,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都是倒在了行业发展变革的路上,存活下来的不足三成,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经营不善和其他原因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的。也就是说一般中小型民营大米加工企业安全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民营大米加工企业的发展史,贯穿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见证了行业的荣辱兴衰。

可以说,我们的民营中小型加工企业,在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二十年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一直以来,行业自身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

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混乱、生产设备(配置)不合理导致成品出品率低、生产安全隐患较多环保意识淡薄、生产产能耗损和产出不成比例造成资源浪费、盲目无序扩张初级产能等等。

这些问题是造成中小型民营大米加工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根源,亡羊补牢未为晚也,现在是要改变的时候了。

小结思考:重大变革往往都蕴含重大机遇,面对行业有史以来发生的大变局,大家从开始阶段的迷茫,到现阶段冷静下来思考,行业面临重大变革及可能出现的洗牌危机,这一点相信大家现在都认同了。但是往往在危机来临时,又都蕴含着巨大的机遇,意味着旧的时代即将过去,新的时代即将开启。


(责任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