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来源:粮油市场报 时间:2023-11-03 浏览次数:3132
中秋国庆假期过后,国内主产区小麦行情震荡频繁,但波动区间相对稳定;下游消费表现符合季节性特征,加工企业产成品价格稳中略升,开机率虽连续三个月回升,但企业经营依旧呈亏损状态。玉米上市后价格大幅下跌“卡住”了小麦的饲用渠道,后期小麦市场将面对“供给多元、消费单一”的局面,预计11月份小麦行情大概率呈窄幅区间震荡走势。
多空因素相对复杂,行情震荡频繁
假期过后,国内主产区小麦行情震荡往复,月内最高时曾涨至每吨3120元,最低时也跌至3000元附近,至月末,主流价格区间处在每吨3020~3080元,和上月价格区间相比变化不大。
受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影响,饲料加工企业对芽麦兴趣减弱,月末20%左右芽率的芽麦收购价格在每吨2840~2880元之间,月环比下调约20元。
理论上,当市场中“多”“空”势力能够进行充分博弈时,价格走势往往就会出现往复震荡的局面。而在实际环境中,情况却相对复杂。结合10月份的市场形势,导致行情频繁波动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市场供应量和供应品质之间存在矛盾。业界均知,今年新小麦的供应量和往年相比略有偏少,这是支撑小麦行情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些制粉企业愿意提价收购的主要原因。但在品质上,目前市场上主流供应的小麦品质普遍低于近三年的平均水平,导致企业在采购时多通过扣价或扣量的形式入库,更有一些因为化验指标无法达到收购标准,只得“贱卖”。这就造成了同样地区小麦价格存在明显波动的情况。二是储备轮换采购和贸易采购之间存在明显价差。各级储备轮换是国家稳定大局、应对变局的关键举措,在今年多地小麦品质下降的情况下,各级储备轮换的收购价格始终高于市场平均价格,就是为了确保小麦轮入的品质。而从各类贸易商、加工企业角度,控制成本、适销对路则是他们着重考虑的方面。这种情况的存在就是为什么有些储备轮换任务结束的地区价格出现下滑,而正在执行轮换任务的地区价格始终保持坚挺、甚至提升的原因。三是秋粮大量上市,对小麦行情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国庆假期后,随着玉米增产预期的落实,其价格大幅走低,价差原因让小麦作为饲料玉米的替代品难以为继,小麦的饲用消费减弱可以被认作为一种“利空因素”。但也正是玉米价格大跌,一些村头粮点和贸易商开始出清小麦,腾仓备库、筹集资金准备“抄底”秋粮,小麦的基层供应显著减少,以至于小麦的“利多因素”逐步浮现。
加工产品价格微升,营收依旧亏损
假期过后,成品粮销售势头暂缓,随着时间推移,终端面粉库存下降,至月末面粉等价格逐步回升。据市场信息,10月底,主产区制粉企业30粉出厂价格多在3520~3660元/吨区间,和上月同期基本持平;60粉价格在3440~3560/吨之间,月环比提升约60元;标粉出厂价格多在每吨3180元左右,月环比提升约20元。制粉副产品价格变化不大,麸皮出厂价格基本在1800~1960元/吨区间,月环比持平;次粉价格集中在2500~2600元区间,月环比略增20元。
进入四季度,气温转凉,居民活动消耗增加,是面粉消费缓步提升的主要原因,但增量消费缺乏又让企业开机率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据对样本企业调查,10月份主产区各类型制粉企业开机率45%,较9月份提高约3个百分点。尽管开机率连续三个月提高,但根据产成品出厂价格测算,企业加工效益虽好于9月份,但依旧处于盈亏线之下。
供应多元消费单一,后期维持震荡
新季玉米上市后价格低开低走,东北部分地区的收购价格甚至跌破种植成本。华北地区受当地玉米毒素超标影响,饲料用粮多从东北发运,这种情况进一步抑制了华北地区玉米价格。后期,随着东北地区气温降至冰点,玉米存储条件改善,加上国企入市收购,或能让玉米价格止跌回稳,但在11月份玉米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
基于这种背景,后期小麦或芽麦继续大量流入饲用领域存在较大难度,在小麦消费回归“单一”的同时,市场的供应环境依旧是影响小麦行情走势的关键。根据近期对农户和基层粮点存粮的调研情况,基层余粮剩余约三成,虽然不是后期市场供给的主渠道,但对区域性行情还是会产生影响。贸易商手中存粮相对较多,出于风险和收益的综合考虑,在11月下旬或12月份开始逐步销售存粮,直至春节前后完成七八成回款,剩余部分在来年的3~5月份择机售出。托市小麦是否会在年底投放,暂无从判断,但从近两年托市小麦的投放安排、底价设定以及托市小麦的库存结构来看,在年底前启动投放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但单周投放数量或还是保持较低水平。
综合上述分析,后期小麦的市场供应渠道相对丰富,这可视为“利空”因素之一,但陈粮数量有限,新小麦品质一般,又可被看做“利多”,在下游消费阶段内难有显著好转的情况下,预计11月份国内主产区小麦行情大概率维持在当前价格区间呈窄幅区间震荡走势。
(责任编辑: admin)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手机访问
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