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市场动态
  • 市场动态
  • 信息服务
  • 资产租赁
  • 供求信息
  • 产品信息
  • 粮食竟价

2024年12期粮情快讯

作者:郝剑 来源:榕粮网 时间:2024-04-29 浏览次数:480

· 福州粮情

月份福州市场粮跌不一

时间:2024.4.30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上月平均价

本月平均价

涨跌率

早籼谷

(19-21)中等

2550

2550

持平

晚籼谷

  (19-21)中等

2650

2650

持平

早籼米

(19-21)中等

3880

3880

持平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40

6040

持平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560

4560

持平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440

4440

持平

东北米

一级

4840

4840

持平

江苏粳米

一级

4240

4240

持平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080

3000

-2.6%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100

3020

-2.58%

玉米

中等

2700

2650

-1.85%

大豆

中等

6400

6400

持平

豆粕

一级

3560

3450

-3.09%

  籼糯米

一级

6440

6440

持平

麦皮

中粗

2300

2350

2.17%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8400

8000

-4.76%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8800

8400

-4.55%

                                                                                          来源: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动态

小麦企稳困难 局部跌出新低

   本周初期小麦跌价趋势虽有明显放缓,但很多制粉企业对小麦收购仍较为谨慎,特别是本周小麦轮储成交不算理想,因此陆续有企业选择压价收购,小麦落价范围也逐步扩大,截至周末,主流企业小麦收购均价已低于1.35元/斤,其中河南部分企业到厂价格甚至已跌破1.3元/斤、创阶段性新低。那么后续小麦价格还能有“翘尾”行情吗?新麦开秤的预期价格还会继续回落吗?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将作如下简析,仅供参考使用。

   需求弱势 停收增多

   随着气温逐步升高,下游需求也有所减弱,面粉销售的淡季特征更加明显,不少企业都反映尽管面粉报价整体回落,但经销商拿货仍十分谨慎,不少都是按需补货,面粉走货不快,同时因养殖、饲料企业行情低迷,现阶段副产品成交也并不理想,尤其不少企业对副产品后市看法仍较为悲观,企业挺价力度有限。产品端的销售疲弱也直接影响了粉企对面粉的需求量,因此尽管很多企业原粮库存偏低,但目前对小麦采购仍不积极,且随着最近小麦价格的进一步趋弱,选择暂时停收的企业也有所增加。

   投放高峰 市场承压

   本周中储粮投放量仍较为庞大,但不少标的成交率都相对一般,如4月19日,中储粮拍卖河南分公司小麦竞价销售交易结果:计划销售20、21年产小麦57701吨,实际销售31619吨,成交率55%,平均起拍价2685元/吨,实际成交价2686元/吨,溢价1元/吨;中储粮拍卖北京分公司小麦竞价销售交易结果:计划销售18、19、20、21年产小麦49847吨,实际销售9268吨,成交率19%,平均起拍价2643元/吨,实际成交价2644元/吨,溢价1元/吨,这些都间接反映了出市场对小麦后市看法相对消极,后续关注轮储余量和集中投放能否提前结束。此外,本周临储小麦计划投放20447吨,成交率91.31%,最高价2420元/吨,最低价2210元/吨,成交均价2341元/吨(上周2511元/吨)。其中,白小麦(高寒)18671吨,成交均价2341元/吨(上周2467元/吨),产地均为新疆地区。

  产情良好 进口充裕

 

虽然根据农业农村部信息,截至3月底,小麦条锈病已在西南、西北和江淮麦区发生,但整体来看多数地区新季小麦产情还都较为良好,市场对新季小麦开秤价格的预期也随着近期各级储备采购成交价格的下行而有所回落,同时4月18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我国3月小麦进口量为178万吨,同比增加34.2%,不过1-3月小麦进口量总计为429万吨,同比减少1.4%。后续关注进口小麦到港情况和对国内现货的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短期小麦或将震荡偏弱运行,目前基层库存小麦普遍倒挂,不少贸易商虽仍较为挺价,但近期粉企一般都压价收购,毕竟对不少企业来说,现阶段拍卖小麦已足够维持企业刚需,不过因很多企业原粮库存都相对偏低,后续质优小麦价格预计还是有一定上涨希望,但就当下供需关系来看,小麦价格很难有大的起色,建议仍有库存的粮友,早做打算、尽量规避更大的损失,后续关注天气对新季小麦的影响和粉企收购意愿。

来源:粮信网  作者:董力旗  仅供分享

小麦玉米产量前景良好 价格恐进一步下跌!

    世界各地不断上涨的食品价格今年可能终于见底。据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称,全球食品价格预计将在2024年下降。

  粮食商品价格下跌的主要驱动力是许多重要作物,特别是小麦和玉米的“充足供应”。

  近几个月,这两种主要作物的大丰收导致价格稳步下降。据FactSet的数据,今年迄今为止,小麦期货价格下跌了近10%,同期玉米期货价格下跌了约6%。

  在俄罗斯于2022年入侵乌克兰后,小麦和玉米价格上涨,农民们提高了产量。

  因此,根据牛津大学的分析,在今年8月结束的销售年度,全球玉米收成可能达到创纪录的水平。牛津大学的报告称,小麦收成预计也会很高,尽管略低于2022年至2023年的创纪录水平。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粮食供应压力也有所缓解。

  牛津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艾哈迈德写道,尽管去年7月黑海谷物计划失败,但乌克兰农产品出口一直保持良好。他补充说,俄罗斯小麦出口也涌入了国际市场,使价格保持在低位。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全球食品价格在2023年下降了9%。同样,联合国粮食机构的世界价格指数在2月份触及三年来的低点,但在乳制品、肉类和植物油价格上涨的推动下,3月份出现了小幅反弹。

  艾哈迈德说:“我们预计今年的价格将进一步下降5.6%,然后在明年回升。”

  尽管如此,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指出,由于不利的天气条件,其食品价格预测面临的风险仍“压倒性地偏向上行”。

  艾哈迈德说,非洲和亚洲的买家也不愿购买小麦,因为他们希望价格更低,而他们重返市场可能会推动价格回升。此外,居高不下的大米价格也可能促使印度出台更多的出口限制。

    他表示:“因此,尽管我们的基本预测是今年食品价格将保持低迷,但价格反弹幅度可能超过预期的风险正在增加。这可能使食品价格通胀高于我们的基本情况,对消费者造成持续压力。

来源: 汇通财经  仅供分享

政策呵护下,国内稻米市场走势好于预期

   春节过后,虽然国内大米市场需求进入淡季,地方储备稻谷持续轮出开始增多,但在政策的呵护下,国内稻米市场不跌反涨,市场表现好于预期。

   春节后稻米市场走势总体偏强

   今年春节过后,国内稻米市场一改往年的偏弱走势,呈现出小幅上涨行情。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2024年3月底,中晚籼稻全国平均收购价为2893元/吨,粳稻为2807元/吨,分别较2月初(春节前)上涨7元/吨、13元/吨,走出了难得的淡季上涨行情,表现也好于同期外围市场。2024年3月底,全国小麦平均收购价为2730元/吨,较2月初(春节前)下跌28元/吨。

 

3月底,泰国5%破碎率大米出口FOB报价601美元/吨,比1月底下跌54美元/吨;越南5%破碎率大米出口FOB报价584美元/吨,比1月底下跌57美元/吨;巴基斯坦5%破碎率大米出口FOB报价607美元/吨,比1月底下跌34美元/吨。

   4月中上旬稻米高位小幅波动

   进入二季度后,国内稻米市场虽处于年内高位,总体仍以稳为主,局部小幅下跌,走势强于国际大米市场,地方储备稻谷大量轮出对市场的影响尚不明显。

   截至4月15日,黑龙江佳木斯圆粒稻谷收购价2620元/吨,龙江圆粒稻谷收购价266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鸡西大米加工企业圆粒粳稻收购价2700元/吨,圆粒粳米出厂价370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吉林德惠大米加工企业超级稻谷收购价3240元/吨,超级稻米出厂价440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河南中晚籼稻收购均价2660元/吨,周环比持平。湖北中晚籼稻收购均价2804元/吨,中晚籼米出厂均价4125元/吨,周环比均持平。江西普通中晚稻收购价2840元/吨,普通中晚籼米出厂价410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安徽普通中晚稻收购价2900元/吨,普通中晚籼米出厂价396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湖南普通中晚稻收购价2860元/吨,普通中晚籼米出厂价396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浙江杭州市场东北优质大米批发价5780元/吨,江苏优质大米4520元/吨,周环比均下跌20元/吨;安徽普通粳米4420元/吨,安徽优质晚籼米5160元/吨,周环比均持平。

    进入二季度后,国际大米价格依旧在年内低位附近徘徊,总体跌多涨少。4月12日,印度破碎率5%蒸谷米FOB价为540~548美元/吨,持续在两个月的低点徘徊;巴基斯坦破碎率5%大米FOB价589美元/吨,月环比回落18美元/吨;越南破碎率5%大米FOB价为578美元/吨,月环比下跌3美元/吨;泰国破碎率5%大米FOB价为5970美元/吨,月环比上涨19美元/吨。目前东南亚处于新稻收获上市季节,供应较为充足,预计短期内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动力不足。

   稻米市场走势好于预期之原因

   当前国内稻米市场供应总体宽松,大米需求进入淡季,加上国际大米价格高位持续回落,外围小麦、玉米市场走势较弱,但国内稻米市场却保持了稳健走势,实属不易,主要得益于国家对稻米市场的呵护与扶持。

   一是2月底3月初,国家继续小幅上调了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同时延长了黑龙江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执行期限。2月27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出通知,将黑龙江省2023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执行截止日期延长至2024年3月31日,相对上年预案正常执行期延长了1个月。此举一方面有效托住了市场,提振了黑龙江稻米市场信心,稳住了粳稻市场;另一方面,由于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后短期不会进入市场流通,相对减少了新稻市场的供应压力。

   二是南方多省实施了储备稻谷增储计划,对新稻的需求增加,有效减轻了南方新稻的供应压力。

   三是最低收购价稻谷延迟举行竞价销售。上年最低收购价稻谷年内首拍在3月底开拍。截至目前,今年最低收购价稻谷拍卖政策仍未公布。据分析,今年最低收购价稻谷拍卖推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经过近几年的大规模定向销售,最低收购价稻谷库存快速下降,当前库存已降至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尤其是超期储存稻谷的数量大幅减少,最低收购价稻谷去库存压力显著减轻;另一方面,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加大。

   当前正处于水稻育秧栽插关键时期,国家有意维护稻米市场走势,保护粮农收益,以提高农户的种粮积极性。预计在早稻栽插完成之前,最低收购价稻谷进行拍卖的可能性较小。在最低收购价稻谷推迟拍卖的情况下,虽然地方储备稻谷轮出进入高峰,大米需求也较弱,但陈稻的供应压力相对减轻,利于陈稻市场走势。

   后期稻米市场有可能稳中趋弱

   虽然一季度国内稻米市场表现偏强,但后期继续保持强势的难度较大,预计走弱的可能性较大。

   一方面,进入二季度,稻米市场进入季节性淡季,大米走货较往年同期略偏缓,各大米加工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加上近期各级地方储备稻谷轮出进入高峰,稻谷出库增多,稻米市场供给相对宽松,企业开机率维持低位,采购意愿下降,多以销定产,地方储备稻谷竞价销售成交率也有所下降。另外,最低收购价稻谷虽然延迟进行竞价销售,但并未取消拍卖,预计后期常态化拍卖仍可能会进行。后期随着最低收购价稻谷拍卖的启动,供应渠道增加,将给稻米市场带来一定压力。

    另一方面,后期国内大米进口增加的可能性较大。随着年初以来国际大米价格持续下降,国内外大米价差已较前期大幅收窄。4月12日,广东早籼米批发价4030元/吨;泰国大米(5%破碎率)到港完税理论成本4858元/吨,国内外价差-828元/吨(2月2日为-1274元/吨);越南大米到港完税理论成本4655元/吨,价差-625元/吨(2月2日为-1110元/吨);巴基斯坦大米到港完税理论成本4749元/吨,价差-719元/吨(2月2日为-1102元/吨)。预计后期国内外大米价差将继续收窄。

    由于国际大米价格较高,各国大米生产积极性提升,大米产量预计将继续增加,而过高的价格对大米消费有抑制作用,全球大米库存也将继续增加。美国农业部4月份供需报告预计,2023/2024年度全球大米产量为5.155亿吨,较上月预估微幅上调约14万吨;全球大米消费5.213亿吨,较上月预估下调150万吨;全球大米期末库存上调至1.722亿吨,较上月预估上调245万吨。

    印度地球科学部秘书长4月15日表示,2024年6月至9月季风降雨量可能达到正常水平的106%,有利于稻谷等夏季作物生长。一家全球贸易公司驻新德里的经销商表示,新季稻米产量可能有所改善,从而促使政府放松出口限制,特别是对大米的限制。在全球大米后期供应可能增加的预期下,后期国际市场大米价格继续下行的可能性较大,与国内大米的价差预计将继续缩小。印度一旦取消大米出口限制政策,预计国际大米价格将会出现快速下跌。

   在国内大米价格运行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国内大米与国际大米的价格将会迅速趋近,将推动国内大米进口增加,增大国内稻米市场的供应压力。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李瑜强 郑红明  编辑:李偲  仅供分享

“一种两收”再生稻 增产增收“好门道”

    近日,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的水稻开始大面积移栽。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180万亩的固始县是河南省第一水稻生产大县,今年继续推广再生稻“一种两收”种植模式,种植面积达22万亩。

  再生稻就是一次栽插可以再生、可以二次收割的水稻种植模式。第一季收割之后,在原有根系的基础上,进行再施肥、培育、生长、抽穗,大约3个月后能够再次收割。从播种育秧到二次收割,周期8个月左右。

  在淮河沿岸的固始县往流镇陈族村,一台台插秧机对再生稻进行大田移栽。“从刚开始200亩发展到现在的500亩,种植再生稻的经济效益比较可观。”固始县淮河地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陈敏在淮河岸边流转了1500多亩土地,为错开农忙高峰期,结合再生稻的生长特性,今年她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了500亩的再生稻。

  陈敏跟记者算起了再生稻种植的收入账:“再生稻的第一季干谷可以收1200斤左右,再生稻的第二季干谷可以收400-600斤,两季加起来可以收1700斤左右,总的来说是种一季、收两次,净收入比普通的水稻要增加三四百块钱,效益还是不错的。”

    农技服务进田间,农业生产不作难。“今年入春以来,固始县140多名农技指导员划片包干,对接联系18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技术指导和推广,‘一对一’保姆式服务,帮助种植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让他们心里有更足的底气。”固始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柯于凡介绍,截至4月22日,全县22万亩再生稻大田全面移栽工作基本结束。

来源: 农民日报   记者:范亚旭  仅供分享

4月23日美国大豆现货价格上涨

   周二,美国大豆现货报价上涨。美元汇率疲软,小麦期货继续飙升,对大豆市场也构成侧翼支持。

  美国农业部作物进展报告显示,截至周日(21日),美国大豆播种进度为8%,高于历史均值4%。

  美国政府周二发布的气象预报显示,未来三天中西部降雨偏高,尤其是西部玉米种植带,这可能导致大豆播种放慢,但是有助于补充土壤墒情。未来6到10天(4月29日到5月3日),中西部气温回升,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东部玉米种植带降雨偏低。

  周二,美湾5月船期的美国1号黄大豆现货平均报价为每蒲12.21美元,相当于每吨448.6美元,比上一交易日上涨6.5美分/蒲。路易斯安那湾基差报价是比CBOT的2024年5月大豆期价高出50到57美分。

  在伊利诺伊州的中部地区,大豆加工厂收购大豆的平均报价为每蒲11.735美元,比上一交易日上涨6.5美分。基差报价比芝加哥5月大豆低了5美分到高出20美分。

  周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上涨,2024年5月大豆期约收高6.5美分,报收1167.5美分/蒲;7月大豆收高5.5美分,报1182美分/蒲;新季11月大豆收高2.25美分,报1174美分/蒲。

 来源:博易大师  责任编辑:朝阳  仅供分享

2024年4月24日油脂行情资讯

 

    疲弱的美国制造业数据可能会加速美联储降息,欧美原油期货在美国石油库存报告公布前反弹。

    截至4月23日收盘,2024年6月WTI涨1.46报83.36美元/桶,涨幅1.78%;2024年6月布伦特原油涨1.42报88.42美元/桶,涨幅1.63%。中国原油期货SC主力2406收跌4.3元/桶,至637元/桶。

    6月船期24度精炼棕榈油在915-925美元/吨,较上一工作日涨12.5美元/吨,6月船期44度工棕参考975-985美元/吨,国内货源偏紧,实单实谈。

    MPOB:马来西亚2024年5月毛棕榈油的出口税维持在8%,但将2024年5月的参考价从2024年4月的3958.58林吉特/吨上调至4273.93林吉特/吨。

    SGS:预计马来西亚4月1-20日棕榈油出口量为745803吨,较上月同期出口的697260吨增加6.96%。

    外媒报道,政府敦促小农利用油棕重植融资激励计划(TSPKS 2.0),增加他们的收入潜力。马来西亚种植与原产业部副部长ChanFoongHin称,今年已为该计划分配1亿林吉特,目标是满足7000份油棕小农的申请。ChanFoongHin说,政府还提供其他援助,例如油棕小农农业投入(IPPKS);油棕综合耕作计划(ITa)和油棕和牲畜奖励计划(ITe),作为重新种植的奖励。

    外媒报道,印尼棕榈油种植商Astra Agro Lestari公司首席执行官周二表示,该公司今年已拨款7000亿印尼盾(4300万美元),用于重新种植多达5000公顷的成熟种植园,以保持种植园的产量。该公司拥有28.54万公顷棕榈种植园,去年重新种植4713公顷。其平均种植年限为16年,棕榈鲜果串(FFB)平均单产为每公顷17吨。Astra Agro首席执行官Santosa称:“我们希望在未来五年内将单产保持在每公顷17吨至18吨的水平。”2023年Astra的棕榈鲜果串产量为435万吨,2024年减少1.9%至427万吨。2023年的毛棕榈油产量为127万吨,其中包括从第三方棕榈鲜果串榨取的棕榈油。

    Safras & Mercado:将2024年巴西大豆出口调高到9600万吨,高于3月份预测的9400万吨,但是仍比2023年的1.0186亿吨降低6%。2024年巴西大豆压榨量估计为5430万吨,进口量为65万吨,大豆期末库存预计下降30%,从464.1万吨降至323.7万吨。

    据外电消息,加拿大油菜籽委员会(CCC)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加拿大2月油菜籽出口量为367,780吨,菜籽油出口量为263,047吨,菜籽粕出口量为513,931吨。2023/24年度迄今(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加拿大油菜籽出口量为3,350,692吨,菜籽油出口量为1,856,105吨,菜籽粕出口量为3,274,782吨。

    4月23日,豆油成交59800吨,棕榈油成交100吨,总成交比上一交易日增加25200吨,增幅72.62%。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棕榈油4月实际到港11.25万吨,同比下降45.40%。本期报告以进口商04月01日—15日的报告数据为基数,下期报告期为04月16日—30日。棕榈油本期进口实际装船6.32万吨,同比下降30.69%;本月进口预报装船5.12万吨,同比下降65.91%;下月进口预报装船1.20万吨,同比下降92.82%。本期实际到港6.10万吨,同比下降32.31%;下期预报到港5.15万吨,同比下降55.59%;本月实际到港11.25万吨,同比下降45.40%;下月预报到港1.52万吨,同比下降89.64%。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油菜籽4月实际到港47.06万吨,同比上升0.47%。本期报告以进口商04月01日—15日的报告数据为基数,下期报告期为04月16日—30日。本期油菜籽进口实际装船28.05万吨,同比上升6.24%;本月进口预报装船35.95万吨,同比下降44.80%;下月进口预报装船0.00万吨,同比下降100.00%。本期实际到港14.37万吨,同比下降27.18%;下期预报到港32.69万吨,同比上升20.60%;本月实际到港47.06万吨,同比上升0.47%;下月预报到港20.89万吨,同比下降60.62%。

来源:油脂化工贸易  仅供分享

政策动态

中央财政强化资金政策保障——

今年农业生产相关资金已经下达

   本报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琭璐)4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就2024年一季度相关支出情况、中央财政支持春耕备耕情况等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该负责人介绍,一季度,各级财政部门在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的同时,继续加大对重点领域支出的保障力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近7万亿元。特别是,在去年同期疫情防控转段后集中结算相关费用、抬高支出基数的情况下,今年一季度仍然保持了2.9%的增长,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提质增效。

  该负责人表示,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生产对于稳定全年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中央财政强化资金政策保障,今年农业生产相关资金已经下达,支持实现全年农业生产开门红。

  第一,注重在“地”上多维用力,支持夯实粮食生产根基。主要有三项措施: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指导地方用好2023年底增发的国债资金2249亿元,高质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改造提升等项目,今年通过转移支付等继续予以支持,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二是提高补助标准。将中央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亩均补助标准由1300元提高到2400元,同时取消地方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三是扩大支持范围。安排52亿元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扩大到1亿亩。安排40亿元将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从2个省份扩大到12个省份,坚持“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拓展农业生产空间。

  第二,注重在“技”上多向发力,支持农业生产节本增效。主要有三点:一是支持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安排40亿元支持实施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推广应用密植、精播等增产技术。安排34亿元支持开展粮油等重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加快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系统集成。二是支持种业振兴行动。安排110亿元持续支持推进玉米、大豆等重点品种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实施制种大县奖励等政策。三是支持农业装备推广应用。今年安排246亿元支持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加力实施农机报废更新。

  第三,注重在“服”上多点助力,支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加大社会化服务的支持。安排88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破解“谁来种地”难题。二是夯实农业人才基础。安排58亿元支持实施国家神农英才计划、“头雁”计划和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加快打造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人才队伍。三是强化农业信贷担保服务。安排42亿元奖补资金支持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围绕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等创新完善担保产品。截至3月底,在保项目有113万个、在保余额达到3980亿元。

  第四,注重在“策”上综合用力,健全种粮收益保障机制。主要涵盖:一是保障种粮农民收益。安排1852亿元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提高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落实国产大豆压榨加工奖补政策,稳定种豆预期。二是强化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今年安排了571亿元,实现了“十九连增”。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562亿元,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三是全力支持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四是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创新投入方式,与金融政策联动,发挥政策效应。

    该负责人介绍:“农业春耕的时候,小麦开展‘一喷三防’非常重要,我们提前下达16亿元做好这个工作。一季度还下达10多亿元支持应对雨雪冰冻和干旱影响。加强农作物病虫害态势研判,近期还要下达相关的防控资金。”

来源:农民日报  记者李琭璐  仅供分享

综合信息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稳步提高

    本报北京4月20日电 记者杨舒 从20日召开的2024年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获悉,未来十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稳步提高,播种面积基本稳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供给保障能力将不断提升,粮食年产量将达到7.66亿吨。

   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当日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4—2033)》,总结回顾了20种(类)主要农产品的2023年市场形势,对未来十年尤其是2024年、2033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的生产、消费、贸易、价格走势进行了展望。

   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达到6.95亿吨,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85亿亩。2024年,随着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有力有效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继续稳步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能力将持续增强。2024年,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81亿亩,粮食单产将达到396千克/亩,粮食产量将达到7.04亿吨。其中,稻谷产量保持相对稳定,小麦和玉米产量将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2.3%,大豆产量将达到2159万吨,比上年增长3.6%。

   报告分析,未来十年,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将显著增强,受益于农业支持政策持续发力,粮食播种面积将保持稳定,预计2033年稳定在17.84亿亩左右。随着生物育种技术取得新突破,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大面积推广,耕地质量不断提升,到2033年,预计粮食单产水平将提高10.7%,达到429千克/亩,粮食年产量将达到7.66亿吨。

   从具体粮食品种来看,未来十年,稻谷的播种面积将稳中略降,单产逐步提高到505千克/亩水平,产量稳定在21000万吨以上,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国内稻米产业将加速向优质化、品牌化和特色化发展,市场有效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小麦播种面积将稳定在3.5亿亩左右,随着小麦单产提高,产量稳步增长,2033年将达14626万吨;玉米播种面积保持稳定,预计2033年为66366万亩,单产水平将提高至486千克/亩,产量将稳步增长至3.23亿吨;大豆单产水平显著提升,预计2033年大豆播种面积将增至18447万亩,单产增至193千克/亩,产量达到3568万吨,随着国产大豆产能持续提升,大豆自给率将不断提高。

    据悉,自2014年起每年召开的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已成为国内外了解农情、分享信息的重要公共平台,在增强农产品市场调控主动权、提升各类市场主体应对市场变化掌控权和持续扩大国际市场话语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来源:光明日报  仅供分享

「乡村振兴」魏后凯:统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并把其作为2024年扎实做好经济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之一。会议对2024年“三农”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强调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按照“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两个强化”的基本思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中,“两个确保”就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个提升”就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两个强化”就是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一个底线任务,而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福祉水平则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某种程度上讲,过渡期内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核心就是在完善兜底性保障的基础上促进广大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增强其内生发展能力。因此,要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就必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有效破解种粮农民增收难的困境,切实统筹好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

一、要正视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冲突

    2017年以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局良好,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和首个五年规划目标任务,现已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时期。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已经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心。乡村振兴并非只是某一领域的振兴,而是包括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其目标是能够体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多元目标集合。在这一目标集合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无疑是两个最为重要的目标。其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是一个必须确保的目标底线;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最终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体形态、种粮比较收益较低的情况下,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冲突。由于粮食生产成本较高,粮价上涨受限,种粮比较收益一直较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粮食生产每亩净利润在经历2016—2019年连续4年的亏损后,尽管目前已经转为盈利,但仍未恢复到前些年的最好水平。相较于2011年,2021年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每亩净利润下降53.4%,成本利润率下降68.2%。而且,相对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种粮的比较收益较低。与种植果蔬等经济作物比较,2019—2021年三种粮食平均成本利润率为3.85%,七种蔬菜(西红柿、黄瓜、茄子、圆白菜、菜椒、大白菜、马铃薯)平均为66.50%,苹果为19.21%,蔬菜和苹果的平均成本利润率分别是三种粮食平均的17.3倍和5.0倍。与外出务工收益比较,2021年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4432元,相当于种植104.9亩大豆、73.9亩稻谷、34.3亩小麦、27.3亩玉米的净利润。同时,自2006年全面免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后,粮食生产不仅无法给地方带来财政收入,还需要地方财政的大量投入,全国产粮大县大多是财政穷县。这说明,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丧失的机会成本较大,种粮农民和粮食产区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种粮比较收益较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较少,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地方抓粮动力不足。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前些年耕地“非粮化”倾向明显。在2017—2019年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共减少4750万亩,下降了2.66%,其中,稻谷下降3.42%,小麦下降3.80%,玉米下降6.55%;而同期非粮作物播种面积增长了4.52%。耕地流转中的“非粮化”倾向尤为明显。在2020年全国5.32亿亩流转耕地中,未种植粮食面积占比高达41.14%。①这种耕地“非粮化”倾向是土地流转租金较高、种粮效益较低、耕地用途管制不严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二是耕地撂荒现象较为严重,尤其在一些山区、丘陵区和城郊区。据研究,近年来中国耕地撂荒率一直在5.86%左右波动,其中2009年最高达7.39%,2020年降为4.87%。这意味着2020年全国耕地撂荒面积达0.93亿亩。②大量耕地撂荒将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三是粮食主产区呈萎缩态势,③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与1998—2003年相比,2016—2021年主销区平均粮食自给率由50.6%下降到17.1%,产销平衡区平均粮食自给率由91.0%下降到66.2%。这期间全国有25个省份粮食自给率出现下降。目前全国能够调出粮食的仅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新疆等少数几个省份。

 

近年来,尽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农民增收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尤其是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性收入。而且,越是欠发达地区,这一比重越高。2016—2022年,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对全国农民增收的贡献分别为44.2%和24.5%,二者合计高达68.7%。当前,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经营净收入较少,农民增收更多依靠兼业化而并非主要靠种植业,种植业尤其是种粮对农民增收的总体贡献已经很小。这期间,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对全国农民增收的贡献仅有16.2%,其中农业(种植业)经营净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只有11.8%。更重要的是,近年来村庄分化也在加剧。相比较而言,一些从事非粮生产的村庄居民收入通常较高,而那些从事粮食生产的村庄居民收入较低。根据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以粮食作物为主的村庄平均收入水平比以其他作物为主的村庄约低20%左右。

    由此可见,种粮农民增收难依然是当前制约乡村全面振兴的一大难题。要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摆脱种粮农民增收难的困境,就必须正视并妥善处理好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之间的目标冲突,采取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措施促进种粮农民增收致富。

二、妥善处理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

    中国人口众多,粮食生产所依赖的耕地和水资源短缺,人地矛盾突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问题。与一些人口规模和国土面积较小的世界农业强国不同,中国有14亿多人口,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国内粮食消费和需求量巨大。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6.87亿吨,粮食进口量为1.46亿吨,出口量很小,如果不考虑粮食库存的变化,国内粮食消费量高达8.3亿吨。而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报,2022—2023年度全球谷物贸易量只有4.74亿吨。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可以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线任务,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底线要求。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强国建设的底线任务,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政府长期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和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直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制定实施了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狠抓粮食生产,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5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在6.5亿吨以上,2023年达到6.95亿吨,比1978年增长1.28倍。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看,无论是按粮食总产量还是谷物产量计算,中国都已经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其中,人均粮食占有量自2008年以来连续15年超过400公斤,2022年达到486公斤;人均谷物占有量自2011年以来连续12年超过400公斤,2022年达到449公斤。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应该看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粮食消费和需求量的增加,中国粮食进口量快速增长,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从2000年到2022年,中国粮食进口量从1357万吨增加到14632万吨,增长了9.8倍,年均增长11.4%;其中,谷物进口量从315万吨增加到5319万吨,增长了15.9倍,年均增长13.7%。由于进口量剧增,按生产量除以生产量加净进口量计算,中国粮食自给率近年来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100.1%下降到2022年的82.7%;谷物自给率也在波动中下降,由21世纪初的100%以上下降到2022年的92.6%。这表明,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必须始终摆在优先的重要位置。但是,在乡村全面振兴视域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能以牺牲种粮农民和粮食产区的利益为代价,必须统筹协调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目标,有效破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就是说,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种粮农民收入能够同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确保粮食产区和产粮大县能够同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决不能让种粮农民吃亏,更不能使粮食产区和产粮大县受损。这两个同步可作为判断统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而农民增收致富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和突出短板。因此,统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应有之义。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就必须把统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

    新形势下,要有效破解种粮农民增收难的困境,关键在于处理好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把两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政府统筹的力度,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下实现统筹协调。一方面,促进农民增收必须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农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突破粮食安全底线。另一方面,对于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和新型组织,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持续增收长效机制,使种粮农民和新型组织收入同样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快速增长。应该看到,统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的责任,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承担更多的统筹责任。这是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共同的责任,尤其是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承担更多的保障粮食安全责任,稳定并不断提高粮食自给率,从而减轻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压力,为主产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中央和省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纵向和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要通过完善多元化的利益补偿机制,真正实现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

三、多措并举统筹好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

    在新形势下,统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需要采取多元化的实施路径:

    第一,加强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是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命根子。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是统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要按照亩均投入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进一步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坚持高标准建设,强化后续管理维护,全面建好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同时按照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要求,优化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制度,真正做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此外,还要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加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治理,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耕地撂荒治理行动,加强闲置低效用地再开发再利用,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村村挂钩,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和非传统耕地资源开发,不断拓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空间。

    第二,多途径提高粮食生产率。与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粮食生产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等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粮食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为此,要以提高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为突破口,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率。应该看到,目前中国种粮农民数量多,生产经营规模小,兼业化程度高,这些都不利于粮食竞争力的提升。要适应城镇化和乡村产业多样化需要,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减少种粮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托管服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等方式,实现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使种粮农民走上职业化、知识化、组织化之路。同时,要加快粮食科技创新和良种培育,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粮食生产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不断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和质量。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化粮食大产业。粮食产业是一个涉及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销售和服务等诸多行业和环节的大产业,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要求,推动粮食产业全方位深度融合,加快把粮食产业建成现代化的大产业。当前重点是加快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行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三链”协调联动,构建纵向融合和一体化的粮食全产业链;挖掘粮食生产的多维功能,尤其是经济、文化、教育、生态、景观等功能,推动粮食生产与粮食加工、电商物流、文化旅游、休闲康养、教育体验等全面深度融合,促进粮食产业的横向融合和一体化;不断优化粮食产业布局,引导和推动粮食加工环节更多布局在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让种粮农民和主产区更多分享粮食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第四,完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既包括对生产者的利益补偿,也包括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和对粮食生产的生态补偿。中国现行粮食生产的利益补偿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和纵向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上,缺乏粮食产销区之间的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国家生态补偿制度尚未把粮食生产纳入进来。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为此,可以考虑在完善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按照“谁吃粮谁拿钱、谁调粮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具体做法是,采用粮食生产成本和调入调出量作为主要依据,按粮食调入量、补偿系数和每公斤成本补偿标准确定各粮食调入地区应缴纳的实际补偿资金,实现缺粮调入地区对产粮调出地区的利益补偿⑤。此外,粮食生产除了提供各种粮食产品外,还创造了生态服务价值,应将粮食生产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范围,积极开展建立粮食生态补偿机制的试点探索,根据不同品种粮食生产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按亩给予相应的补偿。

来源: 长安街读书会  仅供分享

7亿吨粮食够14亿中国人吃一年吗?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14亿人的大国,粮食安全警钟长鸣,但我们究竟需要多少粮食?又能生产多少粮食?

  近日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4-2033)》显示,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有望达到7.04亿吨,到2033年,有望达到7.66亿吨,这么多粮食,够中国人吃吗?

  事实上,我国每年粮食消费总量超过8亿吨,这意味着,即便是10年后的产量,依然不足以满足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其实也在不断增长。不断增产的粮食和不断增加的需求,在未来应该如何平衡?

  关注1

  800多万吨的增产从何而来?

  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总产量为6.95亿吨,已经逼近7亿吨,这意味着,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半吨,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4-2033)》预计,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将达到7.04亿吨,这也是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预计超过7亿吨,比2023年增加800多万吨,这不是一个小数字,相当于一个山东菏泽市的全部产量。

  800多万吨的增产从何而来?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许世卫介绍,预测主要基于面积、单产、技术、政策等因素,在播种面积上,2024年预计将稳定在17.8亿亩以上,单产预计提升6公斤,主要是和技术推广、品种改良、政策保障等因素有关,“比如通过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激励种粮积极性。”

  2023年秋收以来,生产量最大的玉米价格一直较低,这是否会影响玉米未来的产量?许世卫认为,考虑多种因素,比如价格政策激励、土地流转费成本有所降低等,今年玉米面积会增加,产量会有所增长。在价格方面,2024年玉米价格预测每公斤在2.25元到2.6元之间。

  关注2

  这么多粮食都去哪儿了?

  全年生产7亿吨粮食,平均每人500公斤。以市场上常见的10斤装大米袋子装粮食算,每人每年有100袋大米,看起来,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消费需求。

  但事实上,2023年,我国粮食总消费量为8.17亿吨,超出生产量1亿多吨。

  粮食消费量远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这么多粮食都去哪儿了?

  其实,粮食消费,不只包括直接食用的口粮,还包括饲料用、工业加工用等许多去处。

  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直接食用的粮食比例正在不断降低,从全球各国的发展历程看,社会越发达,人们直接吃的粮食就越少,肉蛋奶、蔬菜、水果等消费就越高。

  许世卫介绍,2023年我国粮食消费结构中,直接食用的只占36.6%,也就是三分之一多一点,在8.17亿吨的总消费量中,占2.99亿吨,平均每人每年消费原粮212公斤。这212公斤,包括水稻、小麦、鲜食玉米、薯类、大豆制品、小杂粮等,也就是说,算上早晨喝的小米粥,人均一年总共消费212公斤,这个数据还是原粮的数据,原粮即未加工的自然粮,如未脱壳的稻谷,没有磨成粉的小麦等。

  在食用粮食中,水稻和小麦是绝对主力,这是它们被称为两大口粮的原因。许世卫介绍,我国人均每年消费的原粮中,水稻为111公斤,小麦为65公斤。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未来还会有小幅下降,预计10年后,人均水稻消费为109公斤,小麦为64公斤。

  其他的粮食用在哪呢?饲料用粮是我国第二大粮食消费领域,全年消耗粮食2.44亿吨,接近30%,如果算上粮食加工去掉的“米糠”“麸皮”等,则远远超过30%。它们制成饲料,进入畜牧业,最终变成了人们餐桌上的肉蛋奶等产品。

  还有15%以上的粮食用于各种工业加工,加工成各种食物,比如薯片、各种豆制品等,加工成酒精、淀粉等。

  关注3

  未来我国粮食可以实现自给吗?

  面对如此庞大的需求,我国是否有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未来能否实现粮食自给?在过去,有观点认为,在全球化时代,通过全球贸易,可以保障粮食安全,而不必全部自给自足。

  然而,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过度依靠贸易保障粮食供给并不现实。联合国粮农组织2024年4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谷物总产量预计为28.40亿吨,其中全球谷物贸易量预计只有4.85亿吨。这意味着,即便买光了全球市场上的粮食,也远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

  许世卫介绍,“2024年,我国粮食预计进口量为1.4亿吨,这一数字,比上一年减少13%以上,2023年我国粮食进口量是1.63亿吨。”

  1.4亿吨进口量,意味着我们买了全球市场上近三成的粮食,进口量不可谓不大。“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我国把大豆算作粮食,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大豆算入油料。”许世卫介绍,“而在我国粮食进口中,大豆占绝大多数。”

  模型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预计为9172万吨,玉米进口1700万吨,而两大口粮中的小麦为914万吨,大米为400万吨。

  在实际消费中,玉米主要为饲用,也就是做饲料,大豆则为油用和饲用兼有,主要用作压榨,压榨后的植物油做油料,豆粕做饲料。

  那么,未来我国粮食可以实现自给吗?

  这不太容易。许世卫介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态势依然强劲,这给粮食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消费增长中,同样需要注意结构性变化。许世卫介绍,“在直接食用的粮食中,如两大口粮,消费需求总体稳定,且会有小幅下降,一方面因为人口总量会有下降,一方面也和生活水平持续提升有关。”

  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饲用和工业加工用。许世卫介绍,“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人们对肉蛋奶等产品的需求越高,对大豆这样的压榨原料需求就越高。”

  关注4

  我国粮食单产提升的潜力如何?

  “我国耕地面积已经接近极限,扩大的空间不多。”许世卫介绍,“未来要提高产量,提升单产是必由之路。”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实施“单产提升行动”,我国粮食单产提升的潜力如何?

  近年来,我国粮食单产屡创纪录,但最高纪录,并不是全国生产的水平,如我国小麦单产纪录超过800公斤,但全国平均只有385公斤;水稻单产纪录超过1300公斤,超级稻单产动辄超过1吨,但全国平均只有476公斤。许世卫介绍,“我国水稻和小麦单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和单产最高的国家相比,我们只有人家的三分之二左右,所以,看起来我们的亩产都很高了,但还是有提升的空间。”

  许世卫介绍,根据预测,随着技术进步,政策保障等因素的推动,10年后,我国小麦平均单产预计可以达到412公斤,水稻可以达到505公斤,“如果能实现,提升量还是很大的,但那时候,依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玉米、大豆等作物中,我国单产水平依然较低。如玉米,目前全国平均单产为435公斤,而美国达到700多公斤;我国大豆平均单产为133公斤左右,美国200多公斤。许世卫表示,“在未来,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单产提升都不能放松,玉米的提升空间是最大的,三大主粮之外,大豆也具有极大的提升潜力。”

  但要真正实现单产提升的目标,仍有许多困难待解。许世卫表示,单产提升,科技是关键因素,但科技的力量如何发挥出来,考验着未来的粮食安全。

  对一定程度上仍然“靠天吃饭”的农业来说,不断加剧的全球气候变化,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许世卫说,“我国空间跨度大,地理气候复杂,各种气候灾害、病虫害一定是多发且频发的,不发生是不可能的,少发生也是稀有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农业基础建设的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强病虫害防控体系的建设,提高虫口夺粮的能力。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业展望和预警能力,以期更早发现风险,更早进行预防。”

来源: 新京报 记者:  周怀宗  仅供分享

水稻集中育秧 按下春耕“加速键”

    谷雨时节,气温渐暖、降雨增加,放眼田间,刚栽插的水稻秧苗泛出一片新绿,水田里到处孕育着生机和希望。

  连日来,湖南省岳阳汨罗市种植大户向铁青很忙碌,他种植的8000多亩早稻正值插秧时期。“我今年在育秧设施上投入力度比往年大,育出来的秧苗整整齐齐、质量更好,对产量提升会有大帮助。”向铁青满怀信心地说。

  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4月22日,全国已春播粮食完成意向面积的21.4%、进度同比快0.3个百分点。其中,早稻已播栽85.2%、同比快2.6个百分点;中稻已育秧78.2%、同比快3个百分点。眼下正是水稻育秧和栽插的关键时期,各地全力抓好水稻集中育秧工作,落细落实关键技术措施,稳定提升水稻生产能力,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实施工厂化育秧 种植质效“两提升”

  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苇莲苏乡兴安庄村的工厂化水稻育秧大棚里,工人们在育秧流水线上分工协作,上盘、添种、铺土、覆沙、出盘、浇水……秧盘成品快速制作完成,育出春耕“好苗头”。

  “现在一天能制作约6400盘秧苗,能够满足1000亩大田用秧,育秧效率是传统纯人工10倍以上。”水稻育秧棚负责人佟孜辉说,目前全村有11栋育秧大棚,不仅能够满足今春安庄村及周边村农户的订单要求,而且稻花香和小粒香两个品种的专业化育秧产量高、口感好,到收获的时候很有市场竞争力。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苗全、苗齐、苗壮,是实现水稻稳产高产的基础。今年各地加大集中育秧技术推广,确保提高水稻秧苗质量。此前,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举办全国水稻集中育秧技术培训会,提出要以集中育秧中心建设利用为突破口,加快设施建设进度,有效提升育秧供秧服务能力。

  在贵州省从江县,水稻播种育秧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从江精垦农机公司育秧中心技术顾问闻振雄介绍:“水稻播种机比人工快太多了,一个小时可以播350盘,一天可以播2500至3000盘,播撒的种子更均匀。我们承接从江县水稻育秧1.6万亩,目前已经完成育秧8130亩,预计4月30日前完成播种工作,播种完之后还将加强管理,按期保质保量完成育秧工作。”

  “今年,我县以推广全程机械化为抓手,助力水稻生产。为培育优质秧苗,提高水稻种植效率,下一步将大力探索水稻集中育秧综合管理技术和机械栽插技术试验示范,不断提升‘耕、种、管、收’全程作业质量与作业效率。”从江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显吉说。

  4月春光好,春耕正当时。各地抢抓农时,融合良机良法,大力推广水稻集中育秧,稳定水稻生产。辽宁省积极探索推广“水稻钵苗行栽机械化种植技术”,在全省分区域建成水稻生产绿色优质高效机械化示范基地。浙江省将“水稻叠盘出苗技术”连续9年纳入省农业主推技术,有效推动集中育秧技术的广泛应用。福建全省已累计扶持373个水稻工厂化机插育秧示范点,一季度育秧服务大田面积37万亩,有利促进了水稻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社会化服务跟得上 金融政策保障足

  清明前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的早稻插秧进入全面推进期。邱本仁是东至县华仁家庭农场负责人,他为周边农户提供育秧、插秧服务,其中开展早稻社会化服务就有1万多亩。他告诉记者,今年早稻育秧、插秧实现全程机械化,效率极大提高。

  “今年的育秧工作有了新进展,我们农场引进了新的育秧设施,能育秧2次,而且苗更壮,苗情长势好。以往只能育秧1次,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突破,服务能力会大幅提升。”邱本仁告诉记者,第2轮育秧即将进行机插。

  像华仁家庭农场这样的水稻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组织还有很多,今年各地鼓励发展社会化服务,着力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通过政策宣贯、项目补助、金融支持等方式,引导和组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专业化标准化集中育秧,为周边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

  水稻生产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今年,河南省光山县鼓励育秧工厂推广订单式育秧模式。通过“订单育秧”为全县部分水稻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田大户育秧提供保障,现在稻农只要签完育秧订单,只需等待插秧就可以,大大提高了育秧的效率和质量。

  今年各地一如既往加大资金政策扶持,确保集中育秧技术长期持续稳定服务水稻生产。江苏省积极将稻谷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土地流转等政策优先向机插稻应用主体倾斜,调动直播改机插积极性。江西省专门印发集中育秧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对水稻集中育秧设施进行补助,进一步降低主体投资成本。贵州省全面履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县为单位制定粮食生产方案,以村为单位建立生产台账,千方百计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确保水稻满栽满插。

  技术服务到田头 单产提升有盼头

  “近几天有阵性降水伴有大风,最好把大棚再加固一下。浇水的时候有漏籽的地方一定要扬点土把漏籽的地方盖好,晴天时大棚内的温度要保持在30摄氏度以下,高于30摄氏度就要立即通风。”近日一大早,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创业农场有限公司农技人员董传宝来到种植户王炳峰家的育秧棚查看秧苗长势,并根据秧苗的生长情况叮嘱他做好近期苗床管理的一些工作。

  创业农场有限公司自今年春播以来,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和农技人员组成“田保姆”和“秧田管家”等服务小分队20余支,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服务春耕一线,采取现场讲解、入户指导等方式,对种植户进行“面对面”技术指导、农业政策宣传和新型机械推介等,为他们送上农业科技服务“大餐”。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继续组织开展下沉一线包省包片活动,指导各地分环节、分区域、分类型落实落细春耕备耕和春管各项措施,并持续盯紧“三夏”“三秋”生产。同时制定《2024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2024年东北水稻育插秧技术意见》等技术指导意见,切实服务水稻生产。

  各地也加大措施将技术落实到田,着力提高单产。安徽省积极发挥当地“土专家”的作用,开展结对帮扶服务,确保育一亩成一亩、插一片带一方。重庆市依托示范片召开现场会、培训会,培训指导经营主体、技术骨干和农户7万余人次,实现技术精准进村入户;广西壮族自治区以“田间日”活动、线上媒介指导等方式,大力推广防寒防旱育秧技术,做到统一品种、统一消毒、统一催芽、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的“五统一”育秧,为水稻增产奠定良好基础。

     眼下正是水稻春耕备耕关键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根据不同稻作类型所处生育阶段和生产特点,制定应急预案,降低“倒春寒”“寒露风”等低温冷害天气影响,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推动稻谷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来源:农民日报  记者:王田 李浩

价格信息

 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粮饲批发价格

时间:2024.4.30                                                                                                 单位:元/吨

品种

等级

平均价

早籼谷

(19-21)中等

2550

晚籼谷

(19-21)中等

2650

早籼米

(19-21)中等

3880

晚籼米(江西923)

一级

6040

晚籼米(安徽)

一级

4560

浦城晚籼米

一级

4440

东北米

一级

4840

江苏粳米

一级

4240

红小麦

江苏中等

3000

白小麦

河南中等

3020

玉米

中等

2650

大豆

中等

6400

豆粕

一级

3450

  籼糯米

一级

6440

麦皮

中粗

2350

大豆色拉油(散装)

一级

8000

大豆色拉油(20L)

一级

8400


                        12

              2024430日

                  总9018期

(2019年5月份开始,每旬一期的粮情快讯内容均可在榕粮网粮情快讯栏目中查阅http://www.fzgrain.com/,但每月最后一期还将以纸质形式发行。)

(责任编辑: 郝剑)